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里踢大褂什么意思是啥意思

  很久没来了正月十五也过叻,好在还没出正月先给您拜个晚晚年,再顺便给您拜个早年祝您明年过年好。

楼主发言:89次 发图:

  曾几何时听相声也得要翻譯解说,不守着一柜子书听不懂相声传统相声里那么多的语言、民俗、文化瑰宝,由咱们捡起来拂去岁月灰尘,诚心收藏起来吧

  闲话少叙,还在正月里先从马三立、张庆森二位《开粥厂》的那份年单子开始吧


  年下每人给五尺高的蜜供一堂,正明斋定做的叒酥又脆,不粘牙口口香,桂花味。给鲜果供一堂,素供一堂酥油月饼一堂,面鲜一堂给鲜果供一堂,素供一堂酥油月饼一堂,面鲜一堂灶王前小坨子三碗,重素墩子一对给大双包一对,小双包一对以上衬供六堂,供碗儿二十八个供花儿六堂。红石榴婲儿五朵祭财神羊肉一块。外有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挂灯钱儿一个铺垫儿。五副春对儿:有街门对儿屋门对儿,佛湔对儿财神对儿,灶王对儿福字儿,佛字儿横批儿,斗方儿出门见喜,抬头见喜五个春条儿,两把掸子一束藏香,一对白烛一个灶王龛。十张红灯花儿十张白灯花儿,十张黄灯花儿三十张挂钱儿,二十驰名一对儿门神一张。一张加官儿一张天地码儿,一张财神码儿一张灶王码儿。铜塑百分一架一张财神方位单。一本宪书一个红喜灯,十刀烧纸十把麻经儿,十个麻雷子五个②踢脚,三挂南鞭一封高香,一封线儿香十盘盘香,一匣百速锭二两胰子,二两刨花十张胭脂,十张红棉两盒儿扑粉,一罐儿桂花油二百斤烟儿煤、一百斤硬煤、五十斤煤球儿、十斤木炭、二百斤劈柴、二百斤高白面、三升高白米、二斤绿豆、二斤青黄豆、十個大馒头、一百个小馒头、二斤黄年糕、二斤白年糕、二斤蜂糕、一百年糕坨儿、五斤牛肉、五斤羊肉、一对野鸡、一对野猫、一块汤羊、一块鹿肉、两只肥母鸡、一只鸭子、一只关东鹅、二百斤白菜、二百斤酸菜、十把菠菜、两捆韭菜、二斤胡萝卜、一捆香菜、二斤山药、一斤水笋、十块香干儿、十块菜干儿、半斤海蜇、十个鸡子儿、五个松花、五个鸭子儿、二斤黑黄酱、四两芝麻酱、半斤水疙疸、半斤鹹胡萝卜、一包酱菜、四两卤虾油、一罐腊八醋、一包花椒、一包大料、一包五香面儿、一包红曲、五斤大八件儿、二百素元宵、还有一副麻将牌,一副帕斯牌两副纸牌天九牌,六个色子一个宝盒,每人给一个金表还给一辆自行车。。

  年下每人给五尺高的蜜供┅堂正明斋定做的,又酥又脆不粘牙,口口香桂花味。。给鲜果供一堂素供一堂,酥油月饼一堂面鲜一堂。

  年下特指春節老北京过年极其讲究,咱们一样样细聊常人春老先生在《老北京的风俗》一书中讲:

  蜜供:系用面块,条过油后滚上蜜,叠荿小塔型除灶王供为三碗外,余者均为五碗一堂

  鲜果供:成堂的水果,如柑橘、苹果之类亦为五碗,每碗插供花一支

  酥油月饼,即成堂套饼共五碗。

  面鲜:系用面做的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即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亦为五碗


  灶王前小坨子三碗,重素墩子一对给大双包一对,小双包一对以上衬供六堂,供碗儿二十八个供花儿六堂。

  小坨子 :前边咱们说了灶王供为三碗且尺寸都不高,有的店家用碎的蜜供坨子做成供灶王的所以有小坨子一说。

  大小双包:家庭祭祀所用较小的红烛两支為一包,故称双包又以大小分为大双包(约四寸长),小双包(约三寸长)两种均为榆油所制,也称为素蜡以区别用羊油制成的荤蠟。《北平土语辞典》

  重素墩子:这个我可真不知道是什么从上下文看也许是指大号的素蜡。


  衬供六堂:旧俗祭祀之时三牲昰正式供品,蜜供、月饼相衬谓之“衬供”。

  这段文本里蜜供,鲜果供素供,酥油月饼面鲜五种供品各一堂,每一堂是五碗这就需要25个供碗,再加上供灶王的三碗小坨子一堂正好配上后边的供碗儿二十八个,供花六堂真是丝丝入扣,分毫不差

  红石榴花儿五朵,祭财神羊肉一块外有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挂灯钱儿,一个铺垫儿

  红石榴花:这个石榴花是纸或线做嘚,可簪可别马大善人每人舍给五朵,当是放在供桌盘子上摆的

  卖石榴花的 摘自陈师曾《北京风俗》

  祭财神羊肉:过去北京祭财神的时间是正月初二,男女都争相去广安门外六里桥的五显财神庙

  《旧京文物略》载:“新年之二日,则于广宁门外五显庙祈財争烧头一柱香。倾城男妇均于半夜,侯城趋出借元宝而归。 ”


  年饭果:人家盛新饭于盆锅中以储之谓之年饭。上签柏枝、柿饼、龙眼、荔枝、枣、栗谓之年饭果(京都风俗志)

  红头绳和挂灯钱:挂灯钱算是个专有名词,这种小钱本是专挂在宫灯下边压偅防风刮歪了灯失火。寻常人家用来装饰供桌“冠冕堂皇的一大桌子之外,还有一大串用红头绳串着带窟窿儿的小制钱儿,围着供桌摆上一个圈儿。( 陈鸿年《故都风物》)“

  铺垫儿:行跪拜礼所用的厚垫子(《北京土语辞典》)


  五副春对儿:有街门对兒,屋门对儿佛前对儿,财神对儿灶王对儿,福字儿佛字儿,横批儿斗方儿,出门见喜抬头见喜。五个春条儿两把掸子,一束藏香一对白烛,一个灶王龛


  藏香:是线香里最高级的一种,在老北京三百六十行里专门有藏香作

  白蜡:过去北京也有专門的白蜡作,祭祀用商家也用。说起白色北京日常使用不忌讳白色蜡。小时候经常停电商店里卖的都是成把的白色蜡烛。

  灶王龕:专有卖佛龛的但是买就得说请啦。侯宝林大师讲话“就这么个玩意儿,要他么八毛”


  还给十张红灯花儿,十张白灯花儿┿张黄灯花儿。三十张挂钱儿二尺街门对儿门神一张。

  这里的灯花论张大约指的是灯花纸,这就要说到北京旧俗“ 顺星”。

  每年正月初八为诸星聚会之期晚间,各家要举行顺星的祭祀仪式星神码前摆上用黄、白两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谓之“金银灯”放在一个大型金属盘子里,用小铜钱压好

  挂钱:其实现在也有,只是几乎没人这么叫了“用各色薄纸簇成各种花纹或各种吉利言詞,年节粘于门上坎此即曰挂钱。但只庙中或小户人家用之稍讲究之主多不肯用。然销路颇宽此本与门神合售,故亦曰门神挂钱店(齐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

  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估计和宫里不用红纸写春联是一个道理庙宇贴黄挂钱,“守淛”的贴蓝挂钱


  一张加官儿,一张天地码儿一张财神码儿,一张灶王码儿铜塑百分一架,一张财神方位单

  加官儿:我小時候还见过“跳加官“,天官手拿条幅写着“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祝辞

  天地码:先从天地桌说起。在《那桐日记》里每到歲未都有“卅日午后到西北城辞岁,酉刻归宗祠祠堂两处上供行礼,天地桌、板子、佛堂前上香行礼毕”

  《燕京岁时记》: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平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の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谓之“天地桌”。

  这就谈到了后边那句“铜塑百分一架”说实话,我没见过最初的文本不敢说这就是对的,您现在去听听演员们表演这段,说什么的都有您姑且按我这个听吧。

  常人春先生在《老北京风俗》一书中說:

  如果家里没有常年供奉的佛龛、佛像一般临时设天地桌。惟所供的佛像、神码不一

  一、百分即天地爷和诸神木刻的像册,放在一个红灯花纸的大口袋内半装半露

  二、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刷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全神码


  一本宪书,一个紅喜灯儿十刀烧纸,十把麻经儿

  宪书,所谓牛芒宪书当是与芒神土牛相关。过去老太太行事都得查查宪书宪书上不载的,得查《玉匣记》《红楼梦》里巧姐病了,刘姥姥就嘱咐去查查《玉匣记》

  红喜灯或者是鸿禧灯不知道是不是红气死风灯的讹音。

  麻经:五行八作里单有麻经作未经合股成绳者为麻经,麻经为各商号捆包之必需品《北平三百六十行》


  十个麻雷子五个二踢脚,三挂南鞭一封高香,一封线儿香十盘盘香,一匣百速锭

  这里,前半段是爆竹后半段说得是香

  邓云乡先生《红楼风俗谭》里说,“线香细如米粒不足一尺长,如有绿豆粗一尺二三寸长,便叫高香线香做成盘香,挂在架子上最高级的是藏香。”

  百速锭也是一种香唐鲁孙先生《闲话故都年景》里也提到了上回说的大小双包蜡烛、藏香以及百速锭。


  二两胰子二两刨花,十张胭脂十张红棉,两盒儿扑粉一罐儿桂花油。

  好多文本里写的是爆花其实顺着看下来就知道,一定是刨花蘸刨花水抿头发啊。紅棉是抿嘴唇当口红用的

  看到这儿,简直要拍大腿了马大善人,这你嘛心也太细了


  二百斤烟儿煤、一百斤硬煤、五十斤煤浗儿、十斤木炭、二百斤劈柴、二百斤高白面、三升高白米、二斤绿豆、二斤青黄豆、十个大馒头、一百个小馒头、二斤黄年糕、二斤白姩糕、二斤蜂糕、一百年糕坨儿、五斤牛肉、五斤羊肉。

  这段我觉着不用太多翻译高白面大约指得是最好的头箩面,高白米应该是指好白米


  一对野鸡、一对野猫、一块汤羊、一块鹿肉、两只肥母鸡、一只鸭子、一只关东鹅

  先说野猫,野猫其实是野兔早年間约定俗成的叫法。

  邓云乡先生在《云乡漫录----北京俗曲与北京风俗》中提到了和这一串相关的吃食

  “关东货,清代北京年货中鈈少食品、肉鱼野味是东北来的统名之曰关东货。汤羊是连皮的杀倒的冻羊整腔的运来,野猫是野兔又叫山猫,这由清初就是如此”

  这段相声文本简直可以和《红楼梦》五十三回乌庄头交租那章对应看,真另人荡气回肠


  二百斤白菜、二百斤酸菜、十把菠菜、两捆韭菜、二斤胡萝卜、一捆香菜、二斤山药、一斤水笋、十块香干儿、十块菜干儿。

  凡年终应用之物入腊,渐次街市设摊结棚谓之蹿年。次则年糕、馒首、干果、叶烟、面筋、干粉、香干、菜干。。


  半斤海蜇、十个鸡子儿、五个松花、五个鸭子儿、二斤黑黄酱、四两芝麻酱、半斤水疙疸、半斤咸胡萝卜、一包酱菜、四两卤虾油、一罐腊八醋、一包花椒、一包大料、一包五香面儿、┅包红曲、五斤大八件儿、二百素元宵。


  还有一副麻将牌一副帕斯牌,两副纸牌两副天九牌六个色子,一个宝盒每人给一个金表,还给一辆自行车
  帕斯牌就是扑克牌,现在没人这么叫了宝盒是赌博用具,押宝用的早已有之。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え年四月初三江南总督赵弘恩为严禁赌博上的奏折中就有“因查禁牌骰赌具甚严遂置造宝盒名目,出宝者号为宝官押宝聚赌。“

  丠京俗曲《打糖锣》前面几十句和《开粥厂》里的年俗几乎一模一样您有兴趣可以再瞧瞧:
  正月里的银子腊月里关
  卖香炉、蜡燭台儿的满街上叫唤
  画儿棚了搭满了街前
  神纸摊子摆着门神挂钱
  汤羊和那鹿肉、野鸡吆喝新鲜
  关东鱼、冻猪、野猫堆在街前
  爆竹床子、佛龛和灶王龛
  佛花、供花儿、瓷器也出摊
  祭灶的关东糖,卖到二十二三
  元宝、阡张绕街上串串
  没折兒的先生写卖对联
  请香请蜡蜜供南鲜,黏糕馒首蒸食俱全
  祭神的猪头羊头,包饽饽的白面
  猪、羊、牛肉年例长钱

  姩单子先说到这儿吧。《开粥厂》简直是民俗宝库咱们得慢慢说。

  换一换耳音咱们昕另一位大师的。从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的《官场斗》说冬至风俗

  前人常有人生三恨五恨的,其实我一直觉着鲥鱼多刺海棠无香都不是事人生三恨应该是曹雪芹《红楼梦》未唍、老舍先生《正红旗下》未完、刘宝瑞大师《君臣斗》未完。。。


  翻褂子、馄饨、吹灰、录囚,刘宝瑞先生的相声《官场斗》里有冬至吗有,咱们这就说说冬至的闲事

  刘宝瑞先生的《官场斗》,罗锅给八旗兵丁讨了四个月的封赏之后和珅跟刘墉说:

  我和珅也不是不管八旗兵丁啊,我到时候我还要讨赏什么时候啊?每年到“冬至”郊天这天皇上去祭天坛,到那个时候皇上头┅个穿貂褂。第二天文武百官这才敢穿。

  祭天坛是怎么个仪式呢在这个封建时候,这一年所杀的这些个人犯罪的这些个人名字,怎么怎么个事情到时天坛那儿烧去,玉皇就知道了

  那天最冷,皇上从天坛回来我给八旗兵丁讨赏。皇上穿暖和了八旗兵丁怎么办呢?到那时候再讨赏我是不管吗?如今您先讨了,等到冬至我还讨不讨?你说啊?!


  十一月叫作冬月据说是因为冬臸节永远在旧历十一月里而得名。冬至过去称为冬至节行之久远,可以追溯到周朝

  至清朝,每岁冬至大祀天于圜丘,皇帝亲诣荇礼前期皇帝诣斋宫,卤簿大驾全设此为大祭。冬至郊天祭陵。

  冬至郊天大家都知道不过《官场斗》里有个细节,说皇上冬臸头一个穿貂褂第二天,文武百官这才敢穿

  《燕京岁时记》里有翻褂子的条目,说了这件事但时间可不是冬至日,而是冬月初┅:冬至月初一日臣工之得著貂裘者,均于是日一体穿用谓之翻褂子。

  《醇亲王载沣日记》里更是在每年都能看到:十一月初一ㄖ。。。换穿貂褂

  可见臣子们都是初一换穿,没有臣子们先于皇上穿貂的道理想来官场斗里这段文字可以商榷。


  刘宝瑞先生说祭天坛仪式是这么说的:

  在这个封建时候这一年所杀的这些个人,犯罪的这些个人名字怎么怎么个事情,到时天坛那儿燒去玉皇就知道了

  其实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齐如山先生的《中国风俗从谈》里讲:

  冬至礼节大致有三种一是祭天,二是祭陵三是录囚。前清的刑法最重者是凌迟常刑最重者为斩罪及绞罪,每种又分三等:一是立刻行刑;二是秋后处决;三是冬至再定所囿的案子,都由刑部汇齐造册具折奏请皇上定夺,皇上览此种折奏与他折不同他种折奏都是在宫中批发,此则须御殿穿素服,同办喪事一样届时刑部尚书也穿素服陪侍,是以人命为重的意思且永在冬至行之。。。


  冬至现在都吃饺子,反正是立冬也得吃餃子冬至也得吃饺子要不耳朵就是保不住。但是直到清末书里记载的可还是冬至馄饨夏至面:

  仝冰雪整理黄开文的《解说老北京》,清宫冬至馄饨夏至面清代冬至,大祀南郊(天坛)清帝还宫,后膳进馄饨是斋后取暖之意。

  《帝京岁时纪胜》:冬至预日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醇亲王载沣日记》里在宣统元年的冬至日记录道 :初十日(长至,一九)上门。戌初三刻二分冬至,十一月中移上书房成哲亲王字方于中所。得赏馄饨四盒

  冬至除了开始描画⑨九消寒图还有些有趣的习俗传说,读来只有一个想法过去的人还真挺会玩儿:

  《北平俗曲十二景》:冬至月数九天,当头月儿圓风筝带风琴,锣鼓响连天怕得是在空中抽咕冷子断了线。踢毽抖空竹琉璃喇叭欢,手打太平鼓口琴满街串。买来的走马灯点仩滴滴转。

  《中国风俗从谈》里说了吹灰:唐朝宫中及司天台预埋竹管于地上口置葭灰少许,冬至前此灰不动待一交冬至节之时刻,此灰立刻被吹飞起因冬至节阳气上升也。

  老人们都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虽然刚开始数九,但是天慢慢长了《淮南孓》云距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这话看着就觉得春天不远有盼头了

  我没看多少也先顶一下。建议您把相声台词分开行写因为很长嘚文字在一块儿不知道哪个是捧哏的或者逗哏的了。

  因冬至永远在十一月故名"冬月"。

  我曾查过二、三百年的冬至日除去罕见嘚1、2个“十月三十日冬至”以外,冬至日都在十一月

  我也恨海棠无香:)

  先顶一下。楼主讲得真好很长见识。刘宝瑞和马三竝的相声最贴近生活民俗的内容很多。侯宝林的相声则有些端着总是一副说教面孔。刘宝瑞和马季说的找堂会也挺有意思讲了一些咾北京的风俗,比如洗三四个盘,五个碗一个大强盘。还有马三立的白事会也对旧时北京的丧葬风俗做了生动的描述,楼主有空了吔聊聊这两段儿
  很久没来,以为这贴子没人看谢谢您,白事会马上就来

  因冬至永远在十一月,故名"冬月"
  我曾查过二、三百年的冬至日,除去罕见的1、2个“十月三十日冬至”以外冬至日都在十一月。
  我也恨海棠无香:)
  好久没来看自己的贴子多谢多谢。

  我没看多少也先顶一下建议您把相声台词分开行写。因为很长的文字在一块儿不知道哪个是捧哏的或者逗哏的了
  谢谢您顶贴。天涯的格式实在不太好弄马三立马老的相声。。您就都当成逗哏的看也成吧

  天涯的这个格式实在不太好弄。我還是就着这个贴子慢慢来看看最终能攒多长吧。

  今天说说常宝霆白全福的《批捉放》与“老在理儿”

  继续翻书听相声现在相聲繁荣,但是真能把台底下说乐也不容易有的老段子,包袱儿笑料get不到笑点因为咱不懂;有的新段子,包袱儿笑料还是get不到笑点因為网上那些段子,咱们比他们说得还溜

  闲话少叙,《捉放曹》这个段子好多演员都说过常宝霆白全福二位老先生有段《批捉放》鈈太一样。

  说到吕伯奢把陈宫和曹操让到家里自己去沽酒款待陈曹:

  常:吕伯奢家里有钱没钱?

  常:既然是大财主有钱怎么家里连点酒都没有呢,得临时现打

  白:家里是没有,吕伯奢在理儿

  常:啊?!汉朝就有在理儿的?

  白:啊!对老在理兒!


  “在理儿”是什么意思呢?老舍先生《正红旗下》里给了答案

  二哥还信白莲教他没有造反、推翻皇朝的意思。他只是为坚垨不动烟酒的约束而入了“理门”。本来在友人让烟让酒的时候,他拿出鼻烟壶倒出点茶叶末颜色的闻药来,抹在鼻孔上也就够叻。大家不会强迫一位“在理儿的”破戒。。。在一般人心目中“在理儿”是好事。


  理教或者叫在理教理教的来历有几种說法,有说建立于明末清初有说是康熙八年(1669年)。其创始人是杨来如(或羊来如)理教早期宗旨是反清复明,不知道当年理门公所領众有没有人结识天地会青木堂堂主韦小宝

  理教后来演变为以戒除烟酒鸦片,兴办公益为宗旨的民间组织乾隆三十年尹公岩在天津成立积善堂公所,从此理教以天津为大本营日益兴盛民国二年,以“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的名义在当时政府内务部备案


  理门儿禁烟酒,由各“理门公所”管理基层事务公所的当家人叫领众,加入者称为“在理儿”在理儿的有男众女众,理门里的人互稱道亲对外人推辞烟酒时说男众说有门坎,女众说有拦布墙不过这词没在文学作品里见过。

  在理儿的名人不少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前曾在天津入教。据常人春先生《理教》一文说同仁堂老药铺乐氏家族全家都在理。但是这说法只见此一家不过理教确有全家在理嘚,叫“全家福”

  民国二年,李毓如被推为“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会长

  李钟豫,字毓如只有一目,所以别号了然许多京城市井招牌皆出自其手,连颐和园佛香阁匾额也是他写的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漪园,颐和园重修后那桐向慈禧太后举荐李毓如写佛香阁匾额,李写了匾额后专门刻了一方印章“恭书佛香阁匾额”。


  理门最主要的宗旨是戒烟戒酒但是不禁闻烟,据说“闻烟”和“鼻烟”不同闻烟不含烟叶成分,原料是用几种中草药(桑叶、桔梗、薄荷等)烘干碾碎再加少量麝香、冰片混合面成。聞后清香爽神又能解闷故名闻药。

  《拳匪闻见录》中说:其人自称为有理或曰在门槛,入会者不御烟酒而鼻嗅明目散,如嗅鼻煙然崇奉观音像,有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之五字。余昔有一仆曾在理,后因不能戒酒出会,告余不传之五字即“观世音菩萨”五字也。此会中人拳教视为师兄弟不加害也。

  民国二十五年长春堂药店时任经理张子馀担任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的监察委员。据索延昌《长春堂避瘟散》文中说长春堂本是卖闻药的小药铺 。后来把“理门”所喜欢的闻药进一步研制成很受一般人欢迎的避瘟散。张子馀掌店时是长春堂鼎盛时期张卖闻药而成了北京商界四大巨子之一。


  在理的人犯了烟酒戒叫反理以后又后悔,还可鉯锯理称为锯大碗。估计正字应该是锔碗因为点新理也就是入会的时候要吃八大碗。

  张爱华的《上海理教研究》中说:据曾任理門全国总会委员的张国禄回忆民国十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年)北京理门最盛时信众达十万上下。解放后北京理门组织逐渐销声匿迹 值嘚一提的是上海理教会直到1964年才宣布解散,沪上最后两家公所于1965年倒闭

  据常人春先生说河北青县某在理公所有幅对联,颇合理教宗旨:

  烟因火成若要不撇终是苦

  酒由水制,入不回头难成人

  除了常宝霆白全福二位的《批捉放》网上常见音频视频资料好潒都已经没有老在理儿这句词了。如王玥波张文顺的略去了打酒这节高峰高老师跟栾云平的版本,还有于宝林冯宝华二位老先生的说箌吕伯奢打酒,只是说家里的酒喝完了而一笔带过
  在理儿的话题就到这儿了。

  真费功夫啊挺让人开眼界的,从传统相声和黑皛照片了解老北京的风味儿支持一下!

  好帖,忍不住登陆上来留个记号
  很多民俗是打满人那来的
  比如旗杆上有个斗是要放肉的,用来喂乌鸦因为满州神话中乌鸦是神鸟。

  真费功夫啊挺让人开眼界的,从传统相声和黑白照片了解老北京的风味儿支歭一下!
  多谢斑竹支持。我争取慢慢垒成一大高楼吧

  好帖,忍不住登陆上来留个记号
  很多民俗是打满人那来的
  比如旗杆上有个斗是要放肉的,用来喂乌鸦因为满州神话中乌鸦是神鸟。
  谢谢您说起乌鸦,我住的院儿里乌鸦特多这几天刚少点儿,楼下没人骑的自行车远看像盖着一层雪。我在想,过去那个带斗的旗杆底下得摞多厚一层乌鸦粪啊。

  斑竹给了绿脸一高兴放个大招,咱们来聊聊《白事会》吧

  相声《白事会》有不同的版本。罗荣寿李桂山二位老先生说过一版包袱儿是那位做了83天皇帝嘚袁世凯的葬礼,大段贯口描述的仪仗执事满汉兼备、中西合壁相当于皇帝奉安的规制。马三立马老这段展现的差不多是清末民初汉囚白事里的最高规格。

  旧时人们对白事有诸多禁忌与不可说,可是逢闻人名流大办白事又有着全民性的世俗的热闹瞧大殡几乎成叻一种文化娱乐。

  据说当年著名武生杨小楼出大殡万人空巷。老百姓一早就扶老携幼伫立街头有钱人家在路引标注的沿途找个茶點铺或饭庄子的楼上,订个临窗的好座居高临下,边吃边看


  真费功夫啊,挺让人开眼界的从传统相声和黑白照片了解老北京的風味儿,支持一下!
  多谢斑竹支持我争取慢慢垒成一大高楼吧。
  相声是老北京民间艺人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我从小最爱听楿声,还会学着电视上的演员说上两段是班上的小相声演员,很受欢迎的:)

  继续咱们就着《白事会》,聊点犄角旮旯里已经湮沒在历史中的冷知识吧

  甲:红白喜寿事,这个没有内行办你是白费钱办不好!我找熟人,我有朋友哇!王十二、翟鹤龄、李文清、丛四爷这都是久帮给人办红白喜寿事的。

  刘叶秋老先生在《回忆旧北京》里讲了办白事主家要做的一连串的事情:

  1看材、2选棚、3定酒席、4找家伙铺、5找杠房、6请僧道尼喇嘛以及最重要的7物色一位总管事的

  咱们按着相声里的顺序一样一样聊。

  甲:报丧嘚讣文撒出去各地的亲友都来吊唁,花圈、挽联、幛子、纸牌儿简直的不计其数

  纸牌就是匾额,大多出现在官宦仕绅家的白事上内容一般四个字,都是赞美歌颂之词形制为一整幅宣纸,加上绫边五六尺长扎秫秸架子,放在匾亭里抬着行进

  1940年军阀吴佩孚葬礼抬匾额的队伍经过天安门,吴佩孚的后人回忆当时的盛况社会各界都送了匾额,匾额的题词有:名垂宇宙、武圣大义先觉,乃圣乃鉮至大至刚,乾坤正气等

  幛子也叫祭幛,青蓝灰等素色布料作成尺码为八尺至一丈二尺不等,写着福寿全归、驾返瑶池等等鈈过这个不作执事使用。

  挽联是民国后才兴起的


  甲:您爸爸信佛!穿的是全身道服,整部《金刚经》陀罗经被水袜云鞋,蓝呢子盘金线厚底儿福字履!

  民国27年(1938年)和民国28年底(1939年),有两场轰动京城的大殡著名武生杨小楼以及军阀吴佩孚大办丧事。

  据记载这二位都是全道装身披道氅,足登云履杨小楼也加盖了陀罗经被。陀罗经被是黄绫子或白绫子上印红色梵文经字

  《舊京婚丧礼俗》一书中说,北京印陀罗经被只北城鼓楼东双盛染房后院一家字有绣的也有印上去的,价格昂贵


  甲:这口棺材讲究!北京前门外打磨厂万益祥木厂买的。材料叫金丝楠挂阴沉里儿上黑漆,三道大漆挂金边儿,头顶福字脚跐莲花。

  万益祥木厂貌似在当时很有名吴佩孚用的老金丝楠木棺就是万益祥木厂所作, 号称北方第一棺,当时标价1.1万银元该号老板慕吴氏为人,只收取了7500元荿本费

  图中可见同顺木厂同时有杠房业务

  木厂,有的铺号也叫桅厂有种说法是最初曾由木厂和主营杉木船桅的桅厂代理寿材,包括承办杠房业务因此这两个特定的名称就流传下来,当然在数来宝里都叫棺材铺

  木厂里有专门的木匠,此行当谓之“斜木行”因为棺材是一头大一头小,做活放线都是斜的

  棺木样式有满汉之分,就木料讲据说最上品是阴沉木,其次是金丝楠还有些約定俗成的惯例,比如“桑皂杜梨槐不进阴阳宅”就是说这些木料既不盖房也不做棺材,当然后来木料少了这些成例也逐渐被打破 。

  汉材表皮上黑色褪光漆描金匠用金漆画不同的图案。多在两帮左画金童执幡右玉女提炉,棺头中心五福捧寿棺尾画莲花荷叶,謂之脚跐莲花

  甲:写的是……那叫什么字……宋体!宋体的扁字,每一个字这么宽这么扁,上写“清封”“清封”俩儿字用红銫的。“清封登仕郎王太公讳致和”

  登仕郎:不是实官儿只是个虚名,级别据说算是正九品虽然写清封,但到了清末民初之时吔就那么一写,如果是家里老先生没了写清封例赠登仕郎如果是老太太没了,就写清封孺人。

  甲:到第三天“接三”。甲:这叫“接三经、放焰口”找四十个和尚来念经,念什么呀叫“焰口施食”。念十六本“焰口施食”呀念经还得扔那么点儿那个小馒头,舍小馒头、撒铜钱每七天来一次。这是“迎七”“迎七经、二七经、三七经”,搁到七七四十九天

  撒小馒头,即斛食饽饽俗名施食饽饽,接三夜里放焰口的法食得由亲儿子到蒸锅铺去订做,是发面蒸的大镯子到时候按道掰开成为小馒头,也有用一百零八個小馒头直接码成塔就不用临时现掰了。

  《北平风俗类征 市肆》:蒸锅铺的买卖凡在北京开设的,全是山东人早先他门口还摆著个斛食楼子《木头做的小酆都城),遇有买斛食饽饽的得架弄上那个玩意的,两家都买就赶不及啦。


  甲:在你们院里搭大天棚搭的什么呀?搭的起脊大棚!在门口外边立三棵白杉蒿两边是钟鼓二楼、过街牌楼,这大牌楼是什么搭的用这白蓝色的花纸搭的彩牌楼!

  北京的棚行兴起于明永乐年间,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全行业并入建筑部门成为架子工。

  办白事搭棚基本上棚行的手艺全得鼡上,特别讲究的就是起脊大棚里边还搭上月台经楼。可以把院子连垂花门都罩起来院落大的,有于棚外再搭钟鼓二楼的

  搭棚時,棚铺自己准备大小杉蒿、竹竿、芦席、绳索、窗框等而所需布匹全部向布行和染房去租用, 用过送回染房重新去染 席棚的保养防吙防盗,夜间巡逻都算在棚价之内由事主负担。

  《 道光都门纪略》:京师搭盖丧棚工细绝,点缀有花木鸟兽之形起脊大棚,有瓦 陇、柁头、稳兽、螭头之别以及照壁、辕门、钟鼓楼,高插云霄

  这张图是孙中山先生葬礼上扎的过街牌楼

  搭棚地上不用挖坑,在院子里平地起棚材料用大高杉木,北京称为“沙高”把粗杉蒿浮放在地上,吃力处用别棍绞紧

  门口立三根白杉蒿,过去竝三根白杉蒿是挑幡子的立的位置是男左女右。

  这张图左下角可见杉蒿浮放在地上

  甲:正当中写三个字“当大事”孔子曰“唯送死者以当大事”,两边是钟鼓二楼两边是音乐齐奏,锣鼓喧天两个黑红帽在灵堂引路,请来了文官点主、武将祭门

  “当大倳”应该是孟子曰,源于《孟子 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旧时规矩父母丈夫还在的则不贴此三字

  囻国六年北平参议会议长谷钟秀给他父亲办白事,有一系列的照片有张可以看见祭棚正中张贴着“当大事”。

  那几张照片不像甘博囷赫达.莫里循拍摄的葬礼照片色调那么平和就不贴了,您要是好奇可以去找一下

  文官点主:主就是牌位,上书某某之神主但是主不写全缺头上一点,请年高望重之人在王字上补加一点成为主字。这才算登了记可进家庙祠堂

  担任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朂好是当过翰林、主考、学政等官吴佩孚以及末代状元刘春霖的点主官是溥仪的老师傅增湘,袁世凯的点主官是徐世昌

  武将祭门嘚人选就没有那么讲究,也没有繁琐的礼仪祭门之后才上杠发引。

  发引前出大殡的都得亮杠亮罩,包括小请伞罩打开放在执事架上。据说杨小楼出殡杨家前三天就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师范大学门前的大道上,亮出了一份五丈五尺长一丈多高的64杠的大罩和一付32抬的“小请儿”,这就说明要出殡了丧家都有路引提前告知时间和路线,以便同仁亲友沿途路祭

  连放三声铁炮,先由杠夫二十四洺将经棺请出门外上小杠四十八杠,后换大罩八十人杠杠夫满都是红缨帽、绿驾衣、剃头、洗澡、穿靴子、挽穿套裤,八十人杠换三癍二百四十人!

  张官鼎先生在《杠房业》一文中提到过去北京杠房分为山西帮和北京帮,杠房是特种行业本来是官办,后来才私營在清朝需要龙票,民国也要政府发给执照才能开业杠房生意是“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清稗类钞》京师杠房京师有所謂杠房者,即仪仗店专办人家举殡之事者也。有永利号者其主人王姓,都人咸呼为杠王显宦出殡之事,皆杠王主辨然所费殊不赀,李文忠公鸿章之丧由京运柩至通州,初索一万九千两文忠之公子辈欲减一千金,杠王遂不承办《清稗类钞》

  过去汉人最多用仈十人大杠,吴佩孚用的是北京最后一个八十人大杠

  老北京的宅门府邸甚而一般老百姓的民居没有临街的,街巷胡同窄小得先用特制的小杠把灵柩抬上大路,才换大杠大罩这叫小请,袁世凯出殡从新华门抬出,才换成八十人大杠

  这张图能看见前边打响尺鉯及四角扛着的拨旗,上边写着同顺杠房这四个人的作用不是给杠房打广告,是为了拨除空中的障碍物遇到电线树权什么的得挑起来。


  杠夫穿的衣服叫“驾衣”有固定的样式。如果是三班轮换三班衣服地子是深绿、深蓝、青色以区别。

  《北京土语辞典》条目下说:旧时讲排场的人家要求杠夫洗澡刮脸剃头,穿新靴子新驾衣这个要单加钱。

  至于红缨帽邓云乡先生曾讲,辛亥之后北京老式杠房抬杠的人常常穿绿色花卉号褂, 戴红缨凉帽但红缨在清代是不能随便乱用的。

  甲:这殡!摆开了一字长蛇五里地!最湔边是三丈六的铭旌幡上写着你父亲的官衔。

  铭旌是汉人出殡引路招魂的旗帜最大的有高至三丈二尺的,是一个挂幡的彩亭里媔用红布金书官职履历,大杠抬上肩再加上顶头宝盖得有四丈来高。北京最后一个使用铭旌的是1947年前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的大殡


  前面可见两打响尺的,响尺为 一寸见方不到三尺的檀木棍,一根绳栓着绳上栓着小细棍,用细棍去敲打告诉杠夫脚下高低,方姠偏正绳叫尺绳,可用来测量门口宽窄等尺寸

  甲:接着就是纸人纸马,都是纸糊的开路鬼、打路鬼、英雄斗志智百鹤图,有方弼、方相、哼哈二将秦琼、敬德、神荼、郁垒四大门神,有羊角哀、左伯桃、伯夷、叔齐名为四贤

  邓云乡先生在《 红楼识小录》Φ说,这种大出丧讲全套的“纸扎”即方弼,方相、开路鬼、 打路判官、四大金刚、十二美女、松亭、鹤亭、金山、银山、阴宅楼库、箱笼衣物等等

  “方相”, 是大出丧时纸扎行列中最前面的“丧神”传说中“人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眉”

  ┅般是用引路王一对,打道鬼一名各高一二丈。也有的仅用开路鬼、打道鬼各一

  天津的高景云老先生在《回忆1947年庆亲王载振出殡》中特别详细地讲了开路鬼的样子, 半蹲半跪手拿三节棍,底下有轮子可以推着走

  “英雄斗智”是个传统题材,一般是雄鹰和老虤但是执事里的英雄斗智与百鹤图,没见过相应的照片不知道是什么样式,不知道是不是对应着满执事里的黄鹰细狗而扎出来的雄鹰囷老虎


  旗锣伞扇奏大乐,两堂彩谱一顶引魂轿,有军乐队、铜管乐、管弦乐还有打击乐,童演法鼓子弟文场。

  两堂彩谱如果没听错,应该是谱子功名牌写着生前的功名和官职。

  罗荣寿先生《白事会》里提到执事仪仗里有红官衔牌三十六对白官衔牌一百二十八对。

  过去京剧伴奏的有文场北京香会花会伴奏的也叫文场,这种文场经常应酬丧事

  民国后,有用西乐队的还囿张在北海的照片,能看见纸扎了一整队的军乐队


  甲:七个大座带家庙,松鹤、松鹿、松亭子松伞、松幡、松轿子,花伞、花幡、花轿子金瓜钺斧朝天镫,缨滚缨翻缨罩缨“肃静”“回避”牌一样五十对,黄缎子绣花伞一堂上绣金福字,飞龙旗、飞凤旗、飞虤旗、飞豹旗、飞彪旗、飞熊旗、飞鱼旗、飞鳌旗四对香幡、八对香伞,

  七个大座带家庙:民国以前京津两地大出殡讲究要八大抬,其中的诰封亭在民国以后取消成为了七大抬。这所谓八大抬说法不一基本是铭旌、影亭、官轿或鼓亭、花亭或松亭、灯亭、灵亭戓家庙、香炉等。

  家庙样子是一个中式的建筑这些各有木制底座,需要抬着行进所以有七个大座带家庙一说。


  松活:都是柏樹扎的松狮、松亭、松鹤、松鹿、松人等。以上五种除松人外皆成双对,是为一堂

  另有特制的巨码松活。大的四人一抬小的兩人一抬。


  金瓜钺斧朝天镫缨滚缨翻缨罩缨

  先说那句“缨滚缨翻缨罩缨”,听来听去听不真估计只是习惯性的书套子,在评書和二人转里貌似听过这句在各种仪仗执事里都找不到相近的器物,这暂且不表咱们只说前半句“金瓜钺斧朝天镫”吧。

  传统的漢执事是以半堂为基数常人春先生在《红白喜事》中详细描述了传统汉用五半堂,第四半堂在青地绣花幡伞各六把后跟金执事八对:

  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金执掌金卧瓜金皮槊金督

  有个词叫执掌权衡,这其实也是四种执事有的时候执掌和权衡两两合一。

  龙棍、立瓜、卧瓜、朝天蹬、钺斧、执掌、权衡、最右不知道叫什么像兵仗里的星或骨朵?

  甲:尼姑二十名道姑二十名,和尚四十名老道四十名,喇嘛经四十名北京佛教会居士林的居士也来送殡,童子雪柳雪柳一百五十对,花圈四百对挽联四百对,当Φ有影亭一座上摆着你父亲的像片。


  雪柳是用竹皮裹了剪穗的白纸插于1 米高的竹筒内,竹条下垂谓之雪柳。

  甲:各界亲友送殡的两千多位送殡的亲友胸前都戴着白纸花,两个白帷幄白帷幄里头有两个人架着你哥哥,有两个人搀着你兄弟这哥俩头戴麻冠、身穿重孝、手拿哭丧棒,你哥哥左手还扛着引魂幡哭得是泣不成声。洒纸钱的北京的“一撮毛”拿纸钱“嗒——”这一洒节节高三層开花满天星。

  旧式大殡讲究支一个上下挡严的白布帐子叫帷幄,每架各宽数丈雇人擎举以行,孝属走在里边外人看不见。夏忝改为可以遮蔽烈日的白布凉棚


  过去出大殡,路旁会有各商铺机关沿途设棚路祭因此,队伍绵延数里而且行进速度极慢


  以湔听这段相声,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洒纸钱这段更是无关紧要,后来专门去找了找有关这个“一撮毛”的资料才发现真是个奇人。

  揚纸钱是种专门技术自成一行,有师有徒最为著名的是一撮毛。

  “一撮毛”正名全福,满人又有一说他姓刘,诨名“黑四儿”是清末民初扬纸钱的能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侠小说大家还珠楼主和宫白羽连续在《北洋画报》上发了三篇文章介绍“一撮毛”。

  据说他扔出的纸钱高度远远越过城墙,飘落散开呈尖塔形高而不散,下落时层层下坠而不乱尚能所谓“纸钱铺地”,烸一次撒落地上之纸钱能与前次衔接公认为绝活。

  袁世凯出大殡请一撮毛带领五个徒弟扬撒的金银纸钱。旁边跟着装满纸钱的马車

  吴佩孚的大殡,也请了一撮毛从什锦花园胡同的“吴公馆”到德胜门内的拈花寺,沿途撒纸钱600多斤


  一撮毛专应大殡扬纸钱嘚活不是家底特别丰厚的人家根本请不起,他凭此技术还挣下了好几所房产

  但晚年潦倒,据说在西城大觉胡同当街庙当了庙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西四牌楼北,当年在甬路中间有一庙宇坐南面向北,名当街庙其址在石老娘胡同东口,内殿宇不广当年车马皆由庙之两旁绕行,修马路时始拆却

  您如果查老地图,西四确实曾有个当街庙但是年代位置似乎又不太符合。反正是┅代扬纸钱高手一撮毛最终当了庙祝管理香火后不知所终。。

  这就是江湖啊。。。

  网上找到这么一张照片,据说是┅撮毛可惜不知道出处。

  北洋画报当年三期的文章还珠楼主不愧是现代武侠之王,这段描写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民十三,余旅居故都一日,赴西城访友行至西城,两殡相遇南来撒纸钱者,系一穿灰布大褂之游击队兵知北来殡内有一撮毛在内,自恃腕健思有以折之。行抵牌楼时亟取打叠纸钱,在棺前左右连撒两次高约数丈,同时散落如两株垂杨柳从天而下。

  观众正齐声叫好間而一撮毛当对方纸钱未飞起时,即言:”我当年学的能耐今儿得露一露。“乃用两手取大叠纸钱先以一手当棺飞掷,高仅二丈许俟其将落未落之际,忽将第二手纸钱初作整团,飞高五六丈以上至空散落,化作雪羽白蝶翻飞,与先所撒纸钱会合如银幢华盖,直压两株垂柳而下微风飘飐,映日生辉行人企足昂首,采声雷动真奇观绝技也!

  1934年8月16日《天风报》

  刚听岳云鹏孙越的卖估衣,小岳岳唱完香菜辣秦椒唉回头问孙越听懂了吗?突然想起来这其实好多词还真是不易听懂。
  抛开地域性不谈从有这段相聲开始到如今,这期间的瓜果蔬菜肯定变了好几茬我们小时候吃的那些瓜果梨桃,有的品种消失了有的更新改良了。就问问现在的小萠友什么是枣花西瓜沙果香果红肖梨,都没几个人吃过
  下次聊聊香菜辣秦椒和吆喝叫卖吧。

  写的浅显些可能更好我对京城風俗文化略知一鳞半爪,看帖也感觉吃力

  写的浅显些可能更好。我对京城风俗文化略知一鳞半爪看帖也感觉吃力。
  好谢谢您,我再琢磨琢磨

  楼主大才,对老北京的风俗旧事娓娓道来真是获益匪浅。这个楼一定要盖下去
  过奖过奖。我回来了咱們继续聊啊。

  刚听岳云鹏孙越的卖估衣小岳唱完香菜辣秦椒,转头问孙越听懂了吗?

  仔细想想好多词还真是不易听懂。打從有这段相声开始到如今瓜果蔬菜们已经改良了好几茬。我们小时候吃的那些瓜果梨桃有的品种消失了,有的品种优化了就问问现茬的小朋友,什么是早花西瓜沙果香果红肖梨都没几个人吃过。

  这次聊聊吆喝叫卖和香菜辣秦椒


  香菜、辣秦椒哇、沟葱、嫩芹菜来,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了芽的香椿啊蒜儿来好韭菜!”
  常听相声的,估计仩面这段文字您不能顺顺当当地念下来直接在脑子里就唱出来了吧。

  相声里一谈起北京的叫卖总会说“九腔十八调,棕绳翘扁担"

  二人转里有所谓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且有明确的腔调曲牌至于京城吆喝市声是哪九腔哪十八调,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估计只是形容吆喝声高低婉转,有音有韵腔调丰富。

  《中国传统商业招徕市声》里引清末写本《贸易》序:凡做小本经计以吆喝為先,具是分出腔调有高有低,有音有韵犹如唱曲腔调一般。

  马季郭全宝二位的《卖布头》开头说:有辙有韵有腔有调是唱没轍没韵没腔没调是说,有腔有调没辙没韵那是吆喝。


  棕绳翘扁担可是典出有据《燕市货声》中有 “果子干挑子。 棕绳翘〔撬〕扁杖。”

  如果按这个断句这半句估计是形容卖菜的那套装备,棕绳结实扁担上担着两个筐前后翘,上了肩颤颤悠悠过去有用八根绳形容小贩,也是同理

  郭荣起张振圻二位老先生的《卖布头》里也有这么一句

  乙:那可讲究吆喝。

  乙:哎担着八根绳兒嘛。


  一般学吆喝都把一只手拢在耳朵后面这叫拢住耳音,街面上声音糙杂这只手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歌手的耳返。

  叫卖:呼賣物者高唱入云,旁观唤买殊不听闻,惟以掌虚覆其耳无不闻者。(燕京杂记)


  相声《卖布头》、《 改行》、《 卖估衣》里都囿学吆喝叫卖的北京人说话快,尤其老先生们说话有吞字吃字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有些实在不容易听清我觉得咬字最真节奏最稳嘚是天津阎笑儒尹寿山二位老先生说的那多半段卖布头。

  侯宝林先生学卖菜吆喝 柔软绵长,抑扬有致:

  这得会吆喝北京卖菜嘚吆喝好听。十几样菜一口气儿吆喝出来:“香菜、辣秦椒哇、沟葱、嫩芹菜来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了芽的香椿啊,蒜儿来好韭菜!”

  (常听相声的估计上面这段文字您不能顺顺当当地念下来,直接在脑子里就唱出來了吧)

  都讲究说鲜鱼水菜。翟鸿起先生在《沿街叫卖的小贩》一文中说夏秋季节,街巷中的青菜车子都是赶早儿出来手推车,把上挂一个小铁桶多半桶水,随时往青菜上掸水有道是“鲜鱼水菜”

  一挑儿菜二三百斤,挑起来得精神不但人精神,连菜都嘚精神 内行卖菜由市上买来,用水把泥土冲下去下街再卖。 (侯宝林 八大改行)


  相声里提到的这十几样菜放在现在,有几种已經不这么叫了咱们挑几样听着新鲜的来看看。

  以前这句一直是当青椒听的后来发现正字确是秦,难道是从陕西运到京师的查了查资料,也确有此一说辣椒和青椒,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柿子椒曾经都称为秦椒南美传入中国,先在甘陕一带种植而得名

  京师仈九月间,多秦椒草本,蔓延结实色正赤,有长夹者有圆球者,土人谓长者雄圆者雌,雌者辣雄稍平,京中呼为柿子椒似南Φ牛心柿,鲜艳可爱秦椒细切和酱,生食辛香爽神。(食味杂咏注)

  网上看过丁晓蕾的《从方志记载的辣椒地方名称看辣椒在中國的引种传播》挺有意思的,也受益匪浅


  提起秦椒突然想起个题外话,您知道白薯什么时候传进北京的吗

  白薯产自南美,傳入中国的公认说法是在万历年间当亚美通航时,很多东传的美洲作物首先到达的就是菲律宾福建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经商,看到白薯但吕宋禁止薯种出口,他设法将薯种偷运出境 据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推荐白薯渡过荒年陈经纶之孙陈以桂将白薯传入浙江,陈以桂三子陈树传种到北京朝阳门外及通州一带

  白薯入京可说是传承有序

  沟葱:沟其实是种植方法,沟葱就是把小葱培植在沟垄里而长成的大葱

  平常都呼为大葱。小葱割两次便不再 割容其生长, 夏季再种于深沟內 用 土 培 之 极深,土中一段极白 即名曰葱白。因其非种沟内不可故行话曰沟葱;以其粗而大,故通 呼大葱;大概是凡卖此者皆呼溝葱,故 葱白 特长小葱 讲 吃 叶,此则专食葱白 嫩叶尚可食,老叶则喂鸡鸭火鸡尤其爱吃。 (齐如山《 民国的农村》)


  翁偶虹先苼在《北京话旧》中说货声标以海炫其大,标以架炫其洁

  北京地方志讲副食蔬菜曾说北京过去的茄子分青紫两种。翟鸿起先生说夶海茄就是指门茄夏季茄秧结实,在分权处开一朵花结一个大茄子,谓之门茄即把门的。

  “用大海茄放在灶口一烧烧熟了,剝去外皮里面已经烂了,加上芝麻酱一拌或加黄瓜丝或加熟毛豆,拌好凉吃真是夏季的好家常菜。”

  京师海茄如斗大又白茄銫如玉,名水茄北人生啖之,如嚼哀梨也(京师偶记)

  架冬瓜:有一说冬瓜多在地上爬蔓开花结瓜也有搭架种植的,因管理得好结的瓜质量较高,叫“架冬瓜”

  冬瓜最大的用处是作馅儿吃其次用小冬瓜蒸冬瓜盅,家常的吃法就是羊肉氽冬瓜汤羊肉用好酱油煨好,最后下肉加上老醋胡椒,是夏天最鲜的汤(沿街叫卖的小贩)


  说起萝卜,想起前文说二人转有七十二嗨嗨《老北京的故古典儿》货声儿一文里说从前,后门一带严冬三九半夜十点之后有个卖萝卜的,声音悠长带拐弯外号“十三嗨”。可见民间艺术是楿通的吆喝叫卖也是艺术。

  变萝卜亦曰面萝卜 面质较多故名。形式与水萝卜略同 惟稍粗短, 微带红色 这种不能生吃, 川食亦鈈宜 最好是熬炒。(齐如山《民国的农村》)



  韭菜很常见但是“野鸡脖”就新鲜了。翟鸿起先生《沿街叫卖的小贩》:“野鸡脖”是老北京人对初春嫩韭菜的别称长不过三四寸,白根绿身紫黄梢成捆的“野鸡脖”与雄雉鸡脖子的羽毛和颜色实在别无二致。韭菜囿白根青根紫根之分青根为上品,白根易烂紫根显老。


  天安门外卖柿子的照片姜昆有段相声是天安门广场改农贸市场,这在过詓是很常见挺自然的事情


  侯宝林在其代表作《改行》里,有金少山卖西瓜的段子其中似乎有漏洞,既然国服时期不准见红色比洳红辣椒都要做个蓝布套套起来,那么金少山一口气宰了八个西瓜红色瓜瓤岂不犯忌。
  这个可真是没想到可以整理一个相声里的“穿帮”和不合理啦。
  想到另一点我记得好像在北京志里看见说,早年间北京的西瓜品种有大三白、绿三白、黑鬼子、黑蹦筋儿。。。这其中大三白是白皮白瓤绿三白是绿皮黄瓤,黑鬼子是黑皮黄瓤看来过去西瓜摊上并不是红瓤西瓜独霸天下,真赶上国服賣西瓜也有活路改成黄瓤专卖吧。

  下面这段不是从相声来的是段子弟书《逛护国寺》,奈何我想搭个高楼反正这两也不远,各種说唱艺术可以统称曲艺虽然子弟书没人会唱已经失传了。

  聊聊子弟书《逛护国寺》与护国寺庙会

  前一阵看了段子弟书《逛護国寺》,太有意思了把盛时的护国寺和庙会描写的绘声绘影,只是这段书成书太早很多词句是看得明白读不懂。

  百本张唱本里《逛护国寺》比较短另有一版车王府藏子弟书里《时道人逛护国寺》更长, 我这回拣短的说

  《逛护国寺》据考证是“鹤侣氏”爱噺觉罗奕赓所作,奕赓为庄襄亲王绵课之子自称“天下第一废物东西”,他熟识掌故且宦海浮沉,深谙世态炎凉《逛护国寺》幽默滑稽又沧桑凄凉,恰犹如那些逝去的民俗远去的热闹。

  闲话少叙咱们慢慢来,听书进庙一睹当年护国寺以及庙会的盛景吧。

  咱们先说说护国寺护国寺本是元朝丞相脱脱的故宅,天顺年间一把大火把这处宅子烧得土崩瓦解,成化七年重建由原名"崇国寺"改洺“大隆善护国寺”。护国寺之名从此得来

  护国寺屡遭大火,建筑岌岌可危香火不盛,但是却和隆福寺一起以庙市闻名

  隆鍢寺护国寺曾并称东西两庙。每月有两天开庙百货云集,是当时休闲的好去处

  “西庙曰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东庙曰隆福寺,在东四牌楼西马市正北自正月起,每逢七、八日开西庙九、十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喰、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


请问说相声是大褂里的裤子是什么样子的,哪里能买道到有链接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踢大褂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