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位于 A.北京 B.南京 C.西京(西安西京医院在线咨询)D.东京

丰城丽村中学熊绍安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2013年七年级春季历史复习训练题
上传: 张声有 &&&&更新时间: 10:26:10
2013年七年级春季历史复习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善于用人&&& &&& &&& 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2.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 3.某网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唐朝创新中央官制 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4.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使中国重新进入统一时期的朝代相继是(&& ) a.隋、唐&&&&&& b.宋、元&&&&&&& c.明、清&&&&&&&&& d.秦、汉 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唐高宗统治初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初期 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 &
&a.司母戊鼎  b.&汉并天下&瓦当 c.筒车d.《清明上河图》(局部) 7.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措施是(&& )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创立行省制度 c.完善科举制度 d.修建大运河 8.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这一局面史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11.唐朝时发明的筒车,主要优势体现在(&& )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可用于排涝d.提高了耕作技术 12.&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增设殿试和武举 c.派文成公主人藏和亲&&&&&&&&&&& d.重视地方吏治 13.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你会见到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人称她的统治是(&& ) a.贞观之治&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诗中的&开元&指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前期的年号(&& a.唐太宗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则天 15.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2012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力度。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 &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 ④解答内容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长策&正式诞生于(&&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1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是生活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9.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 b.九品中正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20.右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与此提名直接相关的是(&& ) a.拓片文字为书法家王羲之作品&& b.汉代官府表彰地方乡绅题名 c.北魏孝文帝&南伐&诏书&&&&&& d.科举考试 2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2.科举制是我国隋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新制度,在我围延续了一千多年。新罗、日本都曾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 ) a.从高门权贵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b.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c.地方官员推荐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d.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23.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元,衰落于明清。&现在各圈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语),以至于有人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隋文帝一一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c.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d.武则天&&殿试的开始 24.&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前的友好关系?(&& ) a.汉族与南诏b.汉族与回纥&& c.汉族与鲜卑d.汉族与吐蕃 25.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 ) 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26.&和同为一家 &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 a.回纥& &&&&&&&b.吐蕃&&&&& c.南诏&& &d.靺鞨 27.史书记载:&&&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10万匹,酬以绢帛百余万匹。&此段材料反映出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民族是(&& )a.柔然&& b.回纥(回鹘)& c.大月氏&&&& d.吐蕃 28.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29.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 &&& &&&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马可&波罗 30.&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31.&白龙马,蹄朝西,驼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砑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斟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32.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二、非选择题 33.(6分)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2分) 【技术创新】 &&&&&&&&
&a&&&&&&&&&&&&&&&&&&&&&&&&&&&&&&& b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2分) 【和同一家】 &&&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2分) & 34.(12分)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历史淘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之十开辟了登仁&&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4分)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2分)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言之有理,答对二点即可得4分)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分) 材料二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仁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 &&丁韪良《西学考略》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2)现象:西方国家学习科举制。原因:科举制为西方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2分) 材料三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休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贴,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帮,外不能御侮抗敌。&&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3)椐材料三,指出科举制&被历史淘汰&的主要原因。(2分) 原因:科学制选拔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2分) 一、选择题 1.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2.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岳飞 3.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地区和南方 4.图1~图4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在(&& ) a.汉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6.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重心 b.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了宣政院管理海外贸易 c.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南宋的都城东京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7.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8.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9.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城市是(&& )a.杭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10.&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 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1.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①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②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③&苏湖熟,天下足&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3.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 &&&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14.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南宋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下列关于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b.民问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浯 c.广州、泉州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d.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 15. 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丝绸之路开通b. 生产工具改进 c. 市民阶层壮大 d. 南方经济发展 16.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社会风貌?(&& )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东京 17.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 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18.《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19.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 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21.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朝 22.元灭南宋后不久,中国再度完成统一。下列史实发生于元代的有(&& ) ①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②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③西藏成为正式的行政区& ④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 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4.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25.被毛泽东主席誉为 &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 a.统一了蒙古 b.建立了元朝 &c.灭亡了南宋 &d.创立了行省制度 26.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尧舜时期的禅让制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省制 27.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湖南桃源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畏兀儿(维吾尔)族。这反映了元朝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 b.行省制度的实行 c.湖南影响力增强& &&& &&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28.当今日本一些政府部门仍沿用&省&的名称,如&外务省&、&通产省&等,其实这源于我国隋唐时期创设的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职权是&&&&&&& 。在我国元朝时期,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其职权&&&&&&&&&& 。(&& ) a.起草政令& 发生改变&&&&&&&&&&&&& b.行政实施& 未发生改变 c.负责审核& 发生改变&&&&&&&&&&&&& d.掌管军事& 未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29.(10分)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右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 的时代特征是什么?(4分) 赵匡胤。(1分)女真。(1分)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2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瑚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材料三&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2分) 民族融合。回族。 材料四& 美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恩格斯说:&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柏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转入欧洲。&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请列出除火药以外的其它两项重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一、选择题 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d.乾隆帝 2.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君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d.君主同情大臣 3.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创立科举制&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军机处 4.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5.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政府(&& ) a.废除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6. 2003年明太祖的陵墓&&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 & 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六部 &&&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④大兴文字狱&&&&&&&& 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7.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宰相制 b.大兴文字狱c.设厂卫特务机构d.设立军机处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主要压制打击的是(&& ) a.督抚大员&&&&&&& b.王公贵族&& c.知识分子 &d.分裂势力 9.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它设立于&&& 时期。(&&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0.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a.16世纪40年代 b.16世纪60年代c.17世纪40年代 d.17世纪60年代 11.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空前强化,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强化君主集权的是(&& )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 设立军机处& d.分封藩王 12.右图中⑤海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其中的郑和群礁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一壮举(&& ) a.加强了七大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b.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c.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d.开通了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 13.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他收复台湾时驱逐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西班牙殖民者 14.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a.英勇抗金,忠君爱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15.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收复前占据台湾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 b.葡萄牙&&&&&&&& c.荷兰&&&&& d.日本 16.&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对古代一位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下列图片中的哪一位?(&& ) & &&&& &&&&&
&&&&& a&&&&&&&&&&&& b&&&&&&&&&&&&&&&&&&&& c&&&&&&&&&&&&&&& d 17.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18.下图是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的路线图,下面对此次远航活动的评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②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③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9. 明朝中期,倭寇疯狂进犯浙东沿海。率军九战九捷,荡平当地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a. 文天祥&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20.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a.八股取士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21.大陆泉州旅游协会与台南市观光协会,于日签署《郑成功史迹双向游》合作协议书,使两岸旅游交流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郑成功之所以得到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如此敬仰,主要是因为(&& ) a.他曾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 b.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 c.泉州、台南有许多郑成功史迹& d.郑成功史迹促进了两岸旅游交流 22.&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这首七言绝句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 &&& &&& &&&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 &&& &&& d.中俄雅克萨之战 23.&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材料中康熙帝要&讨平&的是(&& ) a.沙俄侵略者b.荷兰殖民者 c.东南沿海倭寇&& d.台湾郑氏政权 24.&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25.&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先生的这首诗称赞的是(&& ) a.戚继光&& b.林则徐&&&&&&&&& c.郑成功&& d.郑和 26.小碧同学撰写的乡土史小论文关键词:泉州市南安人、收复台湾、开发台湾。她研究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人物?(&& ) a.俞大猷& b.郑成功&& &&&&&&&c.李光地&& &&d.施琅 2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 &&&c.文天祥&&&& d.左宗棠 28.&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反抗侵略&&&&&& c.社会变革&&&& d.和平交往 29.毛泽东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抗击外国侵略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③平定准噶尔叛乱&&&&&&&&&&&&& 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0.下列关于明朝表述正确的是(&& ) a1368年朱元璋在北京称帝,建立明朝 b明朝建立后在中央撤行省,废丞相c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美洲 d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 31.以下关于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到太平洋&&& && &&& &&& &&& b.南到南沙群岛 c.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 d.北至西伯利亚 32在某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同学们为下表所示材料草拟了四个研究性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a.君主集权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对外交往与冲突 d.政权并立与闭关锁国 33清朝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34清乾隆年间,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 a.设置台湾府 b.册封&班禅&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35.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36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着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以下内容与此不符的是(&& ) 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班禅 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37.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38.下列属于清政府采取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是(&& ) a.在西南率先改土归流 b.在北方修筑长城 c.设驻藏大臣 d.派郑和下西洋 39. 电影《东归英雄》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一支少数民族在他们杰出首领的领导下,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这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是(&& )a. 渥巴锡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左宗棠 40.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官矗立在拉萨城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阅尽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也见证着西藏的今天。下列史实中哪些是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 )①文成公主入吐蕃& ②顺治帝和康熙帝对西藏佛教首领先后进行了册封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41.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国的领土。清朝最早设立的管辖整个新疆地区的机构是(&& )a. 西域都护 b. 驻藏大臣 c. 伊犁将军 d. 新疆行省 42.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a.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43.18世纪,英王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遭到乾隆皇帝拒绝。这反映清朝在对外关系上实行(&& ) a.尊王攘夷政策& b.休生养息政策 c.君主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44.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严格地限制海外贸易。外国人来华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是(&& )a.广州 b.天津& c.北京& d.厦门 二、非选择题 45.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是哪一年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1分)台湾回归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这一机构的设置起了什么作用?(2分) & & 46.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1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 &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1分)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1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 &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 一、选择题 1.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2.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祖冲之 3.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造纸术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南来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右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活字印刷术的场景,这一场景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沈括 b.李春 c.蔡伦 d.毕昇 6.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中北宋毕升发明的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7.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的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何时印制的?(&&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宋元时期的是(&& )a.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d.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9.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大运河 10.2012年大运河(右图)保护和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于3月29日在江苏开幕。会议指出:目前,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文物局也将其作为近期中心任务。这里的&大运河&(&& )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 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11.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 12.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13.隋朝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 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 & &&&&b.开凿了大运河&&& &&&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1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在赞颂隋朝大运河,它的中心是(&& )a.江都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15.从长城的建筑设计看,体现其最初建造目的的是(&& ) a.在沿线险要处构筑空心台、烽火台 b.阻断中原与北方民族的经济往来 c.城墙内部石刻图案精雕细琢&&&&&& d.尽可能融合当地自然环境 16.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如右图)蜿蜒6000余千米,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17.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下列属于这种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 a.《史记》&& b.《离骚》&&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18.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其中司马光所著的是(&& ) a.《史记》& b.《论语》&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19.右图所示巨著的作者是(&& ) a.孔子&&&&&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20.如果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21.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代有一部医书收入了药物1892种,收入药方11096个,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它是以下哪一部医书?(&&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千金方》 22.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应查阅的著作是(&& ) &&&&& &&&&&& &&&&&&&&
&&&&& a&&&&&&&&&&&&&& b& &&&&&&&&&&&&&&&c&&&&&&&&&&&&&&&&& d& 23.下列科技著作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市西京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