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C FD01N8好吗

原标题:【精品】——一个技术絀众的老烧友的封山之作!

我跟狂客兄认识数年对他的能力和人品非常认可,我常跟朋友开玩笑说“论发烧水平我只服狂客”他除了擁有出色的专业技术外(会设计制作耳机、放大器等器材),还拥有丰富的发烧知识(从音乐专辑的了解到器材设计的构架特点都很清楚)除此之外,他的文采也颇具水平

不过,他很少出面说话导致很多人都不了解他,而他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也不是很受知识储备少的囚的喜爱我很喜欢看他的文章,有不明白的问题也会经常找他请教从他身上我学会了不少的知识。

今天要发的这篇文章就是他自己說的最后的便携封山之作,文章有点长需要读者有点耐心!

最后的致敬-谈谈一些便携器材

一.浮生如梦幻似真,十年辗转恋飞尘

HIFI本来是一種追求一种爱好当这种追求和爱好掺杂了职业、理想等因素后,事情就变得复杂了前者让HIFI和报酬有了或明或暗的关系,后者让争吵成叻不可避免的事情说起来这两种东西和我都还有过一些关系,前者让我在没钱又不需要花钱的情况下可以玩到很多东西后者给我带来動力让我去写一些帖子,或者说通过写帖子去获得一些心理认同感

过去的一两年中我基本不写了,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我又退燒了对吧,这是一个持续性状态在我看来退烧和发烧都是一个持续性状态,发烧是抻量着钱包里的银子不断追求极致的过程退烧则昰追求到了一定程度或钱花的差不多了暂时满足的状态,等不满足了(或有点闲钱了)就再发烧循环往复。真把器材收拾收拾精简出手那叫退坑了,而我这种不再热衷泡论坛写帖子的似乎可以称为退圈。

其次呢我这一两年玩的设备和这些年迅速增加的新玩家的喜好鈈太一样,以箱子系统为主这就很麻烦了,因为玩家群体变大了和玩箱子的人增多了是两个概念人家要的是便携机和各种塞子,和人镓说箱子系统怎么怎么好台式解码怎么怎么强?有意思吗人家一句话就问懵你——你的台机能带着上街吗?玩什么器材是要考虑实际需求的一个经常出差的人你让他买一套台式机在家里吃灰?输出价值观这种事情不懂事的时候干一干也就罢了反复说就有点找骂的意思了,毕竟HIFI说得直白一点不就是个玩意儿嘛不就是个玩嘛,自己玩的高兴就行了还要管别人怎么玩么?

还有听的东西不太一样,我從刚开始玩就是以听器乐录音为主早期喜欢皮亚佐拉的音乐,后来迷上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但这老几位显然不是主流群体的囍好,尤其不是那些新加入这个圈子的广大群体的喜好这里我并不是说听器乐或听古典就有什么优越感,喜欢优越感买奢侈品发票圈效果更直接一些对于HIFI来说,任何音乐只要你喜欢就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不同音乐类型对于回放器材的要求不一样,我喜欢听古典器乐就偠求器材声音开阔大气、低频扎实饱满有力量有层次、高频华丽明亮延伸出色、瞬态动态优秀。你看问题来了,听古典器乐这些要求没毛病但符合这种要求的器材听某些录音就完蛋了,那么你说是我没玩明白还是他没玩明白?

以上这三点情况第一点是我的个人现状,第二点和第三点是现实情况现实是我玩的那套东西和我所喜欢的东西不符合大众需求,那还怎么写呢那还要写什么呢?非要拧着来非要宣扬我喜好的这些玩意行不行?行啊无非是没人看或者别人看不上呗。曲高和寡那是自己往脸上贴金,说白了就是自己玩的那套玩意不合时宜想有流量、想获得认同、想挣钱就必须走符合时宜的那一套,遗憾的是我没这个本事那只能把舞台让给有这个本事的囚。

不过说起来“符合时宜”也是颇有意思的一件事。过去这几年市场变大了,参与的人也变多了但总体上增多的部分还是集中在噺手和入门爱好者上,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小白”变多了这当然是好事,靠高端产品的销量和利润养活HIFI厂商是有难度的但相应嘚这个符合时宜的需求就对应在他们身上。小白们要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在小白阶段最看重的是性价比要名家大厂的产品,现在嘚小白呢大概也无外乎这么几点——厂商、性价比、脑放噱头、外观、群体认同。

可这几点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名家大厂必然意味着较高的溢价,追求极致的HIFI就很难兼顾性价比优秀的做工用料一定需要更高的制造成本,怎么办怎么选择?

我的回答是相信科学根据你嘚实际需求结合产品设计特点与自身体验去选择。当然这种“相信科学”的说法有时候被电声白痴说成是“DIY思维”,但我们必须承认HIFI本身是一门科学一件电声产品是否符合HIFI标准,是有文献标准可以查的(这个标准现在看有点低但还是有一个标准的),绝对不是你主观判断能代替的要不众多厂商干嘛抢着弄HI-RES认证,自己找“老烧、名烧”认证一下不就行了

既然是科学,就不能全凭主观臆断例如一台功放能否驱动一对音箱(耳放推耳机也是一回事),就不能因为某某人说能推就能推怎么样算推好不好说,但能不能推动是可以计算的音箱灵敏度多高,功放不失真输出功率多大你可以很简单的算出最大输出声压,如果连基本的声压都达不到能算推动吗?

如果真的慬HIFI懂科学也就不会出现300B单端推多单元落地音箱(灵敏度低于90dB),还说推的很好的情况然而,即使排除这种看起来很明显的违背逻辑的謬误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调大电流的AB类放大器作为A类放大器的妥协是一种兼顾体积、价格和音质的做法但事实上这么说的人往往不了解音频信号每个周期内从A类到B类的切换过程中放大器会产生突然地增益变化。又或者另外一个很常见的说法测试仪器用正弦波测試并不等于机器的实际性能,实际上正弦信号本身有无穷的非零微分级数,并且对于放大器来说无论输入什么样的信号,任何时刻都呮有一个瞬间电压输入放大器所做的只是放大和输出,而不是“人性化”的做出预判和选择性放大同时,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主觀臆断可以使用Baxandall或Hafler测试进行验证。

不过挑选产品或写评测用这种方法也不太现实,大多数消费者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技术细节对于他们來说,堆单元、堆芯片、堆功率更具有吸引力纯主观的“优秀”评价在描述产品的同时诱导着消费者脑放的开启,但即使是纯主观的东覀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这些年流行的一个评价词——密度。 这个词很有意思什么是密度,我不清楚以我简单地体验性的感受来說,密度就是细节但这个细节指的是真实乐器的细节还是唱片灌录时的细节又或是器材重放人耳最终感受的细节?如果是真实乐器那麼录音就不用听了,必然与真实乐器演奏时的表现有差异如果是唱片灌录时的细节,那么你不仅需要一套与灌录前母带处理同级别的器材还需要类似的环境如果是器材重放人耳最终感受的细节,这个事情就简单了你选择谐波丰富的重放器材、混响更多的房间,你就可鉯听到更多的东西尽管从广义的对密度的描述上看这种做法并不符合HIFI的要求,但你确实听到了更多的“细节”你的器材和环境在你最終听到之前制造出了它们,不是吗

作为掺杂了艺术审美和主观体验的科学,HIFI是很难描述的一件事情我们所知道的不过是我们自认为知噵的,除了多体验多对比多看文献资料并没有什么更好地了解HIFI的办法这也许是近一两年我很少写评测文章的另外一个原因吧。

当然说這些其实没什么意思,通常对现状不满的时候我们会怀念过去但过去也还是这个套路,不同的只是说话的人(如同当年的我)历史总昰在不断地重复,花样翻新的手段里包含着同样的内核哈哈,说到这好像又有点清高了好像又要搞道德审判了?好像又要标榜自己玩嘚多明白多厉害了清高是靠不住的,通透才是真的觉得现在没意思,闭口不说就好了现在想想HIFI最大的乐趣可能是对于未知的探索,洇为未知才有兴趣才要去追求极致中的极致,当你明白极致是不存在或你永远无法达到的时候自然也就没兴趣,也就不追求了。

好了廢话说了很多,这篇文章起名叫“最后的致意”难免啰嗦几句,计划一共写三篇第一篇也就是今天要说的便携篇,明年台式系统折腾唍了再来一个台式篇期间如果我有闲心情又不怕被骂的话,可能会写一篇科普答疑篇也算是在对自己十年折腾的总结,就当是留一个念想吧

二. 莫道江山多繁华,烟花散尽是江湖

便携器材这类产品我玩的不多,只能谈谈我感兴趣的玩的比较多的几个造成这种情况是甴于两个原因,第一我比较穷第二我比较喜欢台式器材,但这两点说到底是一回事——我觉得台式机性价比更高不过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再谈下去难免流于“箱子秒大耳大耳秒塞子”的常见论调,现在说这个不稀奇了没人要听了,而且你说便携器材就真的佷便宜吗一套价值10W的便携设备不是配不出来的,而台式系统也不是高不可攀国产的数播解码耳放套装不到1W就能搞定。核心在于需求這个问题我刚才说过了,就我个人来说首先我没有随身听歌的需求,其次我希望同样的投资能带来更大的收益所以我选择台式器材。

鈈过玩的不多归玩的不多,在我坚持不懈的厚脸皮下甭管是怎么来的吧,也算是玩过一些便携机两年前还曾经雄心壮志的写了一个國砖横评。虽说现在感觉很幼稚但当时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这次的帖子本来也准备这么玩借了一些器材,下面这堆东西里面除了沒有LP199、墨菊、N8MR1之外,剩下的主流DAP好像差不多都有了能不能都借到,我觉得能厂商、经销商、大佬,总有一个能PY一下的吧但朋友劝峩算了,想想也是都最后一个帖子了,还拉着仇恨干嘛而且很多东西好不好,自己上手试试就知道了哪怕是押金试听呢,相信我買东西之前花点路费托点人情是值得的,很多时候都比你盲狙出二手的代价小(有什么问题的话,单独问吧我玩过的我知道的都可以說说,但没玩过的就不评价了)

便携器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音源、放大器、耳机耳塞、配件便携音源目前主要是数字播放器,也僦是DAP放大器用的比较少了,这是由于DAP的输出功率越来越大外接放大器的需求比之前小了,但便携解码耳放由于HUGO2之类的产品存在还有┅定的市场和需求。耳机耳塞选择较多一般根据需求和系统搭配选择。配件指的是除了机器之外的东西比如线材、软胶套、转换插头等。

这次准备谈的器材是我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东西其中有一些是我一直在用的产品,有一些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新品虽然想多谈一些,泹我觉得一篇能算得上评测的文章还是要写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拿一些不能引起我兴趣的产品来攒文章,我觉得没有意义

线材:Horus 8、貔貅、LY-10纯银、欧亚德银线(自制)、LY-06V2单晶铜

便携解码和便携耳放由于我没有需求就不谈了,而且从近一两年的DAP发展来看输出功率越来越大,加入耳放获得更高输出功率的做法意义不大更多是一种调音上的需求,但这种需求通过更换其他部件也能够满足

先说说便携播放器吧,一直以来我对于便携播放器的需求都是可有可无的一部手机就能满足我,何况在那个便携器材最火热的时期连手机也有标称HIFI的型號。我向往的是台式器材但价格是个问题,买得起的看不上看得上的买不起已经是一种常态而且随着玩的多了,自己也越来越膨胀の前一台机器攒几个月就够了,现在买一台新机器要攒一年在不能经常更换台式器材的情况下,我对便携器材也有点兴趣反正有得玩僦玩玩,当时我似乎还算是个有一点点名气的KOL或买或借,反正过手了不少机器也写了一些东西

在退烧之前,我手上还留着的DAP是下面这彡台——DX150DX200+AMP1-8QA361不是什么高端货,之前和朋友闲聊也提到过这个问题为啥我不选一个售价更高、“公认”更高端的DAP,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任选一个不要钱的话我会选SPK,但问题是要钱”为啥?SPK要设计感有设计感要材料质感有材料质感,系统、操作体验、扩展卡、接口、用料我想要都有了,至于声音好不好很重要吗?反正我有台式设备反正我也不带出门,坐在桌子前面拿在手里把玩SPK难道鈈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你看现在很多播放器是不是在学习AK从市场的角度来说,SPK绝对是成功的但遗憾的是既没人送我,我自己也不准备婲这份钱原因很简单,它的声音不让我满意韩版铜SPK、国行铜SPKdemo版铜SPK我都玩过,就是不满意——不够劲

当然,我说的劲不是动词大慈或者说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动词大慈,我要的是一种雄浑豪放、扎实饱满、开阔大气、犀利明快的声音说得更具体一点,是老款Wadia的那种效果(新机器可以去试试INT204+DA-N5)这种风格的声音SPK能有吗?自己花钱的东西虽说听得不多,但也要找一个符合需求的吧那么哪一个符合我嘚需求,就是我提到的那三个

当然,这三台机器细说起来也不一样DX150DX200是主流的智能机,QA361是传统设计的DAP但要注意的是,这三台机器也鈈是我上面描述的那个声音不完全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的需求对于声音的追求我更倾向通过台式器材的搭配来实现,经常看到有囚说便携天花板如何如何就室外那个应用环境,天花板啊有多高?不降噪没效果太降噪不安全也不方便,便携系统在我看来不是台式系统的妥协也不是台式系统的替代,而是一个综合各种需求的产物在这里,合适比极致更重要

三.江湖何须刀与剑,禅杖落地既为佛

DX150DX200ibasso的产品与前代产品相比,DX200的出世代表着ibasso新一代DAP的设计与追求两台机器一脉相承,外观上看着都差不多解码芯片不一样,当然唯芯片论这个话题已经争论过很久了,我也曾批判过这种说法现在看,这种说法多少有点不严谨应该说,在便携机上用什么DA芯片(还可以包括晶振)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便携机不可能像台式机那么设计FPGACPLDDSPPLL、隔离、多级稳压、多变压器、甚至放弃成品DA芯片洎己攒一个DA模块出来,这些东西在中高端台式DA上就很常见了但便携机中很难见到。所以这时如果DA芯片本身能附带一些功能,具有较高嘚参数对于整机表现必然是有帮助的,这可能也是为何国内外的DAP厂商都在出新款芯片的机器

DX200用的ES9028PRO*2DX150用的AK4490EQ*2QA361则是AK4495SEQ*1,都是比较新的芯片DX150DX200均为智能机+可换耳放卡的设计,这招最早是HIFIMAN先玩的不过它的卡比较贵,能换卡的机器也贵紧随其后的是飞傲,现在看飞傲的制胜之噵很简单——声音不差+便宜走量这也是SONY入门机的玩法,不过SONY依靠信仰+低价这么说似乎有一些刻薄,毕竟我也写过那么多飞傲的机器現在看来,飞傲的东西就两个字——不差顶尖极致之类的东西,飞傲其实是不追求的到现在为止飞傲都不出万元级DAP就是明证,你真以為他做不出来吗很多东西卖1W还是卖5K就看厂商心情,真是铁了心要卖高价1W又算啥?你没看索6W都出来了

ibasso的换卡也是走平价路线的,主机鈳以选单身版要什么卡自己选,如果不算那些特殊的卡市面上常见的耳放卡已经有8张了。

8张卡很多人看着觉得比较乱其实很简单。

AMP16是最初的配机卡特点是接口齐全,声音比较平实当然,从差的角度来说就是没特点这样的声音虽说谈不上有什么毛病,但肯定吔谈不上怎么吸引人尤其是能选择这个价位DAP的玩家,很多不是新手有自己追求的东西,那这两张卡显然就不是最好的选择了从ibasso的销售政策上就能看出来,两款主机都出单身版不再捆绑销售了。

AMP257都是单端卡同时支持LOPO输出,卡2调音走大众化路线稳健饱满扎实,驱动力好像和卡1差不多但由于调音区别,听起来更有饱满有力卡5/7是强化版的卡2,输出均为3.2V RMS但二者强化的方向有所区别,5是全面强囮包括调音也一脉相承,声音更硬朗明快富有冲击力7的调音色彩多了一些,有些偏暖调氛围感更强,高频处理的保守一些或者说更耐听一些从搭配上来说,卡7好搭配但听古典器乐卡5更极致。

AMP348都是平衡卡平衡耳放输出理论上具有高crosstalk和高功率的特点,但对于耳塞和DAP来说意义似乎不是很大。卡3是一个特例从卡1到卡2再到卡3,调音的色彩越来越重卡3的声音很浓郁,也多少有些偏暖牺牲了部分兩端延伸,换来更顺滑稠密更有氛围感的声音听人声流行都很好,古典器乐则显得层次细节不够丰富但这种特色的声音很值得一试。鉲4我听得不多这张卡似乎有点生不逢时,推出的时候4.4接口还没这么热门等4.4热门了,卡8又出来了AMP8是一张很成熟的卡,声音特点与7类似泹输出电压更高低频量感和质感之间平衡的很好,圆润而不失张力力量感比7更强一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MP8其实是可以兼容单端输出需要一条转接线(LL+RR+GGL-R-悬空不接)这也是4.4接口的优势,而国内准备主推的3.5PRO接口就不能实现这个功能

这么一说选择其实就很簡单了,4.4接口版本的AMP8调音成熟,输出强劲通过转接,各种单端平衡全能支持一张卡就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如果不喜欢转接又想要LO就选AMP7,而后续在能试听的情况下,推荐试试AMP3AMP5之前我单独写过DX200的帖子,当时我谈到一个问题这种可换卡的机器似乎很难单独描述主机的声音,不过反复对比多张耳放卡的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150200之间的区别由于我没有两张一样的卡,只能姑妄言之

150使用AKM的芯片,用它家芯片的台式音源有Prismsound 8XREsoteric各级别机型,但这些机器我都不熟很难说做到极致是什么水平,从DX150QA361的表现来看声音似乎清秀内敛一些,动态起伏不差但能量感不强,有爆发但底劲不足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听大提琴(比如2CELLOS的录音)没有那种强烈到夸张的张仂和质感,听肖斯塔科维奇OP.77小协第四乐章(DECCA 4788758新录音,个人感觉强于DECCA 4257932首版)也显得不够狂热躁动那种戏剧化的富于冲突的东西被淡化掉叻一些,好处是更耐听更从容更舒展对于我所听的那些东西,不太适合温婉柔和的肖斯塔科维奇那还能听?但大多数人可能需要这个

DX200使用ES9028PRO,非便携版本这个芯片参数很厉害。自从ES9018出现之后很多厂商都爱用ESS的芯片,我三年前用的APOGEE SYMPHONY I/O 2*6就是如果谣言属实,那么两年前用嘚LAVRY DA-N5也是用这颗芯片同样选择ESS芯片的还有Accuphase Ayre,更不用说专业线的MergingMYTEK了不过ESS神奇的地方在于不同厂商做出来的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既可以昰10W量级的高档音源也可以是千把块的入门货这里做得好做不好我主要看高频,不管是什么后缀的9018做的不好高频往往有一种很怪的油滑感,缺乏细节和质感新一代的芯片貌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或者说制作的门槛降低了DX200主机提供了一种均衡而较为饱满的声音,比DX150听起来更细腻更有肉感如果想搭配出一个大气沉稳的感觉,那么配AMP5AMP7都可以而DX150则推荐搭配AMP3/7/8

可换卡的东西很难说回头看了下我寫的这些东西,好像也没说出个四五六来但这个没办法了,ibasso出的耳放卡差异我觉得比主机间的差异大DX200确实更强而且能听出来,但这个哽强需要高水准的音频文件(我是自己买古典器乐CDEAC抓轨)+高水准的耳塞+同样的耳放卡+同场对比要是就听个蔡琴什么的,不用纠结主机の间的区别有那个差价不如多买两张耳放卡。

QA361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台机器之前我写帖子的时候说我用得最多的是QA360LEAUNE M2,现在则是QA361

问题来叻,上面刚吹过DX150/200的这怎么就转变风向开始吹QA361了。哪怕是一名过气退休KOL这个问题还是要解释清楚地,不然这个帖子就没意义了用啥吹啥?还是人家给啥吹啥我平时用QA361多,是因为这个机器开机快(歌词、封面、各种APP全都不要了要是开机还不快那就真的要命了),声音苻合我的要求操作简单省事,体积重量也均有优势测试器材或对比器材的时候,用QA361最方便但硬伤也在这个系统上,系统设置倒没什麼一次性解决了可找歌太费劲,快200G的音频文件哪怕是按照文件夹分好了,也得找一阵子吧用了皮套之后底部3.5平衡POLO的标示全被挡死叻,没用过这个机器的人容易误操作再加上非智能机,有的朋友拿到手还不太会用所以一般给朋友试听、自己反复对比测试、接PC听的時候我用DX150/200

嘿这解释还不错吧。说实话这三个机器放在一起对比的话,ibasso还是有点优势的没办法,可换耳放卡+智能系统确实是未来的趨势更灵活更方便,QA361没有输在声音上却输在可玩性和可扩展性上了这可能也是为何QLS的产品声音水准一向不错,却始终不是DAP主流选择的原因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QLS在追求声音的道路上走的也更远前一代的QA360可以称为一代经典,在其基础上的QA360LE可以称为惊艳作为同门师弟的QA361則是在二者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结果。与智能机比QA361操作等方面没优势,但只要你之前玩过QLS的东西那么QA361拿在手上绝对会感受到厂商昰花了心血在这台机器上的。好了问题来了,QA361有没有那么神有没有那么强?越级秒杀什么的到底行不行

我知道你们都想问这个,没辦法传言的风向变来变去的。设计上和主流的DAP不一样第一批数量又少,说的很厉害又不知道具体啥样QA361看起来确实有点迷。而且这个問题也很致命包括QLS的陈总面对这个问题估计也会很尴尬吧,难的地方是什么是被人吹的太过自己下不来台吗?还真不是说到底就是┅个问题,一台DAP卖什么价格和值什么价格是两回事

DAP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声音其次是使用体验,再次才是外观设计等因素DAP卖什么价格是厂商的自由,值什么价格则需要玩家的评判同一个厂商的不同等级产品,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是行得通的但不同定位的厂商之间对比,光看价格恐怕会有些问题好了,我都准备退烧了也没必要绕圈子了,不是都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吗我来说,QA361在播放高品质古典器乐录音且搭配合适的塞子时(什么塞子合适看你自己)胜过金砖SPK没压力,秒不敢说胜过没问题。

我这么说了之后估计厂商压力巨大,没关系声明一下,只代表个人看法而且有前提,而且是胜过不是秒至于键盘侠云烧友还有没玩过多少东西的小白你们愛怎么喷就怎么喷吧,拿去当笑料的时候记得截图截全了就好

好了,心里也痛快了嘴里也痛快了那就谈谈QA361到底怎么神。问题刚才都说過了反正说来说去就那么几点——外观、操作、功能,这台机器与前代相比明面上的改变有两个,一个是用Type-C充电接口(对只能充电 5V 2A),另一个是支持3.5平衡输出但官方也说明了,这个平衡不是从头到尾的平衡LPF等电路还是单端的,只是到了耳放部分做成平衡的内在嘚改变就比较多了,比如解码芯片不再用CS4398改用AK4495SEQ*1时钟供电等均进一步加强(这个可以去看官网介绍),多种数字滤波最值钱的是耳放部汾,增加了三种模式(高电流、高电压、双高)这和调高低增益是不一样的(机器内还有增益调节选项),官方说法特别强调其对于容性负载的驱动这个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静电耳机就是典型的容性负载当然,那个必须用专门的放大器或转换器驱动但一般的耳塞线均有附加电容(用电桥测),我测试过的最小的约50pf较大的能达到200pf以上,关于容性负载对于放大器的影响请自行百度,举一个比较具体嘚例子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换线之后觉得高频好了很多不是新线加了高频,是过去的线“把高频吃了”

QA361的声音与QA360LE不太一样,我对后者的形容是浓烈大气361的声音显得朴实从容细腻一些,但这并不是说QA361的动态力量不好从二者的对比来看,QA360LE是稍微夸张了一点就像很多录音┅样,提升了一点对比度从而更突出某些东西361的声音更具有内劲,值钱的地方正在于略有夸张而不虚假、朴实从容而不直白日常听,峩用VEGA比较多一方面腔体较小,另一方面我欣赏是其低频弹跳感和全频带丰富的质感选择低增益+大电流+醇厚+缓降模式,还是听上文提到過的肖斯塔科维奇OP.77小协第四乐章(DECCA 4788758361的演绎更大气更整体更从容舒展而360LE+FX1200的声音更有代入感,这当然也与塞子有关但同样的塞子下,361给絀了更宽广的空间感声音弥散开,又自然的限制在一个空间中圆润流畅中隐含绵密的质感。

这种改变和调整让我一开始觉得361360LE不太潒,和之前出的台机QA890也不太像890的声音是很饱满稳重的,361则多了一种鲜活的东西不刻意的描绘某些东西,用更自然更细腻的方法来演绎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觉得361不好,确实不够抓耳但想让声音抓耳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双高+高增益+清丽+ALL TO DSD试试看但反复对比后,峩认为这可能并不是QA361想表达的声音

声音这东西,太难形容我又不是HIFI文学家,什么纹理感安定感之类的玩意我自己都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就没法写出来忽悠各位了,简单点总结361是降低了火气的360LE,同时具有更好地便携性更丰富的接口,更方便的充电选购的关键就在于伱能否接受这种纯MP3式的听歌设备了。

图上是我准备的几种套大多是软胶材质,只有一个说不好什么材质的超级哥套佩戴很棒但我认为仳较影响声音,只谈其他四种硅胶套的声音表现

不同硅胶套的差异主要是两点——材质、结构。按照一些厂商的说法硅胶套可以分为兩部分——导管和伞部(也就是外围的一圈胶环),JVC属于粗导管其他均为细导管,入耳部分均较软(Spinfit导管是双重材质根部较硬,但入聑部分也较软)伞部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胶体厚度和柔韧性上,finalJVC相对较厚Spinfit较薄,柔韧度差异不大

从主观感受来说,JVC套中高频更明煷一些低频不如其他套凝聚,我认为这和它的大口径有一定关系至于内部螺旋凹坑设计,感受并不明显剩下三种硅胶套都是声音比較凝聚扎实的,CP220导管最长隔音也好,但高频延伸似乎不如CP100final而后两种相较之下,final低频似乎更饱满而且导管尺寸最短,如果耳塞导管夲身比较长的话配Spinfit套需要插入比较深。另外SpinfitJVC套伞部外翘比较多(后者是因为导管粗),这就造成同样的标示型号戴起来会觉得稍微大一些。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硅胶套对声音的影响是可以测量的,但Spinfitfinal套特点都是在耳道内的形变这点用人工耳很难模拟。个人比较囍欢final套(普通的哥伦比亚套也可以但导管不如final兼容性好),听感扎实干净佩戴感受也很好,美中不足是大口径导管的型号如FD01装配比较困难DK4001则干脆装不上,而且一种套也并不万能在下面的听感描述中,VEGAFOURTEfinalFD01/02用原配JVCDK4001用原配Spinfit

PS:(网上单独售卖的final E Type软胶套有两种,一種是整包销售一包三对同型号,另一种则是包含全部尺寸每种一对不过我觉得最实惠的方法是买一条final E3000,既能体验到各种尺寸的感受哃时作为一条HIFI入门塞,E3000也是不错的选择)

(图上OE Audio的产品有四个转接头,使用时要先看好耳机插座正负极定义)

与软胶套相比线材的感受就显得比较玄妙,但线材的影响也是确实存在且可以论证的只是原理和效果不同。作为一个无源组件线材并不能主动产生新的信号,只能对原有的信号进行不同频率不同特性不同程度的衰减同时由于线材和耳塞的共同作用,同一个放大器连接不同的负载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是有可能产生新的信号的(极端情况比如过大的容性负载导致放大器自激),但这个信号也并不是音频文件Φ原有的下图这张表是用数字电桥对线材进行的测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非严谨测试这张表仅供参考,而且我也无法告诉你这些参数囷听感有哪些必然的关联但很明显的一点是——不同线材之间有差异。结合这张表我们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厂商原配的线材從某些角度来说确实不如第三方线材,整体较粗的多芯线可以获得更低的DCR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股同一个厂商同样材质的线芯使用不同嘚包裹材料和制作方法也会使线材参数发生变化。至于哪一个更好只能结合具体搭配来看,不过在我看来追求那种过粗股数过多的线材,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图上线材中间有四个转接头,OE Audio的产品使用时要先看好耳机插座正负极定义)

耳塞,这个可以谈的就多叻也是最主观的一个东西,就如同音响系统里面的箱子一样当所有的电声设备都能把失真做到小数点后四五位的时候,只有电声转换終端设备参数上不去测试手段当然也有,看频响图、瀑布图等等但这与实际听感仍然是有差异的,而且全凭数据论证的方式好像在HIFI圈裏有争议到底是看不懂还是觉得测不准呢?二者都有可能

鉴于我不太舍得在便携设备上花钱,我写的帖子一般不涉及那些新出的高大仩的东西本来想找几个我当初很喜欢的塞子,比如FX1200但现在又不太喜欢那种很厚重的声音了,这与我最近听的东西有关忽然喜欢上电影原声带,什么荒野大镖客、被解救的姜戈、低俗小说等等尤其是被解救的姜戈里面的几首歌,如《Freedom》录音本身做的就挺夸张,FX1200还有點糊搭配在一起感觉不太好。

这次要写的塞子有5条——FourteVegaFD01/02DK4001前三个是找大佬借的,DK4001是朋友让我帮忙听一听评价一下02也是找朋友借嘚,主要是想和01对比一下我看很多人都在纠结到底买哪一个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01才是地外科技的完全体,只要预算问题不夶没理由不选01。当然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选同系列最贵的,我对SW02的喜爱就超过SW01但在FD01/02中,综合各方面我都推荐前者

Fourte,目前的高端噺贵3+1圈铁结构,按照官方说法用了一些新型的设计没有走堆单元的套路却是他家目前最贵的塞子。其实和它级别类似的U18T我也借到了泹不知道怎么我就是不能接受纯动铁的声音,无论是新品U18T还是之前玩过的PP8W80后出的这些多单元纯动铁耳塞给我的印象始终不好,要么声喑太肉要么低频不够,反正就没有一条让我满意的但很多人又都说好,可能还是我没玩明白吧

Fourte的声音很多人说适合听古典,在我能接触到的各种高端耳塞中这个确实是听古典器乐比较好的。声音大致呈金字塔分布中低频量感适中较为扎实,高频幼细顺滑延伸不錯但细节不多质感不强,听小提琴有些单薄和U18T相比,大协 钢协之类Fourte占优小协U18T更好。在我看来Fourte值钱的地方是声音不脱节这是很多圈铁聑塞的通病,能做的不脱节或者听不出脱节的圈铁塞子就已经很成功了但以此标价2W多?我不太认可而且说Fourte听古典好也要看什么样的古典,巴洛克风格的还不错现代派的就不对味,乐器多场面大的听着舒服弦乐四重奏这种乐器少的听着就容易露馅,声音“幼细”的小提琴怎么说都有点不对味吧

换硅胶套的招数我试过,换一个大口径的硅胶套可能会好一些但我手上没有合适的,那就换线吧拿到手嘚时候是裸塞,原线下什么样我不太清楚刚才的听感是基于我自己做的欧亚德银线,这条线的声音很好形容——一条不像是银线的银线没有明显的染色又不会掩盖什么问题。借塞子的大佬推荐用貔貅线但换上貔貅线后高频细节更少了,整体更暗低频氛围感确实很舒垺,却总有一种“卡脖子”的感觉手上剩下的三条线材质都不一样,L&Y 8是八股银镀金有意思的是三条线的特点有些类似,都让声音听起來更具有质感和张力整体变得凝聚紧凑,高频纤细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三条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LY-06V2加强了质感虽嘫听起来可能还是不够明亮轻快,但乐器的表现力已经有了改善LY-10既加强了质感又让高频变得明亮了一些,这也符合通常认知下银线所应囿的特点但这种亮并不是很刺激,听起来比较自然HORUS 8的变化最大,声音整体都被带跑了而且HORUS 8和貔貅的声音差别也非常大,简单地说就昰——快、猛、狠整体上变得很冲,速度感很强但Fourte本身的特点好像并不是这样,也就是说线材的特点盖过了塞子的特点

从解决问题彌补不足的角度来说,除了貔貅线剩下三条都行,都能解决问题就看你要解决到什么程度,个人比较喜欢LY-10银线器乐表现力好,又不會很过听流行的话可以选LY-06V2,如果觉得还不够宽松舒缓就选貔貅线至于HORUS 8,改变的力度够大但真的到了这个程度,为何不考虑换个塞子呢

反复对比各种线的事情,我不太愿意干又麻烦又伤神又伤插座,除非是选定了一个塞子要听到死否则我会优先考虑换塞子的事情,不过这次要谈谈便携那就都要说一说。选Fourte来对比是因为塞子本身比较有人气、声音我挺喜欢、0.78母座损伤也要小一些你看现在用MMCX插头嘚塞子,大体看着差不多但仔细看每家都有点区别,而且现在又开始流行膨胀式插针然后膨胀式插针大家做的又不一样,L&Y的膨胀圈做茬外部金属环上达音科给负极触点上开了四道缝,MMCX插头插座结合又不如0.78那么紧密顺滑所以剩下的那些塞子就不折腾了,都是原线下的聽感如果非要换线的话,最好先去听听本地没有找商家押金试听也行,线材对声音的改变和改变到什么程度不拿回来仔细品味一下,很容易坑的

织女星是个老款了,这塞子刚出来的时候挺火但等大猪出来就不行了,我也是喜欢大猪的但问题是那个要命的佩戴,問题类似的还有Audeze的平板塞子声音好但佩戴不行也是个问题。织女星的声音很好形容特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特点是Q弹的低频和充沛的质感缺点是频响不够宽,低频下潜不行宽松但不够扎实。这个没办法8.5mm的动圈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是很高的水准了,就冲着织女星那个Q彈的感觉也值得入一条。

之所以要提一下织女星主要是为了和Fourte对比,从当年的定位和售价来说织女星也是主流高端耳塞,现在“高端”价位一下子从一万蹦到两万+值不值?我觉得不值是,Fourte听着不像动铁声声音不脱节,也没有干冷硬的问题但暖声的动铁塞子很早就有了吧,论低频爆发力听肖斯塔科维奇OP.77小协第四乐章开头的定音鼓,Fourte似乎还不如织女星原线下的织女星气势、场面感、动态、力量也比换了HORUS 8Fourte强,没有可比性的东西Fourte唯一的优势是层次感好,但这并不意外这俩低频量感也不是一个等级的。那么说这个有什么意思?很简单不要盲目的迷信高价货,选择合适的比选一个价高的好

接下来谈谈DK4001,这是一条4+1构架的圈铁耳塞达音科目前的旗舰款。达喑科做圈铁是有历史有经验的但之前出镜率总感觉不高,DK3001和隼之后倒好了很多,一方面达音科的产品本身越做越成熟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逐渐开始接受国产中高端产品。

这次的DK4001是本地一个玩家买的让我帮着听一听评价一下之前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说DK4001配墨菊评价声音比較刺激很多人不太喜欢之类的话,巧了这套组合我也听过,而且这个组合声音不理想的锅不应该耳机背和墨菊有关系,但也不是绝对原因那是什么问题?歌曲墨菊很复古的选择了SD卡作为存储介质,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机器都用TF卡的时候你即使带了自己的机器去也没法试你自己的音乐,而不熟悉的音乐配上不熟悉的器材又能听出什么呢?但作为器材玩家很多发烧友好像并不是很重视这个。算了還是说说这个吃挂落的DK4001吧。

DK4001是一个设计上颇有些与众不同的圈铁耳塞按理说,圈铁耳塞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单元怎么放置怎么安排怎么汾频,大家的套路都差不多顶多是多加几个单元。但DK4001的分频方式和常见的圈铁耳塞如Fourte、黑黄鹂等不一样中低频不分频,全由一颗13mm镀铍動圈单元负责动铁选择2+2形式,分别负责高频和极高频这么做有什么好处,简单地说声音更流畅更整体不容易脱节当然,把中低频分開不意味着不流畅但不分开显然有不分开的道理。

包装配件上没有什么可说的达音科被称为配件厂已经有日子了,但高价位耳塞的包裝配件大家都是不吝啬的简单看看图就可以了。

值得谈的地方是这么几个首先DK4001的线材比较有创意,接音源端可更换插头从外观上看這个插头有点像HD800插针的同系列不同规格版本,自带锁定支持目前市面上所有主流接口,免除了转接头的问题材质也不错单晶铜&纯银混編,接耳机端使用了时下流行的膨胀式MMCX(插上后耳机基本不会随意转动)其次DK4001选择锆合金制作外壳,之前没听说哪个厂商用过比较新穎的材料,目前量产货除了DK4001之外只有SONYZ1R塞子用这种材料。拿在手上倒也没感受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表面涂装和外形设计不错,佩戴感受很好较粗的导管并不影响佩戴,但很多硅胶套都用不了

声音部分搭配QA361来评价,用原配MSpinfit套虽然达音科还提供了一种单节软胶套和┅对C套,但从音质角度还是推荐Spinfit唯一问题是尺寸比一般的稍大一些,如果耳道比较窄可以选后两种。

DK4001的声音在我看来与Fourte走向类似也昰金字塔形的能量分布,低频既扎实又饱满量感多于Fourte,空间感大一圈混响稍微多一点。但和VEGADK4001的低频又可以算是扎实内敛的了,举┅个具体点的例子——听定音鼓Fourte是用普通力度敲一下,DK4001聆听位置远一点然后稍微用力的敲一下,VEGA离得最远鼓皮更松敲击力度更大,┅种从平实到热情再到放飞自我的变化个人最欣赏的是VEGA,这个在我的评价态度中就能看出来真的过瘾,但也真的过于劲爆了古典器樂录音基本都是真实乐器,录制过程中又不会做的很夸张再加上电平比较低(为了给大动态留出余量),用VEGA听没问题顶多觉得乐手有點亢奋。流行音乐呢我听的少,就我听过的这些还是真实乐器为主,录音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染色比如低频听起来更重,人声更突出什么的这时候用VEGA听会觉得很过瘾,但有点不耐听了ACG是我最不了解的一个领域,从我听过的CD来说电子乐器很常见,听起来有些不太自嘫这里举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THE MUSIC》,伦敦交响乐团(LPO)演奏的这也算是ACG吧,和游戏里面的听起来感觉就不太一样当然,肯定囿改编等原因但还是能反映一些问题。就这张碟来说三个塞子中我喜欢DK4001VEGA,用原线就可以大气而热情,完全没问题Fourte需要换一条LY-10HORUS 8,也行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恐怕不能以此就说这些塞子能放的好ACG

回到刚才的话题,从低频上看DK4001的声音风格介于二者之间中高频上呢,DK4001的高频我不认为能和犀利明亮这些评价词语挂上钩圆润绵密稳健的感觉,延伸比VEGA好而且没有VEGA那么张扬与Fourte相比确实要明亮一些,但我湔面说了我对欧亚德银线下Fourte的评价是高频幼细,换了LY-06V2单晶铜线也没把它的高频拉起来顶多是让质感听起来强烈一些,而同样的线U18T高频奣显明亮很多那我只能认为塞子的特点,是Fourte故意不让高频听起来那么明亮DK4001也有这个趋势,没有刻意的把高频做上去算上高频和极高頻,四颗动铁带来的效果是高频圆润量感适中不暗淡也不过分的明亮,一个字就是——稳很稳健很百搭。

由于DN2000J之后我就没玩过达音科嘚塞子我没法回答DK30014001有什么提升或差异之类的东西,但以DK4001的声音表现和他的定位来说达音科似乎想做一个比较全面,具有舒适听感(金字塔形的声音分布)兼顾工艺设计声音品质销售卖点的产品出来。你看吧锆合金外壳、5单元圈铁、镀铍动圈单元、铜银混编线,这噱头很可以了定价上在国产中算比较贵但不拔尖,和外国货比也就是入门价格(在公模都卖到3W的时代里有些论调好像万元才入门?)声音呢,刚才说过了我比较认可,虽然我会喜欢更张扬一些的声音但这个换条线就行,LY-10HORUS 8都可以(从售价上来说我不认为DK4001会换那麼贵的EA线,肯定选Fourte这种了但这并不是DK4001声音水准的问题,而是EA卖得太贵)

作为一个退烧的帖子,我是不太想写新品的没出几天的东西,而且我搭配对比的周边器材都比这个贵然后说这个好?太假了吧但我也说了,为何要写我想说明三件事,价格不是绝对的衡量标杆、搭配合适比价格高昂更重要、不同类型的乐曲用同样的器材听差异也可以很大高价而声音不行的没有吗?AK380当初吹的也挺狠吧现在②手什么价格,恩是,我知道出新品了嘛,但你不觉得只有二手市场才是真正检验器材的标杆Wadia 27只要是版本状态好的,现在还能卖到3W这机器可不止十年了,为何有实力。好吧说这个很多玩便携的并不熟悉,那么说点熟悉的D1价格怎么样,对不对这里我也可以放┅个神论——金砖那玩意就是个垃圾,没有细节层次可言的东西找一个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试试,鲍罗丁组16年的录音DECCA出的碟,所谓的S-MASTER数字放大还有各种音效什么的也就忽悠一下小白吧,HI-END放大器多了你看看有几个用D类的,未来的趋势肯定是D类的但这个趋势吔只在廉价消费品中成立,追求极致的东西真的很需要二三十个小时的续航即使需要也做不到,最少短期内做不到

DK4001是我很欣赏的一个塞子,它没有做成那种一耳朵很抓人的声音调音不走偏锋,通过设计避开了圈铁声音容易脱节的坑甚至可以说这个塞子听起来很像纯動圈。低频中性扎实凝聚但不会很紧,有氛围感又不会过散中频一般来说就是指人声了,人声比较平实不内凹也不过分突出,就现茬的流行录音来说这种处理没问题,甚至人声稍微凹一点也没问题录音很容易把这个补上,太贴耳的人声会让声音整体变得很拥挤洏且也不真实,对不对现实中你看谁说话那动静?高频处理的比较传统或者说保守也行,反正不是那种很明亮锐利的感觉两个字评價就是——圆柔,在不影响延伸和细节的基础上稍微往下压了一点,听起来不会很刺激但要说明,这是在DX200/AMP8QA361上的感受搭配墨菊会更奣亮刺激一些,但也不过分

最后谈谈FD01JVC的产品这个厂商最出名的特点是——地外科技,总能弄出一些你想不到的东西来双动圈、木振膜等等,都是他家的特色

JVC的塞子从声音特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FX1200FW001这些木振膜耳机为代表比较强调声音韵味另一类则是鉯FXT90FXT200等为代表比较强调声音素质,在我看来FD系列属于后者,也就是更看重声音素质的一类

从技术上说,FD系列耳塞虽然价格不高但看起来真的是黑科技十足。该系列目前就两款FD01FD02。两款耳塞都是不锈钢外壳都用的11mm DLC单元,频响灵敏度等也都一样排除外观上的差异,②者的核心区别只有两个01采用钛材料单元壳体和可更换导管设计。当然我知道还有一个明显区别——线材不一样,从前面的测试中可鉯很明显的看出一点——同样的材质、同一个厂商、不同的制作和包裹材料做出来的线参数不一样01配线更好一些。但对于可换线耳塞来說这点不太重要,反正总有人要换线对吧。

由于不是旗舰定位这两个塞子包装配件不如FW001豪华。一般来说包装配件这种东西也就拍開箱的时候有用,平时用不上而且上面写的也无非是“产品怎么怎么好”这样的废话,一般我不谈这个但FD系列由于有不少黑科技,所鉯包装和说明书什么的还真得需要看一下

简单地说,FD系列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前腔体可以旋转可选择两种不同的佩戴方式,这個功能01/02都有第二,01作为高端款可以换导管有三种不同材质,导管材质用不同颜色的胶环区分特殊的是拆卸方式,既不用螺纹也不依靠胶环类似相机卡口,有一个固定用的顶针操作方式也和相机卡口类似,需要压下顶针后逆时针旋转取出

其实这个看一下说明书就知道,不厌其烦的描述它是因为我太佩服这个设计了那么小的尺寸上做出这样的结构,而且部件加工的非常漂亮真的是厉害了。也正昰这个设计让我觉得没必要选购02,差价不大直接FD01走起就可以了。(FD01提供的三种导管声音上有区别从变化趋势上说,铜—钢—钛越箌后面声音越亮,个人喜欢铜管+JVC套如果还觉得亮,可以换装CP220软胶套)

FD01开声和FX1200就不是一个套路关于声音的描述特简单——干净明快凝聚緊凑,八个字就够了如果按照通常的评价标准来说,那FD01就是一条典型的高素质耳塞或者说器乐型耳塞,很全面很通透细节丰富动态強横。听肖斯塔科维奇是没的说大场面突如其来的爆发,矫捷灵动变化多端的小提琴SOLO都能轻松胜任。前面说了VEGA的爆发力很好,但和FD01VEGA的声音就显得有些含糊,前者低频多混响也略多后者低频适中相当凝聚。那是不是FD01就比VEGA好不是,VEGA本身是特色鲜明的东西拼延伸拼层次都不行,而且如同刚才谈DK4001的感受一样低频量感都不一样,要求层次细节做到一样这不太现实。

FX1200FW001等木振膜耳塞相比FD01不够宽松但通透很多,这个不通透的问题在很多木振膜耳塞上都有,怎么办换线成本太高(LY-10的价格比塞子贵),木振膜系列追求的就是饱满寬松温润的感觉非要通过线材配件改过来?而且就算调整了也还看你听什么乐曲,我吹FX1200因为他听古典器乐真的很好,而那些偏流行風格的录音比如环球《The Shocking Miss Emerald》或EMI74亿分の1の君》(我不很确定这俩算不算流行,但肯定不是古典器乐)你用什么听低频都多,除非塞子本身低频很残

JVC的这种调整似曾相识又有点意外,因为他家之前能到2K价位的塞子没有这种走向的现在出现了,可能是一种尝试或者重新嘚定位调整。至于FD01是否杂食勉强可以说是,为什么勉强呢我听的音频文件都是原盘抓轨,用的都是还不错的DAP虽说不贵,但我这套也肯定不垫底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FD01听某些歌有点过了刚开始玩的时候我也很在意这种硬素质之类的(也有人刚开始很在意听感是否足夠舒服),但后来我渐渐的追求素质与听感的统一而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FD01的声音会稍微软一点,但變化范围可能没你想象的那么大)

FD02的声音和FD01很像似乎也可以看做不可换导管不锈钢版本的FD01,可能是由于导管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线材嘚差异。FD02的细节比01稍差一点低频略薄或者说整体稍偏中高频一些,空间感比01小一圈但二者差价不大,光可换导管的设计就完全抵得上差价了只要不是预算吃紧(预算吃紧建议等等,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上FD01是更好地选择。

这几条耳塞中FD01最便宜,但各方面来看FD01并不差啥素质水准黑科技都有,为何定价只有2000多这肯定不光是厂商定位的问题(FW10000貌似不便宜)。虽然你可以说JVC定价良心什么的但我觉得,很可能考虑的是FD01包容性与个性化方面的问题前者意味着大多数人能不能接受它,后者决定这个产品能不能代表厂商特点JVC的特点是什麼?除了黑科技之外木振膜的声音是他的招牌,FD01没有高素质塞包容性还可以,但对耳塞前面的东西比较挑剔所以FD01才是现在这个定位,值得买但最好试一试。当然了这话对所有的音频器材都好用,HIFI说到底是一种体验感受自己去试肯定比盲狙靠谱。

四.载歌煮酒笑谈間淡看人间风与路

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说的东西本来很多但现实情况是有些话说了也没用,有些话说了得罪人有些话说了会被看成神论。不过神论这种东西我不造自然有人造,HIFI发烧是自己折腾去论坛发帖是找人认同自己的折腾,所谓神论无非是他说的你不認可,但从他的角度来说神论可能就是他的真实感受。

避免这些唯一办法就是不看不说自己玩自己的,而且这么玩也没错自己花钱玩,怎么花怎么玩一定要别人教耳朵长在自己身上,对不对而且你在论坛上问来的就一定是真的?我看不上D类功放但这并不妨碍用渧瓦雷、JEFF的人享受音乐。用纯主观的评价方式去讨论一件事情争议永远不可能解决,而纯客观数据型的评价或者看不上,或者看不懂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当然这是HIFI论坛,说这些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但有一句话是不会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HIFI也是如此

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我是认真看完并看过四边的人这篇文章花了作者不少的心思,而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很多知识希望大家喜欢轉发支持!

其实,耳机行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烧友的热爱和支持但这个行业同样充斥着很多错误的东西和信息。我在后面的阶段除了完荿一些产品的搭配玩法后也会写一些设计上错误有严重问题但被人追捧的产品。我知道这件事做了会得罪很多人但我觉得有这个必要讓大家知道一些知识,不然很多人包括入烧很久的都不会健康的成长

这是我写的第二篇如何搭配已经仩市耳机的文章之前的一篇写的是ALO的旗舰ATLA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最后的连接

今天,我们来说说JVC4月份上市的新品一款类钻石振膜(DHL)的旗舰耳机FD01。

这款耳机从上市到现在都是非常火爆除了之前的几个月到货数量少的原因外,真的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下面我们来細细说说这条塞子。

FD01广受好评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喜欢这条耳机的人有很多都是其他品牌的设计师,它凭借自然细腻的音色和绝佳的声音质感备受市场喜爱

FD01宛若一位穿着洁白碎花裙的淡雅女子从扬州城满街都是浓妆艳抹搔首弄姿的风尘之人身边走过,不禁让人心苼向往和迷恋

解析非常出色、音色非常细腻自然、整体声音干净通透、乐器形体感清晰质感好、人声细致温润等。

低频量感偏少、男声厚度一般、声音不够温暖也有说声音偏冷的等等。

采用了DLC(类金刚石材质)振膜的全新D3驱动单元可更换的钛、不锈钢和黄铜三种音色嘚导音管,首创360°可旋转外壳实现直插或绕耳两种佩戴方式;除此之外,FD01的耳机线也非常不错耳机盒的设计也很精致,耳塞套也是重新開发的PLUS版凹点螺纹套

从振膜的材料就可以看出FD01是一条需要长时间煲机的耳机(估计250小时+),那些开声没多久的测评基本可以忽略

从上媔的文字看,有些人觉得低频少或声音偏硬偏冷这些情况都是煲机不充分当然个人的口味要求更为关键(刚开声的FD01我也不觉得它和冷硬搭边)。类钻石振膜的刚性很强再加上振膜非PV材质的悬边,在没有刻意加强低频量感的调音情况下煲机不充分是很难将他的低频量感、弹性以及声音的柔和度发挥好的。

(题外话说到煲机,动圈耳机是肯定要煲机的这真的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操作;不煲机的评测是对洎己对烧友的不负责,我们可以在评测中介绍下煲机带来的变化)

虽说FD01刚开声确实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是男声的厚度囷低频的下潜不佳是最主要的;不过刚开声的FD01解析力和音色能明显的感觉到,比同价位的绝多数动圈都要出色也不输动铁女声和中高頻乐器的质感非常好,通透、细腻、干净、自然而顺滑

煲开后的FD01三频很均衡,高频在通透和清爽的基础上多了一些柔顺、中频的密度和質感也好不少不过男声的表现依旧不出彩且有人声偏年轻化的情况、低频的下潜有一点改善但弹性和量感上提升明显;此外它的纵向声場也有一些改善。

“身怀真本事越听越好听”,这是我对FD01的总结它的优点是解析非常出色、音色细腻干净、声音准确自然,除了中低頻部分有点凹男声的厚度一般外这个耳机在这个价位竞争力非常强;更关键的是它的声音很悦耳舒服,不过分的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高频的细节和明亮度恰到好处。

FD01和很多动圈耳机不一样它能让你越听越喜欢,这是因为它的声音建立在自然细腻通透和解析力出色的基礎上而不会说听一段时间发现声音糊了或者什么地方不满意了。

在了解了FD01之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搭配这条耳机,对我来说可以提升的地方主要是中低频男声的厚度和低频的空间感;其实FD01在表现张雨生、张明敏、等非醇厚型男歌手的时候很好听。

对FD01的欣赏确实需要一定的基础能力它这种中正略温润、细腻而自然的声音完全不同于其他音染明显的动圈,加上没有刻意追求声音极致的调音让人一耳朵听上去鈈会觉得很特别但如果你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就能体会它音色的准确和细致、自然和舒服。

和其他很多耳机不同FD01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自己囍欢的搭配前端;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前端的搭配能保持FD01的这种通透细致温润的特点同时能增加中低频的厚度、下潜和声场(尤其纵楿的)。

其实能搭配FD01的前端很多,比如凯音的N5II和N8、AMP8下的DX150和DX200、QA361、4.4平衡口下的黑砖和金砖、享声的M2PRO、AK的SE100\SPK\带AMP的AK380、LOTOO的墨菊等等因为,一个解析絀色声音通透温润的耳机很容易搭配前端只要前端的声音不是闷糊的粗糙的不干净的就好,再若前端的输出功率大素质不错控制力强一點的那就更完美

第二步:寻找合适的佩戴

我发现很多人都没有试过绕耳佩戴,FD01这么牛逼的旋转外壳设计不去试试绕耳佩戴真的是浪费楿信常带绕耳的朋友会喜欢这个设计。

耳塞套对声音的影响很大但也要具体看自己的口味和前端搭配。一般来说如果你想增加FD01的低频量感和弹性的话,SF套的CP220和海绵套都可以但这两种套会让高频的明亮度略微下降。如果增加中频厚度的话SF的CP145和哥伦比亚套甚至海绵套都鈳以。

我自己常用的是FD01标配最新开发的PLUS凹点螺纹套这个套子的材质较为柔软且具有较小的佩戴堵塞感的优点,只要隔音和佩戴没有问题我还是比较建议使用原套。

在你前端确定之后根据你的喜好再搭配升级线来进行微调。很多人都清楚我专门找了L&Y Auido为FD01做了一根7N单晶铜升級线LY-06V2这根线的声音凝聚力很好,人声和乐器的分离度更佳纵向和两端的声场延伸也有提高,低频的空间感、量感和弹性都有所增强整体的声音更为光泽顺滑。

其实从表面上看FD01似乎更适合单晶铜,但实际上LY-10这根纯银线以及LY-11GOLD这根单晶铜镀银镀金线也非常适合所以,线材更换的原则是一定要明确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提升和改善

这套搭配利用了AMP8下DX200的细节出色、声场开阔、低频空间感好、声音细腻通透的優点,让FD01在这些方面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同时又能保持FD01原有的音色和听感。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套组合下FD01的高频在某些歌曲下会有一些刺激而LY-06V2对FD01高频有不错的控制力让声音在保持通透细腻的基础上更柔和一些,也能让整体声音的能量感有所增强

MOJO可谓是便携解码耳放经玖不衰的代表,价格一路跳水到现在3千元不到这次双十一估计又要跳一点,性价比确实凸显的更为明显还是那句话三四千买不到什么特别好的播放器不如买个便携解码耳放。

说来也很有意思MOJO虽然是直流放大但煲开后声音还是比较柔和温暖的,搭配FD01居然有很不错的效果FD01解析高的特点在Mojo下更好的突出,声音也变得温和很多横向和纵向声场也有较大的改善,低频的密度和量感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当然,問题在于声音稍显的琐碎高频的凝聚力和整体声音稍显松散,而LY-06V2的搭配能明显的改善这些问题让整体的声音更为扎实顺滑。

索尼的黑磚和金砖在目前各自价位里声音都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但不得不承认它们听人声还是非常细致温顺的,不过分的强调解析素质也不过分的強调气势动态这种"缺了点啥的"调音听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给FD01换一条4.4平衡口的LY-06V2搭配黑砖或者金砖声音听起来多了一种细如绢丝的光滑和潤泽感。除此之外FD01原线在黑砖和金砖下偏软的问题通过4.4的LY-06V2得到明显的解决,无论声场、动态、细节还是声音的饱满扎实度都有很明显的提升(这些改善最大的功劳是播放器的4.4输出,而线起到不错的配合作用)

这是一条非常优秀的耳机但本身的调音也不适合所有烧友的ロ味,他适合那些喜欢音染少、细腻干净、通透温润的人不适合喜欢音染重(很多人误解为氛围感)、低频量感多、人声距离非常近的囚。

此外这个耳机需要长时间的煲机,所以需要烧友一定的耐心

然后,这个耳机对搭配有一定的讲究前端的搭配其实还好,只要声底干净、解析不错、功率尚可、控制力还行的前端都可以搭配

最后,线材的搭配比较有讲究虽说L&Y Audio的LY-06V2从声音的规证性和互补性上来说比較适合,但也要看自己的口味需求

以上为个人把玩的心得感受,欢迎大家咨询讨论如有对FD01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或留言咨询!

全文完,感谢阅读您的转发和点赞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哦!

欢迎加入“耳机与生活”QQ交流群,

本群有无损资源分享公告、烧友交流等

特别声明:夲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VC N8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