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是我的朋友是我的什么,是我的什么

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什么是时间?
谁能给时间下一个定义? 类似问题:
按投票排序
简单一句话:时间是物质变化的刻度。时间不能表示自己,它是通过物质的变化来表达的。
首先,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世界是变化的,我们给变化的过程设置了一个参数,叫做时刻。对同一个观察者,这个参数是普适的。同一个参数所对应的两件事就是同时发生的,这对人类来说是容易感知的。然后我们可以比较前后,因为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前。我们也可以通过熵增等现象确定未来的方向。两个参数的差是时间。一些事情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比如日出日落。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同一事情两次发生的间隔视为一样的。然后,我们取两件事件间隔的时间,将其作为单位,其他时间就通过与其比较得到了描述。我们设了一个基准时刻,比如公元,然后就可以描述任何时刻。
在Quora上看闲逛,看到了一篇回答挺专业的,所以就联系答题者,在私信中获得了对方的授权,可以将他的回答翻译成中文贴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
闲话不说,贴上原文和我的译文(我的英文水平不好,如果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到位,希望各位读者帮我多多修改,多多指正。 :
先介绍下作者(Introductions of answerer),Jay Wacker :( Profess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Particle Physics and Astrophysics). 斯坦福大学粒子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教授。
问题 (question)
how do we actually know about time?
对于时间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回答(answer)
From a physicist's perspective, time is very similar to space.
So in all of the questions asked you can replace "time" with "up" (or any other direction of space."How much do we actually know about up?"
"Do we really know what up is?"
"Do we really know whether up exists in the way that we think it exists?"
"Up seems to be one of the areas which we know the least about."These sound much less deep to me.But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ime, we should really understa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I don't know how to measure how much we know about any subject quantitatively, but "up" isn't an open question of physics.
It's a direction to go in. We think about it like Descartes thought about it: we set axes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how far up you've gone.
So we use our shoe or a yard stick, and describe how far something is from an arbitrary origin.
Well, if need to know any more about up, we use the quantitative definition of up, and you can understand an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You tell me what you mean by exist, and I'll tell you whether up exists like you think it does.
I think we understand "up" a lot better than we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protons or the details of cancer or any of 1000 other things in the natural world. But this is just me, perhaps you think "up" holds mysteries that I don't see.Time is very similar to up.
We need to set up "Cartesian" coordinates (not quite, but close).
We describe where we are in time by using an arbitrary measure of time.
This is what a clock is for.
Now, to make things convenient, it's useful to have synchronized clocks all over the place, so that you can look to see when something happens.
Now when using space and time to describe stuff happening, you need to define two concepts:An Event:
This is a point in space-time when something happens, i.e. you specify x=x0, y=y0, z=z0, t=t0.
May be this is where/when two particle collided.An Object:
This is something that can participate in events.
Objects are a line in space-time.
To specify a line in space-time you write down 4 functions of 1 variable (a in this case):
x= x1(a), y=y1(a), z=z1(a), t=t1(a).
Now due to the wonders of geometry, you can swap a for t, and therefore you think that time as the time that is flowing along, but this is just a choice, we're choosing time to parameterize that line.Because there is a speed of light, all objects must be moving forward in time, therefore these lines through space-time never turn around and start heading backwards.
This is just Special Relativity and I'm not going write a whole exposition of it here.One of the interesting facts is that we live in a cosmology that rapidly evolved with time and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But this is not a place for a long digression on Early Universe Cosmology.
用{ }括起来的是译者的说明
文章很长,不要阅读(这里有个简介的观点)很多--正如你所想知道的一样多 物理学家的观点是,时间和空间很相似。因此,在任何问题中你都可以用“向上”(或者空间中的任何方向)来替代“时间”。
“我们对于“发展”究竟了解多少?”
“我们真的知道“发展”是什么吗?”
“我们真的了解“发展”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存在吗?”
“ “发展”好像是我们了解的最少的领域之一”
这些对我来说听起来不那么深奥了
但是为了回答关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应该真正的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衡量我们对于任何主题了解的多少,但是“发展”在物理学中并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可参与的方向。我们要如笛卡尔一样去思考它:我们设置坐标轴以便定量描述你已经走得路程。因此我们用鞋子或者一码尺{作为单位}来描述一个事物与原点的距离。
哦,如果需要更多的了解“发展”,我们用定量的定义来描述它,由此你可以理解任何你想了解的事物。
我认为理解“发展”相对于我们去理解原子结构或者癌症细节或者自然界中其它任何一千种事物要有益处的多。但这只是我的想法,也许你会认为"发展"仍然有很多秘密我并没有发现。
时间与“发展”很类似。我们需要设置“笛卡尔”坐标系(不完全是笛卡尔坐标系,但是很接近)。我们通过以任意精度测量时间来描述我们在时间中所处的位置--这正是闹钟所作的工作。现在,为了方便,你可以把到处放上同步时钟,由此你可以得知时间发生的时间。
现在我们利用空间和时间来描述时间的发生,你需要定义两个概念:
一个事件:当事件发生时它是时空中的一个点。也就是,令 x=xO,y=y0,z=z0,t=t0.或许这会是两个粒子对撞的位置/时间。
一个对象:它可以参与事件。对象是时空中的一条轴线, 在时空中指定一条线以此来写下关于一个变量的四个函数(在a情况下):x=x1(a),y=y1(a),z=z1(a),t=t1(a)。由于几何的奇特作用,你可以用t来替换a,因此你可以想象时间随着时间流动起来,但这只是一个选择,我们决定用时间来参数化那条线。{这段翻译的很烂,抱歉!}
由于光速的存在,所有的事物必须在时间中前移,因此时空中的这些线不需要转弯就开始后退。这就是狭义相对论,在此我无法写下它的全部理论。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在时间中迅速演变并将继续演变下去的宇宙。但这儿不是一个可以长篇离体讨论早期宇宙学的地方。
译者注:关于原文中的"up"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意译,希望高手能帮我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替代那个annoying的“向上”。
原文链接 (the link of the original answer ):
感谢Jay Wacker 老师分享他的精彩回答!
Thanks to Jay Wacker for sharing his wonderful answer!
Jay Wacker 老师的Quora主页(dear Jay Wacker's homepage of Quora)
I think I can not translate the answer exactly, hope someone could help me to amend my translation.Thanks!
update:感谢@汪思恒 Jino @Ran Ye 的帮助。
斗胆说点外行的意见。1、基本观点:时间是对事物变化的度量。好几位都已经提到这一点。2、时间是人类根据自身感知提出的概念,从今天的科学水平来看其内涵为“对事物变化的度量”,其应用的基础是(在同一惯性参照系不同尺度上)不同事物变化之间的恒定的关系。例如日出日落,例如原子钟。3、基于上一点,可以知道相对论说高速运动造成“尺短钟慢”效应,而不是说时间的流逝变慢了,是一种十分精确的说法。因为时间定义的基础是事物变化之间的恒定关系,这一关系在同一参照系中没有发生改变,时间的“流逝”就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人以接近光速运动,也仍然只是过完一生,而绝不会嫌自己活得太久。4、“时间是让一切产生变化的东西,没有时间就没有变化”的说法倒果为因。5、“时间的本质是事件发生存在先后”以及“时间是记录事物在某一特点上状态的单位”的说法是循环论证。6、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毫无科学依据。但如果思路正确,不免引出另一个问题:不同事物变化之间真的有恒定的关系吗?
和朋友聊起“时间”,整理下思路顺便来答个题~先抛结论:我们所以为的那种“从过去流淌到现在”的“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宇宙,并不是放映机后的胶片,时间也不是这个胶片放映的方向和速度。许多人幻想着放映是否可以快进,是否可以倒放,人是否可以进行时间穿梭,魔法师能否放出“时间停止”这样的魔法?不好意思,这一切都不可能。宇宙,只有一张胶片,胶片在按照霍金箭头变化,永远只存在胶片“当下的一刻”,“当下的那一幅画面”,你无法快进,也无法倒退,因为”过去”和“未来”也是不存在的。————————————从头说起的分割线——————————————“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争论了数千年而没有定论的话题。当代科学家给出的最有名的论述来自霍金,他老人家给出的答案是三个箭头:1.宇宙学箭头——宇宙持续膨胀;2.热力学箭头——熵增大;3.心理学箭头——只能记得过去而不是未来。在霍金的论证中,三个箭头其实是一回事:时间,是宇宙膨胀的尺度,或者说是熵值的总量标尺。至于咱们平时所说的时间,比如“日”,“昨天”,“100年前”,“1000年后”,“从古至今”……则是人类在感知到了熵值增大、混乱度不断增大这一事实之后,结合了天文学构建出来用以契合、表述这一事实的一套体系。其实,从小到大很多人都接触过“时间真相”。大部分人都有过“失却时间”的经历:你悠闲的散着步,想着回家就能看到爱人满怀笑容的面庞,一时着了迷……等你回过神来,已经从两公里以外的公司门口来到了地下车场。你看看表,时间过去了10分钟,然而在你的记忆里,这十分钟里发生了什么你完全不知道,就放佛这是根本不存在的10分钟。恭喜你,不是你的时间丢掉了,或者被隔壁老王偷走了,而是你见到了“时间真相”:永远存在的,只有“当下这一刻”。只不过想要感知当下这一刻需要大量的训练,就如同极少有人拥有刚刚诞生的记忆一样:你不仅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就连认识世界的方法,你也还一无所知。说到这儿,聪明的人可能已经想到了另一个反推时间真相的例子——婴儿初生。你能回想起来你刚出生的样子么?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概是在什么时间?不少人能回想起来具体时间,却答不出发生的时间。这是因为彼时的你还不熟悉熵值增大——世界的这一规律,更遑论建立起这一世界的时间观念。你看得到世界的胶片,却还不明白这胶片变化的规律。愿每个人珍惜这张永远只有一格的胶片^_^
时间是对流逝和即将到来的一种感知。时间是为了不把一个片刻的世界孤立的必要假设。
时间的本质是熵增。只有复杂体系才能感知和理解时间。
时间的定义必须和生命的定义放在一起来讨论。从前,我们这个宇宙刚开张的时候,充斥各种物质和能量,它们在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下,永恒的变化着。从微观的夸克,一路到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再到星球、星系、银河,无论尺度如何变化,大家都规规矩矩按照物理规律演化着,该聚变的聚变,该化合的化合。直到有一天,一种构造出现了。她勇敢的说,够了。我不要再受外界的影响,我要永生。我不想把讨论延伸到生命和非生命的具体界限啊,生命的本质特征啊之类的方向上去。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自己,身为已知生命形态中最高级最先进的物种,做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已经具备改造行星表面环境的能力;我们拥有摧毁行星级物体的力量;本星球范围内基本不存在导致我们灭绝的危险;本星系范围内的危险因素也得到初步的监视和控制。换句话说,我们的预期寿命已经相当接近永生。回头想想,咱哥儿几个当初无非是比别人大点儿的分子,从大家抱团取暖开始,经过几十亿年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嗯,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生命】。OK,这句话纯属装13,只是为了显得磅礴、大气、有款而已。我其实想说的是,时间只对生命有意义,只有生命对时间敏感。不假思索的回答,时间嘛,无非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是什么?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是我们把感知到的世界状态连续存储而形成的一种知觉。未来是什么?未来是我们根据记忆中物质世界的变化过程总结出规律,并根据规律对周遭世界变化所做的预测,其实就是幻觉。记住,唯一真实的只有现在:宇宙永远有且只有一个状态,叫做当前状态。我们对感知-记忆-归纳-推测这一过程如此熟练,以至于我们根本体验不到这些分离的步骤。我们自动把所有的体验按照物质世界变化规律决定的顺序排列,并且利用周期性的事件加以刻度和标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整体经验,我们把它叫做时间。我们从最最古老的祖先开始,就从盲目的被宇宙规则左右的境况下解脱出来,开始认识、利用规则。到了我们这一代,产生了意识,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对规则的掌控能力更是以几何级数扩展。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宇宙空间不同的各处,规则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世界变化的可预测性,是可以推而广之的。试想一下,假如空间每隔1厘米物质世界变化的速率就有不同,或者说时间流逝速度不同,那么生命能达到的尺度是绝对不会超过1厘米的。实际上,时间流逝的速度受引力的影响在空间中处处不同,只不过对我们微观尺度的身材、宏观尺度的体重来说,完全不必理会,世界仍然是可预测的。今天太阳升起,明天太阳照样升起。数量化、概念化、抽象化的时间,在我们洞悉宇宙规则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让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更加精细和明确。打个比方,宇宙是一道几何题,时间就是辅助线。至于时间没有方向、时间和空间貌似可以相互转换等等问题,其实根本不是宇宙本身的问题,而是物理学和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时间旅行,更是永远绝对肯定不可能的。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世界永恒处于变化当中;生命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发展出来的构造,在客观世界中具有主动性和延续性,其能感知和利用规则;高级生命则发展出意识,能够形成对变化过程的连续体验,亦即时间的概念。
时间——世界的第四维度呗!
在宇宙中,时间是极微观运动在宏观变化过程的体现。如果用”极“的尺来测量,时间是不存在的,世界只有变化和不确定性。如果用”衡“的尺度来测量,时间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确定的。在极的尺度下,时间无法测量,无法分割,无法标记;在衡的尺度下,时间可测量,可以无限分割,可以清楚地标记。在思维上,时间像宇宙其他的谜一样,展现给我们一种令人困惑的景象:一方面它看起来永恒、有序、实实在在地存在并合乎逻辑。另一方面,它摸不到、(微观)无序,无法被证实因而不合乎逻辑。因此,谈论时间在内的任何定义,都要首先明确极衡的尺度。在普视的人的尺度上看,时间是有序的、实在的,它展现为宏观世界一个一个状态(时点)的连续,展现为日月星辰的循环往复,展现为生命的诞生、进化和消亡,展现为人生的点滴起落。
我100%同意 @陳浩 的回答。我的回答见这里:和这里:在我即将出版的科幻小说中就利用了这一概念,不过我可没抄袭哦,@郭磊 和 @Lawrence Li 作证 ^___^
可以从平衡宇宙理论讨论时间。这里必须定一个前提:一切物质都在不断运动。来看简单的原子模型:原子的电子是随机移动的,从A点随机移动到B点,也可能从A随机移动到C点。这种随机性【产生】了两个平衡的宇宙,这两个宇宙加上电子还在A点的那个宇宙,三个宇宙都存在于一个超大的空间(你可以想象为三个大圆圈画在一张纸上)。在现实中的例子是: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左一条向右。你做决定前,是一个宇宙A。当你选择向左时,你形成了一个宇宙B。但可能当时有“另外一个你”选择了右,形成了宇宙C。这三个宇宙都存在于超大的空间中。要从宇宙C回到宇宙A(也就是时间倒退)也就变成了一个在超大的空间中移动的问题。总结1,时间是一种维度,因为物质运动(或者现实例子中的思想改变)而产生。假设我们现在的宇宙是三维的(正确来说是第N维,N根据现在的观察至少是
=3),显然“超大的空间”是高于N的,因时间是存在于“超大的空间”,因此时间也
N维。而低维生物很难理清高维空间的情况,例如蚂蚁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中,他会感受到他在平面中,但实际上球体是三维的。而人作为现在宇宙的生物,是
=N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宇宙中还存在大量1、2维的生物)而所有的高维度都可以理解是低维度的叠加。例如一条线(一维)不断叠加形成一个面(二维),一个面不断叠加形成立体(三维)。假设时间是处于第四维(可能更高),则时间是现在三维世界的累加。总结2,时间是低维度的叠加。也就是这一刻存在很多个“你”,生活在各自的“宇宙”,叠加起来就是“时间”
"什么是时间呢?你没问我以前,我以为我知道;但是你一问我,我就不知道了。”----奥古斯丁
时间是记录事物在某一特点上状态的单位。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改变的,所以必须要有时间来记录这个变化过程中某一点的状态来给予区分。所以一般时间都伴随着事物的状态出现,比如X时间发生了X事。X事是在X时发生的。哲学家的表达是:人生不可能两次迈入同一条河流。
对于时间,从定义上是指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但是,他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哲学上,按奥古斯丁的说法:“如果过去和将来都有存在,我愿意知道它们在哪里。假如目前为我还不可能(知道它们在哪里),那么我至少知道它们不论在哪里,决不是过去和将来,而是现在。因为如作为将来而在那里,则尚未存在,如作为过去(在那里),则已不存在。为此,它们不论在哪里,不论是怎样,只能是现在。”--------时间在本质上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持续,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时间与我们一样是被造的。所以,神不在时间之中。那么,神就是超时间的,他不在时间中,因而他是绝对自由的。那么到底有什么能让我们比较直接理解神这种存在呢?不如我们自己试试这种感觉吧,看看比我们低一个维度的存在感知时间,而我们却处于其时间之外,并随时知道他们在时间的位置。 我的答案继续,纯属我的思想实验,可惜我的数学功底不够,需要完善,但是先吐为快。这时愤怒小鸟的屏幕不再是我们习惯的平面,而是折成一个球面,为了有时间的概念,这个球要匀速动起来。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小鸟脑海里的---有间断时间----时间在本质上小鸟的思想-意识的伸展、持续。我们就是超时间的,我们不在时间中,因而我们是绝对自由的。这时,我们可以理解上帝是在时间之外创造了时间中的一切,并且是从无中创有。只要他愿意,这个球会不断转下去,人们不断的因果,轮回,再因果,再轮回,如有能跳出三界外,能跳出球外吗?---我们今天就和一位高人在交流,他告诉我,他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而我只是理论而已。我相信他,因为神造人是按照他们的形象造我们的,他有的能力和品质在我们身上也会有体现,如果我们相信,并追求的话,人是可以有无限潜能的。如,梁燕城博士结合量子力学认为宇宙整体上是矛盾的,或者说有并存互补的力量。实验证明,两个粒子从两个方向飞,但是你看一边,另外一边会动。最不可思议的是,人的看的行为会影响所看的事情,也就是说,宇宙并不是独立于人的观察之外的。玻尔提出整体互补的理论来解释,鲍姆则认为,我们可以观察到的视野是有限的。提出,这些看法可以和《易经》中的阖与辟的观念相结合,似乎可以认为,存在着一个整全的形而上的秩序,配合《易经》感通的本体,就可以看到实际上人具有无限的潜能,这都可以通过感通来解释。艺术的、理性的、道德的潜能,都应当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发挥真、善、美的潜能。下面的有关英语的Linguistics,只能用英语来表达,(事实上Augustine的话语英语更有味道。在confessions 里有很多这些优美的语言)Linguistically, the "to be" verbs (copulative, linking, state of being) also deal with existence. It is significant that God the father and Jesus the Son both said, I AM.
That expression includes no beginning or ending, and so speaks of eternal things.in John 8:58,
the presence of Jesus, when he
"I AM" before Abraham.....it is not talking about Jesus is not limited to time,that he can go back and forth ----but he actually was in both places and times when he was talking to the Disciples and before Abraham.事实上,甲骨文的“示”字,最上面的一横同样表达了神在凌驾在我们时间世界上的无限制的存在。只要他愿意,这球可以不断转下去,没有人知道,这时期有多久,得救的人一共有多少;但神定下人数和时间,等外邦教会得救的人数添满了........同时,这个字也表达了人在上天之下的位置,更表达了人与上天之间双向性的交流。而且这个甲骨文中的"“示”字,用上面两横中间一竖而可以表达基督信仰中“三位一体”的上帝的观念,那上头的两横表达永恒中自有永有的圣父与圣子,而垂下来的一竖则表示圣灵,就是永恒而超越时空的上帝在有限时空中的临在与看顾。骨头里的故事 (原名:God's Promise to the Chinese 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里面有许多中国人的对上帝的认识和崇拜。科学和宗教的发展才知道原来我们老祖宗早就认识的真理。
我的看法:时间是证明曾经存在和发生的参数!
我的理解:定义某一周期性运动的一个周期(如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一个单位,并且定义该运动的某一次开始前为0,之后这个运动发生多少次就是多少个单位的时间。
据说这个问题最正确的答案是——我不知道。给任何东西下定义,都需要有个上位定义存在,比如:我们说面包是一种食物;自行车是一种交通工具;肱二头肌是一种肌肉组织……但在时间这个问题上,抱歉,我找不到能给它做任何正确的上位定义,时间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现象,甚至也不能简单定义为一种存在。因此,没法定义时间的上位概念,也就无法给出时间是什么的定义。所以,时间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这个问题难度太大了,时间和空间人都可以感受到,但真正是讲不清是怎么回事,一直以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一样的。
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物质运动的序列和顺序表现出来就是时空特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你是我的时钟》意思是什么?代表什么?_百度知道
《你是我的时钟》意思是什么?代表什么?
非常谢谢只知道应该和感情有关,还是停留在那里的。希望我能知道答案。!!,但是我不知道是已经过去的
提问者采纳
生命生命代表什么?时间时间代表什么时钟代表什么?永恒这样够清楚么
提问者评价
笨了点,还没清楚,能说明白点吗?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答案:解析:
  1.作者认为秒针每跳一下,时间就过去一点,而且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表现了作者尊重时间、珍惜时间的一面。
  2.孔子说的是水不舍昼夜地流淌,比喻的也是时间,说明一去不复返。作者引用此句告诉我们时间逝去了就再也不回来,应珍惜时间。
  3.利:(1)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情况摆在人们面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2)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的社会里,有章可循。弊:成为时间的奴隶。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
答:&&&&&&&&&&&&&&&&&&&&&&&&&&&&&&&&&&&&&&&&&&&&&&&&&&&&&&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作品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6、下列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拨”、“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6.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10个字)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
B.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C.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了解的时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