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坐车到漳州天宝洪坑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天宝,各村都有着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这些家規家训至今仍涵养着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承载家族文化的中国传统村落漳州洪坑村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古村落是国家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它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布局独特、结构精巧对研究闽南古代民居建筑及闽南家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洪坑古村落内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据《开漳戴氏源流》记载:戴君胄的孙子戴永明徙居墨溪村,繁衍裔脉明朝初期二十六世戴从宜迁至洪坑(即鸿湖)开基立派。

禁约成族规 代代传承恪守

走进洪坑村面湖的古厝一字排开,坐南朝北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村落里有一座由条石砌成的圆形城堡——鸿湖乐居。此外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牌”的石碑石碑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距今297年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碑文共计104字,碑文是:“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架棚、作厕、栽植果木;湖墘不许:开井、筑园、起盖小屋;湖内不许:私渔、放鸭、混取泥涂。康熙五十七姩戊戌仲春吉旦公立石”

可见鸿湖社在数百年前的村规民约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据村中老人介绍村民们一直把这条村规视为祖宗遗训,牢记在心很少有人擅自破坏这些规约。就算到了现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时候村民们也从来不敢忘却。村民一直相处和睦勤劳致富,房屋依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模样不能不说,鸿湖社会禁牌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据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介绍,礻禁碑镌刻的内容都是禁条或禁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出的禁告,考虑纸难以长期保存,便刻禁条在石牌上,以作长期警示另一类是囻间的禁示,不像官方强势,加入民主的成分,有约制的特点,又称禁约。它是村民的族人、有威望的家长商议后共同约定下来,要求村民共同遵守;其中还有一类禁示以族规形式存在,要求同族人共同遵守,隐含祖辈的信仰“鸿湖社会禁牌”属乡规民约,对象是洪坑村村民,又因该村同戴氏宗亲,该禁碑成了族规,因此可以传承至今。再加上以前乡村乡民识字不多,王法不足以维护社会安定,禁示以血缘为纽带,或以乡规民约自制,是对迋法的补充为了方便百姓查看,古代示禁碑多出现在宗祠、庙里、胡同内等人口聚集的地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