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 美方云客的机组人员能不能及时回家过复活节

您浏览的页面不存在
信息提示:
您要浏览的文章不存在,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360doc个人图书馆”的首页,您可以继续浏览其它好文章,也可以&
&当前页面。郭松民:别了,吴建民大使和晚清外交思维
郭松民:别了,吴建民大使和晚清外交思维
  早上打开手机,跳出来的第一条新闻竟是吴建民大使突遭车祸去世的消息!笔者与吴大使在一次研讨会上曾有一面之缘,大使睿智、儒雅,举手投足之间,颇有民国范儿,孰料转瞬之间,竟遭飞来横祸,不胜震惊之余,亦深感人生无常。
吴大使是风云人物,也是媒体明星,突然去世令人惋惜。
  吴大使并不真懂小平同志
  吴大使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许多网民可能不知道外交部长是谁,却一定会知道吴建民是谁。但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功勋卓著的“将军大使”不同,吴大使之名满天下,不是因为他的外交实践,而是因为他的外交理念,即“韬光养晦要管100年”。综观吴大使在各个论坛的发言与文章,以及他和罗援将军的著名争论,“韬光养晦”在吴大使这里的含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遇有国际争端,要以息事宁人为先而不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先;二是即便是在绝对必要甚至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排除军事手段的选项。
  每当吴大使谈起他的外交理念时,总是喜欢强调这是小平同志的主张。但在我看来,这如果不是一种对小平同志的刻意误读,至少也是一种错误理解。众所周知,小平同志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一特殊历史转折时期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的。当时的情况是中国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上发生苏东剧变,一时间群狼环伺,黑云压城,小平同志的方针有利于中国渡过这段困难时期。但这个指导方针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小平同志从来也没有说过“韬光养晦要管100年”,相反,他更为重视的倒是“有所作为”。在1990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小平同志指出:“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只是这句话,早就被以吴大使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外交精英丢到脑后了,在他们看来,试图搞“新秩序”无非是民族主义愤青的膨胀,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被美国所主导的现行世界秩序接纳,即“与国际接轨”。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有所作为”才是小平同志所希望的。
  大使的头脑里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
  虽然吴大使言必称小平同志,但其实他的外交理念有着更深的历史渊源,那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晚清。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特点是每战必败,每败必割地赔款,这几乎成了一个无法突破的“规律”。这一“规律”使晚清以来中国外交精英产生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于是,他们在办理外交时就把息事宁人放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之上,其逻辑是:虽然损失了一些国家利益,但只要能够息事宁人,就可以避免损失更多的利益,因此对国家还是有好处的。这一逻辑在民国发展到了顶点,那就是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和汪精卫的“和平运动”,差一点把中华民族引到了亡国灭种的绝境。
  最不可思议的是,秉持这一理念的“外交家”,虽然其行为客观上于国有害,但由于前述“逻辑”,他们反而会产生一种“爱国”的崇高感,似乎只有他们是在老成谋国,从李鸿章到汪精卫,再到宋美龄和宋子文,莫不如此。吴大使以古稀高龄,四处奔走,仆仆在途,殚精竭虑,又是演讲又是出书,在各种场合严辞痛斥“民族主义”,其心理动因也无非如此。但大使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生活在21世纪,西装革履,但头脑里面却拖着长长的李鸿章式的辫子。
破除晚清外交思维仍然是当前外交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割肉饲虎不能止虎
  晚清外交思维,一个最大的误区在于相信“割肉饲虎可以止虎”,而实际情况是割肉饲虎只会刺激虎的胃口。以民国外交史为例,从九一八事变的绝对不抵抗拱手让出东北,到签订《何梅协定》出卖华北、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出卖上海,蒋介石割肉不可谓不多,但是日本还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并且由于日本已经可以动用东北的资源并且以华北和上海为前进基地,其来势之凶猛几乎置中国于万劫不复。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晚清外交思维本已绝迹,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晚清外交思维又开始复活了,并且在外交界隐然成为主流。笔者阅读一位资深外交家的回忆录,发现面对南海撞机这样的严重事件,他居然以美方将“sorry!”换成“very sorry!”为满足,而他最担心的居然是美方的机组人员能不能及时回家过复活节。
  晚清外交思维是不能保护中国的利益与尊严的。九十年代以来,银河号事件、大使馆被炸事件、撞机事件、台海危机、钓鱼岛危机、南海危机……,甚至新疆、西藏也不安宁了,如果不是十八大之后中央力挽狂澜,各种危机伊于胡底也就很难说了。
  吴建民大使已矣,我们惟愿他安息!别了,吴建民大使!别了,晚清外交思维!中国的外交还将继续前行,中国的外交必须有所作为,中国应该而且能够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相关链接: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您(@)目前可用积分:278069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别了,吴建民大使和晚清外交思维
1843 次点击
7:31:36 发布在
&&&&[转载]郭松民:别了,吴建民大使和晚清外交思维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18:10:56)转载&&&&原文地址:郭松民:别了,吴建民大使和晚清外交思维作者:&&&&<img SRC="/uploadfile/677.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破除“晚清外交思维”仍然是当代中国外交界的一项紧迫任务。&&&&早上打开手机,跳出来的第一条新闻竟是吴建民大使突遭车祸去世的消息!笔者与吴大使在一次研讨会上曾有一面之缘,大使睿智、儒雅,举手投足之间,颇有民国范儿,孰料转瞬之间,竟遭飞来横祸,不胜震惊之余,亦深感人生无常。&&&&<img SRC="/uploadfile/15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吴大使是风云人物,也是媒体明星,突然去世令人震惊。&&&&吴大使并不真懂小平同志 &&&&吴大使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许多网民可能不知道外交部长是谁,却一定会知道吴建民是谁。但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功勋卓著的“将军大使”不同,吴大使之名满天下,不是因为他的外交实践,而是因为他的外交理念,即“韬光养晦要管100年”。综观吴大使在各个论坛的发言与文章,以及他和罗援将军的著名争论,“韬光养晦”在吴大使这里的含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遇有国际争端,要以息事宁人为先而不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先;二是即便是在绝对必要甚至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排除军事手段的选项。&&&&每当吴大使谈起他的外交理念时,总是喜欢强调这是小平同志的主张。但在我看来,这如果不是一种对小平同志的刻意误读,至少也是一种错误理解。众所周知,小平同志是在九十年代初这一特殊历史转折时期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的。当时的情况是中国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上发生苏东剧变,一时间群狼环伺,黑云压城,小平同志的方针有利于中国渡过这段困难时期。但这个指导方针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小平同志从来也没有说过“韬光养晦要管100年”,相反,他更为重视的倒是“有所作为”。在1990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小平同志指出:“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只是这句话,早就被以吴大使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外交精英丢到脑后了,在他们看来,试图搞“新秩序”无非是民族主义愤青的膨胀,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被美国所主导的现行世界秩序接纳,即“与国际接轨”。&&&&<img SRC="/uploadfile/85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是小平同志所希望的。&&&&大使的头脑里拖着长长的辫子 &&&&虽然吴大使言必称小平同志,但其实他的外交理念有着更深的历史渊源,那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晚清。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特点是每战必败,每败必割地赔款,这几乎成了一个无法突破的“规律”。这一“规律”使晚清以来中国外交精英产生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于是,他们在办理外交时就把息事宁人放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之上,其逻辑是:虽然损失了一些国家利益,但只要能够息事宁人,就可以避免损失更多的利益,因此对国家还是有好处的。这一逻辑在民国发展到了顶点,那就是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和汪精卫的“和平运动”,差一点把中华民族引到了亡国灭种的绝境。&&&&最不可思议的是,秉持晚清理念的“外交家”,虽然其行为客观上祸国不浅,但由于前述的“逻辑”,他们反而会产生一种“爱国”的崇高感,似乎只有他们是在老成谋国,从李鸿章到汪精卫,再到宋美龄和宋子文,莫不如此。吴大使以古稀高龄,四处奔走,仆仆在途,殚精竭虑,又是演讲又是出书,在各种场合严辞痛斥“民族主义”,其心理动因也无非如此。但大使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生活在21世纪,西装革履,但头脑里面却拖着长长的李鸿章式的辫子。&&&&&&&&&&&&&&&&割肉饲虎不能止虎&&&&晚清外交思维,一个最大的误区在于相信“割肉饲虎可以止虎”,而实际情况是割肉饲虎只会刺激虎的胃口。以民国外交史为例,从九一八事变的绝对不抵抗拱手让出东北,到签订《何梅协定》出卖华北、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出卖上海,蒋介石割肉不可谓不多,但是日本还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并且由于日本已经可以动用东北的资源并且以华北和上海为前进基地,其来势之凶猛几乎置中国于万劫不复。&&&&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晚清外交思维本已绝迹,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晚清外交思维又开始复活了,并且在外交界隐然成为主流。笔者阅读一位资深外交家的回忆录,发现面对南海撞机这样的严重事件,他居然以美方将“sorry!”换成“very sorry!”为满足,而他最担心的居然是美方的机组人员能不能及时回家过复活节。&&&&晚清外交思维是不能保护中国的利益与尊严的。九十年代以来,银河号事件、大使馆被炸事件、撞机事件、台海危机、钓鱼岛危机、南海危机……,甚至新疆、西藏也不安宁了,如果不是十八大之后中央力挽狂澜,各种危机伊于胡底也就很难说了。&&&&吴建民大使已矣,我们惟愿他安息!别了,吴建民大使!别了,晚清外交思维!中国的外交还将继续前行,中国的外交必须有所作为,中国应该而且能够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点子牛:别了,一介儒生吴建民!&&&&吴建民:&&&&我用脚后跟想,也没想到,你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走的!&&&&笔者点子牛曾《致信袁院长》《十问马骁力》《致信单仁平》,这几天打算请教你诸多外交的问题。没想到,今天你却在武汉遭遇车祸身亡了。我失去了一个请教、讨论、辩论者,遗憾之。随作此文,你一路走好!&&&&这件事证明:以柔克刚,并不都是柔者胜,鳖壳虽硬但它不是风镐,是打不过混凝土的。强硬与弱者对决,弱者大多是输家也。你若是坐推土机、坦克、装甲车,花坛就必是输家也。因此,对付美帝的坚船利炮外交及颠倒黑白谬论,还得是导弹战舰和铁齿铜牙迎敌,而非汝之“凤凰卫视之论”,我支持罗援将军!&&&&这些年迷信风水学复活之、风起云涌之,于是乎,有的马列主义者面对迪士尼乐园开业淋雨时说,下雨就是下钞票。这话让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损失多多的百姓听了,啥感受?愤怒之、骂娘之!你四处讲学,也得挑地方是不?武汉,那有八七会议遗址啊。&&&&我们党因遭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失败,在武汉召开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也就是这次会议因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走武装斗争的路线,而令我们党出现历史转折,走出低谷,重现生机。当下世界是小了,然而现实依旧,在地球村里还是枪杆子说了算。中华民族又到了危险的时刻,建党95周年之际,你到武汉给青年学子们推销、灌输你的那套理论,犹如弱文人遇到武汉子,不大合适啊。&&&&一棵树倒下后,其高度变为长度,测量的数据最为准确。人也如此,死后有盖棺定论之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评价会更客观、更精确,这尤其适合权力者。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何况今天几乎是人人有话筒的网络时代!吴建民,你走了,舆坛对你依旧是冰火二重天。&&&&《解放军报》法人微博于6月18日11时36分称:“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等领袖的翻译。他的一些观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是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凝聚爱国的共识与行动。逝者安息。”&&&&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 :吴大使是杰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官的素养,退休后依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奔走劳碌。他的溘然离世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令人扼腕唏嘘。&&&&好多网民心情可用“哈~哈”二字代表!&&&&南无阿拉乎阿门吧:敢说敢跪!&&&&禾之菰洲[上海]:&&逝者安息!我尊重吴,但反对他!尊重他是因他爱国,反对他是因我爱国!在当今世界,霸权还在,故忘战必危!支持罗援将军!&&&&还有许多言辞,你生前早就满目塞耳了,死后变化不大!&&&&你也别怪好多网民对你评价极低!&&&&瑞士两次世界大战都独善其身。凭的是啥?该国外交官曾自信的讲:“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是一位公民,迈出左脚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将近100 多年没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你在日内瓦工作多年,却坚决反对之,回国担任外交学院院长,乃至退休后到今天。美帝重返亚太,频频侵犯我国主权、分裂我南海和西藏,美媒:《美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准备70年,敌人是中俄》。俄罗斯民众嗷嗷叫的反抗之;中华民众也针锋相对声讨美利坚!&&&&好家伙,你一跃而起对全国人大讲特讲、斥责之:“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是国际关系当中最大的变化。现在(中国)仍有很多人,还有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总想着打一仗,完全搞错了时代!南海不会爆发世界大战 !”世界文武外交,熙熙攘攘,你来我往,犹如车辆穿梭,你不撞他,他来撞你,碰出火花,有死有伤...当然你这次属于因司机疲劳驾驶,看不清路线,撞向花坛所致。外交路线错了呢?也会碰的头破血流,甚至血流成河,国破家亡!&&&&日在首尔召开“欧亚时代的国际合作大会”,你吴建民接受韩国《中央日报》的采访,全面阐述中朝当下的关系,语惊世界:“1991年邓小平对来访的金日成说道: “从历史上来看,同盟是不能相信的,军事同盟也不能相信。(未取得对方同意不能废除的朝中同盟条约)也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只能相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管什么文件都不是无期的,都有有效期。61年的同盟是在特殊的状况下缔结的,不结盟是中国的原则...&&...”&&&&你咋不看看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呢,这个机构为何一直不取消呢?美帝一直没有放弃侵华的计划!你讲话很轻松,今朝美帝计划在韩国部署萨德了。“联合国军”出动,扣我们的渔船。你最去美国白宫训斥一下奥巴马,多么好呀,然而你却去了武汉...&&...&&&&你还咋呼:“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中国也很危险,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的旗号,“爱国”无罪;民粹主义则装扮出“为民请命”的样子,二者均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反对开放。”&&&&这个帽子可真够大的,谁敢对你的观点,就是反对改革开放!&&&&然而,世界上只要还存在民族,就有民族主义!好多国家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可以由好多民族组成,民族主义不是洪水猛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咱们国歌中也有民族主义情结!再说了,世界上开放的国家多得很,你不能说这些国家没有民族主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民族主义者就会站出来与敌人拼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有何区别呢?有点差别,但更多的是一致,这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问题。你却一竿子把民族主义者都打入18层地狱了。&&&&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又有何罪呢?张明敏高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张明敏的中华民族情怀,我看好得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是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咱们声明中的第一句话。毛主席、周总理是不是民族主义者呢?我看是。其实每一个中华儿女或多或少都有民族情怀。当然,汉奸、卖国贼是没有民族情感的,有,也是极少的一丝一毫一点!&&&&你呼吁:“中国要韬光养晦100年”。我认为,这于国于民无益也。因为,越王勾践若用你担当外交官,你到处嚷嚷:“我们的越王,正在卧薪尝胆,用范蠡之美人计对付吴王...”夫差听到后,勾践必死,越国必亡也。今天,你满世界说“我们中国正在韬光养晦”,美欧列强听了会啥动作?“围堵、遏制、制裁”!再说了,毛泽东走的时候,我们是第三世界的领袖,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是人类伟光正的事业。第三世界人口最多,咱们领衔制定、打造一个第三世界贸易区,美帝必衰落,中华必崛起也!&&&&吴建民,你一路走好,也不容易。&&&&世界而言:萨达姆、卡扎菲一定会和你论战一番的。你想啊,他俩一个被美帝绞杀,另一个被捅死的。你却满世界宣扬:“世界是和平的,浩浩荡荡;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而言:驻南大使馆被美帝炸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烈士,一定会和你辩论一二的;美帝侦察机侵我主权,王伟烈士也一定与你辩论一番的。这个世界不是你所说的和平的,战争从未停息。&&&&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及陈毅外长一定会叫你去再次论战“三和一少”“韬光养晦100年”...&&...&&&&吴建民,笔者不是全部否定你,你一生中也曾做过对中华民族一些有益的工作,这不能抹杀,表示肯定,至于你的功过多与少,还是以人民的评价、历史的评价为准。逝者安息!&&&&不说了,就此打住,你一路走好!&&&&此文,你是看不到了,叠个纸船烧之,不知你能收到否?&&&&网民点子牛写于6月18日深夜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老唐9000]
[上海小开11]
[落霞秋水]
[qnmhgou3]
[深圳九妹]
[乐山金雕]
[knmxiaobian]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44:06 &&
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又有何罪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5:20 &&
止于一个吴建民吗?缅甸炮轰中国过去才不久;印尼炮轰中国渔民如今已是第二次,最新一次17号。吴建民早就离职了,那么现在是谁?我一贯认为,把握不住现在的,批判过去就没有意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7:55 &&
支持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之路,反对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何罪之有。中国历来说假大空的得宠,说真话的挨骂,如当年的郭嵩焘,及在义和团运动中,当作卖国贼被杀的几个外交官。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历史大趋势,绝非什么权宜之计。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03:20 &&
&&&&“汉奸”郭嵩焘&&&&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然而他的主张不容于当世,下场凄凉,非但生前被唾弃,死去9年后仍有人要开棺鞭尸。社会精英思想的火花就这样一闪即灭。&&&&<img SRC="/weekend/tempdir/_5780.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出使英国时的郭嵩焘&&&&多年以来,郭嵩焘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赋诗一首以纪年的习惯。公元1883年正月初一,65岁的他看着镜中苍老容颜,心绪甚为寥落。在纪年诗中,他写道: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这年距离他卸任大清国驻英、法公使已有4个年头了。自光绪五年(1879年)由伦敦黯然回国后,这位当朝二品大员一直赋闲在湖南老家。&&&&如果不是因为造物弄人,去了一趟洋人的国家,郭嵩焘仍将被士人所尊崇。&&&&出使英国以前,他在国内已是饱学之士,而且久经仕宦历练,并担任过巡抚、侍郎等职,“诏赏二品顶戴”。太平军兴起时,他赞助曾国藩办团练,建立湘军,人称“湘军财神”。击败太平军后,又致力于洋务,力主仿制西器、引进西学、废除科举与鼓励商办工业。在世人眼中,尽管先前的为官路上也有一些坎坷,但凭借其才学以及与朝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深交,平步仕途、终老一生,当非逆料之事。&&&&不过,后来的出使经历,却毁了他余生的顺境。&&&&梦醒者的痛苦&&&&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他的湖南同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老宅。当时,甚至流传一首极为尖刻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但郭嵩焘认定时局正艰,不忍坐视。他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单纯靠义愤填膺和空洞议论是无补于艰危的。如果能多一两个了解洋人情伪、谙习其利病的人,自然可以多一重应变之术。他决心做这样的明白人,到西方去学习他们的“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特别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由器而学而政教,这说明郭嵩焘的认识的确比当时人要高一筹。&&&&郭嵩焘到英、法等国以后,周咨详访,博览群书,见识与学问都突飞猛进。他不仅认识到西方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而且还特别推崇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他说:“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当然,最为可贵的还是他在政体(国本)方面认识的进步。他逐渐摆脱君权至上的束缚,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民主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他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之于民,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他曾列席旁听英国下议院的辩论,也曾认真研究英国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认识到:“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Parliament)有绍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Mayor,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败。人才学问相继以起,而皆有以自效。此其立国之本也。”&&&&上要议会政治,下要地方自治,这是清末立宪派在20世纪之初的政治纲领,而郭嵩焘在30年以前已经有此初步认识。&&&&经过一段海外生活的实际体验,他逐渐认识到当时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1878年春,英国《泰晤士报》抨击政府近年授波斯国王勋章一事,认为“半文明国家不足以授勋”。他感慨说:西洋人将国家分为文明的、半文明的、野蛮的,而中国被称为半文明的。但汉代以前,只有中国有教化,其余地方中国人都称之为“夷狄”。现在都翻了个,如按文明发展程度区分文野,现在轮到欧洲人视中国为“夷狄”了。中国士大夫到现在还沉浸在“华夏中心”的迷梦中,怎不令人悲伤啊!&&&&三大“罪名”&&&&一个年逾花甲的人,读了大半辈子儒学经典,头脑里塞满了“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等“天朝”之类的旧观念,现在却敢于承认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而且承认得这样彻底,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勇气。&&&&也正因为如此,他便为这个社会所不能容忍。在当时的条件下,就他所从属的那个社会群体而言,他已经走得太远。于是他难安其位,不断受到攻击,而最为恶毒的攻击便来自他的副手刘锡鸿。&&&&此前,郭嵩焘曾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一书,名为《使西纪程》,其中有称赞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语。他将书寄回中国后,呈总理衙门刊刻,一时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结果此书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此事发生后,他的副手刘锡鸿认为时机已到,立即起而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1.“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居然穿了外国衣服。&&&&2.“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见了外国国王居然站起来。&&&&3.“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听音乐居然拿音乐单。&&&&刘锡鸿还公然在使馆中扬言:“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并又密劾郭嵩焘“十款”,极尽罗织诬陷之能事。刘锡鸿指责郭嵩焘的罪状,不仅是鸡毛蒜皮,而且都合乎国际礼仪,并可印证英人所说郭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的称誉无误。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大权在握,从朝廷到京师大夫充满一片唾骂指责之声。他只得在任期未满(仅仅一年零七个月)的情况下,奏请因病销差,清廷立即诏允并以曾纪泽接任。&&&&郭嵩焘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出使之日,他还满怀壮志,期望引进西方治国之道,使中华振兴并臻于富强;铩羽而归之后,他已失去继续奋斗的信心,因而又称病乞休,归隐乡里。郭嵩焘于日乘船到达长沙。当时湘阴正好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傲不为礼”。他内心的愤懑和孤寂是不言而喻的。&&&&思想先驱者的命运&&&&思想界的先驱,在其初始阶段总是处于少数地位,而他们的孤独感又总是相通的。&&&&郭嵩焘在返国途中,曾检阅龚自珍集,认为从中可以领悟“处小人治凶顽之道”。刘锡鸿之流不就是鬼蜮与豺狼吗?在这个蝇蚁蚊蚤横行的社会,希望与前途究竟在哪里?船到香港,郭嵩焘曾上岸与正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晤谈。船开行后,郭嵩焘回忆1855年在上海拜访王韬于英华书屋的情景,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顷阅子潜(王韬)&&&&《瀛土需杂志》,念之恍佛如昨,距今二十五年矣。一日之雅,雨舟之谊,潇潇风雨怃然于心,诵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之句,为增怅悒。“&&&&如果说,郭嵩焘早在甲午战争十多年以前即已批评洋务集团学习西方“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那么,在1884年以原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形式出现的一篇政论,即已对西方国家之本作较为具体的探求,并且明确认为应该着重学习西方富强之本。遗折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同时,此折还有“圣人万物为师,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等语。&&&&同在1884年,郑观应《南游日记》也有极相类似的语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后,洋务运动的内在弱点充分暴露出来,“中体西用”经过实践检验表明局限甚多,因此,后来者如谭嗣同等对其批评也日渐激烈而深刻。因为实质上讲,摆出一副公正持平姿态的“中体西用”说,尽管不再赤裸裸地公开反对向西方近代文明学习,但其貌似维新却在骨子里维护了农业宗法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癸未年前后,中国尚处于学习西方的第一个阶段,人们的认识尚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水平,许多清流之士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更何况郭嵩焘的思想明显超出同侪,无怪乎当时的朝野上下不能容他。&&&&郭嵩焘自1879年黯然归国后,晚景甚为凄凉。尽管英国《泰晤士报》、上海《字林西报》载文称誉郭嵩焘,并盼朝廷起用郭氏,洋务派官员刘坤一等也一再上奏请召用郭嵩焘,但直至郭嵩焘终老于湖南老宅,再未得朝廷起用。曾力主官府应扶植私营经济、把官有资产交与商人经营的郭嵩焘,晚年三次申请开办轮船公司,第三次还直接得到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的支持,但终归化为泡影。本想经由考察西方强盛之道而报国的他,在“公论”大潮面前,无可奈何地成为观潮者。此种心境,他只能诉诸笔端,在晚年的一首《戏书小像》诗中,他叹息道:“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不过,他也自信:“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1891年,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后半生再未摆脱“汉奸”之名的郭嵩焘郁郁病逝。虽有官员请旨按惯例赐谥、立传,但朝廷颁旨说:“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着不准行。”直到他死后9年,当义和团运动高涨之际,还有京官上奏请开棺鞭戮郭嵩焘之尸以谢天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05:48 &&
韬光养晦100年?小弟弟疲软这么长时间,还硬得起来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06:35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41394.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28:49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38:58 &&
老吴的外交思维最好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41:19 &&
来点战争外交思维到时候看你好过不 你奶奶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4:41 &&
武士道们终于扫清战车前方 最后的障碍, 他们升官的康庄大道来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8:27 &&
18:54:41&&的原帖:武士道们终于扫清战车前方 最后的障碍, 他们升官的康庄大道来了此功过是非必有鉴定,现如文革初期造反有理全面武斗,十年岁月才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人帮罪大恶极罪有应得
本版块主题总数:3096170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4610 / 昨日发帖:28215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别了,吴建民大使和晚清外交思维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方云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