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账号迁移合并用户,我只想问还能给用户烧多少钱

12,343被浏览2,620,862分享邀请回答4.1K28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6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滴滴和Uber合并 将怎么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滴滴|Uber|合并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深度|滴滴和Uber的这次合并,将怎么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 36氪
  文 | 杨林 张晴 闫浩 周天 杨轩
  虽然刚到8月,但几乎已经可以断言,今年最大、影响人数最多的一场合并,在今天发生了。
  “你知道滴滴和Uber合并了吗?”下午6点,36kr记者打上了一辆棕色的马自达,询问司机时,对方露出了一脸懵住、不敢相信的表情。今天下午5点,在经历了两周的反复传言和辟谣——先是由彭博等海外媒体传言双方在商谈、由滴滴副总裁、投资人和公关部门出面否认、Uber中国副总裁柳甄否认,再出现已经合并的传言,并传出Uber创始人发的合并通知邮件,双方再辟谣后——滴滴出行终于发布了官方声明,公告标题叫做“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
  而根据36kr获得的一张滴滴股东微信群的截图。在今早10点多,滴滴和Uber中国的此次合并已经基本达成。另一个消息源则在今天日间对36kr称,这个案子将在今天晚间前最终结束。
36kr记者获得的关于这场合并的微信截图
  滴滴与Uber全球达成的协议是:滴滴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互相持股,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Uber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互相加入对方的董事会。
  至于那封被“辟谣”的、Uber创始人发出的邮件。最终也被证明是真的。
TK在公布后主动发表的邮件内容,跟这封此前外流的邮件内容一摸一样。
  这位胖乎乎的钟姓司机得知合并的消息后,开始各种唉声叹气,念叨经济不景气,他原来开货运,单子少了,为了生计改开滴滴,加上补贴一天收入也就三四百元。他觉得本来就已经“车多单少”了,他去排号注册成为滴滴司机那天,排到的是5000来号,他据此估计说,滴滴每天至少要新增几千司机。而一旦两家公司合并,“更坏事儿了,以后补贴肯定要少。”
  1.这是一场至少一年节省30亿美金的合并
  在过去两年的竞争中,两家公司在究竟谁补贴多、谁更亏钱多上,口水战一直在进行。
  首先是滴滴在去年12月的滴滴战略大会上向媒体公开宣布,滴滴用“1/4的单均补贴量,占有同行10倍市场规模”。&
  在今年1月Uber与海航集团战略合作发布会上,Uber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被问到怎么看待滴滴的此番言论时,他冲口而出说:滴滴公司每周要花7000万到8000万美元,按照滴滴的这个节奏来估算,每年花4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去年Uber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用于补贴司机的钱仅有滴滴的一半。&
  在这些带有掐架意味的发言中,已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Uber自己承认2015年在中国投入了10亿美金,而滴滴的烧钱数字是Uber的2倍——那么一旦合并,补贴停止,两家公司至少一年可以节省30亿美金。如果考虑到两家公司不断快速增长的订单量,这个补贴的数字只会更大。
  而根据36kr记者获得的一份疑似是滴滴为了募资而使用的PPT中写道,疑似为滴滴的“J公司”,2015年亏损122亿元人民币(约20亿美元)。
36kr获得的这份融资PPT里,“J公司”显然指代的是滴滴
  2.滴滴梦想着盈利和上市,一直亏钱怎么行?
  也是在36kr获得的这张PPT里,疑似为滴滴的“J公司”,用了一整张PPT来描述这样一个未来:一旦取消补贴,经测算,J公司主营业务净利润2017年将达到10亿美元。
滴滴对于盈利的预估
  如果让Uber选择,它也不愿意烧钱。“Uber在其他全球其他的地区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补贴,因为他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几乎不会补贴市场,但是在中国,他们遇到了强硬的竞争对手。”一名接近Uber的人士对36氪说。
  但为了竞争,Uber总部在中国实行的城市发展越好,公司补贴越高的政策。“比如其中北京地区的补贴一向很高,因为那里也是滴滴的大本营。”该人士称。&
  卡兰尼克曾表示:“Uber并不希望做这件事(补贴大战),但我们在中国排名第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得不做,以跟上市场第一。”
  早在今年6月,滴滴出行国际战略高级总监李子健曾对媒体透露,滴滴公司目前在400座城市开展业务,已在超过半数的城市实现了盈利。不过在很多滴滴司机看来,这种“盈利”是建立在剥削司机补贴的基础上的。
  根据滴滴公司规定,司机日接单达到16单后,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奖励。但是实际是,不止一位司机告诉记者,在连续接了15单之后,“你很难再抢到第16单,我们猜测这是系统自动设置的结果。”据一位熟悉滴滴的知情人说,这其实说明了滴滴是有盈利压力的。
  并且,两家公司都有共同的投资方,老虎基金、、高瓴资本都是他们共同的出资方,对他们来说,合并无意是最佳选择。
  3.两家一直海量融资、一直飞速增长的公司,都是对方眼里打不死的小强
  刚开始,这两家公司都以为自己可以碾压死对手。&
  Uber进入中国前,曾找滴滴谈判,开出的条件是,要么接受Uber投资40%,要么被Uber打败。在去年春节时,Uber趁着滴滴、快的两家公司合并,迅速推出人民优步,用低价策略进攻市场。“面临着在全球四百亿美金估值的巨无霸,压力太大了。如果Uber专车单量起来了,资本市场会选择性投票,那滴滴和快的就等着完蛋。”仇广宇说,在快速的产品、战略调整后,去年第二季度,滴滴快的获得了80%的专车市场份额。&
  然后是无休无止的融资。&
  去年情人节,滴滴快的合并,不到半年融资30亿美元,滴滴快的CEO程维说,合并前去年12月滴滴融了7亿美金,加上快的融了6亿美金,他们认为应该够花很久了,很多公司上市都才拿2亿美金。但没想到过了半年又在融资,还一下融了30亿美元,刷新了未上市公司的单轮融资额纪录。对此滴滴快的战略部高级总监仇广宇曾给出解释,“合并之后行业竞争格局整体升级,变化简直太快了。”&
  今年上半年,滴滴则总计融资超过70亿美元。
2016年上半年滴滴的融资金额大过以往太多
  从去年9月开始,Uber中国已经完成了来自海航资本、百度、等投资方超过21亿美元的A、B两轮融资,目前估值约在80亿美金。
  伴随着融资,烧钱,两家公司的订单量都在不断上涨。
  在不断的竞争中,出现了两个声音。&
  越来越多行业人士开始说:打车市场格局已定,因为当滴滴占有3/4的市场份额时,行业老二Uber还有什么翻盘机会?&
  滴滴出行从去年到今年,市场份额一直稳定在70%到80%之间。而滴滴出行公布的数据是,截止到今年7月,其所有业务的日订单已经达到1600万单。
  看起来,Uber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较小,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最显著的价值是,Uber订单量也在极速上涨。去年夏天,Uber中国公布的订单量是每天100万单,现在,根据Uber创始人此次邮件里的说法,它月订单量是1.5亿单……这意味着,Uber的日订单量大约是500万单,相比一年前增长了将近5倍。
  显然,5倍是个堪称疯狂的增量。Uber并没有被碾压至死。
  除此之外,“Uber一是划算,二是Uber素质高,滴滴素质整体不高,uber整体来说顾客心平气和,客客气气,拉滴滴呢,10块钱拉一个车会噎死你,有的上车会骂你。”36kr傍晚打的一个开本田雅阁的王姓Uber司机说,这是他从滴滴转投Uber的原因。王师傅的这个说法,36kr记者并不是第一次听司机这么说。&
  Uber的东区负责人汪莹曾经说自己加入Uber的理由,是“Uber效率为先,这个策略一定会赢”。具体体现在,Uber的司机是被派单的,没有选择权,所以IT系统计算出来的效率最高;Uber在拼车业务上的大数据IT能力更强。
  这显然是一个谁也打不死谁的市场。如果谁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干掉对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双方谁进攻另一方,最后的结果都会是血流成河”。一名业内人士评论说。
  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强者才有被收购、去谈判的价值。
  4.规避政策风险,比你想象中重要
  根据刚刚公布的新政要求,私家车想转成网约车,首先要转变性质,转变成“预约出租客运”,还得拿到运营许可证和驾驶员资格证。当然这些还仅仅都是大家能够看到的,据齐鲁一点报道称,网约车车管理办法公布当天,济南的哥就收到相关单位的安慰短信称,济南网约车会有数量限制,已经更直白的表明了“网约车数量和运价水平由地方政府决定”的态度。
  一名匿名滴滴员工说,新政对网约车宣布合法,但是不确定因素太多,且每个城市都会出细则。对不利因素的猜测有:
  1、限制营运牌数量限制,这是影响一个城市供给的最大因素;
  2、大城市限制外牌车辆运营,这是第二因素,特别是本身就限号限牌的城市;
  3、干预定价,例如要求坐网约车定价高于出租车,影响需求。
  Uber在中国的冒险从3年前开始。当时,卡兰尼克、佩恩,以及其他几名高管坐在一起,试图研究,Uber如何避免犯下其他外国科技公司在中国的失误。大部分硅谷科技巨头,无论是Facebook、谷歌还是,在中国都未能成功。有些公司的原因是不适应监管,而另一些公司则是因为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为了能够保证顺利进入并留在中国市场,Uber在中国地区找到了熟悉“合法化进程”的柳甄,后者是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侄女,加入Uber前,她在美国硅谷做律师已近十年,主要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法律咨询。
  当卡兰尼克不在的情况下,柳甄已成为Uber在中国的代言人。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确保“合法化进程”尽可能地顺利。不过,Uber之前在其他国家的成功模式并不能给她提供借鉴,挑战行业规则,这是优步攻城拔寨的成功秘诀。在美国,正是由于坚决维护消费者利益,不屈服于势力强大的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压力,让优步具有了英雄主义色彩。但在中国,优步如果继续坚持这套准则,那就有可能会被扫地出门。
  柳青曾评价优步现在的海外扩张战略有点像插旗帜,到一个城市然后宣布我来了,但是中国市场是一个不太好插旗的市场,土特别硬。
  而处于政府部门强力监管下的滴滴显然日子也不好过,早在去年1月份,滴滴专车就因将私家车纳入其商业运营平台,而被交通执法部门认定存在非法营业行为,收下10万罚单。今年6月,上海市交通执法总队又在非法客运车辆检查时对滴滴、Uber各开出十万元罚单。&
  去年3月,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两会上被媒体问及私家车能否进入专车运营时,斩钉截铁地说出“永远不允许”这五个字,更是令舆论哗然。“约车平台大清洗时代来临了”,一位关心网约车市场的媒体同行在朋友圈里这样评价杨传堂的表态。
  对于和地方政府的沟通,柳甄称优步的身段更为柔软,将根据地方政府的需求去量身定做方案。优步每进入一个中国城市,卡兰尼克都会亲自向该市市长展示优步根据行驶路线建构的城市地图,他希望地方官员们能够理解优步的交通模型,并给予优步一些支持。
  而Uber和滴滴的合并,能让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幅降低,这有助于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升公司的价值。
  5.未来怎么办?
  滴滴内部算过,出租车移动出行的市场规模一年是500亿,专车是2000亿,合并谈得很快,因为大家都瞄准了移动出行的所有细分领域,不想在出租车里长时间内耗。
  据知情人士分析,合并之后,Uber将面临管理层的大规模流失,“两家公司的基因不同,未来还是会朝着不同方向去发展。”该知情人士说,在运营方面,滴滴精于对大数据的严厉把控,强调用户对用户基数的积累和对流量的多元运营,而每个城市只有三四名员工的Uber则更看重创意和效率,意图通过技术和算法的优化,尽可能地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到车,对专车产品足够专注。
  Uber最值钱的部分是它的技术,“这种技术在美国是拿去和谷歌、facebook死磕的”,所以两方合并后,“Uber和滴滴的合作方式只能是市场换市场,不可能是技术换市场。”上述人士说。
  合并后的滴滴、Uber还是有着诸多可能性,该知情人说,相信合并后的新公司在未来将会成为仅次于支付的O2O巨头,“外卖、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模式都会有可能”。&
  不过,对于钟师傅,以及滴滴公告里说的1300万滴滴司机,和数量级也不会太小的Uber司机来说,摆在面前的,是收入一定会变少。
  现在,滴滴从车主那儿,抽成是26%左右,而Uber目前仅仅抽成20%——两家公司合并后,这6%的空档显然会马上被拉起来。对于一个月收入5000的快车司机来说,这意味着收入至少要少300块。如果算上其他的补贴,损失只会更多。
  “补贴会下调,原因是没必要,但并不是刹车踩到位。每个城市的供给和需求都不一样,一定会通过少量补贴来维持供需平衡,同时新客和新司机的补贴不会下降太多,通过少量补贴来维持供需平衡。”一名匿名的滴滴员工说。
  作为乘客的你我,未来要学会适应更高的价格、更多付出溢价的可能性。在广州地区,滴滴快车、Uber、神州专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涨幅,大约在20%-30%。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滴滴出行的相关负责人,并不承认有主动涨价的举动。
  毕竟,滴滴“2016年盈利10亿美元,2018年上市”的目标就摆在眼前。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由于贫富差距过大,没有一种抢的心态,在社会竞争中,人和人的差距就会相当之大。这种普遍性的势能形成了一种社会压迫,并造成了一种全社会的焦虑,让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幻化成一个泡影。
金融的进步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试错的过程,但由于金融业具有巨大的风险外溢效应,其试错成本更要严格把控。从互联网金融到Fintech,从大数据到区块链,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创新会日益加快,金融产品也会日趋复杂。
中产收入陷阱最令人担心的后果是,尽管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走高,但是却更多反映为高收入阶层的财富以及政府税费的增长。这其中的机理在于,高收入阶层不仅坐拥众多资源和收入渠道,更可以通过无税的资本利得,实现收入的不断增长。
违规行为何如此猖獗?刷卡手续费低,收单企业正常经营很难盈利是根本原因。银联总裁时文朝曾指出,中国绝大多数问题都出在定价机制上,衍生出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扭曲。司机如何看滴滴Uber合并:如果没奖励就不干了
作者: 新浪科技-李根来源: 新浪科技 16:50:00
今天据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和Uber中国(优步)两家公司将宣布合并,以结束无休止的补贴战争。多数司机和乘客,还无法反应过来:这到底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实拍滴滴总部打车补贴和市场现状在中国,为赢得出行市场的份额,两大出行平台始终采取补贴烧钱求市场的策略。一方面是奖励司机,在供给端有足够稳定的车源数量;另一方面是补贴乘客,在需求端持续维持现有份额,培育用户习惯,提高用户黏性。这种补贴策略一度取得不错的效果。在新浪科技调查中,90%以上的司机均同时装有滴滴和优步两个客户端,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往往在某一段时间内只会使用一个,这个时间段可能是1天、1周或者1月。据专车司机张先生反馈,滴滴目前的奖励政策是每天拉足22单给予60元的奖励,优步则是每天拉足12单奖励40元、22单100元。但就在这样的补贴政策下,张先生以滴滴为主,他告诉新浪科技:“优步虽然看似奖励更多,但是一天拉满22单优步很难,因为优步的派单都特别远。”他认为优步每单平均耗时要远远高于滴滴,“就你这样从新浪大厦到西二旗的,我一小时能拉个5、6单,但优步这样的单不多,如果打开优步,我往往会被派到朝阳或者比较远的地方去,影响我的单数。”优步司机周先生则不这样认为,他专注于优步的原因是奖励比滴滴高。他告诉新浪科技:“现在的情况是每天能拉30单,根据优步的政策,一天能额外奖励100元。”他也坦承优步派单较远的问题,但他觉得优步的拼车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算从北京西北五环拍到东南三环,乘客要么接受较高的价格,要么接受路上的拼单。一旦拼单,我就会在一趟路程中有2-3单,花费的时间可能比每单总耗时更少。”周先生还称,优步还会在每月进行奖励,这也是吸引他的原因之一。具体的奖励方式是:每月排名前500名的司机奖励1000元,排名前2000名的司机则奖励500元。这让司机们愿意起早贪黑拉更多的单。“那如果去的地方不合适怎么办?”新浪科技问。因为在优步的机制下,拒单的后果会很严重。这也是上述滴滴司机后来对优步“粉”转“黑”的原因之一,一旦拒单超过比例,很难在高峰奖励时段被派到单。但优步司机周先生对此不以为意,他称这个比例是65%以上的拒单率才会有惩罚,“这个比例如果具体来看,一周你拉200单,拒掉60单是没什么影响的。”此前,滴滴司机张先生和优步司机周先生都试过“混拉”,即滴滴干一周,优步干一周,但后来他们发现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收益,于是他们开始倾向于专职在一个平台上。据他们透露,专职于滴滴或优步,月收入都会上万。滴滴总部内部乘客:补贴=忠诚度司机因为收入和奖励有忠诚度,乘客的情况也差不多。家住安贞桥的新浪员工刘飞飞一直都是打车上班,但并不会钟情于某个平台,他解释称:“完全是看补贴,滴滴补贴高就打滴滴,优步优惠多就打优步,遇到特殊情况,滴滴和优步倍数都特别高的时候,就出租车。”以补贴情况来站队的乘客,并非刘飞飞一个,在采访了多数专车乘客后,新浪科技得到的最多反馈是:谁便宜用谁。这完全是一个市场调节的行为。实际上,也有乘客反映称,以前会因为“技术”原因站队,但现在来说,滴滴和优步早已没有区别。这种“技术”指的是滴滴和优步在不久之前的产品区别。比如滴滴以司机抢单为主,司机可以看到乘客的目的地,可以选择去或不去,但优步则采取指派模式,乘客甚至不用输入目的地,随时说打车就能打到车。这种产品思路一度上优步更受欢迎。另一方面是付费逻辑上。此前滴滴的付款需要乘客核实账单后付款,于是滴滴司机收款周期被大大延长,而优步则是“信用卡”逻辑,采取自动扣费,事后申诉等办法,这样让司机收款更快,乘客也不必担心忘记付款。然而,这种技术和产品上的不同早已慢慢被消除,两个平台在产品上早已越来越一致。无论司机还是乘客,选择的唯一标准是:利益。那么问题来了,为了结束补贴烧钱而选择合并的滴滴优步,合并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减少甚至取消补贴,一旦如此,司机和乘客之前的“忠诚度”基础将不复存在,司机和乘客还会买单吗?司机:不补贴就不干了面对此问题,滴滴司机吴先生认为“奖励”和“补贴”都不会取消,原因是这样的话马上就能有其他的打车平台冒出来。另一名滴滴司机则表示如果取消补贴,那自己将放弃全职专车司机的生活,“1.5元每公里,除非提高单价,不然以现在的价格,没有补贴是不够油钱的。”他认为自己可能会采取兼职的方式,“比如周末出来拉几单补贴家用之类的。”优步司机则表示一旦补贴取消,自己就会直接转行,“优步的价格实在太低了,离不开补贴奖励。”网友调查:不补贴就考虑其他方式供需将决定价格,一旦供给减少,需求不变的话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但如果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乘客还会选择专车吗?现在每天出行都离不开专车的刘飞飞认为,希望没有补贴的价格不高于出租车,这样的话他还会选择专车,但如果价格太高,可能就会考虑其他的出行方式了。刘飞飞还特地向新浪科技谈到7月下旬大雨时打车难的情形,“基本都是3倍以上,非常吓人,最后大家发现出租车反倒价格合适。”他强调价格将会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此外,对于滴滴和优步合并的影响,刘飞飞还反问新浪科技:“难道这不是垄断吗?难道国家允许这种合并吗?”值得一提的是,从新浪科技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有57.6%的乘客选择滴滴打车,优步则有28.3%,这二者占据了85.9%的份额。不过,接受调研的用户中,有40.4%的用户并不看好滴滴和优步合并,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意见。此外,滴滴和优步合并后,关注度最高的问题是打车价格和补贴力度,分别占比46.8%和31.9%,打车是否容易则只占到了8.5%。难道打车软件不是为了“打车容易”而生的吗?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直通车优化
电子商务培训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其实最大的赢家是.....
此次滴滴和Uber合并,使得BAT雨露均沾。但其实,苹果才是最大赢家之一。
本文系投稿,作者杨壹圆。
周一,一条重磅消息刷了所有人的朋友圈。
&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Uber)&。
公告中显示,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优步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有消息称,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合并之后,市值将达到 350 亿美元。
为何优步中国业务要与滴滴合并呢???  
在滴滴出行与优步达成战略协议之后,优步的创始人卡拉尼克就对其中国团队发布了一封信件。
信中按照卡拉尼克解释就是,优步和滴滴在中国烧钱数十亿美元,然而两家公司至今没有扭亏为盈,不如一起实现共赢。
我们先来看看滴滴出行与优步的战略协议条款,可以看到大概几个关键点:??  
1.优步中国将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
2.滴滴出行将整合双方资源,包括技术、运营、管理团队,实现共享资源、协同发展。
3.滴滴出行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满足消费者各种出行需求。
4.滴滴出行将与监管机构紧密合作,持续进行市场培育。
5.滴滴将加快国际化步伐,进一步推进进入其他海外市场。
6.优步全球将持有滴滴出行5.89%的股份,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
7.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8.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和优步创始人卡拉尼克互相加入双方董事会。
有的人说,这次滴滴和Uber合并,成了BAT三方都投资过的公司。但也许你们还忘了一位&老司机&&&苹果。
其实,苹果才是最大的赢家之一。
两者合并对苹果意义重大
今年5月,苹果以10亿美元投资滴滴出行,这是滴滴出行成立有史以来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而通过此次投资,苹果成为滴滴战略投资者、与腾讯、阿里巴巴等重要伙伴一起助力滴滴为广大中国车主与乘客打造数据驱动的移动出行平台。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Apple的认可令成立四年的滴滴深受鼓舞,更是一种激励。&滴滴将继续努力,与司机和乘客、与全球伙伴一起,让人人拥有更加灵活可靠的多元出行选择;帮助我们的城市解决交通、环保和就业挑战。
Apple CEO Tim Cook表示,滴滴彰显了中国iOS开发者社群的锐意创新精神。滴滴打造的出行平台及其卓越的管理团队令人赞叹,我们期待支持滴滴的长期发展。
苹果已经被广泛谣传将踏入汽车行业,其电动车专案是成立于 2014 年的&泰坦计划&,特斯拉首席执行伊隆&马斯克在今年1月11日接受BBC采访时提到,苹果开发电动车的计划是&公开的秘密&。
那么,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的合并,对苹果来说有何意义呢?
可以说,滴滴与Uber中国的合并对苹果意义重大。
在5月份,滴滴宣布获得苹果10亿美金投资后,各方评论一时四起,都同时将焦点聚集在了一个字之上&&车。
是的,这是苹果投资滴滴的关键词。
对于苹果来说,打造Apple&Car不仅仅是造属于苹果自家的汽车,它更希望&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推出全新革命性的个人交通代步工具。并且还要在车载服务上大大发力,而苹果正在寻求除电子产品之外的下一个新的增长点,汽车领域自然成为苹果更大的创收空间。
同时,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这笔交易对苹果将意味着,不久前砸下的10亿美元投资,短期内就可以获得25%的投资回报,可谓相当丰厚。
另外,这次的合并交易,还将让苹果间接成为了滴滴出行和优步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移动出行服务企业的投资人。关键是,这不仅关系到优步的全球服务,而且对苹果巨资投入的汽车计划受益匪浅。
当然了, 间接成为优步投资人的苹果,对优步同样有好处。
一直有消息称,优步正考虑利用可用的 5 亿美元和高科技打造属于自己的地图服务,目的是减少对谷歌地图的依赖。
因此在苹果拥有自主的地图技术的情况下,与苹果成为投资关系之后的优步更多是&有益无害&的结果。此次苹果 CEO 库克和优步老板卡拉尼克站到了&同一阵营&。
苹果投资出行行业,它才是&老司机&
在上周苹果公布2016 Q3财报之后的电话会议上,库克被 Cross Research 的分析师问及,为何苹果仍在进行一些投资和并购,比如直接投资了中国的拼车企业滴滴出行,苹果未来在并购方面的战略是什么?
对此库克回应称: &对中国的滴滴出行,可谓一次不太寻常的投资,我们对此类初创公司的投资项目不多,但对于投资滴滴出行,则是一项比较好的财务投资,并且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公司可以有战略上的合作。最后,我们也有望了解到更多拼车行业以及中国市场某些细分市场的情况,滴滴出行是个相当棒的团队。我们相信这是聪明的投资。&??  
苹果通常不会通过收购其他公司作为收入来源之一,按照库克的说法,苹果的财务支出一切都是为了技术和人才,促进内部新产品的开发,加速进入新的领域。
不过,在Q3财报中显示,苹果第二季度在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33%,而此次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交易,也相当于为苹果获取了更多的营收增长机会,目前实际已经产生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与苹果直接收购公司有着显著区别,并且根据并购协议,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仍会保留其独立性和身份。?
了解苹果的人都会知道,苹果对投资是相当谨慎的,它只会投资它值得认可,并在未来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近些年,苹果一直在宣传其环保理念。从今年iPhone SE的发布会中就可以看出。
在发布会中,苹果环境事务副总裁Lisa Jackson曾讲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司,保护空气和水资源,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是 Apple 对中国的重要承诺。同时她还表示,将在中国搭载一个更加绿色的苹果公司。
去年4月,苹果公司首次进入中国光伏业,正在中国西南部高原建设一个太阳能项目,这也是苹果在美国之外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太阳能项目。
苹果公司环境事务副总裁丽莎杰克森曾表示,这是苹果首个在中国投资的光伏项目,也是首个在中国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众所周知,苹果作为一家跨国性大公司,其合作伙伴每年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可观的,如果能够100%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投资,这对于现今中国的环境改善是有很重要的帮助。
苹果表示,将在中国推进两个环保项目,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些新项目将帮助中国减少超过2000万公吨温室气体污染,相当于近400万辆客运车辆停驶一年。
我们都知道,苹果在近两年一直在打造Apple Car,布局车载系统,采用电池续航加无人驾驶技术。
当前,苹果汽车仍在研发中,苹果也已经从汽车行业挖到了有关自动驾驶的专家,并组建了数百人的团队,这一项目的内部代号为&Titan&。 针对苹果汽车的讨论,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其最新一季的财报上,季度收益首次下滑成为众人讨论的热点。所以很多人认为,苹果的杀手锏要来了。
来自Above Avalon的苹果分析师Neil Cybart表示,苹果今年在R&D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会达到100亿美元,相比2015年增加将近30%,相比4年以前每年30亿的投入更是多得多了。
Cybart认为,苹果在R&D(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上的投入变多,表明苹果在iPhone之外正寻求可长期发展的新热点。
毕竟iPhone产生的收益当前仍然牢牢占据整个苹果营收的2/3。他在声明中说,苹果花10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不是为了造新的手表表带、更大的iPad或者是用于视频流媒体服务。苹果有着更加庞大的计划:将重心转移到汽车领域。
实际上,从2014年年中开始,苹果的研发费用就在大幅攀升,在Cybart看来就是因为Apple Car的研发。而且如下图所示,过去iPhone、iPad以及Apple Watch研发期间,季度研发投入都有着比较相似的曲线变化。
苹果是否会触及民用车之外领域?
目前,苹果可能已经在Project Titan(苹果汽车内部代号)项目上花了数十亿甚至百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或2018年,苹果的R&D研发费用或将达到至少每年140亿美元。
为什么大家都对苹果汽车有着这么高的预期,有个很简单的原因。首先,Project Titan是个可长期发展的热点,另外,Project Titan应该更像是为苹果打造一个新的根基,能够代表苹果的未来。
而此次通过与滴滴的战略投资可以看出除了Apple Car,还有底图数据方面的合作机会。
苹果可以利用此次机会提升滴滴方面的地图支持,将来滴滴的地图数据可以和苹果进行共享,这是苹果在和高德合作后在地图方面的再次布局,而依靠滴滴的大数据,能够为苹果地图带来更好支撑和体验,这样可以为今后Apple Car铺好路。
有关苹果电动汽车的传言已经很长时间了,有消息说苹果汽车可能会在2020年之前发布。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民用化的产品,苹果是否有可能伸手到民用汽车市场之外呢?比如运输和物流等业务。
其实,这并不是在开玩笑,优步创始人卡拉尼克已对未来的一些愿景进行过暗示,他提到与滴滴出行的合并对关注城市未来的大胆举措释放出了大量的资源,&将来我们会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实现食品运输和物流&。??  
既然优步创始人已经提到了&自动驾驶、食品运输和物流&,苹果自然可以在这些领域拥有相关的投资。
最终,在庞大的运行所有&carOS&的汽车基数下,苹果将能够十分轻松从中创造赚大钱的机会。
我们并不清楚苹果未来的计划会是什么,也许真的像我们猜测的那样,但这并不排除游戏越玩越大的可能性。
也许未来苹果专注的不只是广泛的私家车市场,甚至有可能通过其汽车软件生态,为各种交通运输提供最实用精确的信息。
坦白的说,苹果这个&老司机&的野心很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并用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