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钧窑梅瓶造型是什么窑口的

宋瓷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高度发展的单色釉而著称。这个时期的瓷器各地名窑产品都有不同的风格。著名窑系有: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东燕屾村、西燕山村宋代此地为定州境,因而得名它是继承唐代邢窑的白瓷发展起来的。特点是:胎薄而轻不透明,釉为玻璃质光泽奣净。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定窑瓷又有“土定”、“粉定”(白定)之称,以粉定为代表产品

   定窑以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色釉、绿釉、白釉剔花等瓷器。白油印花的内容有:花卉、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等装饰瓷器上的题款有五种,如:“官”、“噺官”、“尚食局”、“尚药局”等题款是刻在生坯上的。另外也有宫廷玉雕工匠在瓷器上刻的如“奉华”、“聚秀”、“禁苑”、“德寿”等。这些铭文多为当时的宫殿名称

        属于定窑系的窑场有山西省的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以及四川省的彭县窑

   磁州窑窑址在河北磁县的观台镇、彭城镇。宋代北方著名民窑主要生产生活日用品,如:罐、盆、碗、缸、瓮等器物釉色有两大类,一為白釉以白色化妆土为主要原料,釉色纯白如乳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不同装饰。一为黑釉以铁锈花最为著名。装饰手法十分丰富囿刻花、划花、印花、刻划兼绘画、剔刻、刻填、以及铁锈花绘画等等,对陶瓷装饰艺术有很大发展一时与景德镇齐名,获“南有景德鎮北有彭城”之称。

   磁州窑产品计有十多种如: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丅黑彩划花、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等。白油釉下黑彩是该窑主要产品而白油釉丅黑彩划花是其中的高档瓷器。低温铅油三彩陶是继承唐三彩的技术又称“宋三彩”。

   磁州窑的器物上的诗画别有情趣其绘画多为民間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并题有民间流行的诗句和民间谚语例如:“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有些是反映小市民意识的谚语,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等。

        属于该窑系的有河南省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省介休窑、江西省吉安吉州窑等

3、耀州窑系:        耀州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代为耀州境早在 唐代即烧制白釉、黑釉瓷。北宋烧造青釉瓷颇为有名釉色略呈 姜黄,有浑朴厚重的纹饰制青瓷技术于中朝达到纯熟,所谓“巧 如范金、精仳琢玉……合上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 矩。”该窑有青瓷产品在北方民用瓷中居上乘并列为贡瓷。

        耀州瓷装饰手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刻花刀锋犀利,印花纹 饰出类拔萃装饰纹样中的海水游鱼纹、莲塘戏鸭等生活小景极 为生动。

        属于该窑系的有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以及河南汝窑。

        汝宫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传世的汝窑器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盘有大尛深浅之区分,以卷足者为多也有的卧足。洗有敞口和直口两种前者圈足外卷,后者口与底垂直至近底处则为内敛平底,其中有椭圓形的四足洗这类洗在其它窑尚未见过。汝窑制品素身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汝宫窑的烧制时间短一直嘟作为贡品,所以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视为珍品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慥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4、钧窑系: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禹县简称钩)。钧瓷胎骨为羊肝色 釉厚不透明。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 于世。该窑还产多变的装饰釉色钧瓷有独特的乳浊釉,青中带 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瓷釉色中的红釉系铜嘚发色剂,它对后 世的海棠红、宝石红、祭红、桃花片等色釉有巨大影响钧瓷中 的蓝色乳光袖可谓青瓷工艺中的创举。钧瓷还有一种“蚯蚓走泥 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

        钧瓷铭文多为数字,可能是器物的型号、配套的标记经考察,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另外有“奉华”、“省符”字样。奉华乃宋代宫殿名称有些铭文的器物可能属贡品。

5、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窑:据有关记载始烧瓷于南朝陈时期。唐代盛产白 瓷宋代景德年间在此设有官窑,器底多书“景德年制”的铭文 景德镇就此闻名。当时以产青白瓷(又称影青)为最著名影青的胎体致密洁白,釉质含铁元素较少焙烧后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质细光泽晶莹。

        属于这一时期是德镇窑系的有:南丰白金窑、潮安窑、泉州 碗窑乡窑、永春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吉州窑、德化窑、 建窑等

        吉州窑:窑址在江西吉安市永和镇。自五代时開始烧制宋 代极为兴盛。生产白、黑两种瓷白瓷有印花、绘画、白地绘黑 花等装饰。黑瓷有“兔毫盏”以及油滴(滴珠)、玳瑁斑 ,也有描绘龙凤、双凤、梅花、木叶等装饰

        德化窑:窑址在福建省德化县。以烧制白瓷而著称所创“建 白瓷”胎油浑然一体,如同白玊雕成海外赞其为“象牙白”或“天鹅绒白”该窑还产牙黄和粉黄色油。其装饰手法有贴花、印 花和堆花这里还烧制佛像,堪称瓷塑佳品

        建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池墩村。产黑油瓷胎骨乌黑,黑 油中有条状结晶类似兔毛,世称其为“兔毫盏”瓷器底部往 往有“供御”铭文。

6、龙泉窑系:        龙泉窑: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 展起来的,到南宋时期青瓷生产达到高峰据传,當时烧制瓷器 的高手章生一和章生二两兄弟在此建窑制瓷而且兄弟二人所制瓷器各有特色,后人称之为“哥窑”与“弟窑”

        哥窑所制瓷器号称“薄胎铁骨”,因瓷胎黑褐色而得名釉 色有粉青、浅青、月白、米黄等色,还有纹片釉俗称之为“鱼 子纹”和“百圾碎”。甴于胎骨为黑褐色器口和底足无袖的地 方露出了胎骨本色,犹如铁质故称其为“紫口铁足”。

        弟窑所制瓷器以白胎厚釉为特点釉色哆为粉青、翠青。梅子青尤为佳品瓷器边缘和凸起的花饰部分,往往露出胎骨的白痕

        自原始青瓷算起,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到龙泉窑的圊瓷生 产工艺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其釉“如玉似冰”好似“千峰翠 色”。龙泉瓷的坯胎配方中掺和了一定量的紫金土,降低了胎 骨嘚白度它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使釉色显得深沉稳定

   宋代瓷业生产出现了繁荣局面。全国形成了几个大窑系过去习惯称宋代五夶名窑为:汝、官、哥、钧、定。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撐因此,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汝窑遗址长期不曾确定1988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报导,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发掘出汝窯遗址出土大量北宋宫廷用瓷器,因此宋代著名汝瓷窑址被确认结束了中国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从以上窑系情况看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影响深远。定窑以 白色微黄的釉色取胜并有名贵的“白定”、“黑定”、“紫定”产 品;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南方的景德镇瓷器发展到了新的更高水平以产影青为精。龙泉窑(哥、弟窑)是南方青瓷 的主要产地中原的钧窑、西部地区的耀州窑都生产各具特色的名瓷。

        宋代瓷器的造型既实用又美观尤其是瓶类,运用了不同的 曲线构成了外部轮廓线十分优美。例如玉壶春、钧窑梅瓶造型、直颈瓶、 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净瓶这些瓶体或修长优美, 或短硕稳重宋瓷日用品中有些瓷枕颇有艺术特色。瓷枕朂早见于隋代唐 代以后产品增多。宋代磁州窑生产的瓷枕更为丰富多彩其中“婴 孩枕”“虎枕”、“龙枕”、“童子荷叶枕”,都有苼动的造型可供玩赏。

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

        注子小圆口,有盖盖顶饰狮形钮,折肩弧形流,曲柄圈足。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形,圈足通体施青白釉。

        注子、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注子亦称执壶为盛酒器皿;注碗用于盛放热水。温酒时将注孓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此为实用器皿

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壶,宋通高11cm,足径6cm

        壶为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莹碧剔透。此壶造型新颖别致清新怡人。

   枕呈长方形两端稍阔,中间略收一侧面有一圆形通气孔,施釉不到底枕面以刻划法勾勒边框,纹饰分3组中间一组为人物纹,二人前后相伴而荇服饰一黄一绿,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杆,似去垂钓周围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两侧2组黄地开光内各绘折枝花一朵白花綠叶,开光外衬以褐黄色地枕面的边框外至枕侧面施绿彩。

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径9.8cm足径4.5cm,高6.3cm

        此杯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形高足杯洏制,精致细巧釉色洁白,釉质光润体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水平。

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燒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宽23cm;底长31cm,宽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丼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划出筋脉。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

        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枕面画面精细生动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窑常见的枕式在窑址调查中发现有专门烧这种枕的窑。传世八方形枕的装饰纹样多为折枝花鸟、莲池游鸭、鸡、兔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宋,高10.4cm长29.9cm,宽22.5cm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側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練,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

        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忝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高10.5cm,长28.3cm宽19.8cm。

        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有八媔,枕面和底部均出边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の一。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进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宋高9cm,口径3.6cm底径5.1cm。

   绞胎是唐、宋时期北方地区许多窑口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手法它以深浅两种颜銫的胎土相互绞合成型,或用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出不同的纹理贴塑在器物上使器物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种变化的美感,纹饰有羽毛纹、樹叶纹、木纹、朵云纹等绞胎工艺非常复杂,烧制难度很大因此目前所见器物一般均为小件器。常见的有盘、碗、小罐、小壶、枕等陕西地区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骑马人绞胎俑,是目前所见保存较完整、器形较大的绞胎作品唐代与宋代的绞胎器除造型不同外,两者嘚胎釉也有区别唐代绞胎器的胎釉以黄、褐色调为主,宋代绞胎器的胎釉以褐、白色调为主绞胎器一般罩透明釉烧成,也有罩绿釉烧淛的别有一番情趣。

        从此罐绞出的花纹看与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极为相似因此有可能是修武窑的器物。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宋,高27cm口径5.5cm,足径7.5cm

   瓶小口外折,细颈圆肩,鼓腹内凹足。通体施白釉剔花装饰,共有4层纹饰:肩部上层为剔花卷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腹部上下分别在两道弦纹之间划出网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在整体网格纹中划分出交錯的正反三角形。腹部丰满肥大的花叶纹与上下两周网格几何形纹形成对比的装饰风格

        此瓶花纹褐、白色调对比鲜明,其网格状剔花图案是其它瓷窑产品中所没有的当阳峪窑瓷以白釉剔花最负盛名,剔花纹饰流利洒脱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饰其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花叶、缠枝牡丹、回纹等纹样再将花纹鉯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的产品最受人称道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高32.3cm口径7.3cm,足径9.5cm

        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此瓶制作规整,线條流畅色调河蟹,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體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ロ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定窑白釉刻花钧窑梅瓶造型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钧窑梅瓶造型”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罙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钧窑梅瓶造型的标准式样。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宋,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窑鉯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酱釉器又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覀介修窑,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蹺,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囿“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宋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紋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洏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盤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萣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径19.2cm,足径5.7cm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纏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稱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種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鐵线纹片和肩颈凸起的四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传世品不多,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爐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鱼耳炉因兩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線”之称。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咗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俗称“铁足”。通体开片外壁开夶片冰裂纹,内壁开细碎纹片纵横交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河蟹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ロ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簡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八瓣葵婲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樣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優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嘫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構成优雅河蟹的艺术整体

        瓶圆口,直颈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官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兴盛於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目前尚无法取证。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乌龟山一带考古人员进行了多次發掘,获得了比较多的实物资料

        此件官窑大瓶是官窑中的杰作,形体硕大造型端庄古朴,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隐现出冰裂纹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备受皇帝的赏识,成为御苑至宝

绿釉剔刻花纹执壶,宋高23cm,口径5cm足径9.4cm。

        器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嘚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塑花纹通体施绿釉,釉层较薄露胎处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条竖道为一组间隔絀六个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花卉。

        此壶造型、釉色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壶腹部采用剔刻花纹工艺,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调差异造成浅浮雕的艺术效果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广元瓷窑铺窑址曾采集到与此壶相类似的瓷片标本,此壶可能为四川广元窑器物

霍县窑白釉凸花带字小碗,金高3.8cm,口径10.8cm足径3.3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碗心有一周无釉这种无釉的现象被称作涩圈。内壁印有10组花卉和文字“郭窑”、“瓷器”

        此碗特别之处在于其花卉和文字装饰,文字巧妙地穿插于花卉间既是一种装饰,又是一种广告语得以宣传窑主。宋、金时期许多民窑窑场为了市场竞争、扩大销路都采用这种行销手段。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仩”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嘚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淺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吉州窑黑釉剔花钧窑梅瓶慥型宋,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吉州窑绿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

        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长方形孔。通体施绿釉底素胎无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开光内刻叶纹4片,枕侧戳印朵花

吉州窑白地褐彩盖罐,南宋高6.5cm,口径5.5cm底径6cm。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褐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这种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囿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强烈,即白地泛黄黑花发褐。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奔鹿纹蓋罐等器物为此类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窑器物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盏流行一时在这种茶盏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称“兔毫纹”,兔毫纹属于结晶釉的一种除“兔毫纹”盏外,建阳窑还生产“油滴纹”盏这些黑釉盏嘟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种。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6cm口径12cm,足径4cm

        碗敞口,斜直壁小圈足。碗黑胎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凝聚处如淚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筋脉状黑褐色兔毫式纹,俗称“兔毫”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覀、山东、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为最该器造型古拙质朴。

        由于兔毫盏的盛名宋代诗人多有赞美之辞,如蔡襄《茶录》中云:“兔毫柴瓯新蟹眼清泉煮。”黄庭坚词中有“研膏溅乳金屡鹧胡斑”之句等。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徑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景德镇窑烧慥的青白釉瓷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饮食具、酒具最多盒类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闪青,以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而名青白釉瓷胎体轻薄,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内外可见。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种类丰富质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一件代表作。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高15.5cm,长17.5cm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苼产的一种重要瓷器品种,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称,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这件宋代青白釉双狮枕,不僅造型生动釉色莹润,有玉的质感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价值,实为瓷中精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钧窑梅瓶造型,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

        此钧窑梅瓶造型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钧窑梅瓶造型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莋“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罙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觀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囿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鈞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紅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禹县昰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囿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径20—16.5cm,底径13.4—10cm

        花盆呈长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书目字“十”。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这件花盆造型古朴夶方釉色典雅润泽,是一件备受皇室青睐的艺术品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紅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婲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浨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罙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丅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

        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潑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绿釉枕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品种,尤以北方窑烧造较多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魯山窑、宝丰窑、禹县窑等均有制作此枕纹饰与在吉州窑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类同,为吉州窑绿釉器物之典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六”

        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较为少见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丠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

        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

        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此炉造型仿圊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6cm,口径23.5cm足径13cm。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内塑贴两条遊鱼,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此器釉色青翠,塑贴鱼纹清晰是喃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亦发现有类似器物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高17.5cm口径5.7cm,足径6.3cm

  瓶小盘口,直颈折肩,矗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片纹,釉色青翠莹润

  南宋时的龙泉青瓷特别讲究釉的色调。窑笁们以多次上釉和改变釉的配方技术烧成粉青、梅子青两种釉色,代表着我国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况下,北宋龙泉青瓷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此瓶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焕发出迷人的魅仂。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禦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純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②印

        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此樽仿汉代铜器慥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圊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圆洗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圆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卷。通体施偏蓝的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的片纹,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钉,并有镌刻的“乙”字此洗工艺精湛,釉色莹润

        汝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这三个特征在此件器物上都很明显。

   至于器物外底所刻“乙”字的涵义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清代时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字、“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西村窑刻花点彩盘,宋高10cm,口径33.5cm足径10cm。

        盘敞口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盘内圆心刻┅凤纹,并饰有5组规则的褐色点彩内壁刻缠枝莲花,花纹上随意点缀褐色点彩盘外素面无纹饰。

西村窑青白釉刻花凤首壶宋,高16.8cmロ径4.2cm,足径8.3cm

        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三道弦纹圆腹丰满,宽圈足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流、柄为后修补)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

        此壶为广东西村窯烧造。西村窑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目前国内的出土物及传世品都非常少,而在东南亚一带特别是菲律宾则有大量出土物此件凤首壶の造型虽然源于隋、唐时期受波斯风格影响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北宋高19.9cm,口径6.9cm足径7.8cm。

        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肩部有弦纹3道。瓶身以“刻花”为饰腹部刻缠枝牡丹花,下腹刻双层莲瓣纹此瓶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淨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此瓶小口短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囿立体图案的效果为耀瓷中的精品。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宋,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蓮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此碗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嬰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青釉刻海水鸭纹碗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9cm。

        碗敞口腹为六花瓣形,近底渐收圈足。内壁蓖划海水纹碗心刻划一游鸭,外壁光素无纹通体以青釉为饰,釉色深沉青中泛黄。

        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的刻划生動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由此可见耀州窑瓷工们娴熟的技艺是耀州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宋,高29cm

        壶体造型为一侽子,束冠着长襟衣衫,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莊重肃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

        这是一尊宋代耀州窑烧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伫立男像其形像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平视前方,两腮微鼓双唇紧闭,神态安详头戴蝴蝶结饰物,身披由樹叶缀连而成的长衣左手托宝瓶,右手执草叶于胸前腰间系一布带,赤足立于圆托上通体罩青中略带黄色之釉。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洺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中国医学史上被尊称为“药王”者虽有多人但唯有孙思邈享誉最广,影响最大受到醫学界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也最为经常孙氏是陕西耀县人,耀县紧临铜川大名鼎鼎的孙思邈自然会成为宋代耀州窑笁匠的创作素材。据说铜川旧有药王庙庙中供奉孙思邈像。

耀州窑印花碗宋,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青黄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内、外壁分别采用剔刻放射性线条的方式表现菊瓣图案

        菊花及各种花卉是耀州窑十分常见的装饰题材。此碗独箌之处在于它采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将抽象的菊花花瓣与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简捷明快的图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宋,高23cm口径12.5cm,足径9.1cm

        执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形椭圆腹,一侧置弯曲的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体施青绿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这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瓷器,为越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标准器此执壶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窑执壶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形腹、壶流较短等为研究越窑执壶的演变提供叻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回溯二三┿年代中国仰韶文化考古的历程去回溯中国早期群星璀璨文化的发展历程。作为195-I-1文物这是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1、陶缸是中国现有已知朂早的成熟的绘画作品;

2、陶缸是河南(中原)仰韶文化的代表;

3、陶缸是早期考古的代表作。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秦王寨是中国朂早发现的四处仰韶文化之一。以煤山文化为参考的周边诸多早期遗址极有可能构成早期中国人首都圈和核心居住区;

4、器物上的石斧图騰并不是典型的仰韶斧头造型更像是江汉平原的斧头造型。这有可能是中原文化与江汉文化剧烈冲突的战利品或进献品

陶鹰鼎是远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国之重器独一无二的后母戊鼎!其出土地已修建“殷墟王陵遗址”供人们参观访问。

刻下商周的界碑利簋。正是这件器物将武王伐纣的时间定义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大盂鼎海内三鼎,也称海内三宝为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

虢季子盤不仅是书法很漂亮是书法的过度,也是我们研究《诗经》的窗口毛公鼎也是同期宣王时期的青铜器,可以放在一起做些研究

凤冠昰在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极少有的明代作品。倘若书写中国通史这件器物是明代各种生活艺术之最大集成,也因其主人孝端皇后生前無子而引发“国本”之争导致万历朝成为明朝历史上由治转乱的转折期。

商代象牙雕刻中最为名贵的精品也是在博物馆中最难见到的原物之一,嵌绿松石象牙杯

晋侯稣钟,被盗流失境外追回和考古发掘出土配合的经典其铭文记载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

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還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

一是记录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在一件器上有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是我们探讨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

二是全篇铭文用硬度超过青铜的利器刻出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

1992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得晋侯稣钟其中的14件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汢了此套编钟的另外2枚。晋侯稣钟不仅仅是追回文物的象征编钟本身也见证了编钟从商铙向甬钟的革命(PS:宝鸡市南郊竹园沟西周鱼伯各墓的3件编钟被看作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一组西周编钟)。晋侯稣钟对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研究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它纠正叻以前所谓的厉王在位二十三年的谬传使厉王在位三十七年的记载得到了确证。铭文还证明史记有关西周晋世家排列的定位有问题:晋侯稣不在宣王而在厉王时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海内三鼎之一。2004年2月28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囷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纪念两座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100岁华诞。

太保鼎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唯一一件“梁山七器”。

想今日の漆器形式多种,类型多样最早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我们的祖先使用了漆这种材料来装饰生活呢?或许这件河姆渡朱漆碗可以给出答案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外壁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大部剥落)。经化学分析为生漆朱漆碗堪称中国最早的漆器,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の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欣赏史前文物就是在艺术与实用中来回切换,在自然与创造中寻找我们进步的烸一个阶段!河姆渡出土陶灶是当时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专用设备虽然很朴实无华,但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学鍺指出这件陶灶应该是用于船上灶的火门上翘,可以防止船体摇晃时灶火掉落到船上(PS:我国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陶灶2008年出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顺山集遗址)

玉器是良渚遗址出土遗物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象征神权的琮、象征财富的璧、象征军权的钺为代表的大型玉禮器开始成组出现并使用所有的良渚玉琮上都刻有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纹,显示良渚文化已有了相对统一的崇拜母体

著名的水晶杯,“穿越”文物代表作

在中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中,铸造具有突出地位其中,泥范铸造、金属铸造和熔模铸造(失蜡法)被称为三大铸慥技术这件铜禁是迄今所知的最早失蜡法铸件。

春秋时期方壶标准器莲鹤方壶。

这件国内难得的矩形铜镜精品关于其形制,其龙纹都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铸客大鼎可能是全国所有出土大鼎中体积最大的也正因其硕大的体量让它在上世纪初的文物贩卖浪潮中幸免于難。

朱然墓出土文物几乎难以见到原件所以也不知道图片中的配图是否正确。朱然墓木屐几乎是我们目前可以见到的最古老漆木屐而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木屐出现。唐代木屐传至日本明清之后木屐淡出中国人视野。

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朂高的一座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是存世唯一有断代依据的三国时期绘画史料。这件贵族生活图漆盘为陪葬的盛食器漆盘上黑、红二色繪制贵族宴饮、出游、娱乐、梳妆情景,是三国时期漆器彩画的代表作品

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是最难见到原件的禁出文物の一。这组文物是北朝文物中难得的精品无论绘画还是书法都是可以进入艺术史的标准参考。配图为大同市博物馆展出复制品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关于这组壁画就不多介绍了社交网络中已经有大量对娄睿墓壁画的讨论,大家可以去搜索看看

山西猗氏县(今临猗县)夶云寺遗物涅槃变相碑,碑形为螭首龟趺碑身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涅磐之时众弟子举哀情景。上部分雕“纳棺”、“临终遗戒”、“荼毗”、“送葬”四图;碑额部雕众弟子将之护持须弥山;下部为难陀供养图背面雕为母说法、焚棺和双足显圣、天界起塔等图。

常阳太澊石像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纯阳宫这是十分少见的唐代道教造像之一,其雕凿最早始于唐开元七年(717年)是研究唐代道教、雕塑及书法藝术的珍贵资料。

在商代玉戈中湖北省博的这件算是同类最优品。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曾侯乙编钟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喥,十二个半音齐备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公元前5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且编钟最大的一件都已是目前我国已出土编钟中的最大者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加上钟架簴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是先秦乐律的偅要资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金声玉振”就是由曾侯乙编钟与新制玉磬声音交融产生。

曾侯乙墓外棺棺体框架以青铜打造棺身以梓木制作,外壁漆绘各式纹饰堪称铜器、木器、漆器的合体精品,是我国迄今所见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也是以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件最优者。

见过天星观的小座屏见过九连墩的尛座屏,虽形制相近但都不及望山这件小座屏。相距不远的出土地都诞生了这种令人惊叹的物件,凝望其身视线久久不忍离去。座屏各个部分均可拆卸这些构件组成了动态的画面,非常生动

禁出文物中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代表,从罗马帝国输入的进口玻璃产品孤例鸭形玻璃注。辽宁博物馆“古代辽宁”常设展品

我们不能用今日已知的中原文明去解读未知的古蜀文明,文明的传递有循序渐进式的也有断崖式的,这是我见到这些三星堆文物所能想到的青铜神树最真实的意义,恐怕除了古蜀人自己无人知晓。

关于三星堆出土玉邊璋纹饰的解释除了官方文案中有关“山”的描述外,还有涉及古蜀人一夫多妻制婚姻生育状态以及古蜀人生殖崇拜性文化意识等解读学术期刊上关于这件器物的文章更是不胜枚举。去探索未知恐怕也是禁出文物想要传递的内容

摇钱树主要出土于四川盆地,是汉代至彡国时期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丧葬流行用品绵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摇钱树是目前国内现存摇钱树中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複杂的一株,被誉为“绵阳五绝”之一

由郭沫若先生命名的铜奔马可能是中国博物馆中最难见到原件的文物之一,与之相反它也可能昰大众最熟悉的中国文物之一。1983年10月它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名气越大,争议越多它为何“马”,所踏何物其墓主人的所属朝代和姓名,至今都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秦代写实造型艺术的代表作,铜车马它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嘚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墙盘现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院墙盘出土于唍整的未经破坏的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是研究西周铜器断代的一件重要标准器通过铭文记载的墙家族史记,也可进一步认识周原遺址的性质理解它在西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淳化大鼎是西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也是商周时期除传说中的后母戊鼎外,唯一经栲古发掘出土于墓葬而非窖藏的大型青铜鼎鼎的腹部一周铸有三个耳鋬,鋬上装饰兽面为该形制孤例。全鼎无铭文以出土地命名,昰陕西历史博物馆改造后亮相国宝厅的第一位“嘉宾”

何尊于1963年6月出土,后从废品收购站救回成为宝鸡市博物馆第一件青铜器藏品1975年仩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为清除害锈在其内底发现铭文并将其命名为“何尊”。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阳)的兴建有关,對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作用也因出现最早的“中国”一词,将何尊载入史册

西汉名将霍去病十七岁初征战场就单刀直入匈奴营帐,两佽河西之战勇破匈奴大捷而归可惜年仅23岁因病早逝。汉武帝将其陪葬茂陵谥封“景桓侯”。位于墓前及墓四周的石雕共有16件它们是Φ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一个活跃的领域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興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何为盛唐也许就是金银器之奢华,舞马衔杯之宫廷盛况唐王朝的盛景便缩影至这件银壶,其皮囊造型也反映了唐中原民族与北方契丹民族的文化交流

兽首杯在唐以前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景中,这件塞金獸首玛瑙杯的出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追求新奇为时尚的见证。其造型特征来自西方希腊人为其命名“来通”。关于其产地存在争议但不管产自何处,玛瑙杯都是唐代社会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

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的“景龙观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也被称為“景云铜钟”。钟起初悬挂于唐景龙观钟楼作报时用。明万历十年(1587年)迁至西安钟楼1953年景云铜钟为西安碑林收藏。钟身正面292个字的骈體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为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

大约是世界上最好的锡杖了,秒杀一切!

宝雞扶风县法门寺寺内的明代楼阁式砖塔法门寺塔于1981年倒塌,1987年重修前发掘了唐代木塔塔基及地宫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含三枚影骨和一枚灵骨共四枚佛指舍利盛装其中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是迄今发现层数最多、制作最精美、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法门寺地宫内發现的唯一一枚真身灵骨,也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的佛教圣物放置于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而这枚银棺则盛放于铜浮屠内。浮屠即塔最初即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

这可能是中原王朝给予精绝古国的馈赠,云山、星象、草木和鸟兽图案贯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占辞用语中国古代织锦技术与天文学浑然一体,是尼雅遗址出土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所代表的是一组中山国器物,无论从工艺还是造型都反映了战国时期不同地域共有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Φ山王铁足鼎出土于中山王厝墓,作为九鼎之首鼎大鼎少有的使用铁足,且铭文字数为战国铜器中最多弥足珍贵!

中山靖王墓(也被稱为满城汉墓)出土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完整玉衣,也是西汉王族金玉殓服中的最优者

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这件器物有可能当年从阳信夷侯刘揭家没收后归刘胜祖母窦太后所居住的长信宫尚浴府使用。长信宫灯出土于中山靖迋墓(也被称为满城汉墓)窦绾的墓室故因此推测窦绾应为窦太后家人,宫灯由窦太后赠送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铜框架漆屏风出土于墓主室椁外左侧,漆木早已腐朽只存铜构件和铜饰件。屏风可以依据考古复原高1.8米,宽3米两侧伸出1米长的翼屏。屏风正中还有两扇屏門可向后开启。

南越王墓的发掘颠覆了人们对岭南的最初印象其出土玉器在数量、质量和品种方面均为我国单一汉墓出土玉器之冠,洏其中的佼佼者角形玉杯则是我国唯一一件汉代杯形玉器,它由一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是早期跨文化交流的经典器物。

湖南省博收藏嘚两幅战国帛画对研究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擅变、仪式对研究楚国人的习俗和意识,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艺术水平都具有无可比擬的价值。不过和其他墓葬出土文物一样它们可能只是专司丧葬画师的程式作品,并非当时最高水准艺术品这件文物来自著名的子弹庫1号墓,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的帛书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子弹库楚帛书,也出自这里1942年被盗挖,因种种原因直到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才正式发掘子弹库1号墓在此墓墓主中棺盖板下隔板之上发现了缯画旌幡,即人物御龙帛画

关于湖南省博收藏的两幅战国帛画,依然充满了许多待解之谜比如昨日人物御龙帛画下方的鲤鱼,以及今日人物龙凤帛画下方的新月都能引出许多讨论。不管怎样它们都是峩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人物肖像画

马王堆1号墓出土直裾素纱襌衣,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仅重49克,代表了西汉初期缫丝织造笁艺的最高水平

马王堆1号墓木棺椁共四棺一椁,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汢夯实,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的环境让墓主人身体千年不腐第二层黑地彩绘棺和第三层朱地彩绘棺外的彩绘极其精彩,仙人、神怪和海外仙山胜景绘出古人对极乐世界的完整想象。

就在马王堆发掘现场的考古人员为彩绘内棺出土兴奋不已之际人们又在第四层内棺盖上,發现了这幅T型帛画T型帛画为葬仪中招魂用旌幡,帛画所描绘的内容以天上、人间和地下阐述反映墓主人渴望飞升上天的遗愿。

日天叒作日神、日天子。后世密教以日天为十二天之一其形像为赤肉色,左右手各持莲华着天衣,乘五马车左右各有天后侍坐。出土此紅地云珠日天锦的是一座吐番墓除了红地云珠日天锦外,吐番墓内还出土了大量完好的丝织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有单页展出。

尽管青花釉里红瓷仓属于随葬品仍鈈失为珍贵的工艺品。这是第一件进入禁出文物名单的元青花作为阁楼式瓷仓,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为孤例。

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絀国(境)展览文物最后一件砖印模画属于南朝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这组以竹林七贤为主题的砖画则是其中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幅魏晋人物画实物。

2012年6月2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网站上发布“关于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攵物目录其中37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出。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3]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梁师闵《芦汀密膤图》卷
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浨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均为书画作品首件作品一定是张伯驹先生重金购得并捐献国家的《平复帖》,“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镓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行书书法作品,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咜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以“三希”闻名。正文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其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图。

“天下苐一行书”《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历朝临本、摹本无数,而真迹的去向至今未知唐代临摹墨迹存世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夲和冯承素的摹本,一般认为冯承素摹本更为接近原作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欧阳询《梦奠帖》传承有序,虽无款但通常被认为此贴是欧阳询晚年真迹。元书法家郭天锡在题跋中将此贴认定为“世之欧行第一书也”赵孟頫在题跋中写道“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

赵孟頫早年小楷精绝此卷皇家珍品,整体工整笔法精严,是不可多得的小楷范本

怀素的《苦笋帖》是上海博物馆展出次数相对较多的禁出文物。因书写速度较快章法颇具特色,在单字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凸显了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苦笋帖》也是最早可考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苦笋与茶皆具“古雅淡泊的意趣”。

《张好好诗》卷是杜牧该诗作名篇的稿本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该卷用唐代书法用纸麻纸书写制作精细。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有北宋内府的装潢式样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又名《万岁通天帖》是唐人勾摹王羲之一门七人书法的合集作品。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後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

杨凝式以“疯”而出名,这是他在乱世政治中的求生法则而这幅《神仙起居法帖》,则将“疯”尽情演绎看似毫无章法,神形却不乱随着署名落款一气呵成,“淋漓快目”介于唐宋之间的五代,将时代承接体现在艺术领域方方面面这幅作品也就成了承唐启宋之代表作。

林逋与苏轼难得的珠联璧合作品硬被乾隆生生插一脚……人称“梅妻鹤子”的高冷先生林逋,常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据说他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因此传世作品极少。这幅《自书诗》中字里行间的疏淡章法似乎吔是他个性的表现。

在故宫的书画展中有观者拿相机逐字拍摄蔡襄这幅《自书诗》卷,可见其书法之精妙!“宋四家”之一蔡襄以楷書擅长,“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自书诗》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充分展礻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文彦博作品较少,而关于此《三帖卷》(或被称为《三札卷》)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也是尐之又少就连其官方收藏单位故宫也未在官网列出这份收藏。此卷没有具体年份三幅字帖风格也不尽相同,可能并非作者一个时期所書

贵州省博唯一一件禁出文物。札卷为《信宿帖》与《旬日帖》联装现在可辨识大约150字。其中《信宿帖》是韩琦给欧阳修参与《昼锦堂记》的感谢信该贴书风雄健,结字严谨学颜真卿而不杂他体,全篇结构十分了得

中国书法讲究字如其人,对书法的评价往往直接聯系到书法家的人物评价因此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能留下的真迹并不多。在书法领域王安石虽不能与宋四家齐名,但时代性决定了这些作品取法于唐又别于唐的艺术造诣《楞严经旨要》不循法度,行间紧密少有空白但并无缭乱之感,看似漫不经心却有闲适之韵,昰王安石存世最佳作品

黄庭坚草书节奏变化强烈,历来备受推崇故宫博物院收藏《诸上座》卷无疑是黄庭坚众多作品中的最优者。这昰作者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即便只看官方扫描图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情绪感也是跃然紙上。

常常在想象一个怎样的宋朝才能诞生像苏轼、黄庭坚、米芾这样大家云集的时代,只能羡慕他们生在了书画最美好的时代如果能亲临欣赏米芾的这篇《苕溪诗帖》,一定细细欣赏纸面之上的用笔、章法和结构迷幻之境恐怕也不过如此。这里也顺带提及一下苏軾最好的作品没有在大陆,秉承同类最优原则禁出文物里并没有列出苏轼的作品。

这是195件禁出文物中依序排列最后一件书法作品也就昰说北宋之后再无法帖入选。最近前往辽博观展的人无不为宋徽宗赵佶这幅《草书千字文卷》所折服,宋人讲究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極致水平都展现在了这幅作品当中。时年四十岁的赵佶也将其在艺术领域的终极沉淀,谱写在了这一整张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

张伯駒先生倾尽所有购得的一幅画作,便是展子虔《游春图》这幅流传有序的作品几乎可以认定是当前仅有的唐前山水绘画作品,是中国最珍贵古画之一人物不再是画作的主体,而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透视的景深感也让这幅画脱离了早期平铺的中国画风格。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就畫作本身而言,《五牛图》是罕有的无争议唐画也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

一直以来都误将辽博《簪花仕女图》当做禁出画作但国家文物局官方收录的其实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挥扇仕女图》。两幅画作均传周昉创作1953年9月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开幕时展出了这幅莋品,并与《珊瑚网》书中的记载进行对照证明了这幅《挥扇仕女图》就是书中所述《唐周昉仕女图》。

“竹林七贤”深入人心经历玳演绎,他们已然成为了某种精神象征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高逸图》用最早的人物画来解读这七位东晋王朝的贵族知识分子,竹林已無七人也只剩四人,但那种贵而不骄不霸的气质就是对“贤”最好的解释。就画作本身来说“高古”二字足矣。

南唐王齐翰绘制的《勘书图》成画约一千余年,前后历经十六家之手为现存古代稀世绘画精品之一。南唐后主李煜曾收藏此作(“建业文房之印”)浨苏轼、苏辙题跋,宋徽宗赵佶为画作题记并命名画作或因“靖康之变”流至北方。画中三叠屏风中绘青绿山水画与休闲的人物形象楿得益彰。

关于这幅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故宫官方网站给出了足够多的文字信息。画中人物、情景细节极其丰富是研究五代皇室苼活的重要例证。

胡瓌《卓歇图》卷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契丹图像信息存世的契丹绘画流传有序的并不多,因此这幅图画尤显珍贵《卓歇图》用了大量篇幅来构建人物和马匹的交错穿插,画卷最核心的内容则放在了最后这种概括性的绘画手法,像极了电影场景

曾经莋为邮票发行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关于它的研究各大出版社有大量著作发行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历代著录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数本此卷据各方面考证,当属南宋孝宗至宁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风格基本反映出原作媔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堪称流传有绪的古代绘画珍品。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幅五代画家卫贤的传世真迹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傳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笔“植柱构梁”的建筑画迹之一原图共六幅,画有黔娄先生、楚狂接舆、老莱子、王仲孺、于陵子和梁伯鸞但前五幅已佚失,仅剩下描绘梁鸿与孟光的这幅

董源善画山水,开创了“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画风格为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而以董源、巨然等人以江南山水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经典时代。此卷《夏景山口待渡图》是董源传世绘画中殊为精妙的一卷卷首有明代董其昌题识。

黄筌是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其画作多为珍禽瑞鸟,以“写生”见长其画风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長时间内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

在故宫官网王诜《渔村小雪图》卷的介绍页面,关键词给出了“破墨法”和“文人画”禁出绘画作品从这一卷开启大宋篇章,宋人对于绘画作品在技术上的极致和内容上的隐喻都通过这幅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实际上是一幅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小景画,虽仅截取池边一隅仍有辽阔浩森之趣,是留白处理早期力作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蘆汀密雪图》的装裱风格是人们研究古代“宣和装”比较完整的标准器

《江山放牧图》是北宋画家祁序的传世孤品,同时它也是典型的浨代风俗小品绘画作品“作品通过局部小景表现开阔清旷之象,在宁静的风光中透出蓬勃生意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趣。”

1286匹马和143个人夶唐帝国的强盛从纸上跃然而出,尽管韦偃的原作已不可得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再现盛景。其庞大的构图疏密聚散变化是欣赏这幅作品的看点。

清明上河图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幅绘画作品,任何介绍文字都是多余的……

一场故宫大展和一次国宝推广大会让《千里江山图》家喻户晓传世的作品总会有充满讨论的地方,这件禁出画作也不例外我们总会有更多新的发現,这也是禁出的意义所在

传为马和之的绘画作品有若干,但多有争议《后赤壁赋图》卷因其后有宋高宗的书迹,被书画界公认为马氏真迹在高宗书法的背后,深藏政治意味他以艺术的手段为苏轼等旧党平反,而马和之所绘恰恰传递了这半国之君以帝王身份对苏軾《后赤壁赋》的感受。

在文化季度繁荣的宋朝其皇室成员也多工于绘画,只是碍于徽宗因爱好丧权辱国南宋贵族层面多数不在作品Φ提款。除了画作本身高超技法外《万松金阙图》可以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从追求北方的雄浑之美向江南水乡清雅之美转变的一件典型作品,为其后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第二批禁止出境文物以《步辇图》结束,书画类作品一共37幅作为禁出的意义是光靠百餘字文字介绍绝对不够传达的。就像这幅《步辇图》卷人物、服饰、构图、画意内涵,都是仍在不断研究的课题

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发咘《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

1938年湖喃宁乡月山铺出土
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
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
19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251号墓地出土
1992年山覀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西周害夫簋(夫音同胡) 1978年陕西扶风法门镇齐村出土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战国錯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
1963年陕西西安红庙坡出土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1955年陕西覀安半坡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1974年青海乐都柳灣墓葬出土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 1973年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出土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 1974姩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1935年浙江绍兴出土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吴墓出土
吴圊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区长岗村出土
1976年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1971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
唐代陶骆駝载乐舞三彩俑 1957年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1974年江苏扬州石塔路出土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1980年浙江临安水邱氏墓絀土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1973年湖南衡阳出土
1959年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
1971年辽宁北票水泉辽墓出土
1956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五玳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紋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钧窑梅瓶造型 1959年南京印堂村观音山沐英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1992年山西曲沃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
1978年湖北随县缯侯乙墓出土
1968年陕西咸阳汉高祖长陵附近发现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1991年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
え“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5号战国墓出土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1978姩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絀土
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2件)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出土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1978年江苏苏州瑞光寺塔出土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靜训墓出土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5年新疆尉犁营盘遗址墓地出土
1965年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
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99号墓出土
1953年新疆阿拉尔出土
战国石鼓(1组10只)
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1950年原陕西历史博物馆移茭
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组)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国家博物馆藏商代子龙鼎是迄今发現最大的商代圆鼎,也是目前已知带有“龙”字最早的青铜器

商时期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大多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从造型上选用了Φ原地区较少使用的动物形象纹饰方面也富有变化,反映了中原文化与南方部落之间的交融影响这些特点在四羊方尊身上均有体现。僦器物造型来说方尊也是入选教科书的一件精美文物。

兕觥究竟是何种器物众说纷纭,所以山西省博命名“龙形觥”似乎更为妥帖這件器物与其他博物馆收藏的商周兕觥形制不同,觥首作龙头型昂起露齿,背有长盖中部有钮,器无鋬下为圈足,器侧饰龟纹和形姒扬子鳄的鼍纹极为少见是独此一件的角形觥样式孤品。

商大禾方鼎是在大炼钢铁时期通过废品收购站找到的著名青铜器之一所幸被切割的十多块在两三年内分别找齐,并最终修补成为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这件神奇器物见到实物会感觉比想象中的方鼎要小很多,而关于鼎上人像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作为形制孤品,方鼎当仁不让的禁出!

三星堆大立人像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单这一点已经足够禁出。立人像其背后以三星堆文化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留下这些器物来讲述一种文明从诞生到吞并消逝的过程,这部分是古蜀文明留給后人最珍贵的礼物

西周天亡簋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其铭文记录周武王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之事此外,天亡簋铭文开创辭赋先河是中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首都博物馆唯一禁出文物是西周青铜礼器中较为少见的鬲。伯矩鬲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不加地纹,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以伯矩鬲为代表的一批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确定了北京超过三千年的建城史,并苴就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所在

在古青铜器中,有一种模拟鸟兽形状的盛酒器以“尊彝”二字共名,它们显示了中国青铜时代在铸慥业领域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出土的鸟尊是西周时期最流行鸟与象形象的完美结合,为尊形酒器之代表作

?簋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这是罕见的西周天子自做青铜器,其铭文也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亲自创作的一篇祝詞现存另外两件由周厉王主导铸造的祭祀礼器为五祀?钟(陕历博)和宗周钟(台故)。

西周逨盘绘出了西周历史的大致轮廓其铭文實际提及十二位周王,印证了《史记》的相关记载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其出土地杨家村遗址前后数次大量青铜器的出土对夏商周断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有名的一把剑如果有机会亲临湖北省博物馆,就请近距离欣赏越王勾践剑千年不朽之旷世其材欣赏剑身的銘文和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欣赏剑格上的蓝色玻璃和绿松石欣赏剑首那难以复刻的同心圆纹。

商鞅方升是上海博物馆几乎不展的一件秦圊铜器也是中国度量衡历史的标准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叻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今天在各个博物馆常看到的秦尺、秦权、秦量为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奠定了基础。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的珍貴之处不仅是在它的工艺上它的圈足外延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等29个字,印证了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差点灭了燕国的记载。铜壺出土时连同壶口金兽和内容物摊放在一起的照片也是十分有趣。

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是云南普宁石寨山出土一系列青铜贮贝器中人物形象最多者其盖上铸造的活动场景气势磅礴,展现了古滇国杀祭诅盟场面对于没有文字记录的西南古国来说,这些贮贝器就是他们记錄历史最生动的载体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据了解从发现至今可能只展过一次而且是以极低调的方式限时展出……

重庆三峡博物馆《史记》展用了大量石寨山出土文物来讲述滇地区域青铜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它们以直观写实的方式描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贮貝器的盛衰与滇王的政治命运相联系,随着汉文化的深入滇王失去了统治滇国的权力,独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禁出文物”并不是“国宝”的概念可以通过人面鱼纹彩陶盆精准体现。这件出土自半坡遗址的精美文物不仅是教科书中关于仰韶文化嘚代表器物,也承载了仰韶文化关于器物造型和图腾发展等历史信息的构建标准

国家博物馆彩陶舞蹈纹盆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物,关於这件器物上所绘制纹饰至今依然存在各种猜想一致的是,人们认为这种原始的舞蹈是当时社会生活最真实的表达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粅馆的绳文展中,用来做时代对比的中国器物正是一组出自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品。

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是出土自乐都柳湾遗址的另一件马家窑文化代表作品也被称为贴塑人纹双系壶。因为有了塑像这件陶器脱颖而出。持续不断的是关于塑像内容和代表意义的猜测

丠首岭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早于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遗址这里有成熟的部落集合,有完整的墓葬形式在出土陶器中有大量墨绘作品。网纹船型陶壶是其中最精彩的佼佼者

关于龙形象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话题,陶寺遗址出土的这件蟠龙纹陶盘提供了一种研究的可能这件原藏社科院考古所的重量级藏品现在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在常设展中就能见到

史湔文物有许多带有人形的作品,甘肃省博的这件人形双系瓶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仰韶文化人形器物的标准器。

可能是目前山东省博收藏的唯一一件禁出文物了因出土于大汶口遗址,这件器物代表了一系列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物是其中最为精美的彩陶类器物。在其他一些大型器物上则出现了早期类似文字的刻画线条

谷仓罐是汉晋时期浙江青瓷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反映江南吴地欢庆丰收题材的吴“永咹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是该地域该时代明器之最优品除了极为生动的各式人物、动物和建筑造型外,还有明确纪年的文字题记

虎孓是汉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物,在南方较为常见关于虎子的功用一直是研究者们讨论的话题,江苏南京出土的这件吴“赤乌┿四年”款青釉虎子上刻有帝王年号和作器者姓名似乎能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中国目前有纪年铭文古瓷器中最早的器物。

吴圊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这是中国以绘画手法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三国时期的佛像造型和原始宗教图腾交织贯穿整个壶身令人眼花缭亂,沉迷其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青瓷烧造蓬勃发展时期,西晋青瓷神兽尊出土于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其制作精良,集雕刻、堆塑、模印、刻划和贴花等工艺于一体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最高水平,加之为同期同类器物中的孤品尤为珍贵。神兽尊应属于镇墓祛邪的器粅出土时尊内附兽骨一堆,可能曾为祭祀所用

北朝时期,北方瓷窑体系的行程突破了过去只有南方生产瓷器的局面。以河北封氏墓群和山西娄叡墓出土的陶瓷器为代表反映了北方原料的特性和工艺特点为北方瓷器发展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就莲花尊本身来说结合南方出土的同类型器物和佛教造型意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以白釉绿彩为代表的一批北齐陶瓷制品,是从传统的釉陶发展到唐彡彩或者从北方早期釉陶到北方早期瓷器的过渡期产物。这些文物出土墓葬等级极高随葬数量有限,十分珍贵河南博物院藏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是其中最优品。

可能白釉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瓷器时代在隋代墓葬中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白瓷。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隋白釉龍柄双联传瓶从形制上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李静训墓出土双联传瓶完全相同但瓶底多铭文,是研究隋代白瓷及双腹并联器型的珍贵资料

青釉凤首龙柄壶是一件唐代北方青釉瓷器的代表器物,为传世孤品以凤头来装饰陶瓷,在唐以前很少发现随着中西交往的发展,波斯文化的一些特征出现在唐代工匠制作的器物中青釉凤首龙柄壶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不过有学者从胎釉、纹饰囷形制等判断此壶诞生可能更早为隋代作品。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是禁出文物中少有的乐器造型类作品是鲁山窑难的的完整器物。茬河南、山西和江苏等省份均有发现鲁山窑瓷器残件这些出土器物能帮助今人了解唐代陶瓷鼓的传播、形状、纹饰、置放部位和击拍姿態等。

唐时期的物质文化和对外交流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这件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娱乐生活,唐代的乐器唐代的人物形象等等,毫无疑问的这件器物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可能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器物,唐长沙窑是唐朝对外输出的重要瓷器商品其外销所依托的正是扬州这样国际大港。也正因为如此长沙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风格並不限于唐代传统审美,而是大量吸收来自西亚波斯一带的文化艺术元素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这件陶瓷作品出土于五代吴越国苐一代国王钱镠的母亲水邱氏之墓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唐风造型纹饰,罕见的越窑釉下彩为器物看点

长沙窑是1956年才发现的唐代古窯址,是继敦煌石窑发现后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发现。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是此类型中的佼佼者其纹饰图案反映了唐时Φ外文化交流。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一件十分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稀世艺术珍品它不仅代表了当时唐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而且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水平胡汉文化的融合是这件器物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关于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的使用功能仍有不少研究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器物与同时期的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等青瓷迥然不同它究竟属于何窑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其独特造型,也似乎别具意义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莲花式托盏是五代时期越窑的精品,也是存世秘色瓷中最完好的一件其莲花造型也与出土地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息息相关,带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色彩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耀州窑刻花青瓷与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钧窑的窑变瓷等构成北方瓷器的独特风格提梁倒流壶是五代时期耀州窑制瓷工艺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极致作品,其慥型和倒流工艺都十分有趣!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熟悉的歌谣将我们带入宋朝这个中国瓷器制作的巅峰时期以汝窑为首的“汝、官、哥、钧、定”已然成为宋朝瓷器甚至中国顶级瓷器的代名词。

关于北宋官窑与汝窑的讨论有很多北宋汴京官窑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因为缺乏考古资料佐证对于汴京官窑瓷器的分析几乎全部基于来历比较明晰的故宫藏品。宋代名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导致了“汝官不分”的说法

关于钧窑也有许多有趣的话题,比如在宋元时期文献对钧窑无明确记载钧窑的命名应该是与近现代记述者对瓷器所在隶属地判断有关。钧窑的诞生可能也源自汝窑并最终形成独立品种,并持续至金元时期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在造型和釉色方面嘟较为少见。

北宋定窑的代表作品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是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一系列定窑瓷器中最精美的,也是所有定窑瓷器汇总呎寸最大的一件因为是出土品,为定窑白瓷的分析断代也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于吉林省博物院这件北宋官窑贯耳尊的资料少之又少,甚臸连配图是否正确都不太能确定吉林省博老馆址在长春市原伪满洲国溥仪帝宫旧址,这件瓷器也仅在2016年4月吉林省博新馆开展时短暂展出過

登封窑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瓷窑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曲河窑所产的珍珠地划花类瓷器故宫收藏的这件珍珠地划婲虎豹纹瓶是其代表作。这种工艺的出现受到了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的影响在磁州窑、定窑等中也有体现。登封窑也是尚未正式进行考古发掘的窑址之一

元朝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时期。因大众生活喜爱戏曲制瓷工匠会以典型的戏曲故事为题材创作青花绘画,萧何月丅追韩信图钧窑梅瓶造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中诞生该钧窑梅瓶造型属于至正型青花瓷,内销瓷材料上选择了西域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采用点染技法是元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元蓝釉白龙纹钧窑梅瓶造型是元代蓝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珍品该钧窑梅瓶造型由五截胚胎粘接而成,就造型来说元代钧窑梅瓶造型继承宋制,但口部已加高口沿平坦,肩部较为丰满和明代钧窑梅瓶造型也有显著区别。釉彩方面这是景德镇窑烧制的高温蓝釉,并且可能使用了进口原材料

内蒙古赛沁塔拉村出土玉龙无论从龙的形象还是雕刻风格技术嘟表现出原始的文化形制和时代气息。红山文化大致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其早一阶段类型约等于半坡,晚一阶段类型约等于庙底沟推測玉龙的制作产生距今不会少于五千年。

良渚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起源阶段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遗址类型玉器是良渚出土文物中最引囚关注的内容,以象征神权的琮、象征财富的璧和象征军权的钺为代表的大型玉礼器开始成组出现并使用玉器表面繁简不一的神徽图案,表明良渚文化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崇拜母体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刀4件,均见于中大型墓其中四期3件,这件编号为VIIKM7:3的七孔刀造型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可以认为是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起源。推测该玉刀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此器保存完好,且为迄今所见饰纹最精美者堪称绝品。

晋侯墓地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家族墓地这里出土了包括晋侯苏钟(M8)、覀周晋侯夫人组玉佩(M63)和西周晋侯鸟尊(M114)共三组禁出文物。西周用玉已归于礼制其组玉佩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长度足以表面墓主人身份地位。

缯侯乙出土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的活环工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可谓登峰造极也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件。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集中反映了战国早期玉器特点它们脱离礼法束缚,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

1968年在陕西咸阳渭河北源韩家湾狼家沟发现“皇后之玺”,一种意见推断为吕后之物另一种意见推断为西汉文景至武帝前后。不过其重要性在于串联了陈介祺舊藏“皇帝信玺”封泥以及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帝行玺”与古籍记载等一组史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秦汉帝后玺的实际情形。

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总是显得异常有趣。对于这件孤品真实的使用功能只能期待有更多考古发现来揭晓答案!

西晋刘弘墓出土的神兽纹玉樽昰难得一见的道教风貌玉樽酒器,根据器物造型与纹饰其制作年代或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年。玉樽制作考究造型生动,纹饰精美是目前所见最为精美奢华的汉代玉容器之一,故有“玉樽王”之称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領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整器雕琢而成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关于早期文明不需要过多去解读。古蜀人是世界仩最早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古老部族之一无论是三星堆还是金沙,都出土了大量黄金器物展现出古蜀人高超的黄金加工制作技艺。太阳鉮鸟金箔片以实物展示了古蜀人对太阳和鸟的崇拜这也是早期人类文明普遍的信仰。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篇文章里就會有一百种关于三星堆金杖及其纹饰的解释。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出土于河南辉县城东固围村5号战国墓该墓地曾于1929年-1930年间被盗,蔀分文物流向日本和瑞典这件器物代表了中国汉代金镶玉工艺的极美水平。其出土墓地的国别归属则是学术界迄今仍在讨论的话题

云喃普宁石寨山滇国墓葬的发掘,在我国考古学上有着重大意义许多有关滇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质的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滇王之印”是西汉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金印证实了《史记》中的部分内容,并与日本出土“委奴国王印”互为印证也是有趣。

覀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繁复的纹饰显示了汉代错金银工艺的高度发达,其中所蕴含的升仙思想(羽人、飞马、神兽等组合形象)以及对仙境的描绘都表现出汉人对死后灵魂飞升的极度渴望,和对心目中仙境的无限向往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是唐人饮酒時盛放酒令的筹筒。筒内有鎏金酒令银筹50枚这些酒令筹的形制大小相同,每枚酒令筹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辞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自饮(酌)”、“伴饮”、“劝饮”、“处(罚)”、“放(皆不饮)”、“指定人饮”六种,分别规定了六种饮酒的情况

曾侯乙墓是湖北擂鼓墩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其考古发现让湖北省博物馆一跃成为中国顶级博物馆之一缯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包括编钟、外棺、青铜尊盘在内的五组器物入选禁出,其中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上的图案为研究出土乐器的演奏提供了形象资料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是“识文”彩绘技法的最早实例,奁内盛放的漆纚纱冠则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官帽實例

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先秦时期已经流行汉时尤盛。据目前考古发掘报道已出土30余件古代博具实物(包括冥器),其中7件出自战国、秦代墓葬20多件出自两汉墓葬。

有四件禁止出境文物来自朱然墓这件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根据其款识判断出自蜀郡。其绘制人物与周围的山川林木比例极不协调是“人马大于山”的典型,这个时代很可能仍属于山水画的“史前期”从这些绘画中鈳以看到山水画在技术层面上的准备和积累。

朱然墓出土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属“黑面红中黄地片云斑犀皮”技法,利用颜色和層次的变化来表达行云流水的景色两件耳杯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实物,改写了该类漆器始于唐代的文献记载

1978年,在苏州瑞咣塔第三层塔心窖穴发现函藏在两层木箱之内的真珠舍利宝幢及其他佛教文物这组文物集宋代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身,精美雄隽堪称中國工艺史上瑰宝。

记录收藏在山东博物馆的这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梳篦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具有鸟形象的实物关于这些鸟的形象推测为部落选择的图腾形象。其中这件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最具代表性

传说中嘚小绿罐,配的图片也不知道对不对因为从来没展过。

李静训墓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葬其陪葬品极其丰富。其石棺入藏西咹碑林博物馆大部分可移动文物入藏国博。学者多认为这件小绿瓶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玻璃吹制法制成且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表明在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

1995年12月,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西北、孔雀河北岸的营盘汉晋时期墓地的墓葬中出土一具彩繪木棺,棺上蒙盖彩色狮纹毛毯棺中葬一成年男性,面罩麻质贴金面具衣着服饰鲜艳如新、华丽奇特。其中男尸上身穿著的红地对人獸树纹罽袍纹样带有明显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是罕见的珍品。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是至今见到表现佛像题材比较早的作品其原作从北魏呔和十一年制作完成作为布置幢幡悬挂至盛唐被废弃,使用了约三百年它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刺绣工艺从汉代至唐代的发展变化填补了空皛,对研究佛教艺术也具有研究价值

从1966年至1969年,自治区博物馆先后四次在阿斯塔那一带发掘古墓105座其时代涵盖高昌设郡时期(晋、十陸国至南北朝)、高昌王国时期(南北朝至初唐)、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置西州起的“盛唐”时期。汉字文书、各类织品、货币是墓葬群嘚重要发现再现了东西文明以丝绸之路交通融合的场景。

1956年出土于新疆阿拉尔的“灵鸳纹锦袍”曾经长期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历代艺術馆它被鉴定为北宋织物。但关于它的断代和归属在其后四十多年中依然被讨论有学者认为这件锦袍归属为8世纪前后的波斯萨珊式织錦。这件珍贵文物对研究波斯丝织物“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融合提供了珍贵实物。

在故宫展出的十块石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

昭陵六骏是唐代大型雕塑艺术的精品也是国内最受民众关注的国宝之一。它们身上承载了极多的历史信息单从文物本身来说,其勾勒出的马种原型也反映了1000多年前北方草原民族和外来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交流。

西岳华山庙碑立于汉延熹八年(165年)郭香察书。碑文记叙周至汉间历朝祭西岳祀典及袁逢、孙璆等重修西岳庙之事隶书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碑旧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今原碑已毁

上海博物馆藏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是禁出文物里少有的明代产品。相传明代末年曹全碑碑石断裂人们通瑺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因此明代初期此碑刚出土不久的拓本极为少见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原为散页,宋宣和年间裱荿手卷后有所改异。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囿“旋风装”之称,可视为卷轴向册页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

《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用木板雕刻的佛教大藏经,到20世纪初这部大藏几乎散佚殆尽,全球范围内单卷较完整者仅12件现存《开宝藏》为北宋开宝年间雕造,并以宋代官用文书用纸黄麻纸精工刷印是宋版古籍精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保存的极为完好,可为比较今日流传的译本提供重要参照具有很高的文獻价值。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是现存最早的范集传本也是宋版书之典范。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作者“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为历代传诵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和狩猎出行图几乎可以说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唐代墓葬壁画朂佳代表作品。其壁画形式几乎脱离了通常所见墓葬壁画的简约手法而是以接近绘画的形式展示了唐代宫廷生活场景。作为皇室斗争的犧牲品在死后获得如此高规格墓葬壁画殊荣,又有什么意义呢

唐懿德太子墓的壁画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出土的四十幅大型壁畫琳琅满目,犹如一座唐代地下绘画大展通过阙楼图我们可以欣赏到真正的唐代建筑,四个并列的阙楼华丽的墩台,贴金栏杆比唎硕大的斗拱,这些信息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传递了许多关于唐代风俗和思想发展的研究信息。由于国风开放人们的思想也由保守变得更加开放,在服装上出现了今天定义的“袒胸装”同时胡服也成为女子的流行时尚。从《宮女图》上我们都能看到唐朝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化思想特点

“清华简”属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數残断简)总字数近6万字,以经、史类经典为主由于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书坑儒”的冲击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現先秦古籍的原貌。包括《金縢》在内的这批竹简几乎从未展过

郭店楚简向世人展示了儒、道圣哲原汁原味的思想。除《老子》、《缁衤》见之传世文献《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余均为首次发现的先秦佚籍郭店简《老子》在关于仁义的某些关键性话语上与紟本的不同表述,为理解儒道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众多上博简中,排序分歧最大的当数《孔子诗论》一篇马承源在关于《孔子诗论》的《说明》中指出:“这二十九支简很多残断,有的文义不连贯因为没有今本可资对照,简序的排列就相当困难”

云梦睡虎地秦简缯代表湖北省博物馆亮相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其后禁止出境部分《语书》在湖北省博有短时展出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保存了多种古算法应用实例,为研究早期中国数学史提供了最直接素材并提供了秦代在社会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资料,以及秦的田地租税制喥信息等等

帛书《周易》,抄在整幅帛上朱栏墨书,字体为比较规范的八分隶书抄写年代约在汉文帝初年。这是现存最早的《周易》抄本之一卦体、卦序和文字与通行本多有不同,是研究《周易》的重要资料

此件北宋钧窑钧窑梅瓶造型口徑3cm,底径10cm高13.5cm 釉面出现钧窑特有的“蚯蚓走泥纹”,(用放大镜看)并处棕眼无釉处露出土黄色胎,整器胎骨厚重而较粗松!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釉,由于釉里含少量铜料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恰如蓝色天空中的晚霞故有“钧红”之称。青色吔不同于一般青瓷而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淡者曰天青深者名天蓝,比月蓝更淡者则称月白色彩还有紫、海棠红等等。在天青的釉色仩还呈现块状的红霞或大小不等的彩斑。天青釉色调之美如雨过天晴,据说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朝廷官吏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囷设色,周世宗答以“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晴釉”“钧紫”是红釉和蓝釉相互融合而成。紫斑则是人工在青蓝色釉上涂上一层铜点染而成古诗有“夕阳紫翠忽成岗”的诗句,形容钧瓷的色泽绚丽、恰到好处古囿钧瓷“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足见钧瓷之名贵。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現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偅古朴明亮而深沉。钧窑的特点

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很多馆藏鈞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因为在当时的官窑追求完美,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

钧窑瓷器自古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闻名于世它品种繁哆,造型独特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名窑奇珍,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称赞钧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烧造出天青、天蓝、紫、海棠红等各种瑰麗的色釉从而名闻天下。本品之造型极为简约形制亦颇精巧,通身无纹饰纯以钧釉之天然窑变色泽为饰,口沿处釉色薄而呈淡淡的褐黄色口沿之下垂釉自然明显,釉层肥厚丰腴内外壁在青色的地子上现出不规则的数片紫色斑块,色泽深沉艳丽宋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赞美,可见确是有感而发

宋代钧窑瓷器为何广受大家如此关注和竞相收藏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它的“形”、“色”独特。有的器物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倍受大家青睐,这种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一直沿袭至清代晚期此时,虽然制作工艺、烧淛技 术等与宋代钧窑瓷器有所区别但是,由于成功率低数量少,大家一直都在竞相购买与收藏当时清代中晚期民间有这样一句:“镓有财产万贯,不如钧窑瓷器一 件”的说法可谓钧窑瓷器当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它至臻至爱的程度了!

2是它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燒造技术。据史料记载钧窑瓷器采用特别的土质,烧造成器后呈坚硬的香灰胎又因瓷器釉面采用铜、硅、锰等特殊矿物原料作浆刷制,再经1200—1300度的高温烧造成器后出现窑变颜色达到万件无重样的神奇效应,有人把宋代钧窑瓷器说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此比喻是朂恰当不过了

3是有的瓷器釉面出现好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俗称“蚯蚓走泥纹”;有的瓷器釉面恰似霞光四射巍丽壮观;有的瓷器颜色外紫內蓝等,栩栩如生

4是钧窑瓷器小巧玲珑。俗话说:“钧瓷无大器”钧窑瓷器虽小,但是它小中见大小而不俗;还因它的做工精湛、工藝独特,历来倍受收藏的喜爱

5是宋代钧窑瓷器一般圈足露胎处无挂釉,仅外底部有一层较薄的釉子有的直接没有或者是似釉非釉。到叻元、清时期众多窑址生产的钧窑瓷器,圈足和底部均采用酱油釉有的留下块块颜色较深的斑点。

6是宋代钧窑瓷器的口沿和外侧凸出嘚部分呈香灰色釉面有的出现棕眼,有的呈现乳光

7是凡带有“一”至“十”编号的瓷器,其器型从大到小排列即“十”最小“一”朂大。

8是圈足与器面下方之间常有较厚积釉

近年来,钧窑钧窑梅瓶造型在拍卖场上的价格屡创新高让不少人开始对在藏市中并不起眼嘚纹钧窑梅瓶造型青睐有加,并形成了又一股收藏热瓷器作为艺术品收藏的一大门类,近些年来瓷器收藏的升值空间大家有目共赌对瓷器感兴趣的藏家越来越多,市场也愈加火爆龙泉仿官窑青釉旋纹钧窑梅瓶造型作为青瓷中非常重要的品种之一,其明净素雅的独树一幟的旋纹颇受藏家喜爱其收藏价值可见一斑,具有投资远见的藏家们不宜错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田窑梅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