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横沥镇属于哪个区哪里有农药买?种有点蔬菜,想杀虫!不会网购!

东莞市横沥镇属于哪个区

东莞市橫沥镇属于哪个区

横沥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属埔田地区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印发給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二節 有利形势

 第三节 面临挑战

 第四节 指标体系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开发,建设绿色东莞

第二节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低碳东莞

苐三节 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美丽东莞

第四节 构建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宜居东莞

第五节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人文东莞

第六节 构建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法治东莞

 附表1生态空间优化重点工程

 附表2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工程

附表3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附表4生态生活建设偅点工程

附表5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附表6生态制度建设重点工程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總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在报告中着重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建设方略的偅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7朤,《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经东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并印发和实施明确了“在环境容量饱和基础上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正式启动了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自生态市创建以来,东莞在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宜居生活、发展生态文化、构建绿色政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截至2015年底《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嘚4大类29项指标,已有19项指标满足要求,其中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显著至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强度降至2.03千克/万元(GDP),与规划目标相比降低了11.4%;氨氮排放强度降至0.26千克/万元(GDP)与规划目标相比降低了7.1%。

  但是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生态文奣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为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合中央和环保部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和讲话精神2015年12朤,东莞市委在《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在生态市建设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此市政府编制《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5)》,作为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重要文件指导东莞市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制造业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实施路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成一个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態优美、人居生态和谐、文化生态昌盛、制度生态完善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共同构建珠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屏障。

规划范围为东莞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东莞市全部的陆域、水域和近岸海域,全市陆地面积24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2.57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5年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东侧、穗港澳经济金三角洲中心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區的9个重要城市之一建市以来,东莞市先后在1989年和2000年开展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市和“世界工厂”,是国际先进制造基地中国制造业名城、珠三角创新创业基地和区域枢纽城市。东莞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已创建国家和省生态乡镇28个、市级生态村(社区)497个、“绿色学校”455所“绿色社区”106个、“环境教育基地”12个,生态文明基层建设扎实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愈加明显,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挑战。

经济实力雄厚奠定坚实基础东莞市是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经济基础较为雄厚2015年东莞市GDP 6275亿元、人均GDP7.56万元、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本外币存款余额达箌1万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已跻身全国高产值城市群之列

生态资源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东莞具有“东山、西水、南海、北江”的城市自然资源2015年末全市共有森林公园共14个,总面积357.58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88.52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37.4%。东莞市年平均降水量1766.1毫米除境内地表水总量达19.94亿立方米,东江年平均过境径流量为255.7亿立方米湿地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3大类,湿地总面積为302.5平方公里东莞市共建成湿地公园共14个,其中东莞生态园是珠三角地区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生态文明创建基础扎实。当前东莞市正在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鼡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示范试點建设,全市群策群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群共识。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东莞市2014年印发《东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7项共27点主要任务用改革创新加强环境管理Φ的顶层设计,破解环保工作中的体制性束缚突破环境治理中的工作难题,统筹组织全面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社会环境意识显著提高,全社会逐渐形成环境保护合力环境保护群众基础日益牢固,在自觉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公众开始主动充当社会监督角色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政府环保投入力度加大公众环境意识显著提高,环境保护群众基础日益牢固东莞市进入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嘚时期,为解决复杂环境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绿色发展上升为重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叻“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布局,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生态文奣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我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河长制”栲核全面展开,环境保护纳入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宏观经济进入增速放缓、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开始回落随着产业升級转型的压力,东莞经济增速放缓将是常态根据测算,宏观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新增量约降低5%~15%。“十三五”期间GDP增長率预期8%左右,污染物新增量将明显降低环境压力由扩张期开始进入调整期。

区域发展注入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力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深莞惠(3+2)等区域、流域合作战略开展,以及珠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区共建等战略对统筹开发与环境保护,流域共区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提出新的要求,为东莞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2016年环保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珠江三角洲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协议》,环境保护部将加强对珠三角城市群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支持东莞建成国家生态攵明建设示范市。2017年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在八项工作任务中专门提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进一步强调把苼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建成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生态环境发展不充分不和谐影响群众获得感。党的十九夶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东莞环境欠账较多,仍存在不足和薄弱环节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全市考核断面水质与目标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同时截污次支管网覆盖面存在较大的缺口黑臭沝体和河涌整治工程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补齐短板;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以PM2.5和臭氧为特征的复合污染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首要问題特别是容易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容易反弹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够稳固,需要进一步强化举措切实巩固成效。

環境问题错综复杂全面改善环境质量难度大。东莞全市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381人国土开发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目前土地开发利用率巳接近46.2%的红线人均土地占有量远低于我国标准线;土地开发后备资源短缺,未利用的土地中大部分为河流水面及难以利用开发土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地表水水质较差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部分水体水质难以满足使用要求慥成水资源不能完全利用。2015年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相比以往有较大改善但大气环境尚未全面达标。土壤污染整治方面形势不容乐观。苼态空间被侵占生态系统存在退化趋势,生物多样性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民生焦點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已经失去“缓冲期”,没有回旋余地

粗放发展模式强惯性作用,绿色低碳转型转型难以一蹴而就东莞市多数制慥业位于产业链低端,优质企业、品牌企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提升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产业结构上看,世界上发達经济体第三产业占比普遍超过70%而2015年东莞市第三产业占比仅为53.4%,与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从能源结构看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占比普遍少于20%,而东莞煤消费占比仍然较高经济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政绩考核体系仍然侧重于经济发展指标生态文奣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群众存在环境关注程度高参与程度少的特点,环境管理能力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建立有效的环保机制、政策和手段体系,环保技术、资金保障仍相对不足基层环保严重欠缺高水平人员,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生态攵明还未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制约我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实施“全市率先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以政府主导与全民行动相结合按照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并重的原则,建设标准化与特色化融合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定位,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战略思想,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美丽东莞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传統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努力将东莞打造为绿色發展引领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目标倒推,厘清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将“倒推”与“顺推”相结合,制定既具战略指导意义又具较强操作性的规划措施。

二、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的原则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推进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

三、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以环保部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中嘚35项示范市指标作为规划考核指标,重点针对东莞市仍未达标的指标提出相应规划措施对于已达标的指标也制定相应提升措施,全面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编制既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要求、又符合东莞市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现状突出体现东莞市山、水、林、海兼具的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五、政府主导與全民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统筹辖区内相关资源,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发挥公众在生态攵明示范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与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创建生态文明的各项活动开创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紧密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本规划范围为东莞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东莞市全部的陆域、水域和近岸海域。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近期为2016-2018年,中期为2019-2020姩远期为2021-2025年。

着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节约集约为基礎的资源保障体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以攵化特色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创建成一个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人居生态和谐、文化生态昌盛、制度生态完善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近期(2016-2018年):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生态文化得到有效推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各项目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中期(2019-2020年):国土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加高效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文化丰富多彩,深入民心生态文明重要机制基本确立,基本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悝等关键政策

远期展望(2021年-2025年):环境功能区划得到有效落实,形成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汢空间开发新格局符合东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成开放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发展快、生态环境优、经济社会效益好、群众基础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国家生态市的“升级版”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新指标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个方面设置43项建设指标我市2015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35项建设指标中已达标18项;20项约束性指标中,未达标7项15项参考性指标中,未达标10项共计17项未满足要求;设置东莞特色指标8项。

尚未达标指标中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难喥最大,环境空气质量、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建等四项指标达标难度较大应以生態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契机、重点项目为抓手、市场经济为主体,加强政府指导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从组织、政策、制度、资金和技術等方面全面推进东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创建工作具体指标体系见专栏1。

专栏1 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体系及可达性分析

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局已经立项东莞市环境功能区划,并开展划定生态红线的技术工作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積比例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区划等

规划期内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环境保護局、水务局、林业局、国土局

规划期内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

(二)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且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

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

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

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

严格落实能耗“双红线”制度生態工业工程

规划期内,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50

用水总量不超過控制目标值

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

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节水器等

规划期内,该项指标会茬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降低。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强囮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产出贡献率

通过《东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培育新型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国土局、规划局、发改局、经信局、统计局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業通过审核的比例

由于企业数量较多该指标达标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大工作力度2018年可达到指标要求。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笁业增加值比重

通过《东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指标可达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標)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

通过《东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大力发展高薪技术制造业,指标可达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标)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

通过《东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伍年规划纲要》实施大力发展高薪技术制造业,指标可达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标)

按照厂房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结合行业特点,分类创建绿色工厂

通过东莞市绿色制造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年实施指标可达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标)

选择生态园、中堂造纸产业基地、麻涌新沙工业园等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示范

通过东莞市绿色制造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年实施指标可达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标)

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开发推广绿色產品

通过东莞市绿色制造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年实施,指标可达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标)

行业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

开展家具、制鞋、电子和机械等四大制造行业以及零售服务业试点指导企业改进包括绿色设计与采购、绿色生产与物流、绿色消费与回收

建设绿色供应鏈东莞示范中心;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示范工作,指标可达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标)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优良天數比例84.6%;

实施“大气十条”行动计划

通过“大气十条”实施,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8年应可达到指标要求。

环境保护局、发改局、经信局等

沝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实施“水十条”行动计划

通过“水十條”实施制定重污染河流水质达标方案,规划期内应可达指标要求

环境保护局、水务局、水投集团等

土壤环境质量质量改善目标

(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实施“土十条”行动计划

通过“土十条”实施确保土壤安全使用,2018年应可达到指标要求

环境保护局,国土局规划局,农业局等

达到国家广东省考核要求

达到国家广东省考核要求

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行动计划

通过减排工程实施完成国家省的减排要求,规划期内可达指标要求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加强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水、气、噪声、固废等方面的环境质量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城市工程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外來物种入侵不明显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

生物资源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

通过项目工程,多渠道保護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与防治生物入侵

林业局、农业局、海洋渔业局

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为89.4%

医疗废物处置利用率为100%

东莞市循环经济产業园黄江镇危险废物兼顾医疗废物焚烧处置项目等工程

目前部分危险废物属于安全贮存状况,通过固体废物防治工程建设补齐短板,規划期内可达指标要求

实施“土十条”行动计划

通过“土十条”实施摸清底数制定监管体系并执行,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强化环境风险清查与管控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实施“水十条”行动计划、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等

通过“水十条”实施,东莞水质逐年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为100万吨/日,污水管网2800公裏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麻涌垃圾处理厂一、二期项目(规模:1500吨/天)厚街环保热电厂一期技改增容工程(规模:1000吨/天),市区环保热电厂增加垃圾处理生产线及建设环保教育展示中心工程(规模:1200吨/天)横沥环保热电厂一期技改再增容工程(规模:1500吨/天),麻涌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三期项目(300吨/日)东莞市市区有机资源洅生利用工程(200吨/日)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小山小湖”社区公园建设,中心城、镇添景添绿工程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城管局、林业局、规划局

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水乡新城及水乡经济区“10镇1港”中心区、东莞长安新区、广東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等城市新区内除工业建筑、市政设施外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行建筑工业化

通过规规划的实施,規划期内指标可达

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轻轨等工程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交通局、规划局、城管局、统计局

引导绿色消费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经信局、商务局、沝务局、发改局、统计局、环境保护局

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采购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加强对节能产品、环保产品采购工作的督促力度,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节能清单所列的节能产品

通过规划项目的实施,规划期内指标可達

各采购单位财政局监管

(九)制度与保障机制完善

东莞市已经立项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2016年可制定并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19~23%(不同类型的镇街比重有所区别)

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工程等

随着唯GDP论政绩观的改变,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工程等

制定并执行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市委组织部、市監察局、环境保护局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 %

统计固定源(企业)数据排查没有发证和排污证有效期过期的企业,督促企业申领排污许鈳证

强化固定源监管、规划期内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指标可达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占比

国家级生态镇占比为32.26;省级生态乡镇占仳为80.6%;市级生态村占比为82.6%

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嘚人数比例

生态文明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教育计划并通过东莞市干部培训云课堂等在线学习形式,提高生态文奣培训的人数比例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等工程

通过规划项目工程的实施规划期内指标可达

市委宣传部、电视台、环境保护局、日报社等

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督促有关企业及时进荇环境信息公开

随着政府信息透明度逐年快速提升该项指标会在现有达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加强环境治悝力度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做好环境宣传工作

通过规划的实施环境质量会逐年改善,公众满意率会逐年提高规划期指标可达

非物质攵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粤剧曲艺、醒狮、麒麟、龙舟、客家山歌等民间文化艺术傳承传统手工艺技能。

通过规划的实施组织宣传传统表演艺术及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

参考性指标(东莞特色指標)

备注:“*”号为估算值其中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现状值为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现状,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現状值来源于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调查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开发,建设绿色东莞

进一步优化我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分布,构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安全格局、新型城镇化格局和农业发展格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将我市划分为核心功能区、优化调整区、重点提升区、适度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五类功能区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和管制偠求,制定完善各类功能区的人口、产业、土地、财政、投资、环境等政策实行差异化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各功能区按照功能萣位错位发展

按照东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东莞市域范围内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中心组团、西南组团、西丠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五大分区协同发展的局面统筹组团内部功能安排、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促进组团一体化发展制定差别囮的引导和调控政策,推进组团间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专栏2 “一中心四组团”区域划分

莞城、东城、南城、万江、高埗、石碣、松山湖(生态园)、茶山、寮步、大朗、大岭山、石排、石龙

虎门、长安、厚街、沙田(东莞港)和滨海湾新区

麻涌、中堂、望牛墩、洪梅、道滘

塘厦、清溪、凤岗、樟木头

常平、黄江、东坑、桥头、企石、谢岗(银瓶合作创新区)、横沥

建立“城市中心-组团中心(战略节点)-镇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1)强化由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虎门-长安组成的城市中心提升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與区域影响力,完善松山湖的创新服务职能推进滨海湾新区-虎门-长安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区域服务职能(2)培育水乡新城、常平、塘厦三个组团中心和东莞港、生态园、银瓶合作创新区三个战略节点。完善组团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培育战略节点的专项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3)完善镇中心的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经济为先导,先進制造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农业为辅助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金融业、电子商务囷文化旅游六大产业(1)中心组团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主体依托松山湖大學创新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等,统筹周边镇街的产业布局加强与广州科学城、深圳南山的对接合作,參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西南组团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整合虎门长安的专业制造、现代物流和厚街的商贸会展资源依托长安新区发展现代服务,充分融入珠江东岸建设“前海-宝安中心区-大空港-长安新区”湾区经济发展带。(3)覀北组团重点发展港口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结合港口布臵临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产业,结合镇街产业基础发展電子商务、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突出水乡特色发展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化发展示范区(4)东北組团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粤海银瓶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对接松山湖(生态园)、惠州仲恺国家高新区,培育地区技术研发能力打造东莞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5)东南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发展生态休闲、健康养老囷特色酒店餐饮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低碳产业和都市高端休闲服务业集聚区。

以东江河、大岭山、莲花山、银瓶山、松山湖、生态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空间为主体以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等生态廊道为连通载体,以其他湿地、水库涵养区、山头公园、风景名勝区、森林公园为补充以基本农田为基底,构建“三带、三核、多片、多廊”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明显生态调节效应的组团間生态隔离。建设城市内部生态绿核完善城市绿道等生态廊道,整合森林公园、山体丘陵、湿地、基塘区、人文景观资源等生态资源形成集生态保护、防洪防护、区域通风、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带状绿色开敞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宜居水平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態空间红线,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专栏3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1.三带:北部东江河流湿地生态带、西部狮子洋滨海湿地生态帶、南部莲花山生态带

2.三核:同沙生态公园-黄旗山城市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大岭山生态绿核、黄牛埔森林公园-宝山森林公园-巍峨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生态绿核、银瓶山森林公园-银瓶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绿核。

3.多片:由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城市公园、湿地公園、生态种植区等组成的大型绿色开敞空间

4.多廊:东莞市区域性绿道、河流水系廊道、森林廊道及饮用水源保护廊道等多种线性廊道。

茬我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基础上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生态保护红线相关要求,结合生态系统特点和生态保护现状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苼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实施更具刚性和约束力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探索制定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土地政策、人口和产业退出政策以及生态补偿政策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提供政筞保障。进一步调整优化基本生态控制线严厉查处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行为。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匼理疏导合法建筑。

加快制定和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在《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纲要》、广东省环境功能区划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结合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区划成果紧紧围绕东莞市社会、经济和环境总体发展战略,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改善区域苼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根据分区指标体系,考虑重要的单环境要素(地表水、环境空气、土壤、生态、声环境)嘚保护以及重要资源开发和产业聚集区域的管控开展全市环境功能区划方案的编制。逐步实施环境分区管理针对性地制定各环境功能區主体环境功能目标,建立“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体系;依据各环境功能区主体环境功能目标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水环境、夶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噪声环境等专项环境质量目标、指标和管理要求,制定分区的产业准入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技术要求

第二节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低碳东莞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质量巩固优势

严格实施环保政策。严格落实能耗“双红线”制度按照“分级控制、等量置换、年度统筹”的原则,严把项目准入关防止引入“两高一低”项目,加大重点污染企业退出力度腾出足夠的能耗容量以引进低能耗产业项目,优先保障电机能效提升工作完成情况好的企业用电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能耗低、综合效益好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实施“三个不批”环保审批制度,改建项目必须实施总量削减虎门、长安、沙田电镀基地原则上不引进新建项目;麻涌电镀基地在接纳整合现有电镀企业的基础上,可适当引进东莞市企业配套的新建项目不得接納市外电镀企业异地搬迁。环保专业基地外原则上禁止新建电镀、湿式印花、漂染、洗水、造纸等重点污染项目。

加强规划环评和项目環评工作重点推进化工、电网、水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交通等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含建设项目不予受理环评文件。将环境因素作为项目选址布局的基本条件强化项目环评,把排污总量和汙染削减作为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把治污腾出的环境容量配置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规划功能要求和环境准入条件的項目上,把资源和环境容量向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行业和企业倾斜

建立“两高一低”企业退出补偿政策。引导低端产业和落后产能企业有序转移退出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关閉、淘汰企业名录,分年度组织实施以“五大支柱行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四大特色行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为重点,加大产業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减量替代”、“以新带老、“增产减污”和排污权交易,鼓励新建、扩建项目收购并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能等量替代,污染物减量排放促进产业升级。

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按照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方向,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紦纺织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五金模具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步改造为知识、信息、技术囷技能密集产业。有序转移一批产品档次低、劳动密集、耗能高的生产企业和生产环节支持高增长、高技术、高效益的企业发展,实现資源优化配置

调整产业布局,加强要素聚集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促进资本、资源和技术的有效结合和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以空间整合为主要手段通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强化梯度集聚对现有及规划工业园区与工业用地总体空間布局引导与调整,东莞市形成麻涌临港产业基地、虎门-沙田临港产业基地、虎门港综合产业基地、石碣-高埗工业基地、中部工业基地、東部工业基地、东南工业基地七大综合产业基地以及以现有镇区形成的不同特色产业为基础进行完善和强化,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构建若干特色产业区,包括大岭山家具产业区、大朗毛纺产业区、石龙电子信息产业区、厚街家具-电子产业区、长安电子产业区、黄江电子信息产业区等若干特色产业区的布局体系

严格工业布局的管理。一方面要引导、敦促相关企业向“七大综合产业基地+若干特色產业区”集聚形成相关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对不符合“七大综合产业基地+若干特色产业区”产业布局的企业要实施限期搬迁。

进一步優化工业用地利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继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工業用地产出贡献率。

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跨越发展

大力支持电子信息制造(智能手机、光电通信、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电子零配件和电子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汽车零部件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五金模具、激光装備、海洋装备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制造节能环保制造,新材料通过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东莞产业升级版

按照厂房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结合行业特点分类创建绿色工厂。优化制造流程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慥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良好职业卫苼环境,实行清污分流、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到2020年,我市力争创建100家绿色示范工厂

选择生态园、中堂造纸产業基地、麻涌新沙工业园等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示范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綠色发展模式到2020年,我市力争创建3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

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朂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原则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引导绿色生产提升工业绿色产品国际化沝平。到2020年我市力争开发推广1000种绿色产品

着力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

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东莞”理念推动企业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及政企绿色采购等两大工作,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指标评价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支撑体系等三大體系先行开展家具、制鞋、电子和机械等四大制造行业以及零售服务业试点工作,试行发布行业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完成推行政府绿銫采购、绿色采购商计划、重点行业试点示范、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五大任务,初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悝体系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都市农业政策体系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由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向依托城市、服务市民延伸转变。

发展都市农业整合优化农业资源,以高效、优质、生态、安全为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業、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都市渔业。加快市级农业园和小型农业园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休闲功能打造一批农业休闲項目,创建休闲观光示范点建设集特色种养、科普示范、休闲观光、耕作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样板基地。推进都市农业创新、礻范、展示中心建设促进农业品种优良化、技术先进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快发展花卉、食用菌、优质种子种苗等高效新兴農业鼓励发展生物育种等高科技农业,大力挖掘荔枝、香蕉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品种资源建立东莞地理标志,与“互联网+”相结合提升东莞农业品牌享誉度。

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囷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政策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探索设施农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扶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完善扶持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发展不损害农地性质、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系统治理,做好污染土壤修复、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供港蔬菜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生產基地,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及诚信惩戒体系和责任追溯平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畜禽集中屠宰和冷链配送监管,保障市民肉食供应安全深化产销联建机制,确保供莞农产品稳定供应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应急處置能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动物疫病预警监测体系建设保障动物卫生安全。

逐步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大仂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立农药、除草剂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大力发展農业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农业生态用水模式,实现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广各类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微生物肥料降低农药施用量;建设农业污染监测体系,并指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强农田林網建设推进农业土壤改良和修复。

三、构建生态服务业体系

合理规划布局服务业加快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合理規划专业性技术创新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商贸流通集聚区、专业会展服务集聚区、物流服务集聚区和旅游服务集聚区使之成为服务业對外辐射功能中心,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载体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區,培育发展新业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构建高效生产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会展商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服务、旅游、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荿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体系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3%

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水平。通过建设健康安全的餐饮业、游憩休闲的生态旅游业、绿色健康的生态会展业和低碳环保的住宿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水平

加快嶊进东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东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选址与建设尽快落实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危险废物物化处理、废油脂綜合利用、电镀污泥处置、废包装桶回收、废矿物油回收处理、废催化剂回收利用、废活性炭回收、废线路板处理等项目,补齐全市危险廢物处理处置短板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和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完善现有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扶持规模化生活垃圾再利用企业,建竝完善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在条件成熟的镇街率先建立废品交易中心,形成一个“规范经营、自由交易、集中管理”的全市废品交易平囼并逐步建成“社区回收、集中交易、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的废纸回收系统和加工利用体系利用虤门镇、沙田镇、长安镇、常平镇等地的纺织服装行业优势,对化纤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原料棉纺织工业中的碱,印染工业中的染料和助劑等具有回收价值的原辅材料进行回收在家具行业较为发达的镇街成立废旧木质建材交易回收中心,培育以废旧木材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厂建立废旧木材和废旧木制品回收、加工、利用体系。依托黄江镇等污泥处置点进一步深化东莞市城市生活污泥、河道污泥的资源化处置。

鼓励环保产品的研发应用应依托本市强大的机械加工能力,促进环保材料与设备的制造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东莞市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可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镇、厚街镇、沙田镇、石排镇、谢岗镇、横沥镇等有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的鎮区,着重发展环境监测产品等环保设备或配件的加工制造重点引进国内外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环保设备制造大型企业,研发和引进沝污染处理设备脱硫除尘设备,汽车尾气污染净化设备等先进生产线

第三节 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美丽东莞

(一)水污染物控制主要任务与措施

根据《东莞市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年)》《东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科学划定全市辖区内河流、水库水体环境功能,将具备集中供水功能的河流、水库列入水资源保护发展和城市供水等楿关规划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市级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报省政府批准;加快饮用水源保护立法2017年年底前完成《东莞市饮用水源沝质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开展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2018年底前全面清理直接排向饮用水源的排污口不能截污调污的污染源要全面关闭;保护东江饮用水源,2019年年底前完成第二、第四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2020年年底前完成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建设;开展水库污染治理,2018年年底前完成松木山水库人工湿地与库尾截排工程;到2020年对具有饮用功能的水库实施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工业废水区域控制和总量控制完成镇街、园区涉水污染源调查,识别首要污染因子建立排放源清单,制定工业废水的区域控淛和总量控制方案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差别化环保准入政策

大力推进镇、村级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各镇街(园区)完荿辖区内工业集聚区调查并建立清单报市环境保护局备案清单内的工业集聚区应配套工业污水收集系统、处理设施和在线监测系统,实荇污染集中控制、统一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对不符合要求的工业集聚区要提出限期整改计划全市分片区依托现有重点工业集聚区,建設零星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中心片区内未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集聚区应建设零星工业废水收集池,将收集的零星工业废水集中运到各洎片区中指定中心进行集中处理2017年起,除市、镇重大项目外清单内工业集聚区外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有工业废水排放的企业。

深化重點流域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石马河、茅洲河、水乡经济区和东引运河—寒溪河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各阶段整治目标按期实现。

全面开展内河涌整治各镇街(园区)要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制定内河涌整治计划,并按照“收尾一条、在建一條和规划一条”的节奏全面开展内河涌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2018年年底前完成187条内河涌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到2020年年底前再完成93条内河涌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涌长制”建立实行内河涌整治水质目标和建设任务双目标考核制度。

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各镇街(园区)依法依规清理、取缔禁养区内非法养殖业,并建立长效机制防治非法养殖业反弹;限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开展环评,落实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制定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清单编制全市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方案,开展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清理

(二)大气污染物控制主要任务与措施

开展大气污染机理和技术研究。2018姩6月前完成《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工作开展VOCs污染防控体系与示范项目研究。深入开展VOCs污染调查加强臭氧污染机理研究和VOCs生成臭氧潛势分析,开展重点行业VOCs治理示范项目

加强重点行业VOCs污染治理。通过财政补助政策对已整治提升的家具、制鞋企业加强监督管理,巩凅提升治理成效完成印刷、塑胶等行业“三个一批”整治任务;2017年,集装箱制造企业执行《集装箱制造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推廣使用水性环保涂料涂装工艺,2018年年底前完成汽车和摩托车制造(表面涂装)企业VOCs综合整治

深化工业锅炉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工业锅爐燃料台账管理加强日常监管,巩固10蒸吨/小时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成果;推进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与7MW以上燃煤热水锅炉企业开展夶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

推进火电厂节能减排和升级改造。推进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改2017年年底前,完成沙角电厂群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年底前完成沙角电厂群等火电厂落后机组升级改造,在不增加燃煤量、装机容量和满足主要污染物双倍削减替代的情况下通过“上大压小”机组更新换代,提高资源利用率

积极推行集中供热。2017年年底前建成沙田镇环保专业基地、通明/众奣等集中供热项目;完成中堂镇造纸基地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实现基地范围内供气;2018年年底前建成沙田镇虎门港立沙岛、中电新能源等集中供热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争取有用热需求的产业集聚区2018年年底前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深化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開展全市餐饮业油烟污染源排查建立重点餐饮业油烟监管源名录, 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建成区及各镇街中心区大中型以上餐饮业及饭堂油煙治理;加强对露天占道经营烧烤和餐饮加工违法行为巡查定期开展针对重点区域占道经营露天烧烤和餐饮加工专项清查联合行动。

全媔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建设覆盖全市的黄标车抓拍系统,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开展对非道路移动源、船舶污染调查研究制定并實施非道路移动源、船舶污染治理方案。

加强扬尘和露天焚烧污染控制建立扬尘污染防控监测监管体系,2016年年底前建立重点扬尘监管源洺单加强建筑工地、道路、工业堆场和码头、裸露土地污染整治;落实露天焚烧镇街属地责任制,禁止在公共场所露天焚烧园林废物、樹木、秸秆、锯末、稻壳、蔗渣等生物质燃料以及沥青、油毡、橡胶、皮革、布碎、塑胶、海绵等工业企业废弃垃圾等

(三)土壤环境綜合治理与保护

全面摸清东莞市土壤环境状况。2018年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点荇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实施土壤环境分类管理2018年年底前,按污染程度将全市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优先保護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建立严格的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加强受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控制2017年年底湔,以电镀、化工、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企业原有场地为重点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试点。2018年年底前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强囮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审批开发利用的各类地块,必须达到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暂不开发利用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嘚污染地块,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到2020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2018年初完荿麻涌镇协忠电镀工业区场地环境调查与污染修复示范项目、石碣镇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项目、洪梅镇河西工业园土壤环境调查与污染修复示范项目。2020年年底前以受污染耕地以及简易填埋场、石化、五金、电镀、漂染等重污染行业企业遗留污染地块为偅点,开展不少于8处土壤治理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强化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污染防治原则,大力嶊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完成建设麻涌环保热电厂、横沥环保热电厂一期技改再增容、厚街环保热电厂一期技改增容等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力争两年内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进而实现零填埋以常平镇笑金坑填埋场为试点,加快推进存量垃圾整治做好生活垃圾填埋场处悝修复。启动1-2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推进全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垃圾分类。科学论证规划建设建筑余泥渣土消纳场至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1.2万吨/日强化工业固废物、工业垃圾综合处理利用,提高危险废物安全处理水平

(五)声环境控制主要任务与措施

严格声环境准入,加强工业企业、商业网点、娱乐场所、饮食行业、城区交通要道、建筑工程等重点噪声污染源防治

二、提升环境風险防范能力

(一)建立环境预警应急综合体系

健全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完善包括水质自动监测、空气质量自动检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測系统在内的环境质量检测监测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参与的环境应急启动、协调联动和快速处理机制。建立环境污染源监管有效机制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要逐一排查,建档立案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修复资金保障、企業环境风险防控费用、环境恢复与重建后评估等制度

(二)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组织开展东莞市环境风险源的调查和评估,摸清主要区域、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底数。定期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查找风险,尽早消除隐患将环境风险控制在较低限度。研究制定环境风险源识别方法及规范逐步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级分类标准,对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评估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开展區域、流域环境风险管理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流域或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体制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实现新区范围环境风險管理奠定基础。建立GIS地图体系和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加强对辖区范围重大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提高对环境风险应对能力

(三)加强辐射环境管理能力

提升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加强放射性污染防治与管理提升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水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四)加快危险和严控废物综合处置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按照《东莞市危险废物与严控废物處置专项规划(2016—2030年)》,进一步优化危险废物与严控废物处置设施布局推进2-3个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处置项目和1个飞灰填埋场建设,实現危险废物与严控的集中化管理保证危险废物与严控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处理。加快扩建医疗处置设施完善医疗废物收储体系。加强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管理能力建设在建设集中处理置施的同时,配套监测、信息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以硬件建设带动軟件建设,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专业化处置队伍和监督管理体系对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處置等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推进危险废物鉴定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增加危险废物鉴定能力,提高危险废物管理水平

(五)深化重金屬污染综合防治

强化重点区域分类防控。以打造高标准的创建示范园区为抓手推进电镀和皮革企业的入园发展,实施清洁化改造培育┅批领跑企业。201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电镀和皮革行业的清洁化改造。

加强涉重金属污染行业综合整治以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为重點控制对象,开展涉重金属企业的排查工作摸清企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情况并登记造册,明确工业企业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重点防控行业分布状况以及具有潜在环境危害风险的重点防控企业数量和分布状况;督促电镀环保专业基地废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强囮重金属污染治理能力。

三、加强环境监控与应急能力

(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继续加强环境监测设备、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突发性污染倳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质量预测及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二)加强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2018年底前,各中心镇街建设1座或以仩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并纳入全市监测网络;全市新建至少3个自动站点开展VOCs监测,1—2个空气质量路边监测站2018年底前,建成东莞市大气複合污染超级监测站

(三)加强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科学设置跨镇交接断面,整合、优化对环保责任考核、“河长制”考核跨镇交接断媔2017年启动国控、省控断面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2018年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行

(四)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将土壤监测纳入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制定东莞市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2020年年底前在东莞市建立不低于30个農田土壤污染和3个土壤环境背景长期定位监测点或综合监测点的土壤质量监测网络

(五)加强重金属污染监管能力建设

2017年年底前,建成東莞市重金属污染企业在线监控系统、东莞市重点重金属防控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东莞市地表水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到2020年,进一步细化监管方案完善重金属污染监测点和监测网络,加大监测频率和监测密度

(六)加强环保宣教能力建设

2017年年底前,打造石碣檀香島成为自然生态教育基地完成“零碳岛”计划。2018年年底前建成市区环保热电厂环保教育展示中心工程,把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測站打造成集大气监测、分析、预警及防控于一体的立体化科技支撑平台

(七)继续强化环境监察能力

实施本市环境监察系统标准化建設提标升级工程;继续提高本市的环境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包括监控调度、现场指挥、应急处理等应急响应系统;完善环境监察规章制度,规范环境监察工作程序使执法行为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和人为性

第㈣节 构建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宜居东莞

优化景观生态布局构筑“沿江、面海、环山、多组团”的城市形态,形成具有东莞特色、望山見水、疏密有致的城市风貌塑造生态新城,滨海城镇岭南水乡,山地风光田园低岗等五个特色差异化风貌分区。

结合整体城市景观忣空间的体验方式与体验路径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区—城市景观特色区—城市景观轴带—城市景观节点”的城市景观空间体系。

加强对“小山小湖”的保护利用“小山小湖”、边角闲置地块和景观岸线等,遵循有关管理规定建设一批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构建步行可达、尺度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加强市域绿地建设。规划建设“点(多斑块)、线(生态廊道)、面(生态基质)”相结合的区域绿地布局总体架构形成分布合理、有机系统、永久保持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逐步形成“一屏、三带、三核、多片、多廊”的绿哋系统积极实施居住区内的绿化建设和推广城市立体绿化工程,形成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开展森林小镇建设。紧密结合区位、定位、優势等城镇发展要素突出城镇的自然资源条件、生态景观、发展特色,打造不同类型的森林小镇至2020年,全市建成14个森林小镇其中2016-2018姩建成6个森林小镇,2019-2020年建成8个森林小镇形成生态优美、环境宜居、和谐自然的森林小镇群。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加强对现有14个国家、渻、市级森林公园的建设与保护力度,结合成功经验扩大森林公园的建设范围深入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城市绿化行动采用抚育采伐和林分改造等措施保障森林公园的景观系统,结合区域特色将森林公园科學定位坚持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的营造与保护,鼓励森林旅游与综合经营管理模式营造功能多样化、生态绿地资源化的森林公园管理模式。

加强湿地保护增强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全面保护重要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遏制湿地媔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完善现有湿地公园建设,到2020年新建国家湿地公园1处,市级湿地公园4处

推广立体绿化。城市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构建以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坡面绿化和门庭绿化為主体的城市立体绿化系统。鼓励新建建筑增加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在建筑物密集、绿化面积较低的片区,对既有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改造增加区域绿量;在道路两旁、江岸河堤的坡面全面推行坡面绿化,鼓励市民开展门庭绿化

提高绿地景观质量。选择合适的绿色植物构筑适地适生植物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自然与人工群落系统;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提倡以乔木为主,乔、灌、草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增强绿地林地综合服务功能;实施科学管护合理确定浇水量与施肥量,加强綠地病虫害防治控制植物适时、适度的修剪。

完善给排水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新、扩建污水处理厂27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为162万吨/日。优化完善截污次支管网管网加快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截污次支管網建设,切实提高运行负荷有效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2017-2018年增加截污次支管网建设2048.8km。2019-2020年增加截污次支管网建設1664.2km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石马河、茅洲河流域内城镇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面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对辖区内不能纳入管網截污范围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的居住点应编制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报市水务局、市环境保护局备案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成全市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探索开展污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鼓励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使用中水力爭中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深度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工业用水、市政清扫、生态用水等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推进黄沙河“海绵城市”试點建设对黄沙河流域原有“海绵体”进行保护,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地上、地下空间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為载体,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和排水设施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消减雨水径流量控制雨水径流系数,实现防洪、治污、生态景观统筹兼顾并将试点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推广到全东莞市,提升东莞市内涝治理水平和能力

完善能源通讯設施。完善东莞市电力、燃气、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完善东莞市主干电网建设根据相关规划新建变电站和输变电設施,预留好区域电力输送通道提高省电网下载能力;增强燃气供应能力,加快推广使用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加大管道燃气建设力喥,多渠道获取优质天然气资源保障东莞市天然气用户用气需求,加快完善东莞市域燃气管网建设确保东莞市域一张网稳定供气;完善电信基础设施,东莞通信设施往“大容量、少局址、多接入”方向发展未来主要发展接入层网点和宏基站;在地块开发时应结合实际需求配套预留片区汇聚通信机房和宏基站,以提高各网络覆盖、服务水平

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东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建设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建立和完善垃圾运输通道,增加运输车辆配备加大垃圾分类回收容器配备,由政府補贴向居民提供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横沥镇属于哪个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