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5s体验vr怎么看样知乎


手机VR设备主要是利用手机本身的屏幕搭载主体为光学透镜的眼镜或者头盔进行显示同时从手机上的传感器读取手机姿态控制视角。

(头盔里需要放一部手机)
优点在于設备简单成本低,能够充分利用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容易推广和体验缺点是受手机计算能力限制。虽然目前手机性能有大幅提高但是用于实现VR中普遍需要的海量三角形渲染和复杂光照效果计算还是比较吃力,因此手机VR内容的开发往往会在模型简化和场景渲染上牺牲效果换取性能而VR技术的核心是给用户带来沉浸感,如果没有足够精细的画面即便再流畅难以满足用户的针對性需求。另外手机上搭载的传感器精度有限难以实现精细的头部跟踪。糟糕的头部跟踪极容易导致眩晕


PC端VR设备主要利用PC强大的CPU和GPU运算能力,通过视频线将画面传输给外接的眼镜或头盔等设备进行显示对用户的头部跟踪往往通过头盔上的九轴传感器和额外的红外传感器进行定姿,通过USB回传给PC因此PC端的头盔或眼镜上除了光学透镜以外还包括显示屏和传感器。

(看不到的地方隐藏着“GTX 970起步”的电脑)
PC端VR嘚优点在于PC强大的性能保证了画面的精细度和观看时的流畅度能够提供更令用户满意的沉浸感,同时PC和VR设备的相对独立也能够让用户在使用现有PC的情况下节省成本缺点是目前无线视频传输和数据传输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头盔和PC之间的连线给体验者带来了极大的活动限制囷沉浸感的破坏


主机端VR设备通过PlayStation等游戏主机上更具有针对性的硬件进行场景渲染,通过眼镜或头盔进行显示

(“良心”的编辑总会把PS4吔放到图里,不像某些厂家“偷偷”隐藏成本)
优点在于场景的渲染质量和速度基本能达到消费级设备的最高水平缺点是成本极高难以普及,设备连线的问题与PC端同样存在另外受目前头盔中显示屏的尺寸限制,能否在相近的成本下表现出明显优于PC的效果也尚不明朗

这些日子VR呈现出市场未火,资夲先热的状态以VR为平台的游戏和影视也层出不穷。BI就此提出疑问:屏幕贴近以后再放大象素一定是很大的,这样的感觉真的会那么好嗎

目前市场上的VR的游戏都属于什么样的类型,体验如何呢为什么VR游戏目前还没有非常普及呢?而周思冲也写了“美军专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会成功这都怪你的穴居人大脑”这篇文章来剖析VR目前存在的眩晕问题与人体构造的关系。对此BI做了一些VR领域的研究,从VR用户体验角度提出几点怎样开发和优化VR游戏体验的建议希望能够给VR开发与从业者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保证舒适感的前提下与普通内嫆相比,VR内容的体验更好

BI根据VR的内容(影视&游戏)挑选了韩国MV,Minecraft和Temple Run 三款影视或者游戏进行分析发现:

1、即使无交互,VR的360度沉浸式体验吔明显优于普通2D(韩国mv: Gear VR 版VS. 2D版)

蓝色线为普通版情绪体验值橙色为VR版情绪体验值

BI选取了两名被试均作了情绪对比,发现韩国mv 的GR版明显好於2D版韩国MV的VR移植,使画面不仅限于单个平面而独特的3D效果,让玩家感觉到美女就在眼前饱满的胸脯伸手就能摸到,大长腿就在眼前晃极大的增强和满足了用户的感官体验(想到3D版泰坦尼克中被总菊剪掉胸脯,这下大家可以偷着看了)所以用户对MV-VR的情绪体验高于普通MV。即使无交互VR的360度沉浸式体验也明显优于普通2D。

2、 满足舒适度需求VR游戏体验也好于普通游戏(Minecraft: VR版 VS. PE版)

蓝色线为普通版情绪体验值,橙色为VR版情绪体验值

BI 仍旧选取了两名玩家进行VR版和PE版的比较发现虽然VR版略有瑕疵,但是整体体验仍好于普通版在VR版中,360度视角带来嘚沉浸体验使玩家更具有沉浸感VR体验的情绪均普遍高于普通版。

3、舒适度欠佳VR内容体验明显差于普通内容(Temple Run VR版 VS. 普通版)

蓝色线为普通蝂情绪体验值,橙色为VR版情绪体验值

在Temple Run游戏的体验中VR体验中眩晕感是导致玩家体验差的主要原因。即使这是个曾经风靡一时的游戏VR版非但没有提高玩家的体验,反而造成了不舒适感玩Temple Run VR版的玩家反馈最多的是头晕。实际上玩家是产生了晕动症。

当晕动症产生时大脑枕叶的Delta波会增强。由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在VR模式下玩家的Delta波增强,产生了眩晕感在用户体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眩晕感的游戏体验明显鈈如普通游戏受欢迎这说明当舒适度欠佳时,VR内容非但不能够提高用户体验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韩国MV和Minecraft的VR版都没有产生眩晕玩家体驗不错。然而Temple Run虽然是一款很经典的游戏但是由于VR版中,场景快速移动导致玩家眩晕体验远逊于普通版。这也说明VR的舒适程度是基础,在保证舒适度的前提下VR的体验的确好于普通游戏或电影。

舒适度是VR普及的基本要求回归游戏本身是VR游戏的最终诉求

其实VR在1969年就出现叻,而1973年的GUI已经后来居上的广泛运用在人机交互中VR为什么才迎来热潮?


目前市场上的VR游戏大多是以下两种:第一种已有游戏的硬移植;第二种,非游戏设计的纯体验式游戏实际上游戏从端游发展到手游,现在又发展到VR领域玩家对游戏内容的基本需求是没有变化的,變化的是平台怎样根据平台去设计合理的交互满足玩家的需求,最终又回归到游戏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VR致力于通过满足用户的视觉,听覺等系统让用户产生明显高于其他体验的临场感。操作简单临场感和目标感在端游和手游等普通游戏中都是存在的,而舒适度是VR游戏Φ产生的新需求

舒适感是VR游戏中最基本的需求,只有解决了玩家玩游戏不晕的问题操作问题,临场感问题才会浮出水面当前市场中嘚硬移植的VR游戏虽然就游戏本身来说非常成功,但是大量游戏内容造成玩家的不舒适感甚至未达到厂商知道参数,在不舒适感的阻挡之丅玩家是不可能体会到游戏的可玩性的。

而只关注VR体验不关注游戏内容的一些开发者,忽略了游戏只有产生目标感和成就感达到心鋶体验,才能使玩家长久的留存这一重心即使体验良好,VR游戏也不能真正普及

我们希望用户在VR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临场感,甚至获得目標感然而真实情况中,目前市场上的VR产品专注于概念多于用户体验或者只注意体验而忽略了游戏本身。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VR体验又该如何去改进呢?

什么影响了我们VR的用户体验

1、VR的舒适度决定VR是否能够普及

在BI做的VR研究中,玩家普遍反应的VR体验缺陷是晕看着累,不舒服晕动症,视觉调节不恰当是造成不舒适感用户眩晕,不舒服的主要原因

(1)怎样在玩家游戏过程中避免眩晕?

在人的感官系统中前庭(Vestibular)是用于感知身体方向和运动的,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而人的视覺体统(Ocular)负责接收视觉信息当视觉信息与前庭信息不匹配时,人就会产生晕动症

当玩家玩VR版Temple Run时,身体没有动前庭器官没有感知到囚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然而视觉信息却告诉玩家他在奔跑这种信息不一致,导致了眩晕感产生

如何协调前庭信息与视觉信息的一致性呢,降低或者避免晕动症呢

恰当处理第一视角的VR内容,第一视角的沉浸感更高但场景快速变化时容易眩晕。与第三人称視角(视觉信息“别人动”+前庭信息“我没动“)的虚拟现实内容相比第一人称视角(视觉信息“我动”+前庭信息“我没动”)的视觉信息与前庭信息冲突更大,在场景速度变化快时更易引起眩晕。所以使用第一视角是要注意场景变化的速度,避免晕动症

使用简單地纹理处理VR内容。过于复杂的场景和纹理会带来更多的眼睛和头部的转动导致眼部以及大脑视觉神经疲劳,甚至产生似动错觉

多設计玩家的主动操作和运动。晕车的人开车时不会晕车因为大脑皮层高级中枢高度兴奋对前庭系统产生了抑制作用。所以可以利用玩家嘚主动操作和运动克制眩晕感。

避免使用易产生眩晕感的特定元素某些特定的环境即使在现实中也容易让人产生晕眩,比如旋转的樓梯

添加静态参照物,通过在视野中添加不随视线移动而移动的静态参照物可以有效降低眩晕感。视野中心放置了静止小黄人的 C 组暈眩程度最低

减少剧烈的视角运动在PC游戏中,为了增强真实感常常会添加剧烈的视角运动,比如摄像机的频繁、快速的缩放、移动、旋转、抖动等这些也会造成玩家的眩晕。

(2)调整VR内容呈现的角度和方式使之符合人的生理规律

VR是一种头戴显示屏(Head-mounted Display,HMD)简单的將PC或是2D的内容移植到VR是不符合人类的视觉结构的,必须根据人的眼部构造和认知规律进行合理调整

如何改进VR内容设计以符合人的视觉系統的习惯与需求呢?

①调节显示器视场角使之接近人眼实际观察效果,防止变形

双眼聚焦,对物体产生深度信息然而由于双眼的距離差,无法聚焦在近距离的物体因此50cm内,是禁止有内容产生的当我们将手掌移动到眼睛前,我们是看不清掌心纹路的所以,在VR的内嫆呈现上需要考虑人的这一特征,调节好画面物体的大小和距离才能让观众感觉舒适和身临其境。同样显示器视场角要接近于人眼实際观察的效果保持一定的视场角会让用户产生更真实的感觉,一旦物体变形用户会产生不适,

②头动要保持在舒适的角度场景设计需要限定在这个范围之内。

人的头部在上下左右移动是有一个舒适范围和最大幅度的所以在VR设计中,当进行场景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嘚头动范围和舒适角度,做出令人舒适的设计

左右头动30°以内舒适,最大不超过55°。上头动20°以内舒适,最大不超过60°。下头动12°以内舒适,最大不超过40°。如果超出这个范围,VR设计就会使人产生不舒适感

③空间和视角呈现要有层次感

在VR的3D设计中,空间与视角的呈现时要遵循囚眼规律的眼前的事物用强3D,增加立体感远处的事物可以做成较为模糊不清的样子,比较符合人眼的视觉特征

人是有下视野优势嘚,所以VR的内容尽量呈现在合适的下视野范围之内

(“The Climb”是我玩过的视觉效果最好的VR游戏了但是我的脖子快断了)

人因工效学研究发现,如果要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向下15-50°角度最佳。如果一定要把大量信息集中在上视野,可能就会收到如上的抱怨并且,人的知觉特性是下视野的信息更容易吸引注意力。

与普通游戏相比VR新增加的需求就是舒适感。这与人体的构造和人的习惯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舒适感,用户昰不会有高级体验的所以舒适感是VR用户体验的最基本要素。如果VR只是卖概念而不提舒适度是不能长久发展的。当舒适度的问题解决之後操作成为VR需要考虑的下一个问题。

下图这个小哥在体验VR时看到了按“S“键开始,然而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不得不调整VR眼镜的视野詓寻找按键这就是非常典型的VR操作方式不简便问题。


当我们把游戏内容搬到了VR平台上并不代表UI和UE设计不考虑,相反我们不仅遵循一般UI&UE的设计规律,还必须遵循VR独特的设计规律

在VR系统中,信息应该简化没有必要给出多重信息,当多重信息位置形式不一致时用户头動时,就会感到困惑如上图,当人的头部转动后开始菜单也“失踪”了,给人造成困惑使用不便。

那么在VR的UI和UE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①UI设计基本规则:传统的UI设计中应用的基本心理规则在VR中仍然需要考虑。

UI设计的基本规则有很多比如:强调极简化,不能把所有信息都堆砌到UI界面并同时借鉴格式塔组织原则,利用接近性相似性等,设计使用户能够快速熟悉和理解的界面而将按鈕设计呈按的样子,这种形状塑造功能能够提高用户的体验。

人们站着的时候更容易左右头动;人们坐着的时候更容易上下头动基于囚体的生理特性,应该根据用户的使用姿势建立不同的UI格式。如果站着的产品能够设计成左右头动,坐着的产品设计成上下头动给鼡户的体验就会更良好。

3、VR体验的独特之处是超强的临场感

VR系统最初出现的时候就是要给人创造虚拟现实的感觉临场感是VR最大的特色,吔是最应该提升和重视的一点

用户动作的产生,背后一定有相应的意图和预期意图分为三个层次,动作意图直接意图和深层意图。

鉯喝水为例用户想喝水,首先要一动手臂靠近杯子这是动作意图,完成后产生初级临场感;然后拿起杯子杯子离开桌面,这是直接意图完成后产生中级临场感;最后喝水,喝到了杯子里的水深层意图达到,达到核心临场感

当预期和实际结果一致的时候,就会产苼临场感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中断感。

假设在一个VR场景中用户身处一个房间之中她想拿起一个杯子,结果却拿起了一个勺子想向左轉,却向右转了而自己又没办法调节过来,这就导致用户的预期与实际结果不一致而导致中断感,没有产生临场感所以VR能不能正确嘚捕捉到用户的输入,能不能给予用户正确的反馈影响着用户预期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输入输出的精确把握是提高VR临场感的重偠因素。

在VR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中舒适感,操作简捷和临场感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然而一款游戏能否留住玩家,最根本并不在于平台洏是游戏内容本身。我们的平台不停地变化从端游,到手游到VR但是追求的东西始终没有变。好玩的游戏就是能够让玩家产生心流体验嘚就是能够给玩家设置目标感和挑战,让他们产生成就感的

所以,随着我们不断的研究VR的硬件和设计一个游戏是否能够抓住玩家还昰要回归到游戏本身。

最初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一个手机游戏可以玩20分钟,甚至超过20分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游戏可以做到这一点,甚至一次性玩更久归根结底是提高了用户体验的同时回归了游戏本身,设置目标感保证用户留存。

比如《愤怒的小鸟》和爆火的H5游戲的确有点让人觉得有意思,但是这种类型的游戏没有一个最终长远的目标感不能让游戏持续的成功,缺乏有效反馈

如果VR不解决基夲舒适度的问题,VR是不可能普及的用户的低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不可能过渡到高级需求的必须从VR的基本设计去入手,优化用户体驗最终回归到游戏本身,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BI借助神经学研究,通过Eye Tracking 采集用户的眼动数据了解他们看哪里,在哪里停留;通过EEG观测鼡户的脑电波通过皮肤电反应观测用户的生理指标,以了解他们的情绪以及紧张程度

我们通常运用情绪二维理论解读玩家的情绪。图Φ蓝色的线为情绪指数橙色的线是紧张程度。情绪值低紧张程度高是受挫体验;情绪起伏大,紧张程度高是心流体验代表玩家很享受游戏过程;如果情绪起伏不大,紧张程度低则代表玩家很无聊;而情绪高涨,紧张程度地则代表玩家处于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r 知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