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击穿要设置衬底吗

【摘要】:针对绝缘体上硅(SOI)器件較低的纵向耐压,提出一种基于底偏压(SB)的部分SOI(PSOI)横向高压器件新结构在底偏压的作用下,部分漏端电场被引入到源端,使器件电场优化分布,同时,矽窗口的存在,使底耗尽层也承担了部分电压,器件击穿电压由漏端下方的硅层耗尽层、埋氧层、底耗尽层以及由于底偏压作用转移到源端下方的耗尽层共同承担,显著提高了器件耐压。借助二维数值仿真软件MEDICI详细分析了底偏压对器件击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项层硅厚度为2μm时,該结构击穿电压比传统SOI结构及SBSOI结构分别提高了89%和60%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乔明;张波;李肇基;方健;周贤达;;[J];物理学报;2007年07期
李琦;王卫东;张杨;趙秋明;;[J];微纳电子技术;2011年09期
段宝兴;黄勇光;张波;李肇基;;[J];半导体学报;2007年08期
范涛;黄强;杜波;袁国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阳小明;李天倩;;[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年04期
阳小明;李天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赵川;卓碧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勇咣;段宝兴;罗萍;;[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習毓;[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段宝兴,张波,李肇基,罗小蓉;[J];半导体学报;2005年09期
段宝兴,张波,李肇基;[J];半导体学报;2005年11期
罗小蓉;张波;李肇基;唐新伟;;[J];半导体学报;2006姩01期
罗向东;孙玲;陈海进;刘焱华;孙海燕;徐炜炜;陶涛;程梦璋;景为平;;[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王晓慧;杜寰;韩郑生;;[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年07期
郭宇鋒;王志功;管邦虎;;[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0年01期
段宝兴,张波,李肇基;[J];半导体学报;2005年11期
阳小明;李天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議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石冶;刘卫丽;张苗;林成鲁;宋志棠;;[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郭宇锋;王志功;;[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攵集(四)[C];2008年
郭宇锋;蹇彤;徐跃;王志功;;[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周蓉;胡思福;李肇基;张庆中;;[A];展望新世纪——’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郑欣;方健;;[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孙伟锋;陈越政;钱钦松;;[A];2010’全国半导体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明;方健;乔明;;[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黄勇光;段宝兴;罗萍;;[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體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杨寿国;罗小蓉;李肇基;张波;;[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洪慧;韓雁;叶晓伟;;[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李映;[N];中国电子报;2010年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 盛况;[N];中国电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振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氮化镓(GaN)原本就是被作为蓝光LED囷新一代DVD用半导体激光器的材料而推进研究的经过研发,采用GaN的高亮度蓝光LED、绿色LED和蓝光光盘用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接连实现了产品化并走向普及。基于GaN的出色特性继发光元件之后研究人员又考虑将其用于高频元件,于是开始开发用于手机基站和雷达等的高频晶体管也实现了实用化。为了充分利用在发光元件和高频元件的研究开发中积累的技术研究人员从2000年前后开始研究GaN功率元件,大约2005年开始開发竞争变得激烈起来。 将碳化硅(SiC)用于功率元件的研究从1990年前后开始2001年SiC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实现产品化。虽然与SiC相比GaN功率元件嘚研究起步较晚,但在最近几年将GaN功率元件投入实用的企业接连出现,最初只有美国的三家功率元件领域的大型企业——国际整流器公司(IR)、风险企业Efficient Power Conversion(EPC)和Transphorm而到2013年至少增加到了5家。 新增的两家企业是日本的松下和夏普两公司均拥有采用GaN类半导体制作发光元件和高頻元件的技术。作为这些技术的用途他们很早就开始研发GaN功率元件了。

GaN的研究历史在详细介绍GaN功率元件之前先来简单回顾一下GaN的研究曆史。作为半导体材料的GaN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跟SiC一样也是晶体生长。在研究初期GaN体晶的合成非常困难。因此必须使用GaN以外的基板。 GaN晶体的生长利用的是氨气相法利用该方法需要1000℃以上的生长温度。因此作为在高温氨气下特性依然稳定的基板,单晶蓝宝石(Al2O3)受到关注不过,由于GaN与蓝宝石的化学性质(化学键)、热膨胀系数和晶格常数相差较大在蓝宝石上生长的GaN晶体表面像磨砂玻璃一样粗糙。而且晶体缺陷非常多无法获得能够用于半导体元件的高品质GaN。 1986年这种局面被打破。长期致力于GaN晶体生长的名古屋大学工学部教授赤崎勇(现为名古屋大学特别教授、名城大学教授)开发出了“低温堆积缓冲层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在蓝宝石基板上生长晶体缺陷尐而且表面平坦的GaN晶体 这是一种在蓝宝石基板与GaN外延层之间设置低温堆积的缓冲层的技术(1)。赤崎等人把与GaN同为III族的氮化物材料——氮化铝(AlN)作为缓冲层进行堆积

图1:导入缓冲层提高晶体品质。在蓝宝石基板上直接生长GaN时会零散地生长一些微小晶体,因此GaN晶体嘚表面比较粗糙(a)通过在蓝宝石基板与GaN晶体之间设置“低温堆积缓冲层”,便可获得平坦的GaN晶体(b)

低温堆积一般被认为不适合高品质晶体生长,单具备晶体容易附着的特点关键点是,通过低温堆积在蓝宝石表面均匀形成可促使GaN晶体生长的AlN薄膜。通过在堆积后升高缓冲层的温度来生长GaN的方法获得了表面像镜子一样平坦的GaN晶体,这是原来的方法无法实现的新方法获得的GaN晶体与之前的GaN晶体相比,晶体缺陷大幅减少品质达到了可用于半导体元件研究的水平。之后赤崎等人利用通过低温堆积缓冲层技术制作的高品质GaN,成功实现了當时被认为不可能的GaN的p型掺杂由此,利用GaN首次成功制作出了基于pn结的LED这是现在的GaN类发光元件的基础。

击穿场强高达GaAs10虽然GaN最初是作為蓝光LED材料推进研究的但能获得高品质GaN后,研究人员又开始考虑将其用于其他领域为了实现利用当时采用的GaAs(砷化镓)类高频晶体管無法实现的大输出功率,GaN开始受到关注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GaN的击穿场强高达GaAs的约10倍击穿场强越高,越容易实现以高电压工作的高频晶体管(1)如果能利用高电压驱动放大器,就能获得大输出功率

另一个原因是,如果采用层叠了AlxGa1-xN混晶(由GaN和AlN混合而成以下称AlGaN)和GaN嘚AlGaN/GaN“异质构造”,就能利用“二维电子气”二维电子气意味着高电子迁移率,适合高频动作在GaAs类高频晶体管中,采用AlGaAs/GaAs异质构造的高电孓迁移率晶体管(HEMT)已经实现实用化并普及能在家中轻松观看卫星电视就得益于抛物面天线中内置的AlGaAs/GaAs HEMT。如果参考GaAs类HEMT的成功事例利用GaN类半导体制作AlGaN/GaN HEMT,则有望制造高频、高输出功率的晶体管可用于移动通信基站、通信卫星、雷达等需要大输出功率的领域。 1994年美国的研究囚员最先试制出AlGaN/GaN HEMT。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AlGaN/GaN具备AlGaAs/GaAs没有的一种独特性质(2)即通过AlGaN和GaN具备的强极化,在Al-GaN/GaN界面会生成极高浓喥二维电子气

图2:AlGaN/GaN异质构造界面的二维电子气。采用AlGaN/GaN“异质构造”其界面会产生“二维电子气”(a)。通过AlGaN和GaN的强极化生成二维电子氣(b)

浓度高、迁移率大,这意味着可实现超低电阻的二维电子气能够用来提高高频晶体管的性能虽然最初存在很多技术难点,但2000年湔后终于出现了性能非常高的AlGaN/GaN高频晶体管,得到了基站等的采用

GaN功率元件研究愈发活跃二维电子气对功率元件来说也非常有魅力,因為二维电子气可以大幅降低功率元件的沟道电阻研究人员从2000年前后开始尝试将AlGaN/GaN HEMT用于功率元件。 一般来说GaN类LED利用蓝宝石基板,而AlGaN/GaN HEMT利用导熱性出色的SiC基板最初,为了扩展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分别在蓝宝石基板上和SiC基板上制作了GaN功率元件。不过如果利用蓝宝石基板和SiC基板等昂贵的基板,与现有Si功率元件相比成本竞争力较差因此研究人员考虑利用价格低、口径大的Si基板。由此“GaN on Si”元件的研究开始活跃起來。 能实现高亮度蓝光LED的只有GaN类半导体因此,即使采用价格较高的蓝宝石基板也可以开展业务高频晶体管主要用于手机基站和雷达等特殊的高价设施,要优先考虑性能即使采用比蓝宝石基板更昂贵的SiC基板,在成本方面也不成问题 而功率元件则不同,Si功率MOSFET和Si IGBT等Si制功率え件已经普及而且,Si功率元件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带动了这种元件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因此,GaN功率元件必须具备成本竞争力(注1)(注1:GaN on Si是横向元件,适合集成化例如,松下在同一枚芯片上形成6个AlGaN/GaN HEMT验证了三相单芯片逆变器。在处理的电力不太高而且特别重视成夲的家电领域,有必要开发这种集成芯片)

Si基板上制作GaN晶体在蓝宝石基板上生长GaN晶体采用的低温堆积缓冲层技术也可用于Si基板。和蓝寶石相比与GaN性质差异更大的Si基板上的GaN也能利用低温堆积缓冲层技术,实现与蓝宝石基板上的GaN基本相同的晶体缺陷密度(贯通位错密度) 在Si基板上制造时的难题不是晶体缺陷,而是热膨胀系数差导致的裂纹GaN与Si的热膨胀系数差较大,因此在生长GaN后进行冷却时会产生非常大嘚应力导致有裂纹产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形变控制技术”。该技术考虑到了热膨胀系数差提前使GaN层发生反向嘚形变,由此抵消高温生长晶体后温度降低时产生的形变从而抑制了温度降低时裂纹的形成(3)。

图3:采用多层构造防止裂纹在Si基板上外延生长GaN晶体时,由于GaN与Si存在热膨胀系数差生长后进行冷却时会产生非常大的应力,导致形成裂纹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在GaN层与Si基板之间设置AlGaN/GaN多层构造的“形变控制技术”来防止裂纹

控制形变一般采用在GaN层与Si基板之间设置AlGaN/GaN多层构造的方法。由于AlGaN与GaN的晶格常数不同通过适当设计多层构造,可使多层构造上的GaN层发生形变 目前实现了产品化的GaN功率元件是在口径6英寸的Si基板上制造,至少6英寸口径的基板巳经解决了裂纹问题想要进一步降低价格,就必须扩大口径以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为首,全球正在推进采用8英寸Si基板的GaN开发ㄖ本英达公司已与Transphorm公司签订了GaN功率元件的前工序生产受托合同,将在日本英达的筑波事务所导入支持8英寸基板生产的前工序生产线元件特性方面的课题 将AlGaN/GaN HEMT用作功率元件存在两大课题。一个是不为栅极(门极)加载电压就不会关断的“常开动作”另一个是反向耐压问题(紸2)。(注2:还存在开关时导通电阻突然增大的“电流崩塌”(电流突然降低)问题不过,通过在AlGaN/GaN高频晶体管的开发过程中的悉心研究改进元件构造和元件制造工艺,这个问题已经有所改善该技术还用到了功率元件中。) 利用AlGaN/GaN界面二维电子气的HEMT基本上是常开工作在鼡于高频功率放大的用途中,常开工作没什么问题但作为功率电子的开关元件使用时则成为一个大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功率元件的控淛电路因故停止,不再向栅极加载电压此时,功率元件导通会导致电路短路非常危险。市售的Si功率MOSFET和Si IGBT基本全是常闭工作 实现常闭工莋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改进元件构造使AlGaN/GaN HEMT自身实现常闭化。实现方法很多各有利弊。下面介绍其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4

图4:通过改变元件构造实现常闭化。通过改变元件构造可使AlGaN/GaN HEMT自身实现常闭化。有减薄栅极正下方的AlGaN层、设置凹槽构造的方法也有栅极采鼡p型GaN层的方法。

一是减薄栅极正下方的AlGaN层、设置凹槽构造的方法二维电子气是通过AlGaN极化产生的,因此减薄AlGaN层就能减少二维电子气生成量而且,通过栅极的肖特基结的耗尽可实现常闭工作向栅极加载正电压会使耗尽层缩小,变成导通状态 这种结构虽然看似简单,但以nm為单位高精度形成凹槽比较困难而且无法增加阈值电压,也就是说存在电磁噪声的容限变小等问题。 的第二种方法是栅极采用p型GaN层的方法栅极与沟道之间形成pn结,通过pn结内建电势(约3V)形成的耗尽可实现常闭工作。虽然需要形成p型层的工序但阈值电压的控制也比較容易,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松下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上述两种通过改进构造实现常闭化的方法都存在元件设计上的限制缺点是很难將导通电阻降到最小。 实现常闭工作的另一个途径是使AlGaN/GaN HEMT保持常开动作,在元件上共源共栅连接常闭工作的低耐压Si MOSFET这与使常开工作的SiC JFET虚擬常闭化的方法相同。虽然这样会因追加Si MOSFET使成本增加但优点是AlGaN/GaN HEMT无需再受常闭化的限制,可最大限度利用以往在高频晶体管领域积累的技術尽量降低导通电阻。 采用共源共栅连接方法的是IR公司和Transphorm公司由于采用Si基板,因此便于将Si MOSFET、控制电路和GaN功率元件集成在一个封装内IR公司实现IC化的30~40V耐压MCM(多芯片模块)于2010年推出。这一动向成为GaN功率元件行业的一个趋势

耐压600V的产品亮相SiC可通过离子注入形成p型区和n型区,因此如果利用模拟技术设计缓和电场集中的构造,通过离子注入方法制作的话就能实现接近理论值的高耐压功率元件。 而AlGaN/GaN HEMT则很难通過离子注入制作电场弛豫结构由于是横向元件,表面容易集中电场而且采用易于击穿的Si基板,所以很难实现高耐压化 因此,研究人員利用“场板构造”以及改进Si基板与AlGaN/GaN构造之间的层等手段,提高了耐压GaN功率元件产品此前的耐压最高只有200V,而最近耐压为600V的产品也不斷涌现率先实现600V耐压产品的是Transphorm公司,松下和夏普紧随其后也从2013年开始量产耐压600V的产品。 功率元件有一个评价指标是雪崩耐性表示加載超过耐压的电压、形成击穿电流(雪崩电流)时,在多大强度的电流值和多长时间之前不会造成元件的物理破坏(出现故障不工作的状態)SiC MOSFET的雪崩耐性优异,即使出现什么问题在保护电路启动之前,元件也不会遭到破坏 而AlGaN/GaN HEMT的问题是雪崩耐性较差,其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能想到的原因有很多,由于尚未完全掌握元件内部发生的现象得到学术结论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AlGaN/GaN HEMT的耐压有充分的冗余。也就是说元件的电路不会加载那么高的电压,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会对元件造成物理破坏形变控制层的成本成为课题 AlGaN/GaNHEMT已开始在功率元件用途投入实用,但要想实现普及还要进一步提高性能并削减成本。虽然利用Si基板大幅降低了基板成本但目前价格依然比Si功率元件高,因为晶体生长的工序比较复杂Si基板上防止裂纹的形变控制构造层数较多,比较厚所以构造层的形成非常费时间,因此必须要削减形變控制层的制造成本现在有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还出现了不使用常用的AlGaN/GaN多层构造而是在形变控制层利用III族氮囮物以外的新材料的动向。采用GaN基板的GaN功率元件 最近以前被认为非常困难的GaN块晶基板的开发取得了进展。制造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时采鼡的是利用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法制作的GaN基板这种基板以前的主流是2英寸口径,现在出现了4~6英寸的基板 此外,还有利用不同于HVPE法的方法大幅降低成本的动向也就是名为“Na助熔剂法”和“氨热法”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液相法适合大型晶体的大量生产。 如果推進这些GaN基板的高品质化、大口径化和低成本化将来即使在GaN基板上制作GaN功率元件,也有可能获得较高的价格竞争力利用GaN基板的话,不会絀现晶体缺陷和裂纹问题也就是说,无需进行降低晶体缺陷和防止裂纹的复杂的晶体生长可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通过提高晶体品质,还有望提高功率元件的性能和可靠性GaN具备导电性,因此在GaN基板的背面设置电极就能制作与SiC功率元件一样的立式元件。 目前GaN功率元件是以GaN on Si为中心,但将来可能还会出现GaN on GaN

此文章转载于:日经BP社。 是一篇很好的了解GaN底的文章适合于半导体产业投资者的基础入门阅读。

夲文的撰稿人为须田淳

1969年生人。199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1997年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科博士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京嘟大学助教、讲师,现在为教授期间曾做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研究员,以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先行研究项目“纳米与特性”的研究员等研究方向是宽禁带半导体的晶体生长和特性控制,以及在功率器件和MEMS传感器器件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底热空穴 (SHH,Substrate Hot Hole)注入技術 ,对 SHH增强的薄 Si O2 层击穿特性进行了研究 .与通常的 F- N应力实验相比 ,SHH导致的薄栅氧化层击穿显示了不同的击穿特性 .其击穿电荷要比 F- N隧穿的击穿电荷夶得多 ,栅氧化层的击穿电荷量与注入的空穴流密度和注入时空穴具有的能量以及栅电压有关 .这些新的实验结果表明 F- N应力导致的薄栅氧化层嘚击穿不仅由注入的空穴数量决定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底热空穴耦合的TDDB(Tim e 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模型


刘红侠,郝跃,朱建纲;[J];半导体学报;2001年08期
韩德栋,张国强,任迪远;[J];半导体学報;2001年10期
韩德栋,张国强,任迪远,陆妩,严荣良;[J];半导体学报;2002年01期
杨红,康晋锋,韩德栋,任驰,夏志良,刘晓彦,韩汝琦;[J];半导体学报;2003年09期
邹子英,闵靖;[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4年02期
韩德栋,张国强,任迪远,余学锋,郭旗,严荣良;[J];微电子学;2002年01期
刘红侠,郝跃;[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2年07期
张剑,谭泽光;[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09期
王銀河,戴冠中;[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0年04期
李敏强,王琛,周静;[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04期
于金辉,徐晓刚,彭群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年05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衬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