齐大饥中的大多义词饥不择食是什么意思

高三文言文复习小练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47页免费7页免费50页免费10页¥5.0022页免费18页免费6页免费5页免费123页1下载券5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0页免费
高三文言文复习小练习|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子百家怎么写 什么什么…告诉我…什么什么七年级600 以齐大饥写一篇_百度知道
子百家怎么写 什么什么…告诉我…什么什么七年级600 以齐大饥写一篇
提问者采纳
1.我的探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一次的发术“雷电墙报”吸引了我。材料很简单:一支铅笔,一张报纸,材料就这么点儿。只见爷爷用...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齐大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言文《齐大饥——君子不食嗟来之食》_百度知道
文言文《齐大饥——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故事:嗟食
战期各诸侯互相征战百姓太平再加灾百姓没齐旱连3月没雨田干裂庄稼全死穷吃完树叶吃树皮吃完草苗吃草根眼看着都要饿死富家粮仓堆满满照旧吃香喝辣
富名叫黔敖看着穷饿东倒西歪反幸灾乐祸想拿点粮食给灾民吃摆副救世主架做窝窝摆路边施舍给往饥民每饥民黔敖便丢窝窝并且傲慢叫着:叫花给吃吧候群黔敖便丢几窝让饥民互相争抢黔敖旁嘲笑看着十觉自真恩德菩萨
瘦骨嶙峋饥民走见满乱蓬蓬发衣衫褴褛双破烂堪鞋用草绳绑脚边用破旧衣袖遮住面孔边摇摇晃晃迈着步由于几没吃东西已经支撑住自身体走起路些东倒西歪
黔敖看见饥民模便特意拿两窝窝盛碗汤着饥民声吆喝着:喂吃饥民像没听见似没理黔傲叫道:嗟(jie)听没给吃见饥民突精神振作起瞪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东西吧我宁愿饿死愿吃嗟食
黔敖万万没料饿摇摇晃晃饥民竟保持着自格尊严顿满面羞惭说
本救济、帮助别应该真实意要救世主自居于善意帮助接受;面嗟食倒位骨气饥民精神值我赞扬
&嗟食&则语意思指带侮辱性或怀意施舍嗟:礼貌招呼声相于现&喂& 原文:
齐饥黔敖食于路待饥者食
饥者蒙袂、辑履贸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食&扬其目视曰:&予唯食嗟食至于斯&谢焉终食死(《礼记 檀弓》)
齐发饥荒黔敖路放食物等待饥民给吃
饿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踉踉跄跄走
黔敖见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吃吧!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吃吆喝饭菜才饿步&黔敖跟面表示歉意始终肯吃便饿死注解:黔敖:春秋齐富翁 袂:读mèi 衣袖 辑:拖着使脱落 屦:读jù 用葛麻做单底鞋 贸贸:同眊眊蒙昧明 嗟:叹词 嗟食:指侮辱性施舍析:故事写宁饿死肯接受嗟食骨气穷世嗟食表示侮辱性施舍吴晗《谈骨气》引用故事论据说明民自古骨气范晔《乐羊妻》乐羊妻典故奉劝丈夫要做品行廉洁志气故事流传千百着积极意义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不食嗟来之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齐大图书馆饥中的大多义词是什么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齐大图书馆饥中的大多义词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①。黔敖为食于路,以待
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①。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②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⑥,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大饥:大荒年。②食(sì):拿饭给人吃。③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⑥从:跟随。谢:表示歉意。⑦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1)右执饮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 (3)从而谢焉________ (4)曾子闻之________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食”字的意义和用法。(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1.(1)拿着 (2)只因为 (3)道歉 (4)听说 2.(1)读shí,食物,名词 (2)读shí,吃,动词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①。黔敖为食于路,以待”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文言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文言实词特点:
第一,单音节词占多数。
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汤&,现在说&热水&。
第二,词义有所变化。
①所指范围扩大了,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古代的&脸&只指面颊,现在指整个面部。②所指范围缩小了,如&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臭味。&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现在只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③意义完全不同,如古代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古代的&羹&指带汁的肉或肉汤,现在通常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④意义只有细微的差别。如&购&古代指悬赏征求,&甚&古代主要指厉害、严重。
第三,一词多义比较普遍。
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的是引申义。本义就是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以简驭繁,事半功倍。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读&zhāo&,义为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o)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义;由朝拜又进一步引申,指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一般说来,古汉语辞书中所列的第一个义项往往就是它的本义,其他的则是引申义。
第四,有通假字。
要确切地掌握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是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文言词义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不能用今天的词义来解释文言实词。
二是要把一个词语放到具体的上下文中去辨析,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定其含义。三是要勤查工具书,最好是先确定它的本义,再看看这里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这样日积月累,多读多记,自然就能对文言实词具有较丰富的知识。
虚词与实词:
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推敲实词含义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的分类: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五)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一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考点名称: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系指一个词语有多种涵义的情形。一词多义有时是因该词为多义词,有时则是使用者有意误导。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
1、小明走了一天了
&走&可解作&走路&或&离开&。
2、巴豆不可轻用
&轻用&可解作&使用低剂量&或&轻易使用&。
3、阿嬷,你要哪片音乐光碟?我烧给你。
&烧&可解作&烧录&或&烧给死者&。
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一、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二、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四、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六、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一词多义总结:
故: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4、所以(故余虽愚)
少:1、一会儿(少时) 2、 稍微(意少舒)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意:1、心情(意少舒)2、 神情、态度(意暇甚) 3、 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 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暴:1、突然(屠暴起)2、 同&曝&,晒。(游者皆曝日中)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为学)3、 是(此不为远者小) 4、 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 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顾:1、回头看(颀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颀《世说新语》) 2、 反而(颀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之:1、往、到(吾欲之南海《为学》) 2、的,助词(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 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 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3、愿望(从民欲也)
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是:1、判断词 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在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 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绝:1、隔绝 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2、 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 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 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 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 交互错杂(杂然前阵《醉翁亭记》)
许:1、赞同(杂然相许(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隆中对》)
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出:A发、起(方其出海门)B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C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逝:1、流逝(逝者如斯夫)2、去、往(随波而逝)
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穹:1、天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高(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足:1、脚(蛇固无足)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缀:1、点缀(缀以珠玉)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谓: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莲)5、商量(舍人相谓曰)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为:1、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制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刻有(为人五)
臣:1、秦汉以前一般人称呼自己时也可谦称为&臣&(北方有侮臣者)2、大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2、请求(曹刿请见)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于是见公输盘)4、拜见(子墨子见王)
轩:1、有篷的车(舍其文轩)2、高起、高(中轩敞者为舱/互相轩邈)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夷:1、平(船背稍夷)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曾:1、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同&增&,增加3、尚、还(曾不盈寸)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3、同伴(日与其徒)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2、出使(使于秦)3、使者(使子为使)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欲:1、想要(欲至宛市)2、愿望(从民欲也)
下:1、攻下、攻克(蕲下)2、向下(日光下澈)3、往下走(下见小潭)
乘:1、同坐一辆战车(公与之乘)2、一车四马为一乘(车六七百乘)
骑:1、骑兵j&(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可:A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B可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清:A清凉(水尤清冽)B 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居:A过了(居十日) B 停留(不可久居)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靠近(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3、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4、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5、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①。黔敖为食于路,以待”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4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遇一饿者,黔敖左奉食.....翻译_百度知道
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遇一饿者,黔敖左奉食.....翻译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题名: 嗟来之食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拼音: jiē lá zhī shí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解释&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相关人物: 曾子 黔敖 相关作品: 礼记·檀弓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齐国发生饥荒,黔敖上路的时候带着吃的,等到遇到饥饿的人的时候给他吃。在路上遇到一个很饥饿的人,黔敖把食物给了他。。。不知道对不对。。。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There was a severe famine(大饥)in Qi.Qin Ao had food ready at the roadside for the starvelingers to eat.A famished man
appeared stagerringly(贸贸然,摇晃着),coveredhis face with
the sleeve because of shame, and his shoes in hand as he
was too weak to wear them(蒙面辑履,略加解释于译文中).He was
halted by Qin Ao, who held food in his left hand and drink in the right,saying:&Holla,come,you.& The man raised his
eyes and looked at him,&I become thus only because I don't
want to eat anything given in such a manne
There was a severe famine(大饥)in Qi.Qin Ao had food ready at the roadside for the starvelingers to eat.A famished man
appeared stagerringly(贸贸然,摇晃着),coveredhis face with
the sleeve because of shame, and his shoes in hand as he
was too weak to wear them(蒙面辑履,略加解释于译文中).He was
halted by Qin Ao, who held food in his left hand and drink in the right,saying:&Holla,come,you.& The man raised his
eyes and looked at him,&I become thus only because I don't
want to eat anything given in such a manner,&he said. So
Qin Ao made an immediate apology to him for not being so
polite at first,but still the man refused to take any food
and died with hunger(不食而死,饿死.) at last. On hearing
this, Zeng Zi said,&It's a pity for him to do so.(微与,不必啦.他这么做是遗憾的事) He might have gone away when
offered food as alms,but he should have eaten when
apologized.&
回答数:480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20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饥似渴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