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得机用的适马 宾得口100 300对镜头开启手动模式,在as模式下仍然能自动对焦,设置陷阱对焦,设置里也

镜头大阅兵(不收藏是你的错)_小宗师专辑:镜头大阅兵作者刘恩惠介绍完图像感应器这个数码相机最重要的电子器件,接下来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相机最重要的光学部件——镜头。我们知道,光线被图像感应器接收到之前,先要穿过镜头中那几块神奇的玻璃透镜,因此它就好比是相机的“眼睛”。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到底能用一款相机拍到些什么、能产生怎样的表现力,而镜头品质的优劣对于最终成像质量也会起到很明显的作用。相机镜头的世界着实是——花色繁多让初学者应接不暇,诱惑重重令发烧友不惜败家。相机镜头到底分几类?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有哪些?如果您想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欢迎随我们一起来“镜头大阅兵”。佳能庞大的镜头群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尼康旗下庞大的尼克尔全幅定焦自动对焦镜头产品线●按镜头是否可拆卸替换分——镜身一体机、可换镜头机数码相机按镜头是否可进行拆卸并替换使用分为镜身一体机和可换镜头机两大类。可换镜头相机的好处显而易见——不同的镜头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拍摄效果,因此可换镜头相机在照片创作上具有很大的拓展性、灵活性与趣味性。初学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能不能用一支镜头来解决所有问题?答案可能令人有些沮丧——在民用影像市场目前尚不存在这样的产品。以目前的光学技术,设计出这样一款全能产品,在理论上或许是可行的,但它必然会拥有超级庞大的身躯,对普通摄影爱好者肯定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加上高昂的制造成本也注定此类镜头不会被民用市场所接受。基于这样的现实,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就必须做出某些妥协,以获得性能与便携的最佳平衡。 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目前主要有四大阵营——数码单反、数码单电、数码微单、数码旁轴,它们的区别在于取景方式(相关知识可参考《数码相机入门 取景方式面面观》[作者: 刘恩惠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另类——理光的GXR,这款相机采用创新的镜头-感光元件一体化设计,因此它不仅仅是一款可换镜头相机,也是一款可换感光器的相机。独特的理光GXR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300;焦距=85毫米;日期= 11:32:07;光圈=F11.0;测光模式=单点;感光度=ISO2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5/100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对于入门级消费者而言,在镜身一体机和可换镜头机两者间如何进行选择呢?首先,两者在操作上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复杂的问题,不要被某些可换镜头相机“专业”而“复杂”的外观所吓倒,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以驾驭;其次,在某些场合下,可换镜头数码相机未必比镜身一体机更方便、更实用。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要全面了解相机镜头的奥妙,从而明确自己的需求;所以上面这个问题暂时搁下,等阅读完后面的介绍,相信您自己就会有答案的。●按镜头焦段分——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镜头所涵盖的视野范围大小叫做视角,用“°(度)”来表示,视角分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指标,一般以水平视角的大小作为考量镜头视野范围的主要标准,视角度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广阔,度数越小视野越狭窄。镜头的视角与自身焦距关系密切——镜头焦距读数与其视角成反比:在画幅相同的前提下,焦距读数越小视角越大。除了视野范围之外,视角、焦距的变化还会对所拍摄景物的透视效果产生影响。下图是全画幅标准下镜头焦距与视野范围的对照图:全画幅标准下镜头焦距与视野范围对照图在这个体系中,通常将焦距在20mm以下(含20mm)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包括拥有达到或接近180度视角的特殊超广角鱼眼镜头),将焦距在21-35mm的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在50mm左右的称为标准镜头,焦距在70-300mm的称为长焦镜头(或望远镜头、远摄镜头),300mm以上称为超长焦镜头。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分类标准并不直接适用于非全画幅相机所使用的镜头。譬如一台使用1/1.7英寸小型图像感应器的微型数码相机,其镜头最短焦距标称参数为5.2mm,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搭载的是一颗超广角镜头;实际上,这款相机5.2mm焦距下所能获得的视野大约相当于全画幅相机使用24mm镜头时的范围。在《数码相机入门 数码相机细分类·四[细说画幅]》[作者: 刘恩惠 ] 里我们已谈到过焦距与画幅之间的关系以及等效焦距、等效系数这两个概念,这里不再重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消费类镜身一体化微型相机通常不会配备超广角镜头,这类产品采用的镜头广角端等效焦距一般在28-35mm左右,部分产品为24mm,只有极少数小于24mm。 在这里向各位初学者推荐尼康公司官方网站上一个名为“NIKKOR Lenses Simulator ”的工具(点击这里进入该页面),其中展示了不同画幅、不同焦距下的视角和视野范围,大家可以利用它来感受一下,进而熟悉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NIKKOR Lenses Simulator 页面那么焦距会对透视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简单地说,广角镜头会拉大前后景物的距离感,放大并突出强调近处的景物,而远处的景物看上去会更小;而长焦镜头恰恰相反,它能实现前后景物空间感的压缩,使之看上去更紧凑。这两种带有夸张感的透视变化,如能在实际拍摄中加以充分利用,照片的表现力会更强;而标准镜头在透视效果上最接近人眼中央视场的视觉感受,使用时会让画面显得比较自然,其“标准”之名也就是由此而来的。超广角镜头产生的夸张的形变效果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1000D;焦距=10毫米;日期= 20:28:23;光圈=F5.6;感光度=ISO400;曝光补偿=-0.3EV;曝光时间=1/10秒长焦镜头营造出的空间压缩感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1000D;焦距=163毫米;日期= 14:32:34;光圈=F5.6;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2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32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按镜头是否可以改变焦距分——定焦镜头、变焦镜头数码相机的镜头按是否可以改变焦距分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两类,前者为固定焦距,内部机电结构相对简单;而后者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焦距调节,内部机电结构相对复杂。变焦镜头的好处显而易见,用户可以利用焦距调节灵活地改变拍摄的视野范围,调节范围越大灵活性越大。变焦镜头的可变焦幅度通常用“变焦倍率”或“变焦比”来表示,计算起来很简单,只需将该镜头的长焦距极限读数÷短焦距极限读数即可;譬如一支标称焦距为18-55mm的镜头,其变焦倍率就是55÷18≈3倍。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镜身一体化数码相机使用的都是变焦镜头,但也有例外,譬如索尼的RX1、富士的X100、适马的DP系列等,这些使用定焦镜头的产品大多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而在使用变焦镜头的大部分产品中,根据产品的功能定位不同,其镜头变焦倍率往往有显著区别,从常见的3倍、4倍、5倍、10倍一直到近乎“变态”的50倍不等,其中变焦倍率较大(通常10倍以上)的机型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长焦机”。拥有36倍超级光学变焦功能的尼康COOLPIX P500(等效焦距22.5-810mm)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使用的可交换式镜头同样有定焦和变焦之分,但这类变焦镜头的可变焦幅度通常不会很“变态”;目前变焦比最大的可交换式镜头的变焦倍率为15倍,我们通常将这类镜头称为“天涯镜”,意为“用这一支镜头便可应对天下美景”。不过眼下市售的“天涯镜”广角端等效焦距一般不会低于28mm,对于热衷于超广角视野的用户来说,靠这一支镜头走天涯显然是不够的。拥有15倍光学变焦的腾龙18-270mm F/3.5-6.3 DiII VC PZD 天涯镜变焦镜头在使用中可以轻易改变画面的视野范围、调整透视变化,大变焦比镜头在这方面的优势更明显;那是不是变焦倍率越大的镜头一定更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留心一下市场上的产品,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高档的镜身一体数码相机使用的往往是3-5倍的变焦镜头(少数使用定焦镜头),而大部分可交换式变焦镜头、尤其是高端型号的变焦倍率通常为3倍(有少数例外),可见对于重视成像效果的产品来说,在设计时不会追求大倍率变焦;因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变焦比镜头在某些焦段出现一定程度的画质劣化是在所难免的。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长焦机的画质水平也在不断获得改善,对某些用户来说仍不失为一种便捷且实用的选择。 而对于高度重视成像品质的用户来说,定焦镜头往往是更有效的选择。虽然使用定焦镜头时,拍摄者可能需要通过不断地更换镜头或不断地移动自己的双脚来调整画面景物的取舍,但定焦镜头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由于光学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其画质(包括色彩、锐度、细节解析力、几何畸变等因素)表现相对更好、还能在相对较小的体积内实现相对较大的光圈,且部分型号性价比很高。当然,上述优势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间的比对,譬如部分微型化定焦镜头的成像品质未必能超越高档的变焦镜头,光圈系数指标也往往不是很大。小贴士——几何畸变与透视形变的区别:很多朋友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搞混,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简单地说,几何畸变是由于镜头设计问题导致成像画面出现的桶型失真或枕型失真(如下图实例),在低端变焦镜头上相对更明显一些;而透视形变则与镜头视角和拍摄手法有关,譬如使用超广角镜头以仰视或俯视角度拍摄建筑物时,就会产生建筑物向内侧或外侧倾倒的形变,这与产品工艺、档次没有必然关系。一支镜头在18mm端发生的桶形失真以及在40mm端发生的枕形失真实例超广角仰角拍摄时出现的建筑物向内倾倒效果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1000D;焦距=10毫米;日期= 05:39:53;光圈=F13.0;感光度=ISO100;曝光补偿=-1.0EV;曝光时间=1/125秒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使用定焦镜头进行照片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实践过程,因为无法进行变焦且镜头的透视效果固定,因此拍摄者可以通过使用某颗定焦镜头,从而熟悉、掌握某一焦距下的成像特质;同时,使用定焦镜头也利于拍摄者在构图时进行充分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不过,对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变焦镜头仍是最方便、最实用的选择,至于需要多大的变焦倍率,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选购前必须要先明确自己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诉求,譬如成像画质和远摄能力哪个更重要、超长焦功能对自己而言是否有实用价值等。小贴士——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通过镜头进行变焦即通常所说的“光学变焦”,那么一些DC、DV所拥有的“数码变焦”功能是怎么回事呢?数码变焦其实是通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机内芯片处理,对相机感应器捕获到的图像信号利用插值算法进行局部放大;这种方式的确能够达到类似“变焦”的效果,但对画质的劣化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实用价值并不高。●变焦镜头按焦段分类——广角变焦镜头、标准变焦镜头、远摄(望远、长焦)变焦镜头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使用的变焦镜头按其变焦范围一般分为广角变焦镜头、标准变焦镜头和远摄(望远、长焦)变焦镜头三大类。广角变焦镜头的长焦距端(或等效焦距)一般不会超过35mm(但有少数例外,如佳能的EF 17-40mm f/4 L USM);标准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焦距(或等效焦距)一般在24mm或28mm左右,而长焦端则无固定标准,有长有短;远摄(望远、长焦)变焦镜头的焦距(或等效焦距)通常不会低于70mm(但有少数例外,如适马的APO 50-500mm F4.5-6.3 DG OS HSM),长焦端同样没有固定标准,最高可达800mm(如适马的APO 300-800mm F5.6 EX DG HSM);而我们先前曾提到过的“天涯镜”一般被纳入远摄(望远、长焦)变焦镜头序列中,但也有部分品牌将之列入标准变焦镜头序列。尼康旗下的四支高档变焦镜头●按镜头最大光圈系数分光圈系数是焦距之外镜头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关于光圈的概念,我们曾在《数码相机入门 成像原理关键词·中》[作者: 刘恩惠 ] 中简要介绍过,不再复述。镜头的口径、体积与其焦距、光圈两大指标是休戚相关的;通常情况下,相同焦距的镜头,光圈越大,口径与体积也越大;长焦距超大光圈镜头的口径、体积与重量更会达到令人畏惧的程度;而为了轻便和控制成本,入门级镜身一体数码相机所使用的镜头以及入门级可交换式镜头的最大光圈一般都不会很大。口径巨大的佳能大光圈长焦镜头——EF 200mm f/2L IS USM大光圈镜头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更多的进光量、更明显的浅景深效果上,在同类型产品间进行对比时,镜头的最大光圈指标与该产品用料、设计、工艺、性能、价格等方面都是有关系的,相机或镜头厂商习惯以光圈大小作为划分产品档次的主要依据。譬如佳能旗下的三款50mm标准镜头——EF 50mm f/1.8、EF 50 f/1.4 USM以及EF 50 f/1.2L USM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三款产品的最大光圈分别是f/1.8、f/1.4和f/1.2,滤镜口径依次为52mm、58mm和72mm;在设计和用料上,1.8最差、1.2最猛;在性能上,1.8最弱、1.2最强;在价格上,1.8最便宜(700元不到)、1.4相对较贵(2700元左右)、1.2对普通用户而言则完全是“天价”(11000余元)。 其实不仅是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使用的镜头,对于消费类便携相机而言,镜头光圈大小往往也能体现产品的档次。譬如目前市售的奥林巴斯的XZ-1(最大光圈f/1.8)、富士X10(最大光圈f/2.0)、松下LX3\LX5(最大光圈f/2.0)、佳能S100V(最大光圈f/2.0)、三星EX1(最大光圈f/1.8)等“大眼睛”都属于各自品牌便携相机中的高端乃至旗舰型号。当然,由于便携相机图像传感器画幅尺寸的限制,这些产品的光圈系数虽然看起来非常“诱人”,但营造浅景深效果的能力仍比较有限。奥林巴斯 Olympus XZ-1 数码相机-镜头需要注意的是,大光圈镜头在其最大光圈系数下拍摄的照片图像质量会存在一些问题,譬如锐度下降、成像偏软,尤其是照片的边缘部分可能更严重一些;不同档次的镜头劣化程度不同,而对变焦镜头而言,不同焦段下的劣化程度也存在差异。画质下降其实是由于光圈全开状态下,镜头透镜的有效使用面积最大,因此镜片边缘部分的工艺缺陷最容易被显现出来,只要适当收缩光圈就会获得改善;而当光圈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则又会由于光线衍射现象导致画质变差。总之,一款镜头在最大、最小光圈下(包括接近最大、最小的几级光圈系数下)的成像都会存在些许瑕疵,而使用中等光圈时相对较佳,所以每一款镜头都有自己的最佳成像光圈。相对而言,一些高档大光圈镜头因为使用的镜片档次较高且加工工艺较为考究,具有优异的光学素质,因此在光圈全开状态下的画质下降不会像某些入门级大光圈镜头那样明显。 高档大光圈镜头成像素质固然有优势,但往往体积不小、重量较大。可也有例外,譬如宾得著名的“三公主”系列(FA31mm F1.8 AL Limited、FA43mm F1.9 Limited和FA77mm F1.8 Limited)以及松下的LUMIX G 20mm/F1.7 ASPH.,这几支定焦镜头就是大光圈、高素质、小体积的设计典范。宾得FA43mm F1.9 Limited镜头松下LUMIX G 20mm/F1.7 ASPH.镜头●变焦镜头按光圈系数是否恒定分——浮动光圈镜头、恒定光圈镜头对镜头而言,除了最大光圈、最小光圈两个主要指标外,还分为恒定光圈与浮动光圈两种类型。所谓浮动光圈是指镜头在不同焦距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最小光圈系数不固定,譬如APS-C画幅可换镜头相机最常用的18-55mm套装镜头,其光圈指标大都是f/3.5-5.6,意思就是该镜头在18mm端可使用的最大光圈为f/3.5,而在55mm端可实现的最大光圈系数缩小为f/5.6。光圈是否浮动与镜头焦距变化有关,所以定焦镜头都是恒定光圈;而变焦镜头则有几种可能:一般来说消费类便携式数码相机使用的变焦镜头均为浮动光圈;而在可换镜头相机使用的变焦镜头中,高档产品通常为恒定光圈设计,而中低端产品则多为浮动光圈,恒定光圈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通常有f/2.8和f/4两种,前者的市场定位明显更高些。浮动光圈在拍摄中确实会给使用者带来一些不便,因为其最大光圈会随着焦距调整而变化,不利于控制曝光;此外,广角端光圈大、长焦端光圈小的特征也不符合景深控制的一般规律(使用广角端时一般不需要浅景深,反而是中长焦对浅景深的需求相对更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浮动光圈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变焦镜头的体积,从而使相机更便携,在成本控制上也有明显优势。●按镜头对焦方式分——自动对焦镜头、手动对焦镜头我们一般将可以配合相机完成自动对焦任务的镜头,称之为“自动对焦(Auto Focus,简称AF)镜头”,简称“自动头”;而把须要拍摄者手动操作才能完成对焦的镜头叫做“手动对焦(Manual Focus,简称MF)镜头”,简称“手动头”。自动头的优势不言而喻——使用这类镜头在拍摄中可以实现简便、快速的对焦;当然,受限于工艺、技术以及操作环境等因素,某些情况下自动对焦的可靠性或许会存在一些小问题,因此手动对焦仍有其用武之地。对于交换式镜头来说,自动头的内部结构要比手动头略复杂一些,前者必须依靠电子触点和机身进行通讯,光圈大小通过相机进行控制(部分带有光圈环的自动镜头也可直接在镜头上进行调节),而且多带有内置芯片;而手动头通常是全机械结构,光圈大小只能通过镜身上的光圈环进行调节。支持自动对焦的可交换式镜头基本都能切换到手动操作模式(大部分只能操控变焦和对焦,不能调节光圈;但某些品牌部分装有光圈环的自动镜头是例外),对于镜身一体化设计的便携式数码相机而言,却并不是每一款都能支持手动对焦模式。数码单反相机上的镜头卡口与电子触点以及镜头上电子触点接口特写一部分自动镜头可以支持“全时手动对焦(Full-time Manual Focus,简称FTMF或FTM)”,也就是说使用此类产品时,即使采用AF模式(单次对焦)进行拍摄,在半按快门完成自动对焦后,镜头的手动对焦环仍处于可用状态;用户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直接操作手动对焦环来进行微调以提高对焦精度(无需将镜头切换到MF状态);而不支持“FTM”的自动镜头在自动模式下完成对焦后,对焦环是处于锁定状态而无法调节的,如果要进行手动微调,须进行AF/MF切换,否则强行旋转对焦环可能造成镜头机械结构的损伤。由于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并非100%精准可靠,因此“全时手动”模式在某些时候还是很有用的。自动对焦省力(主要是眼力)又高效,而AF镜头还可以实现MF镜头无法企及的功能,譬如防抖、自动镜头矫正以及与相机各子系统联动等,因此深受大众欢迎,早已成为市场主流。如今市售的民用数码相机产品中,无论是镜身一体化设计还是可换镜头设计,绝大多数都带有自动对焦系统,而使用或搭售的也多是AF镜头。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譬如徕卡的联动测距旁轴数码相机(M8、M9)就不支持自动对焦,而它们所使用的M卡口镜头自然也是纯手动的。其实,对于有经验的摄影师而言,使用徕卡的这类相机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对焦效率和对焦精度。Leica M9相机与M 50/1.4 SUMMILUX-ASPH手动镜头如今依然有那么几家还在坚持生产手动镜头的品牌,而二手相机市场里也有不少手动镜头可以交易;虽然大多数用户在日常应用中很少接触手动对焦,但这并不意味着手动头已乏人问津。●按对焦马达所在位置分——机身驱动型、镜身驱动型就照相机这个整体而言,自动对焦功能需要靠两部分系统协同工作方能实现:一部分是电子控制系统,另一部分是动力驱动系统;前者产生并发出控制调节指令,后者为用于自动对焦的镜片前后移动提供动力(也有少数微型DC通过移动图像感应器来达到对焦目的);驱动系统的动力核心是对焦马达。对于可换镜头数码相机而言,动力驱动系统可能安装在机身内(机身驱动型AF镜头),也可能位于镜头内(镜身驱动型AF镜头);对于一般用户而言,这似乎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但对于有意购买尼康品牌数码单反相机的消费者来说,却需要有所关注。尼康的F卡口单反镜头分为带对焦马达和不带对焦马达两种,而尼康的数码单反相机机身又不是每个型号都搭载有对焦马达。所以,作为尼康单反消费者,如果购买的机身型号不带对焦马达,偏偏希望为它加装的镜头内也没有对焦马达,那么两者搭配使用时是无法实现自动对焦的。在尼康目前较新的数码单反相机型号中,D5100、D3100两款低端产品不含机身对焦马达;而不含对焦马达的尼康自动镜头里最著名的则当属那款性价比很高且销量巨大的“廉价标头”——AF Nikkor 50mm f/1.8D。如果想使用这颗镜头,同时又要实现自动对焦功能,那么一定要选择机身内带有对焦马达的尼康单反机身。尼康著名的廉价标头——AF Nikkor 50mm f/1.8D需要补充的是,尼康新近推出的自动镜头均采用内置对焦马达的设计;索尼和宾得的数码单反机身内虽然都安装了对焦马达,但这两个品牌也推出了一批内置对焦马达的镜头;而在众多微单体系上(包括M4/3、SONY NEX、Nikon 1),自动对焦马达也都设计在镜头上。显然,众多厂商都已认可了这个事实——镜身驱动的确能够带来相对更快的对焦速度。●镜身驱动型镜头按使用的对焦马达种类分——直流马达、音圈马达、步进马达、超声波马达目前市售的自动对焦镜头使用的对焦马达主要有直流、音圈、步进和超声波四大类。直流马达(Direct Current Motor)基于电磁原理,通过线圈、磁铁等元件的配合,将电磁能转换为动能;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的基本原理与直流马达类似,但构造略有不同,音圈马达可以做到对焦过程更快更静,成本也不高;步进马达(Stepping Motor)基于脉冲电机原理,电源经过IC芯片处理后变为可控制的脉冲信号,最终转换成驱动力;而超声波马达(UltraSonic Motor)的能量则源于超声波机械振动——组件内的压电材料在加电后会变形进而产生高频振动,这种振动又会产生弯曲的移动波,最终通过摩擦驱动的机构设计化为动能。使用超声波马达的自动对焦系统通常扭矩更大、灵敏度更高、控制力更好,因此驱动力最强、对焦速度相对更快;但也有少数早期的超声波马达镜头因设计或技术原因,并没有显现出多少速度优势。超声波马达分环形(Ring-type)和微型(Micro-type)两大类,环形超声波马达工作效能更高,但体积也更大、成本也相应较高。对于一些大品牌来说,通常只有采用环形超声波马达的镜头才拥有“全时手动对焦”功能(但也有少数例外,如采用微型超声波马达的佳能EF50mm f/1.4 USM便可以支持FTM);而在奥林巴斯、松下的4/3及M4/3体系内,只要将相机的对焦模式选为“AF+MF”,就可实现全时手动对焦,与镜头马达种类无关。索尼的部分数码单反以及NEX系列也支持类似的功能,索尼将之称为“DMF模式”(Direct Manual Focusing,直接手动对焦)。佳能的三种超声波马达结构示意图超声波马达大多用于可交换式镜头(尤其是口径较大的可交换式镜头)中,很少出现在小型相机的镜头上,因为小镜头在进行自动对焦时所需的驱动力也相应比较有限;由于类似的原因,轻便型的可交换式镜头(譬如大部分微单镜头、入门级单反镜头)也较少用到超声波马达;当然,出于成本控制、细分产品线等方面的考虑,厂商也会在一些体积、重量相对较大单反镜头内使用非超声波马达(譬如佳能的EF-S 18-200mm f/3.5-5.6 IS镜头)。对比直流马达和超声波马达,会发现两者除了在对焦速度上存在差别外,使用超声波马达的镜头在进行自动对焦时工作噪音非常小,这也是其主要优点之一。环形超声波马达组件的定子与转子超声波马达技术是由佳能首先运用于民用相机镜头内的(佳能每一款支持此技术的镜头所配镜头盖上都有“UltraSonic”字样),但如今各大主要相机镜头厂商都有类似的产品推出,只不过叫法各有不同——除了佳能的“USM(UltraSonic Motor)”之外,尼康将自己的超声波马达技术称之为“SWM(Silent Wave Motor)”;索尼称之为“SSM(Super Sonic-Wave)”;宾得称之为“SDM(Supersonic Direct-drive Motor)”;奥林巴斯称之为“SWD(Supersonic Wave Drive)”;松下/徕卡称之为“XSM(Extra Silent Motor)”、适马称之为“HSM(Hyper Sonic Motor)”;而腾龙则将自家的环形超声波技术称为“USD(Ultra Sonic Drive)”,而把微型超声波马达叫做“PZD(Piezo Drive)”。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速度除了与镜头设计有关外,也与机身采用何种自动对焦方式有关。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单反相机使用的相位检测对焦系统搭配载有超声波马达的交换式镜头,在自动对焦速度和工作噪音控制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不过,随着反差(对比度)对焦系统的越发成熟、可换镜数码相机的轻便化趋势,辅之机械传动过程的简化,不少使用步进马达、音圈马达的小型可交换式镜头在工作时也可以实现相对高效而宁静的自动对焦,且支持FTM。腾龙Model B011 18-200mm F/3.5-6.3 Dilll VC镜头●按对焦镜片移动模式分——全群移动对焦、前群对焦、内对焦、后对焦、浮动对焦不同种类的镜头有各自不同的镜片组成,在进行自动对焦时,内部镜片的移动模式自然也名目繁多。全群移动对焦通常用于轻型定焦镜头上,对焦时镜组进行整体位移。前群对焦常见于入门级可交换式变焦镜头(变焦倍率通常也不是很大);由于入门级镜头多采用嵌套式筒状结构,前镜组对焦时镜头长度会产生变化、镜筒会发生旋转,如果需要在镜头前安装偏振镜、渐变镜等滤光镜片,以期改变拍摄效果的话,这类产品就会让人感到不便,因为对焦时前端镜片的转动会让用户无法准确控制各种滤光镜所产生的作用。采用内对焦(移动镜头中部的镜片进行对焦)或后对焦(移动镜头后部的镜片进行对焦)设计的交换式镜头就不会有上述的困扰,还可以方便用户进行隔窗拍摄(可以直接将镜头贴住窗玻璃,而不会因镜身长度变化和旋转产生不便)。而且内对焦、后对焦设计会使镜头在对焦速度上相对更快,整体密封性也较好些。除了内对焦、后对焦之外还有一种浮动对焦,主要用来提高近距离对焦时的画面质量。厂家显然会根据镜头的各项主要参数(如焦距、口径等)决定为其使用何种设计;而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有心要在相机上玩光学滤镜,镜头是否采用内对焦或后对焦的确是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在选购产品时应加以留意。●按镜头变焦动力分——手动变焦镜头、电动变焦镜头手动变焦镜头和电动变焦镜头的概念可能更多出现在安防摄像探头这类产品上,但实际上数码相机使用的变焦镜头也有手动和电动之分。可换镜数码相机采用的变焦镜头多为手动变焦设计,用户通过旋转镜身上的变焦环来实现变焦;而镜身一体化相机(包括各类卡片机、便携式DC、部分长焦机等)采用电动变焦镜头的居多,用户使用位于机身顶部(多数位于快门外围)的变焦拨杆进行变焦操作,变焦过程虽然也须手动操控、但镜头的变焦动作由专门的电马达驱动。有一些电动变焦相机为提高效率,会搭载比较高档驱动装置,譬如佳能的PowerShot Pro系列和SX系列,会专门内置一个超声波马达用以提升变焦速度(不是用来对焦的)。使用超声波马达驱动变焦的佳能PowerShot SX1镜身一体类数码相机中也有使用手动变焦镜头的产品,譬如某些型号的长焦机;而可交换式变焦镜头里也有使用电动变焦技术的型号。其实,世界上第一支交换式电动变焦镜头早在1990年就推向市场了(佳能EF 35-80mm f/4-5.6 PZ),跟进的品牌也不少,但这类产品终究没有获得多少市场支持率,消费者对它的接受度并不高。然而,最近交换式电动变焦镜头有“回潮”的趋势:松下之前推出了两款X系列的M4/3卡口电动变焦镜头,奥林巴斯也在最近发布了全新的“M.ZUIKO DIGITAL ED 12-50mm F3.5-6.3 EZ”,而尼康1系列首批面向市场的四款镜头中也有一款电动变焦镜头——“1 NIKKOR VR 10-100/4.5-5.6 PD-ZOOM”。安装了全球首支电动变焦交换式镜头EF 35-80mm f/4-5.6 PZ的佳能EOS700相机这些可交换式电动变焦镜头的设计并不完全相同,譬如为了缩小镜身体积,松下在超薄型的H-PS14042GK上省略了手动变焦环,使用时只能靠变焦按钮来进行电动变焦;而上述其他几款产品则既有手动变焦环又有电动变焦按钮,用户可根据需求自由切换。电动变焦在可换镜相机领域的“回潮”与高清视频拍摄功能的普及有很大关系,其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在采用电动变焦时可以获得相对平滑、顺畅且速度可控的变焦效果,这一手动操控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录制视频时无疑非常实用。当然,使用电动变焦镜头会增加相机的耗电量,这是无可回避的。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12-50mm F3.5-6.3 EZ电动变焦镜头超薄型电动变焦镜头松下H-PS14042GK●全新的设计思路——光场相机本篇我们花了较大的篇幅讲述了镜头的对焦,因为精确的对焦是一张成功照片的关键因素之一,精确而又快速的对焦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到更多精彩的画面;先对准焦再按快门,已经是地球人基本都知道的摄影常识。不过来自美国硅谷的Lytro公司在2011年年中发布的一款产品却颠覆了这一规则——该公司推出的Lytro光场相机允许用户先拍照后对焦,而且还不必担心照片的效果。Lytro光场相机Lytro光场相机内部构造示意图我们现在使用的传统数码相机每次拍摄时只能有一个焦点,如果对焦不准,被摄主体(对焦对象)就可能出现模糊,除了重新拍摄外几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补救。而革命性的Lytro光场相机则可以通过密布于图像传感器前的数千个微型镜头,收集不同光场下的图像信息,通过运算引擎处理后,用户便可以在电脑上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各种调节——包括自由设定焦点、轻松控制景深、随意改变视角、叠加三维效果等(部分功能目前尚未实现)。虽然暂时无法预测这类产品在市场上是否能取得成功,但Lytro已经为数码相机的未来开创出了一条全新的设计思路,很难说这不是一场巨大变革的开端。●按镜头是否支持防抖功能分在《数码相机入门 数码相机细分类·五[详解“防抖”]》[作者: 刘恩惠 ] 中已经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数码相机的防抖技术,所以我们已经知道:带有图像稳定器(或称光学防抖组件)的镜头称之为防抖镜头;用户在选购交换式镜头时应该将产品是否支持“防抖”纳入考量范围内。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虽然图像稳定技术一度是高端镜头的专利,但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各大厂家都逐步将这一功能下放到自己的入门级产品线上,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各大主流相机厂家目前出品的面向大众的低端套机镜头(直接与相机配套销售的镜头),大多都带有防抖功能。然而有趣的是,一些中高端镜头却并不一定支持防抖,譬如佳能推出不久的EF 24-70mm f/2.8L II USM,按其焦段来说完全可以为其配上IS组件,但佳能却没有这样做。不带防抖功能的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镜头在交换式镜头中,究竟怎样规格的产品会搭载防抖组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致而言,焦段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新一代长焦镜头几乎全都带有图像稳定器;标准镜头、中焦镜头没有定论;广角镜头一般较少搭载防抖功能,可也有少数例外的型号。所以说到底,是否带防抖,设计标准完全在厂家自己手里,用户需求和产品实用性固然重要,但某些时候商业策略难免会在其中起一些作用。●按镜头与机身的搭配分——全幅镜头、APS小像场镜头、微单专用镜头由于数码单反相机使用的图像感应器有全画幅、APS-C画幅、4/3画幅之分,微单系统与单反系统在法兰距上也存有差异,因此催生出同一品牌下不同的镜头体系——全幅镜头、APS小像场镜头以及微单专用镜头。譬如,佳能的“EF”镜头属于全幅镜头,“EF-S”镜头是APS-C画幅专用的小像场镜头、“EF-M”镜头则是无反光板微单相机专用镜头;各主要相机品牌的可交换式小像场镜头、微单专用镜头具体标识及举例如下表:各主要相机品牌交换式APS-C、4/3画幅小像场专用镜头及无反光板微单专用镜头标识表通常全幅镜头可以直接使用在同品牌的APS-C画幅机身上(视野范围会发生改变,须折算相应系数),但把同品牌的小像场镜头安装到全画幅机身上则会有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是无法直接安装的;另外一部分虽然可以实现安装(有些需要用特殊技术处理,譬如把镜头尾部切除一部分)但实拍时会产生明显的暗角;而尼康的DX镜头即便可以安装到FX机身上,但相机会随之自动切换为APS-C幅面工作。全幅相机无法与小像场镜头兼容的问题让消费者在镜头投资上必须谨慎,因为用户一旦决定把自己的相机从APS画幅升级为全幅,之前购买的小像场镜头在新机身上将不再有用武之地,您可能必须在镜头上进行二次投资。而诸如索尼NEX、尼康1、佳能EOS M等微单相机推出时,厂商都推出过用于接驳本品牌单反镜头的转接环,使用后就能让老镜头继续服役了(但部分品牌的产品在使用转接环后无法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小画幅镜头安装在全幅机身上所呈现的暗角现象图片来自网络●按镜头品牌分——原厂镜头、副厂镜头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的镜头有“原厂”和“副厂”之分。所谓原厂镜头就是相机厂商自己设计生产的镜头,譬如佳能的EF系列镜头、尼康的尼克尔系列镜头、奥林巴斯的Zuiko Digital及M.Zuiko Digital系列镜头等等;而副厂镜头则由独立的专业镜头厂商出品,目前主要副厂镜头品牌包括:腾龙(TAMRON)、图丽(Tokina)、适马(Sigma)三大品牌(三家均是日本企业,除适马外另两家只设计生产镜头而不生产相机);此外还有同样来自日本的肯高(Kenko,已与图丽合并)、福伦达(Voigtlander,原德国品牌现隶属于日本确善能公司)和来自韩国的三阳(Samyang)也比较活跃。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卡尔·蔡司(Carl Zeiss)这样的高端德系光学品牌也列为“副厂”行列;只不过对于索尼而言,卡尔·蔡司这个合作伙伴就不能算副厂了。事实上,在民用级可换镜头数码相机领域,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副厂镜头主要是指腾龙、适马、图丽这三大品牌,原因在于这三家所出品的镜头在性能指标、市场定位、整体适应性上与主流原厂镜头最为接近;而反观其他副厂品牌——卡尔·蔡司走贵族路线、肯高的产品线比较狭窄(以折返镜头为主)、三阳和福伦达的产品则均为手动对焦镜头,因此这些品牌的用户群相对比较小众。腾龙(TAMRON)Logo图丽(Tokina)LogoSIGMA 适马 标志广大入门级用户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副厂镜头相比原厂镜头有哪些特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探究一下那些主力副厂镜头品牌究竟何以在市场上立足,何以从原厂品牌手中分得一杯羹?简单地说就是“填空策略”和“性价比策略”。“填空策略”是指通过某些独到的设计来填补原厂镜头在某些方面的空白或不足,这类产品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原厂出品的远摄变焦镜头通常无法实现近距离对焦,而一些副厂镜头的同类型产品却带有近摄微距模式,譬如腾龙的AF70-300mm F/4-5.6 Di LD MACRO 1:2(A17)和适马的APO 70-200mm F2.8 II EX DG MACRO HSM;&适马的Sigma 8-16mm F4.5-5.6 DC HSM是APS-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上视野最宽广的一枚超广角变焦镜头,腾龙的AF18-270mm F/3.5-6.3 Di II VC LD Aspherical [IF](B003)和18-270mm F/3.5-6.3 Di II VC PZD(B008)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变焦比最大“一镜走天涯”镜头(15倍变焦),在焦段指标上这几款副厂镜头都超越了原厂品牌同类别的原厂镜头。需要补充的是,随着AF-S DX Nikkor 18-300mm f/3.5-5.6G ED VR(16.7倍变焦)的发布,腾龙那两款“天涯镜”在焦段上不再具备绝对优势。&佳能和尼康的24-70mm/f2.8标准变焦镜头均不带防抖功能,但滕龙的SP 24-70mm f/2.8 Di VC USD(A007)却搭载VC防抖组件。&腾龙的SP AF 60mm F/2 Di II LD [IF] MACRO 1:1(G005)是全球第一支兼顾1倍放大率和f/2大光圈的APS-C画幅专业微距镜头,最大光圈指标大于原厂镜头。 “性价比策略”则是指在相近指标参数下,副厂镜头的价格往往相对更低廉,向用户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几乎是副厂品牌一致的追求,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副厂品牌偶尔也会走一下精品、高价路线,譬如适马的50mm f/1.4 EX DG HSM与佳能、尼康的原厂50/1.4标准镜头相比,价格要高一些,却也凭借自身不俗的表现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此外,原厂和副厂之间也并不是完全处于“水火难容”的状态,虽然有反面的例子(譬如某些大厂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向副厂品牌提供必要的卡口参数,导致后者只能采用逆向设计,进而容易导致兼容性问题),但也存在互相之间进行战略合作的正面典型,索尼E 18-200mm f/3.5-6.3 OSS LE(SEL18200LE)和腾龙18-200mm f/3.5-6.3 DiIII VC(B011)如出一辙的设计就是很好的例证。Sony 索尼 E18-200mm f/3.5-5.6 OSS LE[SEL18200LE]镜头腾龙18-200mm f/3.5-6.3 DiIII VC(B011)不可否认的是,原厂品牌在综合实力方面还是有自身优势的,技术积淀和生产经验都很丰富,因此原厂镜头通常来说基本都很“靠谱”;但近年来,副厂在技术实力上与原厂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有所提高,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不必完全拘泥于原厂型号。当然,具体怎么选要看用户自己的实际需求、经济预算以及可选产品之间的具体差异。需要提示的是,由于主要相机品牌各自所采用的镜头卡口互相之间不直接兼容,所以副厂镜头为适用于不同品牌不同卡口的相机,往往会设计生产多个卡口版本以拓展市场;相应的,消费者如果有意购买一款副厂镜头,那么首先要确定这款镜头是否已推出了自己相机所对应的卡口版本。●按镜头外观特征分“饼干头”、“痰盂头”、“小竹炮”、“小钢炮”、“爱死小白”……菜鸟们听到这些“专业黑话”往往会一头雾水甚至引发歧义,请注意:饼干头并不是专门用来拍饼干的镜头,痰盂头也不是说这种镜头的成像质量差到只能用来吐痰,这些绰号其实都是因其外观特征而得来的。在相机轻便化设计中,饼干镜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饼干头的优点显而易见,轻薄、小巧、易于携带,但由于体积变薄,饼干镜头的焦距和最大光圈会受限制。饼干头通常是定焦镜,不过之前松下发布的H-PS14042GK新型可伸缩式饼干变焦镜头打破了这一定式。饼干头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胶片时代就有不少著名的型号,目前则常见于微单、单电系统——松下、奥林巴斯、宾得、索尼、三星、尼康、佳能的微单、单电镜头群中至少都配有一枚饼干镜头;当然,专供单反相机使用的饼干头也不在少数,除了宾得之外,佳能在2012年5月也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全幅饼干镜头——EF 40mm f/2.8 STM。佳能EF 40mm f/2.8 STM饼干镜头一般认为饼干镜头的画质水准受自身体积限制可能会存在一些瑕疵,但其实只要精心设计、优化镜片用料,饼干头的成像素质完全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厚度仅9.2mm的宾得的smc PENTAX DA 40mm f/2.8 XS便是最佳例证。宾得smc PENTAX DA 40mm f/2.8 XS超薄饼干镜头所谓“痰盂头”是指长得像痰盂的佳能EF 50mm f/1.8 II,但其实就外观而言,谁见过市场上出现过这么直统统的痰盂?之所以从用户那里获得这么一个雅号,与这支镜头用料简陋、售价低廉不无关系。严格地说,真正的“佳能小痰盂”是指上一代的EF 50mm f/1.8,而EF 50mm f/1.8 II是“塑料痰盂”;不过由于前者退市已久,所以后者继承了“光荣称号”,甚至把定位相近的尼康AF 50mm f/1.8D也一起带进来,使之成为“尼康痰盂”。“小竹炮”、“小钢炮”却是专属于尼康镜头的绰号,“小竹炮”是指AF-S VR 70-200mm f/2.8G IF-ED (一代)和AF-S NIKKOR 70-200mm f/2.8G ED VR II(二代)。之所以被用户昵称为“小竹炮”,是因为AF-S VR 70-200mm f/2.8G IF-ED形似炮管的同时镜筒外观犹如竹节,虽然“小竹炮二代”的景筒外观竹节样式已不明显,但由于两款产品之间的传承关系,绰号也被沿用。而“小钢炮”则是泛指小竹炮的前代产品(80-200mm f/2.8系列),其中第四代小钢炮(AF-S Zoom Nikkor 80-200mm f/2.8D IF-ED)因外形相对更粗壮又被称为“大钢炮”。小竹炮二代——AF-S NIKKOR 70-200mm f/2.8G ED VR II镜头制造商=PHASE;型号=P 25;焦距=0毫米;感光度=ISO50;日期= 19:17:54;镜头=手动佳能的中高端远摄变焦镜头有自己的“绰号体系”,由于大部分型号的镜筒外表被涂成白色,因此有了“小白”(EF 70-200 f/2.8L USM)、“小小白”(EF 70-200 f/4L USM)、“爱死小白”(Canon 70-200 f/2.8L IS USM)、“爱死小小白”(Canon 70-200 f/4L IS USM)、“大白”(Canon EF 100-400 f/4.5-5.6L IS USM)这一系列称呼(“爱死”是指镜头的IS图像稳定功能)。大家或许会感到好奇,这些镜头为什么要被刷成白色?难道是为了“亮骚”?其实不然。由于白色不易吸收光线中的热量,所以把镜身弄成白色可以“减轻热量导致镜身膨胀及由此带来的对光学系统的影响”(佳能官方说法)。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佳能的某些中高端远摄镜头里采用了昂贵的萤石镜片,这种镜片能有效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也畏惧高温灼烤,因此把镜筒外表刷成白色是有技术含义的。爱死小白二代——Canon EF 70-200 f/2.8L IS II USM镜头到目前为止,萤石镜片仅仅应用于佳能的部分中高端远摄镜头里,佳能其他镜头的镜筒涂色多是黑的;不过也有例外,譬如小白、爱死小白、EF 70-300mm f/4-5.6L IS USM这三支镜头没有采用萤石镜片,但它们也是“白头”。显然,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白色已然成为佳能中高端远摄镜头的一个显著标志,其品牌形象根深蒂固,因此即便不采用萤石镜片,佳能也会把某些型号的产品涂成白色,以暗示其市场定位。除了佳能之外,尼康、索尼等也推出过白色或灰色镜身的中长焦远摄镜头,某些型号甚至有黑、白两个版本,除了颜色之外其他部分完全一致,这多少就属于“为了亮骚而白”了。需要补充的是,白色镜头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佳能,而是美能达,后者的Minolta RF 1600mm f/11是世界上第一支“白头”。镜头外观还能反应很多问题。譬如低端、廉价镜头的尾部与相机卡口接触部分通常使用成本相对低廉的工程塑料,而中高端镜头则多用金属;再譬如佳能高端L级镜头都涂有红圈,而尼康大部分高端镜头则都带有金圈,看到这两种圈基本就能判定镜头的档次不低;佳能还有一种绿圈镜头,特指搭配有DO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型号,这类镜头更易实现成像画质与镜身体积之间的最佳平衡……类似的标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镜头大阅兵》的下一篇中,我们将会和大家详细谈谈微距镜头。●微距镜头微距实拍——龟制造商=SONY;型号=NEX-5N;镜头=E 30mm F3.5 M焦距=30毫米;等效焦距=45毫米;光圈=F16.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6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2:07:06微距实拍——蜜蜂制造商=OLYMPUS;型号=E-P3;焦距=45毫米;光圈=F2.8;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2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5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6:13:45微距实拍——花蕊制造商=OLYMPUS;型号=E-P3;版权=S摄影师=K焦距=45毫米;光圈=F2.8;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2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高;锐度=强;曝光补偿=1.3EV;曝光时间=1/125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4:29:39说到“微距”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微距功能早已成为大多数消费类微型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绝大部分小DC都设有专门的“微距模式”,用户在这一模式下可以使相机更接近被摄主体,用来拍个花花草草、小昆虫、小饰品之类很合适。然而,一些用户在将自己的相机升级为单反之后,满以为能更好地进行微距题材拍摄,却发现自己的单反相机上没有专门微距模式;且在实战中进行微距拍摄时,会发现镜头无法正常对焦,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要搞清楚这些,我们先要知道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和“最近工作距离”这两个概念。小贴士:什么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和“最近工作距离”?—— 最近对焦距离是指镜头在极端靠近被摄主体状态下,镜头仍能合焦时,物方(被摄体)到像方(胶片或感光器)之间的最短距离;当相机与被摄体过于接近,拍摄距离小于最近对焦距离时,就会发生无法正常合焦的现象;而最近工作距离是指达到最近对焦距离时,镜头最前端到被摄体间的距离。 不同焦距、不同型号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不一样的。对于定焦镜头而言,焦距越大最近对焦距离也越长;譬如一支50mm标准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通常为0.45米,200mm远摄镜头是1.9米左右,800mm超长焦镜头则约为6米;变焦镜头方面我们以尼康四支典型的全画幅变焦镜头为例:14-24mm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0.28m、24-70mm镜头是0.38m、70-200mm镜头是1.4m、200-400mm镜头是2m,焦段与最近对焦距离之间依然有显著的内在联系。一部分交换式镜头带有距离窗或距离刻度,距离窗内或刻度表上读数最小的那对数值(通常都带有英尺和公尺两套数值)就是该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还有一些镜头会将最近对焦距离直接标识在镜头外壳上(标识前面多带有一朵小花或者“macro”字样)。带有距离窗的佳能EF 28mm F2.8 IS USM镜头带有距离刻度表的滕龙AF18-200mm F/3.5-6.3 XR DiII LD Aspherical [IF](A14)镜头佳能EF 50mm f/1.8 II镜头上的最近对焦距离标识微型便携式消费类数码相机(小DC)的最近对焦距离和工作距离通常很小,某些型号的最近工作距离甚至可以实现1cm甚至更近。部分消费类DC的镜头其对焦范围在实际使用中有某些限定,因此它们的近摄功能往往需要在特定的微距模式下才能实现。譬如奥林巴斯的XZ-1相机,在普通模式下其镜头广角端的最近对焦距离超过30cm,长焦端则在60cm左右;而微距模式下,广角端最近对焦距离缩短到10cm,长焦端缩短到30cm;XZ-1还有一个“超级微距模式”,在该模式下相机镜头会被锁定在广角端,此时的最近工作距离能达到1cm(允许被摄物体在镜头前1cm处拍摄且能合焦)。依靠广角实现超级微距的小型DC为数不少,这种模式下相机虽然可以非常贴近被摄主体,但在拍摄效果上会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虽然拍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放大,但镜头广角端过于贴近被摄体,会使拍摄对象产生比较夸张的几何形变,失真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当镜头极端贴近被摄体时,光线可能会被镜头遮挡、活动的被摄体多数会被吓跑,因此实用性会打折扣;此外一部分小DC的闪光灯在微距模式下也不工作。当然,并非所有微型相机的微距模式都会被锁定于广角端,譬如数码多之前测评过的Olympus SP-600UZ长焦机,它在超级微距模式下镜头锁定于14毫米处(等效全画幅下的78mm),因此透视形变并不十分明显。需要说明的是,某些微型DC在微距模式下无法实现无限远对焦,因此在进行非微距题材拍摄时必须调回普通模式;但也有一部分产品在微距模式下也能实现无限远对焦,应用灵活度相对更高。奥林巴斯 Olympus SP-600UZ 数码相机-超级微距模式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的近摄、微距能力则完全取决于相机所搭载镜头的相关技术参数。交换式定焦镜头的最近对焦距显然都是固定的,而变焦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有些固定(所有焦段统一),有些却会随焦距变化而变化;还有一部分带有近摄、微距专用模式的产品,在开/闭该模式前后最近对焦距离指标会产生变化。譬如腾龙的AF70-300mm F/4-5.6 Di LD MACRO 1:2(A17)镜头,在普通模式下其各焦段最近对焦距离固定为1.5米,在开启微距模式后则缩小到0.95米(但仅在180-300mm焦段下有效)。不过在交换式镜头上,最近对焦距离只是衡量镜头近摄能力的参数之一,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参数——放大倍率。小贴士:什么是镜头的“放大倍率”?——放大倍率表示被摄物体实际大小与焦平面上影像大小之比。譬如一支定焦镜头标称放大倍率“1:1(1倍)”,意为使用该镜头进行拍摄时,在最近对焦距离下,实际被摄物体的尺寸与其在感光体(胶片或电子感光元器件)上的投影一样大;如果放大倍率是“1:2(0.5倍)”,那么感光体上的影像只有其实际大小的一半。可见,一支镜头的实际近摄能力如何,不是看它的焦距,也不是比较“最近对焦距离”,而要看它的“放大倍率”,这个数值越大,镜头捕获小物件细节的能力也就越强。变焦镜头的放大倍率通常是指使用其长焦端(远摄端)时的放大倍率。 对于放大倍率这个概念,大家要明确一点:放大倍率本身与相机上图像感应器的物理尺寸无关。问题在于,胶片时代的35mm相机(135相机)底片尺寸是固定的,但数码相机的图像感应器的规格却大小不一,因此便出现了另一个术语——等效放大倍率。譬如一支M4/3镜头标称自己的放大倍率“等效于35mm全画幅下的0.32倍”,这意味着该镜头的实际放大倍率约为0.16(M4/3的焦距折算系数是2)。一般来说,我们将那些在没有搭载任何近摄附件时,拍摄放大倍率可以达到1:2(0.5倍)、1:1(1倍)甚至更大的镜头称为“微距镜头”。专业微距镜头的型号标示里通常带有“Macro”字样,用以和非微距镜头进行区分,譬如佳能的EF 100mm f/2.8 USM Macro、尼康的AF-S Micro 105mm f/2.8G IF-ED VR。但一部分副厂品牌会将放大倍率在1:3(0.33倍)、1:3.5(0.28倍)的长焦镜头也称为“Macro镜头”(这类镜头在“微距模式”下可以实现相对更小的最近对焦距离),譬如适马的APO 70-200mm F2.8 II EX DG MACRO HSM(约0.28倍)、腾龙的SP AF70-200mm F/2.8 Di LD [IF] MACRO(约0.32倍);虽然它们型号内都带有“微距”字样,但厂商通常不会把这类产品归入专业微距镜头的产品序列中,我们可以将之视为带有一定微距拍摄能力的镜头。适马的Sigma APO 70-200mm F2.8 II EX DG MACRO HSM镜头微距镜头能够依靠光学设计上的优化,实现相对更小的最近对焦距离,从而获得比同等焦距普通镜头更大的放大倍率,我们以佳能的两款100mm镜头为例,不带微距功能的EF 100mm f/2 USM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为0.9m,而带有微距功能的EF 100mm f/2.8 USM Macro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则为0.31m;由此前者放大倍率仅为0.14倍,而后者却可以达到1倍。除了要达到一定的放大倍率之外,微距镜头的分辨率相对都很高,在几何变形、成像画质、色彩还原方面也会做特别的控制;它们通常都是定焦镜头,焦距规格有很多种,目前市面上有30mm、50mm、60mm、70mm、90mm、100mm、105mm、150mm、180mm等,其中以100mm左右焦段最为经典(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百微”镜)。佳能的新百微——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镜头尼康的AF-S Micro 105mm f/2.8G IF-ED VR微距镜头Panasonic 松下 Lumix Leica DG Macro-Elmarit 45mm F2.8 ASPH.定焦微距镜头Sony 索尼 NEX-5N 微型可换镜头数码相机-安装了E 3.5/30 Macro定焦微距镜头奥林巴斯 Olympus E-1 数码单反相机-安装了Zuiko digital 50mm 定焦微距镜头不同规格微距镜头的放大倍率、最近对焦距离、最大光圈等几大指标可能存在差异,用户在选购时应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特点。即便两支微距镜头的放大倍率完全相同,焦距上的差异也会使它们在功效上有所差别,因为它们的最近工作距离不同。如果拍摄对象是比较好动或比较胆小的小动物(譬如飞行昆虫),选择焦距相对较长的微距镜头无疑更为明智;因为焦距越长的镜头,其最近对焦距离和最近工作距离相应也越大,不必十分贴近被摄体就能获得理想的放大倍率,即使被摄体处于较远位置不容易靠近也可以通过焦段来弥补。除了用以微距近摄外,大部分民用微距镜头也可当做普通镜头来使用,但诸如Canon MP-E 65mm f/2.8 Macro这样特殊的专业级微距镜头(最小放大倍率为1倍,最大放大倍率可达5倍)是无法用于一般摄影场合的。佳能 MP-E 65mm f/2.8 Macro 微距镜头交换式专业微距镜头在进行近距离对焦时,对焦速度普遍不是很快,因为景深浅所以确认焦点会要求更精确,反复来回确认就会导致“拉风箱”的出现;所以在进行大倍率微距摄影时,可以考虑使用手动对焦,且最好使用脚架固定相机。还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微距镜头在十分接近被摄体的状态下(譬如达到1:1或1:2放大倍率时),最大光圈系数可能会变小,这其实是由于近距离对焦状态下像距变大、实际进光量减少造成的。遇到此类情况时,在部分尼康的机身上,系统会直接将当前的等效光圈值显示出来;而在佳能的机身上,最大光圈值显示不会发生变化,但相机在测光时会对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做相应调整。当然,在可换镜头相机上,专业微距镜头并非微距近摄题材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使用近摄镜片、近摄接圈、增距镜、反接镜头等方式来实现,有机会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里给大家详细介绍。在《数码相机入门》系列《镜头大阅兵》的第五部分,我们将向大家重点介绍四种特殊的交换式镜头——移轴镜头(Tilt-Shift Lens)、鱼眼镜头(Fisheye Lens)、折返镜头(Reflex Lens)和3D镜头;这些特殊镜头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拍摄效果,颇具趣味性。●移轴镜头所谓移轴镜头是指可以通过机械装置使光轴发生“倾斜”或“偏移”的镜头,新一代的专业移轴镜头一般都兼顾“倾斜”和“偏移”功能。所谓“倾斜”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镜头的角度,“偏移”是指对镜头进行水平及垂直方向的位移。使用移轴镜头可在机身(焦平面)位置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光轴实现透视关系的调整、全区域聚焦等特殊功能,进而获得各种奇特的拍摄效果;可以说,移轴镜头是功能最为丰富的一种特殊专用镜头,充分利用其可偏移、可倾斜甚至可旋转特性,能够实现建筑物透视变形补偿、拍摄出类似微缩玩具模型般的效果以及更灵活、更精确的画面构图和景深控制等。用移轴镜头实现建筑物透视变形补偿拍摄实例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1DS MARK III;焦距=24毫米;光圈=F11.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20/1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8:17:35用移轴镜头实现微缩玩具模型效果实例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1D MARK IV;焦距=0毫米;光圈=F0.0;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000秒;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4:49:56;镜头=手动用移轴镜头实现微缩玩具模型效果实例移轴镜头与普通镜头相比在构造上有两个显著差异。首先,其成像圈比一般镜头要大,也正是因为它拥有更大的成像圈,所以才能实现倾斜或偏移状态下的拍摄;其次,移轴镜头的镜身上带有用于控制偏移角度的偏移转轮和用以控制倾斜角度的倾斜转轮。移轴镜头有多种焦段,用于不同的拍摄题材,在35mm相机上主要有24mm、28mm、35mm、40mm、45mm、65mm、75mm、80mm、85mm、90mm等规格,佳能的TS-E 17mm f/4L是目前视野最广的移轴镜头。在主流民用影像品牌中,眼下只有佳能、尼康、三阳、施耐德等少数品牌还在致力于专业移轴镜头的研发。施耐德与佳能的四支移轴镜头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焦距=100毫米;光圈=F16.0;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25秒;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7:45:09佳能TS-E 17mm f/4L移轴镜头尼康PC-E Nikkor 24mm f/3.5D ED移轴镜头移轴镜头的倾斜操作玩移轴镜头是有一定门槛的。首先专业级的移轴镜头因其结构相对复杂、工艺要求高,故而价格不菲;其次,要用好移轴镜头应尽量搭配合适的三脚架,最好搭载三维云台或球形云台,如果以风光题材为主,最好选购带有绞齿中轴的脚架;第三,移轴镜头驾驭起来并不容易,不同的效果需要依靠不同的机械调整来实现,有些甚至需进行组合调整,这就需要摄影师具备一定的经验,而且大部分移轴镜头不支持自动对焦。所以,对职业摄影师而言移轴镜头是工作利器,对入门级用户来说却比较遥远;但如果只是想体验一下移轴镜头的乐趣,而非商业应用,目前市面上有一种价格相对低廉的所谓“创意移轴镜头”可拿来一玩,诸如Lensbaby公司的Composer Pro就是这样一类产品。Lensbaby的Composer Pro小型移轴镜头在移轴镜头所能营造出的各种特殊效果中,微缩模型效果无疑最具吸引力和杀伤力,不过随着数字滤镜技术的发展,微缩模型特效几乎已经成为带有数字滤镜功能相机的必备效果。不同品牌对此类特效的称谓各有不同,譬如奥林巴斯称之为“立体效果”模式、松下称之为“微型画”模式、佳能称之为“微缩景观”模式、尼康称之为“模型效果”模式。而在Adobe Photoshop CS6的“模糊”滤镜中也带有一个“倾斜偏移”功能,同样是模拟移轴镜头的微缩模型特效。奥林巴斯 Olympus Pen E-PL1 相机 实拍样图——小模型特效制造商=OLYMPUS;型号=E-PL1;焦距=42毫米;日期= 15:41:47;光圈=F11.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2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320秒;曝光程序=创作模式●鱼眼镜头鱼眼(Fisheye)镜头是一种特殊的超广角镜头,因其视觉效果类似于鱼眼观察水面上的景物故而得名;相比人眼,拥有圆球形水晶体的鱼眼拥有相对更广阔的视野范围,鱼眼镜头正是基于鱼类眼睛的这一特性,通过相对更大的镜面弧度和更短的焦距,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拍摄效果。与普通的超广角镜头相比,鱼眼镜头的视角更广阔,可以接近、等于甚至大于180°,某些产品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220°(连拍摄者身后的景物也能被容纳进来,如尼康传世的Nikkor 6mm f/2.8 Fisheye)。惊人的庞然大物——Nikkor 6mm f/2.8 Fisheye鱼眼镜头在成像效果上,鱼眼镜头的最大的特点是夸张的桶型畸变——画面边缘的线条会呈现弯曲状。就拍摄结果而言,鱼眼镜头可分为“Circular Image Fisheye(圆形鱼眼、圆周鱼眼)”和“Full Frame Fisheye(全幅面鱼眼)”两种。使用圆形鱼眼镜头拍摄的照片最终成像为正圆形,由于相机的底片和图像传感器均为矩形,因此照片周边会出现黑角;全幅面鱼眼也称为“对角线鱼眼”,使用此类鱼眼镜头时图像能充满整张照片,不会产生黑角。Circular Image Fisheye(圆形鱼眼、圆周鱼眼)实拍图像Full Frame Fisheye(全幅面鱼眼)实拍照片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1DS MARK III;焦距=15毫米;光圈=F5.6;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3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1:13:30在全画幅数码相机体系中,鱼眼镜头的焦距通常在16mm以下,但并非所有16mm以下的全幅超广角镜头都是鱼眼镜头;区分的办法很简单——几乎所有厂商都会在自己的鱼眼镜头型号标识中加上“Fisheye”字样,以明确其身份和用途。大部分鱼眼镜头都是定焦结构,但也有例外,如佳能的EF 8-15mm f/4L Fisheye USM、宾得的DA Fish-Eye 10-17mm f/3.5-4.5 ED就是变焦鱼眼镜头。某些品牌(如适马)会在镜头型号内加上相关标识以区分两种鱼眼,譬如适马的15mm f/2.8 EX DG DIAGONAL Fisheye是对焦线鱼眼、8mm f/3.5 EX DG Circular Fisheye是圆形鱼眼。某些变焦鱼眼镜头则能同时呈现圆形鱼眼和对角线鱼眼两种效果,譬如在全画幅相机上使用佳能的EF 8-15mm f/4L Fisheye USM镜头时,8mm焦距下可获得圆形鱼眼效果(在水平、垂直和对角线方向均为约180°),而15mm端则会获得对角线鱼眼效果(对角线方向为180°)。适马的Sigma 8mm f/3.5 EX DG Circular Fisheye鱼眼镜头佳能EF 8-15mm f/4L Fisheye USM鱼眼镜头Nikkor AF 10.5mm f/2.8G ED DX Fisheye鱼眼镜头奥林巴斯的ZUIKO DIGITAL ED 8mm f/3.5 DX Fisheye鱼眼镜头目前市售的鱼眼镜头大多为全画幅相机设计,但也有一部分专供APS-C、4/3画幅相机使用的型号,譬如尼康的Nikkor AF 10.5mm f/2.8G ED DX Fisheye、适马的4.5mm f/2.8 EX DC Circular Fisheye HSM、奥林巴斯的ZUIKO DIGITAL ED 8mm f/3.5 DX Fisheye等。全幅定焦鱼眼镜头安装在APS-C机身上大多也能正常使用,但视角和效果无疑会发生变化,譬如在APS-C机身上使用定焦圆形鱼眼镜头时,原本正圆形的成像会被裁剪。APS-C画幅使用圆形鱼眼镜头实拍效果(四周有黑角)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KISS DIGITAL X;焦距=8毫米;光圈=F9.0;测光模式=平均;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1.0EV;曝光时间=1/20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12:26:22鱼眼镜头成像带有夸张的桶型畸变,最终拍摄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使用圆形鱼眼镜拍摄某些特殊场景时尤甚;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明显的几何失真,因此在日常拍摄中鱼眼镜头的实用性因人而异、因场景而异。由于制造工艺要求较高,专业鱼眼镜头的价格一般不便宜,大多在四、五千元上下;当然也有相对廉价的入门级型号,譬如宾得之前发布过一款应用于其Q系列微单相机上的小型鱼眼镜“03 FISH-EYE”(视角达到160°),报价仅七、八百元。此外,市面上还有一种“鱼眼附加镜”,将之安装于普通广角镜头上之后,也能获得类似鱼眼的效果;虽然成像品质比不上专业的鱼眼镜头,但成本要低不少。宾得Q体系上的03 FISH-EYE微型鱼眼镜头索尼的VCL-ECF1鱼眼附加镜●折返镜头我们已经知道镜头的焦距与其体积、重量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常规结构的超长焦镜头通常都是庞然大物,折返镜头(Reflex Lens,也称为“反射镜头”)正是为了解决超长焦镜头的体积问题应运而生的;当然,某些超长焦距的折返镜头体积也不小,但比同等焦距的常规镜头还是要短一些、轻一些的。折返镜头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内部有两个反射面,光线通过环形的前镜片进入后,会经过两次折返才抵达焦平面。折返镜头通常都是定焦头,但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变焦的折返镜头,譬如宾得的SMC 400-600mm Reflex Zoom f/8-12、Soligor的500-800mm f8-12等。折返镜头的独特结构使其拥有下面几大特点: 1、焦距很长但镜身短小,外形多粗壮敦实。2、折返镜头只有一档光圈,因此无法通过光圈大小来调整景深和曝光。3、大多数折返镜头采用手动对焦,但也有例外(如索尼已停产的500mm f/8 Reflex镜头,它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支支持自动对焦的折返镜头)。4、由于通过折返镜头的光线成环状,所以折返镜头成像的焦外光斑也会呈现出独特的环状,形似“甜甜圈”,而常规镜头的弥散斑是实心圆。折返镜头光路示意图Nikon 500mm f/8 折返镜头内部构造图索尼和美能达的两支500mm折返镜头折返镜头独特的环状弥散斑效果(甜甜圈)由此可见,折返镜头的独特结构使优点和缺陷并存——虽然能够以相对小巧的体积获得长焦距,但由于光圈不可调节,应用灵活性大打折扣;所以对体育摄影记者、野生动物摄影师而言,折返镜头未必是最合适的选择,一部分摄影师会选择用增距镜来达到焦段和体积、重量之间的平衡。近年来折返镜头也的确没有得到各大影像厂商的重视,佳能、尼康两大巨头已许久不曾发布过新的折返镜头;反倒是一些副厂品牌不失时机推出一些产品来填补市场空白,譬如肯高-图丽为M4/3相机设计的Reflex 300mm F6.3 MF MACRO。M4/3微单相机专用的肯高-图丽Reflex 300mm F6.3 MF MACRO折返镜头●3D镜头2009年富士率先发布了全球第一台3D数码相机——FinePix REAL 3D W1。相比传统DC,3D数码相机拥有两套独立却型号相同的镜头和传感器,在拍摄完成后机内处理系统会对两张图像进行数据整合,直接就能通过机背特制的三维监视屏显现出来,用户无需佩戴3D眼镜就能观看到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富士这一解决方案被称为“双成像3D系统”。富士 FinePix REAL 3D W1到了2010年9月的Photokina大展,松下发布了全球第一款交换式3D镜头——Lumix G 12.5mm F12(H-FT012),可使用在部分型号的M4/3微单相机上。和富士的镜身一体化3D数码相机相比,松下的这个3D解决方案同样在镜头内安装了两个独立的光学系统,但不需要两块图像传感器,它被称为“双像场3D系统”。松下的这支Lumix G 12.5mm F12(H-FT012)镜头的标称焦距是12.5mm,而其等效焦距却是65mm(16:9比例时),这可能会让大家感到疑惑——M4/3相机的焦距折算系数不是x2吗?为什么不是25mm,而是65mm?原因在于3D镜头是由两个独立镜头组合而成,最终输出的3D照片则是由这两个镜头各自捕获到的图像运算合成而来,两个镜头共用一块传感器,因此单个镜头的成像圈只占用传感器的一部分,等效焦距也就发生了改变。松下Lumix G 12.5mm F12(H-FT012)3D镜头除了富士和松下之外,索尼在消费类数码相机上也有自己的3D成像技术,但索尼目前的解决方案并不依靠硬件来实现,效果也比较有限,这里不做展开。虽然价格并不高昂,但平心而论,3D相机以及3D镜头目前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仍不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以松下的这个3D方案为例,使用3D镜头拍摄的照片必须输出到松下的3D电视机上才能呈现三维立体效果,观赏的时候还必须戴上3D眼镜。3D相机、3D镜头的未来是否光明,显然还需留待进一步观察。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分页下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宾得陷阱对焦怎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