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懂这是什么嘛,我昨天都没用微信付款,微信上也没有提醒我付款了呀,都发了两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直接微信登录电脑,然后随便把照片发给一个人,电脑上的微信也会显示照片,这样不就可以了~或者登陆qq电脑手机共享也一样可以传照片

在电脑上面登陆,然后图片另存为就可以了

方案一:下载电脑版微信,打开,手机扫描电脑微信的二维码即可
方案二:把图片保存到手机相册,再用手机充电线连接电脑和手机

  熊孩子因为不懂事能把家长气个半死,但也有孩子“太懂事”,能把亲妈委屈哭了。

  最近,有网友分享自己和家人因一盘60元的青菜引发的争吵,吐槽自己的母亲。

  她和爸妈暑期一起外出游玩,因为景区物价高,她和父亲打算点特色菜尝尝鲜,但母亲执意要点青菜和白米饭。

  女儿认为自己暑假换了电脑手机,还要去参加夏令营,花销很大,放弃了73元的乌冬面,“想着能省则省也没有太委屈自己,点了50的另外一个面”,劝说母亲60元的青菜“太不值”,希望母亲“点别的特色菜”。

  但母亲说自己只想吃青菜,“不要大鱼大肉就想吃得舒服”。

  劝说之后母亲还是很不满,女儿就说:“那随你点吧,我不管你了。”

  没想到妈妈更不开心了,只点了一碗35元的雪菜肉丝面,委屈得红了眼睛:

  “为什么青菜都不让我吃”。

  虽然最后父亲还是给母亲点了青菜,但母亲坚决不肯再吃。

  女儿说:有时候真的受不了她(文中母亲)的骄纵,如果我是男的以后才不会找这样的老婆。

  很多网友指责这个人,觉得女儿不尊重母亲,地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懂体谅母亲,对母亲的管制太过。

  一盘青菜,反映的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盲区。

  女儿和母亲的矛盾中,没有人是绝对的错。母亲一时想吃青菜,和平常比的确贵了些;女儿想省钱的出发点,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女儿觉得母亲是“娇纵”,而父母对自己需求的顺从是应该的,在自己的夏令营、电脑上花了钱,全家就都要一起节衣缩食。

  爸妈满足孩子的要求理所应当,他们就应该永远为“大局着想”——这样的“假懂事”,与无异。

  越来越多父母认同“孩子要富养”的理念,即使是普通工薪阶层,也按照”富二代“的标准来。

  但盲目“富养”的后果,往往是更让人心寒。对孩子过分的宠溺和无限制的满足,其实无形中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曾有人总结过国内家庭教育的常见十大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恰恰是“穷家富养多败家子”的祸根所在。

  从小时候因为害怕孩子委屈,他一哭就言听计从;

  给孩子特殊待遇,什么好东西都紧着孩子吃;

  家长大包大揽,一切都要给孩子最好的……

  这样表面上的“富养”,很可能导致两种极端:

  一种是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稍有不满意就大发脾气,父母成为孩子的附庸;

  一种是父母对孩子予取予求,孩子稍有反抗就以自己的牺牲施压,孩子成为父母的傀儡。

  富养孩子最怕的,就是让一个人成为物质上的富人,精神上的穷人。

  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委屈自己,孩子也就自然不懂得体谅父母,很难换位思考。

  时间流逝,做儿女的总会发现,父母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完美,他们也开始需要人迁就。

  父母们也有任性、固执的一面,没有年轻时那么精明,他们不再是子女的避风港,反而需要子女来当他们的主心骨。

  或许因为陡然的落差,或许因为沉重的生活压力,这些“任性”、”固执”和“不聪明”,渐渐成了父母和子女争吵的引子。

  人的一生好像一个轮回,从小孩长成大人,又从成人返老还童。老去的父母如同孩子一般,也渴望着疼爱,关心和理解。

  在“60元青菜”的事件中,妈妈伤心的不是吃不到一口青菜,而是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体谅。


  心理学家Lindsay C. Gibson在《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建议子女这样和“不成熟”的父母相处:

  在沟通之前,先客观地分析情况,意识到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优点和缺点。

  在沟通前做好准备,设下明确的沟通目标和主题;在沟通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沟通结果,而不要过于情绪化。

  3、走出过去的“角色自我”

  在观察父母的同时也要观察自己,理解父母行为想法对自己的影响,也注意自己的情绪。

  父母和孩子都是互相独立的个体,亲情不是牺牲的轮回,更不是禁锢亲子双方的枷锁。

  没谁就该迁就谁,但千万别让披着“懂事”外衣的自私,伤了爸妈的心。


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作者:公开课知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懂车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