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仙长是何动物世界七星瓢虫

麒麟是什么动物?长的这么像狮子.
【麒麟(qílín)】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外形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
2:比喻才能杰出的人.
3:为四灵之首,麟凤龙龟.后由于封建皇帝对龙凤的褒扬,麒麟被排挤到民间.成为民间祥瑞的独特代表
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龙首,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有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这种造型是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识·说麒麟》一文记载“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麟’的,一是《春秋》,二是《诗经》.”《春秋》以记载谨严著称,绝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更不会捕风捉影地瞎说. 再如《历朝纲会纂》、《纲易知录》、《曹南文献录》、《曹州府志》、《巨野县志》等也都作了如实的记载. “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狩获麟”的故事,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 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代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 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 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伪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巨野是麒麟的故乡,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长颈鹿,不要被影视资料,传说,年画给骗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蕲蛇(动物)_百度百科
[qí shé]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蕲蛇属蝮蛇科、蝮蛇属。蕲蛇全身黑质白花,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又叫,五步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间或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属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刺,也叫“佛指甲”。蕲蛇产于蕲春龙峰山,两湖、一带,喜食蛙、、蜥蝎、鸟、鼠等。成长极慢,现也成为濒危动物。蕲蛇味甘咸、性温,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等药效。
蕲蛇外形特征
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椭圆形,为感受器官。背鳞多为21行,少数23行,除靠近腹鳞的1-3行鳞细弱外,其余均是强棱并具有鳞孔,棱的后半隆起成嵴,所以体表很粗糙。腹鳞雄性为157-165片,雌性为163-171片。尾下鳞雄性56-63片,雌性52-58片,前端约20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端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程度较高,形成一角质刺,俗称&佛指甲&。
背面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整齐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尖吻Agkistrodonacutus(Guenther)全长120~150cm,大者可达200cm以上。头大,三角形,有长管牙,吻端有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椭圆形颊窝。背鳞具强棱,21(23)~21(23)~17(19)行。腹鳞157~171。尾下鳞52~60,前段约20枚为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为双形;末端鳞片程度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部排列不规则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蕲蛇生活习性
由秋季到冬季,随着气温的降低,蕲蛇的代谢率逐渐下降,当所有的生理活动减慢到一定水平,即进入。江西贵溪蕲蛇从10月开始进入冬眠。安徽、浙江蕲蛇冬眠期自&大雪&到第2年&惊蛰&约为3个月。冬眠期间,蕲蛇盘居在洞内,极少活动。
年活动周期自至大雪约9个月。自3月份出蛰后,即四出活动。活动率从4月份开始升高,6月份为最高峰。7-8月份,白天气温在30℃以上,蕲蛇怕风、怕光、喜栖阴湿环境,活动少,行动慢,阴雨天较为活跃,晴天或白天较少活动。喜食动物。以蛙、蟾蜍、晰蜴、鼠类为食。多隐蔽在阴暗处,大多在夜间出来觅食,9-10月份活动显著减少。11月份,蕲蛇在冬眠前活动略有增加,12月之后即进入冬眠。以白天、夜间的出现率对比,3-5月份差别不大,6-9月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特别是7、8月份白天气温高,气候干燥,多在夜间出现于山区溪涧旁。影响蕲蛇活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和食物,气温在20-30℃活动最为适宜,在10℃以下,蛇就不太活动了,气温高达35-38℃时,蛇多向水边集中,在水中游泳降温能持续2小时。若在夜间用松把照明,蕲蛇则较为敏感并对火把有攻击反应,用手电照射几无明显趋温倾向。在雨水较多、温度较高的季节,蕲蛇游散于四处活动,但在缺少遮蔽、干旱或山势过陡的山坡,很难找到蕲蛇。蕲蛇能上树捕食鸟类,并喜欢和&石鸡&(棘胸蛙)为伴。
蕲蛇栖息环境
蕲蛇是,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蛇的体温发生变化,代谢率亦有所不同,所以其生活需要也有差异。
蕲蛇一般生活于海拔100-1350米的山区或丘陵,多见于海拔100-700米草本繁盛的阴湿处。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林,覆被率在50%以上。夏季多在阴凉通风有树有水的阴坡。秋季多在阳坡,并在乱石、倒树、草丛附近寻找适宜的洞穴越冬。
蕲蛇生长繁殖
蕲蛇发情期
蕲蛇,体内受精,孵出后2-3年,性器官即开始发育成熟,但仍继续生长。通常在出蛰后(春季)和入蛰前(秋末冬初)发情求偶,杭州蛇园3-6月或10-12月,多数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嗅觉在求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情期间,雌蛇尾基部的腺体分泌物奇臭,雄蛇借此气味追踪雌蛇。雌雄接近时,雄蛇爬在雌蛇身上,常用下颌去刺激雌蛇的头颈部,并伸出舌头向其周身、尤其是向泄殖肛腔处嗅个不停。这时,雌蛇静卧不动,雄蛇的尾部紧缠雌蛇不断抖动,如此可以持续达数小时之久,偶尔,雌蛇会突然逃脱,雄蛇又紧追,重复以上动作。
雄蛇具有一对交接器,称为&半阴茎&,平时位于尾基部,交配时半阴茎由泄殖肛孔两侧自内向外翻出。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以此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中。交配时,两蛇先相互缠绕后以尾相对,雄蛇的前半身体剧烈抖动,雌蛇伏地不动。交配时间一般为40分种到50分种,最长达1小时55分。交配后,两蛇则分开。
蕲蛇卵多产在天然洞穴中,洞道浅短平燥。每次产卵的数目多少不等,年轻母蛇产卵早但数量少,老年母蛇产卵迟但数量多,一般为11-29枚,最多达38枚。卵椭圆形,刚产出时,卵壳淡乳酪色或具有白色花斑,表面柔软,用肉眼可见卵内有密布的血管。大的卵,卵径约45×25毫米,小的卵,卵径为40×25毫米,平均卵重16克左右。母蛇产卵时,伏卧在地上,尾基部向上翘起,泄殖肛孔慢慢张大,每隔30-50 分种产出1卵,一般3天产齐。母蛇产卵后,终日盘伏在卵旁或卵上,似有护卵习性,此时母蛇比较凶猛。
蕲蛇医学价值
蕲蛇药品简述
主治:用于顽痹,麻木,中风口眼歪斜,,抽搐痉挛,,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怕风、怕光、喜栖阴湿环境。活动少,行动慢,阴雨天较为活跃,晴天或白天较少活动。
资源分布:主要产湖北、浙江及广东、广西等省。
药材基源:该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 Agkisrrodon acutus (Guenther)的干燥体。
采收储藏: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置干燥处储存,防霉,防蛀。
性状:本品卷呈圆盘状,盘经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
形的两上端在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气腥,味微咸。
蕲蛇用药禁忌
1.阴虚以及血热者不宜。
2.有蕲蛇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蕲蛇化学成分
蕲蛇含有3种毒蛋白,AaT-Ⅰ、AaT-Ⅱ、AaT-Ⅲ,类含量高的由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硫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并含透明质酸酶、脂酶及阻凝剂等。透明质酸酶,去纤维酶,凝结因子cf一1,尖吻蝮蛇毒出血毒素,抗凝血因子,出血蛋白HP,A,,ADP酶,ATP酶,胆碱酯酶,5'-磷酸二酯酶,5'一,L-氨基酶,精氨酸脂酶,蛋白水解酶等。
其它:多种氨基酸,,脂肪等。
蕲蛇药理作用
蕲蛇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8.9毫克以下,临床死亡率为24%;把蕲蛇蛇毒作皮下注射时,在低至0.01%的浓度下即可以引起小白鼠和家兔注射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出血甚至发黑坏死。给家兔静脉注射粗毒2毫克/公斤体重(〈1/2LD50〉剂量时,可使血液完全不凝固。在试管内,0.1%粗毒溶液0.1毫升能使家兔血浆(0.1毫升)发生凝固。这说明蕲蛇毒有&抗凝血&与&促凝血&双重作用。[1]
蕲蛇临床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该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蕲蛇,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袪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又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以及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如(《濒湖集简方》)。
,破伤风。该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同用,如定命散(《》)。[2]
3.麻风,疥癣。该品能外走肌表而袪风止痒,兼以毒攻毒,故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治麻风,每与、、等相配,如追风散(《秘传大麻风方》);治疥癣,可与荆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驱风膏,(《医垒元戎》)。
4.该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梅毒、恶疮。
5.用蛇蝎散(蕲蛇、、蜈蚣等份,研末)每天3g,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治愈42例,好转6例(浙江中医杂志,)。
蕲蛇常用配方
1.风湿顽痹,筋脉拘挛:配天麻、,酒浸服。
2.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配、当归、等。
3.皮癣,恶疮:配苦参、、等。
蕲蛇药材炮制
一、净制 去头、鳞(《药典85》)。
1.去头,用黄酒润透后,除去鳞、骨,干燥(《药典85》)。
2.取蕲蛇砍去头尾,用黄酒浸润后,置蒸笼内蒸透,除去,晒干(《》)。
二、切制 切成3cm段(《药典85》)。
三、炮炙 酒制
1.取蕲蛇段,加酒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蕲蛇100g,用黄酒20kg(《药典85》)。
2.取蕲蛇块,入热锅中炒黄,用酒拌匀,再用微火炒干(《集成》)。
3.取蕲蛇用米酒切透,皮脊骨、头尾,切四万块,用沙炒酥。每蕲蛇1条,米酒适量(《集成》)。
四、功能主治
1、祛风,通络,止痉。
2、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五、用法用量
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七、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全[引用日期]
.蕲蛇[引用日期]作恶多端的动物是何动物
人之初性本善,看待某一个东西关键的是心态。 例如蛇,你觉得他讨厌时是非常厌恶的,但是对于研究蛇累的动物学家来说可是宝贝。
每个人的想法思维都不同,这个没法给出完全合理的回答。
大概是人吧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物世界七星瓢虫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