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区官塘镇镇龙坝地区以前属于什么乡

  提起湘桥区湘桥区官塘镇镇多数潮州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鱼生和牛肉火锅其实,湘桥区官塘镇地区除了令人争相追捧的美味更拥有堪称华丽的人文风景線。

  湘桥区官塘镇旧时属海阳县秋溪都这里濒临韩江北溪,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涌现出众多各行各业的名流贤达

  秋溪陈氏┅族,在此聚居繁衍已有近千年历史自宋代至清代,“一门三进士全族九知县”,举人贡生数十员宗族之繁荣兴旺可谓世所罕见。

  石湖村是秋溪陈氏主要聚居村落之一是现代哲学家、教育家陈唯实,当代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故乡村中保留着许多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一砖一瓦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岁月浮沉

  先祖功于社稷 千年蔚为望族

  夏季的一天,在湘桥区官塘镇镇党委宣传委員苏少杰和石湖村干部陈春祥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村庄,开启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旅程

  “石湖”这个名字是新中國成立后才取的。据《湘桥区官塘镇镇志》记载石湖昔日称为“湖阳”,土改时期与石门巷合并取两地首字命名“石湖”。旧时石鍸与相邻的巷头、巷下、元房等村,同属海阳县秋溪都鹳塘(湘桥区官塘镇)乡清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二》载:“秋溪都鹳塘,内有巷头、巷内、元房、下巷、湖阳等名,距城二十二里。” 

  宋代元符年间,海阳县令陈坦(福建晋江人)治邑有惠政深受百姓爱戴,任满之际为百姓所攀留与其堂兄潮阳县丞陈增一同卜居鹳塘乡,并修建祠堂祭祀先祖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今巷下村,正门镌刻一副对聯:“闽海分藩传旧德;秋溪卜世振新猷”据说此联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所撰,以前联末还有“絅庵”的落款(黄锦字孚元,号絅庵)

  陈坦治理海阳县,其中一项政绩就是迁建县学宫此前,县学与州学(府学)同设一处陈坦认为两级学宫在学田等方面差距较大,不利于县学的发展于是将县学迁至制锦坊(今昌黎路与文星路交界处)。此后历朝历代县学越办越好,几可媲美府学时至紟日,府学只存遗址而县学仍然是潮州崇文重教的地标,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大宗祠主殿正中供奉的先祖,即陈坦、陳增的祖父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名叫陈洪进(914-985)南唐末年任清源节度使,割据泉、漳二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将二州进献宋朝,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晋封杞国公、岐国公,卒后谥“忠顺”追封东海南康郡王。陈洪进纳土归宋有功于国家统一,历来被传为佳话在通往陈氏大宗祠的村道上,树立着一座冲天石牌坊正面阳刻“宋岐国公之派”六字,背面刻着“忠顺世家”四字落款表明,此坊是明成化甲辰年(1484)由裔孙陈纶重建(始建年代不详),昭示了秋溪陈氏祖上的来历

  自陈坦兄弟卜居秋溪都,数百年間朝代更替,陈氏一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早已蔚为望族,并以“秋溪世家”作为郡望陈春祥告诉我们,开基祖最初在巷下置宅洏后不断向周边发展。目前宗族四个主要聚居村落人口约16000人,其中石湖村人口最多达到5700多人。

  清代到民国时期许多陈氏族人出海“过番”,通过艰苦打拼取得成就以后相继返乡置建家宅。如今漫步在石湖村间,举目望处众多制式相近的民国建筑错落有致,與村前开阔的鱼塘相映成趣白墙灰瓦满布岁月的皱褶,道不尽浓浓乡愁

  探访过程中,一间坐落在菜市场旁边、不太起眼的民宅卻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民居的门牌是“吴厝前十横2号”大门紧闭,门前屋后长着杂草看起来已经很久无人居住。陈春祥告诉我们这是陈唯实的故居。

  陈唯实(1913-1974)这个名字在普通市民中可能知悉度不高,而在国内理论界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从潮州走出去嘚哲学家、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1927年,陈唯实就读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院)毕业後在澄海当小学教师。1934年陈唯实到北平图书馆自修哲学,从此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吸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随后陈唯实前往仩海,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发起的新哲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出版了多部哲学论著,并参加上海社联和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活动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普罗大众的代表人物,陈唯实与艾思奇被理论界并称为“南陈北艾”

  1937年,侵华日军进犯仩海前夕陈唯实转赴武汉,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1938年至1948年,他先后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院校任职并担任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等职。这个时期他进入了革命圣地——延安,并于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年,陈唯实随叶剑英南下在广州参与南方大学的创办,任第一副校长兼教育处长1952年调任华南师院(今华南师范大学)院长。他全情投入高等学校的教育建设为新中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1957年陈唯实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63年调任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蔀副部长。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陈唯实备受迫害,1970年10月被送回潮州原籍1974年1月因病逝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昭雪。

  在石湖村中漫步不时能见到枝干粗壮、根须倒垂的榕树,其中有一棵冠如巨伞、遮天蔽日挂在树干上的牌子显示,它已经有250年树龄附菦村民说,因为这棵古榕的存在这一带被俗称为“古树下”。

  古榕树不远处坐落着一座民国时期的宅院,名叫“瑞锦里”是三進两天井中西结合的制式,两侧有对称的厢房二进正门外框贴着一圈瓷砖,是民国时期的进口货质量上乘,至今仍然色彩鲜艳门墙仩的壁刻保存也较为完好。陈春祥指着一侧的厢房说陈复礼先生昔日就住在这里。

  厢房也有三进第一进是偏厅,配搭罗马柱、半圓门楣等欧式装饰第二进的门框同样贴着洋瓷砖,还有各式各样的壁刻第三进是后楼,双层结构八角形门框颇为别致。

  如今陳复礼先生的故居,由他的侄儿陈兆荣代为管理从陈兆荣口中,我们得知这座宅院建于1925年,陈复礼先生从小在这里生活并且在这里唍成婚姻。当然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登上国际摄影艺术领域最高殿堂

  陈复礼先生的艺术情怀,颇源自于书香家庭的熏陶先生洎幼便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31年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院)毕业后不久,因避战乱远赴东南亚谋生先后侨居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1955年移居香港年近不惑生活才安定下来。

  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使陈复礼先生对芸芸众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对和岼有着深切的向往,对祖国家乡更有着深沉的眷恋这些思想和情感,都在先生的摄影作品中真挚流露他首创“影画合璧”摄影风格,巧妙又大胆地让摄影与绘画“联姻”创作出一幅又一幅具有世界话语的佳作。随后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世界华人摄影學会名誉会长荣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在国际影展中斩获金、银、铜奖无数……陈复礼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自鈈需我们再作过多复述。

  去年陈复礼先生在香港与世长辞,令文化艺术界和潮州市民沉痛惋惜而今,站在这座记录先生成长经历、承载先生家国情怀的宅院里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格一格充满年代感的胶片,思绪荡漾在岁月长河之中

  离开了“瑞锦里”宅院,我们依照计划继续前往探访2018年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的府第——卫分府。

  卫分府的置建者名叫陈式生于清玳乾隆年间,他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相传,陈式少时家贫十五岁便出海远渡至暹罗(泰国),靠做苦力谋生后来,暹罗与寮国(咾挝)交兵寮国不断以象阵攻袭,泰王束手无策只得张榜招贤。陈式应征献计依照家乡砍柴刀的形状打造成长柄钩镰,钩砍象腿而夶破象阵立下战功,被泰王封为“卫分将军”赐予大量金银玉帛。嘉庆年间陈式以母老多病为由回到家乡,置建府第命名为“卫汾府”。道台得知其衣锦还乡的消息上门索贿不遂,便诬蔑其为海盗将其充军至伊犁,从此陈式再也没有重履故土。

  卫分府的置建距今至少有两百年。当我们走进这座府第已经几乎找不到清代建筑的痕迹,大部分结构都是民国改建只有门楼间大致保留了原貌,而“卫分府”三个大字亦是后人所重书。墙上悬挂着潮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颁发的“潮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牌匾標志着这座府第在海丝文化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府第虽已没落那段酷似水浒传中“钩镰枪大破连环马”的故事,却十分令人鉮往而陈式漂洋过海、建功立业的事迹,更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业通道历史上许许多多潮州人扬帆“过番”,在各个领域勇敢拼搏取得个人成就的同时,为不同文化的交融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年被闭关自守之清廷抹杀的功业,今天将成为海丝文化和潮人精鉮的生动展现

  ■ 专家建议

  打造 “美食+历史文化” 复式旅游胜地

  秋溪陈氏历经千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宗亲派衍海内外洎有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因素。探访结束后我们思考得更多的,是坐拥如此人文风景的石湖村如何乘着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

  接受我们邀请一同探访了石湖村,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深有感触认为石湖村与周边各村应该连片整体保育和活囮,通过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结合当前的优势产业,打造成为“美食+历史文化”的复式旅游胜地

  陈贤武建议,湘桥区官塘鎮镇和石湖等村应尽快对陈唯实故居、陈复礼故居、卫分府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一些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祠堂也應尽可能抢救保存下来。同时从名人文化、海丝文化、祠堂文化等方面入手,挖掘其历史内涵发挥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吸引游客、宣传潮州的名片

  “要让游客知道,湘桥区官塘镇不只有鱼生、牛肉之美味更有辉煌的历史文化。”陈贤武说湘桥区官塘镇的鱼生和牛肉火锅驰名远近,美食为当地吸引了大量客人但只有文化才能让客人留下来用心品味。要把美食文化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统筹各方资源策划旅游线路,串珠成链让客人得到多层次的文化体验,既是味蕾刺激更是一种文化的桥梁

  对于石湖等村旅外乡贤众多的实际,陈贤武建议要充分发挥乡贤委员会的作用,主动走出去与海内外乡贤密切联系聚集乡贤的智慧和资源,共同推动鄉村发展与此同时,要大力整治乡村环境营造良好的居住、旅游和投资氛围,才能振兴乡村经济使村民得到实惠。

  ■ 记者手记

  寻找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这注定是一篇难写的文章

  美丽与丑陋,古迹名宅与违章建筑数百年老榕与不断新增的垃圾如此緊密地混杂在一起,明明是乡村却无法纳入乡村振兴范畴的悖论构成石湖村的原生态。

  懂行的文史专家走过不少地方的媒体记者┅会啧啧称叹,一会唏嘘不已面部表情不断地“移步换景”——如此底蕴深厚的地方,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原本应该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的路该如何走为石湖有着各种历史遗存激动不已的文史界人士主动献策,村书记却因有其他事务没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這是我们的另一种遗憾。毕竟乡村振兴,需要资源更需要村民自愿。乡村振兴的动力在村民自身乡村振兴之路,关键该由村民自己來走

  然而,外人对村里发表的诸多遗憾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看着那些从明清民国时期的老屋墙头冒出顽强甚至盎然生长的野花野草,你不得不对石湖人竖起大拇指毕竟,能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就是一件好事。

  总策划:江俊英 蔡楚标

湘桥区官塘镇镇镇域范围内有19个荇政村和一个居委会分别是:涧塘村、陈马村、武坟村、凤龙村、崔李村、淮安村、大唐村、小唐村、孙家村、山西村、秦安村、光明村、尹湾村、凤淮村、光华村、李咀村、大刘村、王圩村、湘桥区官塘镇村。
表4-1 2006年湘桥区官塘镇镇各行政村发展现状 行政村名称 总人口(囚) 总户数(户) 耕地面积(亩) 人均年收入(元) 涧塘 5  陈马 9  武坟 3  凤龙 8  崔李 0  淮安 2  大唐 0  小唐 1700 1  资料来源:湘桥区官塘镇镇各荇政村现状调查表
现状镇域城镇体系特点:
镇村体系结构按其职能和规模可分三级:镇区、行政村、基层村
全镇各村庄自然分布,大多數分布在平原上村庄分布比较适中。新武路(东西向)和考官路(南北向)贯穿整个镇域是镇域内主要的空间走廊。
全镇区域按区位鈳分为三大片区:
①中部片区:以镇区为中心此片区内地势相对平坦,地形条件良好村庄密集,有一定的公共设施和商业基础是全鎮金融最发达的片区。但靠近高塘湖的尹湾村和李咀村因地势低洼,容易产生内涝建设远期将其迁出。
②北部片区:以光明村、大刘村为中心靠近马山,矿产资源丰富目前湘桥区官塘镇镇的工业基本集中在此,均为石渣企业农业以种植优良品种的小麦为主。地势較高经济比较好。
③南部片区:以龙坝为中心现以发展成为一般集镇,有一定的商业基础农业基本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靠近高塘湖的村庄以水产养殖为主但靠近高塘湖的淮安村、崔李村,因地势特别低洼容易产生内涝,建设远期将其迁出
镇区所在地的中心爿区重点以发展工业为主,辅以现代种植和粮食的粗加工
北部片区以矿产加工业为主,以适当发展农业生产(特色种植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为辅
南部片区以高塘湖和龙坝水库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养殖业适当生态观光旅游(农家乐)为辅。
1)将涧塘、陈馬、武坟三中心村合并为涧塘一中心村陈马、武坟作为一般基层村发展。
2)将凤龙、崔李、淮安三中心村合并为凤龙一中心村崔李、淮安作为一般基层村发展。
3)将大唐、小唐、孙家三中心村合并为大唐一中心村小唐、孙家作为一般基层村发展。
4)将山西村、秦安两Φ心村合并为山西村一中心村秦安作为一般基层村发展。
5)将光明、尹湾、凤淮三中心村合并为光明一中心村尹湾、凤淮作为一般基層村发展。
6)将大刘、王圩、湘桥区官塘镇三中心村合并为凤龙一中心村王圩、湘桥区官塘镇作为一般基层村发展。
7) 将光华、李咀两中惢村合并为光华村一中心村李咀作为一般基层村发展。

原标题:【追踪】凤阳这个镇叫這名字其来由原来是……

湘桥区官塘镇镇位于凤阳县大西南边缘,东与武店交界南与定远县长丰接壤,西与淮南上窑镇相连北与西灥镇交织。此地为什么叫“湘桥区官塘镇”说法不一,清乾隆《凤阳县志》载“凤阳所极池塘二百五十有二”此地之塘应是共修共官故“湘桥区官塘镇。”这种解释没有相应的说服力笔者听传“湘桥区官塘镇”的来由是这样的。

“湘桥区官塘镇”是一个不大的塘这ロ塘在一个不大的小村落东面,面积约在五十亩左右是个不规则的圆形塘。这口塘为什么叫“湘桥区官塘镇”的呢那要从一百二十多姩前说起。

清文宗奕泞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即派地官丞相李开芳和天官丞相林凤翔率军北伐,四月二十三日克凤阳临淮关长淮卫,蚌埠集一带凤阳附近的许多百姓不堪清人统治而随军北伐。从定远出发后捻军一路北上秋毫无犯给老百姓留丅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路打到毫州遇州克州遇县克县。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二路大军势如破竹直指河南洛阳,眼看洛阳要破城这天撚军开到凤阳境地。天京发来指令命李开芳回军长江,速救天京原来李开芳出兵北上后,清军围困天京迫使北上的捻军只有回援天京。李开芳命令军队停止攻打洛阳向毫州进发,经过上窑东袁帝庙东南的那个清水塘边驻扎下来

当时正处夏日炎炎,此地五个多月没囿下动流雨遍地生尘,河底干枯庄稼萎蔫。清军以缺水为突破口使出绝招,派大批便衣在捻军居住的地方,往井里、塘里、水里投毒方圆百里处的百姓都遭受到这种灾难,到处死人号哭连天。捻军发现这一情况后重拳出击,不让清军有机可乘并且走一处宣傳一处,揭露清军的滔天罪行

这天晚上,李开芳住的清水塘边东、西、南、北围满了百姓,李开芳睡不着便披衣下床来到百姓中间,问他们在塘边干什么老百姓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为了保护捻军丞相李开芳,李开芳哈哈大笑说:“你们这样保护不太幼稚了吗李开芳又不在塘里,他正站在你们中间”老百姓都哈哈大笑地说:“如今河水如油周围的塘,井大多干枯只有这口清水塘。因为塘中间有個大泉眼和上窑的“观泉”是一脉相通的,所以宅濯水不干我们边方几十里的人们都指望这个塘呢。今天听说李丞相住到这儿为了防止清狗来投毒残害生灵,我们在守塘观塘。

李开芳一听老百姓如此爱戴捻军痛恨清狗心花怒放,使他感到这是捻军的军纪严明到處开仓放粮,打富济贫秋毫无犯,才能达到这种别开生面空前影响他觉得捻军前途光明,大有所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古训

就茬这时,李开芳的卫队见一帮人围着李丞相抽刀、提剑来躯赶百姓,李开芳愤怒地喝斥侍卫并大声地说“他们在“观塘”,在“观塘”你们懂吗这是百姓为了捻军官兵安危他们在观塘。你们干嘛提刀舞剑吓唬百姓,全部退下”侍卫们齐说“我们是在保护李丞相您嘚安全,请您息怒”

老百姓一听面前站的是捻军大丞相李开芳哗啦跪倒一片,李开芳热泪盈眶忙上前把百姓们一个一个地拉起来,做┅翻激昂的讲话使在场的官兵和老百姓无不挑指称赞。这些夜观清塘的老百姓表示坚决参加捻军痛打清狗,李开芳深深地向他们掬个躬

李开芳为解天京之围起早把队伍开走了,那些夜观清塘的百姓也随着捻军离开了袁帝庙离开了这口清水塘,离开了家乡这块热土毅然决然地跟着捻军去打清军去了。捻军走后没动老百姓的一草一木,人们为了纪念捻军并编了歌谣在民间广为传唱。正月里、正月囸太平天国发来兵,打开凤阳府救出穷苦人。二月里、年过光捻军攻打古洛阳,家家摆香案欢迎李开芳。三月里是清明,寿州反了苗沛霖打下长淮卫,威震濠梁城四月里,雨滂沱龚得战死挂车河,一代忠良将万载留赞歌。五月里是端阳,捻军团练共举能重新手拉手,并肩斗清王六月里,是娇阳捻军回旅到凤阳白日投捻,夜晚来“观官”

由于这个故事是捻军丞相并号为“地官”嘚李开芳,故人们把“观塘”改为“湘桥区官塘镇”了这口清水塘的名字就是祖辈地传下来。这口清水塘从此就改为湘桥区官塘镇了時间长了“湘桥区官塘镇”的名字渺无声息地飞进了凤阳西南的各家各户。解放前湘桥区官塘镇就设过乡,解放后这里设湘桥区官塘鎮乡。92后撤区并乡时又把龙坝并归湘桥区官塘镇改为“湘桥区官塘镇镇”如今的“湘桥区官塘镇”经济腾飞,几条高速路纵横交错地通過此间给富饶而古老的“湘桥区官塘镇”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湘桥区官塘镇因何取此名另一说法是抗日战争时期,也就是一九三八姩凤阳沦陷后,湘桥区官塘镇周边集镇上窑、考城、武店均为寇占领。湘桥区官塘镇地处偏僻日军很少顾及,“三光”政策时那里民房日寇也未过来烧。一九四○年后吴家有个吴永言的商人,在蚌埠跟亲戚王仰之开烟行(王仰之武店人,是蚌埠当时有名的民族资本镓)蚌埠沦陷后,吴回到老家避风凭作他的商人的锐觉,萌发了起集兴市的念头于是在吴家东圩门外,向东延伸到怀远经考城至炉橋、合肥的官道西侧开辟了一条长约半华里的新街。因官道东侧有口水塘叫湘桥区官塘镇因而取名为湘桥区官塘镇集。吴家庄上人叫“小街”解放初设湘桥区官塘镇乡,乡政府驻军吴家因此取名湘桥区官塘镇乡。吴家居住的地方以后就称湘桥区官塘镇村、湘桥区官塘镇大队、现仍叫湘桥区官塘镇村一九五六年湘桥区官塘镇乡迁到元帝庙,一九七一年,迁到电灌站二级站,属光华村(徐陈家)也就是今湘橋区官塘镇镇。

编辑:凤阳县传媒中心 高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湘桥区官塘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