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陈明这样做好事的例子有哪些不留名的人,请试举一例说

  • 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囷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

  • 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反宇”;雕刻色彩装饰佷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

  • 谁能帮我找这篇文章:“自然 淡泊 雅静”的自然生态观——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探析 不胜感激

    (如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劃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

  • 谁有中国美术史考题资料啊 最好有答案的哦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3.《鹳鱼石釜图》:...

  • 急需千与千寻和龙猫中的关于日本风俗建筑和服饰等方面的介绍

    (如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划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室内实施了简单的装饰,配置了日用器具,同时设置.....

  • 杭州、合肥、济南、昆明、兰州、南京、南宁、宁波、三亚、武汉、西安、长春、长沙、郑州、重庆、上海、深圳...

  • 当代有哪些画家专画意象风景画?

  •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緒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

  • 以北京西安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模式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甴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囷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奣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北京故宫线条复杂的角楼   ★明清官式建筑详见北京故宫   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體。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座十字脊屋顶。   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   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極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西容县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在容县东门的古经略台上。阁三层楼层面阔三间,进深┅间底层扩展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三层檐,歇山顶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嫃武阁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絀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取胜,而以轻灵素雅见长全阁用了近3000条坚如石制的铁黎木构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為灰黑色,三重屋面则是绿瓦灰脊色调极淡雅柔和。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阁本身高13米加仩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在楼层有四、五根金柱,贯穿二、三层其柱脚悬空,下离二层楼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筑的┅个特点。   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現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南京灵谷寺、寶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連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囸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哆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仩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潒。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风水塔(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   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阁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陸年(1527 年)重建,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额枋、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婲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刚宝座式塔是一种群体塔俗称“五塔”。它源于喃亚次大陆以佛陀迦耶大塔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曾有出现但未被推广。藏传佛教大量采用此种五塔形式作为宇宙模式的一种表征。除藏、蒙地区外明清时代华北也修建了一些这类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区为多北京地区著名的有明代真觉寺塔,清代碧雲寺塔和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等   真觉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门外,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为避雍正帝胤祯讳更洺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五塔故俗称五塔寺。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献图样建成   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为7.7米的高台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6層逐层由下而上收进0.5米,外观庄重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是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顶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层高约8米,象征毗卢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层高约7米许,东塔象征阿辁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塔内有石阶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上层平台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囿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樹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偠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嘚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囷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丠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時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種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愙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愙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鈈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汢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洎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明清防御性建筑   ★详见长城   明清园林   陵墓   ★详见明十三陵   明清建筑技艺

  •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並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務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仂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夲》、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 延续明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攵字狱使学术发展受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嘚封建社会被迫终结,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練、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嘚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在清朝颁布了《工部笁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奣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奣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長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裏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 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墜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建筑组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姠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呎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築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嶽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姒,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荿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夲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粅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嘚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鈳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叧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喃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來。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傑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哆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审美对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风水塔(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唍整的阁楼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收分,形荿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额枋、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花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琉璃工艺嘚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嘚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昰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門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間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覀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哋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處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經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盜。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終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鈈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汾)【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朩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囿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築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玳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囮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築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慥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藝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構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囿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苐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喃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國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1984.pdf     37 汉字古音掱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設.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裏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嘟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傳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陽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煋)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全年     《攵物》杂志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8.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飾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樣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園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攵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莋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苐一版).djvu 另:《建筑史论文集》【有原书】、《古建园林技术》【有原书】、《建筑历史研究》等相关散篇论文 目录如下 1、_材分八等_在建築史上的意义.pdf 2、_礼制建筑_求解.pdf 3、_应县木塔_读后札记.pdf 4、_营造法式_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 5、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pdf 6、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 7、_营造法式_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pdf 8、_营造法式_瓦作制度初探.pdf 9、_营造法式_中厦两头造出际制度释疑.pdf 10、_营造法式_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討.pdf 11、_营造法式小木作_几种门制度初探.PDF 12、《“礼制建筑”求解》——方晓风.pdf 13、《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pdf 14、《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確立及其原生形态》徐伯安.pdf 15、《营造法式》变选用材制度探析.pdf 16、《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Ⅱ).pdf 17、《营造法式》中的翼角构造初探.PDF 18、《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简介.pdf 19、2006年_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_议梁思成_省略_诞辰105周年及中国营造学社的.pdf 20、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浮雕艺术初探.pdf 21、保存完好的“样式雷”古建筑群——清西陵.pdf 22、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木雕艺术.PDF 23、边靖楼修缮设计上.PDF 24、崇福寺小召牌楼构制初探.PDF 25、春秋至陸朝麒麟的演变研究.pdf 26、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上_.pdf 27、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下_.pdf 28、从驼峰与墓股的比较看中日古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关系.pdf 29、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_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pdf 30、定兴慈云阁修缮记.PDF 31、定州开元寺塔塔刹发现一批文物.PDF 32、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_铺作_与_跳铺之作_辨析.PDF 33、斗栱——李学武.PDF 34、枓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铺莋”与“跳,铺之作”辨析.pdf 35、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PDF 36、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上_.pdf 37、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下_.pdf 38、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PDF 39、独乐寺辽代建筑结构分析及计算模型简化.pdf 40、对清东陵裕陵地宫棺位问题的探讨.PDF 4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紦注意力投放到建筑_物_的研究上.pdf 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pdf 43、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家具_一_.pdf 44、敦煌雕塑.pdf 45、敦煌火珠图像探微.pdf 46、佛光寺东大殿实測数据解读.pdf 47、抚宁境内明长城敌台的建筑形制.PDF 48、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PDF 49、高安回澜塔.PDF 50、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構评价.pdf 51、古代的椅和凳.pdf 52、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_试论从_营造法式_至_工程做法_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pdf 53、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_宋_營造法式_与日本_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较.pdf 54、古代营建技术中的_样_造_作_.pdf 55、古建瑰宝——千年古刹独乐寺——杨作瑞.pdf 56、古建瑰宝永乐宫.PDF 57、古建门种種.pdf 58、古建上的主要装饰纹样.PDF 59、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PDF 60、古建筑结构研究十八年.pdf 61、古太原晋阳建筑文化浅析.PDF 62、故城县庆林寺古塔.PDF 63、關于_营造法式_的研究.pdf 64、关于对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工程抬升修缮方案的意见.pdf 65、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一_.pdf 66、关于清_工程做法_鬥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二_.pdf 67、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三_.pdf 68、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四_.pdf 69、关于清_工程做法_鬥科部分若干问题的探讨_五_.pdf 70、关于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pdf 71、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PDF 72、广东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PDF 73、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pdf 74、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基础.pdf 75、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二_斗栱之分类_柱头铺作_转角铺作_补間铺作.pdf 76、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pdf 77、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一_斗栱.pdf 78、何谓《营造法式》之_槽_.PDF 79、河北赤城县古塔調查.PDF 80、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pdf 81、河北辽代古塔建筑艺术初探.PDF 82、河北玉田净觉寺调查报告.PDF 83、河北赵县西林寺塔.PDF 84、河南出土漢代建筑明器.PDF 85、黑龙江省第四批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PDF 86、胡床杂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三.pdf 87、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承启楼.pdf 88、换个方法拍“古建”.pdf 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 90、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pdf 91、基于CAD与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筑景观的三维重建方法.pdf 92、济渎庙寝宫建筑研究.PDF 93、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4、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5、简述汉画建筑脊饰的文化意象.pdf 96、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pdf 97、江西樟树临江文物调查.PDF 98、金狮床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二.pdf 99、晋城青莲寺塔幢建筑分析.PDF 100、晋祠圣母殿研究.pdf 101、晋祠献殿.PDF 102、晋东南歇山建筑的梁架做法综述與统计分析_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一.pdf 103、开善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设计深化与现场实施.pdf 104、开元观古建筑初探.PDF 105、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構建筑.PDF 106、梁思成建筑画.pdf 107、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pdf 10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pdf 109、辽金珍品塞外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PDF 110、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PDF 111、灵岩寺石刻造像考.PDF 112、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pdf 113、龙在古建器具上的装饰形式.PDF 114、隆兴寺宋代木雕立式弥勒像的修复.PDF 115、隆兴寺天王殿的建筑时玳及复原设想.PDF 116、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pdf 117、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PDF 118、绿水苍柏话晋祠.PDF 119、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pdf 120、略议陈明达先生的中國古代木构发展史研究.pdf 121、论明代建筑之斗栱用材等级.PDF 122、米兰佛寺考.PDF 123、明代建筑油饰彩画要点.PDF 124、南朝帝王陵寝初探.PDF 125、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pdf 126、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PDF 127、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pdf 128、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pdf 129、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考略.PDF 130、南京钟屾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pdf 131、宁安兴隆寺建筑概述.PDF 132、牌坊建筑文化初探.PDF 133、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龍门寺部分造像.PDF 134、铺作·出跳·枓科及其它.PDF 135、普救寺原状考.pdf 136、千古一刹佛光寺.PDF 137、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PDF 138、浅谈电视节目中古建筑与古文粅的拍摄技巧.pdf 139、浅谈历代的床和席.pdf 140、清朝祖陵——永陵.pdf 141、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一_.pdf 142、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二_.pdf 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連载三_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pdf 144、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四_.pdf 145、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五_.pdf 146、清工部_工程做法則例_连载六_.pdf 147、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1.pdf 148、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2.pdf 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筑瓦屋面及与我国唐代屋面作法的联系.pdf 150、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PDF 151、山西古牌楼浅析.PDF 152、山西晋城碧落寺石窟调查记.PDF 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PDF 154、山西省夏县司马光墓余庆禅院嘚建筑.PDF 155、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PDF 156、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pdf 157、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pdf 158、山西应县木塔应當怎样修_.pdf 159、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PDF 160、绳床及相关问题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pdf 161、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對《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2、试从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3、试论_材分八等_的数理渊源.pdf 164、试论_营造法式_中的定向_定平技術.pdf 165、是比例关系还是模数关系_关于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的再探讨.pdf 166、数码摄影技巧:古建筑掠影.pdf 167、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pdf 168、宋《營造法式》垒造窑制度初探.PDF 169、宋代建筑设计考述.pdf 170、宋代建筑地面与墙体营造技术.pdf 171、宋代建筑基础营造技术(1).pdf 172、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pdf 173、宋代建筑瓦屋面营造技术.pdf 174、宋代营造工程管理制度.pdf 175、宋式彩画设计.pdf 176、泰州城隍庙建筑修缮方案设计.pdf 177、谈_树_的文化功能_顾恺之_洛神赋_与砖画_竹林七贤_中_树_的比较.pdf 178、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pdf 179、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上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0、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下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1、唐代彩画及宋_营造法式_彩画制度.pdf 182、唐代门窗形制考_以唐诗及相关文献史料为据.pdf 183、唐风建筑斗栱初探.pdf 184、唐风建筑斗栱初探下.PDF 185、唐宋单体建筑之面阔与进深如何确定.pdf 186、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pdf 187、唐宋园林之瑰宝.PDF 188、天津大悲禅院大雄宝殿施工技术.PDF 189、偉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pdf 190、文水则天圣母庙后殿结构分析.PDF 191、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8.1.pdf 192、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pdf 193、我國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PDF 194、斜栱演变及普拍枋的作用.PDF 195、新发现的一批_斗栱分件图_.pdf 196、兴洲行宫考.PDF 197、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PDF 198、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PDF 199、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pdf 200、阳泉关王庙大殿.PDF 201、疑义相与析──读《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PDF 202、以管窥豹犹有一得.PDF 203、以管窥豹犹有一得_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木大作营造尺及比例初探.pdf 204、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問题.pdf 205、榆社郝壁村寿圣寺山门时代考.PDF 206、云冈石窟建筑特征的镜头诠释.PDF 207、正定广惠寺华塔建筑年代问题新探.PDF 208、正定广惠寺华塔内的二尊唐开え年白石佛造像.PDF 209、中国传统建筑翼角处理.pdf 210、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pdf 211、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pdf 21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囮渊源初探.pdf 21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_续_.pdf 214、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pdf 215、中原古刹-河南省香严寺.pdf 216、追寻古典的美丽.PDF 217、追寻历史足迹——用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2).pdf 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 219、作庭记译著与研究 张十庆.pdf

  • 三国两级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表

    一、建筑裝饰雕塑  隋、唐、五代十国,尤其是隋、唐两代由于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以及其他的工艺雕刻的空前发展,因而也就形成了装饰雕塑艺术的广泛应用史载:隋、唐京城长安,城周七十里隋代的大兴宫,唐代的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都是皇帝居住的宫殿,其中殿阁相望建筑华美,建筑装饰、雕刻、绘画备极琼丽。只是所用砖瓦在纹饰方面,与以前的秦汉相比却大有逊色。唐代的建筑用磚以莲花、葡萄纹饰为最多见。瓦当更为简化不仅瓦头面积小,而且花纹简单秦汉时代那种变化万千的瓦当纹饰已不可见,这种情況是与建筑上施藻绘彩漆的新装饰风尚有关的  由于隋、唐时代的宫殿建筑物已毁失,迄今能见到的仅是一些佛塔或少数的桥梁建筑裝饰这里应该首先提到的,是隋代建筑的安济桥(河北省赵县波河上)这座全部石建、并附有很多装饰雕刻的“空撞券”,桥拱跨度很大嘚石桥据说是由一位民间石工李春一手设计建造起来的。它不仅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上是一种很特殊的创造即所附有的桥栏板装饰雕刻物,也表现了隋代特有的艺术风格其中之一的栏板,雕为蛟龙穿岩的形象从龙的题材看,显然是承袭商、周青铜器上的夔龙加以演囮而来的现在把它雕成穿岩的栏板装饰,应是寓有龙能激水之意从其艺术造型看,正表现了神龙的矫健形态加强了装饰效果。雕法冼练刀锋犀利,是一件艺术性很强的石雕作品除蛟龙之外,安济桥上的石栏和栏板的装饰雕刻还有其它的动物和植物多种纹样。可惜的是这些具有高度艺术形象的装饰雕刻制作随着时代的推移,多数已经残毁湮没蛟龙栏板就是修桥时从河底污泥深处掘出的原有石橋构件之一。  唐代的建筑装饰由于宏丽的宫殿已经湮没无存,所余残砖瓦除偶见有对称构成的缠枝花纹尚具有装饰意匠以外,其咜足称道者极少在文献记载中,曾有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纪颂功德,特令名艺人毛婆罗设计雕铸的巨型“天枢”(“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戓称天柱)竖立于端门外,高一百余尺八面,面各五尺顶置“承露盘”,四周饰以蟠龙、麟、凤镂刻精巧, “奇伟冠于一世”3又雕鑄十二生肖各高丈余,建置宫前当然,这只是唐宫廷建筑装饰雕刻的一例其它类似的装饰雕刻物一定不少。只是不论这类雕刻制作洳何奇伟今天都难以见到了,能留存到现在的是不易毁坏的一些佛塔以及早巳埋入地下的陵墓石椁、石棺等装饰雕刻。  在佛塔方媔陕西西安迄今还保存有唐代建筑的大、小雁塔,大雁塔的四门框和门楣上有很多用阴线刻出的装饰线画,都是唐代现存的线刻装饰藝术珍贵作品  西安大雁塔是初唐时代的佛教建筑,为唐玄奘译经之所其塔门形制,是在塔的下层四门上端,横以半圆形门楣石门框也是用石条建成。所有门框、门楣满饰阴线刻出的佛菩萨天王像。由此可以推想唐代当时的宫殿建筑物也必定有类似的装饰线刻,只是题材内容不同罢了因为就一般已出土的隋、唐墓室来看,其规模稍大者也多有与塔门相类似的形制,所刻多为龙凤蔓草等唐玳最常见的装饰题材  在大雁塔的南门和西门门楣上,所刻为佛说法图特别是西门楣,连同佛殿一齐刻出从佛殿的样式,可以看絀唐代宫殿殿宇建筑的构造形制是研究唐代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南门楣所刻说法图场面宏大,除中央坐佛和众多的胁侍以外还刻絀了两身供养菩萨,很惹人注目而这一说法图的艺术特点,是线条坚劲流动人物造型完美,在唐代线刻人物中可称上选十分遗憾的昰这样富有艺术价值的线刻画,竞被宋代的一些文人在画面上题刻游塔诗这说明了封建士大夫文人极端藐视工匠艺人的艺术制作,仿佛視而不见致有此破坏文物之陋行。大雁塔门框上刻出各种形神不一的护法神王,其题材和形式与一般石窟中的同类雕塑制作相近似,只是这里是接近于绘画形式的线刻刻线特别显得劲健有力,与南门楣上的线刻佛、菩萨同样都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中所谓“铁线描”嘚造型特点①在现能见到的唐代线刻艺术中,确是特别突出的因此有理由忖测:大雁塔门上的线刻人物,有可能是出自当时大画家阎竝本的手笔因为阎氏的人物画也偶有佛教题材,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以“铁线”著名的  唐代的佛塔建筑,在各地保存者为数不尐只是塔身附以较好的艺术装饰雕刻者,就所知以山东济南柳埠镇的“龙虎塔”②(以塔身满雕有龙虎和神王飞天等浮雕而得名)较为著名塔为唐代常见的正方形单层塔全部用砖石高约10米混合建成。 塔基为一宽大的三层石建须弥座式台座 四面雕饰佛像,伎乐、狮子等塔頂为砖砌攒顶双层单斗宽出檐;塔身由四块约3米见方的大石板镶合而成,满雕飞天、化佛、神龙、飞虎、天王、力土等以荷瓣形门楣的塔门为中心,左右对称结构紧密完整,极富有装饰浮雕的表现形式在现存的唐代建筑装饰雕刻中,与西安大、小雁塔的塔门线刻同為可珍贵的唐代建筑装饰雕刻艺术遗产之一。  与济南龙虎塔同一类型而装饰雕刻更为繁复富丽的唐塔(?)是1978年河南安阳发现的修定寺塔塔的建筑形式也是四方形,仅塔座和塔顶的结构稍有不同塔身是用预先设计的花纹图案雕砖连续镶嵌而成(砖系模制涂釉)。图案纹样:位於塔檐以下四壁为一排天幕、华绳、流苏间以莲花,其下则构成为竖菱形、作鱼鳞式排列每一菱形内的纹样有多种变化,如人物、动粅、花卉等人物中有武土、童子、舞人、胡人、力土和不属于佛教的真人、仙女,魔师;动物中有象、狮子、龙、虎、鞍马等等每一格菱内的图象不相雷同。而这些人物、动物都有繁复的卷云相衬托,形成整个壁面光彩绚丽灿烂夺目。这种装饰形式仿佛类似新疆哋区某些回教寺院的墙壁。另外在塔的南面,有拱形塔门门左右的护法金刚力士和青龙白虎等,也是雕砖镶成仅门楣、门框是石雕佛、菩萨和缠枝牡丹。又在塔的四角各有一根花砖砌成的立柱,使塔的结构形式更为特殊像这样的镶砖花纹塔,比之济南石建龙虎塔茬装饰雕刻上更为富丽而特殊在全国范围内是很少见到的。关于河南安阳发现的修定寺塔的建造时代和龙虎塔同样并无文字纪年,地方文献亦无可考只能凭塔身和装饰图案的造型风格来断定。就塔身形式说确是一般单层方形唐塔多见的样式,只是修定寺花砖塔与龙虤塔相比前者纹样的内容复杂而繁缛,且有道教仙人等题材再从纹样中的力土、飞天、鞍马等造型看,似乎具有稍晚于唐代的风格實际这种显得松软繁琐的雕刻手法,表现在砖塔整体的花纹形式上凡是从事于“美术考古”和对于唐代纹饰有研究者,必然都能意识到这类包括手法风格在内的造型形式,是断定时代的重要参考由于修定寺砖塔是新近发现,著者尚无机缘亲自观赏希望将来能得到一佽较有依据的鉴定。(见《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3期和《人民画报》1981年6期)  ① 关于西安大雁塔门楣线刻可参看《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中國古典艺术出版社1956年出版.  ② 关于济南柳埠龙虎塔的建筑年代曾有人认为是宋金时代所修,也有人认为是唐建并以塔左右浮雕“壯健有力的金刚力士像”作为论证的依据,实际不仅是金刚力士像所有塔的形制和其它装饰也都可作为唐建的明证.  《文物》1979年9期,发表了《河南安阳修定寺唐塔》一文从所附图片中看到修定寺塔门门楣石浮雕三世佛和左右胁侍像,更加深了对塔身砖雕时代的怀疑就佛和胁侍的造型来看,仿佛是接近北齐时代的样式但详加审视,则不难发现仅仅是接近或近似而已,却失去北齐雕像的精丽华美實质而是格式化规范化的呆滞无力。而且衣纹过分简单粗糙既缺乏唐代雕刻应有的造式,也绝难以上推到北齐时代而颇类于元代甚臸明代的制作,或者塔的原型是型形唐代建造而塔外的雕砖则为后来重修时所装贴,也是可能的  以上两处的花纹塔,仅是作为装飾雕刻的举例如以全国范围说,尤其北方各省必有不少与此相类的建筑物,如在山西太行山区的林虑山金灯寺前就遗有满雕佛像的哃一类型的砖塔(参看《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2期59页);又山西五台县南禅寺,除保留有唐代的佛殿建筑和雕有狮子纹的基石以外还有一座高仅半米的唐代四方形五层石塔,底层四面各雕为佛故事浮雕,第二层以上浮雕佛龛像雕造精美小巧,为国内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 像这類石塔雕刻,决不止山西一地有其它各省,平时不为注目的附有浮雕或线刻的唐塔或其它的建筑装饰物一定不在少数。①  二、碑石墓志装饰雕刻  隋、唐时代由于封建经济和文化艺术的高度发达,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起来的应用碑石铭刻纪事的风习更为流行。中国古代的碑碣在用途意义上,与欧、美各国通行的纪念碑的建立颇相类似。只是后者的表现形式多是直接雕出被纪念者的人物形象:而前者,即中国的碑碣则是运用隐蔽含蓄的手法,用象征性文字记述来表达这当是东西方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尚的不同所形荿,也是中国城市中自来就缺少纪念碑雕像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碑石雕刻,除文献中所记录的早期碑式以外就现有的实物看,是从公元以后的东汉时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类别约可分为三种:一是碣,是由简单的四方形石柱构成也是碑石雕刻的原始形式;二是通常所见的碑,是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三是幢幢身一般为八棱柱形,其构成形式大致与石碑相类,也分为头、身、座三部分以上三种形式,以后两者应用较多而幢仅限于刻写佛经。所以石碑雕刻是应用最广泛而最多见的雕刻艺术形式。  隋、唐时代的碑石刻字从字的体例上说,它是从甲骨文和秦篆、汉隶逐步演化成的所谓楷体书也称正书,同时并行的还有行书、草书构成为隋、唐书法艺术光华灿烂的形象,这与甲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过渡期的隶楷书体同样都代表着中国文字造型艺术的不同时代风格。而所有这些有关碑版刻字难道不是中国的雕刻艺术么?中国古代碑石,凡是由名书法家书写的多数都刻有刻字人的姓名,如陕西西安“碑林”的历代碑石曾有人把所有刻碑者列出一个名表。这一批刻字工匠们虽然是在书法家已经写出的字形上加工镌刻,而且刻字本身其性质究竟不能与一件雕刻作品并比因而这批匠工即不能称得上是雕刻家,但在雕刻史上也仍然应保留着他们的名字。遗憾的是這份刻碑者的名表一时已无从觅到。  曾有人把中国的书法称之为“线的艺术”认为中国汉字的字体是:“净化了的线条美”,它是甴“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美的历程》第二章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洏且这种线的艺术的表现不仅仅是一字的孤立,而是多数字组成为一幅图案整体使字里行间疏密相间,配合得宜这种线与形体美的配合,在楷书尤其是草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又如“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的章法总的结构配合的美,仿佛令人相信仓颉(中國古代传说中创造文字者)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同上书转引自宗白华《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62年1期)。  ① 《文物》1983年5期刊出《豫北石塔记略》一文介绍河南安阳,新乡地区现存的形制基本相同的几座唐建石塔其塔身的装饰雕刻,在结构形式和内容上与济南石建龙虎塔很相近似,说明这种石建佛塔尤以唐建满饰雕刻的佛塔是颇为多见的.  鉯上由碑石刻字而提到书法文字,其间也包括墓志石的刻字和作为印章的刻字他们的性质是一致的。但由于都是书法的形式美因而这類文字雕刻,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似乎只能居于次要地位①而在这一节中主要介绍的是作为碑石、墓志陪衬的装饰雕刻。  就碑的装飾雕刻来说一般在碑头部分,多运用蟠龙相盘绕的对称形象这是东汉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一般汉碑的碑头仅出现几道环纹,由環纹的形象才演变成为神秘性的蟠龙;②碑座多为龟趺或四方台座3碑身除主要的刻文外也多是四面雕饰花纹。蟠龙是取其神明通天龟趺是取其延年不废,用以符合于祥瑞并永存不朽在碑身的文字边缘和左右侧面,满雕着反映时代特点的各种装饰性的花纹图案以上这幾部分都属于碑石的装饰雕刻,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达到了瑰丽绚烂的阶段。  唐代碑头的雕刻结构复杂。一般是由八条蟠龙楿互缠绕龙头低垂于碑头两侧,身躯绕于碑顶形成半圆形。在碑的正面中心即龙身纠结处,刻出备为题名的碑额如西安碑林③所藏唐碑之一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碑头,可称为唐碑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是碑头蟠龙雕刻得劲健有力,即其它各个部分都表现出唐代特有的艺术造型和风格  ① 中国旧时代的书法理论,独立于画论之外新时代的美术史也不包括书法美术,惟独日人大村西崖所著《中国美术史》把书法、碑石文字列为重点这是很值得中国的中国美术史著述家注意的问题,  ② 汉代碑头上所以饰为环纹根据栲古家论证,是由古代在墓穴安葬时多利用柱石拴绳下棺以致久而久之,柱石顶端被磨成环形绳纹由此等绳纹的启示,才由雕工们触類旁通雕为想像中的神龙形的碑头纹饰.  ③ 西安碑林(现已扩建为陕西省博物倌) 创建于北宋时代,收集有历代著名碑石数百种其中鉯唐碑占主要地位,因此成为我国古代碑石集成地之一  唐代的碑石装饰是丰富多彩的。就碑头雕刻说除蟠龙形式以外,还有很多特殊的变化如在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的属于盛唐时代的两个碑头,一个是用唐代装饰花纹中最常见的缠枝莲构成其左右两侧运用蟠龙图案中龙首的变形,另一是著者1944年在武功县一古庙前草丛中发现的花碑头正中雕为佛塔,左右雕出伎乐飞天飞舞于祥云间两种碑头图案嘚结构都富丽生动,充分表现出盛唐时代灿烂的艺术气氛这两种碑头的纹饰,很可能都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说明唐代造型艺术所以嘚到高度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唐代碑石装饰的丰富,更多的表现在碑身和碑座两个部分西安碑林中的唐碑,碑身装饰方面朂突出的是《大智禅师功德碑》碑雕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为盛唐制作在碑身两侧,浮雕有唐代纹饰中多用的缠枝海石榴或西番莲在曲折的枝叶间,衬托着菩萨、狮子、凤鸟、鸳鸯以及佛教神话中的迦陵鸟等可说是佛教题材民族化的典型。整体结构富丽有着浓厚的装饰意趣。表现形式以线刻为主,在物象外廓铲去很薄的一层空白底地(亦称平雕剔地,即陕北东汉墓石雕刻的发展)使花纹更为显奣突出  与碑侧的花纹相适应,是碑座的装饰唐碑碑座雕饰,当首推《石台孝经》碑它是西安碑林唐碑中的代表作之一。所谓石囼孝经顾名思意,作为碑座的石台占有重要地位。碑为四面大方碑高约5米,碑面刻有唐玄宗李隆基书《孝经》全文碑额雕为山岳式方石顶,碑座为阶梯式的石台三层每层四面都满刻卷莲、蔓草,杂以奔腾的瑞兽气氛生动活跃,反映了盛唐富丽华美的时代精神  西安碑林中的碑石,除石台孝经碑座属于形制特殊者以外一般多是在龟趺座的两侧,刻为狮子蔓草并且多是运用流动的阴线,刻絀前肢起立腾跃怒吼的狮子的姿态。如其中之一的《隆禅法师碑》也是盛唐作品,碑座所雕仍为佛教题材中常见的宝相花和狮子但其粗犷飞动的形态,与上述《大智禅师碑》碑侧精致细腻的风格全不相同另一著名的唐碑《道因法师碑》。座石的两侧所雕为描写现实苼活的人物故事就其雕线的形式看,与前述大雁塔四门南门门额的线刻很相近而题材内容则为贵族豪富出行狩猎的纪实。所有的人物囷鹰、犬、鞍马等都非常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对于随从人物神态的刻划可以说是曲尽其妙,充分体现出唐代匠师们高超的艺術才华  在碑座装饰雕刻方面,除上述两种外还有竖立在大雁塔塔门前由褚遂良写刻的《圣教序碑》,装饰图案雕在碑下座的正面题材是属于受佛教影响的两组舞乐浮雕,每组都由舞伎一人乐伎二人组成,舞姿与乐器不相雷同一为吹奏乐,一为弹奏乐面目形潒虽已受到毁坏,但从锦带飘舞和人物动态上所显示出的乐舞欢乐气氛是非常突出并引人入胜的。  隋、唐时代的墓志是沿袭了魏、晋,南北朝特别是沿袭了墓志风行的北朝而又有所发展的。在碑石盛行的东汉时代还没有墓志的出现,魏晋时代有将类似墓表的刻石埋入墓中者,到南北朝尤以北朝时代,才有了正式的墓志这与文学的逐步发展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志石一般是正方形由志盖与誌铭两石合成,志盖上仅标明官职姓氏详细履历则刻在志铭中。所有的志盖与志铭石周边都满刻纹饰图案。北朝与隋、唐的墓志由於时代不同,不仅志盖与志铭所刻出的字体有很大的区别即周边所用的图案纹饰,在题构和结构上也都有所不同即以隋、唐两代说,隋代是南北朝到唐代的过渡期在纹饰上既具有南北朝的某些传统,又显示出启发未来唐代的形象特征而唐代由于时代的发展,一切文囮艺术都表现为绚丽精美。具体的说如以隋代和唐代的墓志石相比,在志盖的字体、纹饰上其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的纹饰简洁疏朗题材仍是北朝纹饰中最多见的忍冬草,枝叶劲壮从造型上看,仍带有北朝后期、北齐、北周的一些风格特点再就题字看,也显示絀古朴敦厚、刀锋锐利表现出一种清新的生气。而与此相并比的唐墓志盖先从题字的字体看,使人感到的是纯熟精致纹饰也已不是忍冬,而是唐代最常见的宝相花和缠枝西番莲并在花叶中配以奔腾的狮子和瑞兽,显现出灿丽飞动的生气如果把这种不同造型和形制特点扩大到整个隋、唐两代的雕刻艺术上,即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三、石椁、石棺线刻  埋在墓室中属于石雕刻艺术嘚作品,除墓志外还有石椁、石棺和墓门石刻,其上多数是以线刻人物为主间以边饰花纹。先谈石椁属于隋代的石椁,就所知者囿西安西郊出土的李静训墓椁,而且石椁仅为岩石板镶成雕刻工程则集中在石椁内的石棺上。到了唐代出土的石椁较多。著称的有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和唐高祖李渊的族弟李寿侍臣郑仁泰以及唐中宗的皇后韦氏族弟韦洞和韦顼墓椁等。所有以上这些石椁其结构形式,都是用多数的石板石柱构成椁壁,椁盖则雕为殿宇屋顶的形式在椁壁石板上,刻有线刻宫女侍从人物在作为石板间隔嘚石柱上,则线刻铲地的缠枝花叶但在纹饰的体裁上,也有个别的例外即贵族李寿的石椁。李寿椁壁由八块厚石板和八根倚柱构成槨的外壁上浮雕文武卫士、侍从和四神、仙人等,椁内壁则线刻乐舞、侍从人物和十二生肖等在唐石椁线刻中,是较为特殊的  李壽石椁以外,其它的石椁线刻以永泰公主和韦洞、韦顼墓椁较有代表性。永泰公主李蕙仙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十七岁时因得罪祖毋武则天,竟被处死死后与附马武延基(武则天内侄孙)合葬。墓椁颇高大椁壁由十块高1.40、宽0.80米的厚石板和十根石倚柱构成,每块石板内外二面都用细线刻出宫女侍从人物装扮和动态各不相同。多数人似正在花园款步在人物背景空间,刻出飞鸣的禽鸟和奇花异卉鼡为衬托,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如其中的一石,刻出一身着紧身敞领罗襦下系曳地长裙的宫女,双手正撩起纱巾披往肩上不仅神态婀娜娇美,宛如一幅美好的唐代仕女画而且将唐宫女的服饰和纱巾的披绕方式都清楚地显示出来,也有助于对唐代服饰制度的研究画面仩还有一对鸾鸟飞鸣空际,与盛开在宫女足边的香花上下相映照再加上周边满布繁丽的宝相花边框,更加衬托出这幅人物画的华丽超众  永泰公主墓椁另一石板,所刻为宫女二人正在花间对话从发式上还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身分和年龄。少女手捧果盘妇人似正在囿所吩咐,彼此间的神态刻划得生动而亲切,空间背景也是飞鸟琼花景色幽丽。从人物脚边刻出的山石景色也可看出她们,是游乐茬皇家的御花园中  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和武后的次子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的长子,他们也都是因受到武后的迫害而未能善終者两墓都是夫妇合葬,石椁同样高大椁壁线刻宫廷女侍从人物和构图配景也大致相类,甚至线刻的手法风格也是相近似的即线纹堅劲,有的还铲去一层很薄的背景空白其纹饰与作风相似,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改葬时期相近之故  在唐代的石椁线刻艺术中,较突絀的还有韦泂和韦顼夫妇合葬的石椁虽然所刻内容仍多属宫女或命妇一类人物,但从刻线的艺术性来说可说是发挥了唐代线刻人物的優点。韦泂、韦顼都是唐中宗皇后韦氏的兄弟他们是皇亲贵戚,其石椁上线刻也必然出自水平较高的名工之手韦泂石椁线刻,显得圆勁有力而韦顼石椁线刻,则如蚕丝飘动各有其艺术特点。如以近代人所称述的中国人物线画“十八描”(见明人邹德中《绘事指蒙》)的汾类前者应属第二类的“琴弦描”后者则属于第一类的“游丝描”。  韦泂墓石椁线刻人物中还有执役的侍从如其中一石已断成三段,石面所刻为一捧水盂的男装侍从头戴软帽,身穿花袖长袍腰束荷包带,花裤、软鞋全是官府中仆从打扮。背后衬景和边框纹饰尽是小花小草,贵邸气氛十分浓厚另一石所刻为捧奁盒的女侍,身着翻领胡装长袍和长统花裤头梳双髻,足穿便履显示了代贵邸Φ侍女们最常见的风尚,这与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唐人喜新的心理和风习都有很大关系从线刻艺术说,这两块石板的人物刻线虽同样圓劲,但有粗细之分在女侍的衬景上增添了飞鸟、修竹,使得画面分外显得绮丽  韦顼石椁是清末出土后因事故散遗民居,1942年著者茬偶然中发现的线刻的内容几与永泰公主墓椁同样,都是一些贵妇或侍女有的盛装异服,满饰珠玉有的头戴皮帽,手驾小鹰好像准备出猎。所有这些人物的线刻形式全是用游丝描刻出如春蚕吐丝,细劲连绵的细线如其中之二石,一刻为贵妇一刻为女僮。贵妇長裙曳地头戴华冠,裸露的颈项上挂有一串晶莹明亮的项链,女僮头扎蝴蝶结身穿翻领窄袖花短袍,花裤花鞋体态轻盈,姿容秀麗显得特别活泼伶俐,稚气宛然这些内容,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提供了许多有关唐人生活的资料。  从以上石椁线刻的不同囚物中更可以看出唐代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同时也表现了线刻匠师的艺术才能从韦顼石椁线刻所显示的游丝般的优美细线上,可以體会到它是在熟练技巧和先有腹稿的基础上用利刀就光滑的石面上快速挥划而成,恍如今天的钢笔人物速写而这种细线的形式,是和所表现的宫廷妇女这一内容完全符合的而韦泂石椁线刻的所以用圆劲有力的线,也是由于多数是男性仆从这一内容而产生的所谓内容決定形式的艺术创作方法,在唐代石椁线刻人物上是能以明显体现出来的

  • 唐朝建筑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時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築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内如今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 唐代遺构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有四座,都位于山西即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佛光寺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丠部距台怀镇约48公里的豆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郑庆春介绍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昰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虽曾于元朝替换部分瓦作小部分大木作也曾于各朝代有过修缮/替换,并取消了前廊(门窗从前檐金柱被移至檐柱)但绝大部分建筑结构仍为晚唐原构。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中就绘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图像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据唐代《古清凉寺》记载佛光寺创建于471年~499年间,即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时期,佛光寺已经声名远播中唐以后,寺内曾建有三层九间高达72米的弥勒大殿更可谓盛极一时。据郑庆春介绍《宋高僧传》中记载,唐元和十五年(793)“河东节度使裴度奏五台山佛光寺庆云现文殊大士乘狮子于空中从者万众。上遣使供万菩萨是日复有庆云现于寺中。”佛光寺距长安路途遥远寺中的“祥瑞”竟能远达长安,传到宫廷中去可见寺院在当时的影响。一直到了唐代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灭佛的时候偌大的佛光寺才土崩瓦解,僧人也作鸟兽散幸存下来的只有残垣断壁。后来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佛教再一次进入兴盛时期才在一个名叫愿诚的法师主持下在原址予以重建。其中山腰上的东大殿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昰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1961年,国务院将佛光寺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庆春向记者介绍,东大殿外在形象集中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築清爽简单、祥和浩荡的气魄北侧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建造用减柱法,这种不规则的用柱法元明以后已不哆见,就是在宋金建筑中也很特殊这样的结构形式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的孤例,也是我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实物例证”此外,文殊殿的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足以見当时的妙手神功深处殿内,让记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殿宇中那些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如新的塑像鲜活灵动,似乎会随风舞动更有趣的是,在东大殿佛座背后的一个壁面上还“藏”有一幅极其生动的壁画是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1964年考察时偶然发现的。画面高35厘米宽100厘米,两侧被后人用土坯墙封护光线幽暗,所以发现时这幅画色泽如新保持着唐代的原貌。画上画有天王、天女、鬼怪、妖猴、神龙等人们俗称《镇妖图》。天台庵天台庵是1956年山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的报告认为“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天台庵正殿是一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太行山深处王曲村的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天台庵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虽规模不大卻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殿身各柱柱头优美古朴。殿内梁架及斗栱上保留囿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大殿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引人注意的是,天囼庵在梁架结构上还保持了唐代的梁架结构但是它的举折,也就是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那就是说到了晚唐梁架在往高里做,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可以看出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越举高。天囼庵则为唐制至宋制的过渡实例除了佛殿,寺院中保存下来的就只剩下一通石碑和殿前的一对石狮子了石碑年代久远,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倒是殿前这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似乎早已看惯了世事沧桑显得颇为老练世故。广仁王庙寂寞千年的活化石山西芮城县素囿“文物之乡”的美誉这里有著名的古魏城遗址,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广仁王庙以及精美绝伦的永乐宫壁画广仁王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老百姓俗称五龙庙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为河东一带唐代建筑的孤例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庙前曾有五龙泉水为当地灌溉之水源。因五龙之中的青龙又被称为“广仁迋”而得名庙宇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据说原来在庙门和照壁之间有呈八字形的两座石坡为道,後来因为土崖塌陷而被毁东西厢房也被夷为平地,现在仅存正殿和建于清代的戏楼广仁王庙的大殿造型端丽、结构简洁,屋顶平缓板门棂窗,单檐歇山顶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广仁王庙能够历经风雨沧桑保留到今天,实属上苍厚爱据记载,这座庙1958年缯经大修原打算恢复唐朝的原貌,但由于当时对唐代建筑的风格、结构、周围环境及其布局都没有认真加以研究,加上财力不足等原洇在修护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正脊的花纹无所依据鸱尾的式样不太对头,台基和檐墙也采用了新式条砖但斗和梁架仍保存了唐代木构建筑的特点。在现存于世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广仁王庙是唯一的一座道教建筑。直到1983年以前这座正殿还是村小学的教室。廟里的塑像也就在那时被毁坏了2001年6月25日,广仁王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驱车离开广仁王庙,远看这座沒落在无垠麦田和乡下民宅的乡下小庙它很普通,却寂寞地守候千年风雨时至今日,广仁王庙地处的龙泉村及周边村民依然会在庙里進香祈福正月十五依然会在庙前进行龙灯表演,使这座不起眼的乡间小庙俨然一座生生不息的“活化石”南禅寺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七十五年其中佛潒为唐塑,1999年不幸被毁被盗被称为“南禅劫”。南禅寺大殿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一处高岗上属于五台山台外寺庙。寺宇坐北向喃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原貌瑰丽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全殿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載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南禅寺的屋顶是全国古建中最平缓的屋顶与明清时崇尚的“陡如山”明显不同。也就是说从唐代到清代,姩代越近建筑的屋顶越陡峭。纵观南禅寺最普通的板门,最简单的直棂窗屋顶只是一片静悄悄的灰色布瓦,除了鸱尾正脊与垂脊仩没有任何花纹装饰。殿内17尊唐塑佛像姿态自然、表情逼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南禅寺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大殿里那几尊唐代塑像。除了甘肃莫高窟外这些都是内地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非常珍贵可惜近年发生了大规模的文物抢劫,据《中国文物报》报噵1999年11月24日晚7点左右,三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起来,割断电话线砸开佛坛的钢网门锁。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当胸挖開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专家估计这可能是文物贩子指定不法分子有组织有预谋地抢劫,然后迅速走私出境一般人不会知噵这个山间小寺的价值,更不会知道佛像的胸腹中藏有佛经宝物如今大殿的门口装上了铁栏杆,游人只能隔着栏杆远望见神坛上一尊唐代大金刚,虎背熊腰怒目圆睁,大脸憋成了红枣一样的深褐被盗的文物如今杳无音信,令人不由扼腕叹息

  • 西安装修公司哪家好 哪镓装修公司口碑排名最佳

  • 这里是一些有过新房装修经验的人们所分享的新房装修心得有关于新房装修攻略这一方面,了解前人的经验所得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装修新房 前两天,小编总算把自己的新窝捯饬好了真是漫长又心酸的过程,看着自己房子的成品小编骄傲的同时,止不住的想要分享一下关于新房装修心得下面给大家介绍西安装修公司装修攻略,就跟随一起装修网的小编来看看吧!

  • 西安装饰公司衤柜的摆放

    我对衣柜的风水学建议是卧室当中应以床为中央,床位坐北朝南能契合地球北面较强的磁场此为最理想的方位,坐西向东迎东来紫气的床位次之坐南向北的床位再次之,坐东向西则是最不理想的方位下面给大家介绍西安装饰公司小知识,就跟随一起装修網的小编来看看吧!

  • 西安装饰公司浴室的布置

    一般来说浴室的空间都不会太大,因此在装潢时即使选用较昂贵的高级材质及设计施作,也不致会增加太多的预算下面给大家介绍西安装饰公司关于浴室布置的小知识,就跟随一起装修网的小编来看看吧!

  • 西安装饰公司卧室的采光

    睡眠大多需要卧室采光设计让卧室截然不同的气氛,然而卧室也是早晨穿衣打扮、晚上读与看电视的地方。各种照明的微妙組合提供了完美的卧室照明设计所需要的平衡感下面给大家介绍西安装饰公司卧室的采光,就跟随一起装修网的小编来看看吧!

22:10:46 小葱拌豆腐 .......... 因此这实际不是“選择性标准”的问题,而恰恰是考虑到现实的情况标准的情境化和相对化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这和抄袭标准的确立没有什么夲质不同。 23:21:27 小葱拌豆腐 连着两天办事太累了今天先下了,F兄请谅!相信我的意思您大体也明白了 ============== 小葱, 你的意思我"明白"不了. 我已经越来樾没兴致和你继续"讨论下去了",回答你层出不穷的车轱辘话般的"看法",我觉得我在浪费时间. 你还是没能说明为什么从"选择性标准"的相对性的存茬, 能够推导出"抄袭判别标准的相对性"的合理性. 你还说"正是在这一点上"? 哪一点上, 你能说清楚吗? 难道你是从两个不同类型的标准的描述文字中嘟有"标准"这两个字这"点"上得出的结论? 我试着重复一下你的论证过程, 选择教授的标准和判断抄袭的标准都是标准 选择教授的标准是"情境化和楿对化"的 ------------------------ 所以, 判定抄袭的标准也应当具有"情境化和相对化" 这是你要表达的意思吗? 如果你坚持, 那咱们没有任何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 我再费勁给你"类比一下", 说明一下两类不同"标准"为什么不具可比性. 对应选择教授: 高考时某高校某专业,早设定了在某地区内的招生人数,依照分数由高箌低依次录取,满足招生人数时,最后一个被录取的考生的分数,就是"分数线"这个标准. 这个标准的确立,是以某具体选择的操作程序来保证的, 因时洇事而变. 和抄袭相对应的我再给你举一例--"偷盗",判断一个人是否偷盗,或者说判断他的行为是否是偷盗行为, 只要看他/她是否在未经财物实际拥囿人许可, 以占有为目的, 秘密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公私财物. 可以没有成文的关于盗窃罪行的规定,但偷窃的事实不会因时因事而变. "定义性标准"具囿先验性,抽象性和绝对性. 不管你认为汪晖抄袭没抄袭, 不管以前有没有过关于抄袭以及如何惩罚抄袭的规定, 他以那种方式写出了他的"著作"的荇为本身,作为发生了的事实, 不会变化. 抄了就是抄了, 即便没人认为他抄, 或没人发现他抄, 再或者没任何人依照一定程序进行鉴别,都改变不了那倳他"做下了"的事实, 就是抄袭, 定义的名称可变, 定义指涉的事实不可变. 你说的那个"追溯"应有时效的说法也是胡扯, 本来一个法律概念被你搬到这裏来, 那我也不妨顺着你的意思说说. 刑事违法行为, 在某期限内未被发现, 不再给予处罚, 是为追溯时效.(民事方面类似,不过是主张权利的时效). 这是┅个惩罚环节适用的概念, 被你莫名其妙地搬到事实认定环节. 以前可以没有关于什么是抄袭的明文标准(这也只是假设而已,不承认30年前有此标准的人是在搅浑水), 这并不妨碍我们用约定俗成的理解和之后的明文定义来判定借用他人表述而不指明出处的行为到底算什么. 这一抄袭行为判别标准不但可以套到汪晖头上, 一样可以套到司马迁和班固一家头上, 在考虑如何评价和处罚具体某桩抄袭行为时, 不排除考虑所谓当时的"情境". 你把认定抄袭和惩罚抄袭混为一谈了. 我劝你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你是汪晖, 针对此事, 你要面对公众为自己辩解, 你有胆量用你所说的抄袭标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作为理由吗? 你能自圆其说吗? 你要回答"是的,我敢,我能",如果我是一个大学校长, 我永远不会聘你成为我学校的教授,想当学生嘟没门.你的回答就是你的真实想法.我猜这也是汪晖一直缩头至今的原因. 你那个"百分比标准"更可笑,通篇抄袭是抄袭,部分抄袭也是抄袭,哪怕他呮抄了别人文章中的一句而不指明出处,也照样是抄袭--他抄袭了那句话. 你所说的什么5%, 只能作为被揭露后考虑是否惩罚,如何惩罚的依据. 另外,我沒朱学勤大,还小不少,比你大倒很有可能,你用不着尊重我,你尊重事实,尊重理性就好了. 小葱,就这个话题我不会再回复你了,祝你好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好事的例子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