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经验总结,我们为什么需要ui动效设计师

工作三个月的设计新人总结 - 简书
工作三个月的设计新人总结
作为应届毕业生,刚进入公司不久,一切都很新鲜。在学校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做一个项目的UI设计,很多时候交互和视觉一把抓,而且由于是小项目,逻辑都非常简单,因此时常会有“做出了世上少有的设计”的感觉。(大声说你有时也会这么想
在参加校招的时候,也总是觉得自己的作品集足以说明一切。然而。。。在进入公司正式工作了3个多月之后,突然体会到了实际工作的复杂和多样,看到同事们各显神通,突然觉得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以前总觉得,设计是相通的,想尝试一切类型的设计,也很自信的觉得自己能做好所有的设计。在被一个接一个的大小项目虐过之后,突然觉得,剧情好像跟想象的不一样。。。
渐渐地,发现身边的同事做了风格很赞的H5,做出促销活动的动效,甚至是解决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用户体验问题时,我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可能谈起这个话题,我显得过于稚嫩,毕竟核心竞争力的一大部分,就是工作经验的积累。不过作为一个有自我追求的上进青年,一定要先人一步。于是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亟待提高的地方,并计划一步步补充自己的技能点。我的优势有:
(此处只有空格)
。。。开个玩笑每个人的优势都不一样,比如我的一位同事就有很强的绘画功底,每次看她做的H5宣传页,总觉得赏心悦目,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在大促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促销背景和宣传动画,有几个同事也是专精动效,每次动效都会由他们负责。我想这些就是作为设计师的技能点吧,绘制H5的表现力,动效设计,好的风格塑造能力和表达,甚至是3D,都是你专业能力的一块块基石,只有不断强化,并发挥出自己的特点,才能对团队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说的其实是硬性的技能,是在我们进入设计行业的重要的门槛。不过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因此现在就开始学习,现在就开始一点点巩固自己的技能点吧。技能点:界面设计H5,促销页面,海报、banner、VI(logo)设计(也就是更偏平面设计)图标icon设计动效设计字体设计3D设计等等(由于自己做的是电商,分类上会更偏这一块)这一个个技能点,都会在职业道路上对你有所帮助,可能有的团队正好需要有某种能力的设计师,而你正是不二之选。可能一个人面面俱到很难,但是从其中的几步入手,逐渐积累,也会收益颇丰吧。不过我觉得,作为一位厉害的设计师,能利用不同媒介做出好的作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则是设计的思维和创意。不知道其他设计新人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做设计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设计方案是最适合的,可以完美的解决客户的需求。但有时甲方并不满意,或者拿出来的时候并不惊艳。可能因为我的本专业与设计的差距比较大,所以在学校自学设计的时候,身边能交流的人并不多,所以对于自己的作品优劣并不能有个很好的参照。而不像有的人,在学校就是系里数一数二的手绘大牛,从小就沐浴在崇拜的眼光之中(手动再见)在工作后,经历了几次重要页面的比稿之后,我发现了很多从前没有考虑过的细节,也听取了很多同事们设计时的考量。于是我现在开始学着在出设计方案的时候,反向思考,我觉得这样做可以带来比较好的用户体验,然后我会问自己,这样想是对的吗?我关注的点是否能对产品带来跟高的收益和转化率等等,同时也会看看别的产品在处理相同问题的时候,是怎么办的。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设计师如何能打破自己一贯的设计思维和直觉,而去探索真正适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要多跟同事交流,不仅是做设计的同事,也包括很多其他岗位的,因为不同岗位的同事,更能从普通用户的角度,给你一些新的思路。而其他方面,也有很多能打动人心的设计方法,比如情感化设计等等。在不同场景下,要做到讲出打动人心的故事,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中的积累,多了解不同的人,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的重要性,向自己的上司,老板和业务方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也尤为重要。总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做出打动人心的设计。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刚参加工作的设计小鲜肉们产生同感,也希望能帮助到准备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们。
用两张图告诉你,为什么你的 App 会卡顿? - Android - 掘金Cover 有什么料? 从这篇文章中你能获得这些料: 知道setContentView()之后发生了什么? ... Android 获取 View 宽高的常用正确方式,避免为零 - 掘金相信有很多朋友...
用两张图告诉你,为什么你的 App 会卡顿? - Android - 掘金 Cover 有什么料? 从这篇文章中你能获得这些料: 知道setContentView()之后发生了什么? ... Android 获取 View 宽高的常用正确方式,避免为零 - 掘金 相信有很多...
毕业后加入百度成为一名交互设计师已经整整两年了,这里把一些想法体会,工作职场的相关经历写下来,以供新人参考。最早接触交互设计时觉得学交互设计非常酷炫,例如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系统、机动武斗传G里的战斗系统都和人机交互有关,iOS上一些碉堡的动效也与交互有关,最后慢慢觉得世界...
第一章我如何做好销售团队的整体组织规划 依靠优秀销售团队的努力,可以为下级经销商和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销售服务,以获得协同和配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和增值性,从而建立争夺市场优势的基础。同时,市场不可预测的快速多变,也要求销售团队保持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使销...
暑假本该是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些同学却坚持的在发作文,让我们为他们点个赞
我原来下班都做了什么呢? 看电视,吃水果,嗑瓜子,无忧无虑 一月前下班后我在做什么? 听课,学习,实践早起,跑步但是断断续续,总是不能坚持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除了早起,跑步,没有其他的收获 今天读了《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书中提出了三个观点一、认清抉择点二、管理心理能量三、...
最近,我读了杨小凯的关于文革的回忆录——《牛鬼蛇神录》,这本《牛鬼蛇神录》给我的感受,与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文革回忆录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往的文革回忆录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苦难的感觉,如之前看过的,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给我的感受更多是对于那个时代的绝望。在看到关于描写像...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15年餐饮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就餐环境、菜系风味、服务水平。 餐饮者在三个方面加大力气做升级和做完善的同时也必须清楚了解背后藏有的误区! 1、就餐环境:不盲目跟风,结合品牌定位 产品口味愈益个性化,就餐地点变成一种身份象征...关于高级交互设计师的5个经验总结
Echo :交互设计师真正提高的标志是思维思想上的提高,而非专业技能的提高。
去年四月份,带着平静的心情来H区面试ITUX项目组。初次进入H区,有种安静、祥和、隔绝之感,很难想象会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度过未来一年多的愉快时光。在项目组头三个月,经历过大型产品从0到1上线。由于我负责好几个产品模块,之前我没有经历过复杂的跨部门跨项目组协同。头三个月对我来说很煎熬,技能没有任何进步,工作对接中也不顺畅。在工作中也没有任何思考和总结。但三个月之后某个晚上突然间有种通透感,之前工作中的焦虑煎熬貌似全部看透一般。对于看透的一些事情只可名状难以言传,没有经历感受过的人来说就是鸡汤。
如一个很厉害的人,用毕生精力写下一本书,他所有的才华经验所得都浓缩在书里面,但是读者读完会成为他那样的人吗?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经历没法复制。读者只能把他的书多读几遍多揣摩去感悟而得到作者更多经验和知识。可能他一句话就蕴含着一个复杂而心酸的故事,而读者却无法去感受。对于我的经验感悟,可以用简单的五个关键词概括:恐惧、推动与把控、全局观、认知偏见、利弊。
人都会有恐惧,恐惧来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害怕。工作中的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工作项目的恐惧;一种是对对接人的恐惧。
对工作项目的恐惧
对工作项目不了解,高估难度导致恐惧。其实在工作中,任何项目只要各个角色通力合作都不会很难。所以把工作项目都当做一项平常心对待,多和各个角色平和的去沟通讨论协作可克服恐惧。
对对接人的恐惧
可能因为和对接人相处的不愉快抵触,消极的对接,这样出现的后果是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从而导致项目进度很不顺利。对于和人沟通,我们要抱着无所畏惧的态度去看待,毕竟他们又不能真正的把我们怎么样。
二. 推动与把控
推动与设计的把控能力是交互设计师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场景1:在交互评审会上,产品经理说XX也有这样的设计,照着XX的来就可以了,没必要像你这样设计;开发说这样的设计成本比较高,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案;运营说这样设计的对用户来说不够吸引人注意,可以改成这样……一场评审下来,从用户操作流程到界面布局被改的面目全非。更为可怕的是下一次评审确定交互的会议上,之前达成的共识又一次被推翻,陷入恶性循环中。
场景2:产品经理给你一个很粗糙的原型简图,让你把原型流程和细节补充完成;交互评审最终通过;给到视觉做视觉稿,视觉加入自己的想法;把你的交互稿的结构逻辑定义规则按照自己的理解逻辑改了一遍。很多交互设计师会遇到以上两个场景,交互设计师的角色完全陷入被动。沦为一个悲催的线框仔,和设计的推动和设计的把控完全不沾边。那么问题来了交互设计师如何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做一个设计的推动与把控者?
以上两种场景的根源是交互设计师在平时工作中缺乏专业能力、气场和沟通协作能力。因为缺乏这些才导致在工作中地位较低,不断地被质疑被修改以及和各个角色的对接产生不顺。专业能力,气场和沟通协作能力这三个没法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针对场景1和2也有套路来应对。
应对场景1:在评审过程中学会拆分使用场景讲述交互方案。
交互设计师直接用具体的交互原型界面进行评审很容易被质疑和推翻。会议上的人对于具体的界面感知度很高。学会用抽象的东西进行评审,这个可以吸引会议的人的大部分精力,最后再拿出具体的交互原型界面。
整个交互原型可以拆分为很多页,最开始讲解整个设计的背景(业务背景,技术背景),适用人群,整个交互设计解决了那些问题,然后再讲需求,拆分需求,拆分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对应的功能流程图。基本在这个过程中,会议上的其他人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这个是抽象不容易反驳的。这个过程基本是一稿过。最后拿着对应的场景、功能流程图和最后的交互原型一一对应。前面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为最后的交互原型图做铺垫。这样就可以让交互一稿过。
应对场景2:在一一对接产品和视觉时,要尝试在交流中和对方达成一致,站在统一战线上,帮助他们分担压力。同时通过外在的因素达成想要的结果。承担产品经理的原型输出文档工作。让产品经理认识到我做交互原型更专业更省心,他不用在此分散精力。他可以将更多时间把控产品需求的进度和挖掘需求。我是他亲密的战友,一起解决产品问题; 和视觉设计师的关系是两方是一个用户体验团队。遇到分歧可以从产品,开发,用户等多角度去说服对方;遇到确实偏执的视觉设计强行把交互评审确定的原型图改的面目全非可以在评审大会上接受产品经理,开发,运营等角色的挑战。来回几次视觉设计师就不会乱改交互原型逻辑和整体布局了。
交互设计的工作是将产品目标设计出符合用户的认知模型。但是每个人都存在认知盲区,对于设计界面和流程的时候,认知盲区导致设计错误。所以优秀的交互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减少认知盲区的范围,让设计出切合绝大部分用户的认知模型。
以下章节引自采铜关于认知的文章,以此帮助大家了解认知这个概念。当我们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只顾及了问题中某个侧面或者局部。若真要把一个问题所牵扯的方方面面想清楚,则要困难得多,只有少数思维能力极强的人才能做到。
周密地思考问题很不容易,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例如一说到辍学创业就想到了盖茨、乔布斯这些极端成功的例子,却完全忽略数量远多得多的失败者。而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显然这些极端隔离并不能反映整体情况。若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思考就容易出现偏颇。第二个原因是「证实偏见」,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去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每个人很难自己去消灭这些「盲区」,因为它属于「未知的未知」,即一些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无法消除盲区,最多只能逼近无盲区的状态。
简单的矩阵可以发现更多思考的盲区:
公开区:我知他也知
盲区:他知我不知
隐秘区:我知他不知
未知区:我他都不知
每一次交流都会使四个区域的面积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理想的交流,应该是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甚至未知区也随着减少。
上述是对认知的介绍。交互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断了解用户,学习行业主流产品的设计背后逻辑,学习用户体验相关的知识,通过不断提升专业度减少盲区和未知区。交互设计师和别人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对用户懂得更多,即盲区更小。
四. 全局观
每种方案,站在不同的角色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着不同的优劣,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取舍和平衡,如何去取舍和平衡各个角色?当一个方案需要平衡,需要取舍时,这时候需要全局观的去看待。这里可以给一个参考标准:低纬度服从高纬度。即战略层范围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全局性的去看待事情的利弊关系。任何一件事情去考量,如果我参与去做会给我带来怎么样的好处,给我带来怎么样的坏处?这种好处是否是我想要的,这种坏处是否是我能够承受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可以追寻它的本质,存在着因果,一个人的所做行为也是基于深层本质行为。所以去剖析深层内在才能看的更透。单纯的去用利益利弊去衡量,会和心理需求产生冲突,强烈的功利性会导致过于痛苦,所以大部分的时候追寻自己的价值观,两者结合一起看待处理事情。
本文来自公众号:UEDC
没有更多推荐了,Facebook设计师的10年经验总结Facebook设计师的10年经验总结小广网络百家号一位华人设计师的10年经验总结,蛮有意义的,值得大家阅读从我的第一份工作开始算起,我已经做了10年设计师了,这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我甚至会拿设计中学到的东西来编段子。我是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尤其是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十年,我一定得写点什么。我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们在一起工作了十年,他们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这些或快或慢的改变,对我有脱胎换骨的影响。或许再过10那年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些话有些老生常谈或者词不达意,但是我希望我学到的这些经验能帮助到同为设计师的你当然,前提是我们愿意做出改变,我们也坚信自己能做得更好。1,所谓的天才都是勤加苦练的结果当我们看到一个很赞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很少回去思考制作的过程,我曾经以为,好的作品靠的是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灵感。当我看到一个牛逼闪闪的作品的时候,我就会想,我擦这个设计师好牛逼,甚至觉得,他只需要坐在电脑前面,打开Photoshop,过一小会,他就能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画在屏幕上了。我曾傻傻的以为这只是他有一种我没有的天赋而已。而在我观察了几年那些顶级的设计师们之后,终于明白,很多优秀的作品其实是一直修改改出来的。如果我们尝试了每种方法,那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很简单,没有什么比一个设计师给我看他们那复杂精美的图层的时候更有说服力了,我看着都有一点眩晕:上百种字号、线段、颜色和其他元素的组合。勤加苦练不是很么魔法,还会让人觉得无聊和没有意义。但就像减肥不能靠偏方,只能老老实实锻炼才能成功一样。当然啦,随着你水平的上身,你也会变得越来越专业,进步的也越快。但是在这之前,所有的优秀设计师都有一段苦逼的时光。而那些想走捷径的人,却进步的更慢,因为欲速则不达。2,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光眼光往往决定了你作品的上限,同时也决定了你能否判断一个设计是不是真的好。我们需要在每个方面都提高:产品,交互,设计,沟通等等。当人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在每个方面的投入要有所取舍。但是如果你好东西是什么样的都没见过的话,我们就没法甄别那到底是还是不好了。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光呢,有三个建议首先不要觉得自己眼光足够好了经常问自己,有没有办法做得更好?就算你最后没有去改也行经常找你能找到的没某些方面的大神给你的作品提意见实际上,第三条很难——有点像回看自己吹牛时的样子一样尴尬——感觉自己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一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一个明知道会批评你的人看,确实很需要勇气。我曾经自己以为的认为,设计的那么精益求精是没有必要的,毕竟人们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下,所以看起来性就可以了。这种大而化之的做法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个常见陷阱。它让你坚信:我们没法做得面面俱到,因为只需要把最重要的部分确定了,别的地方糊弄糊弄就行啦。说实话,我有时候征求别人意见也是希望别人夸我而不是真的想改的更好,我实在寻求认同,而不是学习,这只是在消磨自己而已。大而化之的做法很明显是错误的。好的设计不但需要好用,并且要让人觉得非常精美。通过不懈的尝试我们完全可能做到,这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3,一个人做不出伟大的作品我设计生涯中几个重大的挫折都来自于跟人合作的过程中。有时候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产品和开发却觉得可以砍掉,有时候我和别的设计师对一个设计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这些不开心的事情有点像蚊子,明明很小,却又一直烦你,消耗你的耐心。有时候我都在想,你们这些大傻逼都去死吧我要自己干,我要成为一个创意大师,我想干啥干啥!然后呢,我自己能干点啥呢,做一个网页?做一个简单的APP,做几个酷炫的飞机稿,自己当老板开公司?貌似都还有点意思,但这些都不足以做出一个伟大的作品。就算我开了公司,一不小心飞黄腾达了,我最后还不是得很别人一起工作。当然了,在我自己的公司里我可以尽情的作,但是根据我肤浅的领导学知识都知道,这样不好,我应该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努力。自由自在和做伟大的事业之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即使你已身居高位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你跟多少人有效的合作,当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觉得我能从另一方面看待团队中的沟通问题了。一场撕逼谁赢了有什么意义呢?建立起更好的合作才更有意义。我们需要的是指出有问题的地方,然后整个团队一起进步。而不是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心里尽是谁做得多谁做的少这种鸡毛蒜皮。还有就是,争吵也是一个团队中必不可少的。4,从业务需求出发评价一个设计我曾经为,判断一个设计的好坏,是有明确标准的。就像是体操比赛一样,我们可以给一个记分牌,给参赛者排名次,再发几个奖牌。这是我在看到一些设计师们讨论到底是Mac好还是PC棒,或者给一些日程类APP打分时候得到的印象。这听起来就好比是再说『设计要简单友好』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一样。当我学习到,设计师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这一原则之后我才明白,如果我们并不了解真实需求,那根本就没法评价这个方案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了。我曾看到一个让我很迷惑的界面,像是一个让世界五百强企业管理他们数以千计的广告的APP,我理所当然的用了我所学的面对用户的设计原则(2C)。我就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个页面看起来这么的复杂,为什么做得这么密,真的需要把这么多功能放在外面而不是适当收起一些功能,让画面看起来更加简洁吗?看到问题了吧,我对五百强的广告人员的需求一无所知。所以我们么去评论这个页面呢?是的啊,有太多的功能放在了外面,但是后来我知道了,是因为他们需要效率。在高度分工的环境下,公司里的几十个人一整天都在使用它,对他们来说,速度和效率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集中展示,而不是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滚屏。要是我们按照自己之前的想法吧复杂的页面通过折叠之类的方式简化的话,他们会在每个任务上多花三十秒,那一整天下来,就会浪费很多时间的。当我们评价一个设计的时候,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去揣测他对应了什么需求。很多时候需求很明显单有时候不是。并不是每个APP都是遵从主流大众的想法。只要制作者愿意,APP可以不盈利,可以定制,可以小众。所以在批评之前,请一定要弄清楚别人想解决人么问题。5,如果你不想让设计被仅仅当做服务部门,那你就需要对需求有更深的把握。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概念对设计师来说已经是普师价值了。当然,这已经比『设计就是弄好看一点』这种我们曾经秉承的观点有很大进步了。直到最近,我意识到,设计团队的角色应该是定义需求并且去解决它,例如我们的任务不是要设计一个显示离你最近的餐馆的APP,而是帮助人们找到吃饭的好地方。这个想法其实还是有点吧设计降低到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在。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外包公司,拿着无可厚非。只是我经常听到公司内部的设计师抱怨,说自己不想只被发号施令,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制定公司战略中去。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觉得自己就应该呆在那等着别人带着问题来让你解决,那你就会变成服务部门。不想沦落为服务员就要自己清楚,我们需要做什么。我记得有一次我跟老板抱怨,为什么开会不叫上我们呢,老板说,好啊,我叫上你,那你准备说点啥?我只能盯着老板卖萌,因为我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想要参与到策略的制定,那就必须能发掘出真正的问题,并分出优先级,需要明白我们业务的问题,明白我们的有事,还需要掌控一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这很难,而且也不是一个设计师的核心技能,甚至很多大牛掌握不好,但是不想被当做服务员,我们就得这么做。6,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可以事半功倍我曾以为,好的设计仅仅关注好设计就行了,如果我有一个好的想法然后做出来了,我就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不幸的是,这就好比要你做果汁,你做出的是柠檬汁,不管你卖掉了多少柠檬汁都是没意义的。我们要的是果汁,我们只看作品最后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我知道的那些顶级设计师都很擅长沟通,他们都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会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问题。他们明白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他们也明白哪些问题优先级更高,那些细枝末节后面再说,他们还能用浅显的语言,草图,故事板或者动效来传达出想法。设计师就好比是拥有了向人们展示未来的能力,你可以吧一堆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以感知的东西,向大家展示一个更棒的世界,这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但是你在使用这魔法的时候,你必须描述清楚。当然,我们要认识到,清晰,简洁和引人注意的交流能力,是每个设计师都必须掌握的。我见过太多的设计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用难以理解的,冗长的,包含了数不清的专业术语。如果你觉得你有一个好想法,但是周围的凡人们都理解不了,你有两个选择:抱怨你有没有一个设计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你的同事皆是碌碌无为之辈难以理解你的想法;或者他们只是懒得理你。你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法很赞,是不是你没有传达出你的意思?你是否解决了问题?为什么那个问题优先级高我们要去解决?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7,每个人都会有对自己没信心的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你不是一个人。我也经常这样。事实上,我确信每个在创意行业工作的人,不管他外表看起来多么的成功,都会有这种感觉。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在我刚开始工作的那四到五年中,我没有一周不觉得自己是个水货,看什么都蒙着一层阴影,任何对我的批评都像是在指责我能力不行,要是我的邮件被误解了简直可以让我受伤好多天。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适合这里吗,我要是去干点别的会不会干的好一点或者更顺利点?即使在写这篇博客之前,我都在怀疑凭自己的学识能不能写出入大家法眼的东西。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我。跟我交流过得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包括一些业界大牛,世界知名设计师和一些你觉得不可能会这么想的人因为他们一边又一遍的证明自己很牛逼。每个人都曾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成功,尤其是那些事业刚刚起步的人。每个人都在自我怀疑中挣扎,只是很少在公开场合承认。但是私底下,我了解到一些我奉为大神的人也这样之后,我就坦然接受了我的自我怀疑。不自信是我们的本性之一,但是我们成功的把它隐藏在精心设计的海报、照片,自信的微笑,和成功学文章中了。我们总是习惯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就成功了,甚至内心里,我们也更喜欢那些天赋异禀的天才秒杀努力奋斗的屌丝的故事。尤其是在设计中,作为设计师,我们很难吧别人对于你的设计的看法,和对你个人的看法区分对待,这些年来,我发现讨论和承认这一点是很有用的,这能让我们丢掉一些不必要的虚伪和负担。另外还让我意识到,每个设计师都是不同的,所以你唯一值得比较的就是过去的自己和如今的自己。我们应该想做得比我们好的人学习,激励自己。但是这不应该是一场无休止的禁赛,主要我比自己上周做得好,即使依然比不过别人,这也是进步,也是值得庆祝的。8,好的设计是显而易见的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轻易发现是干嘛的,我之前已经写过这个了,这里再简要说一下。我曾以为,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是设计师的事情,毕竟我们才是专家。所以当一个与设计无关的人跟我说他的想法的时候,我总是呵呵,心里想,你们真是图样图森破,你压根不知道这里为什么这样设计。不幸的是,我没意识到,这些评价你设计的无关人员其实跟你的目标用户是最接近的。因为你的目标用户不是设计师,他们甚至没有一点技术背景。当然啦,了解前因后果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讨论一个设计,但事实上,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并不困难。如果你能不用考虑那么多,挥一挥魔法棒就把脑袋里的完美的解决方案实现,那我敢打赌,几乎就不会有争论。我们研究用户的需求,并且给出他们想要的解决办法。我们这些制作人员,有时候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这些讨论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世界上没有能够读心的API,所以我们常常为了一个需求的解决的方案吵的鸡飞狗跳。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广网络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互联网时代打造全新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计师绩效考核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