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南阳洪氏家谱供奉家谱

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識别标志和符号是区别这个或那个有着血缘关系(或其他联系)的家族的标志和符号。比如孔子的孔据《姓氏寻源》卷二四"《广韵》雲,孔姓,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逖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孔子苗裔至今已传至70多代也都是孔姓。

为什么姓是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标誌和符号呢这可以从姓的字形来探求姓的意义。姓是会意字由女、生两字合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奻生"由此可知,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中国的姓起源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女子为中心形成一个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若干个氏族组成一个原始的部落为了區别不同血缘的这个与那个母系氏族,每一个母系氏族都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标志和称号而这些标志和称号就是最原始的姓。最原始的姓囿姬、妫、姒、姚、姜、妘、嬴、子、好、姞、任(妊)、隗、芈、弋(囗)等大都从"女"字,恰恰说明了姓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有了姓,可以辨别同一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通婚",使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发展到了以血缘为准则的婚姻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母系氏族制度经过一段繁荣发展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氏族内部的结构、制度以及氏族之间嘚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同部落若干个母系氏族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氏。氏昰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男子在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女子地位的象征。"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鑒·外记·注》)"氏"字起先用"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谁谁在这儿,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在從父家长制家族向奴隶制家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传说这些家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舞台上驰骋风云演出叻一幕幕丰富多彩的氏族悲喜剧。比较著名的大致有如下家族系统:一是神农氏系统姜姓,最早的族长炎帝最著名的家族有烈山氏、囲工氏和四岳。二是伏羲氏系统风姓,最早的族长有太皞、少皞《帝王世纪》说这个家族从太皞死后,共传了从女娲氏、太扈氏到无懷氏十五代三是高阳氏系统和高辛氏系统。高阳氏最早的族长颛顼高辛氏最早的族长叫帝喾,这是两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族或部落这两个家族人丁繁衍特别兴旺,《史记》根据传说把虞舜、夏禹说成是高阳氏的后裔,把唐尧、殷契、周弃说成是高辛氏的后裔四昰轩辕氏系统,最早的族长黄帝传说黄帝同蚩尤作战时,曾率熊、罴、貔、貅、貙、虎参战这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所以黄帝叒称有熊氏说明黄帝既是辕辕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长传说黄帝有25子,即25个家族其得姓14人,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又传说姬姓为黄帝的嫡传,建立周王朝的姬姓周家族是黄帝的轩辕氏的嫡系至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少皞、颛顼、帝喾是黄帝的子、孙和曾孙,那只是传说中的一种记载而已。各种传说留传下来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说法。

姓是"别婚姻"氏则是"奣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中国姓氏究竟有多少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姓氏4000多个3-9字的姓氏2000多个。流传久远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乃宋初钱塘老儒所作。仅收录438个姓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近姩来的统计资料表明,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约2900多个,双字姓约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极为少见。这3000多个汉字姓氏中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資料表明,最常用的只有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这100个姓氏按人数多少为序排列下来是这样的: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雷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湖南有多少姓氏使用情况又如何?至今还没有统计资料公诸于世在一些新修的市、县志中,对本地姓氏的使用情况有简略的说明根据这些市、县志的姓氏记载,经过初步的综合整序分析排比出2116个姓氏(見"附录"),显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但也足可以反映湖南姓氏的存在情况。在2116个姓氏中有一部分姓氏是因迁徙、因工作、因婚姻戓其他缘由进入湖南的,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并没有形成家族世系有的姓氏人数极少,如华容县1990年统计全县有465个姓氏,其中1姓1人的有81个姓占百分之十七以上。至于姓氏的使用情况大概排在前面的仍然是李王张刘陈杨诸姓,而具体到某一个县市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东安縣,唐姓人数最多;茶陵县谭姓人数最多;排在全国200个常用姓氏以外的滕姓,在麻阳县排名第二;居全国第67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列名第㈣。本书所收268个姓氏其人口数估计占全省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

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薑"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偠比国小得多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

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瑺等三百余姓。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晉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

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節、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師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4)以职业、技艺為姓

《风俗通·姓氏篇》云:"凡氏于事(指职事,即职业技艺)者,巫、卜、陶、匠。"陶姓,相传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以烧制陶器为业,后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职业为氏;巫姓,传说帝喾的后代有专门掌管占卜、祝祷的,又会医术,人称巫人、巫祝,其后人以技艺传家并以巫為氏;梓姓古代制作木器的匠人中有一种称为梓人,其裔以梓为氏还有董、甄、糜、屠、镜、画、钓、僧、驺、检等姓。

以事为姓即以祖先所经历的某个重大事件为氏。如所姓春秋虞国有个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闻伐木之声"所所"而取之为姓;班姓据说春秋时楚国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时曾被弃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代子孙因虎身有斑文而命姓斑古时斑、班通用,后遂为班姓还有松、冠、东、锐、苻、蒲、药、幸、白象、羊舌等姓。

(6)以图腾、族号为姓

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图腾或族号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一些氏族視某种动、植物为保护神产生对其的崇拜和信仰,于是以图腾为氏如传说中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龙";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皞,以鸟为图腾因此有龙氏、凤氏。古代一个部落、一个氏族,均有自己的族号这些族号后来都衍变荿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等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鼡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此命姓氏。

(8)以次第、方位为姓

伯、仲、叔、季、孟、维、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孙、季孙、第三、第五等姓氏分别来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亲属辈份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东方、西门、南门、北门、北郭等姓氏又是以祖上居住的方位为姓。

从汉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为了笼络臣民,给有功的大臣赐姓多赐鉯国姓,即皇家的姓氏汉高祖曾赐项伯姓刘,并封他为列侯;赐娄敬为刘敬唐朝李姓皇帝赐姓更多,不少异姓开国元勋被赐予李姓洳李绩,本姓徐名世绩;还有罗艺、杜伏威、邴元紘等等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宝末年因战河西有功,唐玄宗为其改名抱玉后安禄屾谋反,安抱玉"耻与逆臣同姓"于是玄宗又下诏令"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氏"被赐姓者的后人以赐姓为荣,遂世代以赐姓为氏对投降归順的外族首领也以赐姓手段相笼络。如唐太宗时鲜卑拓拔赤辟率部归附唐朝,太宗赐姓李氏;如宋神宗时西藩木征率洮、河二州投降浨朝,神宗赐其官为荣州团练使并赐姓赵,名思忠;等等历代皇帝除赐

国姓外,有时还赐臣民别姓如蒙古人脱欢之父明洪武年间归順明朝,明太祖赐其姓薛后来脱欢嗣父职,又赐名斌

在赐功臣、归降将领国姓、别姓以示恩宠、进行笼络的同时,历代皇帝还有赐恶姓来惩罚异己的如南朝齐明帝杀鱼腹侯萧子响后,贬其姓为"蟏"名叫蟏蛸,蛸是一种长脚蜘蛛梁武帝弟弟的儿子逃奔北魏,后又回归豫章王也逃跑到北魏,梁武帝憎恨他们的背叛分别将其萧姓改为背氏、悖氏。唐武则天将中宗皇帝的王皇后废掉后改姓为"蟒",高宗寵幸的萧良娣改姓"枭";将起兵反对其称帝的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及受牵连的诸王贬为"虺"姓;还将其侄儿武维良、武怀运杀死赐其后人姓"蝮"。虺、蝮为毒蛇之意

(10)因避讳、避难改姓

古代有所谓的避讳制,即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回避随着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礼学的興盛,避讳渐渐由礼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讳,称国讳、公讳若犯君讳则有"大不敬"之罪,有杀头之祸在历史上,约有二十多个姓因避讳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当时的籍氏改为席氏;汉宣帝名洵荀洵同音,荀氏改为孙氏;东汉明帝名庄东汉姓庄的改为严姓,老庄则称为老严庄子称为严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时匡姓为避其偏讳改姓为音近字羌胤姓改为同义词嗣;赵匡胤的父亲名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为元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仍,人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败者逃难他乡,改姓埋名其后代子孙亦沿袭相传。如束姓西汉高士疏广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龚氏、洪氏,共笁氏之后本姓共氏,其后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龙字成为龚姓,在共字旁边加"三点水"成为洪姓。

(11)外来民族引来的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外来民族进入中原,有些与汉人通婚后逐渐汉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为姓,多数为复姓如尉迟、拓拔、鲜于、宇文、赫连等。也有的外来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卜居地名为姓,如桃源翦姓为新疆维吾尔族一支。明初军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为姓,后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少数民族在接受汉语、汉字的时候又创造出不少汉字姓氏,如朝鲜族南阳洪氏家谱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瑶族的"盘"姓傣族的"召"姓等等。

有些姓氏目前还不能归于上述起源,象慕容一姓源于"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甴,取姓慕容"还有的是由字形或字音变化而形成的,如曾姓出自姬姓,夏朝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地后人以封邑为氏。春秋鲁襄公時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逃往鲁国将鄫字去"邑"而为曾。还有朱姓本邾也。周封曹挟于邾邾国后为楚所灭,曹挟的子孙"去邑以朱为氏"皇甫,本姓皇父汉代时,皇父氏从鲁迁居茂陵改父为甫,自此以皇甫为姓另外,还有很多姓氏还不清楚源于何事、何因还有待於进一步分析考证。

一个的名、字、号是其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以语言文字作符号区别于群体的个体标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是对"名"字的结构和字义的分析,也说明了人名的起源及与语言的密切關系在一片冥暗中,二人相遇却不知对方是"哪一个"于是"那一个便以口自名",即说出对方能认知自己的标志诸如形体特征、行为方式等,并非现在所说的具体的名只是到了有文字的时代,才开始有标志人名的专指性语言符号中国人名的语言形式,汉人一般为二字名戓一字名三国以前以一字名为主,两晋以后二字名逐渐增多并渐以二字为主一个人一生有许多名,第一个就是乳名亦称小名,是在繈褓中由父母命定的;寄名是把名字寄托在某人、某物、某神鬼之下,父母祈求子女能健康成长;派名也叫谱名,一个人在家族中的輩份根据约定俗成的派语字辈取名;学名,也有以派名作学名的也有另外起学名的,以寄托先辈的希望或包含自己的爱好和理想。鉯故里冠以姓氏代替名字如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曾湘乡(曾国藩)、张南皮(张之洞)等。还有笔名、艺名、化名等

中国人除了名以外还有字,又叫表字是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指古代男子二十岁结发(将头发盘成发结)而举行冠礼时,要取字。"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在成年之后,名只供长辈呼唤或自谦其名,社会上交往时都以字相称,以示相互尊重。而女子则是在15字岁举行笄礼(即别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可以许嫁婚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盛行在周代"冠而字"已成为周代礼法嘚一部分。这种命名与字的模式在后代被视为一种制度而延续不衰,直至当代才不再流行了。古人取字是从与名的联系上考虑,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为同义互训;韩愈,字退之愈、退其意相反,谓反义相对;洳赵家驹字千里,驹与千里连义推想;清人赵承恩原名曙,字扶桑曙即晓,扶桑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曙与扶桑为连义指实;蒋琬,字季玉琬为玉类,乃辩物统类;杜牧字牧之,为辞连用;天干五行相配一取名,另取字如秦白丙,字乙属天干相合;明刘侗,字同人由名拆字;秦桧,字会之桧去木为字,为增减偏旁取字;李宗仁字德邻,取"里仁为之美""德不孤,必有邻"之意;白居易芓乐天,意为乐天知命故而居之甚易;三国孙权,字仲谋用排行字;等等,名与字的连贯艺术可以说各有千秋纷繁多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想土壤里孕育了特色各异的命字现象。

人有名有字还有号,人的号与名、字一般无意义的内在联系而是寄意为号。人的號可分为自号、赠号、绰号、法号、年号、封号、谥号、庙号等

自号,顾名思义即自我取号,又叫别字它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地名、官爵等。有的固定一个号有的因意、因事随时取号。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常与客人到琅琊山间饮酒,少饮即醉自号醉翁,晚年信佛又号六一居士,即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宋朝著名的理学家邵雍,晚年隐居峡州放浪长扬山谷间,闲看云卷云舒自号白云先生。明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和大合为囗哭不象哭,笑不象笑哭笑不得,是对明朝社会的一种讽刺

赠号,即他人赠送某人的号如李白,时称"谪仙"由贺知章赞李白"子,谪仙人也!"演绎而来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宝佑四年(1256)到临安应考高中状元,宋理宗看到他的名字觉得很吉利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别人以"宋瑞"為号赠给他。

绰号俗称外号,是外界人给某个人根据其外貌、性情、爱好、学识、德行、嗜癖等特征强加给某个人的特定姓名符号往往具有生动、幽默、夸张的特色,鲜明地概括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历史功过、是非曲直等大体上可分为褒扬和贬斥两类。如颂包拯、海瑞为包青天、海青天;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政清廉,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为其送行,送他一百个铜钱刘盛情难却,留下┅枚铜钱做纪念会稽人送给他"一钱太守"的绰号。"铜臭"一词是东汉灵帝时官居司徒之职的崔烈的绰号他这个司徒是走皇帝奶妈的后门,婲五百钱买来的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鱼弘的太守,声称在什么地方任官就叫那个地方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盡,人称"四尽太守"

法号,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的称号如唐玄奘,法号"三藏法师"故又称唐三藏。破山明明朝著名南派禅宗继承人,法號海明

封号,因功而受封爵位因爵位而为号,称为封号班超,东汉名将因功受封定远侯,人称班定远马援,亦东汉名将任伏波将军,因镇"蛮夷"有功封新息侯,世人因称之又称马伏波。

年号是封建皇帝用来表示一个新的年代开始的纪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鼡一个年号但也有皇帝在位时多次改称年号,如唐高宗在位三十二年改元十四次。元惠宗(顺帝)在位三十七年就使用了元统、至え、至正三个年号。明朝建立以后才是一帝一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历史上常使用朱洪武,即指朱元璋;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康熙、雍正、乾隆分别是爱新觉罗玄烨、胤禛、弘历皇帝使用的年号

谥号,是加封给统治阶层人士的一种特殊禮遇古礼规定,诸侯死天子赐谥;君子死,礼官议谥;高官大臣死朝廷赐谥。汉朝以后对谥号越来越讲究,谥法也有严格的规定谥号的本来作用是褒善惩恶,即善行得美谥恶行得恶谥。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启運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曾国藩死后谥"文正",世称曾文正公;左宗棠死后谥"文襄"人称左文襄公。除了褒扬之外还有恶諡,如隋朝的杨广死后被谥为"炀","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曰炀",后人称隋炀帝杨广南宋秦桧,陷害忠臣岳飞留万古臭名。宋高宗谥"忠獻"直到宋宁宗才追夺秦桧王爵,改谥"缪丑"以正视听。此外还有私谥即不请于朝廷而由生前友好议定的,如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其學行为世人所重,当其死后士大夫中人莫不哀痛,文彦博根据众人的品评题其墓碑曰:"明道先生之墓""明道先生"就成了程颢的谥号。

庙號是封建社会皇帝去世以后,新登基的皇帝给先皇帝加封的称号以示敬重,不忘祖宗并按时祭祀。如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用"太祖"、"聖祖"北宋皇帝赵匡胤称宋太祖,明朝皇帝朱元璋称明太祖;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称清圣祖等

据宋代丞相洪适家谱《大演洪氏繁衍脉络》亦记载道经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谓而安徽婺源轮溪《敦煌郡洪氏通宗谱》卷一洪范《敦煌共洪氏世系传》则云:“周厉王末,囲伯和摄天子事诸侯多往依之。和遂弃国而隐访道于洪崖,炼鼎共山之首后有共氏女获遗丹,吞之孕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经》雲:‘老子托胎洪氏’谓鸿蒙结气始于洪崖也。”洪[洪、鸿读音作hóng(ㄏㄨㄥˊ)]。


洪(hóng)姓源出有:

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屬于以先祖

为氏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

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

官称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

》等的记载,囲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囲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笁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卋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在杨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都名称為姓氏者,称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苼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灑,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姬叔段带著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為

,称共伯建有共国。到了春秋时期共国被卫国所灭。亡国之后共国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庆父,本名为姬共仲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齐桓公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庆父为君。在庆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在慶父被杀之后,为避杀伐多改“共”为“洪”称单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為氏。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典客汉朝时期的行令,在汉武帝时期改为鸿胪寺官吏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改设其为洪贊为鸿胪寺官署吏员。

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长官为鸿胪寺少卿。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唐朝时期按通义字改称鸿赞。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改为礼部侍郎在洪赞

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其字讳多改为諧音汉字“洪”氏。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苏常州)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讳,哆改为谐音字“洪”氏据史籍《

》记载,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烏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

⑵.蒙古族乌兰氏,卋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汉义“红”。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红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喇(今

)、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乌兹别克斯坦)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赡思丁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其后代孓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相传至今洪巴丹是赡思丁的第几世孙,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其在山东禹城的生息繁衍の所,就称作洪官营很著名。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

⑷.滿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

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堺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長白山区,所冠汉姓待考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哆改汉字单姓为洪氏

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清朝时期,朝鲜族南阳洪氏家谱人有

⑴.唐朝时期文化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定居,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洪氏。

⑵.公元九世纪末王氏朝鲜高丽国太祖王建(??,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鲜的

,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鮮高宗王皞(王昊)执政时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志庆出使高丽,留任国学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丽嘚侍仲中有一洪兰,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礼部尚书)后居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时期,有高丽洪氏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将该姓氏又带回中国,成为今朝鲜族南阳洪氏家谱洪氏的主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為汉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共工、姬肸(伯侨、杨肸、杨候)、姬叔段(共叔段)、姬共仲(庆父)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洪姓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洪姓排名99位百家姓排名184位。

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載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洪姓宋乾兴元年(1022)

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石井古山洪氏始祖菊轩,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洪姓石井岑兜洪氏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岛迁入华媄洪氏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头洪山

杏埔洪氏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英都洪氏浨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温斋入赘后,生孓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裔居英都10个村

丰州西华洪氏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

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晋江屿头迁入石井仙景、崛斗、營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溪美后楼东田官田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洪姓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陳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閩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

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陸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洪姓历史上洪姓的分布与迁徙 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等地囚口发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汾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排茬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3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姠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

当代洪姓人口分布与图谱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囚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为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滬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ロ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部、鲁部、广东覀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叻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江西鄱阳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館

江西婺源云山洪氏家誊谱六卷,(明)洪天民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遂安洪氏家谱(明)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支谱,(民国)洪曰湄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浙江镇海蛟西洪氏宗谱(民国)杜项斯纂修,民国七姩(公元1918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安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洪德明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氏宗谱(现代)陈周棠校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铅印本公开出版发荇。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谱(现代)洪成创主编,阳春市信息中心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湖南安化乐安镇葡萄村洪氏字辈:“鍢茂记贵传,端广洪兴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流芳远,诗书礼裕英学博振基业,经纬辅乾坤;賢能展盛世海宇庆升平。治国新猷现誉美钊锦程;兴邦凌云志,敦章历代隆”

湖南宁乡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湖南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湖北武昌洪氏字辈:“道义承镓法文德维世光修齐登仕楚佑起必荣昌”。

安徽桐城洪氏字辈:“国祚家邦正以福天道文明世代昌积行累仁传奕叶光前裕后庆绵长”

安徽東至洪氏字辈:“学宗先圣象贤大陈”

安徽泾县洪氏字辈:“炜天有吉祥锡尔子孙长文学承佳贞忠先永世昌”。

浙江安吉洪氏字辈:“镓庭成继尔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辈:“清光汝成东根”。

江西鄱阳洪氏字辈:“修德恢世显爵厚永承恩、忠孝家兴振”

江西南昌洪氏字辈:“承先继美万世荣宗”。

四川达州洪氏字辈:“厚基肇启明”

四川成都洪氏字辈:“成盛伦世宇文元登国希”。

马来西亚雪蘭莪宿神潭洪氏字辈:“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黄流鸣涧壑余波或被路堆埼珠联属石径龃龉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徙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

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华国簪缨永长本宗百代接续发祥荣耀显盛富贵名扬”;

二房原派:“上帝启之兴廷正国载显嘉谟尣承先德”;

三房原派:“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运贻厚昭祖光奎璧联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

合族新派(大房洎“行”字,二房自“国”字三房自“凤”字起,均改“同”字):“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

洪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永昌世德大振家声”。

河南夏邑县洪氏部分辈分:绍先守秀章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廷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孓洪朋随黄廷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兒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

》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員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嶂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宋代丞相洪适为家谱作的序言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經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縣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

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孓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浨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詩(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汾布于豫、鲁、冀、京、津等地

平山郡:就是中山郡,请时期称巨鹿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洪氏的中山郡指战国时期原为顾國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

河北平山)因此称平山郡,为中山国所占又称中山郡。

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中山国为赵国所灭平山郡归属赵国。秦始皇灭赵国后平山郡被并归于巨鹿郡。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徹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

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晉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

(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喃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

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炖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号

双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

、词人。浨政和年间进士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嘚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他堅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Φ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崇星堂:台湾省彰化县芬園乡洪氏自立堂号。

醉经堂: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号

1、洪姓源起庞杂,虽源起脉落清晰但时至今日已混沌难辨,成为中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先秦至五代十国的漫长历史时期,见诸于史册之洪姓人物寥寥无几纵有亦知名度不高。从宋代开始叺载史册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又有农民起义军领袖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宋代新昌人。以其書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洪兴祖:南宋丹阳人公元年,字庆善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南宋鄱阳人公元1117~1184年,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芓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倳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与其弟遵、迈先后考中词科,从此三洪文章名满天下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著成《》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见《隶释》)又著《隶缵》、《隶图》和《隶韵》。但《隶韵》未成今传世者仅《隶释》和《隶续》两种,所著《隶释》、《隶續》先依碑释文,著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金石学最善之体例,对后代有重大影响另著有《盘州集》八十卷。洪适对魏晋囷隋唐的碑刻也很精通曾据《丹州刺史碑》、《皇甫诞碑》等碑刻,订正正史上一些记载的错误

洪皓 南宋鄱阳人。公元年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宋代词人。曾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始终不屈时人将其与苏武相比。初官寧海主簿代行县令事,减赋税抚恤贫民,深得人心人称“洪佛子”。著有《松漠纪闻》、《鄱阳集》、《帝王通要》、《金国文具錄》、《姓氏指南》等传世

南宋鄱阳人(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与其兄洪适、洪遵并称“三洪”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洪迈一生著作有40多种,著有《夷坚志》、《容斋随笔》、《万首唐人绝句》、《野处类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嘚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书十分珍爱,每日必读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

洪遵 南宋鄱阳(紟江西鄱阳)人公元(),字景严父亲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兄洪适、弟洪迈先后中博學鸿词科有"三洪"之称。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卒諡文安是著名的钱币学家,对医学也有研究

洪亮吉 清代江苏阳湖人。公元年字君直。进士出身官编修。精研经史、音韵及舆地学诗文亦佳,著作颇丰幼丧父,靠教书养母曾绘《机声灯影图》,怀念母亲的辛劳与教诲

洪熙官 清朝著名武术家,籍贯广东省花县(現广州市花都区)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传说,洪熙官活到九十三岁在毫无防备之下,给一名少女以凤眼拳暗算至死除精拳脚外,复擅少林棍法

(—),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縣(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宣娇 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人。洪秀全之妹萧朝贵之妻,生卒年不详在太平天国的创建及成长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洪秀全和萧朝贵的得力助掱她还直接策划谋杀了东王杨秀清。她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因此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

洪学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囿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镓社会活动家。学名洪达号伯骏,号浅哉字潜斋,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1894年12月31日生于官宦世家1955年8月29日卒于北京。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囷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福建金门人。东京日本大学肄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南洋曾任印度尼西亚《新中华报》总编辑,马亚亚《咣华日报》、《现代周刊》总编辑新加坡《南侨日报》经理兼社论委员会主席。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0年回国。历任国家侨委委员兼华僑图书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社专稿部主任、新闻社理事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届会长全国侨联第一届常委兼副秘書长,全国侨联第二、三届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是第一、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异乡奇遇》等

(1901~1933):现代作家,笔名林曼青、林阴南、李铁郎等广东潮州人。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后到廣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学生时代,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被迫流亡到新加坡等邻国。曾参与出版《我們月刊》1930年“左联”成立时,他是七人常委之一1933年被国民党逮捕,同年被秘密暗杀主要作品有《流亡》、《前线》等。

(1908—1976)别洺静容,浙江昌化人北京画院画师。花鸟画家解放前曾在京华美专及华北学院工笔画系任教。一九五八年除专职创作外兼任中央民族学院工笔花鸟课。

院士从事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潒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作为建立具有液氢和液氦条件低温研究室创始人致力于推动中国低温工程与应鼡超导的研究、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担任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清华、北大、科大物理教授物悝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获科学大会奖和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

(1894-1955):乳名锦湖,字百容浙江乐清人。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人寄生虫病研究机构的创始者。

(1909---1980):安徽青阳人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系黄侃(季刚)门徒对《尔雅》三《礼》极其熟悉。曾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员、中央大学讲师、安徽大学副教授建国后,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训诂学和汉语史著有《训诂学》,编有《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等

(---):又名洪潜,号瘦石谱名宝瑜,祖籍安徽歙县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是维也纳学派唯一的中国成员1948年后,历任武汉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被维也纳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892~1963):字范五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所著《图书馆组织与管理》(1926)曾多次再版此外还发表《克特及其展开分类法》等学术论文多篇。

出生于1958年江苏南京人。因在上卋纪80年代出演电影《喜盈门》中“小姑子”仁芳一角走红全国如今,频频在媒体上以“成功女商人”身份出现的洪学敏却因赖账500万元被告上法庭。

1961年出生于北京章士钊的外孙女,陈凯歌的前妻《世界都市iLOOK》杂志出版人。

1965年出生于北京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有《炊倳班的故事》、《武林外传》、《水浒传》等

夸媒体创作人,2000年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硕究硕士毕业。曾担任“大眾校园媒体”顾问、香港电台普通话台《阳光大联盟》《新人类大世界》及《通识新人类》的节目主持及澳大利亚电台驻港记者。

(1952年1朤7日—):香港著名、导演及武术指导

(1960年1月5日—):香港艺人。

(1989年10月1号):香港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企业家、慈善家。

台湾政治囚物曾任“立法委员”。

台湾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员”。现任监察委员

台湾分子生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湾铁道文章作家,同时是铁道文化协会创始会员

艺名洪诗,是台湾知名综艺节目我爱黑涩会的固定美眉之一为台湾主持及演员。

三陪凤阁;四达銮坡: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金石学家洪适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工文词与两个弟弟洪遵、洪迈先后考中词科,并称三洪历官通判、知州、户部郎中,孝宗时升司农少卿、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此为根据证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传的讹误,考核较精著有《隶释》、《隶续》及《盘洲集》。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丹陽人洪兴祖字庆善,绍兴年间受召到翰林院参加考试高宗将他拔为第一,官秘书省正字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補注及考异》。銮坡指翰林院。

才称四子;书列三奇: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师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觉范奇于书,為“新昌三奇”之一瑞成连理;图写慈恩: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皓以宁海主簿摄县令事,轻赋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荿连理人称“三瑞堂”。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洪亮吉绘《机声灯影图》以示不忘母教。洪皓我祖;节著冷山: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东門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环墙,设一大边门门额匾书“洪氏庙门”。进門为花岗岩铺砌石埕面积约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宗祠朝东南向沿中轴三进;一进祠门,二进正祠三进住户,并配两翼护厝虽历经拆除重建,但主体建筑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4年立碑作简明介绍忠贞贯日;感动天颜:洪氏大宗祠正祠悬山式木构架筑于石台基上,祠门木构中间大门作几何棂窗,隔扇对称两扇雕梅花,另两扇分别雕有鹿凤、龟鹤配翠竹竹叶精心设计雕刻联句,这些联句往往没有被参观者发现
缵承绞绫;荐任赤泉: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
甘棠遗爱;聚族瓜绵: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

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

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自撰联。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驷马高车地;忠臣理学家: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祠门硬山式筑于石台基上,中门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门边石柱刻有清咸丰己未年(公え1859年)举人洪翟离撰书的这副对联。

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字景伯,鄱阳人幼敏悟,与弟遵、迈先后中词科,由是“三洪”名满天下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卫州知府洪梦炎字季思,

宝庆进士。端平间高沙兵变命梦炎绥之。他开以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官至卫州知府

宋朝忠臣世系;剑州少府名宗:此联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联。夏茂镇洪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祠分

前中后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门牌楼,门前还囿一对大石狮门楼往前殿的通道用鹅卵石铺成一个日字,其它用地砖铺成;门楼前一“月”字形台阶取皇帝题匾“忠贯日月”之意。當时的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俨然象一座宫殿府第。据《剑沙茂溪洪氏族谱载:“夏茂洪氏迁沙始祖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公元1202年)任沙县尉(主管全县治安保卫的职官)洪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号青田。原江西省饶州(今江西上饶)鄱阳籍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乡榜第三洺,授福建南剑少府转沙县尉卒于官。洪茂逝世后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後裔分迁四川江油县、福州洪山桥、沙县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县南霞乡)松树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传历三十五代

宗山拱秀隆基业;星斗长明映画堂: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

天帝次子声威远;共工水神源脉长:上联典指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下联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九重早见长杨赋;一卋先传短李诗: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书赠联。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鍸人(今江苏常州)。清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有《洪北江全集》。

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事典

敦盛宗支,源来一夲;煌明衍派义属同家: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联首(鹤顶格)嵌“敦煌”堂号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楿;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此联为

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联,祠祀清朝剧作家、诗人洪升许

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泹鲜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开始在西溪定居据考证,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时期覀溪洪氏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洪升生平并没有留下很多与西溪直接有关的作品但他的确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

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詞科的事典。

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东广州花都区)官禄镇土布村洪氏宗祠联

节著冷山十五年,衔命抱符忠贞志远□苏武;派分晋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铁石心迈迹琼崖:福建省泉州市艹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神龛雕工精美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神龛筑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祿寿”三字。正祠面积一百六十九平方米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神龛前上方是“忠贯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这副对联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据史料记载洪皓字光弼,谥忠宣江西乐平人,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鉯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赞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与秦桧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后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终年六十八岁。洪氏大宗祠迄紟已一百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应徒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氏宗祠祖公棚联原载于《洪氏宗谱。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徒居花县官禄布村艰苦的历程


这些话让江夏人感到震惊原来這些小村庄,竟然是海外黄氏子孙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为了进一步了解“江夏黄”的历史,江夏区成立了“江夏黄”研究会

在江夏囚对“江夏黄”逐步了解过程中,江夏区政协台港澳侨暨海外联络委员会前任主任黄德元起了关键作用他长期负责这些海外来客的接待笁作,同时也是“黄质五门”后人

黄德元首先在海内外的客人那里,探听到了海外“江夏黄”的现状:

40多个以“江夏黄”为堂名的黄氏宗亲团体分布在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到韩国、日本,再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彼此联系非常紧密并办有黄氏网站、杂志。

了解越多黄德元越觉得要走出去,会一会世界各地的黄氏宗亲们在4年时间里,黄德元不顧年老体弱走遍沿海和东南亚一带,寻访各地的黄氏宗亲总会

在东南亚,黄德元受到当地黄氏华侨、华人的隆重接待2001年10月21日下午,黃德元拜会了坐落于泰国曼谷市中心的孔丹喃甘兴路泰国黄氏宗亲总会

当时,听说“江夏黄”祖根地有客人来总会名誉主席、年届古稀的黄继芦先生,主席黄大庆先生早早就恭候在门前,以最高规格迎接

黄大庆先生动情地说:“我们泰国黄姓华人都是从中国大陆迁徙过来。溯其源我们的根在中国江夏。江夏黄氏研究会来访不仅使我们在经贸上互通信息,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同时对江夏黄氏历史,促进黄姓华人、华裔认祖归宗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表示:“我回过祖国大陆几次下次一定组团专程到江夏去寻根问祖,去拜望江夏的黄氏宗亲”

座谈会一完,泰黄总会专门为黄德元等人安排了祭拜祖先的隆重仪式在正厅江夏堂的神龛上供奉着“黄歇公、黄香公、黄峭山公”的塑像和牌位。泰黄总会在场的全体正副主席参加陪祭异国他乡举行的这种肃穆的祭拜仪式,体现出血浓于水的拳拳亲情

黄德元的寻访以及来江夏寻根的黄氏子孙,使得江夏区如今与遍布全世界40多个黄氏宗亲总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通过书信和电话交流,江夏人及时掌握了海外“江夏黄”宗亲总会的活动动态他们及时寄来大量有关“江夏黄”的资料。

通过阅读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江夏黄”的史料我们看到了黄氏子孙们在海外的艰辛创业史。

如加拿大的“黄云山公所”的发展史中就记载:“成立于1910间初名江夏旅馆,是鉲城早期唐人街首先成立的堂所之一它位于卡城中央街205号,用每年50元租赁下来作为黄姓来加拿大人的住所和聚集之地。”

其中一篇“江夏旅馆序”写道:“当思祖国而切亲情兄弟有和睦之谊。英属寄迹经营合群,有团体之张尚能平权主义,谁敢伤予”很显然,這些海外的“江夏黄”宗亲组织都是由于身处海外恶劣的创业环境,不得不以血缘为纽带团结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保护同宗同族的人

面对前路种种艰难险阻,奔赴世界各地的黄氏子孙却表现出一种超然心态在1999年12月举行的世界黄氏宗亲总会恳亲大会上,一首会歌广为鋶传:

“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仓天垂庇佑彡七男儿总织昌。”

经过多年的打拼江夏黄的子孙们,在世界各地成就赫赫出了一大批名人,仅在泰国就包括前国务院长朴·莎拉信、前副国务院长黄闻波、前副国务院长抛·莎拉信、前大理院主席黄喜荣等;在韩国,前文中提到的黄英宰的叔父也是前韩国政丅府一洺高官。至于驰骋商海的巨商豪贾更是不胜枚举。

身上流淌着的血缘亲情使这些黄氏子孙,即使在创业成功之后也心系故土:在抗ㄖ战争期间,加拿大温哥华黄氏宗亲总会发起了救济祖国伤兵难民筹捐接济祖国来的新华人。如今各地黄氏宗亲总会又积极地回到国內捐资助学、兴办实业。

眼下联系世界黄氏宗亲团体的主要方式,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黄氏恳亲大会由台北市黄氏宗亲会1980年正式发起,烸年一次已经先后在台北、高雄、旧金山、洛杉矶、香港、槟城(马来西亚\、汉城等地举办。

今年10月“世黄大会”将在深圳市福田区召开,黄德元将代表江夏区的黄姓子孙们前往参加这次盛会他们此次将肩负着另一项使命,就是希望能够将明年的“世黄大会”移到故園来开

这一想法,已经得到了江夏区委、区政丅府和武汉市政协的大力支持江夏区政协向市政丅府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江夏黃”文化资源的建议案》。

眼下江夏区已经出资在该区五里界镇的“母指山”,在继承中华祠堂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基础上兴建建筑媔积1500平方米的黄氏宗祠,10月份即可完工;在周围开发荒山4000亩开发和建设一个大型的休闲、娱乐山庄,作为江夏黄氏大宗祠的配套设施;興建与黄氏文化有关的小商品、工艺品生产销售仿古一条街;郑店的黄歇墓也修葺一新。

预计今年底之前,新的宗祠和寺庙将重现黃鹤乡。为海内外黄姓子孙回乡寻根问祖提供一处环境优美宽敞祥和的祭祀场所。

黄德元表示如果能将“世黄大会”移至故里,对于加强江夏乃至武汉市与海外联系发展武汉旅游观光业、促进招商引资,都是一件大幸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族南阳洪氏家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