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氟牙膏有哪些的漂白粉洗过了还有味道会中毒吗

当前位置: >>
雉鸡的养殖技术
雉鸡养殖第一章: 第一章:雉鸡的生物学及经济学特性一、雉鸡的生物学特性 二、雉鸡的经济价值 三、雉鸡的人工养殖概况第二章: 第二章:雉鸡场的建筑和设备一、场址的选择及建筑布局 二、主要设备 1、孵化设备 2、育雏设备 3、中雏用料槽及饮水器 4、成雏用料槽及饮水器 5、产蛋箱 6、捕雏鸡网 7、饲料加工设备第三章: 第三章:雉鸡的营养及饲料一、雉鸡的消化系统 二、雉鸡饲料的种类及特征 三、雉鸡的饲养标准及饲料配制 第四章: 第四章:雉鸡的品种选育与繁殖一、雉鸡的品种与选育 二、雉鸡的繁育 三、雉鸡种蛋的孵化 四、育雏第五章: 第五章:雉鸡的饲养管理一、中雏的饲养管理 二、大雏的饲养管理 三、种雉鸡的饲养管理 四、商品雉鸡的饲养技术第六章: 第六章:雉鸡的销售与加工一、雉鸡的销售 二、粗加工及贮藏 三、雉鸡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第七章: 第七章:雉鸡养殖的经济核算一、影响雉鸡生产的因素 二、商品性雉鸡的成本核算 三、饲养雉鸡的盈利因素第八章: 第八章:雉鸡狩猎场的经营一、经营雉鸡狩猎场的意义 二、狩猎雉鸡的驯养技术 三、狩猎场的经营管理 第九章: 第九章:雉鸡卫生防疫的基本知识一、疫病的传染来源 二、疫病的预防和控制第十章: 第十章:雉鸡常见病的防治一、传染病 二、中毒症 三、营养代谢病 四、其他疾病 第一章 雉鸡的生物学及经济学特性一、雉鸡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及分布 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是鸟纲鸡形目雉科的重要鸟类。又称野鸡、山鸡、 环颈雉等。雉鸡是世界上重要的狩猎禽之一,共有 30 余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就有 19 个亚 种之多。在我国,雉鸡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从广西南部分布的野生雉鸡成年雄雉体重 1.2kg,成年雌雉 0.8kg 左右;而东北亚种的雉鸡成年雄雉体重 1.5kg,成年雌雉可达 1kg。 形态特征 雉鸡的羽毛比较鲜艳,雌雄有明显的区别,一般雄性雉鸡颜色较雌性雉鸡艳丽,体型也 较大。雄性雉鸡颈部多具有白色环带,故称环颈鸡。 雉鸡体型外貌的变化, 与其他动物亚种从南向北体型逐渐变大的规律相同。 我国拥有的 19 个亚种雉鸡,从南方的滇南亚种、川南亚种、川北亚种、贵州亚种等较小体型,经过华 东亚种、河北亚种等中等体型,到祁连山亚种、东北亚种和青海亚种等较大体型,不仅表现 为体型的由南到北逐渐增大, 体色也呈现从南到北的由浓艳到浅淡的变化。 表现最明显的是 雄性颈部白色环带的变化,体型较小的南方亚种(滇南亚种、川南亚种、川北亚种、贵州亚 种) 和部分体型较大的北方亚种 (祁连山亚种、 东北亚种和青海亚种) 雄性颈部无白色环带; 雄性颈部有白色环带但不完整,在颈部腹侧存在中断的亚种包括华东亚种、广西亚种、台湾 亚种和甘肃亚种;颈部白色环带完整的亚种包括河北亚种、内蒙古亚种和东北亚种,其中东 北亚种的环带最宽。 生活习性 雉鸡适应性很强,栖息在海拔 300-3000 米的陆地各种生态环境中,不善飞翔,善奔跑 逃逸。常有季节性小范围内的垂直迁徙,但同一季节栖息地常固定。 雉鸡有集群性,在冬季集体越冬,但从 4 月初开始分群,雄雉占领活动区域(占区)并 寻偶配对,在整个繁殖期,雌雄同在一占区内,但并不在一起活动,占区的大小取决于栖息 地大小、植被及种群密度等。 自然状态下由雌性孵蛋,雏雉出生后,有雌雉带领组成血缘亲群活动。长大后又重新组 成群组,到处觅食,形成觅食群。 人工饲养的雉鸡,能够适应大群饲养的环境,可以和睦相处,但密度过大,妨碍采食,常发 生相互叼啄现象。雄雉在繁殖期有激烈地争偶斗架行为,经争斗确立“王子鸡”和各雄雉在雉 群中的顺位(地位)后,才能安定下来。 雉鸡胆怯而机警,善于疾跑和迅速隐蔽。在笼养条件下,当突然受到人或动物的惊吓或有激 烈的嘈杂噪声刺激时,会引起雉鸡腾空而飞,有时会撞击网壁,发生撞伤或造成死亡。笼养 雄雉在繁殖季节也有主动攻击人的行为。 野生成年雌雉常佯装跛行或拍打翅膀引诱敌害以保 护幼雉。 食性 雉鸡是杂食性的鸟类,据野外考察发现,植物性食物占采食量的 97%,动物性食物占 3%。但各种食物所占比例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般夏秋季动物性食物比例增大。植物性食 物包括草本、木本的嫩芽、茎、花、叶、果实、种子及落在地上或垂下来的农作物籽实。动 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蚯蚓、小型两栖动物等。 家养雉鸡的食物,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配以鱼粉等动物性饲料而成的配合饲料。据观 察,家养雉鸡上午比下午采食多,早晨天刚亮和下午 5~6 时,是全天两次采食高峰;夜间不 吃食。喜欢肃静环境。 繁殖习性 雄雉第一次成功地交尾,雌雉产第一枚蛋,即被视为性成熟。雉鸡性成熟时间在 10 个 月左右。在自然光照和气候条件下,6 月份孵出的雏雉,翌年 4 月份即可交尾和产蛋。 野生情况下,其配偶多为一雄二雌或一雄一雌,共同生活在一个占区内。人工驯养条件下, 可 100 只或更多雉鸡组成一群,共同生活于同一网舍内,雌雄搭配比例为 5~6:1.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季节的清晨,雄雉发出清脆洪亮的叫声,一般为二音节“嘎-嘎-”, 并拍打翅膀,又因雌雉到来。雄雉颈部羽毛蓬松,尾羽竖立,迅速追赶雌雉,从侧面接近雌 雉,将靠近雌雉侧的翅膀下垂,另一侧翅膀不停地扇地,头上下点动,围着雌雉做弧形快速 走动,然后跳到雌雉背上,用喙啄住雌雉头顶羽毛,进行交尾。交尾动作在 10 秒内完成。 完成交配后,雌雉抖动并整理羽毛,雄雉走开。 雉鸡的交尾早的在 3 月末至 4 月初开始,一般在 4 月中旬,交尾时间多在清晨。 地产山鸡的雌雉在 4 月末开始产蛋, 但集中产蛋在 5 月中旬到 6 月中下旬, 此期所产的蛋占 年产蛋量的 80%~85%,7 月份锐减,7 月 20 日左右停产。美国七彩山鸡则 3 月末(一般记 录 3 月 28 日)即可开产,产蛋可持续到 9 月中下旬。 野生状态下的雉鸡巢穴较隐蔽而简陋,每窝产蛋 15~20 枚,但第一窝蛋被破坏后,雉鸡 可补产第二窝蛋。雌雉有较强的恋巢性。 人工养殖情况下,由于网室内雉鸡密度大,互相干扰,产蛋地点很难固定,产蛋时间多集中 在上午 9 时至下午 3 时。产程一般为 10 分钟至 1 小时不等,产程达两小时以上者,可能会 发生难产。绝大多数雌雉已无就z性,但极个别雌雉也会出现就z性。在笼养密度小的情况 下,有雌雉自然孵化成功的报道。 产蛋时,雌雉由伏卧改为蹲立姿势。并抬头挺胸收腹,尾部下降,用力努责几次,将蛋 排出。蛋排出来后,雌雉由蹲立改为站立姿势,频频观看刚产出的蛋,并用喙将蛋拨到腹下 伏卧一段时间后走开。 产蛋量与雉鸡的驯养时间长短、品种、年龄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刚从野外采种及捉回 的雉鸡,一年内很少产蛋,人工繁殖多代的在雉鸡产蛋较多,二年龄要比一年龄的产蛋多。 地产山鸡的产蛋量一般为 20~25 枚, 饲养好的年产 40 枚左右。 美国七彩山鸡年产蛋量 70~120 枚。二、雉鸡的经济价值雉鸡肉是鲜美可口的野味佳肴 雉鸡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可口,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肴。据 分析,雉鸡肉含粗蛋白 23.43%~24.71%,比肉鸡高 11.84%;含热量也比肉鸡高 17.75%;而 胆固醇含量却比肉鸡低 29.12%。正因为雉鸡肉具有高蛋白、高热量和低胆固醇的营养特点, 因此被誉为优质保健肉和美容肉,其开发前景是广阔的。 雉鸡肉具有食疗作用 在中医食疗中,雉鸡作为动物药具有特殊价值。雉鸡肉具有抑喘补气,止痰化瘀,清 肺止咳之功效。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雉鸡脑治“冻疮”,嘴治“蚁瘘”,屎治“久 疟”等。 (三)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节日送雉鸡为礼品的传统。由于雉鸡尾长,且羽毛光彩艳丽,观赏性 强,送雉鸡有祝愿健康长寿,吉祥美满之意。 开办雉鸡狩猎场,发展旅游狩猎业 养雉业的发展,单靠笼养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做既饲养成本高,又发展缓慢。国外家 养雉鸡多与狩猎场相结合,人工养殖种雉并孵化与育雏,至中雉期放入狩猎场自然生长。待 狩猎季节开放狩猎场,同时与旅游业结合,效益是显著的。我国的旅游狩猎业刚刚起步,相 继开办了少量狩猎场。如黑龙江桃山狩猎场和吉林露水河狩猎场均养有狩猎用的地产山鸡。 发展特禽养殖,振兴农村经济 饲养雉鸡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饲养技术简便易掌握,是适合于农村致富的特禽养 殖业。一方面人工饲养雉鸡所需网舍及设备简单。在农村及山区均可因陋就简,充分利用闲 置建筑物及空闲荒地、林地建造网舍,建筑材料可以利用本地产的木材、竹材、金属网或鱼 网、旧钢材等。另一方面,雉鸡饲料的成分主要由玉米、各种饼粕类、鱼粉、糠麸类、骨粉 等组成,来源充足。饲养雉鸡生产周期短,一般从出壳至 18 周龄即可达到出售体重,因此, 有些养殖者春天购种雏, 当年秋末即见效益, 也有春夏季购种雏, 翌年发展并取得良好效益。 (五)雉鸡粪是优质农家肥, 雉鸡屠宰后的羽绒不仅可以作为轻工原料, 而且可以制羽毛粉 做畜禽饲料。其别具特色的雉鸡羽毛还可以制成羽毛扇、羽毛画、玩具等工艺品。用雉 鸡剥制成的生态标本,作为高雅贵重的装饰品,已进入许多城市居民之家。三、雉鸡人工养殖概况我国驯养雉鸡情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饲养雉鸡在清朝就有“活雉于贡”的记载。说明当时至少是从野外捕到后短时间饲 养,但从没有大群饲养和繁殖。而真正开始研究雉鸡人工繁殖,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首先开始的。该所对地产山鸡驯养的小试研究,是从 1978 年开 始至 1981 年止。中试研究是从 1082 年开始至 1985 年止。经过上述两阶段的试验研究,总 结出了地产山鸡的饲养方法和技术措施,从而开创了我国雉鸡的人工繁殖之端。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我国饲养的雉鸡品种单一, 主要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培育 成功的左家雉鸡(地产雉鸡) ,生产效率较低,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产业,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多个高产雉鸡品种, 雉鸡饲养量达到高峰, 全国当年存栏量突破 600 万只。 年由于国内雉鸡饲养业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供过于求,雉鸡养殖业出现滑 坡,部分养殖场和养殖户下马。1996 年后,国内雉鸡养殖业开始复苏,饲养者从盲目上马 和追求短期效益的失败教训中汲取经验, 开始理性发展, 雉鸡养殖业进入平稳安定发展阶段。 但是,2003 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在中国的蔓延,随之而展开的全国范围内的禁食野 生动物, 某些地区将人工养殖的、 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属于家禽的雉鸡也划归禁食、 禁售之列, 给国内雉鸡养殖业带来不小的冲击。2004 年春的“禽流感”疫情,再次冲击了雉鸡养殖业。 但是,广大雉鸡养殖业者没有被困难难到,加强禽场的卫生防疫,饲养很快恢复了正常。 目前我国所饲养雉鸡的主要品种有:中国环颈雉(国内多称“美国七彩山鸡”) 、河北亚 种雉鸡、左家雉鸡、黑化雉鸡、特大型雉鸡、白化雉鸡和浅黄色雉鸡。其中,除了河北亚种 雉鸡和左家雉鸡外,其他品种雉鸡均为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品种。 国内雉鸡产品的销售形式主要是活禽销售、全羽冷冻销售、冷冻白条雉鸡销售;销售网 点主要是宾馆饭店、部分个人家庭消费、节日馈赠亲友礼品等。出口雉鸡产品主要为白条雉 鸡和分割雉鸡,出口国家主要是东欧、日本和南亚等国家以及销往我国香港特区。 雉鸡饲养业在我国从科研普及到目前的规模生产,已经 20 余年的历程。这一养殖业伴随着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在畜牧业中占有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 才能使其成为高产、 优 质、高效的产业。 首先,必须依靠科技,开发科学高效的配套技术措施来提高养殖水平。采用先进的育种 手段选育新品种,提高雉鸡的生产性能,并且,在育种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提高雉鸡肉质, 保留雉鸡一些作为野禽的特殊风味。对于雉鸡的营养代谢生理饲料营养研究还要深入进行, 在提高饲养效率的同时, 生产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 如日本市场需要脂肪白色的雉鸡分 割肉, 要求饲料中胡萝卜素和黄色素含量较低, 而国内雉鸡配合饲料的主要谷物原料是玉米, 导致国内雉鸡脂肪颜色较黄,不适应日本市场。1995 年吉林省某雉鸡养殖场出口日本雉鸡 肉的脂肪颜色较黄, 在日本市场不受欢迎, 进口商要求更换饲料配方, 改变脂肪颜色。 然而, 由于生产者没有能够及时按照标准合理改变饲料,结果 1996 年雉鸡脂肪颜色仍然不符合出 口标准,外方终止了以后的进口合同。 其次,加强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发,目前国内雉鸡产品种类较少,加工工艺粗放,制约 了雉鸡养殖业的发展。 在国内北方某禽肉出口加工厂, 日本进口商要求操作工人将 1 千克的 雉鸡屠体分割出 600 克的皮肉, 当时在场的工人和科研人员都认为不现实。 结果是操作员只 分割出 300 克的皮肉,产肉率 30%;然而,当随客商来到日本本国的雉鸡屠宰场,日本操 作员当面为我们演示,竟然从 1 千克的雉鸡屠体上分割出 600 克的皮肉,产肉率 60%。通 过这件事,可以认为,国内的雉鸡加工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国内市场开发 注重批量销售,养殖者往往不进行产品开发,活体或冷冻雉鸡出售仍是销售的主体;而在其 他发达国家, 养殖者直接参与雉鸡产品的开发, 甚至在生产者的加工厂中已经将雉鸡加工成 肉片或熏肉。 再次,要加强宏观调控,简历雉鸡养殖者的行业组织,统一规划和组织雉鸡生产,避免 生产的盲目性和投机炒作, 使雉鸡养殖业健康顺利发展。 同时, 由养殖业行业组织协调生产、 防疫,健全肉品质量、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规范管理,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同时, 合理地保护资源和环境。 国外雉鸡饲养业的概况 西欧、北美等许多国家的雉鸡来源于东方。他们的养雉业最大特点是,紧紧同本国发 达的狩猎运动相结合,大量放养。放养的品种绝大部分是不用亚种间的杂种,俗称“狩猎雉 鸡”。 世界放养雉鸡最早的国家是美国。1881 年美国驻上海领事把 28 只中国雉鸡送到美国俄 勒冈州,并放养成功。 因此,中国目前饲养的美国七彩山鸡的祖先, 仍然是中国雉鸡。目前, 美国人工饲养雉鸡不仅十分普及, 而且还作为试验动物应用于兽医科学研究上。 目前世界养 雉国家很多,如匈牙利每年繁殖雉鸡 100 万只,放养 70 余万只,主要用于狩猎,养殖商品 雉鸡和狩猎雉鸡的还有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及俄罗斯。其中,前苏联从 20 世 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研究雉鸡的驯养技术, 在苏联解体前全苏已有 90 个野禽繁殖场和研究所, 不仅有规模较大的种雉繁殖场, 还有利用杂交优势专门生产商品雉鸡的生产场。 韩国雉鸡养 殖技术也比较先进, 较早将雉鸡啄癖矫正器应用于生产中, 提高了雉鸡繁殖率和雉鸡的驯化 程度。再如,日本国饲养的雉鸡是从美国引种的,饲养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饲养的雉鸡主要为日本绿雉,其目的是为狩猎区放养之用。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食用雉鸡需求量大增,日本养雉业转向体型大、驯化好的环颈雉。养雉单位由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全国 160 多个降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 10 个左右,但饲养量却由原 来的每个单位百余只增加到上万只。目前日本养雉业机械化程度高,每人平均可以管理 1.5 万只商品雉鸡,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1991 年全国生产肉用雉 10 万余只。1994 年起,由于 日本国内雉鸡供不应求,日本从中国吉林省每年进口白条雉鸡和雉鸡分割肉。第二章雉鸡场的建筑和设备雉鸡网舍及一系列孵化、育雏、饲养管理设备是养殖雉鸡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科学地、合 理地规划雉鸡场,搞好禽舍建筑,选购先进设备,才能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有利于防疫和 降低成本,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一、场址的选择及建筑布局(一)场址的选择 1、地势高燥 在平原地区,应选择地势高燥、砂质地,排水良好,地势稍向南倾斜的地方。 山区丘陵地区应选择背风向阳,面积宽敞,地下水位低,地面稍有斜坡,通风、日照、排水 都良好,并可以避免冬季西北风侵袭的地方,为雉舍保温创造条件。 2、远离住宅 雉鸡野性强,易受惊乱飞乱撞,同时,与家禽有许多共患病。因此,雉鸡场应 建在肃静、安全的地方,要远离居民区、工厂、公路等。但也不应设置在交通不便的深山老 林,既要考虑到饲料运输、加工以及销售雉鸡的便利,又要兼顾有利于防疫。距大城镇较远 的农村,销售时往往会有困难。 3、水源充足 水源要有保证,水质要清洁卫生。没有自来水水源的雉鸡,最好打深井取水, 地表水易污染、不卫生,池塘水未消毒一般不能饮用。 4、电源可靠 电是雉鸡场使用的主要能源。不仅正常的照明需要,尤其是孵化、育雏及自动 给料更不可缺少。农户养殖雉鸡,若利用闲置房舍场院等,必须首先安装电源。 (二)雉鸡场建筑布局 应划分出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生产区中应根据主导风向。按照孵化室、育雏室、中雏室、成 雏网室、种雉网室等顺序来设置。非生产区包括职工住宅及其他服务设施,应与生产区有 200~250 的距离。另外,家属区内应禁止饲养家禽。 主要建筑 雉鸡场的建筑,根据不同用途可划分为: 生产用房 孵化室、育雏舍、中雏舍、大雏舍、种雉舍等。 供应用房 饲料加工间、贮藏仓库等。 行政用房 进场消毒室、办公室、更衣室、兽医室等。 生活用房 宿舍、食堂、休息室。 (1)孵化室 孵化室的总体布局和内部设计科学合理, 是提高孵化率和确保雏雉健康的重要条件。 具 体要求是:①孵化室应与外界隔离,工作人员和一切物品的进入,均须遵循消毒规定,以杜 绝外来传染源;②孵化室的建筑材料应该有良好的保温性,以确保小气候的稳定;③孵化室 应配置良好的通风设备,保持新鲜空气流通;④大型雉鸡场的孵化室应分设有种蛋检验间、 熏蒸消毒间、贮蛋间、孵化间、出雏间、洗绦间、幼雉存放间和雌雄鉴别间等。从种蛋验收 到发送雏雉的全部过程,只允许循序顺进,不能交叉和逆反,以防相互感染疾病。 孵化室房舍的檐高一般为 3.1~3.5 米,室内天棚及墙壁应便于清扫和消毒,地面要排水 良好。 (2) 育雏舍 是培育雏雉的专用房舍,由于人工育雏需保持较稳定的温度,因此,育雏舍的建筑要求 与其他禽舍不同。其特点是房舍较矮,墙壁较厚,地面干燥,房顶装设天花板, 以利于保温。 同时,要求通风良好,但气流不宜过速,既保证空气新鲜,又不影响温度变化。在采用笼式 育雏时,其最上一层应距天花板有 1.5 米的空间。 育雏舍的建筑可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 应根据地区气候条件、 育雏季节和育雏任务予以 选用。 一般开放式的简单育雏舍,可采用单坡或双坡单列式,跨度为 5~6 米,高度约 2 米,北 面墙壁稍厚,或留约 1 米通道,南面设置小运动场,其面积约为房舍面积的 2 倍。 密闭式育雏舍与其他密闭式禽舍的建筑要求相同, 它是一种顶盖和四壁隔热良好, 无窗 (附设有应急窗) ,完全密闭(有进、出气孔与外界沟通)的禽舍。舍内的小气候通过各种 设施控制和调节,使之尽可能地接近于禽体最适宜的要求。采用人工通风和光照,通过变换 通风量的大小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舍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使能维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 范围内。这种育雏舍采用笼式育雏较经济合算,虽然造价高,投资大,但能调节环境,长年 可利用,密度大,成活率高。因此,许多大型雉鸡场采用密闭式育雏舍。 小型养雉场所采用的简易育雏舍,其取暖方法有多种,如地下烟道;砌火墙;电热丝取暖; 保姆伞(伞形育雏器) ;电散热器;白炽灯跑取暖等。 (3)中雏舍 中雏舍由保暖用的房舍和运动场(网室)两部分组成。房舍和网室间设有出入门,二者 的占地面积比例大致为 1:2.网室地面要有一定的斜坡,以便于排水。 网室不宜过高,一般为 1.7~1.8 米;房舍前窗要低,以便于中雏出入运动场。后窗要小,以 利于采光并兼顾保温。网室网孔目以 2cm×2cm 为宜。网室材料可因地制宜,支架用钢筋、 金属管,也可用木、竹等材料,支持线用铁丝或铁筋,网可用金属网、化纤鱼网等。 (4)成雉舍 成雉舍与种雉舍在结构上基本相同, 因不需要具备保温房的条件, 所以仅用支架及铁丝 网或化纤鱼网做成大网室即可。可使雉鸡避风、防雨、防暑,在网室内一侧(一般为北侧) 应设置避风雨小棚。棚内设栖架并在地面铺垫草。网室地面应铺一层细沙,同样要求有能排 水的坡度。 生产实践证明,转移禽舍对禽极为不利,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发生疾病,特别是慢性呼 吸道疾病。因此,目前国外较先进的雉鸡场都尽量减少转移群程序,采用雉鸡终生制禽舍。 终生制雉鸡舍的组成与中雏舍相似,由房舍和网室组成。但网室尽可能大些,又称雉鸡运动 场,根据规模及场地大小,确定面积,一般房舍与运动场面积比为 1:10~20. 房舍 房舍可建成单坡或双坡式,房舍内可用网、木板、竹帘或砖墙隔成长宽各 4 米的小室, 小室靠运动场一侧开高 1 米、宽 2 米的可开门,在育雏时此门封闭。每室安放 1 个保姆伞, 平面育雏 700―900 只。舍内应能通电(电保姆伞用)或通煤气(燃气保姆伞) 。为育雏时保 持温度和湿度,房舍高度还可适当降低,但工作时却不太方便,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运动场 一是用场长 2.4 米的支架材料(金属或木材) ,每隔 1.8 米打入地下一根,地上部分长 1.8 米,地下部分 0.6 米。二是用 10 号铁丝做支持线,纵横 1.8 米间隔交叉固定于支架上。 三是在支持线上用金属网、化纤鱼网或尼龙网罩成天棚。四是运动场四周用孔径 1.5―2.5 厘米的金属网围成。五是外周金属网壁下缘围以 0.3 米高的铁皮或木板护栏,以防雉鸡扒土 逃逸或害兽侵入。六是距房舍 4 米或稍远处设置悬网。悬网可卷起悬于支持线上,放下时可 以把运动场隔出不同的小网室,作为中雏期的运动场。七是为运动场开双重门,主要目的是 防止雉鸡逃逸。二、主要设备雉鸡场所需设备应根据雉鸡场规模, 投资资金情况等确定。 现代化大型饲养场应力求设 备完善, 努力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而小型个体养殖场则应适当考虑资金周转快, 因地制宜, 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 (一)孵化设备 1、电孵化机及出雏机 大型雉鸡饲养场必须具备电孵化机及出雏机。目前生产的电孵化机大多数设有自动控 温、控湿、报警和翻蛋等装置,具有孵化效果好,易于操作管理,孵化量大等优点。但要根 据本场饲养规模合理选择孵化机的容量及数量,以保证每贮存 10 天蛋即可入孵一批种蛋为 宜。例如饲养 1000 只雌性美国七彩山鸡,应购置容量 1 万枚蛋的孵化机两台及容量 1 万枚 的出雏机 1 台,这样,每 10 天入孵 1 次,当第一批种蛋孵化至 20 天时即移入出雏机,然后 马上将第二批蛋入孵。若规模小,可采用孵化出雏两用机,但必须保证容蛋量能达到盛产期 1 个月产蛋的数量。 孵化机的附属设备应完善。在订制孵化机时,应订制孵化雉鸡专用孵化盘和出雏盘,以 保证充分利用孵化器的空间。 2 照蛋器 市售照蛋器科学合理,且使用方便,但价格稍贵。小型个体养殖场可以用白炽灯泡、金 属板等自制成手提式照蛋器。 3 其他孵化方法的孵化设备 (1)火炕孵化法的主要设备 ① 火炕 用砖砌成,大小基本与农村生活用火坑炕同,其特点是炕内火道多,分布合理,传热均匀。 ② 床 供孵化后期和出雏时用。宜设置在炕的上方,是一个 1―2 层的床式长形架,大小与炕相同。 床上铺木板或竹帘,四周有 10 厘米高的床沿,以防种蛋和雏雉掉下。 ③ 保温用品 炕和摊床上应备有大小相适应的棉被、毯子或被单,供保温用。 ④ 蛋盘 用木条做成长 65 厘米、宽 40 厘米(或根据炕的大小自定尺寸)的长方形框子,框高 10 厘 米,用铁砂网做底。 (2)电褥隔水孵化法的主要设备:火炕,准备断电时加热之用,上面铺垫一层木屑或稻 草。此外,还需备有电褥子、塑料水袋、棉被等。 农村还有其他土法孵化方法,小型养殖场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和使用。 (二)育雏设备 1、笼式育雏设备 (1)育雏架 由直径 12 毫米钢筋焊成。通常多采用 4 层叠层式。 (2)育雏笼 常用育雏笼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单纯依靠育雏室温度调节的单纯育雏笼; 另外一种是自 带供温室的供温育雏笼。 单纯育雏笼由于必须依赖育雏室温度育雏, 所以对育雏室的调温系 统要求较高, 室内昼夜温差及室内不同部位温度差异必须小, 一般不超过±1.5℃―2℃.另外, 这种育雏笼在同一育雏室不能分批育雏, 容易造成育雏舍的利用不足和热源浪费, 从而提高 了育雏成本。 供温育雏笼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供温小室内设有电热管以提高小室内的温度, 运动及采食小室为金属网结构, 与单纯育雏笼相似。 供温育雏笼的好处是降低了对育雏舍温 度的依赖性,同一舍内可进行分批育雏,雏雉对冷暖变化的适应性较强。 育雏笼由直径 6 毫米钢筋焊成骨架,底和壁用 1 厘米×1 厘米孔目的电焊网围成。笼的 一面用铁皮制成可以调解宽窄的笼门,便于雏雉从可调门伸出头来吃食和饮水。 (3)饲槽 用金属或塑料制成,也可木制。能悬挂于育雏笼壁。 (4)电供温室(电暖风) 用来加热整个育雏室。由远红外加热器、电风扇、电导温度计和电子继电器组成。 2、平面育雏设备 (1)育雏伞 分电热育雏伞和燃气育雏伞。 制造育雏伞的材料也不尽相同。 以燃烧煤气做能源的育雏 伞多由金属架和铁板制成,伞内有燃烧炉盘,有调节器可调节通气量的大小,从而调节热量 的释放。 以电为热源的育雏伞种类很多, 如悬挂式远红外育雏器, 是由 4 只电热辐射器构成, 功率为 4×250 瓦,可分别开关调温,育雏时悬高 0.7―1.2 米,雉鸡育雏量为 600―700 只。 折叠式育雏伞,伞面用 4 层隔热材料组成,表层由涂塑料的尼龙丝纺制,4×250 瓦 U 形红外 铁管加热,不会碎裂,伞顶配有电子控温器,移动方便,节省能源,可育雏 400―700 只。 悬挂式铝合金育雏器,是由铝合金架及板制成,圆台形底部直径 1300 毫米,远红外加热管, 功率 1200 瓦,电子准确控温,育雏 500―600 只。 (2)围栏 平面育雏时,为防止雏雉远离育雏伞,在伞周围用薄铁皮或席子围成高 60―70 厘米的 围栏。 (3)饲槽 可用木槽或用市售吊塔式鸡用饲料桶。 (4)饮水器 一般用塔式真空饮水器盘式饮水器。 (三)中雏用料槽及饮水器 中雏一般用容量为 7 千克的中料槽,为吊塔式饲料桶。中雏用中号饮水器的容量为 3 升,亦为塔式真空饮水器或盘式饮水器。 料槽及饮水器 成雉用料槽,规格为每个容量 10 千克。成雉用大号饮水器,规格为每个容量 10 升。 产蛋箱 木制或草编,长 40―45 厘米,宽 35 厘米,高 30 厘米。产蛋箱出入口不宜过大,置阴 暗处。 捕雉鸡网 用 8 号铁丝做成直径 40 厘米的圆圈,然后在上面编制一个线网。线圈一圈固定在木柄 上。 饲料加工设备 大型养雉场雉鸡配合饲料时,应具备饲料粉碎机、搅拌机等设备。第三章: 第三章:雉鸡的营养及饲料一、雉鸡的消化系统雉鸡没有唇和齿。 下颌形成角质的喙。 上、 咽与口腔及食管之间仅以一些黏膜乳头为界。 食管较长,易扩张,在入胸腔前形成一扩大的嗦囊。 胃分为前部的腺胃和后部的肌胃。腺胃呈纺锤形,黏膜内有胃腺的分布,导管开口于黏膜乳 头上,肌胃紧接于腺胃之后,呈扁圆形。肌胃的胃壁主要是由很厚的平滑肌构成,在肌胃内 层为一角质膜。 肠分为小肠、大肠和泄殖腔 3 部分。小肠包括连于肌胃的十二指肠,中间是一段很长的 形成肠襻的空肠,后部为连接盲肠的较短的回肠。大肠最大特点是盲肠有两条,没有明显的 结肠,只有一短直肠。泄殖腔为消化、泌尿和生殖 3 个系统共同出口,泄殖腔向后开口于体 外,通常也叫肛门。泄殖腔可分为前、中、后 3 部分:前部叫粪道,与直肠相连接:中部叫 泄殖道,向前以环形壁与粪道为界,向后以半月形壁与泄殖腔后部的肛道为界,输尿管以及 雄性输精管、雌性阴道均开口于此;后部叫肛道,背侧有一囊称腔上囊,属于淋巴器官,肛 道后部以肛门与外界相通。 肝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右叶有一胆囊,肝所分泌的胆汁,先贮存在胆囊内,再由胆囊 送到十二指肠内。 胰位于十二指肠襻内,胰所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也输送到十二指肠内。 二、雉鸡饲料的种类及特征人工饲养的雉鸡均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作为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的各种单一饲料, 按其 营养成分和用处分类如下: (一)能量饲料 1、谷实类 (1)玉米 含能量高,纤维少,适口性强,价格便宜,为知己的优良饲料,黄玉米中胡萝卜素和叶 黄素含量多, 有利于雉鸡的生长、 产蛋, 喂量可占日粮的 35%―65%。 玉米与其他谷物比较, 钙、磷及 B 族维生素含量较低。 (2)麦类 小麦和麦秕含热量较高,蛋白质多,氨基酸比其他谷类完善,B 族维生素也比较丰富。 麦秕是未熟的小麦,籽粒不充实,为制粉厂筛出来的次等品,比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适口 性好,价格便宜。小麦和麦秕的用量可占日粮的 10%―30%。 (3)大麦、燕麦 比小麦能量低,B 族维生素含量丰富,少量使用可调剂营养物质的平衡。大麦和燕麦皮 壳粗硬。不易消化,宜破碎后或发芽后饲喂。大麦发芽可提高消化率,增加维生素 E 含量, 适于繁殖季节饲喂。 (4)粟、稻米、高粱、草籽 均为良好的雉鸡饲料。粟以黄色的含胡萝卜素稍多,去皮后的小米和碎大米均易消化, 米粒大小便于雏雉啄食, 民间少量育雏可适量混合。 粟和草籽喂成雉或静止期雉鸡可占日粮 的 10%―20%.高粱因含鞣酸,喂量不宜过多,以 5%―10%为宜. 2、糠麸类 (1)小麦麸 价格低廉,蛋白质、锰和 B 族维生素含量较多,为雉鸡最常用的饲料。但因能量低、 纤维含量高、容积大,不宜用量过多。日粮中雏雉可占 5%,成雉可占 5%―20%。 (2)米糠 脂肪含量稍高,特性及用量与麸皮类似。但米糠纤维含量很高,不宜多喂。 (3)块根、块茎和瓜类 马铃薯、甜菜、南瓜、甘薯等含碳水化合物多,适口性强,产量高,易贮藏。做雉鸡饲 料时,应注意无机盐的平衡。马铃薯、甘薯等煮熟后消化率高。 (一)蛋白质饲料 1、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1)大豆饼(粕) 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营养价值都很高, 含赖氨酸多, 是雉鸡常用的最优良的植物性蛋白 质饲料。特别是当动物性饲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大豆饼(粕)添加蛋氨酸是很好的蛋白质 饲料。用量可占日粮的 10%―25%。用大豆饼喂雉鸡时,喂前必须粉碎或泡软搅碎,以利于 消化。 (2)其他饼粕 如花生饼、芝麻饼、葵花籽饼、菜籽饼、棉籽饼和亚麻仁饼等,蛋白质含量也较高,但 纤维含量较多,可占日粮的 5%―10%。花生饼和芝麻饼的蛋氨酸含量较高。菜籽饼含有黑 芥素和白芥素,喂前应加热去毒。棉籽饼含有棉酚,喂前应粉碎加硫酸亚铁 0.5%,使之与 铁结合去毒。亚麻仁饼如用温水侵泡可产生氢氰酸而致雉鸡中毒,应加以注意。 2、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1)鱼粉 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完善,蛋氨酸、赖氨酸尤为丰富,还含有大量的 B 族维生 素和钙、磷等无机盐,对雏雉生长和成雉产蛋、交尾都有良好的效果,为雉鸡最理想的动物 性蛋白质饲料。但鱼粉价格较高,其用量不宜太多,可占 3%―10%.鱼粉应注意贮藏在通风 和干燥的地方,否则容易生虫或腐败,喂后易引起中毒。 (2)骨肉粉 较鱼粉品质稍差,幼雏用量不超过 5%,成雉可占 5%―10%。骨肉粉容易变质腐败,喂 前应注意检查。 (3)羽毛粉 水解的羽毛粉含有近 80%的蛋白质,但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低,适 口性较差。可与鱼粉等共用补充日粮蛋白质。雉鸡是易发生啄癖的珍禽,日粮中适量添加羽 毛粉可减少啄癖发生。一般用量可占日粮的 1%―3%。 (4)牛奶 牛奶制品蛋白质丰富,最容易消化,是育雏的最好的饲料。一般采用直接喂饮或将奶粉 混入饲料中喂给。 (5)禽蛋 禽蛋是比较廉价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价格较奶粉低,来源充足。禽蛋中含有大量的蛋 白质、脂肪、维生素及无机盐等。禽蛋可食部分的消化率很高,如熟鸡蛋干物质消化率为 94.8%,蛋白质为 97.1%,脂肪为 81.6%,但生蛋的消化率低。禽蛋的缺点是维生素 C 不足。 为提高雏雉成活率,可在 1 周龄内的雏雉料中,按每百只雏雉每天添加 3―4 个熟鸡蛋。 (6)酵母 酵母属于单细胞蛋白质饲料。各种干酵母均富含粗蛋白质。如啤酒酵母含粗蛋白质为 63%,木糠酵母为 51%,胺脂石油酵母为 38.8%。酵母是 B 族维生素的最好来源之一,每千 克啤酒酵母含核黄素 38.5 毫克、硫胺素 94.6 毫克。但酵母含钙量极少,而富含磷。因此, 酵母的钙磷比例(0.16:1.38)不平衡,在利用时应加以注意。 酵母一般具有苦味,适口性不强,通常用量不超过日粮的 10%。 (7)其他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如河虾、蚌肉、蚕蛹、鱼、肉类加工副产品等均可利用,但喂饲时应充分煮熟,并防止 腐败,以半湿料形式喂给。孵化厂的无精蛋也可用作育雏饲料。 (二)无机盐饲料 1、贝粉、石灰石、蛋壳粉 均为钙的主要来源,贝粉是最好的无机盐饲料,含钙多,并容易为雉鸡吸收。日粮中的 贝粉最好有一少部分是碎块状的,石灰石含钙量高,价格便宜,但注意镁的含量不得过高。 蛋壳必须经消毒煮沸后粉碎使用。 2、骨粉和磷酸钙 为优良的磷钙饲料。骨粉因调制方法不同,其品质差异很大,一般以蒸制的骨粉质量较 好。磷酸钙或其他磷酸盐类也可做磷的来源。磷矿石含氟量高,应做脱氟处理。据试验,含 氟量达 648 毫克/千克时孵化率低,雏雉生长不良。含氟量不超过 400 毫克/千克时可做育雏 饲料,有些胶质磷酸盐含氟量高达 1.25%,也有的磷矿石含矾量很高,均不应使用。骨粉和 磷酸钙的用量可占 1%―1.5%。 3、食盐 是钠和氯的来源。雏雉用量占精科的 0.25%―0.3%,成雉 0.3%―0.4%。喂咸鱼粉时可 不另加食盐,并应弄清含盐量,以免盐量过多而使饮水量增加,粪便过稀,严重时会造成食 盐中毒。食盐以碘化盐最好,可不另加碘。 4、沙砾 有助于雉鸡肌胃的研磨力。 日粮中缺乏沙砾时雏雉要啄食垫草或羽毛, 肠道可发生物理 性损伤。 维生素饲料 (三)维生素饲料 雉鸡的饲料一般采用维生素添加剂来补充日粮中维生素的不足, 但在雉鸡的越冬期 (静 止期) ,为降低饲料成本,往往采用青饲料和干草粉作为维生素的主要来源。青饲料中胡萝 卜素和某些 B 族维生素丰富,并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对雉鸡的生长、产蛋、繁殖以及维持 禽体健康均有良好作用,喂青饲料应注意质量,以幼嫩时期或绿叶部分含维生素较多。雉鸡 用青饲料一般不混入精料,而以挂菜形式喂给,也可搅拌入饲料中喂给,约占精料体积的 20%―30%。 1、青菜 白菜、通心菜、牛皮菜、甘蓝、菠菜及青嫩时期的牧草、无毒野菜等。 2、胡萝卜 胡萝卜素含量高,易贮藏,是秋冬季良好的维生素饲料,宜切碎后饲喂。 3、干草粉 含大量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苜蓿干草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A、维生素 B、维生素 E 等, 并含有蛋白质 14%左右。树叶粉如槐叶等效果也较好。干草粉可占日粮的 2%―7%。 (四)饲料添加剂 1、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 可用于雏雉、育成雉、种雉的正常饲料;雉鸡患病或处于逆境时(尽管日粮配合完善, 某些维生素也易感缺乏) ,也可作为抗逆境添加剂,于运输、转群、注射疫苗、断喙时使用。 氨基酸添加剂 人工合成的氨基酸主要是蛋氨酸和赖氨酸。 以玉米、 大豆饼为主的日粮添加 蛋氨酸,可以节省动物性饲料用量;大豆饼不足的日粮添加 DL-蛋氨酸和赖氨酸,可大大强 化饲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2、抗生素添加剂 一般在雏雉阶段或处于逆境(如高密度饲养)时,加入低剂量或能促进生长的剂量。常 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杆菌肽、链霉素、金霉素和土霉素等。 3、抗球虫剂 在雏雉日粮中常加入抗球虫剂, 主要药物为磺胺类和呋喃类。 但禽类球虫最易产生抗药 性,必须经常改换药物才能收效。抗球虫剂必须在商品雉鸡出栏前 1 个月停止添加。 4、抗氧化剂 配合饲料保存时期较长时,需加抗氧化剂。常用的抗氧化剂有乙氧奎和丁烯炔基苯 (BHT) ,后者效力稍差。 添加剂用量甚微,必须用扩散剂预先混合才能放入配合饲料中去。否则混合不均匀,药效不 佳或发生中毒。 预先混合维生素添加剂时可用玉米粉作扩散剂, 玉米粉不要磨得太粗或太细, 过粗则微 量元素混合不均,过细又易起尘或硬结。预先混合无机盐时,可用石粉做扩散剂。维生素和 无机盐不应混合在一起,否则某些维生素易受无机盐破坏。 添加剂中各种微量物质按 1 吨饲料用量, 先用扩散剂配合成 5 千克 1 包后, 再加到饲料 中去。混拌时,先加入一半分量的饲料,再放进添加剂。水平搅拌机至少要混拌 7 分钟,立 式搅拌机至少 15 分钟,使充分混匀。三、雉鸡的饲养标准及饲料配制我国雉鸡饲养业发展较晚, 没有统一的营养标准, 目前许多养殖场使用的雉鸡饲养标准, 多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提供的营养标准作参考。 第四章: 第四章:雉鸡的品种选育与繁殖饲养雉鸡,必须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应做好繁殖育种的工作,即包括原有地产品种 的选育提高, 新品种及改良种的培育和现有品种的杂交利用等, 以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雉 鸡肉的品质。 雉鸡的品种与选育 一、雉鸡的品种与选育 (一)雉鸡的品种 一 雉鸡驯养历史较短,因此培育出的品种也较少。目前我国饲养的品种主要有 7 种,分别 为中国环颈雉、 河北亚种雉鸡、 左家雉鸡、 黑化雉鸡、特大型雉鸡、白化雉鸡和浅黄色雉鸡。 1、河北亚种雉鸡(地产雉鸡)是由我国培育成的雉鸡品种。 年中国农业科 学院 特产研究所对野生河北亚种雉鸡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和选育成功的雉鸡, 因此又称地产 雉鸡。 2、品种外貌特征:在饲养品种中属于体重轻小型,成龄雄雉体重 1.2―1.5 千克,成龄 雌雉体重 0.9―1.1 千克。雄雉头部眼眶上有明显白眉,颈环完全且颈环腹侧稍宽,胸部红褐 色。 雄雉体型细长, 善活动易惊飞。 雌雉体型纤小, 腹部羽毛颜色浅黄褐色, 善活动易惊飞 。 地产雉鸡的生产性能较低,一般年产蛋量 20―30 枚/只,受精率 87%以上,受精蛋孵化率 89%左右。 3、中国环颈雉(美国七彩山鸡)又称美国雉鸡,是 1881 年美国驻上海领事将 28 只中 国华东地区野生雉鸡引入美国,并在俄勒冈放养成功,经 100 多年的精心培育,形成许多品 种。引入我国的是经杂交后培育成的品种,现经我国大部分地区驯养实践表明,美国七彩山 鸡的基因型属杂合体,现在生产中主要表型为标准美国七彩山鸡和黑化雉鸡。 我国于 1990 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州等地引入了这一雉鸡品种,由于引种于美国,中国人称之 为美国七彩山鸡,而美国人称之为中国环颈雉。 品种外貌特征: 体型较大、 饱满, 成龄雄雉体重 1.5―1.8 千克, 成龄雌雉体重 1.1―1.4 千克。 雄雉头部眼眶上眉纹狭而不显;白色颈环较窄且不完全,在颈腹部有间断;胸部红褐色较鲜 艳,上体颜色也较河北亚种雉鸡为深。雌雉腹部灰白色,上体颜色较河北亚种雉鸡为浅。 中国环颈雉生产性能高,年产蛋量一般为 70―100 枚/只,种蛋受精率达 85%,受精蛋孵化 率达 86%。中国环颈雉繁殖力强,驯化程度高,野性小,所以目前普遍被商品雉鸡场选用, 但不太适于狩猎用。它的缺点是肉质较粗糙,味道不及河北亚种雉鸡。 1、左家雉鸡 左家雉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于
年期间,通过引入的高繁殖力的 中国环颈雉经过级进两代杂交河北呀汇总雉鸡,再经 4 代横交固定而选育出的新品种。 品种外貌特征: 体型与中国环颈雉相似, 成龄雄雉体重 1.5―1.7 千克, 成龄雌雉体重 1.1―1.3 千克。雄雉鸡眼眶上方有一对清晰的白眉;白色颈环较宽且不太完整,在颈腹部有间断;胸 部红铜色,上体棕色,腰部蓝灰色。雌雉鸡上体呈棕黄色或沙黄色,下体呈灰白色。该品种 雉鸡买色介于中国环颈雉和河北亚种雉鸡之间。 左家雉鸡的生产性能较河北亚种雉鸡显著提高,年产蛋量达 62 枚/只以上,种蛋受精率 平均为 88.5%,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 87.6%。 左家雉鸡的肉质白嫩,肌纤维细,香味浓而持久,口感好。 2、黑化雉鸡(孔雀蓝雉鸡) 我国于 1990 年从美国威斯康辛州麦克法伦雉鸡公司引进该品种, 国内称之为孔雀雉鸡。 品种外貌特征:体型与中国环颈雉相似,成龄雄雉体重 1.5%―1.7 千克,成龄雌雉体重 1.1―1.3 千克。雄雉全身羽毛呈黑色,并在头顶部、背部、体侧部和肩羽、覆翼羽带有金属 绿光泽,在颈部带有紫蓝光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呈暗黑橄榄色,尾羽为带有黑色条纹和 青铜色边缘的灰橄榄棕色;腹部为潮黑色,眼睛为暗棕色,喙为灰色。雌雉全身羽毛呈黑橄 榄棕色。 黑化雉鸡生产性能高,年产蛋量一般为 70―100 枚/只,种蛋受精率达 85%,受精蛋孵 化率达 86%。肉质风味与中国环颈雉相近。 3、特大型雉鸡(蒙古雉鸡) 我国于 1994 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由于是由蒙古环颈雉选育而成,故亦称蒙古雉鸡。 品种外貌特征:体型大,成龄雄雉体重 1.9―2.2 千克,成龄雌雉体重 1.5―1.8 千克。雄雉头 顶眼眶上无白眉,白色颈环较窄且不完全,在颈腹部有间断;胸部为深红色,头顶和后颈墨 绿色。雌雉腹部灰白色,上体颜色较中国环颈雉为浅。 年产蛋量平均可达 50 枚/只,种蛋受精率达 84%,受精蛋孵化率达 84.5%。 4、浅金黄色雉鸡 我国于 1994 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该品种起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遍认为是中国 环颈雉和蒙古环颈雉的杂交产物。 品种外貌特征:体型较小,成龄雄雉体重 1.4 千克,成龄雌雉体重 1 千克,雄雉颈部白 环不明显或无,头顶和额为或黄色,面肌肉鬓鲜红色,上背与肩胛金黄色,下背与前胸酱黄 色,尾羽棕色带黑色条纹。雌雉整体浅黄色,但背的上部和中部为红黄色,胸、肩胛和尾羽 颜色较深,无颈环。 年产蛋量为 40―50 枚/只,种蛋受精率达 86%,受精蛋孵化率达 86.5%。飞翔能力强, 肉质细腻,适合做狩猎用雉鸡。 美国白化雉 我国于 1994 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 品种外貌特征:体型较大、饱满,成龄雄雉体重 1.5―1.8 千克,成龄雌雉体重 1.1―1.4 千克。雌雄雉鸡通体羽毛为白色,喙亦为白色,雄雉面及肉鬓鲜红色;雌雉无肉鬓,尾羽较 短。 该品种生产性能与中国环颈雉相似, 年产蛋量一般为 70―100 枚/只, 种蛋受精率达 85%, 受精蛋孵化率达 86%。美国白化雉的繁殖力强,肉质好,适于集约化生产,而且生长迅速, 14―15 周龄即可达到上市体重,是目前美国市场上雉鸡肉产品的主要来源。 (二)雉鸡的选育 1、建立基础群 基础群是育种工作的原始材料,关系到育种工作的成败。因为育种工作,实质上就是基 因抽样的过程。因此,建立育种群就是建立一个有选择余地,符合育种目标的水平较高的基 因库,作为育种工作的基础。为此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群个体来源 基础群的品质和水平,决定于进入基础群的每个个体的水平。评价一个品种(品系) ,绝不 是看个别形状的好坏,而且看各形状的总水平。但是,在育种工作的实践中,根据形状的性 质及其遗传规律, 突出将生产上及遗传上最主要的性状作为选育的性状,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 果。为了简化育种工作,提高选育效果,在育种目标和方向的指导下,组成基础群时应慎重 考虑和选择基础群个体的来源。 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和方向,可从以下两种途径建立基础群:一是在本品种(亚种)选 育时,可从原有品种(亚种)群众选择最理想的个体建立基础群。二是在杂交育种时,从杂 交试验开始,则可以从两个品种(亚种)或三个品种(亚种)的杂交 1 代或 2 代中挑选出符 合育种条件需要的个体,建立基础群。 (2)选入基础群的个体要求 选入基础群的个体,应该事先经过鉴定,在各个方面性状较好,符合育种方向要求或有 突出特点而没有遗传疾患。 (3)基础群的规模大小 基础群的大小,应以能满足育种工作的最低需要为度。例如,要建立一个基础雉鸡群, 雄雌比例是 1:5,则最低需要 5 只雄雉和 25 只雌雉。 2、纯种选育 雉的亚种比较多,各亚种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得区域性。同时,自 然界里各种雉鸡亚种(包括已驯化的地方雉鸡) ,尽管它们的一些经济性状不能令人满意, 但它们抗逆性强, 能适应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类型的基因是宝贵的, 应保存这些优良基因。 要达到保持这些纯种的目的,应防止不同亚种之间的混交,控制选择,实行随机交配,减少 遗传漂变。 但是在有限群体里闭锁繁育的过程中, 很容易发生遗传漂变和近交系数的增高而 引起品种的衰退。为此,纯种选育中必须注意要保证有一个足够量的群体。留种方式上按各 家系等数留种法,即每一个雄雉后代中,经后裔测定,选留 1 只雄雉,每个雄雉后代中,选 留等数雌雉。雄雌比例上,一定多留雄雉,因为很多动物育种和保种工作的实践证明,一个 群体的近交系数的增量或基因失去的概率,主要取决于数目较少的性别(雄性) 。如果雄性 极少,雌性再多也不能提高群体有效含量。 在纯种选育中,应当防止近亲交配,主要的措施:一是要对雉鸡群进行血液更新,定期 (每 3-4 年)由外地引入无血缘关系、健壮、高产的本品种(亚种)的雄雉(也可引入种蛋 及种雉) ,进行血液更新。二是要建立系谱,根据血缘关系,采用血缘关系远的或无血缘关 系的雌雄雉鸡进行选种选配。以雉群为单位建立系谱比较方便易行,如甲、乙、丙、丁 4 群种雉,分别戴上不同颜色的脚环以示区别,配种时按表 4-1 配种方案可避开近亲繁殖,防 止生产性能退化。 表 4-1 避开近亲交配的配种方案 繁殖世代数 甲群 乙群 丙群 丁群 零世代 甲雄×甲雌 乙雄×乙雌 丙雄×丙雌 丁雄×丁雌 奇世代 甲雄×乙雌 乙雄×丙雌 丙雄×丁雌 丁雄×甲雌 偶世代 甲雄×丙雌 乙雄×丁雌 丙雄×甲雌 丁雄×乙雌 3、杂交繁育 由于杂交的目的不同,杂交的方法也不同。 雉鸡的杂交繁育可以分为生产性杂交、导 入杂交和育种性杂交 3 种。 (1)生产性杂交 生产性杂交的目的,就是利用雉鸡不同品种(亚种)之间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优势,使其 后代生活力、 生产强度和生产性能等方面优于亲本纯繁群体, 在短期内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 的产品。根据杂交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济杂交和轮回杂交。 ① 经济杂交 可分为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和四元杂交。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或亚品种)杂交(每个 品种只参加 1 次杂交) ,获得的杂种 1 代只作生产用,不作种用。 ② 轮回杂交 是在经济杂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杂交方式。 其特点是: 利用杂种雌雉和两个或两个以上不 同品种的雄雉逐代轮回杂交,每代获得新的杂种 1 代。 (2)导入杂交 又称改良性杂交或引入杂交。利用此方法,是当某品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改良(往往是 主要的经济性状) ,而采用本品种选育在短期内又不易见效,为迅速改良这些缺陷而采用导 入杂交。如 A 品种体型略小,需要增大体型,选体型大的品种 B 来改良 A 品种。方法是 A 雌×B 雄得到杂种 AB 雌×A 雄得到的后代,再横交固定。 (3)育种性杂交 又称育成杂交。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亚种)进行杂交,在后代中选优固定和加强 培育,育成一个性能高、符合经济需要的品种,这种杂交方法叫育成杂交。如中国农业科学 院特产研究所采用地产山鸡与美国七彩山鸡的育种杂交, 培育出一个新的改良品种―左家山 鸡,其特点是既保持了地产山鸡肉质细嫩鲜美的特点,又具备了美国七彩山鸡体型大、毛色 鲜艳、产蛋量多、繁殖力强等优点。其体型外貌酷似美国七彩山鸡,只是头部的白眉依然存 在。大致生产性能为年产蛋量 70-80 枚/只,受精率 88.76%,受精蛋孵化率为 81.93%左右, 产蛋雌雉死亡率 5%-6%。同时,在体重、体型和育成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能更加 适应于北方的气候条件,抗逆性能较好。 二、雉鸡的繁殖 (一)雉鸡生殖系统解剖 1、雄雉生殖系统解剖 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组成。 睾丸 1 对,呈椭圆形,位于腹腔内,悬在肾前叶腹侧。幼龄时睾丸很小,呈长椭圆形, 到成雉时,睾丸变大,颜色变浅。附睾较小,位于睾丸内侧缘。输精管是两条极为弯曲的细 管, 与输尿管并行, 末段形成射精管, 呈乳头状突出于泄殖道内, 开口于输尿管口的最下方。 交配器官不明显,主要包括 1 对输精管乳头,以及位于肛道壁上的 3 个阴茎突。 雄雉的生殖器官随季节变化而发生体积及功能的变化。一般从入秋后(短日照始)开始,睾 丸逐渐萎缩,冬天日照最短时睾丸重量和体积可降为夏天日照最长时的 1/10―1/14。 2、雌雉生殖系统 雌雉生殖器官仅左侧发达,右侧退化。左侧生殖器官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 卵巢 1 个,以短的系膜悬挂在左肾叶腹侧。卵巢表面有呈颗粒状的大小不等的卵泡。在 繁殖季节卵泡增大,最大的卵泡为成熟卵泡。成熟卵泡破裂后,其中的卵细胞落入输卵管的 漏斗部。 左侧输卵管发育完全,是一条长而弯曲的管道,它以系膜悬挂在腹腔背侧偏右。输卵管 根据构造和功能分为下列 5 部分。 漏斗部是输卵管的起始端,四周为输卵管伞,中央有一宽的输卵管腹腔口。该部具有储 存精子的作用,精子在此处可存活 10―16 天,是精子进入卵细胞的部位。 卵白分泌部最长,黏膜形成纵褶,内含丰富的腺体,卵白主要在这里分泌。如果漏斗部 或卵白分泌部发生病变并有组织脱落或出血, 被分泌的蛋白包裹其中, 则形成肉斑蛋或血斑 蛋。在 1―5 小时内相继有 2 个卵泡破裂,进入输卵管卵白分泌部或子宫部包裹而形成双黄 蛋。 峡部是较窄的一段。在这里形成壳下膜和补充卵白水分。 子宫是峡部后较宽敞的部分,卵在这里停留时间最长。黏膜里含有壳腺,分泌物沉积形 成卵壳。 阴道是输卵管的末段,开口于泄殖道的左侧,卵通过阴道产出。 3、受精过程及胚胎早期发育 卵巢破裂后,卵黄落入漏斗部,约 10―15 分钟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同时有 20―60 个精子进入位于卵黄上的卵细胞中, 精子大多数在形成蛋的不同阶段溶解, 只有一个变成雄 性原核,两核融合,原核的融合是在排卵后 3―5 小时,是在蛋到达输卵管峡部进行的,从 而完成全部受精过程。 合子形成后,在输卵管峡部停留 1 个小时,开始进行合子第一次分裂,达到 20 个分裂 球阶段。进入子宫后停留 16―22 小时,在子宫中合子分裂迅速,达到囊胚或原肠胚阶段 (128―256 个细胞) 。因此,雉鸡蛋在产出后,其胚胎已达到二胚层,遇冷停止发育,处于 休眠状态。 (二)选种选配 1、选 种 (1)大群选择 为一般生产场常用的方法,是依靠外貌与生理特征选择。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体型与外貌特征 高产雉鸡身体匀称,发育良好,活泼好动,觅食力强,头宽适中,眼大灵活, ()短而 弯曲,胸宽深而丰满。背宽、平、长,尾发达、上翘,肛门松弛而湿润。体型大,腹部容积 大,两趾骨之间和胸骨末端与耻骨之间距离较宽。 ② 换羽 雉鸡在完成第一个产蛋年后, 于秋季换羽。 对于二年雉的选种可根据主翼脱羽时间的早 晚和脱换根数来确定。高产雉换羽晚,而且主翼羽 2―3 根同时脱落,同时长出新羽,因此 换羽时间短。低产鸡换羽早,主翼羽依次脱落。 ③ 对种雄雉的选择 应选择体型匀称,发育良好,脸绯红,耳羽簇发达,胸廓宽深,羽毛华丽,姿态雄伟, 体大健壮者留种。 2、选 配 选配的目的就是要有计划地选取雄、雌雉鸡,使之交配,繁殖所需的后代。选配的方法 有: (1)品质选配 是按繁殖雌雄双方的品质选配。品质选配包括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 ① 同质选配 选择性状相同、性能表现一致的优秀雌、雄雉鸡交配。如体型大、产肉率高的雌、雄雉 交配等。 同质选配的目的是是雌、 雄双亲的共同优良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并使其得到巩固和 提高。所以,为保持原有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或固定杂交育种中出现的理想型,必须采取 同质选配。 ② 异质选配 是将性状不同或虽然同一性状但性能表现不一致的雌、雄雉交配。在前一种情况下,选 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雌、雄雉交配。如产蛋多的雌雉和体型大、产肉率高的雄雉交配。其 目的是将两个个体的优良性状结合起来, 取得兼有双亲不同优点的后裔, 从而使雉鸡群在这 两个性状上都得到提高。 在后一种情况下,选择同一性状而性能表现不一致的雌、雄雉交配,其目的是使后代品质得 到改进和提高。 (3)亲缘选配 指按繁殖雌雄双方亲缘关系的有无和程度远近的选配,包括近亲交配和非亲缘交配。 一般来说,应尽量避免近交,因为近交往往带来品种退化。但是,近交作为一个交配制 度和育种措施, 只要掌握适度, 应用得当, 不仅能获得理想效果, 而且育种上是不可缺少的。 三、雉鸡种蛋的孵化 (一)雉鸡蛋的形态和品质鉴别 1、雉鸡蛋的形态特征 雉鸡蛋的颜色有橄榄色、暗褐色、淡褐色、灰色和蓝色。蛋壳颜色一般以深色为好,浅 色特别是白色蛋壳的蛋受精率及孵化率低下。蛋壳厚度 0.25―0.28 毫米,蛋形指数(蛋的长 径与短径比值)1.27 左右,过长过圆的蛋不宜孵化。种蛋的蛋重因品种不同而各异,可作种 蛋用的蛋重应该是不超过该品种标准蛋重的正负 15%,如,河北亚种雉鸡(地产雉鸡)平均蛋重 26 克,中国环颈椎(美国七彩山鸡)平均蛋重 34 克,黑化雉鸡和白雉鸡标准蛋重在 30―35 克范 围内。 2、影响种蛋品质的主要因素 种蛋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孵化效果。品质良好的种蛋,是孵出健康雉的内在因素,而 孵化环境只是外在条件。 (1)种鸡饲料 所谓优质种蛋, 是指蛋内容物中富含形成雏雉所需的必须氨基酸、 全价蛋白质和丰富的 维生素, 足够的无机盐。 种蛋的品质取决于种雉的饲养管理, 特别是饲料的品质。 实践证明, 喂给赖氨酸、蛋氨酸含量高的饲料,可提高种蛋品质。喂给较多的 B 族维生素能显著提高种 蛋的孵化率。喂给含钙比例不当的饲料,如含钙过低,则蛋壳变薄不能孵出健康雏雉;含钙 超过 5%―6%时,易发生难产。因此,种雉饲料必须是营养全价的。 (2)种蛋的贮藏 大量孵化或机器孵化需要分批进行,因此会有种蛋积攒过程。在此过程中,储放种蛋的 时间及环境,对种蛋的品质影响很大。 ① 贮藏时间 一般要求孵化前储放期不超过 7 天。即使是最适宜的储放环境,7 天后的种蛋品质下降 率显著升高。据资料介绍,储放 9 天后,每多储放 1 天,蛋的孵化率大约下降 1%。贮藏 14 天的比贮藏 1 天的孵化率降低 18%。所以,春季种蛋的贮藏时间不宜超过 13 天,夏季不宜 超过 5―7 天。 ② 贮藏温度 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呈负相关,贮藏温度高则贮藏时间短;相反,贮藏温度低则贮藏时 间长。若贮藏时间为 7 天,温度应为 16℃―17℃(低于生理零点) 。 ③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种蛋的贮藏质量,而相对湿度又与空气流通密切相关。 孵化前的种蛋贮藏的相对湿度在 65%―70%较为适宜。为避免种蛋发霉变质,贮放室必须通 风,但通风速度和程度必须控制,以防种蛋水分过多散失而使失重率增高,影响孵化率。一 般贮放温度在 10℃―14℃时,相对湿度在 65%―70%即可。在日本,种蛋是在 14℃,相对 湿度为 100%的贮藏柜内储放 10 天。 测定相对湿度可用滚筒式干湿温度计、人发湿度表、电子温度计等。 ④ 种蛋摆放位置 在种蛋贮藏期间,种蛋摆放位置也对孵化率有一定影响。种蛋放置应大头朝下,可以使 卵黄接近蛋白中央, 从而可以保护休眠的胚胎, 使其不至于出现脱水或胚胎与壳下膜粘连现 象。若长时间大头朝上放置又不翻蛋,则蛋黄逐渐向气室移动,经过数日后会与壳下膜相粘 连。 3、种蛋的选择 种蛋的品质不但直接影响孵化结果,同时也影响雏雉的质量,所以,应慎重选择。 (1)种蛋来源 种蛋必须来自健康的雉鸡群。要求种雉群不存在结核、马立克氏病、白痢等慢性疾病。 外地引种的蛋,要经过兽医检疫并查明种蛋来源。 (2)外观检查 种蛋大小与雏雉鸡个体的大小呈正相关,可孵化蛋重范围为 27―39 克。种蛋应大小适 中,蛋形正常,大小端明显,表面光滑清洁,无皱纹、裂痕、污点等。 (3)种蛋的形态 过长、过圆或其他畸形蛋都不能作孵化用。另外,蛋壳质量不好的花斑蛋、砂皮蛋、钢 皮蛋、白垩质增多的蛋,双黄蛋、气室不正蛋,应全部剔除。 (4)种蛋要新鲜 种蛋越新鲜孵化效果就越好。刚产下的蛋气室小,气室高度在 1―2 毫米。随着储放时 间的增加,蛋内水分散失增多,气室变大。同时,蛋内营养大量消耗,蛋白变稀薄,从而降 低孵化效果。 (5)根据蛋壳的颜色选择种蛋 试验证明,橄榄色和暗褐色蛋的孵化率显著高于浅褐色、灰色或蓝色的蛋,而蓝色蛋的 孵化率明显低于其他颜色蛋。褐色蛋与橄榄色蛋的受精率差异不大,而浅色蛋却十分低下。 雉鸡蛋的胚胎中死率也与蛋色有显著关系, 即褐色蛋的胚胎中死率最低, 而浅淡色蛋的胚胎 中死率最高。雉鸡蛋的失水率与蛋色无关。因此,选择种蛋时,以选择褐色和橄榄色为佳, 淘汰浅淡色蛋。 (6)照蛋检验 用照蛋器透视检验,淘汰薄壳、陈旧及变质的种蛋。 4、种蛋消毒 种蛋不清洁容易附带有害微生物和曲霉菌, 影响孵化效果及育雏成活率。 防止病原微生 物穿过蛋壳的唯一办法是,在蛋产出后,蛋内容物开始收缩之前,立即将病原微生物杀死。 种蛋一般消毒两次。第一次是在蛋产出后 30 分钟内,第二次是在孵化前。 种蛋的消毒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福尔马林熏蒸法 按每立方米空间用 15 克高锰酸钾加 30 毫升福尔马林(40%的甲醛溶液) ,密闭熏蒸 30 分钟。第一次消毒在种蛋熏蒸柜中进行;第二次消毒可以结合入孵种蛋在孵化机内进行,但 分批孵化时则不能在孵化机内消毒,否则将窒息已经孵化一段时间的胚蛋。熏蒸时,所用器 皿以瓷器或玻璃质为佳,不能用金属器皿盛放药品。 (2)高锰酸钾消毒法 用 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3―5 分钟。水溶液为淡粉红色。 (3)新洁尔灭消毒法 把 0.1%的新洁尔灭溶液用喷雾器喷洒于蛋面。市售新洁尔灭一般浓度为 0.5%,用水稀 释至 0.1%即可应用。 (4)季铵化合物浸浴消毒法 配制 120 毫克/千克季铵化合物(氯化苯甲烃铵等)的消毒液浸浴种蛋。此消毒液对革 兰氏阳性菌有效,对革兰氏阴性菌效力中等,并能抑制真菌和病菌。若在季铵化合物溶液中 添加碳酸钠会更提高其消毒力。但季铵化合物接触过的食品对人体有害,应注意安全。 (5)土霉素盐酸盐溶液消毒法 将 0.5 克土霉素盐酸盐溶解于 4℃的 1 升水中制成消毒液备用。种蛋入孵 6―8 小时后, 取出种蛋并放入预先配制好的土霉素盐酸盐药液中,浸泡 15 分钟后,把种蛋取出放回孵化 器内继续孵化。 此方法对雉鸡的白痢病的防治和霉形体的消毒效果极佳。 但药液的温度应保 护在 4℃,如超过 4℃则应放入冰块来调节。 (6)二氧化氯溶液消毒法 将二氧化氯配制成 80 毫克/千克的温水溶液,用喷雾喷洒消毒蛋面。该方法不仅不破坏 蛋壳保护膜,且对减少蛋壳及蛋内细菌数效果最好。 (二)孵化方法 1.自然孵化 此法为小规模饲养者常采用的方法,即用抱窝母鸡代孵。 (1)母鸡孵化的利弊 利用母鸡代孵的好处是:①能省去用电孵化器所必须的调节、湿温度及翻凉蛋等工序, 节省劳动力。②母鸡母性一般均强,不必担心孵化失败。③适合于小规模养殖或纯系繁殖。 ④是孵化贵重蛋或产蛋初期蛋量少时的最佳的孵化方法。 其弊端: 一是倘若出现抱窝母鸡不 足时,会使种蛋贮藏时间延长,导致孵化率低下。二是抱窝母鸡容易成为被孵出雏雉的传染 源。 (2)代孵母鸡种类及特点 ①乌骨鸡 原产我国江西泰和县,颜色不一,目前较常见的为白羽乌骨鸡。体重 1 千克左右,抱性 极强,一般每产 8―10 枚蛋即出现抱性。每只母鸡可抱蛋数为 10―15 枚。 ②地产家鸡 品种杂,体型比乌骨鸡大,每只母鸡可孵 12―20 枚蛋,但由于体型大,易使种蛋破损。 (3)母鸡代孵的注意事项 ①母鸡饲料要求容易消化,每天给水给料 1 次,粒料应用水泡软喂给。 ②动物性饲料少给或不给, 因为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补给会诱发产蛋而失去抱性。 青绿 饲料也应少给。 ③有些抱窝鸡 2―3 天不离巢,也有的离巢后即使蛋凉了也不回巢,还有的不返回自己 的巢却进入其他巢,甚至有两只母鸡同孵一窝蛋的现象。因此,要注意抱窝母鸡的离巢与保 温,每天 1 次的给水给料时间要控制在 15―20 分钟,母鸡采食、沙浴和排粪后,马上抓入 各自孵化箱中。当雏雉开始啄壳时(22―23 日) ,中止给水给料。 ④每天喂食时要检查巢箱,观察垫草污染情况,有无寄生虫,湿度适当与否等。对污损 蛋用 35℃温软布擦拭后放回原巢。 ⑤对孵化 3―4 天的抱窝母鸡,应尽量缩短其离巢时间。此期间需要较高湿度,因此, 可采用底板能活动的巢箱,在巢箱底层铺一层拌水木屑,以提高湿度。出壳时,一般在 10 小时内自动出齐,养殖者切忌用手剥离。 (4)母鸡连座法 所谓母鸡连座法, 就是使已经孵化完 1 次蛋的抱窝母鸡再孵化一轮新蛋的方法。 此法多 在抱窝母鸡不足的情况下才使用。 采用连座法时,要观察母鸡的健康状态、恋巢性等,确认其有充分精力和能力时才能利 用。从第一轮孵化开始出雏时就及时把出壳的雏雉取走人工育雏,至孵化完毕,母鸡 1 天内 仍不离巢,可在夜间将新蛋移入。 对于连座的抱窝母鸡要精心管理,必须喂给用水泡软的饲料。 2、人工孵化 (1)电孵化机孵化法 使用电孵化机必须经 1―2 昼夜的试温运转,检查温度、湿度是否符合要求和稳定,温 度自控系统是否正常等,经试转正常后,便可入孵。 湿度可用水盘数量来调节,有些孵化机采用自动喷水或喷水雾。 为防停电,最好有一条外来线路或自备发电机。如果孵化机是油电两用者为最好,在停 电时,可在热水箱中加入 40℃热水,箱下用煤油炉加热调节,热水通过机内水道使机温提 高。 若非油电两用机,则要在停电以前,做好孵化室的增温工作,将室温升到 25℃以上, 防止机内温度外散。停电后立即关闭所有开关和闸门,同时把上、下通气孔全部打开,以免 孵化机上层蕴积高温,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待孵化机的湿度下降至 32.2℃时,可关闭下部及 中部的气门,每隔 15―30 分钟翻蛋 1 次,以防机内上部蛋受热。 也可将二照后的老孵化蛋放置孵化箱下部,而将新蛋盘调至上部。出雏前 4 天的孵蛋, 若遇 1 天以上的停电,应提前落盘。 停电期间,不进行检蛋。为使孵化顺利进行,也可设置烟道和火墙,在长时间停电时, 可临时改为室温孵化。停电常使出雏时间推迟。 (2)电孵化机的孵化管理 种蛋经选择、消毒后摆入蛋盘内,大头朝上,斜放成 45°角。然后把蛋盘插入蛋架内通 电试车,在启动电动机时,合闸数次,试探有无障碍,应特别注意各项操作顺序。 ① 入孵前准备 孵化前要对孵化机全面检修,将孵化室和孵化机具彻底消毒。入孵前雉鸡蛋要预热,因 为凉蛋直接放入孵化机内, 由于温差悬殊对胚胎发育不利。 预热对储放时间长的种蛋和孵化 率低的种蛋更为有利。一般在 18℃―22℃的孵化室内预热 6―18 小时。 ② 温度控制 在孵化机内的各部温差不超过正负 0.2℃。在整批入孵时,机内温度达到 38.2℃后要固 定膨胀柄等调节器,使温度保持稳定。进入中期(9―10 天)以后,孵化温度改为 37.8℃, 从后期(20―21 天)开始,温度改为 37.3℃。 分批入孵可采用恒温,温度为 38℃,仅于第二十至第二十二天落盘(把孵蛋从孵化盘 移入出雏盘)后温度降到 37.3℃。 ③ 温度调节 孵化时,机内各部温差不要超过正负 3%。孵化期相对湿度为 55%―70%,出雏时提高 到 70%―75%。调节方法可在地面上洒水,机内增加或减少水盘。 ④ 换气 在不影响温、湿度的情况下,通风换气越畅通越好。在恒温孵化时,孵化机的通气孔要 打开一半以上,落盘后全部打开。变温孵化时随胚胎日龄的增加,需要的氧气量逐渐增多, 所以逐渐开大换气孔,尤其是 14―15 天以后,更要注意换气、散热。 ⑤ 翻蛋 入孵后 12 小时开始翻蛋,每昼夜翻蛋 4―12 次,出雏前 3 天移入出雏盘后停止翻蛋。 孵化初期适当增加翻蛋次数, 有利于孵蛋受热均匀和胚胎正常发育。 每次翻蛋的时间间隔要 求相等,转蛋角度为 90° ⑥ 验蛋 孵化期间一般验蛋两次,也有在落盘时再验 1 次的。验蛋的目的,一是查明胚胎发育情 况,孵化条件是否完备,常作为下一步采取措施的依据;二是剔出无精蛋和死胚蛋,以免污 染空气,影响其他蛋的正常发育。 头照。一般在入孵第七天进行第一次照检。主要是检出无精蛋和死胚蛋。无精蛋:颜色 发淡,只能看见卵黄的影子,其余部分透明,旋转孵蛋时,可见扁形的蛋黄悠荡飘转,转速 快。活胚蛋:可见明显的血管网,气室界限明显,胚胎活动,蛋转动胚胎也随着转动,能看 见胚胎着色的眼睛。死胚蛋:可见不规则的血环或几条血绒贴在蛋壳上,形成血圈、血弧、 血点或断裂的血管残痕,无放射形的血管。 二照一般在入孵第十四、十五天进行二照。主要检出死胚蛋。死胚蛋的特点是气室界限 模糊,胚胎黑团状,有时可见气室和蛋身下部发亮,无血管,或有残余的血丝或死亡的胚胎 阴影。如是活胚胎则呈黑红色,可见到粗大的血管,看到胚胎活动。 三照。一般在落盘的同时进行。此时如见气室的边缘呈弯曲倾斜状,气室中有黑影闪动,即 为活胚蛋。若小头透亮,则为死胚蛋。 为了确切掌握孵化过程中的孵化条件, 了解胚胎生长发育状况是否正常, 可以每天抽查 少量孵蛋,进行照蛋,对照胚胎发育正常照蛋形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孵化条件。 如果孵化条件适宜,胚胎正常发育情况下: 第一天,照检:无变化。剖检:胚盘边缘出现血岛、胚胎直径 3 毫米。 第二天,照检:无变化。剖检:胚胎出现明显的原条,淡黄色的卵黄膜明显、完整。胚 胎直径 8 毫米。 第三天,照检:无变化。剖检:心脏开始跳动,血管明显、卵黄膜明显、完整。 第四天,照检:胚胎周围出现明显的血管网。剖检:卵黄膜破裂,出现小米粒大小的透 明状的脑泡。 第五天,照检:胚胎及其血管像个“小蜘蛛”。剖检:可见灰黑色眼点,血管呈网状。 第六天,照检:可见黑色眼点。剖检:胚体弯曲,尾细长,出现四肢雏形,血管密集, 尿囊尚未合拢。 第七天,照检:同第六天,但血管网明显,布满卵的 1/3。剖检:羊膜囊包围胚胎,眼 珠颜色变黑。 第八天,照检:胚胎不易看清,半个蛋表面完全布满血管。剖检:胚胎同第七天,羊膜 囊增大,内脏开始形成,脑泡明显增大,嘴具雏形,尚无喙的形状。 第九天,照检:同第八天。剖检:羊囊膜进一步增大,四肢形成,趾明显,有高粱粒大 小的肌胃。 第十天,照检:同第九天。剖检:脑血管分布明显,眼睑开始形成,胸腔合拢,肝脏形 成。 第十一天,照检:血管网布满蛋的 2/3,但大多数不甚清楚,颜色较暗。剖检:喙较明 显,腹部合拢,退外侧出现毛囊突起,肝变大呈淡黄色。 第十二天,照检:整个蛋除气室以外都布满血管。剖检:出现啄卵齿,大腿外侧及尾尖 长出极短的绒毛,头部有点状毛囊,肌胃增大,肠道内有绿色内容物,肛门形成。 第十三天,照检:同第十二天。剖检:背部出现极短的羽毛。 第十四天,照检:血管加粗,颜色加深,蛋内大部分是暗区。剖检:体侧及头部有羽毛 出现。 第十五天,照检:暗区增大。剖检:除腹部及下颌外其他部位均披有较长的羽毛。喙部 分角质化,出现胆囊。 第十六天,照检:暗区增大。剖检:喙全部角质化,眼睑完全形成,腿出现鳞片状覆盖 物,爪明显,蛋黄已部分吸入腹腔。 第十七天,照检:同第十六天。剖检:整个胚胎被羽毛覆盖。 第十八天,照检:蛋锐端看不到红亮的部分,蛋内全是黑影。剖检:羽毛及眼睑完全, 有黄豆粒大小的嗉囊出现。 第十九天至第二十天,照检: 同第十八天。剖检:胚胎类似出雏时位置,即头在右翼下。 闭眼。 第二十一天,照检:气室向一方倾斜。剖检:同第二十天。 第二十二天,照检:蛋壳膜被喙顶起,但尚未穿破。剖检:蛋黄全部吸入腹内,壳内有 少量胎粪,呈灰白色。 第二十三天,照检:喙穿入气室。剖检:眼可睁。 第二十三天半至第二十四天,孵出雏雉。 ⑦ 落盘 孵化到 21―22 天时,将入孵蛋移至出雏箱或孵化机下部的出雏间,等候出雏,这个过 程称落盘或移蛋。要防止在孵化蛋盘上出雏,以免被风扇打死或落入水盘溺死。 出雏 孵化至 23 天时开始出雏,要保持机内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并按一定时间拣雏。将雏 雉于孵化的第二十五天上午大批取出, 并用人工破壳术帮助那些自行出壳困难的胚蛋。 注意 观察,若雏雉已经啄破蛋壳,壳下膜变成橘黄色时,说明尿囊血管已萎缩,出壳困难,应施 行人工破壳。若壳下膜仍为白色,则尿囊血管未萎缩,这时人工破壳会造成出血死亡。人工 破壳是从啄壳孔处剥离蛋壳 1/2 左右,把雏的头颈拉出并放回出雏箱中继续孵化至出雏。 孵化记录 一般记录孵化中的湿度、温度、换气及翻蛋管理情况,记录照蛋情况及出壳时间、健康 状况等。要计算和记载有关受精率和孵化率等孵化生产成绩。 受精率=(入孵蛋数-无精蛋数)÷入孵蛋数×100% 受精蛋孵化率=出雏数÷受精蛋数×100% 入孵蛋孵化率=出雏数÷入孵蛋数×100% ⑩ 清扫与消毒 为保持孵化器的清洁与卫生,必须在每次出雏结束后,对孵化器进行彻底清扫与消毒。 在消毒前, 先将孵化用具用水浸润, 用刷子除掉赃物, 再用消毒液消毒, 最后用清水洗干净, 沥干后备用。孵化器的消毒,可用 3%来苏儿液喷洒或用福尔马林熏蒸法(同种蛋)消毒。 (三)提高孵化率的措施 孵化率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研究提高孵化率的措施,必须从遗传与环境 因素这两方面考虑。 1、遗传因素 要求在选育中,严格按选种标准,根据记录成绩选留孵化率高的种雉,并采用多性状选 择法中的顺序选择法和独立淘汰法,培育孵化率高的优良种雉家系、品系或品种。 2、环境因素 孵化前贮蛋温度保持在 10℃―14℃,相对湿度应从以前的 70%―75%提高到 100%。只 有这样,才能减少蛋内水分散失及营养消耗而提高孵化率。目前,日本等养雉技术较先进的 国家均采用此标准保存种蛋,这就要求贮蛋库必须安装有自动控湿控温的设备。 入孵前要求在 18℃―22℃孵化室内预热 6―8 小时。而现场生产往往忽视这一环节。 要合理掌握整批变温孵化和分批恒温孵化的温、湿度。在保证温、湿度的情况下,通风 越畅越好,尽可能降低孵化器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保证孵化器与室内温差在 15℃左右,以 利于孵化器从通风孔换气。 凉蛋可视孵化器性能及情况合理进行。 定期进行照检和孵化效果 分析,以便根据检查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孵化条件。 在出雏期,适时施行人工破壳术可以提高孵化率。 育雏 雉鸡从出壳至 30 日龄期间, 称为雉鸡的育雏期。 饲养到 30 日龄时的成活率为育雏成活 率。雏雉在 1 周龄内死亡率最高,许多品质低劣的种蛋孵出的雏雉多在此期死亡。因此,育 雏是雉鸡生产中非常关键性的阶段。 育雏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立体式育雏(笼式育雏) ,另一种是平面式育雏。其中立 体式育雏清洁卫生,便于防疫,但对房舍要求较高,需要有较好的供温设备;平面育雏管理 粗放,对房舍要求不高。 (一)育雏准备 1、房舍及物资准备 不管采用哪种育雏方法, 都至少在育雏前 10 天将需要的房舍进行全面修缮, 清洁干净, 要求室内干燥,保温良好。育雏所需物品,如育雏设备、用具、饲料、垫草、燃料和药品等 应准备齐全。 2、消毒 在育雏前半个月, 10%石灰乳剂粉刷墙壁, 用 地面用 2%氢氧化钠溶液或火焰喷灯消毒。 室内空间用福尔马林熏蒸法消毒(15 毫升甲醛和 7.5 克高锰酸钾)1 昼夜。 食具和饮水器具可用 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然后用清水冲洗, 在日光照射下晒干备用。 3、运动场的整理和消毒 维修育雏舍的同时,把运动场陈土起出,垫好新土。起垫的深度一般为 15 厘米左右。 地面用生石灰或 1%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消毒后铺上 1 层新鲜河沙。 4、试温 育雏前 2 天试温。如果用电暖风提高育雏室温度,应先将室温升高到 34℃,然后检查 室内上、中、下、左、右、前、后的温差。使各部温差不超过正负 2℃,室内温度以中间部 位的温度计为准。伞下平面育雏,其伞下温度以育雏伞边缘、离地面 5 厘米处的温度为准。 育雏室温度以四周墙壁上离地 1 米处的温度为准。 雏雉的饲养 育雏室达到恒温 34℃―35℃后,按每平方米面积 20―25 只雏雉标准放进育雏笼内,边 放边让每只雏雉饮水 1000 单位的青霉素液。做法是将稀释好的青霉素液放入盘内,然后强 制雏雉喙浸蘸青霉素水。 1、初饮 雏雉羽毛干后 24―26 小时(长途运输不要超过 72 小时) ,进行一次饮水,叫做初饮或 开水。给予与育雏舍温度相同的 0.01%高锰酸钾水。初饮后改换普通水,水温与育雏室温度 相接近。保证饮水经常供应,随喝随有。 2、开食 雏雉首次喂食称开食。将饲料用水调制得干湿适中,然后少量而均匀地洒在垫纸上,用 手指轻轻敲打垫纸诱雏采食。 过早开食,会影响雏雉的休息,同时对消化器官有不良影响;而过晚开食,消耗雏雉的营养 和体力,易发生失水和体质虚弱。适时开食还有助于胎粪的排出。 3、雏雉饲料配制和喂法 饲料应是全价的营养成分和高质量的蛋白质。因各地的饲料原料种类及数量不尽相同, 每一饲料阶段列出数种配方以供饲养者参考(表 4-2) 。 表 4-2 0―4 周龄饲料配方(%)饲料种类 Ⅰ Ⅱ Ⅲ Ⅳ Ⅴ 玉米 40 41 36.3 39.1 39.2 高粱 3 ― ― ― ― 麦麸 2.7 3 5 5 5 豆饼 35 37 42 37 40 进口鱼粉 12 ― 3 8 12.5 国产鱼粉 ― 13 ― ― ― 酵母 5 4 8 5 ― 豆油 ― ― 3 2.7 1.0 蛋氨酸 ― 0.3 0.4 0.4 ― 骨粉 1 1.7 1 2 1 贝壳粉 1 ― 1 0.5 1 食盐 0.3 ― 0.3 0.3 0.3 营养水平:代谢能(兆焦/千克) 12.05 粗蛋白(%) 28.0 27.6 29.1 26.8 28.612.1312.6312.3812.30 饲料最好加水拌成湿料投给,一周内少量勤给,避免腐败。一周后饲料中应拌 1%―2% 沙砾,以帮助消化。 开食时,要求雏雉学会吃食即可,并不要求都能吃饱。雏雉一般在育雏期容易发生疫病 或营养不良,所以要精心饲养。 4、饲喂次数 半月龄内每天喂 6 次,从早 5 点到晚 8 点,每隔 3 小时喂 1 次,晚 9 点熄灯,使雏雉休 息。半月龄以后每天喂 5 次。 采食量 雉鸡体重比家鸡小,饲料需要量也比较少。为了便于饲料的供应和储备,应了解雉鸡随 日龄增长而变化的采食量。当生长接近成雉体重时,采食量也趋于稳定。一般平均每只成雉 日采食量为 75 克左右。0―20 周龄共需混合料 6.5 千克。种鸡年耗料 27 千克左右(表 4-3) 。 表 4-3 雉鸡饲料需要量(单位:克/只)周龄 体重 每日 料量 每周 料量 累计 料量 周龄 体重 每日料量 每周料量 累计料量 1 34.4 5 35 35 11 722 56 392 .7 9 63 98 12 798 63 441 .9 13 91 189 13 874 68 476 .7 17 119 308 14 925 70 490
21 147 455 15 977 73 511
25 175 630 16
31 217 847 17
37 259 1 71 497
44 308 270 490
50 350 170 490 6552 6、配合雉鸡饲料的一般步骤 ①初步确定日粮中各种饲料的百分比; ②用每种饲料的各种营养含量乘以该饲料的百分比,得出该种饲料的营养含量; ③把各种饲料乘得的营养含量逐项累加起来; ④把各项营养含量累加值与饲料标准的营养需要相对照, 如不符合, 适当调整某饲料的百分 比,使其达到或接近饲料标准。 (三)雏雉的管理 雏雉的管理原则是:进入一个舍得雏雉应该是同一日龄,实行全进全出制。根据雏雉生 理特点,合理地制定管理措施。 1、建立合理管理制度 每天的饲喂次数,饮水,打扫卫生,记录温、湿度等工作都要有个固定的时间和顺序。 2、注意观察雏雉群动态 发现精神、食欲、粪便、行为等有异常时,立即查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分级和淘汰 接雏时,根据雏的强弱分别组群,发现病雏和弱雏时,要及时隔离并分笼饲养。对病雏 及时治疗,对那些濒死的或有传染病怀疑的病弱雏要及时淘汰。方法是焚烧或深埋。 4、温度和湿度的管理 不论哪种育雏方式,控制好温、湿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如果采取立体育雏时,其室 温在开始时为 34℃,育雏 1―20 天中每两天降低 1℃,21 天后每天降低 1℃,直到育雏温度 与环境温度(15℃―20℃)一致时,停止人工供温。如果是伞下平面育雏,开始时伞下温度 为 35℃,室温 26℃,以后伞下和室内同时降温,育雏 1―20 天也每两天降低 1℃,21 天后 每天降低 1℃。30 日龄后在夜间也不给温。育雏温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天气的好坏, 雏的密度和雏舍的保温状态,不断调节至适宜温度。如温度适宜,雏雉表现为休息良好,睡 得香甜安宁,伸颈舒腿,分布均匀;若雏雉张口呼吸,频频饮水,则表明温度过高;如雏雉 “唧唧”哀鸣, 挤堆, 不思饮水, 则说明温度偏低。 在育雏期间,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60%―70% 之间。育雏开始时,由于室温高,湿度会偏低,可在地面上少量洒水调湿。至中后期,由于 雏雉呼吸量和排便量增多,室温低,相对湿度往往超过 70%,可以打开门窗适当通风,并 及时除粪以降低湿度。雉鸡育雏在 6―8 月份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控制不好湿度易引起球虫 病、烟曲霉菌病等。 5、及时疏散密度 雏雉生长达半月龄,减少疏散一次密度,防止因密度过大发生啄癖或其他疾病。各阶段 的饲养密度平均为:1―10 日龄 60 只,11―30 日龄 20 只,31―60 日龄 10 只。 6、适时断喙 在各生长阶段的雉鸡均可发生啄癖, 控制这一恶癖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适时断喙。 方法是: 在第三周龄时,结合疏散密度用电热断喙机作一次断喙,断喙时切除喙的 1/3 并充分止血。 也可用剪刀剪喙后烫烙止血。 对于小规模饲养的农户也可用电炉子或煤炉、火炉等烤红一铁板,作简易烫烙断喙。具 体方法是:断喙者手戴线手套,左手持雏雉,用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雉的两腿,拇指和食指夹 住两翅,两中指勾住雉胸,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住头的眶部,用力将喙在烧红的铁板上往 返烫烙, 当感觉发“涩”时说明角质喙已经烧去, 即可停止。 烫去部分大约是喙长的 1/4―1/3。 这种方法可一炉多人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是小型养殖场行之有效地方法。 7、卫生管理 每天刷洗 1 次食槽和水槽,每天清除 1 次粪便。落在地上的饲料和饮水及时扫净擦干。 谢绝外人参观育雏舍。 8、防病灭病程序 雏雉弱小,抗病力低下,患病后治愈效果不高,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雉鸡育雏期预防 性投药措施见表 4-4。 表 4-4 雉鸡育雏期常见病预防性投药日程表 日龄 预防病名 预防用药、剂量、期限 开食前 上呼吸道病 链霉素,每只
国际单位,喷雾 4 日龄 球虫病、禽白痢、禽霍乱、肠炎 土霉素, 1000 只雏每日 15 克拌料, 0.03% 每 或 拌入混合料,连喂 5 天 10 日龄 鸡新城疫 新城疫Ⅱ系苗饮水、滴鼻或喷雾,饮水量为肌内注射量 2―4 倍 12 日龄 禽白痢、球虫病 青霉素,每只每日
国际单位,饮水或拌料,连用 5 天 18 日龄 禽白痢、禽霍乱、血痢 喹乙醇,每千克体重每日 5―10 毫克,连喂 6 天 第五章 雉鸡的饲养管理雉鸡的育成期是指 5 周龄至当年年末的青年雉而言。育成期可分为中雏和大雏两个阶 段。中雏是指 5―10 周龄的雏雉,大雏是指 11 周龄至本年年末的雏雉。这两个阶段由于生 长发育的特点不同,饲养管理要求也有所不同。一、中雏的饲养管理雌雄雉鸡在 4―10 周龄期间,其体重几乎呈直线上升,10 周龄后生长曲线稍变平坦。 说明雉鸡中雏阶段生长发育迅速。 此阶段应保证较高的营养水平, 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 要。雄雉比雌雉生长速度更快,说明雄雉比雌雉提前达到成熟体重,此阶段及其以后应根据 雌、雄营养需要量的不同而分开饲养。 进入中雏阶段,日粮中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有育雏期的 25%―27%降至 21%左右。 据饲养试验分析,中雏期饲喂粗蛋白含量为 21%的日粮,其增重比含量 17%和 19%组的雉 鸡显著,但与喂 23%和 25%含量组的雉鸡增重差异不显著。说明中雏期日粮粗蛋白含量以 21%最适宜。代谢试验证明,中雏期日粮适宜代谢能为 12.43 兆焦/千克。 表 5-1 雉鸡 5―10 周龄(中雏)饲料配方 饲料种类 Ⅰ Ⅱ Ⅲ Ⅳ Ⅴ 玉米 53 53 47 51 50 高粱 ― ― 5 5 5 麦麸 6.7 6 6 ― 5.7 豆饼 30 28 30 28 25 进口鱼粉 6 ― ― -― 7 国产鱼粉 ― 9 8 10 ― 酵母 2 3 2 4 5 骨粉 1 1 1 1 1 贝壳粉 1 1 1 1 1 食盐 0.3 ― ― ― 0.3 营养水平: 代谢能(兆焦/千克) 12.18 11.9 11.92 粗蛋白 22.3 22.1 22.1 22.4 22.012.2612.81、饲料 中雏饲料不必碾得过细, 以免降低采食量; 但过于粗糙, 又会使雉群挑食造成营养不良。 饲料配方见表 5-1. 在配方中雏饲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蛋白质饲料 可降低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比例(占饲料的 8%―10%) ,而增加植物性蛋白质饲料量。 (2)能量饲料 中雏对能量需求一般在 12.13―12.55 兆焦/千克为适宜。能量饲料以玉米、高粱、小麦 麸为主,可占饲料的 40%―50%。其中,高粱比例要小,占饲料的 5%左右。若以玉米为主, 缺乏糠麸类的饲料时,应注意防止发生 B 维生素族的缺乏症。 (3)维生素饲料 青饲料含大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主要以白菜、胡萝卜、青苜蓿、水草等为主。在青饲 料充足时,可喂给占日粮体积的 30%―40%,借以降低饲料成本。 (4)纤维素饲料 如麦麸、高粱糠、稻糠、玉米糠等,可占日粮的 10%左右。 2、饲喂 中雏期采用平面饲养,为防止剩料和饲料酸败,可采用干喂法,不必拌湿料饲喂。每日 喂 5 次,每次饲喂期间间隔 3 小时。 雉鸡随着日龄的增长,采食时间更是不集中。因此,准确掌握采食量是比较困难的。一 般是看翌日早上喂料前料槽有无剩料,剩料多则是给料多了,无剩料则可能是给料不足。 青饲料多以挂菜形式给予,常挂在网壁上任其自由采食。 食槽和饮水器要设置充足,一般每 100 只中雏要设 2.5 千克容量的料桶 4 个和 2 升容积 的饮水器 4 个。 管理 雉鸡比家鸡胆子小, 容易受惊。 特别是雏雉从育雏舍笼养转到中雏舍平面饲养的第一天, 由于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雉鸡心惊胆颤,精神不安,易在屋内四处扎堆,互相挤压,使局 部密度增大。特别是晚间,气候较凉,雏雉扎堆取暖,极易造成雏雉被压死事故。为避免压 死,应在墙角用草铺垫成 30°角的斜坡,将垫草踩实。因坡形的垫草使鸡腿站立不稳,即使 雏雉挤靠取暖也不易成堆。踩实的垫草,雏雉钻不进去,也会减少压死。 1、饲养密度 中雏正是长肌肉、长骨骼时期,密度大时雉群易发生啄癖,发育不整。5―11 周龄,每 平方米内可容纳 10―12 只,如果包括运动场,则每平方米 2 只。雉群以 300 只一群为宜。 在没有足够运动场地条件下,雉鸡密度过大易发生啄癖。发生啄癖时,把啄伤雉捉出,并在 伤口涂樟脑软膏或紫药水,隔离饲养。 2、运动 雏雉转到中雏舍后,使其在室内和运动场里自由活动。运动场的面积要比室内面积大 2―3 倍,以平均每雉占地 0.5 平方米较合适。如遇暴风雨,雏雉争先恐后拥挤堆在一起,互 相踩压,加上雨水浇淋,容易造成大批死亡。因此,饲养员要及时掌握天气情况,遇到这种 天气时,立即把雉群赶到室内,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3、野性驯化 雉鸡要从雏开始加强驯化工作。雏鸡的驯化方法很多。 (1)利用条件反射 把吹口哨与投食结合起来,驯化雉鸡能听到哨声即到固定地点等待取食。 (2)食物引诱 用青菜或其他食物引诱,驯化雉鸡,使之不怕人,愿意接近人。 (3)固定服色 饲养员服装的颜色要固定,并且不穿鲜艳的服装,使雉鸡和人建立感情,逐步达到驯化 的目的。 美国七彩山鸡的野性较小,驯化程度高,更适于家养。 (4)防止啄死或撞死 啄死是由于发生啄羽,啄肛等恶癖造成的。啄癖发生地主要原因有:超密度;长时间高 温饲养,雏雉饮水过量,盐分失调,引起生理上障碍,诱发吃血恶癖现象;强弱雏混养,大 雏欺小雏, 强雏欺弱雏;雉鸡对红色敏感, 看到外伤出血就去叼啄, 越叼越厉害,引发恶癖; 长时间饲料营养不平衡,缺乏某营养物质,如缺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氟牙膏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