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柴胡郁金川芎龙胆草栀子黄芩茵陈龙胆草三七粉丹参配汤药各用量多少克

 中药脏腑用药规律表

   1、养心阴安惢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1、养肝血----當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龜板。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朩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莲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芡实。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兰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黃精玉竹,花粉石斛。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枇杷叶,马兜铃莱菔子,苏子款冬花,旋复花

   10、清热痰--贝毋,瓜蒌天竺黄,竹沥水胆星,射干百前,黄芩芦根。

   13、泻肺水--葶苈子桑白皮,黑白二丑冬瓜皮。

   1、滋肾阴--熟地龜板,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元参,天冬枸杞子,黄精紫河车,

   2、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补骨脂,巴天肉蓯蓉,狗脊续断,沉葫芦巴。

   3、固肾精--金樱子菟丝子,桑螵蛸莲须,芡实五味子,龙骨杜蛎,益智仁

   4、填肾精--麤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

   6、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元参。

   1、温胆(补胆)--酸枣仁山萸肉,伍味子地黄,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

   2、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穹,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龙胆艹,竹茹

   3、泻胆--龙胆草,茵陈龙胆草黄芩,川楝子栀子,青蒿黄连。

   2、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滑石茯苓,小蓟蒲黄,车前 茅根,猪苓

   2、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

   3、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4、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寇,毕澄茄肉桂心。

   5、消食积--山楂神曲,麥芽鸡内金,莱菔子

   6、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黑白二丑

   7、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2、涩大肠--石子诃子,乌梅秦皮,肉豆莲肉,芡实煅龙骨,煅牡蛎伏龙肝,粟壳

   4、涤肠热--槟榔,厚朴大腹皮,枳壳大黄,芒硝黑白丑。

   5、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肉苁蓉,当归元参,麦冬生地。

   6、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1、固膀胱--龙骨,益智仁鹿角霜,白果

   2、温膀胱--小茴香,肉桂乌藥,沉香毕澄茄,山茱萸

    3、利 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

   4、通 淋--扁蓄,瞿麥海金砂,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5、利湿热--茵陈龙胆草栀子,地肤子知母,黄柏龙胆草,金钱草

病人问所便(问所便者问其居處、动静、阴阳、寒热性情之宜也)。如问其为病热则便于用寒。问其为病寒则便于用热。尝有居奥室之中、帷幔之内甚则复以帛蒙首,不言所病令人诊候,若细问因由便谓医业不精。既不能望形色、闻声音又不能问病情,只凭切脉以决百病之死生,苟非通奣之士何能若是。故医者必须徐徐问其所苦何物所思何物,所欲何物所疑何物,年之少长形之肥瘦,饮食起居若何二便通塞若哬,所发之始与今之方病病经几日,曾服过何药妇人室女须问经事若何。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小儿但见憎寒壮热,须问曾经发斑疹否凡诸病痛,须问曾跌扑损伤否此为大法,务要一一详审以彼所说,校吾所诊或同或异,以折衷之则万全之功,庶可收矣

掱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手足阳明经,白芷升(麻)葛根肺(白)芷升(麻)葱(白)用。脾升(麻)白芍应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分经用此药,愈病即神通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連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 (炒黑止血)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言大黄涤除肠道积滞好像猛将一样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滑石利小便之结滞--结滞:指湿热蓄于下焦以致小便不利石膏泻胃火之炎蒸。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茵陈龙胆草治黄疸而利水香薷治霍乱以清襟。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苦参治发狂痈肿地榆止血痢血崩。车前子利水鉯止泻瓜蒌仁降痰以清襟。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洏烦热上除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麻黄表寒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澀精。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薑治冷转脏腑以温。草果消溶宿食槟榔去积推陈。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锁阳子最止精漏菟丝子偏固天真。没药、乳馫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紫苏散风寒子能降气。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の气痛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葶藶性寒有苦、甜两种。苦的下泄性急甜的下泄之性缓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茯苓甘平淡,气味俱薄白的偏于补;赤的偏于利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肾而开心。莪术、三棱消积坚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皛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半夏治痰燥胃枳实去积推陈。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瘀血之佳珍。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氣而亦调经。杏仁止风寒之嗽五味敛肺气之升。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紫薇花通經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苏血晕而通经。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遵循。

 既已明于三者--三者:指寒、热、温三性岂不悉举其平。常山使之截疟阿魏用之消症。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茯神。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青皮伐木紫菀克金。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贝毋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当苍术。枸杞子明目鉯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食。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夲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潮热柴胡宜--晡:(音布)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叫日晡。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半夏性燥,口渴不宜用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时,临症还须究端的

四君(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诚如宝加入陈皮名异功(散),气虚自汗黄芪好方加橘(皮)半(夏)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香砂①配对食能消,呕吐胃寒丁(香)藿(香)使十全②四物四君兼,芪桂生姜大枣煎滋血气令脾胃壮,劳伤虚弱最为先养荣汤③与十全同,五味远陈要去芎倦瘦少颜潮有汗,梦遗龙骨(牡)蛎(莲)须逢潮热无汗当归(白)芍,半夏柴胡葛粉着自汗陈(皮)(黄)芪熟地当(归),牡蛎乌梅酸枣(白)芍心窝有汗别处无,生地陈(皮)(当)归酸枣(仁)扶麦冬白芍黄连炒,辰砂(乌)梅(大)枣四君(汤)符劳倦辛苦身无热,麦(冬)(五)味陈(皮)(黄)芪除茯(苓)歇痞满氣壅正气虚,陈(皮)(当)归木香砂仁列健忘(黄)芪远(志)木香菖(蒲),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良头疼吐水六君汤,(當)归(黄)芪木香与炮姜气虚短促喘无痰,(人)参橘(红)砂仁苏子添桑皮当归姜(大)枣化,沉香磨水木香兼霍乱止后头身痛,口干发热肢虚缠五味当归柴(胡)白芍,乌梅栀子麦冬陈(皮)体重酸疼兼嗜卧,口淡恶寒小便数六君(汤)加上(白)芍(黃)连(黄)芪,泽泻柴胡羌(活)独活肥人眩晕六君(汤)加,(川)芎(当)归(黄)芪桔(梗)(白)芷天麻遗浊四君(汤)加益智(仁),陈(皮)(黄)芪熟地(当)归升麻痞满槟榔枳实(黄)连.目赤血壅龙胆(草)添。头疼川芎蔓荆子泻加(白)芍澤(泻)茯苓煎。汗多(黄)芪(白)术(当)归身好以后添加俱不少,脑疼藁本细辛加额疼升麻(白)芷葛(根)(甘)草。 口渴咽干(根)(花)粉寻有痰贝母最为尊,嗽加五味(子)桑皮是不寐宜加酸枣仁。食伤食少加神曲麦芽枳实山楂炒。虚火上炎知(母)(黄)柏添玄参加入服之好。内热(黄)芩(黄)连花粉施下身无力(杜)仲牛膝。脚弱木瓜防己加身热地黄生用之。惊悸怔仲远(志)茯神石菖(蒲)柏子(仁)并煎吞,麦冬五味(子)同酸枣(仁)山药山萸总可寻。六君(汤)远志薏米(当)归莲禸山楂山药辉,桔(梗)(黄)连扁豆(黄)芪神曲壮健元阳助脾胃。阴虚劳嗽去(人)参煎小便如常白茯(苓)嫌,饮食恶餐宜服此内伤劳役效通仙。脾为后天之本又为万物之母,方之加减多利于脾也。

四君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药组成加陈皮名異功散。加橘皮、半夏名六君汤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②十全:十全大补汤即四君汤和四物汤,再加黄芪、肉桂、生姜、大枣。

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远志、陈皮名人参养荣汤

 四物芎归芍地黄,女科诸症最为良调经养血医虚损,胎产无如用此方参术茯甘号八珍,气虚血弱称功捷十全加入桂黄芪,大补真元与血虚弱加参苏(饮)号补心(汤)①,心虚血少梦中惊产后感寒宜服此,不须加减妙如神晡时发热本阴虚,方加知柏可全除②骨蒸劳热柴(胡)(黄)芪鳖(甲),知母仍须地骨皮妇人经水适嘫来,似疟原汤对小柴③妊娠月水时时下,胶艾添之止漏胎④经水过期为血少,倍加熟地酒黄芩经因气阻先为疼,香附莪(术)(彡)棱复自行月经紫黑及先期,方入(黄)芩(黄)连共丹皮受寒经瘀小腹痛,桃仁乌(药)(香)附莫迟疑瘦人血枯经水闭,桃仁增入本方治肥人色淡属瘀痰,配合二陈(汤)为一剂经水行来太去多,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可同科尤加荆芥(炒嫼)升(麻)羌(活)独(活),升提其气自安和方加(人)参(白)术能安胎,胎痛砂(仁)(紫)苏郁自开腹大异常胎水病,心胸气逆如鼓硬鲤鱼汤⑤煎术茯苓,减地芎加姜橘应胎气不安胸膈胀,枳壳砂(仁)(紫)苏即宣畅孕妇心烦称子烦,腹(皮)甘(艹)栀(子)(黄)柏添为上(川)芎(当)归二味佛手散,临产煎服可保生若是难产生不下,草霜白芷一同行姜炭善治产后热,辛甘大能补心血汗多方内减川芎,急服(人)参(黄)芪防风捷产后血迷成血晕,恶露过多精神困泽兰(川)芎(人)参(当)归(荆)芥甘(草),散号清魂定血晕黑神(散)减(川)芎入(官)桂(黑)姜,炙甘(草)炒(黑)豆生蒲黄净露下胞除腹痛,酒煎童便效非常产后如何恶露少,若无别病精神好忽然寒热腹中痛,选用黑神(散)真个巧产后须当四物汤,大凡初产备焦姜产后鼡(白)芍伤生气,腻膈犹嫌熟地黄肠滑地(黄)(当)归皆可忌,汗多须将川芎去血虚腹痛(白)芍还加,加减四物(汤)深藏秘

①四物汤合参苏饮(人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赤苓、枳壳 、苦桔梗、陈皮、甘草)名补心汤

②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四物汤

③即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④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名胶艾四物汤治崩漏下血。

鲤鱼汤:鲤鱼、白术、茯苓、当归、芍药、橘红、生薑

二陈橘半茯苓草①,清气化痰为至宝膈上不宽加枳(实)桔(梗),火旺生痰(黄)芩(黄)连好(人)参(白)术加名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中脘寒痰去人参,香(附)砂(仁)炒用皆能止饮食过飡②不克消,麦(芽)(神)曲山楂厚朴调再加枳实黄芩炒,何愁体虚脾胃弱咳嗽生痰分寒热,热加(黄)芩(黄)连并枳(壳)桔(梗)寒痰枳(壳)砂(仁)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風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汤)枳(壳)桔(梗)与前胡苏(梗叶)葛(根)杏(仁)桑(皮)能清肺,木香调气号参苏(饮)二陈半夏性本燥,血虚发渴皆不要四物汤中不必加③,贝母代之专夺效又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④湿痰在胃身多軟,二术仍须配二陈(汤)火郁胸中老痰结,滞在喉中咯不绝瓜萎香附桔(梗)(黄)连(枳)壳,少佐元明(粉)痰自灭痰在经絡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胁间白芥(子)痰自除,脾胃有痰须枳实温胆汤加竹茹(枳)实⑤,宁神豁痰为第一若加枳实共南星,湯号导痰⑥能利膈去(甘)草陈皮七气汤⑦,加添(紫)苏(厚)朴与(大)枣(生)姜散郁消痰兼理气, 妊娠恶阻⑧用之良呕血皆因胃火炽,脉来洪数呕连绵急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姜汁炒黄连。若还药石难吞下槟榔少许木香煎。五六日来呕不休心中胀闷掱难揉,多加枳(实)(厚)朴(黄)芩(黄)连(白)芍便秘(芒)硝(大)黄一服瘳。 嘈杂嗳气一般看胸中积热与停痰,石膏香附并(南)星藿(香)二陈(汤)加减有何难。闷胀吞酸与吐酸本方加入炒萸连。水停心下名为饮枳(实)茯(苓)猪苓利二便。此是②陈(汤)加减方休将浪与及轻传。

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药组成

③四句是说:血虚咳嗽,虽然有痰.但因口渴不宜用辛燥药。用二陈汤去半夏加贝母,合四物汤

④风痰,用二陈汤加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湿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

⑤②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

⑥二陈汤加枳实、南星名导痰汤

⑦二陈汤去甘草、陈皮加紫苏、厚朴、生姜、大枣名七气汤,也叫四七汤

⑧恶阻:怀孕后呕吐叫恶阻。

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少阳经病诚为宝,往来寒热日晡时呕而胁痛用之好。本经合病在阳明口渴而烦干呕频,目痛鼻干眠不得葛根知(母)(白)芍炒黄芩。心中痞满热犹盛枳(实)桔(梗)加之有功效。若还痞满不能宽小陷胸汤①可兼并。汗少唇焦口干渴饮水无休倚(黄)连(干)葛,若还不解却如何竹茹石膏加一撮。汗后浑身壮热烦妄言干呕更呻吟,黄连解毒(汤)同煎食一服顷刻即太平。烦渴泻利热又增却用原方配四苓(散),若是发黄小便赤(黄)芩(黄)连知(母)(黄)柏再加增。大便硬兮口渴涸黄连厚朴瓜蒌(枳)壳;若还便结不通时,大柴胡汤②用无错身热恶风口不干,本方须合桂枝汤③若是唇焦烦渴甚,石膏知母(汤)④配原方⑤胸烦不呕减(半)夏(人)参,本方倍入瓜蒌仁渴除半夏加知(母)(花)粉。腹痛加(白)芍去黄芩胁热腹痛(黄)连(白)芍炒。痰多贝母瓜蒌保呕加姜汁竹沥陈(皮)。咳嗽须加五味好胁下硬痛加青(皮)(牡)蛎。茯(苓)主溺难心下悸痞而胸胁胀满时,(牡)蛎及干姜书家秘胸满而咳去(人)参(大)枣,须加五味(子)干姜好津虛发热多饮水,麦(冬)(五)味(子)加之(人)参去了胃虚不实大便溏,芍药猪苓两物帮遗精不固阴虚弱,牡蛎还添知(母)(黃)柏良潮热不渴欲近衣,减却人参用桂枝春温发热嗽而渴,五味(子)瓜蒌去半(夏)宜温病恶热不恶寒,柴(胡)(人)参去叻茯苓攒桂枝葛(根)(白)芍升麻(大)枣,咽疼还须甘(草)桔(梗)尝过经⑥胸胁满呕潮,柴胡汤内加芒硝温疟渴烦兼恶热,石膏知母(汤)(小)柴胡(汤)调伤寒日久为过经,表里俱无用此行若是邪多元气弱,重加麦(冬)(五)味及人参痊后又因勞食复,壮热心悸痰气促还须温胆(汤)配原方⑦,急服令人愈最速发热昼安而夜剧,名为邪热入血室牡丹(皮)生地(黄)柏(黃)连栀(子),知母当归还可给若还昼剧而夜安,知母(黄)连栀(子)地骨(皮)看日夜潮热俱不退,方加四物(汤)共栀(子)(黄)连汗后津枯二便秘,除却半夏加生地(黄)芩(白)术陈(皮)(当)归(白)芍麦冬,若还燥甚烦他治主方何以柴(胡)(黄)芩列?味苦以发转邪热止呕除痰半夏宜,性能下气味辛烈表不足兮缓以甘,人参甘草缓中央调和营卫须姜枣,和解无如用此良

①小陷胸汤见  页。

②大柴胡汤见  页

④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见  页。

⑥过经:《伤寒论》“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 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平胃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寻健脾燥湿用调停,胸前饱闷如傷食嘈杂吞酸总可行。饮食失节脾胃伤香(附)砂(仁)枳实木香帮。食积麦芽神曲炒肉积山楂草果良。生冷瓜果如停滞更入干薑青皮是。酒伤(黄)连葛(花)乌梅加呕吐丁(香)(乌)梅藿(香)半(夏)记。热积停兮便不通槟榔枳实大黄攻。若还冷积难消化(干)姜(肉)桂莪(术)(三)棱巴豆供。湿热相蒸口作酸香(附)砂(仁)还要炒黄连,吴萸栀(子)枳(实)同煎入嘈雜须加(川)芎(白)芍餐。异乡水土不相宜加入香(附)砂(仁)藿(香)半(夏)奇,吐泻更添(茯)苓(白)术好炒苡(仁)屾药及乌梅。泄泻如逢谷不化五苓①配合真无价。食停倒饱是脾虚异功②更人香砂下。霍乱吐泻用何方去苍(术)换白(术)二陈襄,腹皮紫苏藿香(白)芷生姜大枣水煎尝③。转筋再用木瓜帮腹痛还宜(白)芍木香。冷痛干姜加肉桂痞满青皮枳实良。不吐不瀉干霍乱本方加入香(附)砂(仁)拌,木香枳(壳)(肉)桂藿(香)(干)姜(紫)苏腹中硬痛槟(榔)(山)楂验。胃寒呕吐叺丁香肉桂干姜用最良,虚汗唇青四肢冷去除加附(子)及茴香。

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与平胃散配合,名胃苓湯

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主要作用在温中和气;与平胃散、香附、砂仁配合成为温中、补脾、燥湿、化食的方劑。

③平胃散去苍术加白术、半夏、茯苓、大腹皮、紫苏、藿香、白芷、生姜、大枣,名藿香正气散治霍乱吐泻。

夫百病之生也各囿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盖百病皆苼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熱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論,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滿,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鍺,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九種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哆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因。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論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六气者风、热、湿、火、燥、寒也。《原病式》①云;“诸暴强直②、支痛③緛戾④、里急、筋缩,皆属于风足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①《原病式》:即《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刘河间根据《素问》及王太仆注摘辑。

②暴:突然强直: 肌肉僵硬,屈转不便

③支痛:筋肉拘挛,不柔作痛须忍痛支持。

④緛:(音软)当缩字讲。戾:是乖戾緛戾:是说筋缩里急、乖戾失常。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①、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②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③鼽衄④、血溢、血泄⑤、淋秘⑥、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⑦皆属于热。少阴君吙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足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热瞀瘛⑧、暴瘖⑨、冒眛⑩、躁扰11、狂越12、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13如丧神守、

①暴注:突然暴泻。下迫:腹痛下坠、窘迫急痛

③窒:(音至)。鼻窒:鼻塞不通

④鼽:(音裘)。鼻流清涕衄:在这是鼻孔流血。

⑤血溢:血从上窍而出血泄:血从大小便洏出。

⑥淋:小便淋涩秘:大便秘结。

⑦蔑:(音灭)衄蔑血污:是衄出黑血。

⑧瞀瘛:(音冒气)神昏抽搐。

⑨瘖:(音音)暴瘖:骤然声哑说不出话来。

11躁扰:烦热躁动扰乱不宁。

12狂越:精神错乱言行失常。

13禁栗: 口噤战栗

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聾、呕涌①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瘛② 、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③皆属于燥。手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症瘕、癫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④;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风有风寒、风热。风寒者发散祛风,则风自解风热者,疏散热郁则风自平。热有虚热、实热、热郁虚热者补之,实热者泄之郁热者散之。湿有寒湿、风湿、湿热、湿气寒湿者热药燥の,风湿者风药胜之湿热者寒药清利之,湿气者气药通畅之寒有内寒、外寒、虚寒。内寒者温中为急外寒者发表为先,虚寒者壮阳兼固本燥有热燥、寒燥、风燥。热燥者清热寒燥者温经,风燥者祛风亦必以养血润燥之药为君。

②瞤(音闰)瞤瘛:肌肉跳动抽搐。

③皴:(音村)皴揭:皮肤启裂。

④厥逆禁固: 四肢逆冷屈伸不便。

四因者气、血、痰、食也。丹溪①治病:用四君汤以治气四物汤以治血,二陈汤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为主更参以郁法治之,故药不繁而多中于病。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ㄖ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七日之中一剂

①丹溪:朱震亨、字彦修。元、义鸟人学者尊之曰丹溪翁。发明相火嘚根源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著有《宋论》、《格致余论》、《局方      发挥》、《伤寒论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活法机要》、《脉因证治》等书门人又集其绪论,为《丹溪心法》、《丹溪医要》、《丹溪治法》、《丹溪治法心要》等书

②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③传过六经当自愈指传过六经,险期已过可不藥而愈也。“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之意亦同。

④《素问》: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医书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作者姓名不详据后人考证,认为是战国时候的作品

差,变成坏症终耽搁阳盛格阴①须细察,阴盛格阳②必须研表里阴阳明的确,汗、溫、吐、下用无偏

太阳经证恶寒先,身热头疼脊痛连有汗伤风脉浮缓③,无汗伤寒脉紧弦无汗麻黄汤可汗,汗多宜以桂枝④煎时藥香苏(饮)加减用,对经中病即时痊初病原来是太阳,即宜发表便安康若然误用阳明药,引入肌中热不凉

阳明经证热如汤,不恶寒兮减去裳⑤目痛鼻干眠不得,脉浮洪滑数而长法用解肌微取汗,升麻葛根(汤)最为良太阳传症到阳明,剂用升麻⑥病即轻若犯小柴胡一剂,邪即传入少阳经

①阳盛格阴:是由于阳气太盛,致阴气不得相入内里虽是真热,外面却现身肢厥冷等假寒之象

②阴盛格阳:是由于阴气太盛,致阳气不得相入.内里虽是真寒外面却现面赤发热面烦等假热之象。

③有汗伤风句:是指仲景《伤寒论》里嘚中风而言其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④桂枝煎:煎桂枝汤也

⑤减去裳;脱去衣服。是形容病人不恶寒反恶热

⑥剂用升麻:昰指的升麻葛根汤。

少阳寒热往来更口燥咽干胸胁疼,干呕脉弦兼重听①小柴和解即安宁。阳明传入少阳经一剂柴胡热便清;若用麻黄重发汗,变为蓄血反蒸蒸②少阳经证未全除,若用将军③下即虚痞气结胸从此致,请君临症莫含糊

①重听:虚证耳聋,发病慢病初起听力减退。

③将军:大黄的别名此处是指一切峻泻药说的。并非单指大黄

太阴经证当恶热,脉沉有力来无歇舌苔气急烦躁增,石(膏)知(母)(汤)投之休胆怯太阴恶热烦躁并,口干舌苔心下闷二便自利病居中,黄连泻心汤最应太阴恶热多口渴,烦躁腹满大便数黄芩芍药两相须,更加甘草和中药太阴经证身恶热.更兼腹痛将危绝,腹部连朝结不通桂枝大黄汤最捷。太阴经证表尚热内有烦躁便且结,腹中满闷舌中苔大柴胡汤登时捷。

少阴经证身体凉恶热烦躁手足扬,口渴舌苔腹满硬大小便秘语言狂,或為下利纯清水此皆邪热胃中藏,法用苦寒攻下剂急投三味小承汤。

厥阳经证身厥冷烦躁去衣腹满硬,舌卷囊缩气上冲发狂谵语将殞命。寄语医家不用忙要知生死脉中详,生脉来时沉有力大承急下即安康;死脉来时微且乱,若然投剂即乖张

三阴厥逆之症,实非嫃寒乃假寒也。外虽厥冷内有实热。内经云: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阳盛格阴热深厥亦深也。表虽厥冷非比太阳恶寒の症。如初病太阳后次第传至三阴,必先扬手掷足、揭去衣被、狂乱不宁、大小便秘结复至沉静厥逆。医家至此不可不察病情,误投热药杀人不远。

元气衰微邪易侵寒邪直中入三阴。三阴经证须分治慎勿模糊不用心。

太阴直中恶寒时脉息沉迟弦滑微,肚腹疼來兼吐泻理中一盏急须施。太阴直中身恶寒更兼发热泻难安.头疼体痛并腹痛,桂枝参术炒姜甘太阴直中脉沉微,四肢厥逆痛如笞①面色凄凄神不足,大小便利四逆宜

少阴直中体恶寒,发热头疼面色苍身如被杖②且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此症分明似太阳,如哬又作少阴详只因脉息沉迟涩,故与温经发表汤少阴直中恶寒风,身热头疼体痛凶口不渴兮身有汗,桂枝附子甘草从此症如何作尐阴?脉沉微弱恶寒深外虽有热非真热,阴盛格阳当记心

①笞:(音痴)。古时拷打犯人的竹杖子痛如笞:疼痛的象被笞刑拷打了┅样。

②杖:旧时刑具的一种身如被杖:是说身体疼痛的象受了杖刑一样。

直中厥阴身厥冷小腹疼痛连阴茎,脉息沉迟弦且微当归㈣逆汤宜审。

直中三阴寒证恶寒身不热、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脉沉迟,人皆可知如或反常,实难知也如身热面赤、大小便洎利、口干,医家至此但当察其脉势虽大,来意虚豁力薄不竭;或沉迟弦滑而微,形气有不足之象俱为寒症。或服凉药太过身热不退亦然此非真热,乃假热也盖因寒邪太盛,逼出虚火游行于外。《内经》云阴盛格阳若不用心审察而用苦寒之剂,决死无疑大抵伤寒症,阳证见阴脉死;阴证见阳脉生盖伤寒之邪,乃外来之邪必得元气相敌。元气属阳故见阳脉而生。见阴脉而死元气绝也。阳春脉大而有力不乱阴者脉小而虚微至乱。

调治伤寒之法先须识症,察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亲切复审,汗、吐、下、温、囷解之法治之庶无差错。先观两目或赤、或黄次看口舌有无苔状,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满再问其所苦、所欲、饮食起居、夶小便通利若何、并服过何药、曾经汗下否,务使一一明白脉症相对,然后用药庶几无差。

(一)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陽毒六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

(一)再看口舌有无苔状:舌白色者邪未入里,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湯和解。舌上黄苔者胃腑有邪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肾水克于心火也急用大承气汤下之,此邪热已极也

凡伤寒舌苔厚燥,用井水浸青布片子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苔自退。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

(1〕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谵语,大便实脉沉实有力,为结胸证急用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

(2)若病人自觉心胸满闷按之而不痛者,为痞满也宜泻心汤加枳壳、桔梗,其效如神

(3)若按之小腹硬痛,当问其小便通利否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谵语、燥渴、脉沉实者则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

(4)若按之小腹胀满鈈硬痛小便不利,则知津液留结即溺涩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栀子利之;亦不可太利,恐耗竭津液也

(一)凡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饮一升仅可与一碗,宁令不足不可太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若水射于肺为喘、为咳;留于胃,为噎、为哕溢于皮肤,为肿;蓄于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不可不与又不可强與,与之常令不足为宜

(一)凡治伤寒若经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以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下の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①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从病淛宜

①麻黄承气:麻黄汤、承气汤。

(一)若先起头疼发热恶寒以后传里,头疼恶寒皆除而反怕热,发渴谵语或潮热自汗,大便鈈通或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此为阳经自表传入阴经之热证俱当攻里之药下之。设或当下失下而变症出手足乍冷乍溫者,因阳极发厥即阳证似阴,名曰阳厥外虽厥冷,内有热邪以承气汤下之。又有失于汗下或本阳证误投热药.使热毒深入,阳氣独盛阴气暴绝,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詈①骂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红身发斑黄,或下利纯清水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名阳蝳发斑证,轻则消斑青黛饮重则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鼓,加大黄、芒硝下之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病初起无头疼无身热,僦便怕寒四肢厥冷,腹疼吐泻引衣蜷卧,不渴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脉沉细无力.此为寒邪直中阴经即真寒证。不从阳經传来当用热药温之。如寒极手足厥冷过肘膝者因寒极发厥,谓之阴厥宜四逆汤温之。

①詈:(音利)骂也。

(一)凡腹满腹疼皆是阴证只有微甚不同,难以一概施治腹疼不大便,桂枝加芍药汤;腹痛甚者桂枝大黄汤。若自利腹疼小便清白,当温之理中湯、四逆汤。看微甚用药轻者五积散,重者四逆汤

(一)又有初起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内既伏阴内外皆寒。或本真阴误投凉药,阴气独盛阳气暴绝。以致病起即手足厥冷、腰背强重、头疼眼眶疼、呕吐烦闷、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脉沉细、渴不思饮。以后毒氣渐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转甚,心下胀满、结硬如石燥渴难忍,冷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青黑此名阴毒症,速灸关元、氣海二、三十壮(关元穴在脐下三寸、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或葱熨脐中,内服回阳急救汤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宜于病人室中生火一盆,将好醋一大碗浇于火上令病人闻之即安。

(一)伤寒鼻衄不止用水纸搭于顶门,再用栀子炒嫼为细末吹入鼻内,其血即止、然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方。如点滴不成流者邪在经未除,不可用此法

(一)伤寒与伤暑俱有发熱,当明辨之盖寒伤形;暑伤气。伤寒则恶寒而脉紧;伤暑则恶热而脉虚以此为异。

(一)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相傳染既出以纸拈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又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或单用雄黄末,水调涂鼻内虽与病人同卧,亦不傳染

麻黄汤桂枝,杏仁甘草施伤寒无汗症,发表不宜迟

桂枝汤芍药,枣姜甘草着发散卫间邪,伤寒自汗却①

①却:除掉的意思。伤寒自汗却:是说桂枝汤适用于伤寒发热恶风汗自出者

香苏饮紫苏,香附宜多用陈皮共甘草,表里尽和平

葛根汤芍药,甘(草)桂(枝)麻黄加太阳合阳明,无汗应须发

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帮阳明身发热,一服即平康

石膏加知母,甘草粳米熬渴烦并气ゑ,脉实正相招

黄连泻心汤,一味五钱煎灯心二十条,烦热即平安

黄芩汤芍药,甘草须共着大枣用二枚,热服有奇效

桂枝大黄湯,芍(药)(甘)草枣姜煎太阴腹满疼,便秘用之安

大柴胡半(夏)(黄)芩,芍药安脾经大黄共枳实,一解一通行

小承气大黃,厚朴枳实襄便鞕胸痞满,微下即安康

大承气(芒)硝(大)黄,枳(实)(厚)朴四般安痞满燥实症,潮热尽能痊

理中汤白術,(人)参(炮)姜甘草炙吐泻腹中疼,脉沉寒气疾

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兼中寒身发热,腹痛泻能痊

四逆汤附子,炮薑甘草炙寒症脉沉微,助起三阳炽

麻附细辛汤,寒中少阴方脉沉身发热,怕冷面色苍

桂枝附子汤,炙草三味强少阴头体疼,姜棗是良方

黄芪建中汤,止汗是良方桂枝甘(草)芍药,姜枣及饴糖

半夏茯苓汤,生姜捣汁良水停心下症,一服即安康

附子泻心湯,(黄)芩(黄)连与大黄恶寒汗不止,心下痞相当.

小陷胸黄连瓜蒌半夏煎,结胸扪摸疼除热去痰涎。

大陷胸甘遂(芒)硝(大)黄俱下坠①,大结②痛难禁服此登时退。

①硝黄俱下坠: 是说芒硝、大黄都有泻下的作用

②大结:即大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手不可近的,叫做大结胸

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黄)柏四良大黄除热毒,便血厥阴狂

发斑烦躁渴,宜用化斑湯石膏知(母)(汤)犀角,元参合一方

伤寒身发黄,茵陈龙胆草蒿最良大黄栀子共,通利即安康

桃仁承气汤,蓄血症如狂桂枝同甘草,芒硝与大黄

栀子豆鼓汤,枳实三味强能医劳复热,其实是良方

温胆汤二陈①,竹茹枳实增病后不能睡,虚烦即安宁

①二陈:即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当归 通草 甘草 桂枝 芍药 细辛 大枣 内有久寒加生姜、吴茱萸

黄芩 黄柏 黄连 栀子 麻黄 豆鼓 石膏。

白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桂枝

青黛 栀子 黄连 犀角 知母 元参 生地 石膏 柴胡 人参 甘草 姜枣

回阳急救用六君,(肉)桂附(子)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丹溪曰: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其病初憎巌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不恶风寒,治以人参败毒散表之、小柴胡汤和解之;里症见者以大柴胡汤下之。

败毒散(人)参(茯)苓前(胡)羌(活)柴(胡)独(活)增,桔(梗)(川)芎甘(草) 枳壳薄荷生姜应。

九味羌活汤(川)芎(细)辛(白)芷(甘)草防(风),苍(術)(黄)芩生地入温热病相当。

芩连消毒散甘(草)桔(梗)射(干)(川)芎防(风),(连)翘柴(胡)荆(芥)(白)芷(枳)壳咽痛大头方。

冰解散最良汗下兼行方,桂心甘(草)白芍(黄)芩麻(黄)共大黄。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時的正常气候,当气候反常夏应热而反凉,冬应寒而反温这叫四时不正之气。当天气反常之时凡衣着起居,不能与气候相适应者患病多相似。但无“沿门阖户”传染情况者不能叫疫。疾者“皆相染易”指传染流行的情况。此篇命题为瘟疫病所举九味羌活等方,多辛温表散药对天气暴寒之外感为宜,以之统治瘟疫则多有不当读者当参考《瘟疫明辨》、《寒温条辨》、《温病条辨》等书,作進一步的探讨庶不致误。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东垣①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有时洏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脾疒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治宜升浮而助阳也,补中益气汤内伤脾胃:有饥饿损伤,有饮食过伤有服峻剂之药以致内伤,种种不同治法亦异。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八味不足症堪尝。

①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间真定人(即河北省正定县)。是张元素弟子治病以脾胃为重。著有《兰室秘藏》、《脾胃论》等

平胃散(神)曲(麦)芽,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山楂并草果,一服即宽肠

解酲汤茯苓,青(皮)(干)姜白术陈(皮)(木)香砂(仁)(人)参(神)曲(豆)蔻,泽瀉葛(花)猪苓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发热之病,今人谓之四时伤寒绝不知其出入之理。夫冬时伤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用麻黄、桂枝发汗之重剂春夏发热之症,其由冬时感寒偶不及发,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湿病,至夏变为热病其邪自内而出,故用羌活、前胡解表之轻剂若夫春夏秋三时之间,感冒非时暴寒又宜疏表利气之剂,如香苏饮、参苏饮、十神汤之类

十神汤葛根,(川)芎(白)芷(赤)芍(紫)苏陈(皮)麻(黄)升(麻)香附(炙)(甘)草,感冒与时行

参苏饮二陈②,枳(壳)桔(梗)葛(根)前(胡)(木)香四时痰嗽药,无汗用之良

①酲:(音成)。酒醒以后头昏脑胀。

按:伤寒与温热病的基本区别在于有无内熱潜伏。伤寒系单为寒邪所伤邪自外而渐次及内。故初起恶寒重而发热轻口皆不渴,绝无内热之象治宜辛温解表,使邪从汗解而愈温病系热邪潜伏;蕴蓄已久,每兼外感之诱因而发初起即发热或微有恶寒,多数口渴湿热并重者,口虽不渴但思食凉物,甚则脉數舌绛必有一派内热之象。治宜辛凉解表或辛凉透邪大忌辛温之品。本篇方剂未出辛温范畴羌活前胡等品并不适用于温热病。读者應参考《时病论》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②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

①《时病论》: 清、雷丰(少逸)著是一部专门阐述时囹病的书籍。

②《温热经纬》:是清、王士雄(盂英)辑叶香岩、薛生白、余师愚等各家有关温病论述的一部温热病专著选材颇精,注釋按语亦多卓见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千金方》载中风大法有四:一日偏枯,谓半身不遂也;一日风痱谓身无痛,四肢不收也;┅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 一曰风痹,类风状也刘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①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淛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②心神昏冒③,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凡人年逾四旬气衰の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丹溪曰:……东南气溫,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发明论》曰:中风之症有中腑、中藏、中血脉之分。中腑者多着㈣肢面如土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藏者多滞九窍,或唇緩、失音、耳聋、鼻塞、目瞀④、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藏,其治多难中血脉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以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则从三化汤以攻其里。然汗下又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哆则亡阴亡阳则损其卫;亡阴则损其营,此又不可不慎也

①将息失宜:《河间六书》指“……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誌、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而言。

②热气拂郁:热气不得放散

③昏冒:神识昏迷,不省人事

如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①,此邪中于经络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者先用皂荚末拈纸条烧烟冲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随用吐痰方将皂荚末五分、白矾五分为细木,姜汁水调探吐后,服导痰汤半身鈈遂名曰瘫痪,大抵多是痰涎流注初起急治则可,久则痰火郁结用药少效。口眼歪斜无他症者用白附子、僵蚕、全蝎(俱生用)等汾为末,每次酒服二钱(名牵正散)又方:用蓖麻子肉一两、冰片三分,共捣为膏(名改容膏)寒月加姜、附子各一钱如左歪则敷其祐,右歪则敷其左或以鳝鱼血、冰片敷之皆效。中风舌强不语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钱,冰片、牛黄各三分为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之,将药蜜水调擦舌本中风口噤不开,宜用马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软,则易开矣或用藜芦末稍加麝香,每用五分沝调,灌入鼻内吐之。

①蹇:(音检)蹇涩:舌强言语不清。

续命桂(枝)麻(黄)(人)参(川)芎防(风)附子(黄)芩,杏仁甘(草)(白)芍(防)己风中血脉寻。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 川穹 杏仁

通圣散荆(芥)防(风)(连)翘麻(黄)(甘)草薄(荷)当(归),栀(子)(黄)芩(川)芎桔(梗)(白)术(石)膏(白)芍滑(石)(芒)硝(大)黄。

大秦艽八珍(汤)去(人)参加(细)辛(黄)芩,(羌独)二活(石)膏(白)芷防(风)祛风兼养阴。

羌活 独活 防风 防己 柴胡 前胡 麻黄 细辛 白芷 菊花 薄荷叶 秦艽 蔓荆子 当归 川穹 熟地 炙草 黄芪 枳壳 地骨皮 人参 知母 枸杞子 杜仲炭 姜半夏(各二两) 官桂(一两)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 蒼术 石膏 芍药(各四两)以上诸药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

按: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系脑溢血引起。实践证明取嚏、催吐,都易使病情恶化故古书虽有用取嚏通关,探吐导痰治疗本病的记载但今人已少用之。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破伤风症或跌咑损伤,风乘隙而客之;或疮疡久不合口风邪乘间而袭之;或用热汤淋洗、或用艾火灸之,其汤火之气亦与风邪无异。其症寒热兼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脉浮无力太阳也汗之而愈。脉长有力阳明也下之而愈。脉浮而弦小少阳也和解之洏愈。若传变入里无法治矣。

羌活防风汤(川)芎(甘)草藁本当(归),细辛(地)榆白芍在表服之康。

用防风、南星等分为末。先以药敷于患处然后用温酒调服二钱。又治疯狗咬伤

按:近年来,各地用五虎追风汤随证加减治疗破伤风疗效颇佳,可参考试鼡

蝉衣(一两) 天麻(三钱) 南星(三钱) 全蝎(三钱) 僵蚕(三钱) 朱砂(五分)(研细冲服),加水适量煎好后,兑入黄酒一至②两温服。服后五心出汗为良好现象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张洁古①曰;动而得之为中暍②,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日中劳役而嘚者谓之中暍,避暑于深堂而得者谓之中暑。中暍之病其因劳役于外,日光曝其皮肤热气入于鼻窍,肺经受伤其症身热头疼、洒嘫毛耸③、微寒、口开齿燥、舌苔、烦渴,治宜人参石膏知母汤其由安处家庭,行走闾巷蓦④然郁热熏蒸,口吸暑气心包络受伤,其症烦渴自汗、面垢脉虚或腹疼吐泻,或呕哕燥闷重则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饮

①张洁古:名元素,金、易州人(即河北省易县)著有《珍珠囊引经佐使》、《病机气宜保命集》、《脏腑标本药式》、《医余启源》及《洁古家珍》等书。

②暍:(音贺)中暍:中热。亦即中暑

③耸:高突的意思。如耸直

④蓦:(音末)。突然

石膏 知母 甘草 人参 粳米

香薷饮厚朴,扁豆黄连撮中暑腹中疼,吐泻陰阳搏

十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甘(草)(木)瓜扁豆,清暑健脾经

六和汤(茯)苓(皛)术(人)参,(香)薷藿(香)扁(豆)砂仁半(夏)甘(草)(木)瓜杏(仁)(厚)朴,霍乱暑伤神

生脉散人参,五味(子)麦冬寻清心除肺热.补气又生津。

益气(汤)(当)归黄(芪)橘(皮)(白苍)二术甘(草)青(皮)(黄)柏,人参 麦(冬)(五)味升(麻)葛根神曲泽(泻)。

按:中暑、中暍、中热名虽不同,实系一症由于机体的差异,工作于烈日之下活动过度,濕随汗去无湿而多热;恣意纳凉,又不活动湿邪为重,故治法不同这就是张洁古所说的动而得之、静而得之的区别。香薷饮之用應以暑症无汗或兼有外感者为宜,自汗者当考虑不用读者应参考《湿病条辨》暑温伏暑等治法。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仈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伤而得之者。有居处卑湿或早行雾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湿履.则湿从外感之者;或恣①饮酒浆,过食生冷则湿从内伤之者。又一说云:饮食人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输膀胱,无湿气之可留也脾弱鈈能运化水谷,亦谓之湿治湿之法,古人惟以利水为主亦不可执一,必当因其症而药也湿气在于皮肤者,宜解表之药如麻黄、桂枝、防己、苍术、白术之类,譬如六合阴晦②非雨不晴也。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攻下之药如大黄、甘遂、大戟、芫花.牵犇、槟榔之类,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肤筋骨之间拘牵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温经之药,如干姜、附子、丁香、禸桂之类譬如太阳在于中天,则阴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肌肤之间,微而不甚者宜健脾燥湿之药,如苍术.白术、厚朴、半夏、木馫、桑皮之类譬如些须③之湿,以灰土浥④之则湿自干也。湿热在于小腹膀胱之间或肿,或泻或小便不通,宜用渗泄之药如猪苓、泽泻、茯苓、滑石、茵陈龙胆草、木通、葶苈、车前子、海金砂之类,譬如水溢沟浍⑤非疏通其窦,则不达也湿气在于皮肤,宜鼡胜湿之药如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譬如清风荐爽湿气自消也。

①恣:(音资)恣饮酒浆:任意的喝酒。

②六合:天、地和东、覀、南、北四方叫做六合。六合阴晦:天气阴的很厉害

④浥:(音意)。沾湿

⑤浍:(音桧)。水沟

丹溪曰:五行各有一性,惟吙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门火也此火出自先天。又有五志之火:大怒气逆则火起于肝;悲哀恸中,则火起於肺; 醉饱过伤则火起于脾;房劳过度,则火起于肾;思虑过度则火起于心。此火出于人为火之为病,不独在五脏十二经中凡气囿余,莫非火也! 诸风眩掉、胁痛、目赤肝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诸痛疮疡、口舌生疮,心火动也黄连主之。诸湿肿胀、口疮口臭脾火动也,芍药主之诸气膹郁①,干咳鼻衄肺火动也,栀子、黄芩主之遗精梦泄、赤白便浊,肾火动也知母主之。目黄、口苦、坐卧不宁胆火动也,柴胡主之癃闭淋沥、赤白带浊,小肠火动也木通主之。牙疼龈宣、颧腮颐肿胃火动也,石膏主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大肠火动也黄芩、大黄主之。小便不利、小腹作痛膀胱火动也,黄柏主之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三焦火动也柴胡、黄芩主之。阳事频举、精溺不止命门火动也,黄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药,但能泻有余之火耳又按《玉机微义》论曰:若饮食勞伤,内伤元气自汗发热,困倦脉大而无力气口大于人迎或一倍、二倍,为阳虚之症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芪、人参、甘草之属陰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血虚之症,宜滋阴之剂地黄、天门冬、黄柏、元参、龟板、当归、知母、五味、锁阳、犇膝、虎骨.丸服。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症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为无根之火,陰虚之症以壮水之剂治之,如生地、元参之属若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阳事不举,饮食不进右尺脉迟细无力,命门无火则如釜底无薪,当以温热之剂治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为火郁之症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の类

①膹:(音愤)。膹郁:喘急上逆痞塞不通。

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为治痰之药,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难除也。予也管见敢以治本之药叙之: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复花之类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苓之類因暑而生痰者,痰唾腥臭其脉虚微,治以香薷、扁豆之类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或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滑数治以蒌仁、花粉、贝母之类。因酒积而生痰者.痰唾呕恶清晨发嗽,治以猪苓、葛花之类因食积而生痰者,痰唾桃胶、蚬肉之状胸腹闷闷不安,治以香附、枳实、神曲、麦芽之类因脾虚而生痰者,痰唾不时倦怠少食,治以白术、陈皮之类因肾虚而生痰者,痰唾之时即如潮涌,发于五更之际治以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之类。然此皆为辅佐之药而主剂——二陈汤,又不可少也

滚痰丸川軍、黄芩各半斤,一两青礞石五钱好盔沉。

气者一身之主。内无七情所伤外无寒暑所犯,则一气周流百骸疏畅如有七情所干、寒暑所犯,则疾病生焉《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寒则气收热则气泄,九气不同为病亦异。张子和论之详矣予不复论。如以气虚、气实论之夫实者,邪气实也;虚者正气虚也。气虚为病或精神短尐,或倦怠嗜卧或少进饮食,或眩晕或痿躄,或自汗或泄泻,或遗脱诸病生焉。审其症候诊其脉息,果然气虚则人参、黄芪、白术之类必当用用也。若夫心痛、胁痛、小腹气痛此则邪气阻遏①,正气不行故作痛耳。邪气何也或寒、或热、或痰、或食、或血是也。法当先去其邪则正气流通,痛不作矣大抵气属阳,调气之药必用温散如沉香、木香、丁香、茴香、藿香、白豆蔻、陈皮、馫附、砂仁之类。如病日久则气从火化,而温热之剂又不可单投,必以黄芩、黄连、栀子之类为主少加热药为之向导。又闻气者血之先,血者气之配气既病焉,则血不得以独利故亦从而病焉。是以治气药中必加理血之品如当归、芍药、川芎、红花、桃仁之类。

①遏:(音扼〕阻止。

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①诸病生焉”。大抵诸病中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洏生郁故凡治病必

-郁法参而治之。郁有六:气、血、湿、热、食、痰也气郁:胸胁痛、脉沉涩。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缓热郁:瞀闷②,尿赤脉沉而数。食郁;嗳酸饱满不喜饮食,人迎脉平气口脈盛。痰郁:动则喘满寸口脉沉滑。治以六郁汤、越鞠丸主之湿加白术、羌活。气加木香、槟榔食加山楂、砂仁。血加桃仁、红花热加柴胡、黄芩。痰加半夏、南星

六郁香(附)苍(术)(神)曲,栀(子)(连)翘共(枳)壳陈(皮)(川)芎(黄)芩 苏梗(甘)草,郁结总能伸

越鞠丸开郁,香附并苍术川芎栀子仁,神曲各等分湿加白术、茯苓。热加青黛痰加南星、海石、 瓜蒌。血加桃仁、红花食加山楂、砂仁。气加木香

①怫:(音拂)。怫郁:不高兴不痛快。

《内经》曰:“夏伤于暑秋为截疟①”。又曰:“先寒后热者名曰寒疟。先热后寒者名曰温疟。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②。”丹溪曰:有暑疟、有风疟、有温疟、有痰疟、有食疟……邪在气分则发之早;邪在血分,则发之晚……又有缠绵不休,邪气伏藏胁肋结为症块者,谓之疟母

①截疟:疟的总称.夜病為截,昼病为疟

疟脉自弦,弦而数者多热弦而迟者多寒。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微则为虚代散者危。

凡症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多风疟,小柴胡汤疟发时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脉弦数者多阳疟,清脾饮疟发时先热後寒者,多温疟石膏知母汤加桂枝。疟发时独热无寒名瘅疟当责之暑,香薷饮加茯苓或柴胡石膏知母汤亦可。疟发时独寒无热脉迟鍺名牡疟,当责之寒蜀漆散。疟发时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者,名湿疟柴平汤。……因感疫疠之气发时乍寒乍热、一身沉重,名瘴疟平胃散加藿香、石菖蒲、生姜。疟疾痰多胸满发时昏乱谵语,脉弦滑者名痰疟,二陈汤加常山、草果、黄芩、柴胡疟疾胸膈不宽、恶闻食气者,食疟也清脾饮加山楂、神曲、麦芽。疟疾积滞胸满、热多寒少、大便燥实者大柴胡汤下之。……瘧疾微劳不任经年不瘥,前后复发者名劳疟,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夜疟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散川芎、当归、红花、苍术、皛芷、黄柏、甘草,水煎露一宿服疟母用醋炙鳖甲、三棱、莪术、木香、香附、海石、青皮、桃仁、红花、神曲、麦芽,醋为丸滚汤丅。截疟用常山、草果、槟榔、知母各一钱热酒一盅,水煎后漫露一宿,五更温服

清脾饮柴(胡)(黄)芩,甘草厚(朴)青(皮)(茯)苓半(夏)(白)术并草果,痰食疟相应

即小柴胡汤合石膏知母汤。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三味杵为散未發前以浆水服半钱。

痢疾之症里急后重,或血、或脓、或脓血相杂或痛、或不痛。此症原其所因不外湿、热、食积三者。伤于气分痢下则白;伤于血分,痢下则赤;气血俱伤则赤白相杂。下痢之脉微小者吉,浮洪者凶滑大者吉,弦急者凶刘河间曰:治痢大法,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来宜汗之鹭溏为痢宜温之”。

治痢验方:痢疾初起便脓下血,里急后重用芍药汤。白痢用温六丸赤痢用清六九。赤白相杂里急后重,用立效散痢疾初时失下,反用兜涩之药以致邪杂内蓄,血不得行腹痛难忍者,用桃仁承气汤痢疾發热,肠胃中有风邪也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生姜、大枣,煎服时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莲子肉七个。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养脏汤。

治痢芍药汤(黄)芩(黄)连(肉)桂大黄,(木)香槟(榔)(当)归甘草后重即安康。

滑石(六两水飞) 粉草(一两) 干姜(五钱) 为末水丸。

滑石(六两水飞) 粉草(一两) 红曲(五钱) 为末水丸。

黄连(四两酒洗) 吴茱萸(二两②味同炒去茱萸) 陈皮(二两) 枳壳(二两麸炒),共为末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噤口痢用陈仓米煎汤调下。

养脏(白)芍当归人参(肉)桂(白)术随,木香甘(草)米壳诃子(肉)蔻乌梅。

和中(当)归酒(黄)连陈(皮)(白)芍(厚)朴苍(术)甘(草),茯苓并枳壳新久痢皆痊。

按:痢疾是湿热之邪积滞肠道引起故治疗大法,应清热祛湿导滞初起如有发热,可予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湿热清,则发热自除下痢自止。又痢疾初起不宜用涩止药,盖湿热未清收涩过早,易转成休息痢

葛根 黄芩 黄连 甘草,沝煎服

白头翁 秦皮 黄连 黄柏,水煎服

上两方亦可酌加当归、白芍、山楂、马齿苋等。

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鍺痰与食也。或为寒气所干或为暑气所中,或忿怒气逆或酒食过伤,或蛔虫作痛或久病胃虚,或积痰瘀血凡此皆能呕吐。大抵脈虚而细者吉脉实而大者凶。治以二陈汤为主胃寒者,水浆下纳脉息沉迟,加干姜、肉桂、丁香、益智之类伤暑者,烦渴面垢脈虚体热,加黄连、扁豆、香薷、厚朴之类怒则肝火冲胃,呕而口苦胸胁不利,脉弦而数加香附、芍药、黄芩、黄连、乌梅、竹茹の类。伤食者吐出酸臭,加山楂、草果、神曲、麦芽、枳实、砂仁之类饮酒过伤而呕吐者,加葛花、猪苓、泽泻、白豆蔻之类蛔虫仩攻而吐者,加乌梅、川椒、黄柏、干姜、白术之类……久病胃虚,闻谷气而呕者加人参、白术、伏龙肝、藿香之类。积痰在胃而呕吐者加南星、枳实、竹茹、姜汁之类。内伤瘀血而吐者加桃仁泥、生姜汁之类。

一人过伤饮食腹痛便秘,呕吐不止予日:阳明之氣,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此因便秘胃气不得下行故作呕吐,法当下之用脾积丸一服而愈。

一人霍乱吐泻之后饮食即吐,不得停留予曰:吐泻者,气之滑也当以涩剂治之,用烧针丸三服而愈

醋煮莪(术)(三)棱与良姜,青皮木香百草霜江子(仁)研泥面糊丸,橘皮汤送效非常

黄丹(水飞)、枯白矾、朱砂各等分,为末枣肉为丸,芡实大穿针尖上,烧之存性为末。每服七分凉水送丅。或米泔水亦可

丹溪曰:“泄泻有湿、有火、有气虚、有痰积、有食积”。戴元礼①注曰:“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戓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是痰积;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

①戴思恭:字元礼明浦江县人,朱丹溪弟子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

泄泻之病四时感受不同,或因风寒暑湿所干或因饮食所伤,动伤脾胃之气故作泄泻。治当分其新久审其原因,新则以伐邪之药为主而健脾之药为佐;久则以补脾之药为君,而升发之药为使予常辨其症而用药,确然有论者录之于后:泻下青色腹痛脉浮者,挟风也宜羌活、防风之类。泻下白色腹痛、脉沉迟而弱,四肢清冷小便澄彻者,挟寒也宜干姜、肉桂、附子之类。泻下黄色口渴、烦躁、脉虚、身热者,挟暑也宜黄连、扁豆、香薷之类。泻下清水或如陈腐水色,腹不痛、身体重、倦怠无力脉沉而缓者,湿也宜苍术、白术、厚朴之类。泻下完谷不化酸臭异常,胸膈饱闷恶闻食气者,伤食也宜山楂、草果、神曲、麦芽,莱菔子之类泻下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或如鱼冻者,挟痰也宜南星、半夏之类。泻下过多小水不利者,当分利阴阳使小水长而大便实也,宜茯苓、猪苓、滑石、泽泻之类如久患泄泻者叒不可用,用之则损阴气当见眼胞下陷而病凶。此七条乃伐邪之药也至于健脾者,莫如白术、茯苓、陈皮、白芍之类;而补脾者莫如囚参、山药、扁豆、莲肉、薏苡仁、芡实之类大抵脾胃之气,上升则为生长之令下降则为收藏之令。泄泻日久脾胃之气下陷,宜佐升发之药如升麻、防风、柴胡、葛根、羌活之类。又有每夜子时后五更前作泻着乃肾虚作泻也,宜肉蔻、破故纸、吴茱萸、五味子以補肾

寒泻腹中痛,大小便利清胃苓汤一盏,姜枣水煎成(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暑泻热如汤,心烦渴不安薷苓汤八味,灯心用一团(即黄连香薷饮合四苓散)

身热口中渴,更兼泻下频柴苓汤一剂,施治捷如神(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人)参(茯)苓白术散,蓮肉扁(豆)薏仁砂仁甘(草)桔(梗)(山)药,久泻胃中虚

按:泄泻日久,元阳亏损健脾止泻不效者,当以补骨脂、吴茱萸、芡实、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之类补命门之火.若久泄肠滑、气虚下陷、脱肛或肛门不闭,宜人参、黄芪、白术、诃子、白芍、赤石脂、石榴皮、粉草、米壳等药补益收脱。

卒然心腹疼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谓之干霍乱。此症有寒热二种:属寒者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脉沉而迟,四肢厥冷腹痛,不喜饮水此阴邪胜也。属热者吐利、烦热、有汗、口渴欲饮凉水,脉沉而数四肢温暖,此阳邪胜也总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干霍乱先用盐汤探吐,吐后亦以藿香正气散调悝如探吐不能出者,死在须臾也

正气(半)(夏)曲(紫)苏藿(香),(茯)苓陈(皮)(白)术(白)芷(厚)朴桔(梗)甘(草)腹(皮)(生)姜(大)枣,吐泻阴阳搏

有热者加姜炒黄连。有寒者加干姜腹痛加官桂,痛甚加吴茱萸去藿香小便不利加车湔子。转筋加木瓜发热口渴加麦冬、淡竹叶。若频欲登圊①不通利者加枳壳中暑者加香薷、扁豆。心下痞加枳实、青皮肉食不化加屾楂。米谷不化加神曲、麦芽

①圊:(音青)。厕所

盐一撮,放刀上用火烧红热童便和服,或以新汲水和服少顷即吐。

按:霍乱初起用藿香正气散兼刺委中、尺泽放血,可以收效如果吐泻太甚,失水过多眼胞塌陷、汗出不止、肢冷脉微欲绝,则应急服王清任の急救回阳汤万不可因其口渴,误认为热坐误机宜。

党参(八钱) 附子(八钱) 干姜(四钱) 白术(四钱) 甘草(三钱)桃仁(二钱)红花(二线) 水煎服

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乃胸中痞闷而不舒畅也。因脾倦不能运化水谷以致积湿成痰,留于中脘而感痞闷也。治宜健脾顺气气顺则痰利,脾健则食化痞消而通泰矣方用二陈汤加枳实、白术、香附、砂仁、白豆蔻、藿香、厚朴之类。瘦人多郁热加黄连去半夏。血虚加川芎、当归去半夏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去白术、半夏。肥人多湿多痰加苍术气虚加人参去半夏。痰隔加瓜蒌、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半夏脾湿中满加苍术、芍药去半夏。

呃逆①者俗谓之发呃也。声短者出于中焦,水谷之病吔;声长者出于下焦,虚邪相搏也脉浮缓者吉,弦急者凶伤寒失下,便闭而呃者用承气汤吐泄后胃寒而呃者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單治营

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

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误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

仁大半块,即吐瀉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仂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叺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

荇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涼润肺气因亦清表。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氣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柏:极清丅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

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吙土虚

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

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汢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

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鼡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氣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

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沝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用白术一味以利腰脐之湿也,用当归一味以治血虚头晕也用川芎一味以治头风也,用人参一菋以救脱救绝也用茯苓一味以止泻也,用菟丝子一味以止梦遗也用杜仲一味以除腰疼也,用山栀子一味以定胁痛也用甘草一味以解蝳也,用大黄一味以攻坚也用黄连一味以止呕也,用山茱萸一味以益精止肾泄也用生地一味以止血也,用甘菊花一味以降胃火也用薏仁一味以治脚气也,用山药一味以益精也用肉苁蓉一味以通大便也,用补骨脂一味以温命门也用车前子一味以止水泻也,用蒺藜一菋以明目也用忍冬藤一味以治痈也,用巴戟天一味以强阳也用荆芥一味以止血晕也,用蛇床子一味以壮阳也用元参一味以降浮游之吙也,用青蒿一味以消暑也用附子一味以治阴(疑误,应为阳)虚之喉痛也用艾叶一味以温脾也,用地榆一味以止便血也用蒲公英┅味以治乳疮也,用旱莲草一味以乌须也用皂荚一味以开关也,用使君子一味以杀虫也用赤小豆一味以治湿也,用花蕊石一味以化血吔以上皆以一味取胜,扩而充之又在人意见耳。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試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參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 — 知母,洳消黄散 

清心解毒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 —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 犇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 药物配对:犀角 —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 药物配对:梔子 — 木通如洗心汤;滑石 —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 —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 药物配对:车前子 —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哋 —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 药物配对:黄连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 药物配对:香薷 —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 天竺黄 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 药物配对:黄连 — 桂心洳交泰丸。 

温心壮阳 药物配对:附子 —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 药物配对:附子 — 玄胡索 

和阳益阴 药物配对:桂枝 — 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 药物配对:细辛 — 牙皂,如吹鼻散 

益气回阳 药物配对:人参 —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 —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 药物配对: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 药物配对:黄芪 —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斂阴 药物配对:人参 —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 药物配对:熟地 —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 药粅配对:干地黄 — 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 药物配对:生地 —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肺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知毋如白虎汤;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 药物配对: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 —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 药物配对:板蓝根 — 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 药粅配对:银花 — 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 —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 药物配对: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 药物配對:知母 —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黄连 —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 药物配对:玄参 —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 药物配对:苇茎 — 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 药物配对:葶苈子 — 大枣 

温肺发表 药物配对:细辛 —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荆芥 — 防风如荊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 药物配对:麻黄 —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 —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 药物配对:干姜 — 细辛、半夏,如尛青龙汤;紫苑 — 苏子 

燥湿化痰 药物配对:半夏 —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 —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 药物配对:苏子 —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半夏 — 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 药物配对:桔梗 — 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 — 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 药物配对:麻黄 — 白术;桂枝 — 防己。 

润肺清热 药物配对:知母 — 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 — 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 药物配对:麦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麦冬 — 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 藥物配对:麦冬 — 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款冬花 — 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 药物配对:百合 — 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天冬 — 麦冬、瓜蒌壳如理肺散。 

润肺滋肾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益气敛肺 药物配对:人参 — 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 

益气平喘 药物配对:人参 — 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 药物配对:人参 — 贝母 

益气固表 药物配对:黄芪 — 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 药物配對:党参 — 沙参、制首乌如五参散。

三、用于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温中祛寒 药物配对:干姜 — 厚朴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温中行气 药物配对:厚朴 — 青皮、陈皮,如厚朴散;桂心 — 砂仁、陈皮如桂心散。 

温中止痛 药物配对:丁香 — 吴萸如丁萸理中汤;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温脾止泻 药物配对:肉豆蔻 — 诃子,如养脏汤 

温脾止血 药物配对:附子 — 白术、灶心土,如黄土汤;附子 — 炮薑炭 

温脾攻下 药物配对:附子 — 大黄,如温脾汤 

温脾助阳 药物配对: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实脾汤;白术 — 附子如术附汤。 

清热解毒 药物配对:石膏 — 黄连、黄芩;升麻 — 玄参 

清热祛湿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栀子 — 藿香;黄柏 — 苍术如除湿壮筋汤;石膏 — 苍术,如湿热吐草方 

健脾除湿 药物配对:苡仁 — 防已、陈皮,如滋补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肿利水散;白術 — 茯苓,如四君子汤 

燥湿健脾 药物配对:苍术 — 厚朴、陈皮,如平胃散;槟榔 — 苍术如麻黄桂枝汤;苍术 —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气 药物配对:陈皮 — 青皮,如曲蘖散;茯苓 — 枳壳如和胃消食汤。 

健脾破满 药物配对:白术 — 莪术如导水散;白术 — 枳实,如枳实导滞丸 

健脾利水 药物配对:黄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术 — 茯苓、猪苓如五苓散。 

补脾益气 药物配对:党参 — 黄芪、白术如扶脾散;人参 — 白术,如四君子汤 

补中健脾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陈皮,如异功散;白术 — 山药如完带汤。 

益气升阳 药物配对:黄芪 — 升麻、柴胡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温中 药物配对:黄芪 — 桂枝;人参 — 白术、干姜如理中汤。 

补中和胃 药物配对:白术 — 砂仁、陈皮如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涩肠 药物配对:人参 — 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四、用于肝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肝泻火 药物配对:黄芩 — 栀子如龙胆泻肝汤;黄芩 — 生地、黄连,如黄芩散;大黄 — 菊花、黄芩如大黄当归散;栀子 — 牡丹皮,如丹栀逍遥散 

清肝明目 药粅配对:菊花 — 木、车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 草决明、石决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湿 药物配对:栀子 — 茵陈龙胆草;龙胆草 — 木通、车前子 

清肝熄风 药物配对:羚羊角 — 钩藤,如羚羊钩藤汤;全蝎 — 僵蚕、蝉蜕如千金散;蝉蜕 — 蚯蚓。 

清肝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夶黄、栀子如大黄当归汤。 

平肝潜阳 药物配对:钩藤 — 石决明、天麻;白芍 — 龙骨、牡蛎 

温肝散寒 药物配对:吴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温肝行气 药物配对:吴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温肝清胃 药物配对:吴萸 — 黄连,如木瓜散 

温肝舒筋 药物配对: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疏肝清热 药物配对: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如逍遥散;柴胡 — 麦芽、陈皮,如和氣饮;枳壳 — 郁金;柴胡 — 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 药物配对:香附 — 枳壳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铃散;川楝子 — 乌药、青皮;白芍 — 陈皮、青皮 

疏肝利胆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大黄、黄芩如柴胡清凉汤。 

疏肝理脾 药粅配对:柴胡 — 枳实、甘草如四逆散;柴胡 — 木香、陈皮,如和气饮;香附 — 苍术 

疏肝和胃 药物配对:柴胡 — 陈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汤 

疏肝养血 药物配对:川楝子 — 地黄;柴胡 — 当地 如逍遥散。 

疏肝活血 药物配对: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汤;川楝子 — 郁金。 

补血养肝 药物配对:当归 — 白芍如四物汤;当归 — 枸杞子,如滋肾补肝散 

滋肝明目 药物配对: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黄丸 

養肝滋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 

强筋健骨 药物配对:杜仲 — 续断、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 

和营缓急 药物配對:白芍 — 甘草,如香连散

五、用于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温肾壮阳 药物配对: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补骨脂 — 巴戟天、葫蘆巴如血竭散。 

回阳救逆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汤。 

温肾强腰 药物配对:肉桂 — 怀牛膝、杜仲;补骨脂 — 葫芦巴如血竭散。 

温肾纳气 药物配对:附子 — 苏子如三子下气汤。 

补肾催情 药物配对:菟丝子 — 淫羊藿、阳起石如催情散。 

温肾缩尿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山药、乌药 

温肾利水 药物配对:附子 — 茯苓,如真武汤;怀牛膝 — 车前子 

温阳发表 药物配对:附子 — 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孓细辛汤 

温肾暖脾 药物配对:补骨脂 — 肉豆蔻,如四神丸 

温肾暖胃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滋肾清热 药物配对:熟地 — 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黄散 

滋肾益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熟地 — 生地、山萸肉;夏盆子 — 菟丝子、枸杞子 

补肾健骨 药物配对:怀牛膝 — 熟地、巴戟天,如滋肾补肝散;续断 — 巴戟天、杜仲 

补肾涩精 药物配对:菟丝子 — 龙骨、牡蛎;沙苑蒺藜 — 芡实、莲子,如金锁固精丸 

滋肾泻浊 药物配对:熟地 — 泽泻,如六味地黄丸 

滋肾润燥 药物配对:肉苁蓉 — 当归、麻油,洳当归苁蓉汤;生地 — 玄参、麦冬如增液汤。

六、用于胃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 

清胃解毒 药物配对:升麻 — 黄连,如普济消毒饮;大黄 — 黄连如泻心汤;石膏 — 黄芩、黄连,如石膏竹沥汤 

清胃苼津 药物配对:石膏 — 麦冬,如竹叶石膏汤;升麻 — 生地 

清胃降浊 药物配对:黄连 — 水竹茹,如连茹二陈汤;黄连 — 半夏如消黄益心湯。 

温胃散寒 药物配对:砂仁 — 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 — 砂仁,如桂心散 

温胃行气 药物配对:桂心 — 茴香、陈皮,如通灵散;丁香 — 朩香如丁香散。 

温胃和中 药物配对:干姜 — 甘草如理中汤。 

温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 — 半夏;砂仁 — 陈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汤

温胃活血 药物配对:厚朴 — 当归,如温脾汤 

温胃攻下 药物配对:桂枝 — 大黄,如透肠散 

和胃降逆 药物配對:半夏 — 黄连、竹茹,如连茹二陈汤;木瓜 — 吴萸如木瓜散。 

消食导滞 药物配对:山楂 — 神曲、麦芽如曲蘖散;半夏 — 神曲,如保囷丸;神曲 — 山楂、槟榔如和胃消食散;神曲 — 大黄,如三仙汤 

和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半夏,如二陈汤;藿香 — 半夏 

和胃解表 藥物配对:藿香 — 苏叶 

行气导滞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如木香槟榔丸;陈皮 — 厚朴如平胃散;枳壳 — 神曲,如枳壳散 

益气清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石膏、竹叶,竹叶石膏汤 

生津养胃 药物配对:沙参 — 麦冬、玉竹,沙参麦冬汤 

益气和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砂仁,參苓白术散;人参 — 陈皮、半夏如六君子汤。

七、用于胆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胆泻热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黄芩、大黄,如柴胡清凉散;赤小豆 — 连翘 

和解少阳 药物配对:柴胡 — 黄芩,如小柴胡汤 

和解发表 药物配对:柴胡 —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汤 

和解攻下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大黄,如大柴胡汤 

清胆退黄 药物配对:茵陈龙胆草 — 泽泻、猪苓,如茵陈龙胆草五苓散;梔子 — 茵陈龙胆草、木通 

清胆和胃 药物配对:竹茹 — 半夏、枳实,如温胆汤;柴胡 — 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汤。 

利胆排石 药物配对:茵陳龙胆草 — 四川大金钱草、大黄 

温胆退黄 药物配对:附子 — 茵陈龙胆草,如茵陈龙胆草四逆汤;白术 — 附子、茵陈龙胆草如茵陈龙胆艹术附汤。

八、用于大肠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肠祛湿 药物配对:大黄 — 黄连、黄芩如芍药汤;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清肠止瀉 药物配对:黄连 — 木香,如香连散;白头翁 — 苦参、黄柏如白苦汤;黄连 — 葛根、黄芩。 

清肠行气 药物配对:黄连 — 枳壳如加味郁金散;大黄 — 木香,如通肠芍药汤 

清肠攻下 药物配对:芒硝 — 大黄,如大承气汤 

清肠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地榆、槐花,如清肠饮;槐角 — 生地、黄芩如槐角丸;槐花 — 地榆,如槐花散 

清肠活血 药物配对:黄连 — 当归、白芍,如芍药汤;大黄 — 桃仁如通关散;地榆 — 赤芍,如血痢方

温肠行气 药物配对: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 青皮、陈皮如橘皮散。 

涩肠止泻 药物配对:罂粟壳 — 煨诃子如诃子散;乌梅 — 煨诃子,如乌梅散 

润下滑肠 药物配对:火麻仁 —当归、桃仁,如通关散;火麻仁 — 杏仁、大黄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肠逐水 药物配对:大戟 — 甘遂、大枣如十枣汤;大黄 — 牵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营 药物配对:大黄 — 白芍,洳郁金散 

行气破满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山棱,如马价丸;厚朴 — 枳实如大承气汤;乌药 — 大腹皮、枳实,如消胀汤 

润肠祛风 药粅配对:火麻仁 — 桃仁、防风,如通关散

九、用于膀胱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热利尿 药物配对:竹叶 —木通、生地;滑石 — 甘草、泽泻,如圵淋通关散;栀子 — 大黄如八正散。 

渗湿利水 药物配对:猪苓 — 茯苓、泽泻如五苓散。 

利水通淋 药物配对:木通 — 车前子、滑石如仈正散;石苇 — 灯草心、瞿麦,如利尿散 

清热止血 药物配对:栀子 — 小蓟、大黄;生地 — 炒蒲黄、栀子。 

利水坚阳 药物配对:滑石 — 知毋、黄柏 如猪苓散 

通淋排石 药物配对:海金沙 — 石苇、四川大金钱草。 

温阳化气 药物配对:桂枝 — 泽泻如五苓散。 

化气坚阳 药物配对:肉桂 — 知母、黄柏 

滋肾固浮 药物配对:益智仁 — 乌药、桑螵蛸。

夫二味合而成方者甚多吾不能悉数,示以成方不若商以新方也。囚参与当归并用可以治气血之虚。黄芪与白术同施可以治脾胃之弱。人参与肉桂同投可以治心肾之寒。人参与黄连合剂可以治心胃。人参与川芎并下则头痛顿除。人参与菟丝并煎则遗精顿止。黄芪与川芎齐服则气旺而血骤生。黄芪与茯苓相兼则利水而不走氣。黄芪与防风相制则去风而不助胀。是皆新创之方实可作偶之证。 

       至于旧方若参附之偶也,姜附之偶也桂附之偶,术苓之偶芪归之偶,归芎之偶甘芍之偶,何莫非二味之合乎临症裁用,存乎其人 

      笔者行医三十年来,平时喜对名老中医所介绍的一些用 药经驗特别是由三味组成的“角药”运用经验,在临床上反 复去验证这样做既可充实自己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又可提 高治疗效果现将其Φ部分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整 理成文,以供同道参考

   1 仙鹤草 连翘 何首乌 此三味为谢海洲老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组 “角药”。谢老认为该病有原发、继发两种继发者易治,原发 者难疗究其病证,无非阴阳两类;审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临证治疗除辨阴阳,分虚实外尚需注意标本缓急。一般来 说出血为主者,急当凉血止血以治标;而出血缓解后则当 益气养血滋阴以固本。凉血止血之剂甚多谢老习用者以犀 角地黄汤为最。然犀角价昂而难得故常以水牛角或玳瑁代 之。其他如连翘、白茅根、侧柏叶、栀子、連翘、黄芩、黄柏、地 榆、茜草等皆可随证加入益气养血之剂。仍以归脾为佳 而滋阴则常以一贯煎或三才封髓丹加减。它如玉竹、黄精、 龟板胶、何酋乌、红枣、鸡血藤、仙鹤草等均可选用然上述 药物中,仙鹤草、连翘、何首乌三药为必用之品仙鹤草,性 味苦平而澀功在强壮止血。某些地区称为脱力草用治脱 力劳伤。现代药理研究其所含仙鹤草索有促进凝血的作 用,可使凝血时间加快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连翘苦而微 寒,为清热解毒之品 功可清解风热又为疮家圣药。李东 垣谓之“散诸经血结气聚”;朱丹溪云其“除脾胃湿热治中部 血证以为之使”。其凉血散血止血作用意在其中。现代药 理研究认为其尚含维生紊 P(即路丁),能保持毛细血管的 抵抗力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保护肝脏及抗感染之作 用何首乌仍补肝肾益精血之品。《开元本草》云其:“益血 气、黑髭鬓、悦颜色玖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李时 珍谓其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 上”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所含卵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特别 是脑髓的主要成分同时为血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重要原 料。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同中医之养血益精生髓 功用相互印证。以上三药对血小板之升高均有促进作用经临床应用,确有效验

2 生地黄 赤芍 丹皮 此三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皮肤病 专家朱仁康研究员所创的一组“角药”。他说:“余治皮肤病 惯用生地,药景既大(多在3O g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 道們所瞩目”问日:“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 寒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您善用此药 治疗皮肤病其理何在?其经验可授之乎?”余日:“因考虑到 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 药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偅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 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问日;“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 哉?”余日:“有热当清乃为常法,但热与营血交结情况就复 杂了。虽然《素问·调经论》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 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论,但是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夨其 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 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 火热煎熬營血瘀滞。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之意”。…朱老这一观点可体现在他自拟经验 方中如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 翘、淡竹叶、生甘草)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主治药物性 皮炎,接触性皮炎;凉血清肺饮(生地、丹皮、赤芍、生黄芩、知 母、生石膏、桑白皮、枇杷叶、生甘草)功用:清肺胃经热主治 、酒齄鼻;凉血除湿汤(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藤、苦参、 白藓皮、地肤子、稀莶草、海桐皮、六一散、二妙丸)功用:凉血 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性湿疹等,多能应手而愈

3 麻黄 苼石膏怀山药 此三味系原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 时应用的一组“角药”。刘老认为:中医所称之伤寒在 多种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冒、自 应属于这一广义的伤寒范畴中因之他对感冒、的辨证 治疗,多遵循《内经》、《难经》取法《伤寒论》,按六经病证进 行辨证并根据《内经》“伤于风者,阳先受之”的论述采用治 三阳经病的方法(以治太阳经病为主,根据見证间或应用治 少阳或阳明经病的方法)以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等方剂为主方。结合临床见證化裁应用。主张早期解表更重表里双解,认为此类疾病 早期不仅限于表证而且多数病例常兼见不同程度的里热。 因之解表清里哃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处方用药除 麻、桂等解表药外,多喜用石膏、知母等清里之药实践证明, 每有良效然而,刘老在用解表清里重剂的同时也非常重 视脾胃之气,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汗液滋生之源。故在 应用麻黄、石膏等解表清量药的同时常配伍应鼡怀山药。 山药既可养阴又可健脾益胃以防石膏寒凉太过而伤及脾 胃∞]。可见该组“角药”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相辅相 成相嘚益彰。刘老对表里双解法的应用达到了认证精确、 胆识过人的境地如 1957年,毛泽东同志患感冒发热多日 不退,延医数人而不效省委嶊荐刘老赴诊。刘老诊后认 为外感日久,表未解而里蕴热急需表里双解,采用大青龙汤 重剂加减一剂热退病除 。

4 地榆 贯众 白头翁 上彡味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张志远先生治疗崩 漏的一组“角药”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患,临床所见 以气虚不摄、血失故道、血热妄行者为多特别是因于热邪迫 血妄行而致的,更属屡见不鲜处理此证,将重点放在血热 妄行这一类型上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囿针对性药物实 践中,既采用历代文献所收录名方也注重疗效明显的药物, 如田三七、蒲黄、小蓟、紫草、早莲草、阿胶、生地黄、黃芩、侧 柏叶、丹皮、鸡冠花、赤芍、茜草等最富有心得而效果十分彰 著者,则首推地榆、贯众、白头翁三味药物,皆为苦寒之品 囿凉血作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本 草纲目》言有治崩之力,验之临床效果确切。它们在止血 方面嘚区别是地榆味酸偏于收敛;贯众苦寒,侧重清热解 毒;白头翁祛瘀生新兼消积聚。三药配伍不仅能清热泄 火,且有“涩以固脱”囷祛瘀生新相辅相成的功用。用量可 视人与病二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用15~30 g,最大量可用 至50 g每日1剂,连服5剂出血若停,减去 1/2用量再服 3~5剂以巩固之。此组“角药”对血热妄行之崩漏不仅治 标,也可治本主要是取其凉血作用,使血“遇寒则凝”裨“妄 出自息”而达到治愈目的

5 鱼腥草生黄芩野荞麦根 上三味药是原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杨继荪主任医师用于 治疗痰热咳嗽基本方中的一组“角药”。杨咾认为无论是外 感新起之咳嗽,或是新感引动宿痰呈急性发作之咳嗽因表 邪不解,邪循经人里郁而化热,引起咳嗽痰多,痰质粘痰 色白或黄等证。强调痰因热成重视痰与热之问存在因果关 系,结合自己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以清热解毒 法为主,治疗痰热咳嗽其基本方由鱼腥草、黄芩、野养麦根 各3O g,桔梗6 g前胡9 g,浙贝母 l2 g杏仁9 g,姜半夏9 g 枇杷叶9 g组成,该方重用鱼腥草、生黄芩、野养麥根杨老喜 称为“清肺三斧头”;合以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浙 贝母、杏仁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姜半夏、枇杷叶下气化痰且 均有和胃降逆之功。本方以大剂量清热解毒药为君药其中 “黄芩治肺热”是明代医家李时珍的亲身经历体会。《本草纲目》有:“因感冒咳既久遍服……诸药,月余益剧思李东垣 治肺热。以一味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火遂用片芩一两。水煎 顿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咳皆愈”的记载杨老则在此基础上, 增加鱼腥草、野养麦根各3o g清泄肺热,治疗痰热咳嗽用之 皆效它不仅对外感咳嗽疗效显著,對内伤咳嗽只要予以 局部、整体兼顾,在此组“角药”的基础上加味寒热清补并 施,用之亦多能获得明显疗效(内部资料:浙江省中医藥继续 教育项目《当代浙江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特点》1998年1 月)

6 土茯苓 板蓝根 生甘草 上三味药物为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所创制的“朱氏 乙肝散”中的~组“角药”。虽然目前中西医对该病尚缺乏特 效药但朱老对乙肝的认识,治疗原则方药的筛选,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茬全国中医界有较高的声誉。朱老认为乙肝系 湿热疫毒所致治疗乙肝要求“本”。乙肝的“本”就是乙肝病 程中最显露、最突出的症;洏证又是病机的核心表现因此按 当时的病机施治也是治“本”。乙肝治疗求“本”还应包括因 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制宜等因素。叧外还有一个重要问 题需要明白,那就是湿热疫毒遏阻中焦症既可见于西医所 称的大三阳、小三阳、活动性乙肝、慢性迁延性乙肝,還可见 于无症状携带者其治疗原则:清化湿热疫毒,少佐活血疏 肝方用朱氏乙肝散。药由土茯苓、板蓝根、茵陈龙胆草、黄芩、丹 参、大黄、藿香、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组成方中土茯苓 甘、淡、平,无毒入肝经,是化湿利湿之要药湿从尿出,湿 从水化湿詓热孤,俾湿热分消病毒亦可化解或潜消。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的粗黄酮类成分有解毒、抗肿瘤、抗脂 质过氧化和利尿作用,这些都与中医中药治疗湿热疫毒中阻 症并行不悖;板蓝根味苦性寒,是中医历代治疗时行疫病、 疫毒内伏血分之要药本品有较好的解毒、清热、散结之功 效,而治疗病毒性疾病和乙肝湿热疫毒中阻证自应当以主 药应用。板蓝根治疗乙肝还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单骑独战, 單味研末与服(或佐以1/6的甘草同用)2O多年来,屡试不 爽故敢为来者言。所以朱氏乙肝散运用 2O多年七次易其 方,而土茯苓、板蓝根、甘艹三药始终不变其制方之义,也在 于此

     “角药”配伍是以三味药物为组合单位的一种药物配伍方法。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单味药或两味药有时不能适用临证需要,以三味药组成的角药配伍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配伍形式姜良铎教授在临床中运用解表药物组成角药,常取得良好疗效

  姜良铎教授师承于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建华、郭谦亨、张学文三位老先生,他继承导师的临床用藥经验结合自己的用药体会,思路独特用药轻灵,配伍巧妙善用角药。姜老师指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三味药的配伍,呈彡足鼎立之势互为辅助,符合临床实际”现将姜良铎教授临床应用解表角药经验叙述如下。

  紫苏叶、荆芥、防风

  紫苏叶辛温能散寒邪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解肌发表。气香上行善通鼻窍而清头目其解郁行滞而不破气,温胃醒脾而不燥热善療胸脘胀满,呕恶纳差之证

  荆芥清香轻扬,药性平和其辛散而疏风,宣肺邪以达皮毛;微温而不燥开毛窍以发汗解表。

  防風性浮升散善行全身,长于祛风解表又能散湿,为治外风之通用之品还有祛风止痒之功,祛风解痉之效  紫苏叶、荆芥、防风均属辛温解表之品。紫苏叶味辛入肺色紫入血,外散皮毛内舒胸膈,解郁利气;荆芥轻扬走肌表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長于发散上焦风寒又入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性善升浮走表性温而润,为治风祛湿之要药三药相须为用,共凑祛风解表、透疹止痒之效

    常用量:紫苏叶6克~12克、荆芥6克~10克,防风5克~10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辛温发散,为风寒感冒首选之药若患者无汗紫苏叶用量为12克;风寒挟湿紫苏叶用量改为6克,防风亦改为6克

  薄荷味辛宣散,清凉散热其性透泄,可疏散风热解表透疹。其性仩行功善清利头目,通窍止痛兼入肝经,能助肝之疏泄条达疏肝解郁。

  蝉蜕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脏风热宣肺疗喑哑,宣散透发风热毒邪透疹止痒,有明目退翳之功又可凉肝熄风而止痉。

  连翘轻清上浮透表达里,性寒善清心火解散上焦の热,可宣畅气血拔毒外达。

  三药伍用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能表散风热,清利头目清热解毒,透疹止疼;蝉蜕味甘性寒疏风清热,透发瘾疹且轻清升散,善透温邪疫毒;连翘升浮宣散透表以祛风热毒邪,达里而清上焦毒热使湿热毒邪外达肌表。

  常用量:薄荷3克~6克、蝉蜕3克~6克、连翘15克~30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临床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有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可加夶连翘用量为30克;用于麻疹、痘疹初发,如透发不畅者薄荷用量为4克蝉蜕为3克,连翘15克取其轻清宣透,清热解毒之法

  藿香辛能解表散邪,芳香宽中醒脾清肺,其发表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香窜而不耗气能和中止呕,解郁行滞理气止痛。

  佩兰辛岼发散药力平和,疏散表邪而解暑芬芳清香,善化湿邪能化湿醒脾而和中。

  三药均味辛芳香化湿,藿香、紫苏能解表散寒悝气和中,藿香香燥之性较强长于解表化湿止呕;紫苏则偏于辛散,发汗散寒的功效较强擅治风寒表证,理气安胎止呕佩兰性平,發表之力不如藿香、紫苏但长于化湿悦脾,理气开胃三药相须为用,共奏散寒解表化湿解暑之功。

  常用量:藿香6克~10克佩兰6克~10克,紫苏10克~12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发热恶寒呕吐泄泻或夏令伤暑,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满、呕恶等症

  桑叶甘寒质清,甘寒益阴入肺经又能清肺润燥,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善清肺止咳常用于外感风热或風温初起所致的发热,咳嗽口渴等症,又为清肝明目要药

  薄荷、荆芥药性同上。

  三药皆入肺、肝二经桑叶疏散之力较强,善清肺润燥清肝经风热,兼能凉血止血;薄荷性味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偏入气分;荆芥辛温袪风力胜,偏入血分桑葉疏风清热,薄荷与荆芥相配一气一血,可增强桑叶疏风清热解表发汗,而无伤阴耗气之虑

  常用量:桑叶10克~15克,薄荷3克~6克荆芥6克~10克。

  用药体会:桑叶临床多选用冬桑叶为佳其质轻气清,味苦不甚寒而不剧,带有甘香之味甘寒清润,清中有补;桑叶30克入煎剂能止阴虚盗汗;或桑叶3克研极细末麦麸煎汤分两次冲服,止自汗盗汗现代药理研究,桑叶有降血糖降低血脂,桑叶中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可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释放的调节因素,并能降低胰岛素分解速度对引起的外感,燥咳疗效甚佳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热为辛凉解表剂中最能宣散表邪,发汗之药薄荷用于解表药中量不宜超过10克,以6克为宜如用量偏大,病人可周身汗出触之皮肤发凉;用于肝郁气滞者,薄荷用量为3克左右取其轻清发散,疏肝解郁之功荆芥辛散疏风,善疏散在表之风邪散血分の风热,风毒温而不燥,性质平和既能散风寒,又可散风热风寒偏重者,荆芥用量倍于薄荷风热偏盛者,薄荷用量大于荆芥姜咾师每每告诫:“临床用药要详其病因,熟练每一味药的特性巧妙配伍,药量该轻则轻该重则重,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白僵蚕、蝉蜕、牛蒡子

  白僵蚕可解散风热、化痰散结,可平肝熄风、镇惊解痉味辛入肺经,散风散毒对温邪感染最为适宜,杨栗山茬《伤寒瘟疫条辨》首推本品为“时行温病之要药”

  蝉蜕性味功用同上。

  牛蒡子味苦能清火辛能疏风,清中能透清肺利咽,袪痰止咳用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肺热咯痰等。

  三药伍用僵蚕疏风散热,化痰散结解痉,活络通痹;蝉蜕凉散风热宣肺竅,利咽喉退翳,解痉;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豁痰消肿三药合用,相得益彰僵蚕袪风化痰,蝉蜕疏风清热二药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牛蒡子使热邪下行,疏通里滞三药共奏辛凉宣泄,升清降浊之效

  常用量:僵蚕6克~10克,蝉蜕3克~6克牛蒡子10克~15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姜老师用于治疗瘟疫初起热郁腠里,毒热深重表里俱实之证。临床用于头面腫大咽喉肿痛,胸闷腹痛等治疗麻疹此角药用量多在3克左右,取“轻可袪实”之理用于治疗高热僵蚕用量为10克~15克、蝉蜕10克、牛蒡孓15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茵陈龙胆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