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潮州府怎么样程乡县杨山村。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太祖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戊申)?

    二月明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朱亮祖为征南副将军由海道取广东三月,命赣

    州卫指挥使陆仲亨自韶州出师进军德庆,与廖詠忠会师广东元广东守将何真遣使奉表迎

    四月,廖永忠入广州并攻破元参政邵宗愚山寨,擒斩邵宗愚六月,元海北海南道降明

    是姩,将广东道海北南道的各路和州加以调整,改为府?

    正月,置广东、海北二盐课提举司管理广东东、西部盐务,广东盐课提举司辖14鹽场每

    年办盐4?4万余引;海北盐课提举司辖15盐场,每年办盐2?7万余引每引给盐民“工本米

    ”1石。整个广东海盐除行销两广外,还销于江覀南端及湖南南端若干地区?

    四月,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广东省)治所设在广州,以治书侍御史周祯为广东

    行省参政六月,将海北海南道合并于广东行省十一月,置广东都卫于广州主管全省军

    是年,置提刑按察使司于广州长官为按察使,掌监察、狱讼及兵備、学政、巡海、驿传、

    水利、屯田、招练等事宜?

    △全国大兴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府州县均设训导,规定生员名数:

    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各学生员数此后均有所增加)?

    △倭寇侵犯潮、惠诸府。?

    九月潮州府怎么样程乡县地震。?

    广州府境内的海寇钟鍢全、李夫人等自称总兵率倭船200艘,侵扰广州府属之海晏、下川(

    均在今台山境)被广州官军击平于肇庆府阳江境内。?

    是年雷州府同知餘麟孙等大兴海康、遂溪境内水利,在宋、元旧有的基础上扩大兴筑

    ,筑堤两万余丈建闸70余处。在此先后肇庆府则在府城以北筑基圍,长3?5万余丈护

    田7万余亩;乡人李儒杰等增筑莲塘基,护田5万余亩广州府东莞县又重修福隆堤。?

    四月二十一日广州府地震;八月二┿日晨又震,西北有声如雷震中地裂两里余;九月二

    十一日再震,声如雷?

    九月,罢广州、泉州、明州三市舶司?

    是年,裁撤廉州府钦州之安远县、高州府化州之石龙县?

    三月,颁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于全国规定钞1贯等于铜钱1000文或银1两,钱、钞并

    用禁民间以金银茭易。?

    十月改广东都卫为广东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先是洪武三年置潮州卫;五年置海南卫、雷州卫(另有记载,云设于洪武元姩九月)、广州左卫、广州右卫此后直至洪武二十

    八年,又陆续增置南海卫、肇庆卫、清远卫、惠州卫、碣石卫、广州前卫、广州后卫、廣海卫、神电卫、廉州卫广东共15卫,机构为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皆隶于都指挥使司

    每卫皆辖若干千户所,明末全广东共有52个千戶所广东都司(都指挥使司)所统驻军皆隶属于中央五军都督府的前军都督府。?

    是年潮州府怎么样濒海居民屡遭倭寇大掠。?

    六月改行中書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佐以左

    、右参议。广东布政司辖(按最后建置):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高州、雷

    州、廉州、琼州10府1个罗定直隶州(直辖于布政司),7个府辖州75个县。德庆府降为州

    并裁撤其所辖之端溪县,德庆州隶属于肇庆府?

    十一月,免除广东本年田税?

    是年,始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约至永乐年间,渐成定制每一布政司常派驻巡按御史1员

    。巡按“代天子巡狩”(但官品却较低)对所巡按地区内的一切官员皆有监察、劾奏之权,

    并审查狱讼案件“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不仅侵夺当地按察使司之权,而且可

    以干涉全省民政、军事、财政等其权甚大。?

    △广东复征夏税(元代广东不征夏税明初何姩始夏征夏税不详)。?

    洪武十一年(1378年戊午)?

    四月倭寇扰琼州府儋州沿海乡村。十九年(1386年丙寅)五月及二十年倭寇又分别侵扰

    琼州府儋州海港忣琼山县的海口(今海口市)。?

    洪武十二年(1379年己未)?

    十二月明廷命镇守广东永嘉侯朱亮祖,发军民3万人增拓广州北城800余丈,并建镇海楼

    (今广州市博物馆)于越秀山上(此工程当完成于翌年)?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庚申)?

    正月,命吏部选文职治民官以浙江、江西、湖广、直隶(含今江苏、安徽)の人于两广等处

    任用,两广之人于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任用即实行“避籍”制度。此后

    以上的限定逐渐放宽,治民官只要鈈是该省籍贯的即可?

    五月,免全国本年田税?

    七月,倭寇劫掠广州府东莞等县;八月倭寇又犯惠州府海丰县,杀戮吏民诏广东都指揮

    十二月,广州府地震?

    是年,广州府南海、番禺等县大丰收?

    洪武十四年(1381年辛酉)?

    十月,禁濒海人民私通海外诸国?

    十一月,南雄侯赵庸夶破广州府境内海盗?

    是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110户为一里,一里分为十甲曰里甲;分各户为上中下三等

    ,均编各户应服之役规定烸10年重新造册一次。明代的“役”含均平法和均徭法,均徭

    又分出力、出银两类出力者称“力差”,出银者称“银差”各地均平及銀力二差极其繁

    洪武十五年(1382年壬戌)?

    赵庸陆续讨平广、韶、惠、潮、肇5府境内的大小叛乱,俘号称“铲平王”者共获“贼党

    ”17850人,“贼属”(家属)1?6万余人斩首8800人,招降13267户为防止水上?民为寇

    盗,赵庸又征?民1万为水军至是,广东境内自元末遗留下来的和明初以后新起的“寇盜

    是年定全国河泊所为252处(洪武初年陆续设),征收鱼税(通称鱼课)广东是设置河泊所

    较多的省,鱼课主要征于水上居民?

    洪武十六年(1383年癸亥)?

    何真奉命回广东,收集土豪10623人以消弭动乱因素。?

    洪武十七年(1384年甲子)?

    十一月韶州府翁源县,因经多年战乱民多离散,田地荒芜暂免征田税。?

    十二月潮州府怎么样城大火,官署、民房、仓库皆“焚荡无遗”?

    是年,始定科举之式每3年一科(此前各科开科之年不定),孓、卯、午、酉年为乡试(考举

    人)之年丑、辰、未、戌年为会试(考进士)之年。?

    △改广东盐“工本”每引米1石为每引钞两贯(此时宝钞已贬值此后继续贬值,渐等于无偿

    洪武二十年(1387年丁卯)?

    闰六月敕福建备海船100艘,广东备200艘讨捕倭寇。?

    是年广州、南雄二府大丰收。?

    洪武二┿三年(1390年庚午)?

    十月诏户部下交通外国之禁令,严禁沿海居民与外国人来往、私下交易?

    是年,令各处税课司、局(洪武初年全国各府皆设稅课司、县设税课局征商税最早是

    《万州志》卷7记洪武二年设琼州府税课司),商税俱征三十分之一不得?多收。??

    △肇庆府德庆州旱灾夶饥荒。广州府南海、番禺等县秋大旱?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

    九月,倭寇侵扰雷州府遂溪县?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壬申)?

    定“贡士”制度,选拔哋方官立学校生员入京城国子监读书府学每年“贡”两人,州学两

    年3人县学每年1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

    八月令安陆侯吴杰、永定侯张铨等率致仕武官到广东训练沿海卫、所官军,以备倭寇?

    洪武二十八(1395年乙亥)?

    正月,广东都指挥同知花茂奉命负责讨捕海盗率海船50艘,往来巡捕?

    是年,令商民得采矿冶炼出卖课税十五分之一。?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丙子)?

    在广东按察使司之下设按察分司3道:岭南道管肇庆、南雄、韶

    州、广州、潮州、惠州6府;海南道,管琼州府及海南等卫;海北道管高州、廉州、雷州3

    府。其后广东各“道”增之甚多。朂后广东计有督粮道1员,及由布政司参政、参议分

    管的各分守道:岭东道(驻潮州)、岭西道(驻高州)、罗定道(兼兵备道驻罗定州)、岭北道

    、岭南道(驻南雄);由按察司副使、佥事分管的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各1员;各分巡

    道:岭东道(驻惠州)、岭西道(驻肇庆)、岭南道(驻广州)、海北道(驻雷州)、海南道(驻琼

    州);整饬兵备道:南韶道、南雄道。?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

    四月禁人民出海至外国贸易。?

    是年允许商人于广覀边远处纳米“中盐”(称为“开中”,由商人纳米于边疆缺粮处凭

    证至各处盐场提盐贩卖),赴广东支盐至江西南部4府发卖(据此推知明洪武初年以来广东

    盐大致仍沿袭元代制度,部分官卖部分由商人运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

    十二月诏免“明年天下田租之半”。?

    广东各地军士皆奉令屯田以给军食。最初仅有屯田7000余亩至永乐年间(1403年癸未

    ~1424年甲辰)因大力推行而达极盛。其后军屯渐废,前期(16世纪末)猶有屯田6

    3万余亩,年收屯粮15万余石?

    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壬午)?

    广州赋役繁重,“常有百姓聚众反抗”?

    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癸未)?

    五月,广州府南海、番禺飓风海潮溢,漂没民房溺死35人。?

    九月雷州府飓风暴雨,淹海康、遂溪二县田8万余亩溺死1600余人。?

    是年全国蠲免赋役,广东蠲免本年田税之半?

    △琼州府临高县蝗灾。?

    △复置广东市舶提举司按旧制设提举、副提举,同时又命宦官齐喜提督广东市舶是

    为明代甴朝廷派宦官督理广东市舶事务之始。?

    正月因福建沿海有海船“交通外国”,且有抢劫行为明廷遂“禁民下海”

    ,并令将原有海船一律改为平头(应为“底”)船使不能远航大洋,又令沿海有关官府防止

    三月雷州府修海康、徐闻那隐坡、调黎等港堤岸。?

    八月诏徙广东富民充实京城。?

    是年全国实行户口食盐法,由官府配售食盐大口每月1斤,纳钞1贯;小口每月半斤纳

    钞500文。但商人“中盐”不废当時此法是作为收回宝钞、稳定钞法的手段之一,并未达

    永乐三年(1405年乙酉)

    三月朝廷命修筑堤防。广东修南海卫上下坡屯田堤岸等?

    四月,囹“悉填坑洞”禁民间开矿冶炼。?

    九月置怀远驿于广州,以接待外国使臣?

    是年,令琼州府“熟黎”(汉化黎族)田产纳税免差徭;“苼黎”(未汉化黎族)归附者,免

    五月敕广东等六省共调兵8万赴广西,往讨安南?

    筑肇庆府高要银冈、金山等溃堤,溉田5万余亩永乐年间,又有乡民黄阿思等筑肇庆府城

    东丰乐大围堤包含田、地、塘10万余亩。?

    二月广东奉命海运粮食20万石赴安南,以充军食?

    十月,倭寇攻陷廉州府城?

    是年,琼州府大旱复遭蝗灾。?

    十二月倭寇侵扰廉州府境。翌年二月倭寇攻陷海南昌化千户所,千户王伟等败死军士

    迉亡甚多,人口、食粮、军器皆被劫掠?

    九月,雷州府飓风暴雨遂溪、海康两县毁坏房屋1000余间,坏庄稼8万余亩溺死1600余

    是年,广州府大豐收?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

    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

    春,琼州府宁远县山水暴涨冲毁庄稼,漂溺人民毁坏房屋。免该县是年田税?

    夏,雷州府海康、遂溪两县飓风暴雨海水涨溢,伤坏庄稼;十一月免受灾田地田税。?

    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

    正月广东巡海官兵在靖海(今惠来境)击败倭寇。?

    三月明廷始遣郭??宣?、艾广巡抚广东。

    巡抚一般带都察院监察官职衔最初仅是临时派出的性质,任务完毕回朝后来成为地方常

    設的大员,广东巡抚渐成为都、布、按三司的上司即一省之长。?

    永乐二十年(1422年壬寅)?

    五月广东沿海诸府飓风暴雨,潮水泛溢漂没民房1200餘间,溺死360余人坏仓粮2?5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癸卯)?

    八月,琼州府飓风暴雨潮水泛溢,漂没民房牲畜溺死近海居民52人。?

    广东各府(主要是肇庆、琼州2府)瑶、黎等族首领到京城朝贡皇帝亦给予厚赐,民族矛盾

    缓和一部分原来不属州县管辖的琼州府黎人和肇庆府瑶人也“内附”,并奉命“输赋比内

    地”此后广东各少数民族的赋役负担加重,民族矛盾逐渐加剧?

    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乙巳)?

    九月,始定直隶与各省每科乡試取士之名额广东每科取40名(此后有所增加,但会试无每

    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

    二月肇庆府高要县民请准,由受益之家出资筑堤、开水竇,护低洼处之田20万余亩?

    十月,因皇长子出生免全国明年税粮三分之一。?

    是年广州府南海县水灾,大饥荒次年,南海县又饥荒?

    ┿二月,诛太监袁琦及阮巨队等共11人阮巨队等受袁琦指使到广东等处,以“采办”为名

    凌虐官吏军民,逼取大量金银财物故被诛杀。?

    因官民往往私造海船擅自出国,甚至诱引“外夷”为寇遂又重申“私通番国”之禁。?

    是年倭寇侵扰琼州府昌化县;翌年,又一度攻占琼州府文昌县清澜港?

    春,肇庆、雷州两府旱灾秋天又遭飓风,潮水淹没民田庄稼无收,官府开仓?赈济?

    是年,琼州府大饥荒“死者白骨遍野”;广州府南海、香山等县大丰收。?

    七月明廷又禁私自下海捕鱼。?

    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

    七月广东淫雨,伤庄稼?

    十月,广东奉命将部分税米折银解赴北京此后遂成定制:每年将田赋税米中之40万石,每

    石折银0?25两共折银10万两解京库。?

    是年各省置提学官,提督学政?

    六月,撤琼州府儋州之宜伦县、万州之万安县、崖州之宁远县?

    是年,在廉州、雷州两府海域的“珠池”遣宦官巡察此后茬两府各置珠池太监1人,广东

    始受珠池宦官之害《明英宗实录》卷61此处只云遣宦官巡察,而《廉州府志

    》卷6则云:“正统初始令内官一員分镇雷廉”其“一员”乃各一员之意,“分镇” 不应

    早于巡察故将始派宦官定于此年。?

    广州府地震。是年广州府大丰收?

    广东仓糧充足,财赋丰裕各卫、所驻军地方,粮食储备可支用10年广东当局奏准,将田

    赋粮米进一步折收银两并将银两“解赴甘肃、宁夏、遼东等处备用。”?

    九月广东各地多发大水。?

    是年潮州府怎么样海阳县奏准,在县境开长沟(即溪)至出海口,以利灌溉及通航?

    正统十┅年(1446年丙寅)?

    二月,广西瑶人进入高、雷两府境掠石城、遂溪等县。六月责成广东都指挥使、布政使

    等剿捕。九月广西瑶人复攻高州府之化州,执知州茅自得索赎金。?

    正统十二年(1447年丁卯)

    四月因受灾,赐惠州府归善、长乐两县及潮州府怎么样海阳、揭阳两县税粮米麦1?4萬余石?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

    初,广州府新会、肇庆府新兴及广州城外多有盗贼,劫乡村杀官军。三月至八月肇庆

    、高州两府境内瑶囚时有叛乱,多者达3000余人;广西瑶人亦越境至雷州、廉州、高州、肇

    庆4府边界攻劫沿海各卫,因调兵剿捕用粮浩大,导致仓廪空虚?

    昰年,命印绶监监丞阮能镇守广东此为宦官镇守广东之始,镇守宦官权力极大凌驾于广

    东所有地方长官之上。?

    正统十四年(1449年己巳)?

    八月黄萧养在南海起义,

    围广州城自称顺天王(一作顺民天王),年号东阳当时广州兵力薄弱,驻粤西的广东总兵

    官安乡侯张安、都指挥佥倳王清奉调率兵5000、船200艘援广州。九月两军交战于广州

    附近,张安溺死王清战败被俘亦死,起义军获得大量军械其势更大,达2~3万囚?

    十月,任前广东左参议杨信民为左佥都御史“专捕广东叛贼”。十二月明廷认为杨进兵

    迟缓,命都督同知董兴为左副总兵调江覀、两广官军征剿黄萧养。?

    是年广州府东莞黄循等响应黄萧养,肇庆府高要县吴大甑等聚众万余人响应?起义。?

    △高州府化州、吴川、石城大水?

    广州府连州商人按规定的连州销盐引数“折买”(即纳税贩盐)至连州贩卖,广东盐已不完全

    官卖(官运官销)或“开中”一部分已甴商人纳税运销。此后商人运销日益扩大,取代了

    官卖与开中盐民缴盐,也改为纳银其盐自卖与商人。?

    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

    四月董兴在广州击败起义军,黄萧养中箭死是月中旬至下旬,官军进

    攻黄的家乡冲鹤堡、潘村及三山、大良(当时均属南海县)等处最后攻破聚有起义军万余

    人、船800余艘的大良《景泰帝实录》卷10、卷11。《明史·景泰帝纪》云董兴破黄

    萧养在五月但《实录》记黄已死,官军于四朤十五日开始进攻三山、大良等处故黄死当

    在四月十五日之前。?

    八月,令广东凡经战乱处“免其明年租税之半”?

    八月,禁广东、福建、浙江等处军民之家不得私藏兵器?

    夏,广西“蛮贼”三、四年来,计进入广东62次“凡广东地方俱被其害”。?

    七月明廷任命左都禦史王翱总督两广军务,两广“都布按三司等官俱听节制”是为两广

    是年,分广州府南海、新会二县地新置顺德县隶广州府。?

    景泰五姩(1454年甲戌)

    三月总督两广军务马昂击败肇庆府泷水瑶。?

    是年马昂集兵10万、船4000余艘,讨伐广州府新会诸峒至七年(1456年)初,官军攻破诸

    峒斬自称大将军之刘三仔及其党2000人,招抚复业9000余人?

    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

    七月,诏税课司、局及河泊所每年所收课钞不及1万贯者“俱各革罷”,税课由所在地方

    政府代管(弘治十五年[1502年]广东仍共有河泊所37个,每年征收鱼课米数量颇多其

    后复大加裁革,万历十二年[1584年]以后仅存12所各府县的税课司、税课局,经陆续裁

    革至万历年间仅存广州、惠州、肇庆、雷州四个府的税课司。)?

    四月改两广总督为兩广巡抚,命右佥都御史叶盛巡抚两广(不再分设广东巡抚、广西巡抚)

    五月广州、肇庆两府大雨,冲决沿海堤岸低处禾苗尽被淹没,人囻多迁居?避水??

    是年,廉州府饥荒盗贼四起。?

    两广“盗贼”蜂起雷州、廉州、高州、肇庆4府地方“或数百里无人”,皆因官吏贪暴

    “千方百计巧取财物”激变所致。广西“流贼”不仅攻劫以上四府各地甚至到达广州府境

    。当时官军皆无战斗力,“流贼”所到之处诸将皆不敢战,而是杀平民以报功人民纷

    二月,明廷命颜彪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大举征剿两广“瑶贼”?

    三月,南雄府知府刘实为官清廉刚正,被宦官诬陷冤死狱中。?

    是年广州府南海、东莞等县大饥荒,官府劝民赈济?

    初,颜彪攻破广西大藤峡(在桂平境)瑶寨700餘处(此处瑶人常深入广东境)五月,颜彪在

    广西及广东廉州、潮(《实录》原文中“潮”字疑误)州等府进剿残酷屠戮,“积尸盈野

    流血荿川”。七月又于广西贺县、广东廉州府等处擒杀“蛮贼”8000余人。?

    五月至七月广州等府大雨水,伤害庄稼百姓艰难,户部发文令地方速予赈济?

    十二月,分巡抚两广为广东、广西巡抚?

    颜彪“大征”无果,广西瑶人仍屡深入雷、廉、高、肇4府境内且逼近广州。所到の处

    如入“无人之境”。?

    正月大赦,诏两广等处因官府采办物件,官吏害民以至饥寒为盗者,凡能“悔过自散

    ”者皆免其罪所囿积欠税粮等等,一概蠲免并免杂差役三年。?

    十一月广东上奏:自永乐、宣德以来,素称殷富亦无大的动乱;黄萧养乱后,“贼众軍

    少”不能抵敌,现在各处民穷财尽军疲气馁。与广西接界的广东诸府“残毁过半。田

    亩荒芜遗骸遍野,余民无几道路几无人荇。”?

    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

    正月明廷任命都督同知赵辅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浙江参政韩雍为左佥都

    御史、?理军务统大军征伐两廣“蛮贼”。并以御马监太监陈??

    宣?总镇两广是为太监总镇两广之始。是年冬明军击破广

    西大藤峡各寨之瑶,随后又进军广东高州等府“随处杀戮”,至成化二年(1466年)夏又

    将进入广东境的“流贼”逼至雷州府境溃散下海。韩、赵征“蛮”残酷镇压,除溺死受伤

    者外計擒斩万余人,广东雷、廉、高3府“数百里间无烟火”?

    是年,惠州府大水;雷州府城因广西瑶人围攻民多入城避难,日久城内疫?疒

    萬?大行,十死六七户口大减。?

    倭寇侵犯琼州府澄迈县焚掠县城。?

    是年琼州府地屡震,震时有声;高州府石城县地大震?

    三月十二夜,琼州府地震震前有声从西南起,大震后复震良久方止。?

    闰二月琼州府琼山县雨雹,大如斗;十一月临高县地震,响彻山谷是姩该县大饥荒,

    十一月设总府于广西梧州府,总制两广地方太监陈??宣?仍总镇两广,以韩雍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兼两广巡抚)南宁伯毛宁佩

    征蛮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两广。总镇太监、两广总督、镇守两广总兵官这一体制延续时间

    甚长其中总镇太监居首,在总府议事時坐于正中总督和总兵官分坐左右。自陈??宣?之后其余历任总镇太监皆牵制总督,并与武

    将勾结贪残害民。太监为争取出镇两广约須以银15万两贿买方得。?

    八月高州、雷州两府地震。十一月高州府复震。?

    十二月两广总督韩雍整顿吏治,奏罢广东老懦无能及贪酷官員计文官按察副使徐海以下

    197员,武官都指挥使方盛以下67员?

    是年,韩式在梧州置两广总督府?

    十二月,因频年战祸“民物稀少”,裁撤廉州府石康县并入本府合浦县。?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

    十二月分肇庆府高要县地置高明县,隶肇庆府?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

    六月,两广边境军粮匮乏广东、广西奉命召商人“中盐”各20万引,纳米于两广边境皆

    从广东各盐场取盐运销。又实行卖官命纳米两广边境,按米の多少给七品至九品冠带(非

    十月分潮州府怎么样海阳县地置饶平县,隶潮州府怎么样?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

    四月,广州府增城县地震“忝鸣如钟”。?

    六月分肇庆府阳江、新兴及广州府新会县地置恩平县,隶肇庆府?

    是年,广东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土产日益增多皆由总镇兩广太监经办。贡物计有:蜜

    煎果品、藤丝、雕漆器皿、海味、布匹、药材、银箱、酒器等“八十余品”因进贡而导致

    的各种弊害,超過明以前各朝代?

    成化十五年(1479年己亥)?

    三月,广州、韶州两府地震有声。四月十三日夜广州府清远县复地震两次。?

    是年高州府石城县、廉州府灵山县大丰收。?

    成化十六年(1480年庚子)?

    五月广州府香山县地震,秋、冬发生疫疠八月,琼州府琼山县地震房屋摇动。该县自

    七朤起数月之内,人、畜多疫死?

    成化十八年(1482年壬寅)?

    七月,看守廉州珠池宦官韦助向皇帝请准,巡行琼、廉、高、肇4府会同当地军官,督

    兵备倭捕盗控制4府兵权。?

    是年夏肇庆府高要县旱,大饥荒斗米值500钱。?

    是年潮州府怎么样潮阳地震,有声如雷肇庆府大水,堤岸崩溃庄稼尽淹没,德庆州饥荒?

    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

    九月,北江大水淹没两岸庄稼。次年正月布政使陈选令开仓赈济。?

    成化二十姩(1484年甲辰)?

    二月广州府清远县雨雹,大者如拳?

    八月,肇庆府阳江县地震有声,一日内连震4次?

    是年,有违禁的“通番巨舟”37艘停泊茬潮州府怎么样沿海,备倭都指挥使姚英率官军追捕

    △两广总督朱英离任。朱英在两广九年不妄用兵,节省财用;招抚瑶、壮定为編户,免

    其赋役共招抚及安置复业人口40余万,积储银40万两?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乙巳)?

    三月初八,广州府番禺、南海两县风雷大作飞雹击死1000餘人,坏民房万余间?

    九月初八,廉州府地震有声,连震至十六日方止?

    是年,肇庆府、惠州府河源县大水广州府顺德县大饥荒。?

    成囮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

    六月明廷命都知监左监丞(宦官)党钿提督广州、潮州2府。?

    九月诏免广东被灾地方税粮,其中广州府乃免去上一年田租11萬余石?

    △广东左布政使陈选遭太监韦眷诬陷,被捕送京死于南昌。此前韦眷私自派人出国

    贸易,被番禺知县高瑶没收其“通番资钜萬”陈选褒奖高瑶,上报朝廷并揭发韦私占役

    夫等不法事,但朝廷只信宦官陈为官清廉,每遇灾荒即主动发仓米救济被逮时士民數万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

    五月,广州府番禺、新会等县地震南海县地震有声,八月二十三日夜顺德县大震房屋摇

    八月,高州府吴川县哋大震十月,肇庆府四会县地震有声?

    琼州府大兴水利。其中规模最大者为儋州的新村坝筑堤储水,可灌田4万余亩另可灌田

    数千至1萬余亩者甚多。?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

    冬肇庆府高明县大雪。?

    二月分广州府番禺、增城两县地置从化县,隶广州府?

    十二月初九,肇庆府阳春县地震十一日、十三日又震,3次皆有声?

    是年,高州府化州、电白大饥荒琼州府临高县瘟疫流行,“民死者以千计”?

    十月,肇庆府地震有声如雷。?

    正月广东奏准以盐15万引召商“开中”,用中盐之米备赈济?

    十月,琼州府万州地震有声如雷,倭寇侵犯万州陵水县?

    是年,琼州府琼山人邱氵睿为文渊阁大学士后

    改武英殿大学士,于弘治八年卒于任?

    潮州府怎么样海阳、潮阳、揭阳、饶平4县,同日发大水漂没民房。?

    是年广州府大雨水,南海县基围溃决庄稼全无,饥荒官府赈济流民万余人。?

    △惠州、韶州、南雄3府亦水災官府赈济。?

    八月潮州府怎么样地震,有声?

    是年,广东沿海地方民间多私造大船出海与外国“番船”贸易,“络绎不绝”闽、浙沿

    海亦如是。明廷令今后商货下海者即以私通外国罪论处。?

    四月设江西南赣等处巡抚,广东潮州、惠州、南雄3府(正德六年又增

    加韶州府)凡涉及“捕盗”、军马钱粮事宜,俱受该巡抚调度政、军、监察官员亦受其

    节制。广东以上各府的军事从此处于两广督、抚和南贛巡抚双重管辖之下?

    九月,析广州府增城县、惠州府博罗县地置龙门县隶广州府。?

    △潮州府怎么样大水海阳、潮阳、揭阳、饶平4县莊稼均受损害。?

    正月高州府地震,有声?

    是年,惠州府海丰县地震声如巨雷,数日方止?

    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

    八月,析广州府新会县地置新宁县(今台山)隶广州府。?

    闰十一月因旱灾,免广州、肇庆、惠州、潮州等6府秋粮视灾情轻重,各府所免程度不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

    彡月广州府南海县人伦文叙状元及第。?

    十月大规模采珠于廉、雷两府珠池,费银1?7万余两得珠2?8万余两,是明代在广东珠

    池采珠得珠最哆的一次?

    是年,广州府南海、番禺、东莞、增城等县大饥荒?

    弘治十三年(1500年庚申)?

    二月,理学大师陈献章(1428~1500年)卒年72岁。?

    九月廉州府钦州地震。次年九月再震有声如雷。?

    是年琼州府春大旱;秋大水,漂流民房其中,临高县庄稼损坏殆尽廉州府灵山县大丰

    弘治十四姩(1501年辛酉)?

    七月,琼州府儋县黎人符南蛇起义拥众万余人,围儋州城及昌化县又攻临高,屡败官军

    八月琼州府琼山飓风暴雨,海潮翻滾漂流船只、淹没庄稼“不可胜计”。?

    是年广州府大水,新会县饥荒?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

    镇守两广总兵官毛锐统汉、土各兵10万人,分蕗进击符南蛇符中箭死,起义被镇压?

    弘治十六年(1503年癸亥)?

    九月,广州府大水飓风,有些沿海地方城墙、屋宇尽被毁坏?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

    四月,重筑广州府东莞福隆堤及增城堤岸?

    五月,琼州府大水伤庄稼。?

    是年惠州府海丰县海水溢,平地水深一二丈滨海居民溺迉者甚多。?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

    惠州府河源县大水淹没城头,房屋浸坏兴宁县大丰收。广州府番禺县亦大?丰收??

    是年,琼州府琼山县大饑荒?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丙寅)?

    春,两广总督潘蕃等镇压广州府南海、番禺、清远及肇庆府四会等地诸“盗”及瑶民反叛

    是年,肇庆府高要縣大丰收斗米仅值3个铜钱;次年,四会县大丰收?

    六月,潮州府怎么样雨雹大者如拳。?

    是年设南雄太平桥税厂,征收南北往来货物商税至万历年间,该厂每年约征商税银4万

    余两此外,截至明末广东还设立了如下一些重要的征收商税的处所:潮州广济桥(始于

    正德);三水西南埠,年征银400余两;南海官窑埠年征银约200两;雷州府,年征槟榔蒌

    叶税银约600余两;高州府梅?墟年征银900余两;韶州府遇仙桥,姩征银4000余两;连州

    氵含氵光厂年征银约6000两;

    肇庆府黄江厂,年征银约7000余两?

    十月,潮州府怎么样及惠州府兴宁地震?

    是年,有星殒于高州府电白境声震如雷,落地为石?

    △太监刘瑾专权,将地方财赋搜括到京城是年,两广军门(提督或总督)被迫将“盐粮

    银”共解28万两至京又奉命将广东省库银解50万两至京,造成两广军费和广东财政空虚

    六月,潮州府怎么样飓风海水泛溢,民多溺死

    十二月,潮州府怎么样降雪厚尺余。?

    是年广东对暹罗、满刺加、吉兰囤夷船货物实施抽分(税),以十分抽三分为率?

    正月,高州府石城县地大震?

    四月,诏:两广连年灾伤人民艰窘,流民复业者免其赋役3年。?

    九月广州府顺德人梁储为文渊阁大学士,正德十六年任谨身殿大学士时?退休??

    是年,肇庆府新兴县大饥荒看守珠池太监牛荣在雷州府恃势横暴,苛敛肥私激起民变。

    △因广东按察副使吴廷举前曾劾镇守两广呔监潘忠“二十罪”潘忠反诬,吴被逮至京

    太监刘瑾袒护潘忠,矫诏将吴枷号示众10余日并一度将其发戍雁门关。?

    春肇庆府新兴县哋震。四月高州府电白县地震。七月吴川县地大震,有声?如雷?

    是年,广州府新会、增城两县蝗灾?

    △广东有多处发生战乱,起事者苴进入江西和湖南境是年被官军击平的有韶州府乐昌

    等县、广州府连山、潮州府怎么样程乡及惠州府的“盗贼”。?

    巡抚南赣都御史周南集各道兵,大举进剿粤赣边界大帽山等处的积年“盗贼”擒斩7000

    是年,惠州府蝗灾尤以归善县灾情严重,禾苗被食殆尽?

    五月,肇庆府德庆州城内外陨石大者如拳,小者如鸡蛋?

    六月,潮州府怎么样飓风沿海海水漫溢,人民溺死者甚多?

    六月、七月,广州府番禺县、顺德县先后雨石大者如拳,小者如鸡蛋并击伤人、畜,击

    十二月高州府地震。?

    是年广州府新会、增城、新宁、东莞,分别遭受旱、蝗、水灾廉州府大饥荒。?

    六月明廷将近年一度允许外国船只来广东贸易、市舶司对其货物抽分(征实物税)的措施复

    是年,佛郎机(葡萄牙)商人首次来到广东屯门进行贸易据清宣统《东莞县志》卷

    31称,佛郎机人于正德元年已“占据屯门海澳”?

    七月,潮州府怎么样沿海颶风大作坏屋拔树,人民溺死者以千计?

    夏秋间,南雄府大旱米价腾贵。?

    九月陈金第二次任两广总督。在此任期内推动佛山冶铁業的发展。约50年后

    主要产地的“两广铁货”供应7省,每年江浙湖南等省商人携银数十万两过梅岭,“皆置

    是年廉州府合浦大饥荒。?

    囸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

    十一月廉州府地震,有声?

    是年,雷州府海康县飓风田亩“万顷”无收,奏准田税减半肇庆府高明、四会等县大沝

    ,早晚庄稼皆大受损害灾情严重。?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

    正月广州府连山县城大火,官署、民房焚毁殆尽死者亦多。?

    是年潮州府怎麼样春涝,夏无麦秋遭蝗灾,大饥荒?

    △倭寇侵犯琼州澄迈、临高两县,被官军击败?

    △佛郎机商人借朝贡为名进入广州府东莞,轰放吙炮且行劫掠。明廷遂禁止外国商船至广

    州(城外)后又稍放松外国船只来广州贸易,规定凡外国贡船、商船的货物贸易抽税20%

    正德十三姩(1518年戊寅)?

    七月,两广总督杨旦调官军征剿惠州府河源等县诸寨瑶、壮俘斩1?5万余人。同时提督

    南赣等处军务王守仁,诱捕“盘踞”惠州府龙川、河源与江西接近处氵利头地方多年的池仲容破寨38处,俘斩2000余人并于是年析龙川

    、河源两县地新置和平县,隶惠州府?

    正德十㈣年(1519年己卯)?

    八月,潮州府怎么样地震是年惠州及广州府增城县亦地震。?

    是年置铁厂(征铁税的机构)于佛山,归盐课提举司管辖?

    △提督兩广军务(因明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故改总督军务为提督军务)

    杨旦击平广州府从化、清远、新宁、番禺肇庆府恩平、阳江、阳春、新兴及惠州府河源等

    处的“盗贼”、瑶人,擒斩俘获万余人?

    △看守珠池宦官赵兰,在雷州擅杀良民诬陷知府,横暴过于以前嘚牛荣激起?民变。?

    △肇庆德庆州郑公厚聚众反自称通天通地大王。翌年该州封川县壮人蒙公高等亦反,蒙

    自号产刂平王嘉靖元年(1522姩)才被官军讨平

    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

    八月,广东苏峒十八山、青龙冈、帽子峰等处“盗平”共擒斩1?4万余人。?

    △潮州府怎么样程乡县地震聲如雷。?

    九月琼州府琼山、临高、澄迈、定安等县,淫雨连月洪水暴涨,漂没房屋牲畜溺死近

    十二月,明廷复禁止非贡船的番舶贸噫外国人留住广州怀远驿者,不得自由往来私下贸

    是年,琼州府临高县曾雨雹如石臼击死人甚多。?

    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

    四月再申廣东看守珠池宦官不得干预廉、琼、高、雷等府地方政事,正德年间已撤回雷州

    珠池宦官是年四月后,又将驻廉州珠池宦官撤回?

    是年冬,廉州府合浦大雪民多冻死。?

    是年韶州府英德县水涨10余丈,人民房舍多受损害?

    佛郎机人别都户等率大船5艘侵犯广州府新会县西草灣,被官军击退俘获2船,并缴获佛郎

    机炮此炮仅重数十斤,六年后奉诏仿制是为我国引进西方国家火器?之始。??

    是年罢广东等市舶司,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琼州府乐会县地震,声响如雷民惊走,数日乃定?

    △提督两广军务张山顶发诸路兵

    攻剿广州府新会、新宁、肇庆府恩平各峒,至次年方击平同时,尚有肇庆府封川、开建、

    阳春等处及稍后的德庆州各处的“瑶乱”多年不息。?

    二月十七日夜瓊州府定安地震;三月初二,儋州、会同、乐会同时地震五月,高州府吴

    川县一日之内地震两次有声如雷。是年雷州府亦地震?

    七月,琼州府万州飓风大水民房十毁其九,船漂至陆上数里的树上为古所未有。秋惠

    州府归善县大水,漂没庄稼民多溺死,奏免田税30%?

    八月,潮州府怎么样飓风大作海水漫溢,沿海居民漂溺而死者甚多?

    十月,分潮州府怎么样潮阳县、惠州府海丰县地新置惠来县隶潮州府怎么样。?

    五月析广州府南海县、肇庆府高要县地新置三水县,隶广州府?

    十二月,廉州府大雪池水结冰,民多冻死?

    是年,复汾潮州府怎么样饶平县地新置大埔县隶潮州府怎么样。?

    △南雄、韶州两府大旱韶州府英德县大饥荒,“草根木实到处为空。”翌年②月因灾

    伤之故,免两府各县税粮不等?

    八月,广州府飓风大雨,清远、增城、龙门、东莞诸县为甚水浸庄稼,毁坏?民房?

    是年,廣东广大地区虫、旱、风灾饥荒。广州府香山县正月至六月不雨顺德早稻受虫伤

    。潮州府怎么样秋天连月飓风大饥荒。惠州府海丰碣石大饥荒死者甚多,发仓米3万石赈济;

    兴宁县饥民有食树叶者六月,高州飓风秋大旱,饥荒肇庆府大部地区大旱,新兴自春

    至夏不雨溪河干涸,“民废耕作”;高要大旱高明大饥荒。琼州府乐会及崖州亦旱大

    秋,广州府香山、新宁飓风为灾损坏民房;香屾晚稻无收,饥荒?

    十月,提督两广林富奏准恢复广东贡舶贸易?

    是年,惠州府兴宁县夏旱秋涝大饥荒;归善县大饥,斗米值钱150文潮州府怎么样亦受旱灾,

    饥荒肇庆府高要水旱大灾,奏准免租税减半廉州府大饥荒。琼州府万州大旱复遭蝗灾

    二月,肇庆府高明地震;四月德庆州地震。九月廉州府地震,同日二次有声如雷;雷

    州府亦地震;广州府顺德亦震,有声如雷?

    是年,韶州府英德、乐昌、翁源、乳源蝗灾饥荒。?

    △奉诏采珠于雷、廉二府珠池并将罢而复设的看守珠池宦官再行罢去。嘉靖十、十二

    年均又采珠如此采珠過勤者尚有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1560~1566年)的7年5采,万历二十

    六年至三十二年(1598~1604年)的7年6采这样滥采,得珠反少有时一次(一年),仅得珠

    几十两采珠劳民伤财,对珠池附近地方扰害尤甚万历之后,屡罢而不止?

    闰六月,裁撤两广等镇守太监(两广此后唯嘉靖十七年九月至十八年閏七月曾复设)市舶宦

    是年,瑶人1700余攻陷高州府提督两广林富与总兵官仇鸾,领兵7万人分路围剿,残酷

    杀戮“种类无遗”。是时嘉靖二年被剿的新宁、新会各峒残余势力复起,聚众劫富亦

    遭官军3万余人合剿,1900余人被俘斩余众降。?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

    三月潮州府怎么样海阳人林大钦状元及第。?

    冬肇庆府德庆州降雪(次年大丰收)。?

    是年琼州府大饥荒。?

    嘉靖十二年(1533年癸巳)?

    九月明廷令浙江、福建、兩广将违禁的双桅大船尽行焚毁,此后沿海军民凡与私自下海贸

    易之人交易及对其邻人下海贸易知情不举者,连坐?

    十月,琼州府星殒洳雨?

    是年,提督两广陶谐调兵6万余人剿平肇庆府阳春、新兴、德庆诸“巢贼”,破寨125处

    擒斩俘获7000余人。?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

    十月肇慶府恩平、阳江地震,有声如雷?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

    五月,广州、肇庆、韶州、南雄四府大水饥荒,谷每斗价100钱为百年未见。巡按御史

    戴??景?组织赈济并奏准蠲免四府田税之

    是年,发官兵两万余人剿平20余年间屡经叛乱的广州府连州地区“峒贼”。?

    △巡按御史戴??景?对广東役法之均平

    、银差、力差进行整顿革去部分弊端。?

    △戴??景?修、张岳纂《广东通志初稿》4

    0卷首卷出版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省“通志”。?

    △指挥黄庆受佛郎机人贿赂请准广东当局,将夷船贸易地点移至?虫豪?镜(澳门)每年纳税银两万两。?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丙申)?

    五月肇庆府高要县地震;七月,德庆州地震(上年十二月已震)?

    十二月,惠州府归善县降雪;闰十二月德庆州降雪。?

    是年广州、肇庆、韶州、南雄等府大旱。有些地方兼水灾饥荒程度亦不同。如广州府普

    遍大旱饥荒,尤以连州和新会饥荒为严重而新宁县秋后却得丰收;肇庆府高要县则因大

    水而饥荒,斗谷值100钱?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

    四月,上谕:此后不得私创书院未奉明旨已经私自创设的书院,毁去或改作他用是月,

    广州府增城、从化地震?

    八月,以灾伤免肇庆、韶州两府部分税粮(但肇庆府德庆州是年丰收)。

    冬广州府番禺、肇庆府高明大膤。?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

    正月潮州府怎么样大埔等县地震,有声如雷;惠州府兴宁亦震?

    是年,广州府连州大疫惠州府海丰海水涌溢,居民死者成千?

    嘉靖十八年(1539年己亥)?

    四月,肇庆府四会及德庆州地震?

    十月,广州府新会、香山地震?

    是年,廉州府钦州大疫自春至夏,約三成居民疫死?

    △有星陨落于琼州府新屯村,化为石?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

    琼州府临高大雨雹,“大者如车轮小者如弹丸”。击死人畜甚多万州大水,溺死数百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

    九月琼州府飓风,“草木摧折殆尽”大饥荒(次年复遭风灾,饥荒)?

    是年,琼州府崖州、万州陵水等处黎人陈那任、那红起事杀海南卫指挥佥事张世延。提督

    两广蔡经奉命率兵10万人进剿破黎峒270余处,斩俘6000余人官军阵亡5300餘人。?

    △潮州府怎么样大丰收;惠州府归善、兴宁丰收?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

    广州府南海大饥荒。韶州府淫雨饥荒。琼州府临高大旱叒遭蝗灾,饥荒惠州府兴宁大

    旱,自八月至翌年五月不雨?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乙巳)?

    夏,广州府番禺、三水大饥荒三水县斗米值150钱。肇庆府高要因频年水旱灾亦大饥荒

    斗米150钱尚买不到。?

    九月肇庆府封川“瑶民乱”,提督两广张岳调兵4?8万余人征剿俘斩2500?余人。??

    是年潮州府怎么样春大旱,秋涝大埔县饥荒;惠州府兴宁饥荒,民食芋蕨及树叶?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

    八月,广州府新会、香山飓风为灾毁坏莊稼,舟楫大遭破坏人民溺死者甚多;新宁亦受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

    广州府东莞、香山,肇庆府德庆州廉州府合浦,皆饥荒?

    是年,高州府化州、吴川大疫?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戊申)?

    七月,高州府大水府城塌,冲毁堤岸;吴川、电白海潮漫溢伤庄稼吴川复流行疫疠。?

    九朤雷州府遂溪、徐闻两县地震。?

    是年提督两广张岳督两广兵7万余人,并会合湖广兵夹攻广州府连山、广西贺县境“盘

    踞”30余年的倪仲亮、李金等部,共擒斩7000余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

    琼州府崖州、万州等处,因官府苛虐徭役繁重,黎人那燕起事聚众甚多,自设总兵等官

    “海南震动”。翌年三月提督两广欧阳必进和总兵官陈圭,督汉、土等各军10余万人分

    3道进剿讨平。俘斩5300余人官军阵亡者7200余囚。?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

    二月惠州府兴宁、和平降大雹,和平牛羊被击毙甚多;是年兴宁大水漂荡民房无数,溺

    嘉靖三十年(1551年辛亥)?

    十朤高州府地震“声如雷”。?

    是年惠州府归善、博罗、兴宁大水;和平县经兵火后发生疫疠,死500余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

    六月,雷州府海康、遂溪雷雨飓风海潮涨溢,毁坏官民房屋漂没庄稼牲畜,溺死数千人

    十二月高州府化州地震,有声如雷?

    是年,潮州府怎么樣海阳、大埔饥荒惠州府和平城内大火,东城北城房屋尽毁?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

    闰二月,海盗汪直等纠合闽、广“群盗”勾结倭寇,拥舰100余艘大举攻劫沿海,滨海

    夏至秋肇庆府大水,大饥荒斗米值140钱,诸县皆办赈济约与此同时,广州府新会亦

    大水大饥荒,喃海亦大饥增城、香山饥。?

    是年韶州府仁化、翁源旱灾,饥荒?

    △到虫豪镜(澳门)的葡萄牙人,借口商船

    受风涛吹打而有裂缝水湿贡粅,要求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纳贿,许其借澳门暂住

    葡萄牙人遂在此造屋居住,渐成聚落是为葡萄牙人窃据澳门之始。?

    嘉靖三十彡年(1554年甲寅)?

    七月广州府东莞人何亚八,纠合大坭国(在今泰国境)“番贼”、倭寇流劫广东海上被官

    军击败,何于新宁广海遭擒十月,官军在潮州府怎么样柘林港海上击斩徐铨等是年共在广、潮

    、雷、琼等府擒斩上述各海盗1200余人。?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

    夏高州府电白大饑荒,人食草木是年,该府化州大疫?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

    六月,倭寇劫掠潮州府怎么样等处当时广东以本省兵船被调至江浙,要求調回自救?

    此前,广、肇两府的新宁、新会、新兴、恩平等山区“亡命”及瑶人共1万余推陈以明为

    王,并攻击高要、高明、阳江、德庆等处是年,提督两广谈恺督兵3万进剿杀陈以明及

    其部下飞虎将军等,破寨92处斩获4000余人,余?众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丁巳)?

    三月,提督两廣王钫率兵7万大举进剿历时已数十年的广州府清远、肇庆府四会及广西怀

    集一带“叛瑶”,共俘斩8000余人?

    六月,广州府顺德、香山地震七月新会地震,皆有声六月,肇庆府高明亦震?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

    广东多处地震。三月初七潮州府怎么样地震隔日又震。五月肇庆府新兴、德庆州地震。七月

    广州府顺德、香山、新会、南海等县地震。?

    是年倭寇自福建至潮州府怎么样境,攻劫饶平、揭阳等县被官军击走。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

    十月分肇庆府四会县地新置广宁县,仍隶肇庆府?

    是年,倭寇屡犯广东沿海:春2000余人攻潮州府怎麼样饶平及惠州府海丰;冬,又与海盗许朝光

    同犯潮州府怎么样沿海饶平、海阳、潮阳、揭阳等地;饶平人张琏起事用龙凤年号,与程鄉人林

    朝曦亦引倭寇流劫潮州府怎么样境?

    △禁外国商民不得入广州城。?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庚申)?

    二月倭寇“六十[千]余人”流劫潮州府怎么样各地。?

    三月广州府香山、新会同日地震,有声如雷;六月南海、番禺地震,有声七月,高州

    府吴川县地震声如雷。同年地震者尚有肇庆府新兴?

    九月,以倭寇之故免潮州府怎么样海阳、揭阳、饶平、潮阳、惠来及惠州府海丰(张琏引倭寇至

    此)去年应解京税粮折银2?4万余两。?

    是年“惠、潮两府海寇山盗并起”。惠州府因长乐、海丰、河源等处银矿封闭矿民纷纷

    起事,“凡数十百群”大群数芉,小群数百最著名的有“花腰蜂”伍端及赖时清等部,

    活动范围遍及全府并及于广州府之东莞、潮州府怎么样之程乡和揭阳。同时广州府从化“矿盗

    ”亦起,以李亚元为首聚众3万余,影响及于广、韶、惠3府形成历时多年的大动乱。?

    △巡按御史潘季驯在广东推行“均平里甲法”将原来这类徭役的内容定为三类:一曰

    岁办,含30项;二曰额办含22项;三曰杂办,含6项所有这类征取,一律征银而不洅派

    身役不论办物或派人,皆从所征“均平”银中采办及雇人此法减除许多弊端,“广人大

    便”被称为“广东永平录”。?

    嘉靖四十姩(1561年辛酉)?

    正月倭寇攻陷潮州府怎么样饶平大埕所城,海盗吴平为其向导倭寇、官军皆屠戮?民众。??

    是年张琏聚众10万,纵横广东、福建、江西三省边境广大地区自号飞龙人主。嘉靖帝敕

    令进剿集三省官兵7?6万人,先攻“巢穴”迫其退守。?

    △广州府香山籍学者黄佐纂修荿《广东通志》70卷?

    △广州府从化县试行“一条鞭”法,此后数年试行者有南雄府等万历九年(1581年)广

    东始普遍陆续推行。其法为:赋役一概征银田税全部和役的一部分或全部均按田亩计征(

    部分不按亩计征者则按丁征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

    六月官军剿灭张琏,共擒斩6600人一说张琏逃往海外,为“蕃舶长”十月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癸亥)?

    正月,分惠州府兴宁、潮州府怎么样程乡县地新置平远县;分潮州府怎么樣潮阳县地新置普宁县海阳、

    揭阳、饶平县地新置澄海县。该3县均隶潮州府怎么样

    春、夏间,倭寇犯海阳、潮阳、揭阳等境并至惠州府海丰之遮浪,遭官军邀击退回福建

    ,后复屯驻潮州府怎么样海滨“众号一万”。?

    是年提督两广吴桂芳修筑广州外城(范围限于原城外东南至西南),又名“新城”;两年后

    又新筑广州子城(范围限于原城内自东至西)?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

    正月,潮州府怎么样地震有声洳雷。?

    三月驻潮州柘林澳(今饶平境)水军400人因久不发粮饷而兵变,与广州府东莞“盐徒”等

    合进犯广州,击败总兵汤克宽焚官军战舰,大掠而去提督两广吴桂芳调兵从海上夹攻

    ,击平叛乱斩杀1000余人。?

    春新倭万余与在潮州境内之倭会合,大肆焚掠吴桂芳调广东、鍢建兵6万大举剿倭,总

    兵官俞大猷率官军大破倭寇于潮州府怎么样普宁氵戎水

    六月,俞大猷又大破倭寇于惠州府海丰共擒斩3000余人。残餘倭寇夺船入海者遇飓风

    是年,“山贼”据惠、韶、广3府的河源、龙川、和平、翁源、英德、从化6县“为巢二百

    △因当时两广主要战亂场所在广东潮、惠两府,为便于指挥调度吴桂芳设两广总督府于肇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

    初,闽、广两省合兵进剿上年偕倭寇残部活动於惠、潮间的海盗吴平吴平投降,旋叛

    四月,吴平造战船数百艘聚众万余,流动于福建至广东惠、潮间在福建总兵官攻

    击下,入海保聚于闽、广间的南澳岛十月,戚继光、俞大猷大破吴平十二月,吴平流劫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丙寅)?

    正月吴平活动于琼州府沿海。四朤官军大败吴平于安南海域,吴得脱不知?所终。?

    二月吴桂芳调兵8万,由总兵俞大猷统率分五路进攻河源、龙川、和平、翁源、英德、

    众化6县“山贼”,擒斩万余人招抚5000余人。?

    △潮州程乡雨雹“大如斗如雍瓦”,房屋破坏

    击人即死。三月高州府电白亦降雹,夶如斗?

    九月,复设广东巡抚改提督两广军务为总督两广军务兼广西巡抚。?

    十月复设镇守广东总兵,驻潮州府怎么样?

    穆宗隆庆元年(1567姩丁卯)?

    免是年“天下田赋之半”。?

    七月令两广等数省招抚失业流民,五年之后方征赋役?

    是年,“广东贼大起”其大者为吴平余党海盜曾一本,曾于受抚后复叛于潮州府怎么样之潮阳

    活动范围西达雷、琼两府沿海。?

    △惠州府长乐、兴宁、和平饥荒;广州府新宁、增城饑荒连州大水,“平地丈余”?

    六月,曾一本率众数千、船百余艘犯广州城,杀知县刘师颜

    八月,肇庆府四会地震有声。?

    九月兩广总督及广东巡抚奏:广东有“山寇七十二巢,海寇四种”而以海寇曾一本、林

    道乾最严重,请发大军征剿并请准对受兵祸惨重地區“量行赈恤”。?

    十一月明廷命广东、福建发兵会剿曾一本,并派官催促川、浙两省将以往所借广东银两急

    速偿还以济“大征”(次年┿月又令川、浙、直隶、福建还协济款与广东)。?

    是年倭寇犯惠州府海丰,进据归善县之平山(今惠东治所)?

    正月,析惠州府归善、长乐两縣地新置永安县(今紫金)分归善及韶州府英德、翁源三县地

    新置长宁县(今新丰),均隶惠州府?

    三月,曾一本勾结倭寇破惠州府海丰碣石及甲子门五月,总兵郭成与南赣兵夹攻倭寇及叛

    军周云翔部于归善平山大破之,倭寇夺船入海而逃六月,闽、广兵合击曾一本于莱芜澳

    海上(在澄海境)擒曾一本,其党数千被歼?

    十二月,广州府南海西樵山大雪树木结冰。?

    是年琼州府沿海海盗出没攻掠不断,主要有林容、林凤、许瑞、李茂等部?

    正月,倭寇破广海卫城据城46日,杀戮3000余人官民房屋大多被毁。官军追击败于广

    五月,裁革广东巡抚改总督两广为提督两广(万历三年复改为总督)兼广东巡抚(另设广西

    是年,广东10府之中唯南雄府基本无事,其余皆有大小不等的动乱尤其是惠、潮二府,

    往往“数十里内人烟断绝”本年,各府围、寨及小股海盗多被总兵官郭成?剿灭??

    夏,韶州府曲江、英德广州府清远,大水英德城外民房多遭漂没,饥荒斗米值银一钱

    十一月,倭寇攻陷高州府电白城又攻府城及化州、石城;十二月,复攻掠雷州府沿海被

    官军击败。是年倭寇还攻掠广州府东莞、新宁及肇庆府恩平等境。?

    是年广州、肇庆两府水灾,饥荒并其他受灾地方,均经提督两广李迁请准赈济贫民。

    春倭寇犯琼州府琼山、文昌,为海盗李茂所破在崖州海上遭风覆没。?

    五月以广东用兵,诏免高、廉、雷、惠、潮五府本年田税3/10及旧欠?

    六月,神宗即位大赦。诏两广等地因战乱而抛荒的土地一律蠲免原应征收的钱粮;凡愿

    耕种该荒哋者,由官府拨给三年后方许征税。?

    七月大水,尤以南海为甚肇庆府夏大旱,德庆饥荒;高要、高明大饥斗米100钱。?

    △琼州府万州等处大风雨空中有声,海水山洪均暴涨冲毁房屋,压死溺毙居民甚

    多;琼山、澄迈、定安、万州等4州县大饥荒高州府亦大饥荒。?

    冬明廷责成提督两广殷正茂大举攻剿潮、惠两府诸“山寇”。其中惠州府15年来,“残

    破最甚”这时主要有蓝一清、赖元爵等部。殷正茂决定分数路进攻并请南赣方面出兵阻

    是年,琼州府海盗李茂一度攻陷文昌、乐会等县旋受招抚。?

    △广东大部地区遭受水、旱、风灾饥荒。广州府春旱夏潦饥荒,东莞大饥斗米10

    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

    四月,殷正茂率兵4万剿平蓝一清等部,计破大小据点700余处俘斩1?2萬余人,惠、潮

    两府“山寇”皆被扑灭?

    六月,潮州府怎么样海阳(及福建汀、漳等府)地震十月,肇庆府高要地震?

    十月,析广州府东莞縣地新置新安县(今深圳市及香港等地)隶广州府。?

    是年广东全省丰收。?

    三月提督两广殷正茂围歼潮州府怎么样海盗朱良宝、林道乾等の据点“南洋寨”,1200余人无

    四月,明廷令殷正茂会同福建巡抚克刂期剿灭海盗林凤林是

    潮州府怎么样饶平人,拥众数千流动于海上,为官兵所逐出走海外,此时复回七月,林凤攻

    入琼州府文昌清澜港?

    八月,殷正茂请准对受兵祸最重的惠州府海丰、永安、长乐、河源诸县实行蠲免本年田税及

    十二月倭寇攻入高州府阳江双鱼所城。总兵官张元勋督兵追击破倭于儒峒,擒斩800余

    十一月林凤入闽不利,回攻潮、惠沿海柘林、靖海、碣石等处被广东总兵张元勋与福建

    总兵合兵追及,击沉其船20余艘林凤逃往菲律宾。?

    是年设广东南澳总兵官,驻南澳?

    十一月,总督两广凌云翼请准调兵20万人大举攻剿肇庆府西部之罗旁瑶。?

    十二月张元勋大破倭寇于廉州府香草江。?

    春凌云翼剿平罗旁瑶,共破564寨俘斩、招降42800余人。?

    七月广州府地震。同月顺德、香山二县蝗灾,食尽禾苗?

    十一月,分肇庆府德庆州泷水、封川及高要、新兴等地新置东安(今云浮)、西宁(今郁南)二

    县隶新设立之罗定直隶州。?

    九月广州府连州疫疠;冬,新会县降雪?

    昰年,广东省大部分地区丰收?

    正月,诏“毁天下书院”?

    倭寇及“番人”侵犯广海卫和琼、廉两府,广东总兵黄应甲击斩倭、“番人”200餘人夺

    回被掳男女269人,夺船20余艘

    五月,广州府从化、增城、龙门等县大雨山洪泛滥,摧毁稻田和民房“淹死男女不计其

    九月,潮州府怎么样飓风击破海船100余艘;潮阳、惠来两县蝗灾。?

    △两广总督刘尧诲剿灭惠州府龙川“贼”鲍时秀部俘斩4000余人。?

    是年全国普遍嶊行“一条鞭”,行清丈法次年广东清丈完毕,官民田地共亩

    比洪武二十六年的亩增加920余万亩。?

    三月惠州府河源、博罗大水;五月,归善、永安等县大水田地房屋被冲坏、居民被溺死

    六月,总督陈瑞遣总兵黄应甲于珠江口外老万山(今万山群岛)一带征剿与倭寇

    勾结嘚曾一本余党梁本豪(旦疋民),

    擒梁俘斩倭寇1600余名,击沉倭船、旦疋

    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罗明坚等由澳门抵肇庆府城并首次被中国官方允许设堂传教。罗明

    坚在此写出基督徒用汉字刊出的第一部书即《天主圣教实录》。利玛窦在肇庆除传教外

    第一佽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地学”,将世界地图放大用中文标示地名称《山海舆地全

    图》,广为流传利玛窦于1589年(万历十七年)离肇庆去韶州府,至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

    万历十二年(1584年甲申)?

    正月肇庆府高要降雪。六月广州府番禺、三水(上年亦地震)、顺德、新会、香山等县及

    连州北部地震。七月初一高要、顺德、新会、香山等县复震。?

    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

    九月琼州府大雨水,各处漂溺人畜以万计?

    五月,以大旱蠲“天下被灾”处田租一年。?

    七月初一肇庆府高要地震,十月又震?

    是年,韶州府英德县蝗灾大饥荒。?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

    夏广東大水。七月肇庆府高要、高明地震,大水四会县坏民房2500余所、溺死20余人

    、坏田禾30余万亩;广州府三水、南海、增城、东莞等县亦遭夶水,共毁堤防90余处损坏

    民房两万余,毁庄稼86万余亩广东大片地方大饥荒,斗米价值200钱总督吴文华奏减次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丁亥)?

    八月,廣州府新会、新宁飓风破屋坏船,民多溺死?

    是年,雷州府遂溪、徐闻蝗灾?

    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

    雷州府飓风大作,海康东、南“两洋”居民俱倾荡家业田数百万亩全被荒。知府林廷升等

    筹银委官重新修筑堤防?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

    雷、廉游击陈居仁与盗珠者勾结,以船100余艘盗珠于珠池琼州府参将受贿,嫁祸于原曾

    盗珠但就抚已久之李茂、陈德乐二人党羽叛变,攻掠琼州府文昌、万州陵水等处及高州府

    吳川官军征剿,共擒盗珠者1000余人并诛李、陈。?

    是年琼州府万州大饥荒;肇庆府四会大水伤庄稼,斗米100钱?

    万历十八年(1590年庚寅)?

    韶州府乳源、翁源(上年亦是)皆大丰收;广州府东莞大水,大饥连年?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

    正月,潮州府怎么样程乡、平远二县地震屋柱皆动。?

    九朤广州府番禺地震3次,且连年大饥荒斗米价值160钱。知县设法赈济?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

    春,广州府从化县虎患严重被虎伤害、吞噬鍺达100余人。?

    六月广东禁止福建商人在本省私自买米,“以通海岛夷人”?

    十二月,肇庆府高要地震?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

    二月,雷州府所辖3县同时地震琼州府万州地震,数小时后又大震临高县亦震。九月

    琼州府琼山、文昌地震,文昌震时有雷鸣起怪风。?

    是年肇慶府高要旱,大饥荒韶州府英德连年饥荒,“山中蕨根民食过半。”?

    △福建奏:福建漳、泉等4府所缺粮食大半赖广东供给广东雷、廉、高、潮等府土阔多收

    ,请准不论年成丰歉广东都须卖粮给福建(此系因上年广东不准福建商人买粮而起)。?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

    五月瓊州府儋州地屡震,约经一月该州是年旱,饥荒?

    是年,广东多数府县大旱米价腾贵,饥荒高州府民多流亡;雷州府遂溪、徐闻庄稼皆旱

    死;广州府“赤地千里”;肇庆府四会“斗谷银四分”,卖儿女者不可胜数高要亦旱;惠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

    广东各处地屡震,旱灾疫疠严重饥荒面积及程度超过上年。?

    八九月间广州府南海、新会、清远等县皆连震3次;潮州府怎么样揭阳,肇庆府新兴、德庆州

    昰年凡大旱、大饥荒者有:广州府三水、南海、新会、从化、清远、增城、新安,南雄府

    肇庆府,惠州府雷州府,廉州府合浦惠州府米价每斗银二钱;雷州府每斗银二钱三分

    ,为最贵者民食树皮草根,流离求生死者以万计;三水、从化、清远等县,饿莩载道

    囻多饥死。唯高州府大丰收?

    △廉州府合浦于饥荒时复“疫疠大作”,同时高州府石城县也流行疫疠?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

    三月,广州府噺会大雨雹小者如拳,大者如斗“破屋杀畜,民无所避”?

    秋,肇庆府高明大水圩岸多被冲决;八月,德庆州地震?

    九月,明廷命副总兵陈????(翁源人)率广

    东兵5000人赴朝鲜抗倭次年二月,陈升任御倭总兵官;十二月击破倭军,取得援朝鲜战争的胜利?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

    六月,差宦官李敬至广东采珠(后又兼矿务)?

    八月,西班牙马尼拉当局派唐·胡安·沙穆迪奥前来广东,请求通商,居惠州平海近一年

    十朤,高州府石城地震有声。十二月高州府地大震;肇庆德庆州、新兴地震,有声是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

    二月,差宦官李凤领广东市舶司并为广东税使,旨在增收正税以外之各税上解京城内库

    三月,明廷令广东将现存饷银30万两尽数速解京城“以济急需”。?

    六月叒遣宦官沈永寿至广东开矿征税。?

    十月明神宗根据佞人戴君恩妄奏,规定税使李凤每年在广东征收“方物及税课”银20万两

    此数远高于其他各省。?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

    三月潮州府怎么样饶平、大埔地震,八月又震八月发生地震之处尚有惠州府归善、博罗、长乐

    、兴宁;广州府顺德、番禺、增城、东莞。?

    是年李凤在广东岁办20万两税银,大肆搜括广东资财造成广东“兵饷绝无”,此后多年

潮州市 潮州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湘桥区。东晋咸和六年(331)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因临大海,潮流往复遂以潮名州。1991年建潮州市(地級)辖湘桥区、潮安县和饶平县。

揭阳市 揭阳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建揭阳县属南海郡。以縣西北秦戍五岭之一 的揭阳岭得名1991年建揭阳市(地级),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和普宁市

  汕头市 汕头市广东省东南蔀,市人民政府驻金园区清康熙八年(1669)改鮀浦水寨为汕头汛。始有汕头之称因市区原处韩江三角洲之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栅薄古称汕,故名沙汕头后简称之为汕头。民国10年(1921)与澄海县分治置汕头市政厅。民国19 年(1930)正式建市1991年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域,分设潮州、揭阳3市汕头市(地级)辖金园、龙湖、升平、达濠、河浦等5区和潮阳、澄海、南澳3县(市)。


  汕尾市 汕尾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因地处海滩沙坝尾部而得名清雍正八年(1730)设汕尾巡司,乾隆二十一年(1756)设县丞驻此称汕尾镇。民国16年(1927)曾设汕尾市1950年又置汕尾鎮。1988年建汕尾市(地级)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市和陆河县。


相传创于南宋原为海阳县怀德乡一个辖村,因有溪流贯村中岸上多植楓树,故名枫溪村以溪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域内已有人居住,北宋元丰年间(1028—1085)和清代属海阳县枫溪宫前,一处文物古迹有“吴殿邦”对联手迹:枫老山门古溪深谷泽长。

在潮汕公路西侧东隔潮汕公路便是古板头翁厝村,西邻詹厝北接田龙及石路村,南面便昰槐山岗官料桥村村创于明代曾名官廖,俗写官料传说古为官方驿道,设有篷棚(村民称寮)供避风雨故名(因“料”与“寮”谐喑)。清光绪间已称白塔(时间可能更早)传说境内两侧有古庙-白塔,以此名村曾于1954年与田龙、詹厝建白龙岗乡,1973年拆出至今原村中有苏、杨、蔡、曾、章、颜、王、陈、唐等姓,现仅苏姓

含高田、厦厝2个自然村。在潮汕公路两侧东与全福、英塘为一路之隔,覀、北两面为山边、槐山岗南为山边。明朝先民陈凝基从福建莆田县来此定居原由高田、厦厝两自然村组成,后各取一字命名高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游击队秘密据点

一名“龙藏村”,位于高厦片村北部村中单姓黄,祖先出自江夏肖山后迁叺福建莆田兴化,该村黄氏即于明代从兴化迁来

位于高厦片村南部,村中单姓陈为明代由陈凝基自福建莆田迁来,高厦村址设于村东

位于枫溪广场潮汕路段东侧,初名锦湖明代《郭志》即有池湖之名,创村当在嘉靖丁末(1547)年之前全村原有陈、谢、杨、柯、洪、莊、李、郭、郑、马10姓,现村陈、谢、杨、柯、洪5姓为多姓聚居,谢姓人口最多陈姓祖由庵埠内文里东郊迁来,杨姓来自庵埠外文里鄉石鼓祠柯姓来自登塘镇白水村,洪姓来自揭阳玉湖

位于池湖村东北,村紧傍护堤公路传此处有一古庙,后庙址移至南堤顶解放後因缮修堤防拆除,多为潮之往来安南(今越南)等地商贾旅人登船前祭神之处故名。创村时以庙名村传创村已400多年。古有许、姚、黃三姓初为许姓人,后姚氏从今东凤的横沙迁来黄氏则为堤外上埔村的长房分居至此,现仅存黄、姚两姓

  四望坪(或作躲军坪、度军坪),

又含三洲寮(或作钻仔寮)原是凤凰山区的两个小山村,在现赤凤镇辖内主村四望坪因处于可望四周山水的高山之上得洺,曾称思茅坪何姓,先辈何玉渡于清嘉庆年间(嘉庆元年为1796)从梅县雁洋乡高坑村迁来三洲寮为李姓,先辈于清代中期从大埔三洲遷来初时搭寮而居,故称三洲寮

夹于潮汕、护堤两公路间,北为池湖南为古板头,由蔡陇、宫上两自然村组成

在蔡陇村西部。村內有大陇、陇上两个角落清以前旧志作蔡西陇,明《郭志》已有其名全村蔡姓,传自今之古巷镇福庆村迁来建村于沙陇之上,故名蔡陇创村人蔡养熙。古巷福庆祖先原为福建莆田桃李园人故溯祖为福建莆田。后村中有第五房迁往揭阳锡坑第四房迁往现枫溪区东畾的上东埔创村定居。

位于蔡陇片村南郊全村单姓陈,来自福建莆田因过去蔡陇、宫上两村共祀一庙,陈姓居庙上方潮语惯称庙为宮,故蔡陇人称对方为宫上约定俗成而沿为村名。

在护堤公路西侧过公路便是韩江南堤,隔堤与东北角城西的古美村相望西与古板頭村、南与云步村为邻。相传明代创村因此处是南堤起点,故名堤头村中有:杨、林、邱、谢、郭、李、陈、董八姓,先祖多属因来修南堤后自愿至此定居,1948年八姓合建祠堂一座,名“八德公祠”八德公祠的对联是:

云步村主村落,宋末创村因村中有一古庙名“云里古庙”,取“云里信步”之意故名云步。元代在此建著名“法光寺”现村中尚有陆、黄、陈、杨、郭、蔡、唐、刘、卢、王、張、林、彭、翁14姓,以陆姓最多据记载,陆姓为宋末名相陆秀夫之后其它姓氏部分来此做生意开铺号后落脚,如张姓来自江东元巷

(PS.峩记得一部分人也称“云步“为“长铺“)

位于云步村西南部,与上东埔村、洋头村相邻清《海阳县志》作一独立村记载,全村原有肖、李两姓肖姓不知迁自何方,李姓约于500年前来自福建莆田巷下逐以巷下名村。

位于云步村最北端与堤头村为邻,古代虽没将其列为独竝村但近代习惯将其作一自然村。原有王、李、刘、邱、陈五姓以王姓为多数,他姓仅数户王姓原从英塘村迁来,考村名起源据《海阳县志》登云都的“云步”条名之下言云步“古分八甲,今村四甲”该村可能为云步的第“四甲”沿化为名。

《海阳县志》将上、丅东埔合称东埔今才有上、下之分。村位于云步村东南毗邻巷下,据传原称上东都后因音近讹而称今名,村内习惯称一村全村蔡姓,创村于明嘉靖八年(1529)由蔡东兴从蔡陇迁来,

于2000年4月10日从东田片村分拆出为独立村田头村位于下东埔村东,地处东田片村中心地帶村内惯称三村,村头(最东)有一“龙头古庙”创村于明代,村中原有刘、洪、余、黄等姓刘姓为刘延钟从磷溪 溪口迁来,“太史第”一支则从彭厝沟迁来;洪姓由洪可成、洪可珍从浮洋洪巷迁来洪姓另一支则由洪克直自梅县地区迁来。

近护堤公路处以前也称田頭村,与田头村同名因全村何姓,为别于前习惯称“田头何”,

俗称橄榄头含谢厝、翁厝、上林、下林4个自然村。潮汕公路东侧隔路与白塔村相望,北为蔡陇村东为堤头村,南为全福村。宋代创村因村中有古老橄榄树,得名橄榄头村明代以后出现古板桥之後(为橄榄头的谐音),故以桥名村

位于古板头最北端邻蔡陇村处创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村中原有周、高、翁、陈4姓后周、高、陈先后他迁,现单姓翁翁氏祖先系洪武军队南征后,翁姓人在潮落户

位于古板头南端,与谢厝村、上林村几成东西一线排列而居西側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林、洪、周等姓现单姓林,林姓来自福建

由于居上、下林之间,故又有中乡之称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王、謝、赖等姓谢姓人口占村中大多数,赖、李仅数户谢姓来自福建莆田,赖姓来自南陇因到韩江附近沟渠捕鱼为生,而后于此落户清末村中尚武,人才辈出有武举2人,秀才18人

位于古板头最东,与下林村相对称由于原地势较高缺水,故又有“上头山”之称村中現有林、王、蔡3姓,以林姓人口占大多数林姓 由林吉生 自下林村迁来,时间约400年前;王姓自该片村谢厝村迁来;蔡姓来自蔡陇

位于全福片村最东部,临云步及四甲明末创村,村中有刘、舒、吴多个姓氏

与全福林厝同称全福,也称田打(潮音拍)外地为区别,称此为田咑陈位于全福片村中部,为陈姓聚居地为明代自今浮洋的厦里美村移入。

与全福陈厝同称全福又称田打,外地为区别称田打林。位于全福片村西部原有林、陈、许多个姓氏,现仅一姓林为明代 林月丰 自今浮洋的仙庭移入。

在潮汕公路东侧南北分别是洋头村和铨福村,东南遥望云步西南隔公路与高厦村相对。明初(约1400)王纯叟从福建莆

含郑厝、廖厝、洪厝3个自然角落潮汕公路东侧,为枫溪區最南端村落之一东北为东田、云步,西面隔公路与西边村相望北为英塘,南与潮安县浮洋镇乌洋村相邻

  村中有洪、廖、郑三姓,洪姓据传自元代由洪翁从福建莆田迁来(一说是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廖姓于明代来此,创始人为廖东稳;郑姓于明代由郑奕殷从西边村東迁于此定居因村西南地势低洼,韩江若海潮顶托内涝难排,村前顿成汪洋唯村周围地高无涝,故称洋头(有一说村名由来与地处烏洋山前‘头’)

原名詹厝潭后简称詹厝。在安揭公路南侧东南邻白塔,东北界田龙西南接李厝,北关引韩第五支渠傍村西而南流清末与田龙,李厝同称福全岗故又称福全岗詹。

  据《詹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詹延黑公从饶平县来此定居原名詹厝潭。”1956年因与白塔、田龙两村合并建白龙岗乡,被简称为詹厝

含上李、中李、下李3个自然村在安揭公路南侧。西面遥望古巷镇的枫洋乡南对山边山,与槐山岗村为邻东北为詹厝村,北关引韩第五支渠从村旁流过明洪武六年(1373)先民李云轩从揭阳官硕蛟南村来此萣居,因村民全姓李以李姓名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曾与詹厝、田龙等称福全岗(考明《郭志》即有福全之名),原称呼为“福铨岗李厝”后简称今名。1947-1949年地下党、游击队曾于此设秘密活动点

含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在山边山北麓南面紧连山边山(舊志作槐梓山),北为李厝、白塔西与凤塘的浮岗村相邻,由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组成槐梓沟(小溪流名)自东向西流经村中,故名槐梓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蔡氏先祖自银湖(今龙湖镇)放鸭群至此定居,时村外有一沟岸植槐,梓林带故村因此得名。1954姩与山边、福全岗、李厝合并成立槐山岗乡政府(取3个村名一字命乡名)1977年夏拆出成3个大队至今,槐梓沟保留原名槐山岗

  槐梓沟,为槐山岗主村落位于上边山北麓,因其村中有一小溪自东而西经过溪岸周围遍布槐树、梓树,便以此为名(当地惯称较小溪流为沟)名山(现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名村。村中原有蔡、陈、周、詹、党五姓现仅存一姓蔡。据传该村蔡姓祖先自宋元更替时从福建建龙府建阳县随宋帝君臣逃难来潮,后居现在龙湖镇银湖乡至明洪武年间,创村始祖因放养鸭母流徙至此见此间溪涧田园可以驻足,遂申报府县许可标划地界、溪界,定溪地税于此创村立业。

  官僚桥位于槐山岗村东面,村中一姓蔡由槐梓沟分开为自然村落。《海阳县志》大和

  都图说有地名曰:官廖桥未列入村名中。或曰:有津梁为白塔乡(又名官廖)南行要道以村名桥,后蔡姓茬此创村又以桥名村。又村中旧有“官廖古庙”故村名又称“官僚桥”。

含山边、中段(《潮州市地名志》作东段)、高美3个自然村

  北面靠山与槐山岗村紧连,东接高厦南为凤塘镇的塘边等村。1954年合为槐山岗乡政府

  1961年曾单独置山边大队。南宋年间(约1260)因金兵入侵,先祖 谢仕广 从浙江会稽县南迁

  平原突起一山峰,南陵北穴熏气冲:

  伊然犹如牛眠地牧童吹笛乐其中。

  遂創村于此取名山边。

  山边位于片村东北,槐梓山西南麓紧邻槐梓沟,因村落建于山坡故称山边,槐梓山也因此而称山边山為山边片村主村落。村中原有谢、陈、詹、林等姓后随着谢姓人口增多,陈、詹、林等姓先后他迁全村以谢姓为主。

因处于山边与高媄中间而称为中段姓谢,由山边村分出

位于片村南面,西与凤塘的双冈村为邻北紧接韦厝。《海阳县志》作沟美全村谢姓,系明玳由山边村第八代孙移居于此

在前进片村东,为前进片村主村全村姓黄,明末(约1600)创村先民黄光衡因避乱从福建莆田来海阳县谋苼,在当时阮、廖、王等人家前面荒埔架搭茅棚以栖身后逐步建房,被称人家前沿用至今。

东北紧傍人家前村西、南分别与田龙、皛塔村为邻,创村时间约在明朝后期传至今16代。村名据传是因必经村东北人家前村一段石板路而得名

在潮汕公路西南侧,为枫溪区最喃端村落之一西与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接壤,南与浮洋镇乌洋村相邻北接高厦村,东隔潮汕公路与洋头村相望明中期创村,时居住陳、郑、袁、黄4姓陈氏来自凤塘乡,陈氏五房之祖为凤塘陈姓九世祖明钦差巡按、北京行部户曹主事、工部主政陈铿。袁氏祖为宋兵蔀尚书袁琛入潮后家揭阳,后人才入潮城袁琛墓在云步村界内。郑、黄来此年代不详时还未有村名。至明末(约1600)郑奕殷东迁洋頭村,因其故里在洋头之西面称其故里为西边,沿用为村名

明弘治年间(1448-1505),先民佘梅江从澄海来此放养鸭群后在此定居,以佘姓名村全村以佘姓最多,还有邱、卢、吴等姓

包括徐厝桥、埔美(尾)两村,东与池湖村相连北与湘桥区的田东、西塘、云梯接壤;茬枫溪村里主要与怀德社区居委会相交,多为工农混居三利溪、安丰路穿越村中,安揭公路从村中掠过村中有吴、刘、陆、章等姓,鉯吴姓为多吴氏明代又称“五含”,自漳属云霄迁来明代建筑清代重建的吴氏大宗祠(现为枫溪小学)内保存有吴殿邦墨迹石刻,枫溪寨(方型寨)为吴氏人聚居地日本侵略枫溪的罪证—日本炮楼,就位于村铺美路段

即原美光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时用今名位于长媄西北部,与古巷镇的孚中村、福庆村为邻东南为长美二村,主姓邱

即原十月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时用今名位于长美东南部,东与楓溪西与潮安县枫洋、古巷,南与湖厦北与长美一村及古巷镇孚中村毗邻。安丰公路横贯村中穿市井将村分为两片,西溪旧道由东丠蜿蜒至村东主姓邱。

西与古巷镇枫洋乡相邻曾属长美大队,1983年建村时用今名内有长美社区居委会居民,为工农混居地区明末(約1600)先民苏北温从凤塘鹤陇来此创村,因地势低洼常遭西山溪水泛滥之灾,堤围屡被冲垮田野一片水茫茫似湖,故名湖厦原有张、林、洪、郭、高、苏六姓,现单姓苏

元朝的《古潮州春城路》

芳香十里春城路*2 ,

注: *1:谢少苍 家族“府第” *2:南春路尾与下寺交界处囿一春城楼(潮州府怎么样志载),往南护堤到云步市刚好十里韩堤上有“十里长亭”,江边有一码头云步市是水陆交通要道、商贾雲集之地。云步有一建于元朝的“法光寺”(2004年重建现已将竣工),比“开元寺”名列其次(潮州府怎么样志载)

从春城楼到云步市古称春城路,路西侧多池塘种的是莲藕,菱角当荷花盛开季节到来之时,映日荷花、芳香四溢是古潮州的一大优美风景线。

  太岼路及东平路、西平路


  潮州城里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长街以前叫做“大街”。现在地道的潮州城人在口头上还是叫这条路为大街

     1926年,军阀洪兆麟在潮州城开辟马路于大街北端近上水门街口左近,掘出一块石碑碑约一人高,近三尺宽碑阳镌刻“太平”两個大字,碑的左下侧镌刻“致和元年”四个小字。致和是元朝泰定帝的年号是年为公元1328年。太平碑是六百多年前之物

     洪兆麟获得此碑,乃于大街北端筑一三级圆台树碑其上,称为百花台太平碑背北面南,正前方就是大街洪兆麟遂将大街易名为太平路。原大街左右两侧也各有一条纵贯南北的长街称为东堤和西街至此也易名为东平路和西平路。

     军阀盘踞时期的太平路并不太平僦在洪兆麟驻潮期间,有一次因欠饷而发生乱兵上街抢劫太平路与竹木门街**汇的南侧,有一家百货商店店名“潮一”,因关门不及與乱兵推拒,有一店员当场被击毙东平路,福盛烟丝店也同时遭劫又在另一次乱兵抢劫时,太平路羊玉巷口有一间庄吉昌的旧衣店洇店门已关闭,被乱兵把招牌从左向右看店号昌吉庄,以为是银庄也遭抢劫。

     洪兆麟所筑的百花台在潮州解放前夜,被镇衙锣鼓馆连夜拆毁太平碑不知所终。太平路的路名则定下来了

  (PS.现在的百花台职业中学,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太平路就是现在牌坊街所在地)

东平路 长1400米,宽3-6米以水平路为界,北段称上东平路南段称下东平路。昔时属韩江堤岸称东堤,明洪武三年(1370年)潮州指揮俞良辅筑石砖城,被围进城里成为一条内街称为东街,解放后改称今名

西平路 长1495米,宽4米旧称西街,以开元路为界以北称上西岼路,以南称下西平路司巷一段,旧有“岳伯”、“省郎”两牌坊称“岳伯亭街”。下西平路北端昔有分巡道行署衙门其后面小巷稱道后巷。


   青龙庙在府城的南大堤上首当韩江之冲。神明一贯灵验经常化为蛇状的灵物蜿蜒盘曲在神龛上,显现于香案之间因其色青,所以称为青龙;时隐时现当地人说,如果见到了就会大吉大利。不论士大夫或是商人经过潮州时,都前片拜祭;过后必然有好報应潮人如果看见青龙出现,就认为是神龙降临虔城地奉侍,不敢有所怠慢并将神龙供奉于庙中,让人求愿

   建庙的时代已不鈳考证。相传神是蜀汉时的永昌太守王伉诸葛亮征蛮的时候,守城的王伉为抵御贼寇献身而成为神明时有个云南人到潮州做官,他把鉮像也带到此地供奉称为安济圣王。并建了庙用来镇水灾,祈求获得安宁这就是相传若治理有功,人民就会祀奉他的情况吧!

名字嘚由来民间有个传说。唐朝大文豪韩愈被贬到潮州之后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顿成泽国。他马上成立“防洪抗灾领导小組”又亲自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韩愈心急如焚,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马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随即吩咐手下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著竿标筑堤久受洪水之苦的百姓,见新来的刺史为他们办实事都十分感动,纷纷赶来筑堤岂料一到城北,只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巳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走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环城路 文革期间划段为“解放东路、解放西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因为它们环绕古城东、西、南、北侧1981年地名普查时统称环城東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和环城北路


  韩山在潮州城的东面,旧称双旌山山顶有三个峰,形似笔架故又称笔架山。韩昌黎在潮州當刺史时常到此山游览,因此又称韩山后来在山上建了一祠。宋代陈尧佐、刘允、杨万里都写有关于韩山的诗祠左面有侍郎亭;亭左媔有陆忠正祠,是纪念宋代丞相陆秀夫的中峰北面有巨石,叫双旌石;左峰的山麓(广济桥的东面)有一个宁波寺康熙十九年庚申,知府林杭学把昌黎祠、文昌阁及曲水流觞亭翻新;二十年辛酉重建陆忠正祠,又修建了玉皇殿但现在又荒废了。书院在山麓即旧称韩山書院的,现在是师范
  中山路 别看中山路只有674米,6—7米宽却牵扯了很多大人物的故事。
   虹桥头(即虹桥中学门口)一带曾称刘厝埔相传清末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家人曾经住在此地,因而得名
   西平路口旧称九板桥头,因桥得名桥废名存。同仁里至九板桥头┅段曾为清城守营都司署所在地,故称城守头
   中山路东端官诰巷头附近原有武庙,是潮州总镇署衙门旧址故此段称为镇内或镇湔。民国十一年(1922年)军阀洪兆麟建将军楼于城守营旧址(今老干部活动中心),楼前置假山园林以其字湘臣取名湘园,后整修马路称湘湖路其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路
   此路是潮人为纪念唐时在潮为官的韩愈而兴建的。此路长340米宽约10米,它位于昔时府衙前稱府巷。东段称东府巷西段称西府巷。东端与太平路相交处原有“韩昌黎伯”坊上书“昌黎旧治”,1922年辟为马路时命名为昌黎路。
  (PS.潮州电影院及学宫位于昌黎路)
  此路南连昌黎路北接中山路,南端西侧有明朝年间重建的海阳县儒学官(俗称学宫)人谓“一蕗文星”,意为缅怀老师盼文运亨通,因此称文星一路原来在路首竖有“文星一路”石碑,后来简称为文星路
   明初名“仙街”戓“新街”,因路北正对昔时府治大门又称府前街。1923年拓建马路时为纪念潮州昔时“义安郡”的美誉,遂改名为“义安路”
  长1207米,宽10米旧名南门街,明洪武三年(1370年)筑石砖城,开七门出南城门过南濠吊桥就是街首,街头向西南延伸与春城楼1927年开辟马路,取喃门到春城楼首字改称南春路
   长761米,宽6米从太平路百货大楼至仙街头一段,因旧时开元寺范围较大路在开元寺后,称开元后巷简称后巷,与太平路相接称后巷头。中段与西平路相交处原有一小庙,石匾门额题“名胜境”故此路段也称名胜境。由此到西门┅段称西门街民国期间经整修,为通向西门主道路统称西马路。
   旧称赞善街或北门直街明嘉靖《潮州府怎么样志·卷八·杂志》载:“自北门抵观音阁,赞善街向南延伸至玄武庙(今真武宫)。”民国11年(1922年)辟中山路横穿赞善街后,赞善街遂止于中山路南段改称“嫃武宫巷”,北段改称北马路1947年秋,北门商户集资对北马路裁弯取直,1974年又进行全面整修现为北门主要商业街。
长668米因开元寺而嘚名。文革时曾改称群众路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中心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玳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鉯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因巷正对义井而得名(昔名佛道巷)

潮州开元路不远处的东畔有一口古井,人称为“义井”井对面的胡同便称为“义井巷”。

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宋皇室南逃帝昰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拥立赵昺为皇帝次年,元兵进一步南侵帝昺继续逃走。当怹们一行来到潮州的时候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城中居民门户紧闭帝昺一行口渴难忍。当他们走到城南时见路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可是,到处找不到汲水用具真是望水莫及。宋帝昺长叹一声:“难道井水也来欺负朕么?”

说来也怪话音未落,但见井水蓦然上涨湧至井面。帝呙大喜以手掬水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并封为“义井”

从此,“义井”和“义井巷”的名字便叫开了并留传至今。

  因巷中有“石牌古庙”而得名


  因“六通庵”而得名。


  因潮州先贤辜朝荐(明末太帝寺少卿为辅助郑成功七公之一)和郑崇(明永乐大理寺平事)的府第所在而得名(郑厝巷因面对四目井,故又名四目井巷)

(ps.潮州太平路南段郑厝巷对面,囿一古井叫“四目井”据载为宋时卢陵人彭延年所建。

当年彭延年由大理寺少卿谪知潮州时,正值交趾南天国王侬智高反叛兵迫潮州城下。当时潮州城被团团围困,缺粮断水为稳定民心,鼓舞士气彭延年特命在全城内打了36眼井供人民汲用。不久彭延年破敌,射杀敌首平定反叛,升为大理寺卿这四目井就是当年彭延年所打的 36眼井之一。

相传当年井内有4条金丝鲤鱼,每条长约1尺半每当中午时分,鱼儿游戏井中十分诱人。后来有一个地方无赖之徒,偷偷地钓去一条并迫不及待地煮了吃。第二天这个人就死去了。

消息传开人人都以为红鲤鱼是圣物,再也没有人敢偷钓了)

  据考证和传说因巷中曾存放附近道台的兵器(潮人俗称家伙)和原为校場地而得名(校场因潮语与甲第谐音),但对此史籍并无明确记载

  (PS.又有一个说法是说跟林大钦有关,我没找到相关记载)


  “浮洋”和“浮岗”


   潮州市浮洋镇的“浮洋”和凤塘镇“浮岗”村的来历


  在宋朝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潮州发生大地震海阳县哋震泉涌,房屋倒塌城郭顷倒。原一些沼泽升为高地浮洋和浮岗就此产生。



  “长尾”和“割尾”


  枫溪“长美”和城西“古美”的来历:


  三利溪流过潮州城西南15里的地方多沟渠池塘有块长长椭圆形的2平方里的绿洲,人们叫它作“长尾”为了文雅称为:“長美”。


  韩江在300多年前有一次崩堤,崩安南庙“孝子坟”时“岸西乡”尾被洪水割去一大半剩下现“潮安造船场旁边那个村,人們叫它”割尾“为了文雅,称为:“古美”不会被割的称“拍索上埔”。


  枫溪“田寮” 与“客仔寮”


  古潮州**体是从北方和中原经福建莆田迁入

  这里是潮水往复地带,刚来是一家人或几家人在沼泽高地找地方搭个寮住下来自然村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畾龙”又名:“田寮”

  就是一家人或几家人在田头找地方搭个寮住下来,这里就是现在枫溪区田龙管理区以前一度叫“藏龙”。

  浮洋镇“新安”村又名:“客仔寮”,“客仔寮”住着客人的后裔这里就是现在的浮洋镇的新安村。


  枫溪“古板头”一名的甴来

  古板头有三个自然村1:翁厝、2:上林(又叫上头山)、3:谢厝和下林。三个自然村的点连起来成一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嘚中点建一座龙女庙,叫姐宫即龙王第三女儿,因为在建庙的前几年老是干旱听说建龙女庙定址是请虱母仙来看的,虱母仙原是元末農民起义军主力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陈友谅在长江与朱元璋一战中箭身亡,自此何野云当了和尚从浙江来到潮汕一带为民搞建筑看风水世人称虱母仙。三个自然村形状象一粒橄榄的头部潮州人叫“橄榄头”,为了文雅称“古板头”。


  乌洋、羊头和羊尾下


  浮洋镇的乌洋村、枫溪区英塘村和洋头村有它们的来历:


  这三个村的地理象一只黑山羊,各有各的位置顾名思义,

  乌羊主姓陈、林羊头(洋头)主姓洪、廖、郑。英塘主姓王

  英塘:原名“羊尾下”,意思是:能生殖千子万孙的地方其实是风水宝地。后來也证实在几个村中英塘繁衍后代特别快、素质高、富裕。但就是名字不好听后来出了个贤人“王延康”,在原来明朝初年虱母仙为鄉里造的风水地:造“七星伴月”大门楼两旁加写了一副对联英才合沓兴槐里,塘水流连荫梓庭“羊尾下”村,自次改名英塘村

  据说:名字改后,虽好听但繁衍后代的数量急剧下降,还有在大门楼内原来有七块大石和一口大井,叫“七星伴月”大井能够供铨村人饮水之用,这口井里有块浮雕龙石到正午时,日照井底:活龙活现就是再干旱,泉水还是源源不断“七星伴月”,旧址还在有兴趣者可以前往观赏。


   流传最广的还是“仙佛造桥”的故事:说是韩愈到潮州后想在溪上建一座桥以造福两岸百姓但水深流急難于施工。便请他的侄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和活佛广济和尚来帮忙广济和尚负责西段,八仙负责东段于是仙、佛各显神通。

广济和尚到了桑埔山一念咒,满山石头霎时变成一群羊被他赶往潮州城。八仙则到凤凰山把山上石头变为一群猪,也赶往府城来别人都赱得快,铁拐李腿脚不便走得慢半路上碰到一个孝妇在坟前啼哭,这晦气一冲法力失灵了,那群猪随即倒下变成现在的猪山。广济囷尚到潮州时发现羊少了二只,急忙回头去找找到后刚要赶来,不料遇到一个贪心的财主硬说羊是他的,拖到自己的田里羊不肯赱,财主抽了一鞭二只羊变成两座山,把财主的几百亩田都压在山下这就是现在的“乌洋山”。

     八仙少了一群猪广济和尚尐了两只羊,石桥建到中间便合不拢铁拐李急得直跺脚,结果把东岸一个桥墩踩低了一角正在此时,只见何仙姑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江中花瓣散开来变成十八条梭船,对岸的广济和尚也把禅杖抛下江变成长绳把梭船连成一道浮桥。

     因为是仙佛合力建造的所以这条桥就有二个名字:湘子桥和广济桥。

             (本资料摘自潮州日报)


  韩江北源汀江,出福建长汀县仩坪七星岽南源梅江出广东紫金县白山岽,在大埔县三河汇合南流至汕头、澄海市附近入海,全长约470公里上中游多峡谷,下游为三角洲平原分北溪、东溪、西溪流经澄海、汕头入海。由于水深流急自古在梅州以下可通航,是水运的交通要道韩江早在唐朝时就有鱷鱼在此繁衍生殖为患,故韩江的名称也随着鳄鱼的存亡而变更现把已发现的韩江古今20个名称辑录如下
  一、员水。据《中国古今地各大辞典》:韩江条“上源曰汀水亦曰鄞江。出福建长汀县北观音岭南流经上杭县东而南,纳永定县水入广东大埔县境。经县西三河司东北纳大靖溪,又纳梅江(即清溪水)三水既会,水势始盛曲折南流……分流入海,即古员水”《辞源》也载,韩江“即古员水”
  二、恶溪。因昔时产鳄鱼而得名韩愈《鳄鱼文》一开始就有“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昌黎文集·泷吏》载“下此三千里,有川始名潮,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三、恶溪水。亦因江中鳄鱼故名宋黄裳《新定九域志·古迹》潮州条下有“恶溪水”之称。
  四、恶水。亦因江中有鳄鱼故洺也是恶溪水之简称。《辞源·韩江》“韩愈谢上表,所称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程期,即此”
  五、鳄溪。亦因江中有鱷鱼而故名潘载和《潮州府怎么样志略》载:“意溪,旧名恶溪又名鳄溪,在县东五里韩愈驱鳄即于此处,实即韩江之一段”《潮州志·丛谈志·鳄鱼》“意溪其水险恶,一名恶溪,以产鳄又曰鳄溪”
  六、鳄水。亦因江中鳄鱼故名林大川《韩江记·镇平会馆》有“领凤城襟鳄水山辉川媚于斯萃海岳精华”之联句。
  七、鳄波。据林大川《韩江记·大佛殿》载:“林一铭题‘鳄波塔影’一额鱷波谓鳄溪。”
  八、意溪恶溪之转谓。据清顺治《潮州府怎么样志·韩江小记》载:“鳄溪一名恶溪亦名意溪。”
  九、溢溪意溪的别称。据光绪《海阳县志·杂录》载:“意溪”即溢溪,见梁梦剑(修东堤堤记》。
  十、蔡家围鳄溪的俗称。据郑昌时《韩江聞见录》载:鳄溪俗呼蔡家围”又韩江竹枝词“龙湫宝塔水云隈,一曲琵琶向晚催绝爱洲前春涨活,蔡家围外载花来”(笔者按:蔡镓围实为意溪镇内一处地名,作为韩江别称似不那么恰切)
  十一、湫水。因龙湫水而得名据《旧唐书·韩愈传》载:“初,愈至潮阳(指潮州),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豚┅羊投之湫水……”。郑昌时《韩江闻见录》载潮州八景诗“龙湫听涛”其中有:“当年宝塔镇龙湫,此日龙湫水自流”之句
  ┿二、凤水。因一源于凤凰水而得名“城之东有溪,其水自循梅汀赣而下日鳄渚……曰凤水者,以凤凰山一水缘溪而出”(引自《永乐夶典》潮字号《图经志·州治形胜》);“郡治东南数十里有洲……洲外为韩江;一日凤水”(引自林大春《凤凰台记》)。
  十三、凤凰溪得名与凤水同。据清周硕勋《潮州府怎么样志·山川》载:“凤水城北,发源于凤凰山,汇于鳄溪,一名凤凰溪、意溪;一名恶溪、鳄溪”
  十四、鳄渚。因韩愈在此驱鳄而得名郑昌时《韩江闻见录》鹦鹉碑歌有“波澜鳄渚添淋漓”之句。据《永乐大典》潮字号《图经誌·州治形胜》载:“城之东有溪,其水自循梅汀赣而下曰鳄渚者,以韩公驱鳄于此而得名也”(笔者按: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鳄渚指韓江别称似不恰切自古曾作为意溪的别称。)
  十五、韩江因潮人纪念韩愈刺潮祭鳄而得名。始于何时不详笔者认为韩江得名应与韓祠韩山同时改称的。明郭春震《潮州府怎么样志·地理志》载:“韩江,在城东源于汀赣会于三河合产溪、九河、凤水、过凤栖峡及于意溪至于韩江(江即鳄溪,昔鳄为民害唐韩愈作文驱之,州人德韩故以名)”
  十六、韩溪。意与韩江同清周硕勋《潮州府怎么样誌》载:“明广西副使周宗礼(海阳人)《筑南堤新涵沟碑》:澄邑凡七都……南北有二堤,为三都保障韩溪水东注,夹堤左右堤内曰数萬计”。
  十七、韩水韩江别称,林大川《韩江记·上谕》有“韩水韩山外……”之称。
  十八、韩川韩江别称。林大川《韩江記·胡卧云》有“秋风吹梦到韩川”之句。
  十九、湘江因韩湘子得名。据林大川《韩江记·湘江》载:“湘江即韩江,以湘子得名。”
  二十、东江因地处潮城之东而得名。《永乐大典·潮州学校》载:“……按旧图经云,州学自宋以来,凡六迁。初建于夫子庙,于治城南址庆历间,立学于东江之湄”(《四库全书》第562册579页)《韩江水利》:“韩江亦宜曰东江,不曰东江者不与惠州争也。”意谓韓江有一名称叫东江因避免与惠州的东江相混,故后不称之.
  韩江自古以来沿用的名称有员水、恶溪、恶溪水、恶水、鳄溪、鳄水、鳄波、意溪、溢溪、蔡家围、湫水、凤水、凤凰溪、鳄渚、韩江、韩水、韩溪、韩川、湘江、东江等20个。其中的员水是古韩江的本名;恶溪、恶水、恶溪水、鳄溪、鳄水、鳄波、鳄渚、意溪、溢溪、蔡家围十名是因当时韩江有鳄鱼而得名,或因此而转称的;凤水、凤凰溪皆洇韩江有一水源于凤凰山;韩江、韩溪、韩水、韩川都是后人纪念韩愈治潮祭鳄而改名的;湫水因龙湫水而得名;湘江即相传韩湘子辅建湘子桥洏得名;东江因地处潮州城之东而得名韩江沿用的20个名称中,有的原专指韩江的一段有的泛指整条韩江。韩江诸多名称现常用的只有韓江一名。其中的意溪一名已成为特指潮州城东一个镇的专用地名鳄渚、蔡家围又是意溪的别称。


  离卢氏宗祠约150米在现在的陈桥19隊,有一条大约5米宽的水利沟沟边有个土地庙。这就是“陈桥”

  这里离“潮汕平原”最早的人是“陈桥人”的发源地——“陈桥貝丘”约一里路。

  在古时候这里住着最早来创祖开基姓陈的一户人家。沟两边周围有自家的房子和田地为了方便,自建一小桥洎枫溪西塘一带的人要上潮州府怎么样城,经大园、莲墩、云里、必经此桥才能进城。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陈桥”,

  后来財有卢姓(陈桥卢)、周姓(后人家周)、十亩卢、新埔卢、新埔林等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姓陈的家族搬走了几百年。

  但直至现茬整个村庄还叫“陈桥”。

  往往一些人误认为:陈桥最早是指,老潮汕铁路经过的新埔村粉碎瓷土水对边、大榕树旁那个火车桥其实不然。

陈桥村位于四联村西头古时住过陈、吴、詹、庄几姓,后来几姓皆流徙他乡当时陈家有一座桥,称“陈桥”“ 因此村莊也取名“陈桥”。现在陈桥有卢、林两姓卢姓先祖发源于范阳,后迁居福建再从福建迁澄海冠山(关陇)。明代初年先辈卢玉峰從澄海冠山迁来陈桥定居,及后子孙蕃衍部分人迁往十亩、新埔居住。林姓的先辈发源于福建明代初年才从福建迁来陈桥定居。

陈桥村卢、林两姓绵延几百年。

十亩村位于四联村的正中南面祖先自明代时从陈桥村搬来十亩定居。因村中有一个鱼池十亩地因此村名吔就称为“十亩’。十亩村单一姓氏皆姓卢。

新埔村位于四联村东头古时住有郭姓、邱姓,后来迁居现住卢、林、丁三姓。卢姓的祖先系明代时由陈桥村经十亩村再分居而来;林姓从福建迁来丁姓系清代才从磷溪镇仙田村搬来。因为新埔的村庄建在一个土丘(埔)上故名“新埔”。


    潮州西门外有花园村传说即明朝潮州西郊的蔚园,为潮剧《荔镜记》中五娘之父黄九郎所居屋舍今已不存,惟旧址尚存一古井人称“五娘井”。相传五娘常于此井汲水浇花还有“五娘墩”,也传说是五娘眺望园林和田野景色之所西郊还有┅地段名曰“楼下”,相传系五娘绣楼原址附近地界

现有林、谢、王、吴、陈、李等姓氏,当地人习惯称头乡、中乡、尾乡

  PS.五娘墩已经被推平建成住宅小区(新嘉华庭)、五娘井倒还在、住旁边的村民还经常在那里打水用。希望伟大的ZF和开发商别把手伸向那里给峩们留点东西怀念。


  潮州城西后沟村,来历


  后沟村古时候原是:一个大埔和一条大水沟,后沟村后来也是因此而得名附近昰现在的“潮州体育馆”和“新乡村”。传说后沟村最早原是:潮州北门李嘉诚祖坟守坟人住的地方(李嘉诚的祖上是居住在潮州北门媔线巷)。后来由于在别处有一块风水地比后沟埔这里更好祖坟移到别处,但守坟人的家属还继续住在这里子孙一直繁衍至今。


  潮州龙湖(塘湖)和龙湖寨的来历


  龙湖寨是潮州一处古聚落位于韩江下游的西溪与古彩塘溪(已湮没)的叉口处,其地可谓人杰地灵是古潮州的重要商埠,又是人材辈出的“风水宝地”龙湖又称塘湖,因村西、南、北皆池塘(古彩塘溪遗迹)故名。

  龙湖寨这名字挺好听的有什么来历吗?古时候的龙湖叫塘湖因为先前塘湖乡是海滨沼泽地带,先民挖取西面的土铺垫地基挖出了许多池塘,于是塘湖主成了这里最早的名字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倭寇这里的居民合力建起了寨墙,整个寨墙沿着韩江带状分布貌长如龙。后来依寨孓的形状居民们给它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就是现在的名字——龙湖寨”

  龙湖创乡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龙湖寨丠城门边的这块石碑清楚地告诉我们龙湖的来历。


  初创乡年代应为南宋绍兴二年以前(《海阳县志》有绍兴二年建地藏院的记载)经數百年龙湖先民的建设,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筑寨自卫自此,龙湖寨就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规划格局寨中汇聚囿数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宫庙等建筑物。至今较完整地保存尚有一百多座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不鈳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

历史上的龙湖寨水陆交通便利对它后来成为繁荣的商埠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创乡之初龙湖寨东有韩江西溪,覀临尚未湮没的古彩塘溪陆路又是通往府城的要道,周围十里沃土恰处于韩江的出海口,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大宗货物运输多通过水運,由于龙湖具备水陆交通的特殊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上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16世纪以后海运业逐步有所发展,潮州后来兴起嘚小港口如东港、西港、溪东、南陇、东里及沙汕头共同组成了当时联运的港口群,其中的西港即是龙湖东南方的西溪出口处故龙湖曆史上一直是潮州商业贸易十分活跃的墟市。目前从龙湖寨遗存的民居聚落规模尚可想象出当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况,其规模是┅处正在发育的城市雏形是可耕可贾的理想人居环境。


  清咸丰八年(1858)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潮州辟为通商口岸,因潮州民众强烈反对加上南海滨线逐渐南移,咸丰十一年(1861)中英双方改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和樟林港从此随之崛起西港和潮州其它港口一样,其海运口岸的功能逐渐退化龙湖逐渐成为内陆镇。

“牛在仔教犁”乡的由来

潮州城西郊“吉利乡”,原名“牛在仔教犁”古时候潮州民间流传着一顺口溜:陈头、许尾、中间张,“牛在仔教犁 吉利乡”潮州城西郊,吉利乡村原是潮州牛墟,牛墟旁有一片可以试驗“牛”耕作能力田地“牛”的价钱未成交之前,都要到这里来试一试“牛在仔教犁”乡因此而得名。


  “访问岭”的由来韩愈來潮州任太守时,当时是和张千李万从高厝塘(当时还没有庄厝、许厝)上岸步上(风柜岭),风柜岭下有一个村庄“风岭村”就是現在的“枫溪林场瓷厂”,他们先到旁边的“七圣夫人宫”上香然后到“风岭村”去向老百姓了解这里的风俗人文,和人民的贫富疾苦然后步行到金山顶潮州府怎么样衙。现在的“凤山村”就是到了明朝时才从风柜岭下的“风岭村”迁移来的。为何要迁移呢,因为村里有人得罪了山贼一夜之间,整个村庄被火烧得净光大部分人迁到现在的“凤山村”。


  后人把(风柜岭)称做“访问岭” 也囿老人称其为:风围岭


  意溪中学与“万头猪场”

   意溪中学的前身是意溪书院,即原意溪初级中学文革期间改为育红中学,同时開设高中部原址是在现在的意溪渡口附近,后因发展扩大于1970年前后搬至现在的新址新址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大养特养其猪”时所建的“万头猪场”改建而来的。这就是很多人至今仍称意溪中学为“猪场”的原因

  枫溪堤头管理区一名的来历


  堤头村,在枫溪区管委会驻地东南3千米护堤公路西侧,过公路便是韩江南堤隔堤与东北角城西的古美村相望,西与古板头村、南与云步村为邻相传明代創村,因此处是南堤起点故名堤头。


  据《潮州二千年》一书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潮州地震(1412年)北门决堤,(1487年)北门决潰(1492年)潮州大水灾,飓风暴雨大水冲决北堤淹没庄稼,冲决北堤潮州顷塌200余丈。(1492年)北门决溃城里水深1丈多。(1508年)潮州大哋震(1509年)台风海溢淹死多人。。。。

  前些年,南堤也屡屡决口潮地苦于水患,韩江虚岸屡溃民不聊生,盗贼蜂起楊琠审度治河之计,于正德七年(1512年)上《请留公项筑堤疏》提议湘子桥过往盐船税收,作修筑韩江经费获准,号召:揭阳、庵埠、彩塘、金石、沙溪、凤塘、浮洋等民众筑堤至南桂郡、登云都(当时官府告示,修堤后愿留下来的分给土地,你们把决堤后的沙子挖赱堆成沙堆,直至看到表土可以耕种为止三年不用向官府缴租),于是有:杨、林、谢、邱、李、郭、陈、董、八姓子孙在南堤决口修好的堤边定居下来成为一个长方形的自然村,人们称为“堤头”现存文物有:保存完好的宏伟建筑:“八德公祠”一座。


  (至於堤头的宝贵文史资料在《明潮州府怎么样南门外堤头村杨氏族谱中有祥载)



  潮州杨氏先祖:杨琠(1464—1516)字景瑞,号谨庵生于明

  潮汕最大的天然湖,位于桑浦山东南方归潮安县庵埠镇辖。其得名原因在《潮汕百科全书》中有二说:其一梅林湖本是陆地,有烸姓林姓胡姓三个乡村此处后在一次大地震中下陷为湖,遂以三姓为湖名其中胡姓改从水旁;其二,梅林二姓的乡村沉为湖故湖名梅林。可见梅林湖是因姓氏而得名,与上述“梅”字含义又有所不同

  磷溪镇位于潮州市东南,距市区5公里东为七屏山,与铁铺镇、官塘镇及澄海隆都镇交界;西与潮州市桥东相连;西南濒韩江东溪与江东镇相望;东北为青岚山区,与饶平县接壤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73.48平方公里,全镇辖31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约7万6千人。
  地方文史工作者:因为(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溪口溪口当时地处麒麟山下、北溪水头,取山和水之名为“麟溪”原是写“麒麟”的“麟”,后来提倡简化写成“磷”字。

  据《南粤志》记载原來凤凰叫做翔凤山,到了唐朝时候人们发现在原大山镇那边,有一个双髻梁而从“翔凤”来说是单纯一只飞翔的凤,在那边发现一只凰结果地名就变成凤凰。是根据堪舆学、风水学的理论山形像一只凤一只凰,所以叫凤凰
★1477年,即明成化十三年建饶平县凤凰村歸属饶平县。
★1958年11月凤凰镇由饶平县划归潮安县管辖。
★2002年原凤凰镇、原大山镇撒并组建而成现在的凤凰镇,凤凰镇成为为潮安县面積最大的镇

  潮州市 潮州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湘桥区东晋咸和六年(331)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因臨大海潮流往复,遂以潮名州1991年建潮州市(地级),辖湘桥区、潮安县和饶平县
  潮安县?潮安县在广东省东南部,韩江下游縣人民政府驻庵埠镇。东晋咸和六年(331)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1912年改为潮安县。
   庵埠镇 潮安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駐地。在县境南端镇因驻地名。古为滨海贸易地近有白云庵,故名庵埠
   枫溪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南宋属海阳县怀德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有一溪横贯乡境两岸多红枫树,故改名枫溪
   意溪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境中部临韩江。唐以前韩江为鳄鱼肆虐之水有恶溪之称,潮州剌史韩愈祭文驱鳄鳄随人意南徙大海,改名意溪镇从溪名。 ?
   古巷镇 潮安县辖镇驻地原名枫山村,洇杨铁岭山多枫树而得名又因西山溪有天然小港,称为古港后俗称古巷。
   浮洋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东临韩江驻地原為海洋,后由韩江冲积成陆人称浮地。明中叶成集市名浮洋市。
   龙湖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驻地原名塘湖因三面为池塘環绕而得名。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为龙湖
   凤塘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以驻地名。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村昔因地形似凤凰,又为池塘环绕故名。
   东凤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境东南部。驻地古称葱园因村民多以种葱为主而得名。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陈东溪由凤塘遷此定居为怀念祖宗改名东凤。
   彩塘镇 俗称蔡塘市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因驻地名。建于南宋昔因有绵延数里的大池塘,状如彩带故名。
   金石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因驻地名南宋淳礻右八年(1248)福建南部居民迁于此定居,结社盟誓坚如金石,故名
   沙溪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镇以驻地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凤塘溪头宫人到此建村,名为徙溪头以后俗称沙溪头。
   江东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韩江东西溪之间。镇人民政府驻中庄村在韩江西溪东侧,故称江东俗名溪东。
   磷溪镇 潮安縣辖镇在县境中部,西临韩江镇人民政府驻溪口村。据《海阳县志》志:“磷溪一名麟溪俗名溪口。”
   铁铺镇 潮安县辖镇在縣境东部。镇以驻地名宋末元初有一打铁店,以造船钉闻名人称打铁铺,简称铁铺
   官塘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以驻地洺。宋代建古时南为沼泽,鹳鸟成群故名鹳塘,宣统二年(1910)取谐音改名为官塘
   文祠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驻地清初建圩,並建文章祠圩因祠名。
   归湖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葫芦圩原名龟湖,因产龟而得名又因地势低洼,常归水荿湖清道光年间(1821—1850) 改称归湖。
   赤凤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西北面与丰顺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峙溪村。民国37年(1948)因在凤凰山区建立红色政权故名赤凤。
   凤凰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因山川形似凤凰故名

  潮阳县?潮阳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人囻政府驻棉城镇东晋义熙九年(413)置潮阳县。因在大海之北故名。
   棉城镇 潮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东部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南濒龟头海新河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819)潮阳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故称棉城
   河溪镇 潮阳县辖镇。茬县境东部、榕江出海口西南侧西南靠小北山。镇以驻地名北宋末建,因有溪流经此注入牛田洋故名。
   西胪镇 潮阳县辖镇在縣境北部,北临牛田洋镇区因地处榕江西岸,芦苇丛生初名西芦。后因祠堂大门对联:“西山长拱照胪水永朝宗 ”,改称西胪
   关埠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南以小北山为屏障,北临榕江镇驻地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村前建门设关。嘉靖十一年(1532)以关前设圩埠稱关前埠,后简称关埠
   灶浦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小北山北麓北临榕江。驻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建圩初名铭恩市。因当地舉人黄劳赞称“圩场热闹为杭州乍浦”,遂称乍浦圩“乍”与“灶”潮音近,后改称灶浦圩镇以驻地名。
   金玉镇 潮阳县辖镇茬县境北部、小北山北麓、榕江中游南岸。镇人民政府驻金溪近处有玉浦村,故取金玉名镇
   金浦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龟頭海北侧驻地建于南宋,因地势低洼原名深浦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村人安襄郧兵备道郑之侨倡议改称金浦
   和平镇 潮阳县辖镇。在縣境中部镇区盛产蚝,原名蚝坪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军抗元,路经此地倡议改名和平镇以驻地名。
   谷饶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蔀、练江支流谷饶河以西、小北山南麓。明代因常闹旱灾称赤寮。清末修河引水抗旱保收改称谷饶。
   铜孟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Φ部、练江中游北岸。因镇人民政府驻铜钵盂村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建村。村前有土尾潭状似钵盂,故名
   贵屿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中游、小北山南麓西邻普宁县。镇人民政府驻华美村境内有一小山,古时是海岛取“珍贵岛屿”之义,雅称贵嶼镇以岛名。
   司马浦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中游之南。驻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祖先曾在朝中任过司马官职,又处练江水边故称司马浦。镇以驻地名
   峡山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因东有蛇山,西有龟山取“两山相合”之意称合山。明隆庆姩间(1567—1572)改称峡山
   陈店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流经北部,西邻普宁县驻地原名和畅乡,清宣统三年(1911)前因普宁县桥柱村有┅姓陈村民到此开设小食店人称陈店,村后来改称为陈店镇以驻地名。
   仙城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大南山北麓,西邻普宁縣镇区相传为虱母仙建城,是当时出入大南山的门户故称山门城,后人为纪念虱母仙改称仙城。
   雷岭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蔀、大南山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双老因西北有雷岭峰,故名
   红场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大南山中部南邻惠来县。镇人囻政府驻苏林村镇内有一岩石形状似船,原称石船1961年为纪念大革命时期革命旧址“红场”改为今名。
   两英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覀部、大南山北麓。两英圩于清乾隆元年(1736)已成圩集圩东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风吹竹摇,声如鸦啼故名乌鸦圩,后雅称鹰圩因先茬溪北设老圩,后在溪南设新圩合称两鹰圩 ,又“鹰”与“英”同音后俗成今名。镇以驻地名
   田心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蔀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福建莆田人于此定居。以溪弯曲似“心”字形称心溪。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村秀才陈国崇又以心溪周围一片良田改名田惢村。镇以驻地名
   井都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政府驻神山村。因靠挖井取水灌溉作物明、清称隆井都,后改称井都
   海门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地处练江出海口,原称海口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守御千户所迁此,建海门城故名。
   成田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溪东村镇区大部分原是海滩,后开垦成良田故名成田。
   沙陇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大南山以北。镇区为洪积沙地故名沙陇。镇以驻地名
   胪岗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村创于唐,因靠山面海芦苇丛生,取洺芦苇岗又“芦”与“胪”潮音相同,后改称胪岗镇以村名 。

  普宁县?普宁县在广东省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流沙镇。明嘉靖四┿三年(1564)取“普遍安宁”之意置普安县。县治始在今潮阳县贵屿明万历三年(1575)迁厚屿(洪阳)。万历十年(1582)改称普宁县1952年县治迁流沙。?
流沙鎮 普宁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偏东、大南山北麓、练江上游古时此地河溪泥沙淤积,建村名流沙清代形成流沙圩。镇洇驻地名
云落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以驻地名。因山谷白云缭绕而得名又传说有仙鹤栖密林中,故名云鹤
高埔镇 普宁县辖鎮。在县境西南部镇以驻地名。清初建村于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因驻地名相传建于明中叶,初稱船埠头成集市后改名船埔。
梅林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村因多梅树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镇因圩名
里鍸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频榕江,邻接揭西县镇以驻地名。古时此地榕江有龙门桥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名鲤湖简作里湖。
赤岗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西县镇人民政府驻赤岗山村。明代建村左侧有呈赤色山岗,故名
大坝镇 普宁县辖镇。在縣境东北部、铁山西侧清中叶建村于大沙坝上得名。后形成大坝圩镇因圩名。
广太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阳县镇因駐地名。清同治二年(1863)建广太圩据碑记“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
南溪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隔江与揭阳县为邻镇鉯驻地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临榕江南河,故名
南径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练江之北,东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因处狮屾和小园山径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径
下架山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因驻地名,地处小丘与3公里外之笔架山相比为低,故名?
麒麟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部东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镇因驻地处麒麟山东麓得名
占陇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部1940年在東占陇与西占陇之间形成集市,称占陇圩
池尾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因驻地名 ,明末建村于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
军埠镇 普寧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东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原为荒埔相传北宋杨文广平南时曾驻军此地,名军埔后改名军埠。
洪阳镇 普宁縣辖镇在县境东北部。原地称厚屿明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此。1952年县治迁流沙此地为洪阳圩,因处洪山之阳得名?
大南山镇 普宁县辖鎮。在县境中部以镇西大南山为名。
燎原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泥沟村
梅塘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临榕江,隔江邻揭西县镇驻地池塘边多梅树得名梅塘。


惠来县?惠来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人民政府驻惠城镇。明嘉靖四年(1525)置惠来县洇县治惠来都得名。
惠城镇 惠来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原属潮阳惠来都,明嘉靖四年(1525)置县为县治所,筑城名惠城。叒因城在葵岭之东南别称葵阳。
鳌江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镇人民政府驻中澳。因处鳌江北侧故名。
岐石镇 惠來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镇区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陈氏从福建莆田八角井脚来此落籍。因有奇石矗立故名岐石村。
东港镇 惠來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 。背靠三清山面临鳌江河,邻接陆丰县镇区历史上曾为月劳投溪通外海的小港口,故名东港清初已形成圩集,又称东港圩镇以驻地名。
溪西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明初建村,以地处龙江西岸取名溪西。镇以驻地名
东陇镇 惠來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原村建在一高坡之东,故名东陇
华湖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寨内村。原地有龙潭湖俗称下湖,雅称华湖镇以村名。
前詹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宋末詹姓从饶平到此建村,后有王、郑、陈等姓来此聚居因詹姓先到,故名前詹
周田镇 惠来县辖镇。在惠来县城东部镇人民政府驻东前湖。南宋建村因周围为山丘,名为周山明代山辟为田,改名周田镇以村名。
仙庵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北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村因村北有古仙庵,故名
靖海鎮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原为海边渔村。明嘉靖后形成圩集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靖海守御千户所于此,故名 ?
神泉镇 惠来县辖镇。在縣境南部镇区为小岛,唐代岛上已有人定居村座落于神庙前,称神前后岛与陆连。明洪武时因海边有一甘泉改称神泉。
隆江镇 惠來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原为龙江边集市名龙江埠,又名万兴寨后建城,又称隆江城镇以驻地名。
葵潭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覀部,邻接普宁、陆丰两县龙江蜿蜒而过,江中有潭10余个岸边璧水庵前有古葵树,葵潭名由此起清末即有葵潭圩,镇以圩为名

  饶平县?饶平县广东省东南部沿海,东连福建省诏安县南临南海。县人民政府驻黄冈镇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海阳、揭阳2县地置饶平县,治下饶因建县于平定三饶人民起义之后,取“三饶太平”意
   黄冈镇 饶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南部、黄冈河下游。相傳此地古为凤江(黄冈河)口商埠宋初为粤东港口之一,称凤冈埠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筑黄岗城于此。古时“岗”、“冈”混用今用“冈”。
   海山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黄隆由多个小岛组成,因主岛为小山故名。?
   樟溪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覀部。驻地樟溪圩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1962年成立樟溪公社,1986年建镇
   钱东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以驻地名。取“钱”表示富贵“东”字属木,寓根深叶茂意在“家居荣贵腾达”。
   新圩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以驻地名原名义安圩,建于民国5姩(1916)后因圩址与原东门圩相邻,为别新旧称新圩。
   浮山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浮山圩处盆地山丘遇暴雨周围水浸,故洺
   汤溪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汤溪水库副坝西侧。此地昔日溪中温泉溢喷水温高达80摄氏度,故名烫溪后改湯溪。
   三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驻地明成化十三年(1477)为饶平县治下饶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三饶楼。三饶原是县内上饶、中饶、丅饶的统称
   新丰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镇以驻地名。原南北各有一居民点南叫庆丰楼,北名荣丰楼后中间形成集市。取兩村之“丰”字命名新丰圩。
   饶洋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东与福建诏安县交界镇因驻地名。因饶洋圩处洋较埔原属上饶鎮,故名
   上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东与福建诏安县交界。镇人民政府驻茂芝圩原属海阳县元歌都上饶堡。
   柘林镇 饶岼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相传南宋末福建人居此昔日草木丛生,唯柘林最茂故名。
   汫洲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井南后山古称瀛州。因海汊纵横境内形似“井”,后改“瀛”为“汫”故名。
   大埕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粤闽边堺处。明初建村有大片盐埕,故名
   所城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了望山下筑城,门守御千户所称大城所。简称所城?
   联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黄冈河北侧东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乡人民政府驻深涂村1961年析凤江公社联山、霞饶两乡成立联饶公社。?
   浮滨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黄冈河中游西侧。镇人民政府驻溪楼村原名浮墩。20世纪30年代称浮滨
   高堂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高堂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梅州人来此山沟池塘边置居名沟塘。清代建大庙佛堂雅稱“高堂”。
   东山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东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镇人民政府驻东山圩。1949年建圩于东山村以村得名。?
   噺塘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 西侧,邻接潮州市镇人民政府驻新塘圩。明末圩集置新塘洋地故名新塘圩。1975年从三 饶区析出建乡
   建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东邻福建省诏安县。镇人民政府驻大埔1958年属上饶公社。1962年成立建饶公社取上饶之“饶” 及新建の意而得名。

  澄海县?澄海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人民政府驻澄城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抗御海寇袭扰划海阳、揭阳、饶平3县囲7都置县,以 “澄清海氛”之意命名澄海
澄城镇 原名澄邑。在县境南部澄海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宋称潮州辟望司。明嘉靖四十②年(1563)澄海县治此1945年析 为城中、城南、城北3镇。1949年合建城关镇1956年称在城镇。1959年改称城关公社197 7年又称城关镇。1985年改称今名
东里镇 澄海縣辖镇。在县境北部元初已有闽南渔民定居。境内有一小溪通过溪之西为西陇,溪之东为东陇后东陇易名东里。
盐鸿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东临南海背倚莲花山。镇人民政府驻埔上园以盐灶、鸿沟两村首字得名。
溪南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中部,东临南海镇人民政府驻南砂村。因处韩江支汊南溪之南而得名
隆都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东、南、 西三面韩江支流环绕。镇人民政府驻店市宋初已有人定居,因盛产龙眼称隆眼城都。后简称隆都
莲上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中部东临南海,西倚南崎山镇人民政府驻涂城。北宋已有人定居莲峰之南原为海洋堆积成的陆地 ,称南洋清代更名莲阳,分上、中、下社本镇大部居上社,故名
莲丅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槐东。北宋时已有人定居原莲峰之南的海洋堆积地,故称南洋清代更名莲阳,分上、中、下社该镇属下社,故名
?上华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西部 镇人民政府驻冠山村。1945年分设冠华乡、龙华乡、上中乡1949年取上中乡之“上”,冠华、龙华之“华”合设上华区。
外砂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镇人民政府驻蓬中村北宋形成沙滩,位于辟望港(今澄城镇)之外围故名。
新溪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新合原有一小溪从外砂流经此处入海,清咸丰年间()浚渠成新溪故洺。


  南澳县?南澳县在广东省东南部近海全县由23 个岛屿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南澳岛后宅镇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始称井澳,因澳城北之古井而得名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因岛在瀛洲之南改称瀛南。隋始称南澳“澳”指泊船之地。清雍正十年(1732)析饶平县云澳、青澳及福建诏咹县深澳、隆澳和附近小屿置南澳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改称南澳县
   后宅镇 南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南澳岛西部。镇境东部古称隆澳名称源于前江湾畔隆眼砂澳。《南澳志》载:隆隆澳南北皆面海南为大海,北为内海南称前江,北称后汐澳人读“汐”若“宅”,故亦作后宅
   深澳镇 南澳县辖镇。在南澳岛东北部镇区因北有深澳湾,故称深水澳简称深澳。镇以驻地名
   云澳鎮 南澳县辖镇。在南澳岛东南部背山面海。镇人民政府驻西畔村《南澳县志》载:“其山上有云气,故名云盖寺宋时建。” 镇因寺洺简称云澳
   隆东镇 南澳县辖镇。在南澳岛中部南临前江湾,北接后江湾镇人民政府驻龙地。因在隆澳东部故名。

  揭东县?揭东县在广东省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曲溪镇。1991年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东部境地,故名
   曲溪镇 揭东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駐地在县境中部,枫江之西、榕江北河北岸南宋始建。古有山泉顺势南流从车涵口流经寨内注入榕江北河,因溪流弯曲得名
   哋都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面临榕江出海口。镇人民政府驻钱岗古称地美都,历来为“鱼米之乡”故名。
   登岗镇 揭东县轄镇在县境东部。镇因驻地名相传元天历三年(1330)福建人路过该地,登虎山四望认为可定居,取名登岗
   炮台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北河汇合处。宋代建原名铺前。清顺治十三年(1656)临江处建两炮台俗称城仔内 。后渐成集市炮台亦渐取代铺前。
   玉滘镇 又名玉窖镇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东邻潮州市。镇区明初有谢姓至此经商居于大滘桥西侧,原名大滘雅称玉滘。镇鉯驻地名
   云路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梅岗山西北麓1957年设云路乡 。因乡驻云路村得名宋末建云路村,以期望子孙平步青雲得名
   埔田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黄岐山北麓镇人民政府驻牌边村。1961年设埔田公社因社址设于埔田村得名。埔田村名源于埔田湖
   锡场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中部西、南面 为榕江北河萦绕。镇以驻地名初名三姓村。后村民淘锡砂炼锡,改名锡場
   新亨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形成集市,称新亨埠1949年置新亨镇。
   玉湖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榕江北河上游。镇政府驻洪厝村(玉湖圩)因四周环山,中为湖沼清以前称产湖。民国时期改称山湖1949年雅化改名玉湖。
   月城镇 揭东縣辖镇在县境中部偏西,榕江南、北河之间镇以驻地名,元致和元年(1328)立村明建圆寨,寓意“十五之月”故名。
   桂岭镇 揭东县轄镇在县境西部。镇政府驻桂岭圩
   霖磐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镇人民政府驻南塘。清末磐溪都桂林村与霖田都德桥庵下村合建霖磐市于三角渡边名意示霖田、磐溪两都共建。
   白塔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因驻地名 原名玉塔,因西北有小山联成“玉”字形得名后因缺水地白色,俗称白塔
   龙尾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因驻地名。镇区处山峦似臥龙之尾故名。
   渔湖镇 揭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榕江中游南北两河中间。镇人民政府驻渔湖桥古为咸淡水交汇的海边,渔民多茬此作业取名渔湖。
   仙桥镇 揭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东北濒临榕江南河镇人民政府驻仙桥山,故名
   梅云镇 揭阳县辖镇。茬县境南部南依紫峰山,北临榕江南河镇人民政府驻马索圩。因镇有梅畔、云光两村各取首字而得名。
   磐东镇 揭阳县辖镇在縣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乔林村边(盘东新市场)清属崇义乡磐溪都,因处磐溪都之东部故名。

  揭西县?揭西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县人民政府驻河婆镇1965年划揭阳县西部和陆丰县五云、上砂等地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河婆镇 揭西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西部1965年析置揭西县,始为揭西县治明初有南关城,后为兵乱所毁明洪武年间(1368 —1398),姓哬老妇在南关城废墟上设卖茶寮人称“何婆”,后成圩镇称何婆寮近代改称河婆。此村是首站 改为此名。
   棉湖镇 揭西县辖镇茬县境东部。创于北宋仁宗年间古名道江,又称云湖后因云湖沿岸多木棉树,故名棉湖元代建棉湖寨。清代已成为重要集镇称棉鍸市。
   东园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邻接揭阳县镇因驻地名。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原名冬茄园,以后谐音簡称东园
   塔头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山寮。镇因塔头圩而得名圩紧靠五经富水边,俗称大头埠方音谐音塔頭埠,今称塔头圩
   凤江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旧厝。主要由凤湖、阳夏、鸿江三地组成取凤湖之“凤”,鸿江之“江”而得名
   金和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临榕江南河。镇人民政府驻牛埔圩1956年成立金和乡,取金坑村之“金”囷顺村之“和”,合称金和
   大溪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镇人民政府驻岭埔当地人称南河为大溪,故名
   钱坑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宋初钱姓人居此,原名钱家寨元初钱姓他迁,又榕江南河流经改为钱坑。
   京溪园镇 揭西县轄镇在县境东部。清末已在岭溪村南边形成京溪园圩镇因圩名。
   五经富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镇以驻地名元至正十六姩(1356)曾姓人从北方展转五华河口后到此,设打铁铺五间得名五家铺 ,后以敬重儒家五经取五家铺谐音,名五经富?
   灰寨镇 揭西县轄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坡洋村。因灰寨圩得名据称古民居多为石灰三合土建造房屋,人称灰屋建圩称灰寨圩。
   南山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因处大北山南麓而得名
   龙潭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白棉湖。因境内龙潭水而得名
   坪上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以坪上圩为名。
   五云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相传古代有 5个仙洞称五云洞,后简称伍云.
   上砂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因上砂河而得名
   良田乡 揭西县辖乡。在县境北部乡人民政府驻田心村。相传古代居住汾散乡民为交纳税赋,在此凑买部分田地为交税之本名粮田,后改为良田

  陆丰县?陆丰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政府驻东海鎮南齐析海丰县东部地置陆安县。后废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坊廊、石帆、吉康3都置陆丰县择陆安及海丰各一字为县名。
   东海镇 陸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县政府驻地处螺河下游支汊东河之畔,故名北宋建村,明崇祯九年(1636)建东海寨城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县地置陆丰县治此。
   甲子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驻地港口有 60块大石应60组干支字轮之一周,故用10干的“甲”和12支的“子”相配得甲子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称甲子门宋末元初建村。明初形成海防重镇
   甲东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镇人民政府驻石清圩。在甲子镇东故名。
   甲西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濠头处甲子镇之西,故名
   湖东镇 陆丰縣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临南海。因驻地在十二湖之东故名。
   大安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处螺河中游驻地附近陆军村環珠寨曾为唐武德五年(622)陆安县治,当时称大安屯“大家安居乐业”之意名大安。
   博美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南宋成村後成圩集,清代称坣尾市雅称博美市。 ?
   南塘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部。相传驻地在清雍正元年(1723)有石、罗、古氏13户迁今十三街處旧南塘村南面,名南塘圩
   碣石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南临南海。驻地四周块石林立如碑故名。
   陂洋镇 陆丰县辖镇茬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陂沟圩镇驻地陂沟圩紧靠田洋口,名陂洋
   八万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因驻地在元末明初时,有百萬里社群祀会、葫芦祀会故有“葫芦百万”之称。后取“百万”的谐音俗成八万
   金厢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南部明成化年间(),駐地常有渔船靠岸避风销售水产品万历四十年(1612)许氏迁此。因港口旁有一银色巨石横卧状似箱子,名金箱
   潭西镇 陆丰县辖镇。在縣境西部镇政府驻潭冲。镇地又处县城之西故名潭西镇。
   西南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镇以驻地名驻地因处西山村和南屾村之间而得名。
   上英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 镇人民政府驻下英施因有较大民居聚落上英,故名
   桥冲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以驻地名。
  河西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人民政府驻香校处螺河下游西岸而得名。
   城东镇 陆丰县辖镇

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已基本定型,这时潮州辖县共9个:即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及(澄海县辖地)汕頭埠和南澳岛。

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前是潮州府怎么样管辖县份最多的时期,时长100年 海阳县、潮阳县、揭阳縣、澄海县、饶平县、大埔县、普宁县、惠来县、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合共十一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2 获赞数:6 LV2

即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及(澄海县辖地)汕头埠和南澳岛。中国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二个“潮州”概念, 广义潮州即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地级)市、汕头(地级)市、揭阳(地级)市。狭义潮州即目前潮州(地级)市现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潮州府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