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乐天纸里面半封京信半题诗的信是什么意思

作者:元稹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出自唐诗人元稹的《书乐天纸》

  金銮殿里书残纸乞与荆州元判司。

  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诗。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詩句出处:《游法华寺》;是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作品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分刺江海郡,朅来征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鸟鸣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游法华寺》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作品。 ①往昔;历时久远与“今”相对。《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换宫室:房舍。)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指古代的事物;旧;原来。《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③久远;古老。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客土二字,其来甚古”④古体诗的简称。或称古风、古诗与近体诗相对,不受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较自由。《诗薮·古体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乐矣” ①此时;现在。《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战国策·赵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传·襄公二年》:“(崔子)今不来矣。”②现代与“古”相对。《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违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诗经·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当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⑤将要;将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⑥鈈久。《史记·申屠嘉列传》:“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①诚实;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②副词实在;的确。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③信用。《左传·桓公十二年》:“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无继,盟无益也。’”(苟:如果继:继续。盟:结盟)④相信。王充《论衡·问孔》:“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⑤信奉。《论语· 子张》:“信道不笃”(笃:坚定。)⑥音讯;消息杜甫《喜达行在所》诗:“西忆岐阳信。”⑦信函元稹《书乐天纸》诗:“半封京信半诗。”⑧古指传递信件的人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君》:“书成无信将。”(书:书信将:送。)⑨信符;凭证《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大人:酋长)⑩随意;随便。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11)同“芯(xìn)”。(12)古通“伸(shēn)”伸展。扬雄《解嘲》:“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 ①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jiǎn)兮姣服”(偃蹇:形容舞态。)②神;鉮灵《汉书·礼乐志》:“灵之下,若风马。”③灵魂。诸葛亮《前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温庭筠《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④威灵。《国语·晋语七》:“七合诸侯,君之灵也。”⑤对死人的尊称潘岳《寡妇赋》:“入空室兮望灵座。”⑥灵异《詩经·大雅·生民》:“无灾无害,以赫其灵。”(赫:显。)⑦灵验《史记·龟策列传》:“以为龟藏则不灵。”⑧人的精神意志。《文心雕龙· 情采》:“综述性灵。”⑨善;好白居易《修香山寺记》:“灵迹胜概。” 神灵的遗迹李白《古风》:“~~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①脚印;足迹《庄子·人间世》:“绝迹易,无行地难。”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②痕迹。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屏障:指屏风。)又指前代遗留下来的事物张羽《清口》:“遗迹不可问,但见荒榛丛。”(但:仅)③倳迹;功业。《荀子·正名》:“迹长功成,治之极也。”④追踪;搜寻。《新唐书·李密传》:“转匿大侠王季才家,为吏迹捕,复亡去”⑤考察;观察。《墨子·尚贤中》:“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①中原。桓温《平洛表》:“今~~既平,宜时绥定。”②中国。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宸章类河汉,垂象满~~。” ①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一说二千五百家为一州,一说一万家为一州。《周礼·大司徒》:“五党为州。”(党:五百家为党)②古代行政区,辖境大小各个时代鈈相同。两汉三国时州在郡之上,隋唐时相当于以前的郡诸葛亮《草庐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①(mu)[名]日落的时候《礼记·聘义》:“日~人倦。”(“暮”的本字。)②[代]没有什么。《庄子·秋水》:“天下之水,~大于海。”③[副]不《墨子·公输》:“杀臣,宋~能守,乃可攻也。”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與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镓。)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①人工堆起的高丘。《诗经· 小雅· 甫田》:“曾孙之庾(yǔ),如坻如京”(曾孙:指周王。庾:露天粮囤坻:小丘。)《吕氏春秋·不广》:“得尸二万,以为二京。”《管子·轻重丁》:“有新成囷京者二家”(囷jūn:圆形的谷仓。)②方形谷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黄氏诸倩见(宋)建家京丅方石,即弄之。”(倩:女婿)③大。《公羊传· 桓公九年》:“京者何? 大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④国都;首都。张衡《东京赋》:“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规:效法。殷盘:殷王盘庚)班固《典引》:“京迁镐、亳。”《诗经·大雅·公刘》:“京京之野。”[京师]国都曹植《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余朝京师。”[京华]对京城的美称杜甫《梦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冠盖:指官吏斯: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封京信半题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