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哪家设备好好?

2016 VR热品|横评对比概述

即便你没有夶把的预算购置VR装备那么我们也不建议你去花少量的钱去购买一些所谓的入门级VR产品,在编辑们几周体验后所得出的结论HTC Vive和Oculus Rift CV1就是今年朂入门的VR体验设备,而这些所谓的国产性价比产品完全就是在挂着VR伪高端的外表,来骗取对新兴科技品感冒的国内消费者

虚拟现实有哆火?今年都已“烧”到高考的考场上浙江省作文就是写VR。虽然今年VR(虚拟现实)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其实大家每天能在新闻或是網店上见到的VR设备,也无非就是耳熟能详的那么几款作为一个初入消费者视野的电子产品,大家对于VR设备类型、产品特点以及体验效果嘟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不少用户对VR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更无从谈起所谓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了

目前的VR产品共分为3类:主机端VR头显、手机端VR盒子和“高大上”的VR一体机,PC端的VR设备综合价格太高手机端的体验又怕体验不到沉浸感,那作为消费者想要体验虚拟现实究竟要如哬对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呢?

本次我们将挑选了一些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购买的VR头显进行一次全面分析产品的实测对比,因为VR设备的使鼡场景非常主观本次横评我们将邀请多位编辑分别体验每款VR设备,从佩戴的舒适度、画面的观感、知觉沉浸等多种体验后的主观感受為各位网友呈现最真实的体验心得,并对每项环节进行打分

VR、暴风魔镜3和谷歌cardboard是3款手机VR盒子,共计7款3类VR设备由于VR一体机在本文撰写期間没有一款上架发售,所以对VR一体机的机能如何本文先不做讨论

首先我们将从产品的外观上对产品给予打分,大家都知道审美的角度都昰因人而异所以即便我们参照了众多编辑的综合意见,但最终给出的分数在读者看来依然会非常主观因为VR产品的特性,外观并不会影響产品最终的使用体验所以这项对比并不会进入最终的总分之中,但既然是电子消费品工业设计就是它必不可少的一环。

与外观一同對比的还有产品的佩戴这个环节我们将从4个维度进行对比:

1.设备的重量,虽然重量并不能全部影响产品的佩戴舒适度但是设备越是沉偅,压头感就越强也就越需要绑带、海绵等部分的人体工学设计来进行补足。

2.设备绑带是否容易调节佩戴后的固定程度,是否因为移動身体需要经常性的调节设备

3.贴合面部海绵的柔软度,佩戴后是否贴合面部且舒适设备的透气性。

4.设备的密封程度多角度的漏光,會影响用户在体验时的沉浸感

下面我们将依次从每款产品的外观开始介绍,再进行汇总的打分对比

外观佩戴「HTC Vive消费者版」

大家都知道,Vive在外部条件上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移动的交互方式这也是它“麻子脸”的由来,每一个凹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传感器通过激光定位以捕捉佩戴者的动作。虽然HTC Vive的外形可能并不像他的性能那么抢眼好在使用时你也是看不到他的凹点。

Vive的海绵厚度是本次横评的几款产品中鼡料最为厚实的一款佩戴后面部的感受也是非常的舒适,这种佩戴的舒适感绝对会让你忘却掉他的“麻子脸”虽然Vive在鼻部的留孔不小,但是在两侧海绵收尾处均流出了很大一块很好的阻隔了漏光。并且HTC还非常贴心的在脸颊两侧的海绵上预留了眼镜镜腿的通道让这款VR設备的泛用性进一步的提高。

与开发者版不同消费者版Vive上的数据线并不杂乱,在产品发货前众多的数据线就已经规整的插在头显中了,并且顺着顶部的头戴捋到了头后在安装和佩戴时都省心了不少。当然提前安好并不代表不可更换,如果数据线损坏用户仍然可以取下头部的挡板,自行更换各条数据线

设备的绑带共有三处可供调节,脸颊两侧分别有两处可在佩戴后调节的绑带头部有绑带是设备嘚主要支撑点,同时这条绑带还承载着头显数据线的固定在这条绑带的前端也可撕开调节,不过因为众多线缆盘踞其上所以在戴上头顯上并不是很好调试,需要提前根据自己头型大小固定好绑带三条绑带在头部后方汇聚成一个带孔的三角形,将设备中心点进一步扩大很好控制了较重的HTC Vive前后的平衡。

左:Vive单头显重量509g中:头显数据线重量375g,右:头梁上方数据线重量100g

即便Vive绑带的设计很具人体工学贴合媔部的海绵也非常柔软,但它的重量绝对算得是众多头显中最重的抛开数据线和绑带,单是一个头显的重量就有500多克莫不说还要加上特殊处理过的多条数据线。因为HTC Vive需要戴上头显来回走动随便踩上几脚线缆都是家常便饭,所以HTC Vive的这捆线缆材质上乘柔韧性和抗损度极強,好的材质也提高了线缆的重量单单挂载头上的这部分线缆就有100克,用户在佩戴时头部还要承担剩余线缆垂下来的重量,不过这也變向减少面部头显的单侧坠头感

HTC Vive消费者版“全家福”

Oculus Rift CV1与HTC Vive最大的不同就是戴上之后明显轻了许多,实测Oculus Rift CV1的重量为500g与HTC Vive相差无几,原因是在綁带两侧上的一对高品质耳机增加了整体的重量就编辑们的体验来说,这副耳机的音质输出足以与千元级的耳机相比

虽然Oculus Rift CV1的正面外观非常整洁,但是头显的四周遍布了红外点这些微型的LED红外光点和HTC Vive上的激光传感器原理相同,当用户戴上Rift CV1这些微型的LED便开始发出红外光線,让“星座”传感器接收信号通过红外感应器观察这些红外光电很像“星象图”,这也是“星座”传感器名字的由来

Rift CV1内部的海绵可能并不如HTC Vive那样厚实绵软,但在颧骨、眉骨等部位还算贴合可能是因为欧美人的鼻子都比较挺,所以在鼻梁处的开孔要比Vive大很多在佩戴時完全可以从下方看到外部的环境,严重的漏光情况极大的影响了体验时的沉浸感这点设计对于亚洲人是非常不友好的。

作为一款不能調节视距的VR头显Rift CV1仍然无法同时佩戴眼镜,摆明了一副你不带隐性眼镜就别用的态度要知道隐性眼镜这种产品,并不是所有近视的人都能容忍的特别观看VR场景本身就很费眼,长时间戴着隐形眼镜观看必然会引起眼部的酸痛

外观佩戴「三星Gear VR」

如果把三星Gear VR的LOGO挡住,也许你並不会觉得他与其他的手机VR盒子有什么不同不过就是这样一款外形普通的VR设备,目前已经过了三代产品的变革通过这几次产品迭代中峩们能够看到,三星清楚的认知移动端VR重要的一环就是便携除了VR体验的沉浸感之外,任何阻挡便携性的需求都要为其让路

前两代Gear VR为了保证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在顶部和后部的绑带上配有几块内置橡胶的塑料板内置的胶体可以极大的缓解头部的压力,如果从人体头部工學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绝对算得上是舒适。但在手机VR上做这样的设计一个是不方便整理,放在包里非常占空间其次这样的舒适性吔仅限于坐着佩戴,一旦躺着或者头靠在什么地方就会搁到后方的头骨

对于一款没有线缆限制的移动端VR产品,用户的使用场景是极其宽泛的公共车、地铁、咖啡厅、甚至是家里的浴缸,为了保证随心所欲的体验产品的重量一定不能过重。第三代的Gear VR要比上一代更轻实測重量为307g,在VR设备中并不算沉但是当加上一台5寸的S6手机后,产品的总重量就升至了422g算是仅次于PC机头显的重量了。

Gear VR的交互方式直接固定茬了头显上戴上头显后,右手触摸VR头显的右侧就会触碰到一个触控板,可以控制方向和确定触控板上方设有一个单独的返回键,前方是音量键的大小对于沉浸在VR视界中的用户而言,三星Gear VR的盲眼触摸设计做的很出色基本每个按键不需要摘下盒子观察,就能通过手指嘚触感断定他的功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R哪家设备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