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音响可以同时连接几个设备放小说每段头几个字直接略过了,像是反应不过来的感觉,用另外的蓝牙音箱就没有这种状况

如何从“品类”角度做AI产品(2C)的需求定位
“刚需”和“新品类”
行业在分析互联网产品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刚需”,但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很多重大进步,其实并不是因为解决了刚需问题而爆发的。
比如iPhone——当iPhone一代发布的时候,史蒂夫.鲍尔默(当时的微软总裁)评论说:“iPhone没有机会获得大量市场份额,没有机会。这是一个补贴了500美元的东西,他们赚了很多钱。但如果你真正看看卖出去的13亿部手机,我相信我们的软件占据了60%或70%,或者80%的市场份额,而我觉得苹果只能得到2%到3%的市场份额。”
不仅是鲍尔默,当年很多评论家和同样也不看好(或看不清)iPhone——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产品很明显的是在解决刚需问题,是不可能被这么多同行牛人如此看待的。
那什么时候该考虑“刚需”,什么时候不该考虑“刚需”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刚需,是特定人群因为生存环境、个人认知等深层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满足旧“本性需求”的新“表面需求”。比如“10后”,就因为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成为能更自然的和AI/机器人共生的人群;而AI/机器人满足了他们什么刚需呢?未来,AI/机器人不仅能成为其工作和生活的好助手,更能成为其生活的好伙伴,并且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这种刚需,我们(比如“80后”)是很难理解的。
另一方面,作为AI从业者(特别是AI产品经理们)需要了解的很重要一点是,刚需,意味者新的品类;而“新品类”的一个重要判定标准是,“衡量该品类产品好坏的指标,是否是一个新的评估维度”。
“新品类”意味着“新指标”
先以我们熟悉的品类“手机”为例子,抛出一个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功能手机(如诺基亚),智能手机(如iPhone)是新品类还是旧品类?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往深一层、从品类的本质价值出发——早期的功能手机,其品类的本质价值是通讯,比如打电话、发短信,这个角度上,衡量一个功能手机产品好坏的指标,是信号强度、稳定性、坚固耐用等等;而智能手机呢?智能手机的本质价值已经升级为生活娱乐了,衡量一个智能手机产品好坏的指标,变成了用户使用时长。
而且,更进一步的,一旦新品类普及,会导致“交互标准”、“OS(操作系统)标准”、“硬件标准”这3大标准都很快成熟,以及在品类及其OS上,会有新的杀手级应用。例如,对于PC来说,杀手级应用是Office,对于智能手机来说,杀手级应用是App Store。
也就是说,新品类,往往意味着新指标、新标准(交互、OS、硬件)以及新应用(杀手级)。
为了突出“新指标”的重要性(及降低认知难度),咱们可以先只记住一点:“新品类”意味着“新指标”。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先抛出2个AI领域的产品案例问题:
相对于儿童玩具,儿童机器人是新品类还是旧品类?
相对于蓝牙音箱,智能音箱是新品类还是旧品类?
1、儿童玩具
玩具,其品类的本质价值,是帮助家长陪伴(带)孩子,所以衡量一个玩具产品的指标,是能够帮家长挡多少时间。我曾经见过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儿童玩具产品,有各种声光电的刺激功能,甚至还可以发射子弹,并且售价只有80元左右,我当时就判断,现阶段所有的儿童机器人产品,在“帮家长挡时间”这个评估维度上,是不可能超过现有的这些玩具的,不仅因为现阶段儿童机器人的相关功能体验还不成熟,还包括产品成本不可能比这个更低了。
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绝大部分儿童机器人产品,只要没有清晰的定义出自己的新评估维度,那么,其品类本质就还是儿童玩具,其产品设计者并没有真正的去打造一个新品类。但是,长期来说,儿童机器人还是有可能、也应该成为一个新品类的。
那么,可以如何做呢?个人观点是,可以从效果出发。即,儿童机器人产品,应该真的能带来特定的陪伴或教育价值。比如,如果是做教育机器人,就应该能说清楚,到底能如何的帮助小孩子来学英语、唐诗宋词等,比如死记硬背等常规的英语学习方法,一周能学会X个英语单词,而通过和机器人互动来学习英语,一周能学会2X个英语单词;如果是做陪伴机器人,可以定位于儿童行为矫正——儿童有很多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说脏话、不愿意吃饭、遇到长辈不主动而打招呼、乱扔自己的玩具等等,而通过咱们儿童机器人和交互引导,能每个月纠正1~2个不良行为习惯。
以上这些设想,现阶段行业内还没有成熟的产品或技术方案,确实是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我相信在产品思路上,这些都是有参考价值的。而且,我也真心希望有从业者能做出这样的产品——如果有朋友能够在这些领域内做出好的产品,欢迎和我联系交流(微信公众号:hanniman)。
发散插播一个例子,聊天机器人。目前业内对于聊天机器人产品的衡量指标,一般首先会想到(沿用)微软小冰首先提出的“CPS”概念(Conversations Per Session,即一次完整聊天期间对话的次数)。个人认为,在聊天机器人领域早期,用CPS来驱动产品技术优化是可以的,但是,要真正商业化落地,CPS是不够的,比如,如果某款儿童聊天机器人(或实体儿童机器人)通过5次(对话)交互,就能引导一个小孩调整某个不良行为习惯,为什么一定要用更多的交互次数呢?也就是说,还是应该从效果角度出发,而不能为了交互次数而交互次数。
2、智能音箱
传统蓝牙音箱,其品类的本质价值是听歌,所以衡量一个蓝牙音箱产品的指标,是音质、价格、外观、质量、携带性等等;
而现在业内的这些智能音箱呢?
由于很多智能音箱产品的功能多而全,所以,我们先来看下我曾在文章《智能音箱的品类战争和未来》里分享过的,6个不同的智能音箱“品类”属性,或者说“本质价值”属性(即,一个音箱,可以同时有多个属性特点):
a)低端蓝牙音乐音箱。本质是听歌,但面向中低端客户,价格低;衡量指标是价格。例如小米AI音箱。
b)高端音乐音箱。本质还是听歌,但更强调音质等发烧友需求,价格高;衡量指标是音质、外观、品牌等。例如LIBRATONE等(可类比苹果做智能手表的姿势)。
c)有声内容音箱。本质是为了听有声内容;衡量指标是内容是否全面、更新是否及时等。例如傅盛和喜马拉雅做的小雅AI音箱。
d)购物音箱。本质是为了方便(刺激)购物;衡量指标是购物体验是否便捷(有合适场景,并且交互体验效果和效率超过用户传统购物行为的10倍以上)。例如阿里的天猫精灵X1。
e)家居音箱。本质是为了操控智能家居;衡量指标是支撑的智能家居设备丰富度和操控效率。例如小米AI音箱。
f)AI助手音箱。本质是为了成为私人生活助理;衡量指标是智能程度,比如是否懂主人的习惯/感情/当下需求、完成任务的效率,以及聊天陪伴效果等等。例如亚马逊Echo(其实还兼具了a、d、e),不过目前用户用的最多的还是备忘功能。
而所有这些用户价值指标,会导向一个最终的产品指标——销量(月/季度/年)。
再来分析具体的智能音箱产品——
亚马逊Echo
从产品销量来看,Echo在美国算是初步成功的。其主要价值及其原因是:
- “a)低端蓝牙音乐音箱”:美国房屋空间大,有Party文化,厨房大,而且一般做面包,不炒菜,噪音更小,另外,美国人为音乐内容付费的习惯也更普遍。
- “e)家居音箱”:一方面,美国房屋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房屋建造标准更规范;另一方面,美国人的智能设备更多,用音箱操控的需求相对更强。
至于其他的品类价值属性,Echo也具备,不过目前的产品效果和决定性影响没那么大。
另外,曾听一位亚马逊的产品经理介绍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亚马逊自身的云服务、电商、供应链等,都有比较成熟的积累,可以直接用、成本低;而一般的(创业)公司,技术支撑能力跟不上,成本也耗不起。直接copy Echo的模式,结果很可能是东施效颦了。
小米AI音箱
和Echo类似,小米音箱的主要价值也是低端蓝牙音箱和家居音箱。并且,小米在这2个属性维度上都有优势,一方面,小米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使得小米AI音箱的价格能低至常见低端蓝牙音箱的程度(注:其他家音箱产品,很多是靠亏钱补贴才比小米更低的;对于智能音箱这种产品基因更核心的领域,在产品体验未打磨成熟时过早的烧钱推广,并不是一个健康的长期策略,并且甚至会因素销量的短期增加而掩盖产品和团队的问题);另一方面,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的智能家居(硬件)产品的种类和出货量都是国内领先的,更容易行程联动效果,让用户能真正的体验到智能家居操控的效果。
其他智能音箱
其他智能音箱,虽然具备1种或多种“本质价值”属性,但由于产品体验还不成熟,特别是价格降不下来,导致基本无法成为真正的爆款产品。
可以说,在目前AI产品技术成熟度不够的情况下,行业想强推“智能音箱”新品类;但是,类比移动互联网来说,目前行业是在强推AI时代的黑莓(黑莓,也能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进而生存一段时间),而AI时代的iPhone,还没出生;不过,小米AI音箱,如果能成为爆款、有了更多的用户量及数据,未来还有机会进化成真正的新品类音箱产品,我们拭目以待。
有了以上关于“刚需”和“品类”的铺垫,下面具体分享一个“把握AI产品需求”的重要方法/原则(其他AI产品方法,以后另文再述)。
一个AI产品方法:加“尝鲜”价值,升级“旧品类”;挖“刚需”价值,创造“新品类”
还是以智能音箱为例。
对于把“家居音箱”属性当作核心价值的产品来说,首要目标就是增加支撑的智能家居设备种类、提高操控效率等,而提升其他属性价值的工作,可以精简。做的功能种类再多,如果没有深入、做透,最终还是不能得到用户和市场真正认可的。
而对于已经买过低端蓝牙音乐音箱的用户来说,同样的价格,小米AI音箱还能多体验一些高大上的“人工智能”产品体验,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也就是说,对于现阶段的大众用户来说,使用AI产品技术,本身并不是刚需,但是“尝鲜”AI产品技术,可以算是刚需(经过几次产品使用,发现当前AI产品体验还不够好后,大众热情会消退一些)。
再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酒店智能音箱。
业内有一些公司想尝试做场景定位是酒店的智能音箱,如果我们这款产品的AI产品经理,会如何定义产品价值呢?
经过初步调研,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用户需求点:
新到一家酒店,不知道如何使用房间内那些陌生的设施。比如淋浴喷头的如何打开和调水温?各种壁灯/吊灯的开关在哪里?电视、空调等如何使用?
需要告知酒店,满足各种临时需求,比如需要换床单/枕套了,想点些食物并送到房间来。
酒店周边生活信息查询。比如附近吃饭的地方、景点路线查询。
嗯,看起来,这些需求正好能被智能音箱来解决,比如,用户可以直接和智能音箱语音对话说(假设7天酒店的智能音箱昵称是小天):
小天,请问淋浴喷头怎么打开啊?
小天,麻烦告诉前台,我这件房需要换一套床单和枕套了。
小天,这附近有什么推荐的餐厅吗?
思考到这一步就够了吗?
经过更深入的调研,我们会发现一些更现实的问题,当然,也能想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题1:噪音干扰,影响语音识别准确率。1)在房间里,用户一般会把电视打开;2)2个人住一个房间,用户甲想和音箱对话时,用户乙可能会同时产生声音干扰,比如她在打电话。
方案1:把重点(典型)场景,从酒店房间,再聚焦到浴室(听歌)和卫生间(接电话)?
问题2:用户不会使用智能音箱,特别是,年级大的用户,可能不知道该和智能音箱说啥、怎么说。
方案2:在智能音箱旁边加一页A4纸的“使用说明”。
问题3:用户还是习惯“用手机”。同样的功能,如果手机上有App或语音助手能帮助完成,为什么要通过智能音箱?
方案3:给用户一个理由——通过智能音箱下订单,有折扣!
问题4:用户状态未知,导致不方便做更多的主动推送。比如,如果用户当前在睡觉,一旦被智能音箱打扰,会非常生气;这一点,对酒店来说,也是零容忍的。
方案4:重点在用户状态非常确定的场景做主动推送或功能引导。比如刚进门的时候提醒使用或制造惊喜——播放和当前场景相关的音乐,影响参数包括天气(晴天/下雨)、时间(白天/晚上)、人物背景(生日/情人节)等。
而且,即使以上问题都能这么解决,一旦我们和AI技术同事深入沟通后,很可能发现,现有的AI技术水平,不能做到足够的流畅度和准确度,至少,没有人能保证效果会有多么的好。
那么,这个方向到底如何能相对“心里有底”的落地呢?我建议的切入角度是:代替酒店现有的电话机!
在酒店场景,酒店前台会有1个或多个电话,每个房间也有1个或多个电话。那么,不妨让酒店智能音箱直接取代(升级)这些电话。用户本来就需要使用电话,如果智能音箱能满足这个价值,用户使用他的第一个逻辑就成立了,既可以用语音说“打电话给前台(210房间)”,也可以在音箱上放一个打电话的按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用户去体验(尝鲜)那些AI功能,给她制造点惊喜——退一步讲,即使体验不好,但用户还是因为“打电话”这一个刚需而使用酒店智能音箱的。
也许有人问会,如果用户都没有用这些AI功能,酒店方为何会采购这种产品呢?答案是,如果用了酒店智能音箱,酒店可以在各种宣传场景来说这个功能,吸引用户来尝鲜体验,提高各个环节的转化率;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以后再具体聊。
结合低端蓝牙音乐音箱和酒店音箱的例子,我们可以很看到,对于定位于“旧品类”的AI产品,只需要在保障旧品类核心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人工智能亮点功能,就能满足用户的尝鲜需求,一旦能控制好成本和售价,就会有一批用户愿意花钱来“升级”旧品类的产品。
而对于定位于“新品类”的AI产品,就应该深挖新的价值功能。
很多AI产品不够成功、走了弯路,就是没有把品类定位和价值功能梳理清楚、甚至弄反了。比如,有的公司认为自己做的是新品类,但并没有把重心放到死磕新价值上,而是做了一堆小功能的堆砌,有的公司认为自己做的是旧品类,但CEO及具体产品负责人老是去怀疑自己到底满足了什么用户刚需——其实,既然是旧品类,现阶段做AI产品,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有刚需点。
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对本小节标题的这20个字,有深入一些的理解了——
注:以上内容来自由黄钊hanniman建立的、行业内第一个“AI产品经理成长交流社区”,通过每天干货分享、每月线下交流、每季职位内推等方式,帮助大家完成“AI产品经理成长的实操路径”;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PM福利】
由开课吧提供的限时免费福利,产品经理入门课程《带你深入浅出学习产品经理》及产品经理相关电子书资料下载包(市场价值399元),涉及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BRD/MRD/PRD文档的撰写技巧、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原则、时间和情绪管理等。
---------------------
作者:黄钊hanniman,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前腾讯产品经理,6年AI实战经验,9年互联网背景,微信公众号/知乎/在行ID“hanniman”,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分享人工智能相关原创干货,200页PPT《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的新起点》被业内广泛好评,下载量1万+。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李强应勇会见马云,上海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战略合作协议李强应勇会见马云,上海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战略合作协议澎湃新闻百家号上海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今天8月16日下午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一行。李强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企业是一座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我们要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定位是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平台是大力推进“一网通办”,政企关系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各类优秀企业来沪发展提供更好服务。阿里巴巴集团立足长远发展,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不少业务与上海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我们将全力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在沪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金融、新零售等产业发展。希望双方以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契机,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现更大发展。应勇见证双方签约并对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积极参与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表示感谢。他表示,在市委领导下,市政府将落实好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一如既往地支持包括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内的优秀企业在沪更好发展。马云感谢上海市委、市政府给予企业的关心支持。他表示,看到了上海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将把更多新业务、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放在上海,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贡献更大力量。并将抓住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为上海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作出积极贡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与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签约。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副市长吴清参加相关活动。为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海提出了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根据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市政府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将主要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新零售发展、文创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上海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于2015年签署第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年来,双方在北斗导航、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智能物流骨干网、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图片 陈正宝 张春海 摄)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澎湃新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华为下半年将推智能音箱新品 智能音箱究竟是谁的风口?_ZNDS资讯
华为下半年将推智能音箱新品 智能音箱究竟是谁的风口?
  导读:不同于亚马逊、Google等互联网企业们做智能音箱的“轻而易举”、“轻车熟路”,硬件厂商们涉足智能音箱总是“多灾多难”,各种波折。  面对智能音箱这片红海,华为终于坐不住了。  过去两年,BATJ、小米以及N多个中小型创业企业相继进入智能音箱大战。华为在经过内部多次讨论,不断否定又不断重启,终于也将在今年年内(预计10月份)推出智能音箱。一位华为研究院员工向蓝鲸TMT记者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入局智能音箱较晚的巨头,除了华为就是三星了。  前不久,日,在三星Note9发布会上,三星推出了一款智能音箱GalaxyHome。GalaxyHome内置六个扬声器一个低音炮,八个检测语音输入的远场麦克风,具备播放音乐、远场识别声音、控制智能家电设备等功能。  不过由于GalaxyHome外形颜色“特别黑”,底部安装了三角支架,横过来特别像“老式手摇爆米花机器”,因而遭到了国内外众多网友的嘲笑和调侃。尽管外形不出众,首次亮相并不“漂亮”,好在也算是赶上了高端智能音箱的“末班车”。遗憾的是,三星并没有公布GalaxyHome价格和上市时间,具体可能要等到11月三星开发者大会。  不同于亚马逊、Google等互联网企业们做智能音箱的“轻而易举”、“轻车熟路”,硬件厂商们涉足智能音箱总是“多灾多难”,各种波折。  早在2014年,苹果公司就开始了智能音箱项目。该项目经过多次犹豫、延缓、跳票、恢复,结果被亚马逊的Echo抢了先机。  而同样,华为内部犹豫不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在于,就像华为消费者业务战略方向的负责人邵洋所说的那样,智能音箱确实是一个风口,但是要搞清楚究竟是谁的风口。  巨头圈地各有各的算盘和局限  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植入到传统音箱的产品Echo,随即引起了市场强烈的反响。2016年5月,在谷歌I/O开发大会上,谷歌紧随其后,正式推出了对标Echo的GoogleHome。  苹果在2011年率先推出了Siri“语音接口”的概念,起了大早赶了趟晚集。直到2017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才公布智能音箱HomePod的相关信息,推迟到今年年初正式发售,且仅限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六地。  一时间,智能音箱成了巨头们攻城略地、抢滩的“新大陆”。亚马逊和谷歌均在设想一个未来,支撑企业的生态建设。在自身没有手机相关硬件产品的情况下,智能音箱将成为智慧家居最好的流量入口和退而求其次的硬件产品。  亚马逊Echo的副总裁托尼·里德ToniReid曾对智能扬声器的定位这样畅想过,“试想一下,你身边拥有一台永远在线、友好的数字语音助手。会关灯,可以从你的购物清单中订货。可以跟你从世界杯聊到日本动漫任何有趣的事情。当你心情低落时,能够鼓励你,使你振作起来。”  这样美好的愿景,也确实得到了相关数据的佐证。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数据的预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定期使用语音识别系统,到2019年全球将销售将近1亿台智能扬声器,到2022年大约55%的美国家庭将会拥有一台智能扬声器。预计2018年全球智能扬声器市场将达到约30亿美元,2023年将增至近120亿美元。  全球智能音箱市场主要集中在亚马逊和谷歌之间的“你追我赶”,来自StrategyAnalytic的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音箱研究报告显示,亚马逊Echo出货量400万台,市场份额43.6%,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谷歌GoogleHome出货量240万台,市场份额26.5%,较同期增709%。阿里巴巴天猫精灵70万台(在中国销售),市场份额7.6%,排名第三。苹果、小米以60万台(6%)、20万台(2.4%)销量排名第四、第五位。  而分析公司Canalys称,2018年第一季度,亚马逊Echo250万台的销售量低于谷歌GoogleHome310万台的季度销售量,谷歌的销售业绩首次击败亚马逊,成为市场第一。苹果受限于上市时间较晚、价格偏高(349美元),市场份额暂时较小。不过,HomePod上架以来,在三个月内也迅速占领了美国4.1%的市场份额,不少分析师给予“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  显而易见的是,智能音箱市场由于入局企业所在的领域性质以及相对应的产品属性、思路的差异,分化为两大阵营。一类是以亚马逊、谷歌、微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一个是以苹果为代表的硬件企业。  亚马逊背后拥有一个强大的零售系统,自然期望Echo成为除了网站、移动端流量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购物入口。谷歌的逻辑在于,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在2016年所提出的,智能语音交互将成为计算领域下一个重要的平台,语音控制和人工智能将实现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的无缝互动。  谷歌的优势也很明显,谷歌日历、Gmail、Android系统的手机拥有上亿次的用户群体。Gmail和日历功能可以与智能音箱联动是Echo不具备的。当然,两者均通过智能音箱的“连接”作用,将消费者“锁定”在自己构建的生态中。  而苹果公司更多的是将HomePod作为了智能手机以外的配件,以音乐硬件的形式完成配件的布局和Apple软件的集成。苹果2016年12月以4亿美元收购的音乐识别服务提供商Shazam,今年升级的AirPods,2019年即将推出的录音棚音质级别的耳罩式耳机,都是构建AppleMusic流媒体音乐生态的一个环节。  在产品规划方面,Echo不同于HomePod的封闭,采取与Spotify、Pandora、iHeartRadio、Audible等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以及自家AmazonMusic开放式的合作方式。借助于亚马逊AWS的云计算能力,和云端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API接口开放,不同厂商可以进行开发。相比之下,HomePod只与手机连接,严重依赖于iPhone,更像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配件。产品专注于音箱的音质效果,“智能”位于其次。  不同的产品思路,也体现在了定价方面。  亚马逊Echo目前拥有Echo、EchoShow、EchoDot、EchoSport四个产品系列,价格从100美元到40美元不等,廉价的EchoDot最为畅销。HomePod则更多从硬件音箱产品的角度,制定价格。高达349美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显得不太“亲民”,除非是少部分追求音质效果的“发烧友”。  所以,对于亚马逊、谷歌而言,需要的是将产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迅速普及,获得流量、数据训练。而对苹果而言,重要的是每一台机器不至于亏损过度。  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企业在消费级ToC端,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支持人工智能不断的“学习”,实现交互的良性循环。而智能硬件(手机)厂商,拥有基于LBS+实时需求的移动生态系统,是互联网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重量级入口。  亚马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和微软Cortana合作弥补数据集空白,另一方面和手机厂商HTC合作实现移动端集成Alexa,并在iOSAPP应用商店上线Alexa,提供移动端主动式服务。  不同象限“叶相似味不同”的怪圈  在海外巨头酣战正欢,各自划地为界时。我国的智能音箱市场也硝烟四起,从BATJ四巨头到各路神仙级别的大大小小创业企业,早已实现“集齐七个龙珠,可以召唤神龙了”。随着华为、三星的加入,未来市场会更加热闹。  不同的是,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  79元起的京东叮咚mini2,双十一期间499元的天猫精灵X1降价至99元,89元的天猫精灵方糖,原价249元尝鲜价只需89元的小度智能音箱,169元的小米小爱mini音箱......除了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以上产品正常价也均没有超过500元人民币。  相反的例子是,前不久,百度旗下的渡鸦ravenH智能音箱。因为高达1699元的定价,市场定位不精准。最终因订单不足1万台,黯然收场。智能音箱定价高不意味着相应的利润也高,IHSMarkit相关数据显示,HomePod每台349美元的售价带来133美元的利润,占比约38%。远低于AmazonEcho的66%和GoogleHome的56%。  同样以节日低价补贴、会员优惠推进市场的AmazonEcho却能够实现“高利润”。国内的智能音箱厂商仍徘徊在低价“血洗”市场的边缘,迟迟不能正式“入门”,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促成的。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朱频频曾经说过,自己绝对不会去触碰智能音箱行业,因为智能音箱本身是一个亏本的生意,培养用户习惯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发展后期才能实现盈利。  “目前,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玩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互联网巨头,通过烧钱建立用户新的入口。第二类是ToVC商业模式,不在乎销量,侧重于产品概念,市场看不清其商业模式。通过外形奇特、很酷的产品获得融资。例如杭州的Rokid(若琪)智能音箱。第三类是山寨智能音箱,集中在深圳,一直没有实现盈利。”朱频频对蓝鲸TMT记者说。  面对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概念的火爆,锤子科技前CTO钱晨也曾对媒体表示,百家争鸣的背后,智能音箱的概念可能被玩儿坏。  诺为咨询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智能音箱采取市场低价快速渗透的策略。声智科技董事长兼CEO陈孝良对记者表示,烧钱加快市场认知和快速铺量的过程,对于培养用户大有裨益。但是产品的出路肯定不是烧钱,最终是挖掘和满足用户体验的问题。  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智能音箱性价比越来越高并没有带给用户很好的初次体验。人机交互体验不佳、平庸的音质以及受限的使用场景为智能音箱产品“鸡肋化”埋下隐患。显然,国内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成熟度和用户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中,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具体体现在,唤醒难度高,一次叫不醒或者误唤醒。距离稍微远一点,天气不好都可能唤醒难。语义识别不佳,响应迟钝,经常答非所问且只能识别标准普通话。待机都会发热,电流声音严重,音箱的音质普通。无内置电池只能接电源,电源线短不方便。手机连接性差,连接不稳定经常掉线,手机自带音乐不能播放,无法点播自动续播。做工材质太粗糙,很多音频需要付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可以播放歌曲的闹钟”。  中文的语音识别在技术上不同于英文,难度更大。  此外,中文各地方方言相差巨大,如粤语和闽南语,无形中造成产品“坐标”上的障碍。更为重要的是,国内智能音箱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产品高度“同质化”。思必驰CMO龙梦竹对记者透露,华为智能音箱将会采用思必驰全套的语音技术方案,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语音对话等。  智能音箱产业链提供语音技术的厂家主要有科大讯飞、思必驰和云知声三家。京东叮咚由科大讯飞提供语音技术支持,天猫精灵、小米小爱音箱(第一代)由思必驰提供全套的语音交互技术。所以,各家智能音箱的用户体验、使用感受从本质上看,差异不是特别大。在关于噪声抑制、混响去除等最为基础、关键的技术方面,Amazon的多麦克阵列和Google的双麦克阵列具有先发和领先优势。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颇为尴尬的一点,还在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听音乐是非常基础的生活诉求,是部分地区根深蒂固的习惯,用户音乐付费的习惯相对成熟。属于刚需市场,市场容量明确。因而,当传统音箱或者蓝牙音箱升级为带有AI功能的智能音箱时,市场接受度比较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技术导向和技术测试验证体系。比如,智能音箱在国外的场景主要是客厅和厨房,国内的场景主要是客厅和卧室。”陈孝良说。  同时,亚马逊所设想的解放双手,脱离手机的“语音购物”生态,本身就存在“变现”的悖论。根据TheInformation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只有约2%的用户使用Echo进行购物。更为糟糕的是,在2%的用户中,有90%的人只使用过一次。20%的人使用Echo寻找优惠降价的产品,却从不购买。  对于“千万级”销量的亚马逊尚且不能给市场带来太多的变化,国内“百万级”的阿里巴巴、京东们恐怕一时半会儿也摆脱不了,智能音箱“预告天气、设置闹铃、播放音乐”三大用途的“怪圈”。即便智能音箱获得大范围普及,以国内家庭应用场景考量,其使用率很可能远低于电视。  将“坐标系”拉长,纵观整体智能音箱市场,各种Bug事件层出不穷。  今年2月中旬到3月初,亚马逊Echo的Alexa声控助手失去控制,发出诡异、惊悚的笑声吓坏用户。用户LaurenHall留言,没有任何人跟它说话,房间甚至一个人都没有,Echo在家里开始放肆地大笑。几乎同一时间,亚马逊的AWS云数据服务连接中断,致使美国大量用户无法正常使用Echo与其互动。  接着,美国俄勒冈州几位女性之间的私密谈话,被Echo偷偷记录,并随机发送给通信录的联系人分享。波特兰市的一对夫妇也遇到类似情况,两人的谈话内容未经允许,以附件形式发送给了通信录联系人。Echo的DotKids儿童系列,在触发成人内容,提取儿童的隐私数据方面,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担忧。这些事件的背后除了算法的不可控,更在于相关物联网技术运行的不尽完善。  华为HiLinkPK小米生态链,华为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物联网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认为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智能音箱又是物联网和AI非常细分的一个环节。无论是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购物还是小米的智能家居控制,“即使,商业模式仍然不清晰,技术不成熟,现阶段用户不买账,不断的烧钱。企业都在抢占物联网的入口,不愿意偏离、放弃物联网的赛道。”朱频频说。  针对距离消费者最近的智能家居IoT,2012年,三星启动SmartThings控制平台。2014年1月,谷歌通过收购NestLabs获取Nest背后的智能家居平台和主导的行业标准组织ThreadGroup。同年,苹果提出了智能家居系统Homekit,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构建智能家居中心。国内,早在2013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2015年阿里巴巴推出阿里小智,以APP作为智能家居生态链的切入点。华为行动略晚,在日才正式发布HiLink智能家居平台。  “很明显,互联网企业做人工智能产品会更有优势,不仅是对技术的认知,还在于对内容的储备。而且互联网企业更看重速度,心态也更加开放,愿意和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相比之下,传统的硬件企业在这些方面相对走的慢一些,犹豫一些。”陈孝良说。  以企业性质区分,抛开互联网公司,在量级上,唯一可以和华为类比的就是小米公司。  根据小米招股书披露,小米通过自产及与生态链企业合作的方式构建自身的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系。硬件产品包括自产的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路由器、AI音箱。与生态链合作生产的包括,移动电源、手环、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扫地机器人、智能平衡车、智能门锁、床头灯、LED智能灯泡、米家IH压力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插座、万能遥控器、无人机、AR/VR等等。8月14日,小米第三次布局空调产品,推出了米家互联网空调。  截至日,小米公司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了由超过210家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超过90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在生态链企业的广泛布局下,小米公司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消费IoT平台。  反观华为的HiLink,一直没有太大动静。直到今年3月8日的AWE博览会上,华为邵洋才宣布发力智慧家居,开展“百亿计划”,希望三年内把支持HiLink家电设备的销售额做到100亿美元。到6月22日的华为终端开发者大会,余承东发布华为的全场景智慧生态战略后。外界才逐渐清晰,华为这次跟云计算“大潮”来袭时一样,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与小米相同的是,华为HiLink的主入口是手机,辅助入口是平板、PC、音箱等设备,泛IoT硬件位于三圈生态的最后一层。不同的是,华为有自家框架下的HiLink标准协议和LiteOS。尽管小米生态链一直饱受诟病,诸如,“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生态链过于封闭,压榨生态链下游创业企业的利润。不得不承认的是,小米起步较华为早,生态链产品布局较为齐全。  通信分析师陈志刚对蓝鲸TMT记者表示,小米的封闭性比较像苹果公司,其投资管理能力和IoT平台的操控能力已经趋于成熟。生态链产品无需适配,执行能力强,效率高都是小米的竞争优势。  华为的“连接”其实走的是小米生态链之前的路线,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华为需要拉拢数量庞大的传统家电厂商。同华为云计算业务相似,怎样平衡好合作伙伴的利益,在众多合作伙伴中,华为如何定位自己都是未知数。  因而目前,华为在不具备互联网企业所具备的渠道优势和补贴优势,智能家居“大连接”战略处于空中楼阁,语音交互技术欠火候的情况下。  华为进军智能音箱真的仅仅就是一个音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牙音响能连几个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