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把两种不同的手机卡运营商不可用同的手机卡,放在一张ic卡上就完美了,毕竟苹果手机你们懂

您关心的问题(*必填):
联系方式(*必填):
*手机号码:
联系Email:
信息正在提交中...红米1s电信合约机和电信版的区别是什么谁知道吗?星辉_0727小米手机各个版本之间只是网络制式不同,其他配置方面都是一样的。具体请参考如下:
小米手机标准版可以使用联通3G,联通和移动2G网络。
小米手机电信版可以使用联通/电信3G,联通/电信/移动2G网络。
小米手机联通合约版可以使用联通3G,联通和移动2G网络,但有绑定政策,我们建议您不要放弃合约卡。一旦该卡产生费用或欠费,可能会给您带来不便的。
小米手机电信合约版如果您是在小米网购买,可以使用联通/电信3G,联通/电信/移动2G网络。但合约期内不可放弃合约卡,一旦该卡产生费用或欠费,可能会给您带来不便的。如果您不是在小米网购买的是不支持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查看更多更多回答你是我的苏乞儿就是名称不同,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都完全相同,这一点与与小米3电信版和小米2S电信是一样的,只在称呼上有区别,手机是完全一样的。
11dfw小悦你好,没什么区别,合约机是指和电信签订了合约,要承诺使用电信手机号码一定时间并且消费达到要求,期间机卡不能分离。
裸机就是和电信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不需要任何的消费要求,可以随意的消费。
运营商各网络制式:
移动网络制式:移动TD-LTE,TD-SCDMA,GSM
联通网络制式:联通TD-LTE,联通FDD-LTE,WCDMA,GSM
电信网络制式:电信TD-LTE,电信FDD-LTE,CDMA2000,CDMA
电信的卡,不能用在移动和联通的网络,移动和联通的2G卡可以互用。
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查看更多21222324252627282930免费验房免费设计黄道吉日建材优惠家具定制(长文慎入)&br&再次强调下吧,这里是根据问题“华为手机在知乎上评价不高”而答的,而不是“如何评价华为手机”,显然这是问黑的原因的,按照题目自然会主要说华为的负面因素。难道你让我主要说华为手机的优点然后告诉大家都是因为它太好了所以黑的人多?评论区里不少人跑过来balabala一堆华为手机怎么怎么好,销量多么么高,消费者认为好用之类的告诉我其实华为手机很好,甚至有人说普通消费者不关注这些缺点……可这些我知道啊!我从来没说过所有人都讨厌华为手机,我是在分析一部分人讨厌它的原因,你们不要强行答非所问好么?质疑也应该是根据我所列出的点去质疑,而不是强行转进说别的点。更扯淡的就是有些人认为纯粹是嫉妒,就是因为好才被黑。这个问题换成苹果,三星也可以说出一堆缺点来,难道它们就一无是处,没人买了么?或者是它们是完美的,因为被嫉妒而黑?&br&&br&正文:&br&应该说华为在线上的评价属于毁誉参半(不仅限于知乎),不是一边倒,这里就说一下华为手机被黑的各种原因。(事先说下,这里根据题目要求主要说缺点)&br&一个品牌被黑无非是两类原因:&br&一,客观上这个品牌的产品不符合部分用户的需求&br&二,这个品牌的所作所为导致主观上有很多用户讨厌它(产品因素以外)&br&先说产品原因&br&华为手机有以下缺点:&br&1,存在大量的低配高价或者过分低配类的机型,比如麦芒系列,P系列,部分荣耀机型。&br&2,有一定性价比的机型存在过分的耍猴式抢购因素,尤其是新机型,比如部分荣耀机型。&br&3,中高端产品线阉割部分常用功能或者不标配该有的配件。比如P9标配5V2A充电头阉割FPC快充,P8甚至标配5V1A这种丧心病狂的事儿都有,为了区分高低配阉割红外/NFC等常见必备功能。&br&4,中低端产品阉割传感器,通常同价位的产品中,华为机型的传感器数量往往是垫底的,尽管不一定影响使用,但是给人不良心的感觉。&br&5,产品抄袭&br&这一点几乎是所有国产品牌的通病了……&br&6,SoC与竞品相比部分项目差距过大。&br&这里需要从历史开始一个个扒。(这段篇幅较长)&br&第一代k3没有用在手机上,不谈。&br&第二代k3v2/k3v2e,对比竞品有Exynos4412(有高频和低频之分),MSM8960,APQT,apple A5,A6,MTT,tegra 3&br&k3v2可以说是垫底中的垫底,尽管参数上与T3和4412接近,但是实际表现可以说很糟糕(大概只能与T3比比,而T3好歹还落一个硬解之王的头衔,k3v2真是一无是处),发热降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新人,加上非主流的GC4000,理论峰值性能毫无参考价值,作为第一代真正用在手机上的华为自主研发的SoC,做的很烂情有可原,但是卖的也不便宜就是华为的问题了,想想当年号称要狙击米2的荣耀2,秒杀iphone5的D2,大屏旗舰mate一代,pk iphone6的p6,k3v2的绝唱荣耀3……满满的黑历史,光这些培养起来的花黑就足够多了(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也就释怀了)&br&第三代kirin910/910T&br&海思正式为自家SoC起了麒麟的名字,第一代麒麟伴随着p6s低调诞生(几乎没有任何宣传),后来在p7上出了910T开始引起大家对这颗SoC的兴趣。如果说单纯看这个SoC,表现还是可以的,Cortex A9架构,最新的步进(具体步进数字忘了),mali450mp4主流的GPU,LTE的完美支持,搭配上优秀的28hpm工艺,尽管不能说极致性能,但也比较均衡了。不过,这颗SoC来的太晚了,它此时的对手已经发展到了S800,Exynos5420以及Apple A7,虽说kirin910还有功耗控制可以吹一吹,但是在性能上形成代差的前提下,一切狡辩都是苍白的。更何况人家mtk还出了首款真八核MT6592(笑),被大量用在千元机上,虽说真八核是虚的,但是便宜是实的。MT6592的综合性能也与kirin910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而910(T)在P6S和P7上都高达2K甚至3K以上,只有后期推出的荣耀3C4G版才把它下放到千元机,这个价格才对得起它的性能。&br&第四代kirin920/925/928&br&海思崛起的转折点产品,在P7发布后不到三个月,荣耀6带着海思真旗舰kirin920来了(P7用户的心里是崩溃的),最强公版Cortex A15+低功耗Cortex A7,big little架构,支持hmp驱动八核全开,双通道800MHz内存支持,主流的mali T628mp4 GPU,尽管不是首发但也很早的LTE cat6基带,这些让海思足以跻身顶级SoC梯队,竞品则是S801,S805,Exynos5422,Exynos5430,Apple A7,A8,MT6595。可以说kirin92X在发布初期性能并不落后太多,相比910(T)可以说是大跃进,加上1999起售的荣耀6,性价比也很不错,甚至不输同期的小米4(当时米4只有移动版支持LTE),很多新花粉都是从这一时期产生的。但是,这款SoC只是海思的大跃进,与竞品对比的优势很有限,更多则是劣势。(吹毛求疵不算劣品)①isp,dsp性能落后,isp落后是导致荣耀6plus拍照慢的原因之一,dsp则表现在92X系列不支持4K视频的解码与编码。②大核功耗偏高,系统调度保守,理论性能高但是实际表现受制于调度反而不好,甚至远不及后来mtk推出的中低端产品MT6752的体验。③GPU虽说性能不高,但差距也没有太大(落后801大概1/3,可以接受)。真正的问题是GPU能效过低,功耗偏高导致实际运行也是调度保守,本身不强+工作不出力导致游戏性能更加大打折扣,远不及801,更不要提A7,A8了。④对CDMA的支持依赖via 55nm的外挂老基带。而且由于出生太晚(14年6月),当时碰上的对手已经进入中后期,很快805,A8,5430这些竞品就来了,又一次拉开差距,就连同代的MT6595都不能压制(6595其实是个很强的SoC,可惜被魅族玩坏了),再加上mate7的哄抬高价,长期缺货现象,这一时期依旧产生了不少花黑。&br&第五代kirin930/935以及kirin620(分高频低频)&br&这是海思开倒车或者原地踏步的一代(与mtk类似),93X相比92X绝对性能几乎没有提升,甚至倒退,GPU只是频率提高,dsp,isp,基带等周边不变,工艺由28hpm倒退至28hpc(理论上低频更省电,但是高频更费电),CPU从高性能的A15换成低功耗地形嫩个的A53,而且自己搞了个高频A53美其名曰A53E(mtk也是高频A53),竞品则是Exynos5433,Exynos7420,S810,S808,Apple A8,A9,MT6795(T),对93X而言,92X有的问题,它也有,而且与竞品差距更大了,最夸张的莫过与A9之间的差距,GPU绝对性能仅仅只有对手的1/4出头,功耗还更高,CPU性能差距也在三倍以上,即便不跟A9比,比A8也落后了两倍以上。然而价格也不低,无论是P8,P8max还是mate s,当时都是三四千的价格。而kirin93X的性能以及周边比起千元机MT6795还要差一些(能效也落后),这就更让华为手机成了攻击目标。这一时期,花粉是很尴尬的,有的变成了脑残粉强行吹或者拿810的功耗说事儿转移话题,有的只能憋着。&br&至于kirin620则是海思为千元机定制的中低端SoC,竞品为S615/616/617,MT,MT,Exynos7580,kirin620的性能依旧属于垫底的性质,撑死也就欺负下MT6735,不过在当时MT6752封神,6752表示不针对kirin620,所有同定位的竞品都是辣鸡。kirin620与自家产品比的话大概是kirin910的水平。&br&第六代kirin950/955以及kirin650&br&海思再次翻身。950的出生终于一雪前耻,安卓阵营首发Cortex A72+16ff+工艺,绝对性能力压制霸了安卓长达大半年的Exynos7420,而且功耗控制远胜14lpe的7420,高频的mali880mp4GPU虽说依旧短板,还不能打败大半年前的mp8),但是好歹靠着先进的工艺做到了能效相当,而且趁着高通被810,808的高功耗困扰着,当时安卓阵营除了7420就只有950能打了,即使选top1也轮不到高通,当时对花粉而言简直是扬眉吐气。早期的950面对的是S810,Exynos7420,MT6795以及Apple A9,对付A9显然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在810自废双手,6795烂泥扶不上墙的情况下,也就只有7420能与之抗衡。后来S820,S821,Exynos889以及MT6797也开始上市(估计其生命周期内还会碰到A10),同样的问题,除了X20(MT6797)以外,海思又一次在峰值性能上输了,尤其是短板GPU的差距更是被拉大了,从92X只落后1/3到了950变成了只有别人1/3出头的性能。但是这次950竟然在CPU能效上保持了优势(峰值性能依旧差一些),可以说是高性能SoC中的top1,所以在日常体验方面并不落后于竞品。可以说,950是海思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解决了CPU和制程的短板。而其他方面比如GPU,isp,dsp虽说有进步,但是比竞品而言依旧落后,同时基带问题还是承接自kirin92X。&br&kirin650,首个16ff+八核A53中低端芯片,cat7级,除此以外就没有亮点了,竞品为S616/617,S650,S625,MT6755(M),MT6797,P20(暂未上市)。应该说kirin650,S625,P20属于一类,同一定位,kirin650虽说垫底,但是差距并不大,而且出货最早,除了实际终端的荣耀5C只配备5V1A有点恶心,别的倒也没啥太大的槽点。只不过在小米把S650拉下千元机后,导致kirin650显得很弱小了……&br&纵观华为手机所采用的整个海思历史,海思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设计没有足够的冗余度,一切以“够用”为标准,在GPU以及周边上能省钱就省钱,在其生命周期内不能保持紧跟竞品,总是很快就落后。&br&这一点即便对于够用党而言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人会因为手机性能太好了而难受。看看历史上的P6,P6S,P7,P8(我说P系列坑吧),mate,mate2,mate7,荣耀2,荣耀3,荣耀7等等,最经典的莫过荣耀2与米2之争。&br&而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将这些旗舰SoC放在旗舰手机上并且卖旗舰的价格,其他地方又没有特别出众(比如P9引以为豪的拍照,还排不进top3),通俗点讲就是性价比太低。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好的产品,如果不好那就便宜点,而华为手机不便宜--这是海思被黑的根源。换个角度看,把P9贴上mi字logo卖这么贵估计早就被打进地狱了,华为在国产品牌里处境已经很好了,有些人认为华为可以有品牌溢价,有些人认为不行,就像花粉不会承认小米可以有品牌溢价一样。&br&有些花粉可能认为这是参数党对华为的苛求,但是你们别忘了,在参数党比例甚低的iphone用户中,苹果给他们的硬件性能都是领先竞品半年的,即便后来落后了也不会拉开太大差距。对于一个整天叫嚣要怼三星苹果的品牌而言,即使做不到这点也不该落后这么多吧。&br&&br&说完产品来说说华为在产品以外做了哪些膈应人的事情。&br&1,吹牛不上税&br&这个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了,上面提到过的D2,P6这些,X年内赶超苹果/三星这话都听过多少遍了?我并不是说华为永远做不到这点,但是总是拿出来说,当成宣传一样就不太好了,发布会上怼怼就可以了。&br&2,水军经营&br&华为编制的水军对舆论的影响不用多说,家家有水军不假,但是没有一家能跟华为比的。(这方面的例子在知乎随手就能搜到证据)&br&3,贬低友商&br&余承东曾公开攻击小米以及其用户为“屌丝”(微博)&br&4,花粉作恶&br&粉丝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有利有弊,其中花粉给华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很大。&br&①早期花粉道德绑架&br&尽管现在这种现象相对好一些,但是这种恶劣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有时候只要有人稍微带下节奏就会卷土重来(比如近期的南海问题抵制XX)&br&②反智主义&br&花粉往往瞧不起“参数党”,认为他们不过是一帮只会跑分的傻逼,认为海思跑分低一定是被跑分软件针对了之类的(比如安兔兔),从来不会从SoC规格根源上分析为什么跑分低,提到华为就认为体验好质量好云云,不用在乎性能,即便比对手差,也够用之类的。&br&③对华为不够了解&br&其实华为值得吹的地方有很多,因为②的原因,花粉往往吹不到应该吹的地方(比如id设计,频段覆盖之类)&br&虽说,花粉≠华为,但是客观上花粉导致了很多人讨厌华为,所以在这里还是拿出来说一下。&br&5,抢购模式&br&作为小米的死对头,学到了小米的拿手戏--耍猴,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r&6,连带讨厌&br&有些人对华为公司是很讨厌的(压力大,加班累等等)
(长文慎入) 再次强调下吧,这里是根据问题“华为手机在知乎上评价不高”而答的,而不是“如何评价华为手机”,显然这是问黑的原因的,按照题目自然会主要说华为的负面因素。难道你让我主要说华为手机的优点然后告诉大家都是因为它太好了所以黑的人多?评…
这回答静静的躺了10个月,在日被编辑推荐了,短短三天内收到了这么多赞,有些感动~,这行业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努力!&br&&br&做手机支付的时候还年轻(虽然现在也不算老),带领团队披荆斩棘的岁月,从无到有打造一个一个产品——产品设计、技术攻坚、商务谈判、客户公关、市场运营、数据分析……那一个个的酸甜苦辣的日子,一张张踌躇满志的面孔,仿佛就在昨天。&br&&br&那一年我飞去了敦煌,写下了这首词,其实何尝不是手机支付人的心里路程,&br&&i&《沁园春 * 敦煌怀古》&br&旧关如画,断垣残崖,浪卷鸣沙,昔张骞苏武,西出无故,班卫子弟,金戈铁马,几英雄,怀纳天下埋黄沙,扶征鞍无语,东望中华。&br&兴衰汉唐僧家,俱踌躇共客走天涯,凭胸中万卷,刀笔生花,身处丝路,心无商贾,少年白发,初心不负,孤影青灯刻年华。千载功,百里戈壁,万彩释迦。&/i&&br&&br&如今团队的人都离开了,我也从事了新的工作,也想过回去继续做手机支付,但是愿不随心,或许未来还有机会吧。&br&&br&今年早期,看到Apple Pay又出江湖,遂写下了这篇文章,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经验做一个分享,文章满纸戾气,或许也只因壮志难酬,但就像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e277aabbad931dc14413b42&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e277aabbad931dc14413b42& data-title=&@张panda& data-hash=&e277aabbad931dc14413b42&&@张panda&/a& 说的——我们在努力!大家还在努力,但愿明天会更好吧!&br&谢谢大家!祝福大家!&br& —————————————都焦了割了吧———————————————————&br&&br&&u&下文写于2016年2月初&/u&&br&手机支付的发展要经历三天。&p&
第一天,大地上什么都没有,大家都在说海东边的那个小岛上,有一种神奇的光明叫NFC,众人一直讨论到傍晚夕阳下山,天黑了,不甘心黑暗的人终于摸索着燃
起了NFC的火堆,那是一些看好“钱途”的人们在夜晚里点起的,而且时不时火堆旁会出现政府和国企大佬的身影,他们间或扔下一个大木棍,火一下子旺了一
下,但很快又回归正常,临近清晨,黑暗里已出现了许多NFC的火堆,但都燃不大。&/p&&p&
第二天,黎明已经到来,新升的光明叫二维码,但那群人还在继续围NFC着的火堆,坚信NFC不死,这时从西方来了一个人带来一个新的NFC火苗——
Pay,它很酷,燃烧着一种具有中华特色的薪柴——X格,少数衣着光鲜的人们开始朝他聚拢,他们甚至不愿意正视已经大亮的白天,宁要火堆的温暖,渐渐的从
前建立的一个个NFC火堆也跟着旺起来了。大白天里,很多人聚在火堆前,其中有些人是知道火堆可以烹饪他们的珍馐,而其他的为了什么,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
清楚。&/p&&p&
第三天,还没有到来。&/p&&br&&p&&b&《Apple Pay可以走多远》&/b&&/p&&p&
作为一个手机支付行业的从业者,谈一点想法。&/p&&p&
手机支付已是第二轮翻炒&/p&&p&
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手机钱包/……这些词印象里是在2007年左右在国内被吵热,大约在2012年左右被新炒热的“大数据”、“云”这些光芒四射的新词盖了风头,之后消逝在主流媒体,偶然也冒头但相对低迷。&/p&&p&
虽然不在风口浪尖,但几个顶级的互联网企业近年已经星火燎原,潜移默化的推进,现在到处都是支付宝嘀一下,从用户侧感觉不像是颠覆式的创新,其实手机支付体系在中国已经完全发展成熟。&/p&&p&
刷支付宝刷微信,感觉体验和刷公交卡差不多,但支撑这套体系的系统远比公交卡系统要庞大、复杂、精密、完善,笔者曾经在2009年写过一篇文章——《基于
4P和4C的移动支付体系的构建》,描述了一个企业如何搭建手机支付平台——涵盖手机钱包(主要以NFC射频通信为核心,以二维码通信为辅)、B2C商
城、后台账户、订单系统等等一系列的框架,而且设计了各种信息通道和客户界面,文章更着重在市场营销方面,当时还很有前瞻性,今天除了NFC链条其他已经
基本实现了,文章讲到的类似内容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一搜一把,耳熟能详熟视有睹了。&/p&&p&
但为什么笔者当时没有去拿着这文章忽悠VC创业呢,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两个话题:NFC与二维码的技术之争、体制之争,这两个话题很难拆分讲,会有交叠,总的结论是眼下NFC已经不是二维码的对手。&/p&&p&&b&手机支付与二维码的技术之争&/b&&/p&&p&
ApplePay是个貌似高X格的话题,因此会有很多人关注,但其实技术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很多大神科普了基础知识,特别是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笔者就不
冗述。在支付领域,NFC技术和二维码技术只是在前端的近场支付技术不同,后台的技术完全是一样的,两者的技术之争也就在前端。&/p&&p&为什么中国
人一直觉得NFC靠谱,是因为在一衣带水的日本NFC的确发展的很好,日本在二十一世界之初,由DOCOMO等公司推动的13.56M手机射频支付就已全
面应用,到处都是嘀一下就可以用银行卡消费,那曾经是中国电信运营商和金融企业的梦想——把银行卡数据放入手机里,嘀一下就OK(还分近场消费和远程消
费),但是和很多产业一样,人家做的好好的范本,到了中国就不一样了。&/p&&p&
NFC大约在2008年左右在国内开启了动作,但也一波三折,开端应该是中国移动在做出了一系列手机支付创新之后(如2008年广州推出的手机地铁票),于2009年正式提出全面推进手机近场支付,使用2.4G通信频率。&/p&&p&
中移动有自己的算盘,因为SIM卡需要如此高的频率才能穿透手机贝壳,而SIM卡是运营商把控支付市场的唯一抓手,因此必须要让SIM卡来做通信和信息载体。&/p&&p&
这种模式在技术上与公交系统、金融行业智能IC卡13.56M采用的通信频率不同,在商务上通过SIM来把控市场也完全不符合后两者的利益,但因为中国移
动运营商强势的地位,控制着手机市场,又财大气粗到处建立消费环境,因此2.4G在一片质疑中也苟延残喘了近2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移动洒下巨款采购了海
量的射频SIM卡,改造了海量的读取设备,在各地的近场支付市场冲杀腾挪,也出现过一些突破,但终没有走多远。&/p&&p&
在喧嚣了两年之后,因为各种技术、政策、人事等原因,2.4G在一片嘘声中走下了舞台。但这一波折,葬送了中国NFC发展最好的时间窗口。在这两年时间,二维码因为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迅速兴起,造成了NFC的没落。&/p&&br&&p&&b&(一)智能手机的摄像头精度改变了竞争格局&/b&&/p&&p&
在2009年之前,手机的摄像头像素还达不到识别二维码的精度,这时的二维码交互必须使用专用的识别设备,国内也有一些专门的公司承接此类业务,但当时二维码近场通信并未成为主流。&/p&&p&当时手机要和近场的ATM、POS等设备交互必须使用射频,日本NFC发展壮大就是在摄像头还没有提高精度之前就已成势,大势已成,二维码再进入的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客户已经习惯了NFC,消费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替代。&/p&&p&
但在2011年的中国,基础条件就不一样了,此时智能机大行其道,其摄像头的精度大大提高,智能机的各种APP也都可以随意的在手机界面生成二维码,既能拍又能做,一个手机就全搞定了。&/p&&p&在国内市场上,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的已成气候,在线上支付赚的盆满钵满之时,两家也急欲插手近场支付领域,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读取,同时智能手机可以随时生成二维码,如此高效简单,很容易就被两家看上。&/p&&br&&p&&b&
(二)终端设备改造缺乏强有力的推动者&/b&&/p&&p&
二维码的简单,更体现在对现有支付系统的升级上。NFC要求老的POS机具有射频功能,因此要么花钱改,要么换新的。面向全国市场,这笔钱用巨款二字不足以形容。&/p&&p&
金融业在很早之前就推行了13.56M的金融IC卡,即可以嘀的银行卡,同时对POS等收银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这些机器可以直接为NFC所用,覆盖了国
内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但覆盖面不高,但POS机银行和银联大佬们的,自己的东西自己花钱也就改了。可这只是金融消费POS,还有很多公交
POS(公交POS是近场支付的使用率最高的设备)、校园POS等等,这些设备的更改,就没有财大气粗的爸爸了。曾经中国移动做了一回爸爸,但是爸爸走错
了路,洒了那么多钱连个响都没听到,最后鸣金收兵,市场上就再难找到这样的了。&/p&&p&
没有读取设备,漫天都是NFC手机也无用武之地。&/p&&p&
说回改造的POS的使用,因为嘀卡支付的消费习惯远没有培养起来,因此早年改造的POS使用极少,甚至连很多商家都不会用,POS机操作的菜单本就复
杂,NFC又有个近场支付有个在线支付,就这8个字操作员就蒙了,同时便利店人员更换率高,就算培训了人一换也就不会用了,这些设备也就放在那里老化。&/p&&p&
设备改造门槛,几乎成为了NFC发展的长江天堑。&/p&&p&
而蓬勃发展的二维码就不同,几乎对现有的终端设备不需要做任何更改,大家今天普遍看到的是在便利店里,售货员拿着读条码机嘀一下就OK,这对比NFC简直太便宜、太容易,售货员几乎不用培训。&/p&&p&
可能有人会说二维码的安全性,其实也简单,刷二维码的时候输入一个密码,或者短信收一个密码,这样就基本上把危险降到很低了。返过来说,NFC使用的RFID算法也不是不能破解的,所以两者在安全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br&&p&
因此短短两年,二维码就这样轻易的把NFC替代了,客户的消费习惯培养起来,再想用同质化甚至更复杂的操作去替换,谈何容易,而且客户还要换NFC手机,
预置银行卡,设置一堆的密码,即便如Apple Pay 这样的神器,很多人也是抱着玩的心态去试的,或者被银行推销的,这和普及根本不是一回事。&/p&&p&&b&
手机支付与二维码的体制之争&/b&&/p&&p&
技术之争NFC已输,但技术只是面上的,二维码和NFC的背后竞争才是较量的核心。两者的竞争实质上是移动互联网巨头和国内金融国企、通信国企、手机厂商、地方政府引领的软硬件产业链之争。&/p&&p&
二维码的支撑体系甚至称不上产业链,因为从手机界面到后台系统的开发运营几乎都被移动互联网企业自家包揽了,而且与金融企业和商家的对接也是移动互联网企
业自己负责的(也有少量的代理公司),所以企业对整个系统的把控性极高,可以充分的应对市场竞争。NFC则不同。&/p&&p&NFC这么一个比二维码要贵很多的小模块,因为牵涉到硬件,是一个更复杂的小系统。同样的用户体验下,NFC需要更精益求精,这需要整个NFC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而目前这个链条目前看来并不健康。&/p&&p&
技术常常不是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商业模式。纵观整个产业链,产业链上的国企、手机厂商、地方政府都没有视此为生命线的利益驱动,而基于共赢的推动才会催生产业的成熟。&/p&&br&&p&&b&
(一)大型国企动力不足&/b&&/p&&p&
国内的大型国企几乎都在做互联网,但是谁能说出来几个有名的产品呢,有的银行连自己的手机客户端都做不好,你用过银联的客户端吗?那NFC呢?NFC牵涉到金融支付和手机硬件,想想这两个行业里都是超级巨头,站在这些巨头的角度,先把下面的问题想清楚。&/p&&p&移
动支付是他们的生命线吗?银行的生命线是什么?运营商的生命线是什么?手机支付对他们来说在企业发展算什么?构建移动支付体系需要大量的系统建设和技术开
发,巨头国企有这样的开发团队吗?开发合作商与他们合作为了什么?NFC应该不是巨头国企生死攸关的系统,那谁来推动精益求精?不精益求精这事情能做大做
强吗?&/p&&p&
笔者几年前曾有一次机会和腾讯财付通的管理团队吃过一次饭,席间那边说国企在互联网市场不可能和腾讯竞争,他们周边围着那么多等饭吃的软件厂家,我们可以
让技术团队一周加班加点开发出一个新产品,他们一个星期估计还定不出来让谁来代工,我们一直有技术积累越做越好,他们的开发合作商只为了收益能做好产品
么,怎么和我们斗。&/p&&p&
是啊,国企是NFC产业链上的推动机,动力都有问题,如何能运转好。&/p&&p&
但NFC也不是必然动力不足,这些巨头里有一家与众不同,那就是银联,笔者也有幸和银联的高层有过几次接触,在2008年的时候他们认为支付宝就是小孩子
过家家,不弄死它是因为懒得动,到了2013年就开始紧张了,的确支付宝、财付通这些公司抢占了银联的蛋糕而且还有取代之势。基于NFC的移动支付是眼下
是银联的生死之战,这是它现在和未来的生命线,所以在NFC在推动力上银联唯一可以依靠的大佬,银联强则NFC还有生存的希望,银联未来必须借助
Pay在POS机具上大量的投入并着力育市场。可是“闪付”出现了这么久,有几个人用过,银联并不像银行那样有细化到乡村的分公司营销网络,在推广上可能
还要找人行或者银监会这样的爹地来压银行,可银行难道不想推自己的APP铺自己的POS?这样动力又分散了,可能还会相互抵消。&/p&&p&
另外,或许银联、银行会大力推优惠补贴来培育用户习惯,学阿里巴巴咋下N多亿,但现在的氛围国企能这么做吗?&/p&&p&
NFC发展动力几许还很扑朔。&/p&&br&&p&&b&
(二)手机厂商谁可以挑大梁&/b&&/p&&p&
ApplePay很炫酷,苹果全球顶级的技术公司,但在中国的手机支付产业链条中,苹果也只是一个手机厂商而已,他那颗通吃产业链的贪婪之心在中国的市场
环境里举步维艰,中国监管之严,Google的前车之鉴还未走远,Uber的痛苦也历历在目,想动银行、银联和通信国企的蛋糕绝非易事,想在国内发展成腾
讯、阿里巴巴那样的无孔不入的生态公司更是几无可能。所以苹果目前也就只有卖卖手机,与金融企业合作抽抽佣金,在人家的碗里啪啦一点。&/p&&p&
但就这一点也给了无数的手机厂商以希望。&/p&&p&
NFC目前在主流手机里早已经是标配,而且各大银行也早已推出了基于NFC的服务,这个技术门槛几乎为零,只是一直没有人做起来,苹果的进入给了众厂商一
个新的刺激,相信很快就会有XXPay跟进,然后在销售价格里如果有NFC就贵上那么一点,厂家有的赚当然开心。但像苹果一样负责任的厂家是很稀少的,,
大多数厂家还是以销售为目标,所以NFC机型多了会是好事么?NFC机型多了没应用不还是一个空架子?很快就会听到下面的对话:&/p&&p&
——你银行的APP和我们的手机NFC功能不适配?和我厂商有什么关系,你找人开发调试啊?不行给你换台。&/p&&p&
——客户投诉?我这里都是技术和销售,没那么多人处理NFC客服,你们自己搞吧。&/p&&p&
机型越多,摊子越大,服务越差,手机厂商的水平良莠不齐,而且互相掐架,大家各做各的应用,最后很可能是XXPay都挂了,剩下的就只有ApplePay、或者三星Pay加上有格调的小米Pay。&/p&&p&
移动互联网产品最讲用户体验,客户烦透了就拿脚投票了。&/p&&br&&p&&b&(三)&/b&&b&地方政府是否有必要下这么大的决心&/b&&/p&&p&这里因为一些原因不深入谈,想进入NFC手机支付市场,应该会有很多的审批,少不了折腾,金融监管层级多规章多,但笔者也没有太搞懂就不谈了, 就谈谈地方政府监管的公交应用吧。&/p&&p&NFC支付想迅速做大,就要找最匹配的最大的使用场景,这场景当然不是便利店、小商铺,很多人不去那里消费也可以好好生活,想想普罗大众天天嘀来嘀去的最多的是什么——小区门禁?那个不消费。公交卡?对了。要想在一个城市做大NFC,公交是最匹配最应该突破的领域,但无论是银行还是运营商,事实证明都举步维艰。&/p&&p&86版《红楼梦》电视剧导演曾在节目上说过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开拍之前有领导找他谈话——红楼梦也是你能动的?红楼梦还只是中国一些协会元老们眼中的重要文化产品,不是白花花的银子,公交消费可是实实在在的钱。&/p&&p&发卡的钱谁出?密钥谁监管?系统谁建谁维护?那么多押金谁收?押金存在谁那里?后台可以充值是通过你还是通过我?城市之间还要互联互通?最后一个——我现在做的好好的,你能给我什么?我为什么要和你折腾,还要受你牵制?&/p&&p&作为一个企业不能赔本干活,也更不可能让政府亏本,上上下下打通关,还要自己出钱出人出系统,投入从哪收回,向坐公交的老百姓多收钱?唯一可以自我蒙蔽的就是说先把用户做起来,人来了还能没钱吗?&/p&&p&有没有钱不知道,反正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把用户做大的,公交领域难啃可见一斑,所以支付宝、微信都从商铺的小额消费入手,最多做做公交卡的充值,没有敢大动公交卡。反正二维码做公交目前看不靠谱,那样人家政府发卡的收入和押金的收入就蒸发了。&/p&&p&但NFC不是二维码,便利店可以嘀却不能嘀公交总是不幸福。&/p&&br&&p&&b&
(四)软硬件产业链厂家还要大浪淘沙&/b&&/p&&p&
这些游走在产业链上里软硬件厂家,应该是NFC产业链叫的最多的,也是最没博弈力量的,但却是蓝海里最嗜利的小虾小蟹。&/p&&p&
不少企业早年前就看到了东瀛的NFC商机,跟着运营商下了水,砸了成本招了开发,可却总是起不来,也想过转二维码,但是那点小开发量和NFC不能比,可能还是喊的不够,继续高呼NFC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p&&p&
然后你就看到网上不断的有NFC的新闻冒出来,今天又出了一个系统,明天又多了一个产品,稀稀拉拉的一片光明但没有一个成气候。&/p&&p&今天出了ApplePay,估计就会有这样的对话了:苹果公司都支持了,XX总你要跟上啊,这是工作亮点呢,你们没有技术我有啊,你没有系统我建啊,你没有人才我培训啊,签个合同我来帮你们搞。&/p&&p&
就这样这些厂商今年又有收成了,把之前弄的系统改改贴贴给金主发过去,躺着把钱赚了,可NFC支付系统不是搭积木过家家,那是财务系统,系统复杂标准高,
这些要厂家都是为了赚钱的,能做好么。但人家都想清楚了,金主有核心的业务要忙,这个新东西能跑着就行了,用户用的好不好更不是厂商要操心的。&/p&&p&
叫的最高,得利最大,但叫的高也可以理解为响水不开或者半瓶水咣当,也就是赵本山说的大忽悠。NFC市场目前还有太多的投机者,还需要时间大浪淘沙。&/p&&br&&p&
纵观整个NFC的链条,目前看不到太多健康的地方,苹果傍上银联走通了一条路并不意味着整个产业链成熟了(毕竟iphone用户只是中国手机用户中很小的
子集,和微信、支付宝也远不能比),眼下NFC链条各成员的利益还很难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当然很多人可以说在国内做点事情哪有那么容易,都健健康康
的就不用奋斗了,这话对,所以两家互联网巨头看大家碰了一头包,就摸索出了二维码这条平行的链条,而且不碰公交,不改ATM/POS机,自己开发APP自
己搭系统自己谈商家,精益求精就成了,赚点小额消费的佣金和沉淀资金的收益,小日子也过的很好。&/p&&p&
NFC的路前面还有很多山,但仍不乏愚公(或者假装的愚公),这样看来,苹果的确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公司。&/p&&br&&p&
笔者对NFC手机支付不看好,至少眼下不是二维码的对手,无论从成本投入还是市场培育,但是NFC毕竟是未来近场通信的主流方向,而且还有银联在为了生死
存亡而战,或许苹果进入后会在中国的NFC支付市场上带领一些公司一同踏出一条血路,后来的人沿着他的脚印走就好了,但这条路踏出来要时间,而且时间应该
很长,我们需要等着苹果走出来,或者退出去。&/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7abcea5c6f09a0a645fc_b.jpg& data-rawwidth=&998& data-rawheight=&6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7abcea5c6f09a0a645fc_r.jpg&&&/figure&
这回答静静的躺了10个月,在日被编辑推荐了,短短三天内收到了这么多赞,有些感动~,这行业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努力! 做手机支付的时候还年轻(虽然现在也不算老),带领团队披荆斩棘的岁月,从无到有打造一个一个产品——产品设计、技术攻坚、商…
一句话结论:因为手机是高度集成化的电子产品。&br&SOC的各方面性能决定了一台手机80%的基础体验。&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08dd19df819fa3a53bdeb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08dd19df819fa3a53bdeb_r.jpg&&&/figure&&br&——————————————————————————————————————&br&处理器不仅仅是CPU,还包括GPU、DSP、ISP、内存控制器、电源管理、多媒体、显示输出、modem、RF、Connectivity等等等等。这些基础模块决定了手机各方面的体验。&br&比如:&br&1、单核性能影响程序打开速度,苹果之所以被称为流畅大部分原因在于A系列处理器的单核性能一向大大超越同期安卓采用的处理器。&br&2、GPU影响游戏帧数,还影响高分辨率显示输出。如果GPU性能低,那么玩大型游戏就会卡,2K屏幕带起来也难以做到流畅。就像余大嘴之前说手机上2K无意义,结果换了GPU性能强悍的810平台他就敢上2K了,你说好不好玩……&br&3、ISP性能大大影响拍照画质和体验。ISP不行的话,拍出来的照片画质必然好不到哪里去,典型的例子比如MTK处理器的手机,拍照没有一台出类拔萃的。&br&4、充电功率也取决于处理器相应模块,处理器支持了才能上快充。&br&5、定位技术影响地图实时定位,MTK处理器在MT6630之前的定位模块基本都是不行的,GPS就是个摆设。&br&6、WIFI模块做得不好的又是MTK,得益于MT6630这样的优质芯片,MT6795、MT6752/MT6595系列的WIFI普遍存在延迟高、掉线等问题,俗称WIFI断流。&br&7、LTE连接影响4G上网速度,比如说麒麟920支持300mbps,高通一些处理器只支持150mbps,这两者的4G上网速度上限相差一倍。Connectivity还影响上网方式,例如是否支持电信,是否全网通。&br&8、NFC、蓝牙、USB、内存性能都取决于SOC相应模块。&br&9、存储性能非常重要,其作用类似于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接口。海思麒麟处理器在950之前全系列不支持EMMC5.0,导致华为高端旗舰机存储性能还不如红米魅蓝几百块的手机;掌握核心科技的三星却可以做到率先采用UFS2.0,领先全球。&br&10、制程工艺影响性能上限和功耗。比如40nm的海思K3V2发热大、功耗高,而三星exynos7420却可以凭借14nm的优势远远甩来骁龙810.&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185ba0393a8abac1e57c39e0667502b_b.jpg& data-rawwidth=&724&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b185ba0393a8abac1e57c39e0667502b_r.jpg&&&/figure&&br&……&br&——————————————————————————————————————&br&你看,一台手机80%以上的性能表现,都取决于SOC各模块的优劣。&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明白为什么MTK的处理器安兔兔这么能跑,却还是低端芯片,做不了高端;&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明白为什么OPPO/VIVO促销员说的什么性能都够用是假的。&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选手机第一要看SOC,一款手机如果连SOC这么关键的元器件都不舍得用好的,那其他方面能好才怪了。&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真正明白魅族黄章说的那句话所言非虚:知道看跑分的是聪明,只知道看跑分的是屌丝——首先SOC性能得好,但并不是SOC唯一。&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6fbdc583ca5c_b.jpg& data-rawwidth=&581& data-rawheight=&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6fbdc583ca5c_r.jpg&&&/figure&
一句话结论:因为手机是高度集成化的电子产品。 SOC的各方面性能决定了一台手机80%的基础体验。 —————————————————————————————————————— 处理器不仅仅是CPU,还包括GPU、DSP、ISP、内存控制器、电源管理、多媒体、…
睡了一觉起来发现,评论区完全看不下去了,有人说金属工艺再好也是富士康工艺好……kidding me ?&br&&br&等我有时间我再挑选评论直接在这个答案里回复。&br&&br&评论已经关闭,想提出不同看法的请来我的微博:@邓邓大人。 &br&&br&………………………………………………………………………………………………&br&&br&关于这一代 iPhone7,我就谈两个我比较感兴趣的两个东西:&b&亮黑色和全新的 Home 键&/b&。&br&&br&要说在数码界的金属工艺造诣,苹果敢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c84b186977f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8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c84b186977f_r.jpg&&&/figure&&br&远了不说,就拿 07 年第一代 iPhone 来说,就已经是铝合金冲压+CNC+喷砂阳极氧化的后壳;&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43bb88470cadca461eafc031b16526a_b.jp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443bb88470cadca461eafc031b16526a_r.jpg&&&/figure&&br&还有 iPod 产品线,金属一体外壳,有用过铝合金的,也有抛光的不锈钢(Touch 4),还有铝合金前面盖+不锈钢抛光后盖(iPod Classic),电脑产品线目前全系铝合金一体。&br&&br&就手机方面,iPhone4 不锈钢中框,第一次见手机把不锈钢玩得这么溜还那么漂亮。&br&iPhone5 的铝合金 Unibody(一体成型机身工艺),第一次在手机上做到占比这么高的金属一体。&br&到了 iPhone6 系列,去掉了 5 代的上下玻璃,转而用注塑条取代。&br&&br&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代的 iPhone 更替,苹果朝着一个一体化更强,金属占比更高的目标在进发,颜色方面也是从两个颜色变到三个,6s 变成四个。&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fce95e8b55c_b.jpg& data-rawwidth=&2276& data-rawheight=&1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7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fce95e8b55c_r.jpg&&&/figure&&br&也就是说,在金属工艺这一块,苹果从一体性玩到上色的多样性。纵观各大新手机,在铝合金这一块,从几百的到几千的基本都是同样的金属一体,颜色也是想要几个可以做几个。&br&&br&再看这个时候的苹果,从早期的制造工艺领先,到后来渐渐只能靠颜色领头,至于 iPhone6 系列的金属完整性依旧是顶尖水准,但是友商们追赶的速度也是快的惊人,两年出一个 ID 和制造工艺的苹果是时候拿出点别人没做过的东西,来捍卫在金属工艺方面的地位。&br&&br&&br&没错,这就是:&br&&br&&b& iPhone7 亮光黑&/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63293ede35ee367edcab84_b.jpg& data-rawwidth=&3748& data-rawheight=&2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74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63293ede35ee367edcab84_r.jpg&&&/figure&&br&&br&这就是我今天想细聊的第一个话题:&br&&br&&ol&&li&亮光黑是什么。&/li&&li&亮光黑是怎样做出来的?&/li&&li&它有什么样的优缺点?&/li&&li&对行业的意义。&/li&&/ol&&br&&br&黑色的全金属手机市面上也有,但是既是黑色又是全金属,还是阳极氧化+镜面抛光的手机,目前只有iPhone7,这是一种全新的金属工艺上色方案,这就是我想重点聊聊的初衷。&br&&ul&&li&&b&亮光黑是什么&/b&&/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9b59da8bb23cb22eb10d6_b.jpg& data-rawwidth=&3304& data-rawheight=&21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0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9b59da8bb23cb22eb10d6_r.jpg&&&/figure&&br&顾名思义,亮黑色本质上还是黑色,只是这种黑色非常亮,表面可以接近镜面的效果,看上去光泽耀眼,晶莹剔透,有玻璃陶瓷的视觉感,却拥介于有金属和玻璃之间的质感。&br&&br&&ul&&li&&b&亮光黑是怎样做出来的&/b&&/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57ff16d8bb695f8a98fce_b.jpg& data-rawwidth=&3188& data-rawheight=&17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8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57ff16d8bb695f8a98fce_r.jpg&&&/figure&&br&金属机身经过 CNC 加工之后。&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eedac993cba23_b.jpg& data-rawwidth=&2972& data-rawheight=&1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7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eedac993cba23_r.jpg&&&/figure&&br&接着进行打磨抛光处理,表现做到更镜面一样光滑。&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aeedaa301ca25b245f194_b.jpg& data-rawwidth=&2972& data-rawheight=&17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7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aeedaa301ca25b245f194_r.jpg&&&/figure&&br&然后阳极氧化上色,上饱和度非常高的纯黑色。&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e088a4b56bc3e0de7d1e4_b.jpg& data-rawwidth=&2928& data-rawheight=&1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e088a4b56bc3e0de7d1e4_r.jpg&&&/figure&&br&阳极氧化后再对其进行打磨抛光。&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b65f7c16_b.jpg& data-rawwidth=&3388& data-rawheight=&2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8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65f7c16_r.jpg&&&/figure&&br&做完之后,整机的手感跟现在的喷砂+阳极氧化的完全不一样。拿在手上有点金属感又不像以前那样金属质感强烈,当然也有点滑手。&br&&br&&ul&&li&&b&它有什么样的优缺点&/b&&br&&/li&&/ul&第一个就是喷砂+阳极氧化这种工艺现在已经被用烂了,上到五六千,下到五六百的手机都可以用,已经是一种非常出色和成熟的金属上色工艺。再者,也是苹果在寻求一个突破,既可以阳极氧化想要的颜色,同时还拥有镜面亮光的酷炫效果。&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29cfc890feb3512faaa49d8c3b92f58_b.jpg& data-rawwidth=&3596& data-rawheight=&2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9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29cfc890feb3512faaa49d8c3b92f58_r.jpg&&&/figure&&br&至于缺点,相比之前的喷砂+阳极氧化,这种镜面抛光+阳极氧化+抛光的工艺在耐磨耐刮性方面不如喷砂+阳极氧化,即便有一层氧化膜,裸奔必定会刮花。&br&&br&不然苹果也不会再官网费劲心机来出这样一段说明文字:&br&&blockquote&亮黑色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高光泽度的外观,采用包含九道精密工序的阳极氧化与抛光工艺打造而成。其表面硬度与其他采用阳极氧化处理的 Apple 产品相同;但是,高光泽度表面可能随着日常使用而出现细微磨损。如果对此有所担心,建议你选择一款合适的保护壳来保护你的 iPhone。&br&&/blockquote&&br&&ul&&li&&b&对行业的意义&/b&&/li&&/ul&其实在 iPhone7 发布之前,不少人都知道了这种工艺,也在悄悄地打样,然而并未见谁出手。&br&&br&见过的某些国际大厂的热销机型就在尝试这种工艺,打样的时候都是手工拿着机壳在各种粗细不同的砂纸上打上几个小时,才搞出几个样品。&br&&br&所以这种工艺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打磨抛光的镜面效果,很费时。要用人工打磨的话,太费时了,要用机器打磨抛光的话,手机毕竟不是一个平面,如何保证平面弧面都做到一样的镜面效果,这个需要长时间的调试和高精度的机器,精度不高,搞不好报废,良率就低了,良率低了成本就上升,成本上升之后那我干嘛要费这么大劲去折腾,用原来的工艺岂不是好好的。&br&&br&而苹果这次选择的是打磨方案是在砂砾中不断打磨,视频并未太多说明,但是可以想见的是打磨的工序不止这一种,这也是苹果自研的工艺。&br&&br&即便如此,这种亮光黑的工艺仍旧是个难题,镜面打磨抛光的工序过于复杂,产能和良率都需要不断的磨合去提升,看了苹果官网后,再一次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想,这种新的配色仅仅只是在 128G 容量以上的机型上出现,估计又是一机难求。&br&&br&&br&&br&&b&全新的 Home 键&/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62b0f63db9dfb7f2256d9_b.jpg& data-rawwidth=&3064& data-rawheight=&18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162b0f63db9dfb7f2256d9_r.jpg&&&/figure&&br&在 iPhone7 发布之前,不少手机就已经把 Home 键做成不能按压,只能触摸,当时他们都在说你看,不能按压的 Home 键是个趋势,苹果都这么做了。按键按不下去然后极力开脱的最大后盾就是 iPhone7 也将这样做。&br&&br&然而,iPhone7 确实这么做了,但是再看看现在那些固定死的 Home 键手机,再看看 iPhone7 的 Home 键,是一个东西吗?除了形式上的相同外,体验上是一样吗?&br&&br&这是我在今年 6 月发的一条微博:&br&&br&&blockquote&你看到一个开了洞的按键,本能的做法就是用力按一下,然后发现这货特么岿然不动,没有反馈也没有按键咯吱咯吱的声音,是不是觉得被欺骗了?&br&&br&这就是设计不符合心理预期所带来的落差感。&br&&br&那么苹果的 MacBook 的触控板也取消了原有机械按键,触控板固定死了。为什么按下去并没有觉得被欺骗。因为苹果有 force touch 和 taptic 啊,它们的合作模拟了我按下去该有的按键反馈,符合了我的心里预期。所以,我还管它是不是一个按键。&br&&br&苹果用更高科技的东西把机械按键代替了而不影响使用体验反而更可靠。&br&&br&两个根本不一样的东西,即使形式上做到了一样,但是体验却天壤之别。&/blockquote&&br&现在看看这段话,再看看苹果对全新 Home 键的解释,不谋而合。&br&&br&还有,我注意到了文案里面这样一句话:&br&&blockquote&支持力度感应。它可以配合新的 Taptic Engine,在你按压时提供精准的触觉反馈,还可进行个性化定制。&/blockquote&&br&看到这句话,我整个人都震惊了,因为 6 月我还发了一条微博:&br&&br&&blockquote&苹果如果把按键的开关取消只保留指纹识别,那么就会加入类似 Mac 上面的压力触控,搭载 Taptic Engine 的震动,模拟按键反馈的效果。&br&&br&之前我疑惑的是 iPhone 上面的 Taptic Engine 能否模拟出按键效果,这个才是体验好坏的关键。Mac 上面的震动元件可是比 iPhone 上面的大了十来倍啊,震动频率低,完全做到了以假乱真。&br&&br&所以,需要攻克的技术点有两个:&br&1,在按键区域加入压力感应,不是跟屏幕共用,而是单独控制。&br&2,改进后的 Taptic Engine 模拟出按键真是反馈。&/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74fd42cfaff24b43f4f9_b.jpg& data-rawwidth=&2304& data-rawheight=&1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0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74fd42cfaff24b43f4f9_r.jpg&&&/figure&&br&苹果居然在手机上做出来了,Home 键增加压力感应,改进 Taptic Engine,根据按压 Home 键的力度,Taptic Engine 来回馈相应的震感,让你以为你按下了一个机械按键,其实,这就是科技与科技的结合在上演一场善意的欺骗。&br&&br&如果说 iPhone7 有什么黑科技,我想这颗全新的按键当之无愧。&br&&br&这两个话题聊完了。&br&&br&&br&最后说几句我对这一代 iPhone7 设计上的看法。&br&&br&乔纳森为首的苹果设计理念我想大家都有点认知,就是做一个比一体化更强的一体化产品。&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dbcc827f26e9c603539ef_b.jpg& data-rawwidth=&3240& data-rawheight=&20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dbcc827f26e9c603539ef_r.jpg&&&/figure&&br&从 NewMacBook 的更轻薄,金属比更大,取消接口只留 USB 和耳机,再到 iPhone7,取消耳机孔,摄像头凸起由原来的组装式变成现在的一体式,天线条只留一条,Home 键固定,新的亮黑色和前面板 2.5D 玻璃搭配,达成共同的耀眼反光融为一体。&br&&br&这就是新的 iPhone,更加一体。&br&&br&将来的 iPhone 会以一种怎样的形态出现呢?&br&不妨不负责任的猜想一下:&br&&br&Home 键不见了,集成进前面板。&br&按键消失,由力度感应传感器替代。&br&Lightning 接口被无线充电取代。&br&……
睡了一觉起来发现,评论区完全看不下去了,有人说金属工艺再好也是富士康工艺好……kidding me ? 等我有时间我再挑选评论直接在这个答案里回复。 评论已经关闭,想提出不同看法的请来我的微博:@邓邓大人。 ………………………………………………………………
&p&(引文来源 新华网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xinhuanet.com/finance//c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央视曝光:苹果可记录用户“行踪” 关闭该服务后仍记录&/a&)&/p&&p&1&/p&&blockquote&今天上午,央视新闻频道曝光称,iPhone手机的定位功能可以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精确到几点去哪、待了多长时间,甚至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哪里是用户的家以及工作单位等。&/blockquote&&p&央视所谓的“分析”其实是认为进行的分析和推理,这种数据只有拿到手机并解锁之后,才能进入设置菜单进行分析。 试问, 谁手机没有密码,没有密码的手机谈何“信息泄露”?&/p&&p&2&/p&&blockquote&专家表示,根据手机定位服务显示信息可完整分析个人行迹,用户动态会完全公开。而谷歌、苹果等公司也曾因擅自搜集用户信息屡次惹上官司&/blockquote&&p&用户动态怎么会公开?以什么方法公开?怎么“完整分析”?分析的流程是什么?这些东西央视为什么不像之前的论证环节找来一台电脑和某个砖家演示呢?这么轻易下结论,不是一个国家级媒体的应有做法。&/p&&p&一般手机中的这些隐私信息,苹果公司都会很好的进行加密并存在手机上,如果没有过开发经验,想找到这些数据简直是大海捞针。
这些存在手机里的数据只有在应用的时候才会上传给苹果的服务器。由于 iOS 系统的封闭性,这些非系统自带的 App 是不可能拿到并上传的,也就没有所谓的信息泄露。央视所说的 App 读取这些位置信息只不过是 App 定位和系统“常去地点”定位选项同时开启的情况,如果有“科学素养”的央视此时做一个对照实验,就会发现 App 读不到位置数据。&/p&&p&顺便附上图,系统“常去地点”定位的应用范围,仅此而已。&/p&&p&(来源:自用 iPhone 4S iOS 7 Beta 1)&/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46c82abe34f53d27d73abe0e141d3f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46c82abe34f53d27d73abe0e141d3f7_r.jpg&&&/figure&&p&这是我回家的路上,系统自带地图App根据我平常的活动状态,路径,并结合当时的路况给我推算出来的回家预计时间。&/p&&p&======我是分割线=======&/p&&p&最后,&/p&&p&致媒体工作者:&/p&&p&请你们再做新闻的时候,尤其是有关技术的新闻的时候,请实事求是,讲究科学的方法,客观陈述事实是一个媒体人的责任也是义务。&/p&
(引文来源 新华网 )1今天上午,央视新闻频道曝光称,iPhone手机的定位功能可以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精确到几点去哪、待了多长时间,甚至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哪里是用户的家以及工作单位等。央视所…
重重谎言构建的迷宫————一加DASH/OPPO VOOC闪冲技术&br&&br&知乎现在已然成为互联网品牌口碑营销的重要阵地了,而且某些人也抓住了某些趋势,毕竟知乎也不是人人全知全能,只要你音量够大面子够大,有问题也可以糊弄过去,大家都懂的。&br&&br&只不过,世界上还有我这种蛋疼的人。&br&&br&先放&b&结论&/b&:&br&&ul&&li&&b&VOOC/DASH闪充并没有比高压充电更安全,纯属虚假宣传&/b&&/li&&li&&b&一加/OPPO机型存在使用和充电时的电量造假行为&/b&&/li&&li&&b&高压充电的效率并没有那么不堪,发热跟具体机型设计有关&/b&&/li&&li&&b&VOOC/DASH闪充严重的兼容性问题被刻意淡化,能做兼容的情况下刻意不兼容,这是什么态度?&/b&&br&&/li&&/ul&&br&&br&&br&1.&b&恐吓式营销,DASH/VOOC闪冲是否更安全&/b&&br&&br&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一加3的DASH闪冲就是OPPO VOOC闪冲的马甲(忍不住吐槽下,谁家快充技术没MCU啊),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换了数据线和手机底座的接头,从Micro—B换成了Type—C。&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aba848d3bdcc4efe200d_b.jpg& data-rawwidth=&1976& data-rawheight=&1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7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aba848d3bdcc4efe200d_r.jpg&&&/figure&&br&从OPPO VOOC诞生起,「韩国大厂」就一直宣称这种技术更安全,因为低电压啦blabla,不仅在官网大肆宣称,更在线上线下的营销引导中大放厥词。&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fa5a38bc64_b.jpg& data-rawwidth=&3384& data-rawheight=&2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8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fa5a38bc64_r.jpg&&&/figure&&br&然而事实果真如此?&br&&br&一项消费类电子产品要想上市,是需要通过层层把关的,在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3C认证。&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739bd5fae545e3c4dce5d366afde570_b.jpg& data-rawwidth=&1063& data-rawheight=&7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739bd5fae545e3c4dce5d366afde570_r.jpg&&&/figure&&br&没错,就是现在与工信部入网认证合称两大爆料狂魔的3C认证~~&br&&br&3C认证有着严格完备的准入机制,尤其是对电源这种事关安全的重要指标;而且鉴于手机充电功率长期停滞不前,在可以预见的10年间,我想3C标准对其安全性的验证也不会过时,毕竟人家几千瓦都有验证嘛~~&br&&br&更何况,从原理上说,做过电源的朋友都知道,在弱电项目中,宁可提升一点电压都要减少一点电流;大部分安全事故或者说隐患,都是出现了电流泄露造成的。例如很多所谓手机电死人,都是自己买了垃圾配件导致的。&br&&br&常识:人体安全电压是36V,持续安全接触电压是24V,比起现在最高12V的高压快充技术来说,你懂得......然而安全电流是多少呢?——蛐蛐10mA,也就是0.01A。当然了,其实因为人体电阻,手机充电器不管是12V=2A还是5V=4A都电不死人。&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9be6fd4cc3206_b.jp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1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figure&&br&所以我真的很想问下OPPO/一加的朋友们,你们是如何扭曲物理学常识,得出在手机充电时,大电流比大电压更安全的结论?&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b08dbd806dbe2cc9dc6ec218_b.jp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4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08dbd806dbe2cc9dc6ec218_r.jpg&&&/figure&&br&哦,你们会说「我们安全措施做得更到位啊!」我觉得真是挺可笑的,也许糊弄外行可以,但是手机充电发展到今天,你就算是用货架产品完全不研发,从数据线到主板参考设计都自带几十项安全措施;尤其手机接口进化到Type—C之后,数据线端的安全验证更为严格,对端口保护苛刻到了电流通过能力3A以上数据线需要加入E-Mark电子芯片验证的地步。&br&&br&如果你们不服气,那么所谓更安全的结论,有可靠地数据支撑吗?请问是哪一家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依据什么相关规范和标准,给你们做了这样的检测报告呢?&br&&br&请注意,「这里一共3个问题哦」&br&&br&而且VOOC整体技术能保证万无一失?呵呵&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6fa0aa69a0_b.jpg& data-rawwidth=&2328& data-rawheight=&2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2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6fa0aa69a0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fdc1ddcbe27eb73cb9d4_b.jpg& data-rawwidth=&2372& data-rawheight=&2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fdc1ddcbe27eb73cb9d4_r.jpg&&&/figure&&br&忍不住再戳一加的伤疤,参见我以前写作的的文章《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一加2阉割快充看一加的无耻》&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p/%3Fmod%3Dzwenzha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一加2阉割快充看一加的无耻&/a&&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4fa128be5ccd308fffa108ebfeff293_b.jp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4fa128be5ccd308fffa108ebfeff293_r.jpg&&&/figure&&br&一加2的Type—C数据线出现了严重的设计缺陷——没办法过3A的大电流,但是错误设计的电阻会让充电器认为能过3A!&br&&blockquote&&p&在产品设计和定型过程中,居然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是完全无法容忍!USB Type C 1.1 版规范在2015年4月份就已经出来,作为使用Type C的厂家,一加不可能没有阅读过此规范!&/p&&p&从设计到测试再到最终量产,一加居然都没能发现这个严重而低级的可笑的质量问题,其内部管理之混乱,研发、测试实力之低劣可见一斑!&/p&&/blockquote&上面的文字到今天我都觉得不为过,然而时至今日,我都没有看到一加对国内一加2用户做大规模召回处理,倒是从朋友那里听说一加PR把我拉黑了,手动滑稽。&br&&br&再来看实际产品,对比下200块钱的贝尔金USB 3.1 Type—C数据线,从线径看我没觉得一加3这个达到了Type—C定义中最高端的5A啊,再看看保护措施集中的USB两端,我也没觉得你这个保护措施就好到哪里去啊?&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a6b2a8f6e26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a6b2a8f6e26_r.jpg&&&/figure&&br&&br&再来看大家关心的&b&电池寿命&/b&。&br&&br&OPPO微博前两天吹VOOC的时候,突然把电池寿命从500次大幅拉升到了900次(指的是次数完结,电池依然有80%剩余容量),我心中一惊——难道真有黑科技?&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eafbf44cae8d_b.jpg& data-rawwidth=&2332&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3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eafbf44cae8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0d38edc2fe351b41c7ed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12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0d38edc2fe351b41c7ed_r.jpg&&&/figure&&br&直到我去参加了617那天的快充技术会议........&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14f1f5ac6ed3632badd6d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14f1f5ac6ed3632badd6d_r.jpg&&&/figure&&br&原来是电池供应商——ATL自己把牛逼吹上了天,800次你怕不怕!而一般来讲,中间100次循环寿命测试,不要说普通消费者,就算是一般的测试机构都没那个时间和能力检测出来的,自然OPPO可以大吹特吹。&br&&br&不管是低电压DASH/VOOC还是高电压的QC/PEP/PD/FCP,实际上进电池的电流都是一样的电压;在大家都用CC-CV充电法,电池寿命完全看电池厂技术的时候,我倒想知道VOOC/DASH到底有什么超牛逼算法能突破物理学定律。&br&&br&我在此呼吁知乎诸位手机厂商的营销人员,请与你们的供应商密切沟通,看看官网电池寿命文案要刷新到什么数值,要大力学习人家这种蜂拥而上的吹牛Bee精神!&br&&br&有人说,安全问题你就BB这么多,有什么意思啊?&br&&br&当然很有意思!你国巫蛊之风盛行多年,什么科学技术都要附会点东西——手机辐射啊,WIFI辐射啊........老百姓啥也不懂,商家就开始疯狂利用人性弱点——恐惧、害怕等等负面情绪进行营销。&br&&br&远了点说,就是CDMA技术进入中国,前主子联通、后主子电信,在推广的时候总喜欢吹逼说CDMA绿色辐射低啊,GSM辐射就是大。所以中国移动不安全不健康blabla~~~&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b48b829b30d08b4f7bfd9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48b829b30d08b4f7bfd99_r.jpg&&&/figure&&br&结果呢?你国老百姓真是疯了一样信了这些鬼话,但是按照「宁可信其有」的原则,老百姓们干脆认为一切发射信号的玩意都是有害的辐射,各种居民私自捣毁基站的新闻层出不穷,我爹妈至今睡觉之前都要把路由器关了......&br&&br&如此反智主义,遗毒无穷!&br&&br&诸位知乎的精英、成功人士、体面人士,大概没有兴趣去三四线城市的OPPO专卖店瞎逛。但是我去过,经过精心培训的疯狂促销员们,一谈起其他的快充方案,立马跟安拉胡阿克巴一样恐吓你「这不安全!」,言之凿凿别家的快充发热巨大可能导致烧毁乃至爆炸;在高额返点的驱使下,他们看起来信仰VOOC安全犹如某教徒信仰「咖啡乐都要下火狱」一般虔诚。&br&&br&好玩吗?这一点都不好玩!作为第一充电KOL,每天我都接到无数的微博私信,内容大致类似「请问下是不是除了VOOC之外的快充都不安全啊」,你说我什么心情?!民智未开,这本来也并不是一个透明的方面,居然活生生被整成了利用人性恐惧的弱点进行营销,一直致力于推广快充的我,对OPPO/一加这种邪教作为当然是十二分的愤慨。&br&&br&&br&&b&2.弄虚作假的电量,DASH/VOOC真的快吗?&/b&&br&&br&讲过安全问题,我们再来谈谈速度。&br&&br&手机充电器的额定功率,并不是实际输入手机的功率,一般来说都会留出1-2W的安全空间。&br&&br&实际测量中,虽然DASH/VOOC是采用了跟QC一样的D+D-识别模式,但是应该还有其他私有协议,直接用USB电流计无法激活快充模式。&br&&br&没办法,只能用插座式功率计推算,实测USB输出5V 1.5A左右的时候,充电器消耗功率大约9.3W,推算得充电器效率大约81%;全功率给一加3输出时,充电器消耗功率大约19.5W,推算得实际一加3 DASH闪冲USB输出功率为15.9W......&br&&br&注:这里说的是从充电器USB端口输出的功率,而非实际进电池的功率,具体能进电池多少,请看我对IC转换效率分析的那段。&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d22f81bfc522db4ec3a_b.jpg& data-rawwidth=&1304& data-rawheight=&19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d22f81bfc522db4ec3a_r.jpg&&&/figure&&br&这是什么水平呢?也就是说实际输入手机的功率,比小米5/三星S7 edge高大约2W,比魅族PRO 5/乐视MAX 2少大约6~7W。&br&&br&然而神奇的是,一加3在低电量全速补电的时候,电量百分比跑的比西方记者都要快,Excited!就算扣除刘作虎先生所谓「高压充电损失2W」,也不应该这么快啊。&br&&br&答案就在手机源代码之中~~&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7eb385bbe516b5c0edfdfc3_b.jpg& data-rawwidth=&2340& data-rawheight=&1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7eb385bbe516b5c0edfdfc3_r.jpg&&&/figure&&br&我们可以看到,一加3的源代码设定手机充电截止电压为4.32V,按照目前普遍的4.4V电池来看的话,也就是说电池冲到98%系统直接显示充满了~~&br&&br&追加下基友蛋丁的一加3代码分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ttarticle/p/show%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SH闪充技术驱动程序分析&/a&&br&&br&&blockquote&&b&只要系统认为在DASH闪充,电量就会自己一直快速增加&/b&&/blockquote&&br&所以这并不只是最后2%的问题,因为涉及到用户使用时的掉电显示,不然「冲的快」就会演变成「掉电成狗」;所以实际上OPPO/一加的所有手机,其电压/电量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已经全部变掉了,其电量百分比与实际电池电量脱节异常严重。&br&&br&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充电异常的快,毕竟98%到100%基本上占据了所有手机将近20~30分钟的涓流时间,而且变动百分比也能让前期充电看起来跑得更快,对中国这些只会看电量百分比吹逼充电速度的媒体们来说,已经足够糊弄了;但是你再怎么「优化」,实际电量还是少了2%,结果就是不如人家耐用。&br&&br&啊,有人又要说了「只是2%而已啊,反正无所谓,优化用户体验!」。照这么说,整个行业为了优化涓流时间,提升电池快充体验的那一大帮人都是傻逼?别人辛辛苦苦做一辈子的科研,你软件代码写一行就「优化用户体验」了?那你参数页倒是把电池容量乘个98%啊!&br&&br&最可怕的是,这种事成为常态之后,OPPO已经越发丧心病狂。在MWC 2016展示的Super VOOC技术中,OPPO吹牛逼的一张展示图露了马脚:2500mAh的电池,15分钟充满,然而充电曲线却没有涓流模式......&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cbb92ea2a4f14e786bc28cac75eb22c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cbb92ea2a4f14e786bc28cac75eb22c_r.jpg&&&/figure&&br&这意味着,大约10%~20%的电池容量没有得到利用,你压根就没有充满!&br&&br&关于技术参数:这款技术展示机,采用的是ATL在MWC之前特地赶工的5C电池,连循环寿命测试都没来得及做,OPPO用的是5V 16A输入。&br&&br&涓流过程存在的必要性有二:&br&A、低电流保养电池,毕竟充放电是个复杂化学过程,虽然涓流有些玄学成分,但是我也没看见电池厂明确说可以不要这个过程。&br&B、保证容量,毕竟手机根本就在电池上,今天你隐藏2%明天他隐藏5%,那么消费者再过几年买的手机,到底有多少容量是实际能使用的?买个3000mAh的手机,实际只给你用2500mAh,这种花钱买来的缩水续航你能接受?&br&&br&弄虚作假实在可恶,如果都不要涓流模式,不要说你弄个5C电池,就拿明年大家都会商用的3C电池来说,ATL官方规格白皮书明确可以做到「17分钟80%」,大家都17分钟之后不充电就好了嘛~~(限于商业机密,就不贴出图了)&br&&br&&br&&b&3.抛开功率谈发热是耍流氓,高电压充电方案效率真的那么差吗?&/b&&br&&br&&blockquote&QC2.0或者QC3.0的原理简单说是高压充电,适配器输出9伏,电流2安培,到了手机需要转换成电池电压(比如4.0伏),输入到电池的电流可能也只是4安培。这个时候电池接收到的功率同样是4.0*4=16瓦,但适配器输出的功率是9伏*2安培=18瓦。另外18-16=2瓦的功率全部在高压转换成低压的工程中变成了热量。&br&但这个时候关键问题就来了。损失的2瓦的功率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2瓦的功率变成了热量,导致机身会非常热。机身过热时,对机器和正在充电的电池都很危险。所以一般机器发热严重时,就会降低充电功率。充电功率降低,转换时的功耗损失也会降低,机身温度就会降下来。&br&&br&&br&作者:刘作虎&br&链接:&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一加3的快充技术到底怎么样?是否有隐患? - 刘作虎的回答&/a&&br&来源:知乎&br&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blockquote&&br&刘总的回答看来是照搬了工程师给的口径。&br&&br&首先,我们来梳理下主流的高电压快充方案:高通QC、MTK PEP、华为FCP。&br&&br&从软件上来看,这几种充电方案都是经过识别——释放高电压过程的,电压升高之后充电过程与5V无异。&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cbb81a25c39adfa5d3e_b.jpg& data-rawwidth=&2732& data-rawheight=&16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73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cbb81a25c39adfa5d3e_r.jpg&&&/figure&&br&但是从硬件实现上来看,还是有很多差别的。&br&&br&高通的QC 2.0/3.0,基本上都是通过骁龙芯片组打包的PMI电源管理芯片和SMB电量计芯片实现快充。&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cb15cdf2a44037f3dbef135_b.jpg& data-rawwidth=&2280& data-rawheight=&17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cb15cdf2a44037f3dbef13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0ed9e1c561de646278aaec_b.jpg& data-rawwidth=&2296& data-rawheight=&19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9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0ed9e1c561de646278aaec_r.jpg&&&/figure&&br&因为高通这方面也没有开源,而且地主老财的作风大家都懂,所以没有太多技术资料可循,只知道效率确实不咋地,不过反正打包送了,你还要什么自行车?!&br&&br&而MTK PEP技术,因为收购的立琦电子还需要时间整合,所以直到2016下半年的P20「MT 6757」平台才会打包快充IC。因此,之前MTK平台手机要想实现快充,必须采用第三方的充电IC芯片。&br&&br&华为FCP技术也是如此,目前海思尚未有能力提供快充IC,所以也得用第三方;三星平台手机亦如是,基本上三星非高通平台手机,和魅族,都得自力更生。&br&&br&典型如同魅族这几代产品——MX 5/PRO 5/PRO 6,分别为MT 6795/三星7420/MT 6797平台,都是采用德州仪器「Ti」的BQ 25892系列IC;华为荣耀7/Mate 8/P9等也是采用这颗IC;乐视1S/2等产品,虽然是QC协议,但是MTK平台,所以也是德仪大客户。算起来真是「德仪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就是基础IC巨头的霸气。&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c2cfd092c5f193ee338902_b.jpg& data-rawwidth=&3936& data-rawheight=&1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9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c2cfd092c5f193ee338902_r.jpg&&&/figure&&br&扯远了......回到正题,根据德仪公布的相关资料,目前主流9/12V电压下,单颗BQ 25892降压效率大约是90~91%,比如华为那一波旗舰。&br&&br&但是德仪还有个大招——双IC并行充电,专门为高功率快充准备,魅族乐视就用的这个,最高实现12V=2A,大约24W的充电功率。一颗BQ 25892搭配一颗BQ 2去识别协议版本),12V下效率大约可以提升到93%。&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ccae0d431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0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ccae0d431_r.jpg&&&/figure&&br&除了IC本身的效率之外,机身散热也会影响快充温度,比如小米5这样的玻璃机身和MOTO的大塑料,都对散热产生负面影响;还有HTC这样故步自封的厂家,虽然全金属机身材质,但是落后的三明治结构用到今天。这些不良设计导致散热不佳,积聚的热量反过来又降低了IC的效率&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4dee51fad708dba91d373d1f632fd11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4dee51fad708dba91d373d1f632fd118_r.jpg&&&/figure&
▲HTC 10拉稀摆带的内部结构&br&&br&根据MTK最新PEP 3.0技术的演进,在产业链的推动下,PEP 3.0做到5V=6A有望实现95%左右的效率。&br&&br&那么问题来了,同样使用Ti的IC芯片,OPPO/一加有能力超越95%的效率吗?从数年的产业观察来看,我并不认为OPPO的研发能力以及我国的产业链能够实现这样的奇迹。然而人家就是敢吹一点效率损失都没有呢,真是佩服。&br&&br&抛开功率谈发热是耍流氓,VOOC/DASH肯定比绝大多数的高压快充方案发热低,因为其他这些货:A.用的是高通打包的IC。B.结构设计和机身散热问题。C.金属机身且功率低但是只用了一颗25892。D.虽然双Ti芯片,但是功率实在太高。&br&&br&我们抽取两个典型产品:三星S7 edge和魅族PRO 5。&br&&br&三星S7 edge国行版用的是高通820,Charge IC自然是PMI 8996+SMB 1351。实际USB端口输入功率也就14、15W,为什么比VOOC热呢?&br&&br&我们看拆解,三星后背做了个无线充电线圈,因此机身材质必须选择塑料或者玻璃,三星选了双面玻璃,材质+结构无疑大大影响了整体散热效率;高通两个IC做QC 2.0的效率又不咋地,金属中框在快充的时候是没办法做到快速导热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5cebf5cd74_b.jpg& data-rawwidth=&2112& data-rawheight=&1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1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5cebf5cd74_r.jpg&&&/figure&&br&结果就是三星S7 edge快充很烫。&br&&br&再来看魅族PRO 5,PRO 5的机身设计比三星S7 edge好太多:全金属+大主板,散热条件很好;两颗德仪BQ系列Charge IC也比高通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e13eae8eeb47d815ba4_b.jpg& data-rawwidth=&3200& data-rawheight=&21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8e13eae8eeb47d815ba4_r.jpg&&&/figure&&br&但是PRO 5的充电功率实在太高:峰值已经逼近充电器24W的额定值了。这么高的功率,就算是7%的发热损耗都是很不得了的事情。&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bdea9babb1b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4bdea9babb1b_r.jpg&&&/figure&&br&不过反过头来看,PRO 5的充电功率大约是三星S7 edge的164%,大约是一加3的143%,实际体验来看,PRO 5温升并没有充电功率提升的那么恐怖。如果按照三星S7 edge的那个温度,PRO 5岂不是能烧开水?&br&&br&所以,所谓高压快充方案发热高,并不只是Charge IC的效率或者充电方案的问题,也是其他厂商对机身材质和结构的不同选择造成的;更不能说抛弃功率去谈发热,&b&你一个电量造假的16W去跟人家真材实料的23W比发热?&/b&有本事别造假啊。&br&&br&PRO 5这样的机器,70%往后功率下降的时候,温度能比你高多少?&br&&br&如果VOOC技术真那么牛逼,为什么做到今天从4.5A到5A又倒退回了4A,实际功率才16W?OPPO也没信心在高功率下控制发热呗。&br&&br&再举两个极端的例子:ZUK Z2/Z2 PRO和NEXUS 5X/6P,这几个货前2者是QC 3.0,后2者是PD协议;ZUK这两货控制了充电功率,最高不到12W......NEXUS两兄弟是5V 3A,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是这4个都不发热......&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22f6b2fb1_b.jpg& data-rawwidth=&2388& data-rawheight=&1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8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22f6b2fb1_r.jpg&&&/figure&&br&所以发热不发热,牵扯到了太多因素,单从IC效率来看低压效率更高,但是IC转换率都在那摆着;而且抛开实际功率谈发热简直耍流氓,随随便便就说高压方案有2W以上损失,不知道这结论从何而来。&br&&br&PS :QC 3.0已经降低了电压,从QC 2.0的9/12V直接降到6V,效率提升很明显;未来MTK PEP 3.0直接上5V 6A;PD协议直接可以做5V 5A。其他快充方案早就不是单纯的高电压了,而是大电压大电流两个方向都在走,希望一加市场营销部及时更新大脑里的知识。我也没见OPPO敢舔着脸说USB 组织做PD协议抄袭了VOOC啊?&br&&br&&b&4.兼容性问题,私有协议就该死光光。&/b&&br&&br&VOOC和DASH的唯一不同在于,DASH上了Type C端口;于是我试着用别的Type C数据线进行充电,结果发现——不行;哪怕这根价值200RMB的贝尔金Type C数据线是目前能够买到最好的:明确支持USB 3.1和3A大电流。&br&&br&如果说VOOC因为使用Micro B接口,不得不自己扩充两个充电触点,所以非原装线统统不能快充还情有可原;那么一加这种不兼容其他Type C数据线的态度无疑让我感到愤怒。&br&&br&之前我写过《&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ttarticle/p/show%3Fid%3D%26mod%3Dzwenzha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ype C 崛起,VOOC 落幕!2016 手机快充技术展望&/a&》,其中提到&br&&blockquote& USB Type C C 协议修订了数据线规范,一举将手机数据线从 2A 提到了 3A / 5A 两个级别,其中 5A 线材强制加入 E-Mark 电子标记芯片,从源头上保证安全。从设计角度来讲,光是电流承载方面,Type C 就爆了苹果 Lighting 不知道多少个太阳系。&br&&/blockquote&目前零售的Type C数据线已经完全可以做到支撑3~4A电流了,但是一加告诉你:我就是不兼容!&br&&br&当然,他们会告诉你无数的理由,比如我们担心零售线的质量啦blabla。&br&&br&但是,我们先来看原装线的质量。从线径和USB两端的长度来看,一加3原装线并没有体现出比贝尔金/魅族PRO 6原装线强在那里,&b&我甚至怀疑一加3这根线就是按照3A电流通过标准设计的&/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36c28fa40405cd0badca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36c28fa40405cd0badca_r.jpg&&&/figure&▲从上至下3根线,分别为:贝尔金数据线(USB 3.1+3A)、魅族PRO 6原装线(USB 3.1+3A)、一加3原装线(USB 2.0+?A)。&br&&br&再一个,手机充电发展到今天,通过手机端和充电器沟通数据,计算数据线线阻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完全可以做到:手机充电时检测数据线电流通过能力,增加/减少电流。但是一加却玩了一刀切的懒政——非原装线统统干掉,要想支持快充,除了原包装附带,只能买159的快充套装。&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cfd83d8bd3de9dbec7c8ca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2cfd83d8bd3de9dbec7c8ca_r.jpg&&&/figure&&br&兼容性是个普世价值问题,因为你不可能时时带着原装的东西。人类为了解决兼容性问题,发明了标准化。细化到接口上,出现了USB标准组织,到现在大一统的Type C接口。&br&&br&标准化的好处有三:&br&1.降低成本&br&大批企业都用一个标准,可以大大降低零售成本;体现在工业上就是Type C数据线出现的比苹果Lightning晚,现在的平均价格却已经大大低于苹果这个封闭接口。对消费者来说,就是无需付出额外的money。&br&&br&2.强力推动新技术扩散&br&例如建立在Type C接口上的新技术就有很多:PD双向充电协议、整合音视频高清输出、更高标准的安全策略等;对于非标准协议来说,产业链支持的力度和速度都远比不上统一标准。&br&&br&3.足够的冗余度&br&还是苹果Lightning VS Type C接口,从iPhone 5到现在才几年,Lightning的潜力基本被挖掘干净了,供电能力、传输能力都成了瓶颈。而Type C方兴未艾,除了4K、8K的超高速视频输出和RJ 45网线口外,Type C有望统一消费类电子的一切接口。&br&&br&说得难听点,就一个公司的几十百把号工程师,也配跟全世界以万计的集体智慧相抗衡?&br&&br&体现在一加DASH上,这种做在标准化产品里的私有协议,实在令人厌恶。VOOC改造Micro B数据线可以说没有办法,那时候Type C还早得很,零售Micro B数据线没有一条可以满足需求;但是现在Type C开始普及了,零售产品不比你原装的差,你还自己定义一个恶心的识别协议从中作梗,明明可以兼容却就是不兼容,这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虚拟运营商资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