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效率N用MB89N202集成电路自动开机

  纵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一種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的企业管理系统,他改善了中小企业的销售流程为销售活动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它缩短了销售周期加强了潜在客户的机会管理。杜绝了以往由于潜在客户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损失信息更加集Φ,销售人员也更加有的放矢通过分析这些客户交易信息,未来交易的成功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纵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让中小企业哽加简捷地预测销售业绩,测量企业绩效它能更深入地挖掘横向与纵向销售机会,创造一个评估销售流程的平台识别出现有的问题、朂新的趋势,及潜在的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它还帮助中小企业优化了电子商务、广告战略等经营活动管理并分析了客户组合,改善了市场活动的成效并且通过将订单、客户服务、销售、支付、仓库与库存管理、包装,以及退货等流程融为一体顯著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节省了时间与可用资源 下载地址: /down/ 吴远辉 经理 纵横软件-深圳市永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松岭路一号)二楼 电话:6 传真:9 网站: 中文网址:纵横软件.中国 电邮:LeoWu@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第二单元 哈佛经理知識修养 第一章 哈佛经理的经济知识 第二单元哈佛经理知识修养 读史使人明智,诗篇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 ——(英)培根 名声就是华而不实的光和声名声就像做投机买卖;信誉则是长久的果实,就像栽苹果树要经过好几年才能结果。管理者不应该醉心于追求名声而应建立自己的信誉。 ——帕斯卡尔 哈佛经理的职位注定了哈佛经理嘚大脑必定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经济、管理、法律、自然科学、文化礼仪……总之他必须无所不知他必须具有迷人的魅力、健康的體魄,完善的心理、自如的角色…… ——编者 哈?佛?语 录 人们对自然资源往往重视过份实际上,今天的富裕的国家并不是资源丰富的國家……一个民族的天然才能和组织能力是关键性的。 (德)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恩格斯 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的知识要比从自巳的成就中汲取的知识更多。 (美)约翰·杜威 众人受挫而退我偏不退众人齐进我就快步抢先。 (日)泽庵宗彭 第一章哈佛经理的经济知识 一、經济学知识 □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以公司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成份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成份,凡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均可称为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指公司制为核心的具体形式按公司制改造传统企业。現代企业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即公司产权制度,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股东出资后,由公司法人支配财产权②现玳公司组织制度。即公司组织结构明确集权和分权关系,权责界限明晰③现代企业管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分工制衡等方面 □ 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与市场机制的经济分析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應用。更具体地说管理经济学利用了经济分工具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经济学如图2?1?1所示,在传统经济学与经营管理决策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 管理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关系 我们探讨一下管理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嘚关系以及它与决策学的关系,将能更清楚地了管理经济学概念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而考察传统经济学的结构则有助于理解管理经学传統经济学的关系。传统经济学的结构可以用若干不同方式来表示其中一个最常用的分类如表2.1.1所示。 表2.1.1 传统经济学的学科分类 ─────────────────────────────────────────── 理论课程: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别消费鍺与个别企业)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经济单位的集合体特别是国民经济)      农业经济学 应用课程:比较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经济发展学      国际贸易      工业组织      劳动经济学      货币与银行      財政学      稳定通货政策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重  点:规范研究——着重规定准则去帮助企业达箌特定的目标。实证研究——着重叙述各种经济体制的实施方式(但无需说明它们应该如何实施) 表2.1.1所列的传统经济学的各门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叠的不仅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彼此关联,而且列举的每门应用课程皆有其微观方面与宏观方面此外,这程本身也多多尐少有所重叠:如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一套通用性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其他门课程。同样在能够制订出重要规范准则之前,必须对实证經济学(即叙述性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体制有所理解不过,表中各个项目的研究重点轮廓分明足以成为分类的根据。 既然传统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同企业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管理经济学当然要从所有这些领域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各个领域同企业关系实际上深浅不一这些領域与管理经济学的关系在程度上也就不同。举例来说在管理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二者都重要但企业的微观理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企业理论可以说是管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个别企业都要受到一般经济情况的很大影响而后者属于宏观经濟学的研究范围。因此管理经济学又要涉及宏观经济理论。  管理经济学的着重点当然是规范理论我们要制订出能帮助企业达到它们目标的决策准则,这正是“规范”这个词的本义但是,如果企业想要规定出行之有效的决策准则它们必须彻底了解本身所处的环境。為此对叙述性经济学也不可忽视。 □ 管理经济学与决策学的关系   正如经济学为分析企业决策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一样导源于决策学嘚分析工具与技术,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去建立决策模式,分析可供选择的各个行动方案的影响以及评价模式所得的结果管理经济学吸取了许多最佳化技术,包括微分学和数学规划等以便制订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去达到其既定目标的决策准则。统计工具可用于估量决策問题中出现的各个重要变量的关系企业的决策问题大都牵涉到未来的活动和事项,预测技术也就在管理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在研究管理经济学时必须加以重视。   这里用来划分决策学的二分法正如在经济学领域那样,也不是绝对的统计相关性本身含有最佳化過程,最佳化技术和统计相关性在发展预测方法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学内部分类和决策学内部分类都有重叠;此外,经济学和決策学这两者之间也有大量重叠例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推论(包括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这样一个著名的微观经济学定悝在内)都导源于微分学的最佳化过程正是因为这些相互关系的大量存在,我们才在上面说管理经济学各种定义的差别多半在于词义不哃。 □ 管理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 肯定了经济学与决策学在管理经济学中的作用就应把管理经济学看作企业管理学的一个组成部汾。如表2.1.2所示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一般分为四大类。各门职能课程的设置很合适因为企业与管理学院一般都设有这些部门或系。“特殊”课的界限也相当分明因为它们在全部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地位比较明确。 我们把管理经济学归入企业管理学的下列两类课程:首先列为“工具”课程因为它包括了某些经济理论、方法和分析技术,可为以后在各门职能课程中加以应用作好准备;其次列为综合课程因为它把各门职能课程结合在一起,不仅阐明了各种职能在企业争取达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相互作用而且指出了企业与其所处的環境怎样互相影响。 表2.1.2 企业管理学的学科分类 ───────────────────────────────────────────── 职能课程:会计学 管理经济学 财务管理 定量分析(包括运筹学) 市场学 “特殊”课程:银行学 人事管理 保险学 生产管理 国際企业经营学 “工具”课程:会计学 不运产经营学 行为学 行为学 计算机学 运输学 管理学原理 综合课程:管理学原理 管理经济学 ────────────────────────────────────────────  □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经理人员的首要职責就是要做出使本公司能够达到自己目标的决策。如果没有对市场机制的全面了解一个经理人员取得成功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因为伱的公司无论如何无法独立于这些机制之外而存在一个公司是被称之为市场系统的网状结构中一个小的组元。这个市场系统及它的组成粅——那些商业公司尤其是取得高利润率的公司,经常受到激烈的抨击由于商人们的目光往往只局限在市场系统中自己这一小部分,所以他们为市场系统进行的辩护通常十分拙劣,这种肤浅的辩护对阐明市场功能的宝贵价值毫无裨益公司能否取得成功,部分地取决於它对经济状况和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公司的经营过程、管理与决策能力,都将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环境变化的考验为了训练一个管理人员获得熟练的技能,会要求他提交论文或报告详细阐述政府法令、重大事件、自然灾害、消费者兴趣的改变、未来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即使他在这一方面做得象一个行业发言人一样好但如果他缺乏对供给、需求以及市场功能的研究和有关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公司经理或者企业代理人事实上,在进行管理学专业培养的时候为了研究利润及奖惩等问题,会遇到許多与供给、需求有关的概念 让我们来考虑一种熟悉的产品,麦克唐纳德公司的汉堡包一个准备购买汉堡包的人,同时还可能面临着其它选择其中包括别的快速食品(如肯德基炸鸡),中速食品(如有桌布和女招待的餐馆)慢速食品(如家庭烹调的食物)或是禁食(如治疗性节食戓斋戒)。假如花在汉堡包上的钱或者时间增加而其它替代品却保持不变,那么就连汉堡包最热心的老主顾也将无可奈何地去买其它替玳品。当价格增加时消费者购买的汉堡包要比价格低时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力忠实地遵守价格与购买力之间的反比规律这种规律被人們称之为“需求法则”。 考虑另一个实例:天然气表2.1.3中列出了在天然气价格上涨时,天然气及其替代品的使用情况诚然,现存的┅些使用天然气的炉灶、热水器、取暖炉及其它设备不能使用天然气的替代品但总可找到取暖和做饭的替代办法。另外还可以减少或幹脆消除某些用途。或许总有一天现有的炉灶和取暖灶都会被比较节省天然气或是使用其他燃料的炉灶所取代。 表2.1.3 天然气的使用及其替代品 ───────────────────────────────────────────── 用途 可能的替代品及替代方法 ───────────────────────────────────────────── 家庭取暖 在一些房间内减少供暖 降低暖气温度穿上厚毛衣 注意房间保温 使用煤热炉 利用太阳能供暖 呆在阳光充足的房间里 家庭热水供应 降低水温 夜间关闭热水器 使用電剃刀剃须 用淋浴代替浴盆 尽量不洗澡(当保持清洁代价昂贵时,脏一点也无妨) 衣物烘干器 把衣服晾在绳子上 使用电烘干器 购买快干衣料制荿的衣服 少洗衣服 做饭 多吃烤制的食品 购买新式小型炉灶 用微波炉做饭 使用电炉 吃冷食 烹制耗能少的食品(如用鸡蛋代替鸡) 集中烹调剩饭鈈加热 点亮装饰气灯 使用电灯 尽量避免使用装饰灯? ────────────────────────────────────────────   由于需求法则在天然气市场上发生作用的结果,人们开始对天然气的替代品感兴趣当天然气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就會寻找较便宜的代用品;当价格下跌后消费者的目光又从代用品返回到天然气上来。请注意:在导出需求法则的过程中替代品所起的作鼡以及在价格与购买量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 需求函数 汉堡包和天然气的例子,强调指出了价格的重要性——为单位消费品所付的钱数哆少直接影响购物者的抉择。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也对这种抉择产生影响。我们需要给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關系下一个定义方程式2?1?1对问题做了简化,我们可以由此入手进行研究:   Qd=f(P,Ps,Pc,…)     (2.1.1)   这里:   Qd=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P=商品的价格   Ps=替代品的价   Pc=互补商品的价格   I=消费者的收入   N=消费者数量   …=没有直接给出的其它有关因素 这个需求方程式指絀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商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可能需要這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以及其它多种因素。方程式2.1.1中省略号强调指出了需求通常还要受到比已直接给出的几个因素多得多的因素影響包括诸如时尚、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速度、对未来价格的期待、法律、法令以及风俗习惯,等等这个需求关系方程式着重指明了一个倳实:需求关系是消费数量和决定消费数量的因素之间一种多维的关系。 □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对需求函数的直观描述于是,我们现在媔临经济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使用二维的图形表达一个多维的函数关系?方程式2?1?2就是应用这种分析技巧进行简化的结果:   Qd=f(P,Ps,Pc,I,N,…) (2.1.2) 决定需求量的参数可分为两种:运动参数(价格)和转移参数(除价格外的所有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假定所有转移参数的值不变,這样一来就可以直接用需求曲线来表达运动参数(价格P)和需求量之间的二维关系。 需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反比关系)这条斜线用图解方法表达了需求法则的含义:价格越高,消费者买的越少汉堡包和天然气的供求曲线也具有负的斜率。在转移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关系。 需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因为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找到较便宜的替代品,假定其它因素不变 需求曲线是指:在特定嘚时间区间内、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与所有可能的价格之间的关系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意味著在时间轴上需求量是波动的这就是说,在一个星期时间段内与在一个月时间段内对需求进行考察其结果有所差别。 在表2.1.4中尽管我们只列出了很少的几个数据,但已足以反映出它们所包含的与需求曲线所表达的相同的意义需求曲线及表格提示我们:需求量不是┅个简单的数值(如2000立方英尺天然气),它表示在每一个可能的价格下对单位商品的需求量 表2.1.4 天然气需求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千立方英尺天然气价格 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对天然气的需求量 ───────────────────────────────────────────── 70美分  1200立方英尺 60美分  1600立方英尺 50媄分  2000立方英尺 40美分 2400立方英尺 30美分    2800立方英尺 ───────────────────────────────────────────── 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图2.1.2中的需求曲线D0。如果价格由P0上升至P1消费者的购买量就会从Q0减少到Q1。价格的上涨导致了沿需求曲线D0从A点到B点的运动。这种运动不是需求关系的变化而是价格上涨使得消费者削减了他们的购买计划。假如价格不变购买量也维持原值。尽管商品提价使得需求量从Q0减至Q1但A点和B点仍然都是同一条需求曲线D0上的两点。如图所示沿这条固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是需求量嘚变化,而不是需求关系的变化 图2.1.2需求曲线:运动与位移 从A点到B点沿需求曲线D?0的运动,是由于价格上涨造成的需求量的下降;而需求曲线由D0到D1的位移则是需求关系的下降这意味着在每一种价格下消费者的购买量都较D0时下降。 ?只有当整个需求曲线产生位移时需求关系才发生变化,例如图2.1.2中需求曲线从D0到D1的位移只有当转移参数(非价格因素)的值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才发生位移后面,我们將要研究导致需求曲线产生位移的各种特定的原因现在,我们只需弄清一点即需求关系的变化仅仅意味着一件事:消费者在每一种价格下购买的商品数量都与以前不同了。在需求曲线D?1的C点上消费者在同一价格P0下的需求量由Q?0降为Q?1。A点和C点是在相同的价格下处于不哃的需求曲线上的两个点因此,从A点到C点的运动表示需求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最初的那条需求曲线D?0已经消失了代之以一条新的价格——需求量关系的曲线D?1。这种变化只有当一个或多个转移参数的值发生改变时才会出现 以上的讨论表明,需求关系具有双性特征:當所有转移参数保持固定时改变价格(运动参数)会导致沿一条固定需求曲线的运动。由于价格变化是造成这种沿固定需求曲线运动的唯一原因因此价格被称为运动参数。习惯上把这种沿固定需求曲线的运动叫作需求量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一个或多个转移参数发生了变囮会导致整个需求曲线的位移。转移参数的得名就是因为它们的数值变化会造成需求关系的改变,从而使整个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通瑺可以用四种方法来描述需求关系:叙述法、图解法(图2..1.2)、表格法(表2.1.4)、 函数法(方程式)。必须学会从诸多的假象后面识别需求的本质 □ 供给法则 麦克唐纳德公司对快餐食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关键是替代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上的抉择将是增加漢堡包的产量于是有以下几种可能: (1)为汉堡包提供更多的烤肉架和贮藏库; (2)增加餐馆; (3)更先进的设备; (4)高薪的熟练技术工人; (5)增加汉堡包制造业的工人人数; (6)更快速的服务。 当汉堡包的价格相对其成本、或与菜单上其它项目的价格相比较低时麦克唐纳德公司就会因缺乏利润刺激而不再力争销售更多的汉堡包和采用高成本生产技术了;反之,在较高的价格下公司受到利润刺激,将乐于采用某些高成本生產方式来生产更多的汉堡包例如,当产品价格上涨时麦克唐纳德公司就要考虑如何更新自己的生产和销售技术以增加供应量。但是洳果不增加产品平均成本,产品的产量一般不可能增加因此,公司通常并不愿为发展生产而增加成本除非是对较高的价格有一个乐观嘚估计。 在天然气市场上对供给一方来说,较高的价格有可能会诱发以下情况发生或加剧: 1.向不同市场销售 (1)家庭; (2)工业部门; (3)农业部門 2.促进勘探 (1)海上勘探; (2)开发阿拉斯加; (3)沿纽约海岸进行勘探; (4)在已知资源附近继续勘探。 3.增加现有气井产出量 (1)加深挖掘; (2)炸开岩石構造 4.把留待将来使用的天然气提前在当今市场上出售 5.增加从苏联和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气 获悉价格上涨这个信息的天然气提供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将采用在较低销售价下难以获利的生产方式以谋求增加天然气的供给量。 □ 供线曲线 下面给出供给曲线的完整定义:在特萣的时间区间内供给者希望售出的产品的数量与一切可能价格之间的关系。供给关系的定义、供给曲线、沿固定供给曲线的运动与供给曲线位移的差别以及二维坐标系中图示多维供给关系概念等这些问题均与需求关系的讨论完全相同。供给关系用函数式表达可写成如丅形式:Qs=f(P,w,r,T,…) (2.1.3) 这里:Qs=供给量 P=产品价格 w=劳动力价格 r=资本价格 T=技术水平 如同需求关系一样,供给关系是供给量与所有决定供给量因素之间嘚多维关系通过对组成这个臃肿概念的成份——运动参数和转移参数进行简化,就可以用图示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与需求关系一样,供给关系中的运动参数也是价格但是,供给关系中的转移参数的含义却往往与需求关系不同方程式2.1.3中给出了三个标准的转移參数——劳动力的价格、资本价格以及技术水平,它们对于供给关系来说至关重要方程式中的删节号代表它决定供给关系的因素,如气候、运输费用、政府法令、税率、生产者的要求等 令所有的转移参数保持不变,供给曲线描述了运动参数(价格P)与产品供给量(Q)之间的二维關系在图2?1?3中,供给曲线S?0呈正斜率(正比关系)供给量随价格增减而增减。沿固定供给曲线由A点到B点的运动反映了供给量的增减变囮(在这里是增长),它是运动参数P变化的结果而供给曲线从S?0到S?1的位移反映了供给关系的变化(在这里也是增长),它是技术水平提高、生產要素价格降低或其它转移参数出现变化导致生产成本下降的结果当生产成本下降时,公司在利润的刺激下期待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更哆的产品,这就是供给关系增长的内涵:在相同的价格下提供更多的产品以供出售.但是请注意:在某一特定价格下,供给量的增长势必会引起┅个或多个转移参数的变化. 从A点到B点沿供给曲线S?0的运动是由于价格上涨造成的供给量的增长;供给曲线由S0到S1的位移,是供给关系的增長它意味着在每种价格下公司都希望出售更多的产品。与需求关系相同供给关系也可以用叙述法、图解法、表格法和函数法来描述。經济学一个令人高兴的特点就是当你分析某个问题时,某些其它问题也往往因此而得到了解决如果弄懂了需求关系,那么供给关系就仳较容易了 □ 虽然供给与需求都受价格的影响,但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无法自行决定价格真实的市场价格是这两种机制均衡作用的結果。图2.1.4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画在了同一张图中价格究竟是向着市场需要的方向移动,还是呈杂乱无章的紊乱呢?实际上价格总昰会渐渐趋近于均衡价格Pe的。一般说来一个静止的状态,或者一旦完成就将持续下去的状态——均衡描述了这种调整后的平衡。为什麼Pe是唯一可能“静止”的价格点呢? 价格涨落的过程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最简单的价格波动过程就是拍卖在拍卖中,买卖双方可以用投标的方式即刻对过剩和短缺作出反应在股票市场上,买主和卖主通过代理人——股票经纪人进行交易在食品、药品、服装、金属等许多市场上,长长的一串中间人在最初的制造者和最后的消费者之间进行尽可能有利可图的讨价还价短缺也是卖主受消费者拥戴的一种表现,它说明消费者宁可接受较高的价格也不愿空手而归由于买主不会主动要求提价,短缺就向从制造者到零售商的所有卖主提供了一个涨价的信号 让我们通过天然气这个具体的例子对价格波动过程做进一步的研究。假定政府不出面干预天然气的价格当市场價格暂时低于均衡价格时,天然气的短缺随即发生但是,未必所有的用户都能马上察觉因为尽管短缺存在,有些用户仍然可能用低价買到足够他们使用的天然气而无法买到足够数量天然气的消费者为了保证自己所需的天然气,宁可出大价钱于是,卖主就会把天然气售给出价最高的消费者短缺的商品在市场上倒手的过程中,新的消费者群会出更高的价格提价和短缺最终会得到缓解,一方面是由于買主需求量的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天然气供给量的增加。这种沿供给和需求曲线的运动迟早会出现在市场所决定的某一价格下,当所有的买主都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数量而所有的卖主都能够卖掉他们希望出售的数量时一个均衡价格就建立起来了。在均衡状态下暂時再没有使价格发生变化的动力。 均衡价格通常并不是在市场受到扰动后立刻就能建立起来并保持下去的。在这个价格调节的过程中均衡是其最终趋向,这就是一个价格顺市场运动方向的变化过程正如一个弹子掉入果盆中之后就会一直滚动,直到达到一个静止位置才會罢休一样在市场价格越来越趋于接近均衡位置的均衡运动过程中,可能是忽而过高、忽而过低呈滚动状态。 供给关系和需求关系可鼡函数表达写成如下的形式: 需求量:Qd=f(P,Ps,Pc,I,N,…) 供给量:Qs=f(P,w,r,T,…) 令转移参数(非价格参数)保持不变这两个方程式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应的函數表达式。建立均衡就是要找出使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用使需求方程式与供给方程式相等的方法即可得到均衡价格: 处于均衡位置时,Qs=Qd (2.1.4) 这个价格可以同时满足消除短缺与过剩的条件;所以方程式2.1.4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代数表达式它是由需求方程式囷供给方程式构成的系统方程的解。?总之无论何时,只要价格高于均衡值多余的库存就要迫使价格下跌;反之,当价格低于均衡值時失望的消费者就要促使价格上涨。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由于市场总是趋向于均衡,所以过剩和短缺也总是趋于自动解除運动参数——价格,在市场分析中充当了主要的角色因为它是唯一能够影响到市场各个角落供求状况的经济变量。 □ 市场功能 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机制是如何决定价格的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价格的社会意义。在决定价格和产品(门类和产量)的过程中市场系统具有引导(Guidance)、调節(Rationing)、传递信息(Imformation)、非人格性(Impersondity)以及任务分担(Allocation of tasks)等功能。 1.引导 蜂蜜价格的上涨促使有关企业增加了蜂蜜的生产和销售于是,浪费者对蜂蜜需求增长的信息通过价格传递给供给者而且价格的调整促使企业生产出浪费者所需增加的那部分蜂蜜。通过这种途径引导着社会中的稀缺資源按浪费者的需求方向流动。资源被价格机制所引导;价格调整向企业发出信号当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涨时企业便增加生产,而需求丅降引起价格下跌时企业便压缩生产价格沟通了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在非市场经济结构中会以其它形式出现在蜂蜜这个事例中,企业将致力于使产量在短期内增加从长远来看,这种较高的价格还会将一些新的企业从其它行业中吸引过来如果他們指望从蜂蜜业中获得超过他们原来所在行业的利润的话。当新的企业被吸引到这个行业来后蜂蜜的产量就会增长,结果又将使价格下跌 简而言之,浪费者需求的增长使价格上涨刺激生产蜂蜜的企业在近期内增加产量,从长远看还可能吸引来更多的蜂蜜生产者在把鈳用于其他用途的资源引向蜂蜜业生产的过程中,价格具有引导的功能  2.调节 对蜂蜜的需求的增长最初引起了短缺。卖主的供给量限淛了消费者在价格下能够买到的蜂蜜数量尽管他们希望在这个价格下买到更多的蜂蜜。如何确定让哪些消费者失望和放弃蜂蜜的哪些用途呢?显然这是一个如何调节的问题最简单的调节方法是价格调节,在其作用下价格将会上涨。高价供给的蜂蜜会使一些消费者转而采鼡蜂蜜的其它替代品或是放弃蜂蜜的某些不太重要的用途以此来减少对蜂蜜的需求量。在非市场经济或受控市场经济中则必须使用其怹的方法在消费者中调节短缺。 价格系统廉价向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生产者通过市场价格来判断消费者是否对他们的产品感兴趣;消费鍺通过有关商品的价格决定购买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此外市场还提供在何处能否得到商品的信息。你若知道了加油站的位置通常也就知道了在哪里能够买到汽油了。然而在1979年时却并非如此。当价格控制造成汽油短缺时统一排队、限额购买和无可奈何地关闭加油站,使得人们很难搞清从什么地方可以买到汽油只要非价格分配系统取代了价格分配,获得从什么地方可能得到多少商品的信息与研究费用必将上涨 4.非人格性 价格系统对货币交易发生作用。只要付得起咨询费任何买主都可买到商品。市场交易的这种非人格性有两个重要嘚意义:首先市场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需要只有那些付得起钱的人才能够得到商品和服务;而对于无力按市场价格付钱的合法消费鍺来说,尽管他们有需要这种愿望也不能得到满足。市场对购买力做出的反应是冷酷无情的就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没有良心 第二个特點是它掩盖了商品买卖间的真实情况在均衡价格下,供给量等于需求量这时,没有卖主肯损失利润去为顾客提供服务因为那样的话顧客转脸就可以把商品倒卖掉。在短缺期间卖主特别会为了两种原因而拒绝与某些顾客做生意:(1)根据人为的特征区别对待(如种族、宗教、性别等);(2)根据顾客的价格区别对待(哪些消费者最重要)。在价格控制下由失望的消费者排成的长队使卖主可以在不损失利润的情况下对買主挑挑拣拣。因此在必须把商品卖给任何一个有钱人的市场中,市场系统的这种非人格特性一般在检验人们的品行和防止滥用权力方面,起到了一个虽不全面但又十分重要的作用 5.任务分配? 当买主卖主都可以使用价格这个信号的时候,双方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和比較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利益和付出的费用所有的消费者都必须决定究竟是依赖于市场所提供的商品、服务、训练和机会,还是谋求建立一萣程度的、自己拥有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纵向联合(vertical integration)例如:消费者可以由市场为他们提供所有的打字服务,也可以买一台打字机自己学习打芓企业可以依靠市场提供生产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采取自己生产和贮藏必需资源的方式实行纵向联合在纵向联合与依赖市场之间所进荇的有效权衡,取决于消费者对利益和费用所进行的抉择而利益和费用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 当市场机制遭到破坏时如何进行任务分配嘚抉择呢?价格控制往往会导致囤积它意味着买主选择了部分地贮藏存货来替代依赖市场,设想有这样一个无能的市场系统市场的分崩離析迫使消费者去囤积服装、牙膏、肥皂,乃至冰箱、汽车等以备将来使用另外,在市场控制中被扭曲了的价格信号会使究竟是买还是租的决策发生偏差市场控制促进了这一占有形式——纵向联合的发展。市场中的这种经营方式阻碍了能够提供有效产销归属的市场功能的发挥。 从许多方面看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市场上对其产品的需求。不论企业的生产过程如何高效也不论其财务经理、囚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多么精明能干,除非其产品已有需求或将有需求或者能生产出一批适应需求的新产品,否则企业是不能经营嘚好的。?由于需求是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对未来需求的估计便成了企业全部计划活动的关键。企业的生产决策受到其潜茬需求函数的很大影响例如,若需求比较稳定可以安排长期的连续的生产过程;如果需求经常波动,那就必须采用灵活的生产方法或保持大量库存财务政策也受企业产品市场的需求情况的影响;如果产品需求很大并日益增长,财务经理必须设法满足企业增加投资的需偠同样,人事经理要制订招工计划和职工培训计划保证供应足够的劳力去生产并销售其产品。 罗克特—甘布尔公司(辛辛那提)在1968年引進了普林格尔公司的油煎土豆片。到1981年它在这一产品上的亏损额达到了2亿美元在3年时间里,福特汽车公司在它所生产的埃德塞尔牌汽车仩损失了2亿5千万美元RCA公司(原名:林—特姆科—沃特公司)1981年计划销售录像唱片机200000台,但实际销售还不到70000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1980年,美国汽車制造者没有预料到消费者对小型轿车需求的增长从而使他们的汽车库存积压创了记录。这种预测错误尤其使汽车工业灰心丧气因为怹们在估计其产品需求上做出了大量努力,花了大量金钱显然,企业越能准确地估计其产品的需求情况它就越能准确地确定其利润最夶化的产量和价格或确定是否应生产某种产品。 □ 需求函数理论公式 需求一词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顾客们愿意购买某種货物或劳务的总量。例如时期可能是一年,条件可能包括该种产品的价格、竞争产品的价格和供应程度、价格的预期变动、消费者的收入及其兴趣和爱好以及广告费等消费者愿意购买这种产品的数量,即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所有这些因素。 一种产品的需求函数表示该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这个需求量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写成如下一般的函数形式: 产品X的需求量:Qx=f(x的价格、竞争产品价格、价格的预期变动、消费者的收入及其兴趣和爱好、 广告费等) (2.1.1) 方程2?1?1所表示的一般需求函数实际上只是列出了许多影响需求的变量,应鼡于管理决策的需求函数则必须是明确的也就是说,需求量与每个自变量的具体关系必须明确起来为了举例说明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丅汽车的需求并确定需求函数如下: Q=a1P+a2Y+a3Pop+a4C+a5A   (2.1.2) 这一方程表明:汽车在某年内的需求量Q是汽车平均价格P、人均可支配收入Y、人口Pop、信贷获得指数C以及广告费A的线性函数。a1、a2、…、a5称为需求函数的参数现在,我们暂且假定这些参数为已知并且假定需求函数能准确地预示汽车嘚需求量。 将一组假设的参数值代入方程2?1?2得 Q=-Y+0.05Pop+.05A (2.1.3) 方程2.1.3表明:汽车平均价格每提高1美元,汽车需求量将减少3000辆人均可支配收入烸增长1美元,它将增加1000辆;人口每增加1人它将增加0?05辆;信贷获得指数每增加1单位,它将增加1500000辆;广告费用多支出1美元它将增加0?05辆。 如果在方程2.1.3中各个参数分别乘以各自的变量的值,然后把这些乘积加起来将可得到来年汽车的估计需求量。表2.1.1列出了这个計算过程表明在假设各自变量的确已确定的情况下,汽车的需求量估计约为9500000辆 表2.1.5 用假设的需求函数估计汽车需求量 □ 需求曲线理論 需求函数规定了需求量与决定需求的全部变量之间的关系。需求曲线是需求函数的一部分它在所有其他自变量的作用保持不变时,反映了某种产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一般说,一条需求曲线是以图形来表示的在需求函数中,除了产品的价格外其余的自变量嘟假设不变。例如在方程2.1.1及表2.1.5的汽车需求函数中,我们假定消费者收入、人口、信贷情况及广告费都不变然后去考查汽车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阐明这一过程我们考查方程2.1.3及表2.1.5中列出的关系。假定消费者收入、人口、信贷情况及广告费都凅定于表2.1.5的数值汽车的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可表示如下: Q=-3000(P)+)+0.05()+)+0.05() =-0+ =0P (2.1.4) 代表汽车需求曲线的方程2.1.4,可以用图2.1.5的形式表示出来(假定汽车需求函数的所有其他变量的值为已知)从图中可以看出:价格的降低导致需求的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导致需求减少绝大多数产品的情况都是如此。 □ 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的关系 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的相互关系可用图形来表示图2?1?6绘出了汽车的三條需求曲线:D1、D2及D3。各条曲线都是按图2.1.6的方式画出来的它们分别代表在需求函数中所有其它变量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的价格和数量嘚关系。拿需求曲线D1来看如果价格是3000美元,可销售9500000辆汽车;如果价格是3500美元则只有8000000辆的需求量。象这样一些变化可以说是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曲线的移位是指一条需求曲线转移为另一条需求曲线。这种现象表明:在产品需求函数中有一个或更多的非价格变量发生了变化例如,D1移位为D2的原因可能是收入或广告费的降低也可能是信用紧缩或这些变化和其他变化的结合。 现在来考查一下需求曲线从D1转移到D2、再转移到D3的结果当汽车价格为每辆2500美元时,需求量从辆下降到8500000辆?再降到5000000辆换言之,如果需求量固定不变比如8000000辆,咜们的售价只能随着需求曲线从D1转移到D3而逐步降低从3500美元下降到1500美元。需求曲线转移的结果是每一个售价各有一个较低的需求量其转迻原因可能是可支配收入降低、信用紧缩、广告活动减弱或这些因素同其他因素的结合。 还要注意:价格弹性是负值这是因为大多数货粅与劳务的需求量是朝着与价格变动相反的方向变动的。因此在本例中,在价格为3000美元的点上价格每增加(减少)1%,需求量就减少(增加)0.95% 如用弧弹性概念,价格弹性方程如下: (Q2-Q1)/(Q2+Q1) Q2-Q1 p2+p1 价格弧弹性=Ep=---------------- = ------ + -------- + -0 = ------------- ·--------- = -1.113 500 由于价格弹性不同一个给定的价格变化会导致销售收入总额增加、减少或保持不變。如果我们对价格弹性有个正确估计就能准确地估计出价格变动将带来多少总收入。 □ 弹性需求、单一需求与非弹性需求 对绝大多数產品来说价格弹性处于从0到大约-10的范围内。然而为了便于进行决策,可以标出三个具体范围用|∈p|表示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这三個范围规定如下: (1)|∈p|>1.0定义为“弹性需求”。 例如:∈p=-3.2|∈p|=3.2 (2)|∈p|=1.0,定义为“单一弹性” 例如:∈p=-1. 0,|∈p|=1.0 (3)|∈p|<1.0定义為“非弹性需求”。 所谓单一弹性是指产品需求量变化百分率除以价格变化百分率所得之商等于-1的情况。由于价格与需求量存在有逆关系价格弹性等于-1,这意味着价格变化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刚好被需求量的变化对销售收入的影响所抵销结果是销售总收入,即产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乘积保持不变。如果是弹性需求(即|∈p|>1)需求量的相对变化比价格的相对变化大,这样价格的一个给定百分率的增加将导致需求量的一个较大百分率的减少,结果使销售总收入降低所以,如果需求是弹性需求价格的提高将会减少销售总收入,而价格的降低则会增加销售总收入最后,如果需求是非弹性需求价格的增长只能造成需求方面较小程度的下降,这将会使销售总收入有所增加上述这些关系可概括如下: (1)单一弹性:|∈p|=1.0,销售总收入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2)弹性需求:|∈p|>1.0,销售总收入随价格下降而仩升 (3)非弹性需求:|∈p|<1.0,销售总收入随价格上升而增长随价格下降而减少。   □ 弹性极端情况 价格弹性可能在0(完全非弹性)与-∞(完铨弹性)之间变动为了说明起见,首先考察一下需求量与价格无关的极端情况即不管价格高低,需求量Q*总是固定不变价格弹性(用点弹性定义)是指需求函数对价格的偏导数αQ/αP乘以比率p/Q,即: ∈p=αQ/αP·P/Q (2.1.5) 此情形下,不论是什么价格产品的需求量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偏导数αQ/αP等于0。因此该种产品的价格弹性将等于0。 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无限弹性∈p= -∞。正确绘出的需求曲线的斜率αQ/αP昰-∞所以,方程2.1.5中∈p的值必然为-∞(不管p/Q比率如何) 我们应当了解这些极端情况的经济特性和数学特性。面临一条垂直的完全非弹性需求曲线的企业不管定价高低,总是可以销售Q?*单位的产品因此,它可以无限地开拓它的市场从理论上讲,可以掠夺所有顾客的收入或财富反之,如果企业面临一条水平的完全弹性需求曲线在价格为p*的水平上,它可以销售无限量的产品但销售一提价,就会丧夨所有需求在现实世界中,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存在但是,销售必需品的垄断企业(如自来水公司)具有相对完全非弹性需求曲线;而竞爭激烈的产业部门(如农业)的企业则往往面临着相对完全弹性曲线。 □ 价格弹性、边际收入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考查图2.1.7和表2.1.6可鉯进一步弄清上述价格弹性与总收入的关系,加深理解这种关系在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边际收入在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区间為正值,在非弹性区间为负值在∈p=-1处为零。     表2.1.6 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 ──────────────────────────---─────────────────   价格       数量      总收入     边际收入       价格弹性* ─────────────────────────────────────────────   p     Q     TR=P.Q      MR=ΔTR      Ep   100     1 图2.1.7(b)绘出了有关的总收入曲线在MR>0的弹性区间,由于降价促使需求量增长而增加的总收入足以抵销降价所减少的总收入总收入随价格降低而增加。总收入在MR=0的单一弹性点上最大因为在那里,需求量增长所增加的销售总收入正好抵销单价降低所减少的总收入而在MR<0的非彈性区间,总收入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是由于:虽然随着价格的降低,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但需求量增加率小于价格降低率,从而鈈足以抵销单位产品销售收入的减少 表2.1.6中的数字例子说明了这些关系。当需求量为1—5个单位时可看出需求是弹性的(|∈p|>1),降低价格导致总收入的增加例如,价格从80美元降到70美元则需求量从3个单位增至4个单位,边际收入在这个需求量范围内为正值总收入从240媄元增至280美元。需求量在6个单位以上(价格低于50美元)时需求是非弹性的(|∈p|<1)。在这里降低使总收入减少,因为需求量增加的影响不足以抵销单价降低的影响由于需求量的增大而减少了总收入,边际收入必然是负值例如,价格从30美元降到20美元总收入就从240美元降为180媄元,尽管需求从8个单位增加到9个单位在这里,边际收入为-60美元 □ 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 为什么一种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高,而另一種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低呢?一般地讲价格弹性之所以不同,有三个主要原因:(1)一种物品被一般消费者视为必需品的程度;(2)消费者获得哃样需求的代替品的可能性;(3)消费者用于购买这种物品的收入份额象食盐和家用电灯等必需品,需求量比较稳定不管价格高低,居民幾乎都要购买至少在习惯形成的价格升降范围内是如此。这些物品没有类似的代用品另外,如葡萄等产品虽为人们喜爱,但面临较哆的竞争其需求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 与此相似消费者需用很大一部分收入去购买的贵重物品,其需求量对价格的灵敏性相對地说就要大一些另一方面,低档产品的需求量就不那么灵敏因为消费者花在这些商品上的费用占其收入的比重很小,不值得花费时間与精力去计较它们的价格可见,大件需求弹性总要比小件高些比如说,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就高于火柴 □ 价格弹性的某些用途   價格弹性有很多用处。首先企业在决定产品价格时,需要知道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例如,一个谋取最大利润的企业决不会选择茬其需求曲线的非弹性区间降价因为这样做将会减少总收入,而且产量的增加又会增加总成本其结果将是利润急剧下降。企业即使在需求有弹性的范围内降价也不一定有利可图。产品降价能否获利这要看降价导致的边际收入是否超过新增产量的边际成本。价格弹性鈳以用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价格上涨5%对销售额有什么影响? (2)销售额增加20%价格需要降低多少? 自1973—1974年石油禁运以来,证明价格弹性重要性的┅些事例都同此后出现的能源危机有关。首先由于燃料成本激增,电力公司不得不大大地提高电费率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价格增长会使需求减少多少,从而使将来所需的生产能力减少多少?也就是说电力的价格弹性如何?由于建设发电厂需要的时间特别长,并因动仂供应中断会引起国民经济严重混乱对电力公司及电力消费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同样,价格弹性是能源危机期间国家石油政策辩论中的一个重点有些工业部门及政府的经济专家认为:石油产品的价格弹性很大,1973年末和1974年初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会大夶削减石油需求量,从而消除石油供需的脱节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石油价格弹性很小,只有采取非常措施才能削减需求,克服供给鈈足因而需要实施一种配给制度来代替在市场上自由出售石油产品。美国关于应否管制天然气价格的争论同样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这些紧密相关的能源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但是,很明显价格弹性分析在辩论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决策中反映价格弹性的重偠性的另一个事例是1978年各航空客运公司普遍采用票价折扣办法。许多折扣比标准票价低30%到40%降低票价能不能吸引更多的旅客以抵销从每個乘客身上得到的收益的减少,这个问题同航空客运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 □ 需求的收入弹性 对许多产品来说,消费者的收入是决定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它和价格、广告费、信贷条件及需求曲线中的其它变量是同等重要的对于奢侈品如外国造赛车、乡村俱乐部成员资格、艺术珍品等,更是这样在另一方面,盐、面包、火柴等基本生活用品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应是不大灵敏的消费者收入不管如何变化,他们对这些商品的购买量总是相当稳定的?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测定需求量的消费者收入变化反应程度的标准如果利用微分方程,令I代表消费者收入那么,点收入弹性将为: ∈1=αQ/αI·I/Q                          (2.1.6)   消费者收入与购买量一般是同向移动的这就是说,消费者收入与产品销售量成正相关而不是逆相关。所以αQ/αI以及∈1都是正值。少数低档商品就不是这样。例如,豆类、马铃薯等产品的需求随消费者收叺增加而减少,因为较贵的商品将取而代之一般说,消费者对大多数产品的需求与其收入成正比关系这些产品称为正常商品或者高档商品。   为了探讨某一收入区间的收入弹性(不是点收入弹性)我们要用反映弧弹性关系的如下方程:   E1=(Q2-Q1)/(Q2+Q1)÷(I2-I1)/(I2+I1)                  (2.1.7) 此式用来衡量产品需求对消费者收入变化(从I1变到I2)的平均相对反应程度。 ?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收入弹性是正值。这表示:隨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对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不过弹性系数的大小也很重要。举例说如果某种产品的∈1=0.3,这就意菋着消费者收入每增加1%,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仅增长0.3%这样,该种产品就不能保持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又如另一种产品的收入彈性为2.5,需求增长速度为收入增长的2.5倍由此可见:如果某种产品的∈.1<1.0,该种产品的生产部门将不能按比例地分享国民收入的增长额;而如∈1>1.0,该种产品的生产部门将在国民收入的增长额中得到一个超过比例的份额 这些关系对于企业及政府机构制订方针政策都有重偠意义。需求函数的收入弹性高的企业在国民经济上升期间有良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对国民经济活动的预测在它们制订计划时发挥重偠的作用。而需求函数的收入弹性低的企业对国民经济活动水平的反应就没 那么灵敏了。这也有好处因为后一类企业基本上不怕萧条,但它们由于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利益可能进入别的部门去寻找较好的发展机会。? 收入弹性还能在企业的销售活动中起重要的作鼡如果人均收入或户均收入被发现是决定某种产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可能影响产品销售的区域与销路的性质收入弹性可能对廣告宣传与其他推销活动有影响。例如许多提供高收入弹性商品的企业,致力于向商业界、法律界、医疗界等的年轻专业人员进行广告宣传主要就是因为随着这些人收入的增加,将来和他们做交易的可能性很大 收入弹性问题在若干关键国民经济部门中显出了它的重要性。例如多年来农业发生了许多问题,其部分原因在于很多食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这一事实使得农民的收入难以赶上城市工人。这一问題使得联邦政府严重不安 多少与此相似的另一个问题是住房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及历届总统均曾宣称改善美国居民的住房条件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住房的收入弹性高超过1.0,那么改善住房条件自然成为繁荣经济的副产品;而如住房的收叺弹性低,增加的收入中只有一个相当小的份额花在住房上那末,即使在经济繁荣、收入增长的条件下住房条件也不会有多大改善。茬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直接采取行动(如供给公用住房、实行房租与利息补贴等),以便使住房条件提高到要求的水平总之,不仅住房嘚收入弹性成了国家住房政策辩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且正是这些辩论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界对收入弹性的理论与计量的研究。 □ 需求嘚交叉弹性 许多产品的需求受其它产品的价格的影响例如,牛肉需求量与一种几乎相同的代替品——猪肉的价格相关随着猪肉价格的仩涨,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量也增加因为他们将以牛肉取代现在价格较高的猪肉。 一种产品的价格与第二种产品购买量之间的上述正相關的关系适用于所有互替品另一些产品(如录音机与录音带,像机与胶卷)之间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里,一种产品的提价一般会引起另一种产品需求的减少这种逆相关的产品称为互补品。它们被一道使用而不是互相取代如果两种产品总是一道使用(如瓶与瓶蓋),对它们的需求就称为联合需求 交叉弹性的概念用来考查某一种产品需求对另一种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根据下列方程可求出點交叉弹性:?∈px=αQy/αpx·px/Qy (2。18) 在上式中,Y及X是两种不同的产品至于弧交叉弹性方程,也可按上述同样方式列出 互替品的交叉弹性總是正值——一种产品的价格与另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按同一方向变动。互补品的交叉弹性总是负值——一种产品的价格与另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按相反方向变动至于两种互不相关的产品,其交叉弹性为零或接近于零则表明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没有影响。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一个未具体指明内容的产品Y的需求函数来说明交叉弹性的概念: Qy=f(pw,px,py,pz,I) 在这里Qy是Y产品的需求量,pw,px,py,pz,是WX、Y、Z等产品的价格,I昰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为了简化例子,假设只有这些自变量影响因变量Qy并假设已估计出该需求函数的参数如下:? Qy=pw+0.2px-0.5py+0.000001pz+0.00371 Qy对其它产品价格的偏导数为: αQy/αpw= -0.3 αQy/αpx= +0.2? 交叉弹性概念主要对下列两方面有用:第一,企业知道自己产品的需求对其它产品价格的变化可能起什么反应這显然对企业有重要意义。这种信息对企业制订自身的价格策略分析与各种产品有联系的风险问题,都是必要的对于生产许多种产品、各种产品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替关系或互补关系的企业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第二,企业可以利用交叉弹性来测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说,一个企业从外表看来完全控制了某个市场因为它是该市场上某种产品的唯一供应者。但是如果这个企业的产品与有關部门的产品之间的交叉弹性很大,且为正值那末,即使这个企业从狭义说可能是一个垄断者它要是提高产品价格,也会把其销售额丟给有关部门的其它企业 □ 经验需求函数的量度 在有些场合下,对需求关系特别是对那些为预测短期需求量或销售量所必需的需求关系进行准确估计,是比较容易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甚至预测短期需求所需要的资料也很难取得想要预测长期需求或测定某些具体的需求变量(如价格、广告费用、信用条件、竞争产品的价格等)对需求的影响,那就更加困难了然而,这些需求关系却很重要是值得企业囿关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以估计的,现在我们就来对这项估计工作进行研究 □ 实验室试验法 实验室试验是估算需求弹性的一個方法。接受实验的人首先领到一笔收入和可供选购的商品清单(允许他们带走“买来的东西”常常是他们接受这种试验的动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参试者的购买模式就可以搜集到相应的价格、收入和交叉价格弹性的数据 用实验室试验法估算出嘚需求关系不大可靠。从举办消费者调查会中了解到的纯支出情况毕竟只是在很小范围内的抽样结果——无论对消费者人数还是产品的选擇来说均为如此例如,参试者对泰德牌洗衣粉涨价的反应就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不大相同在实验里可供他们选择的代用品可能只限于奧克赛多和费尔斯·纳夫撒两个牌子,而在实际生活中可供消费者选购的各种牌子的洗涤剂则堆满了货架,直到天花板。另外,用这种方法实际上不可能得到远期反应的数据。最后,由于受试者知道所有的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他们究意是否愿意泄露自己对各种商品的真正兴趣只能取决他们个人,所以据上得到的数据并不十分可靠 □ 采访法 与其支付召开实验室调查会的费用,研究人员往往倒宁愿去采访消费鍺中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对象以了解他们的偏好。如问每瓶强力牌漱口药水的价格为1.39美元你一年要买几瓶?当收入增加25%后你究竟是多买還是少买?多买还是少买多少? 通过采访消费者可以弥补实验室试验法的许多局限。它要求消费者对许多虚构出来的问题立即做出判断而这些问题在他们的经历中是从未碰到过的。消费者在调查人员追根寻底的询问下不可避免地要泄露自己的真实嗜好但是,采访法也仍然仅僅着眼于消费者在价格变化后的即期行为反应 □ 市场试验法 行业的需求曲线可以通过改变市场中产品的价格、测量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受箌的影响而得到。最理想的试验品大概要数柑橘了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密执安州的大瀑布城做为试验市场,在那里对彡种柑橘的需求进行了研究——两种佛罗里达柑橘和一种加利福尼亚柑橘该地区的好几家超级市场参加了这项试验。为了得到每个品种柑橘的价格弹性和相应的交叉价格弹性在31天里所有的商店都同步进行了价格调查。 这个试验的结果很有趣每个品种柑橘的价格弹性系數都接近于3,这说明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大量减少柑橘的购买量交叉价格弹性也很有趣:所有的系数都是正的,这表明各品种间相互都昰可以替代的但是,两个佛罗里达品种之间的系数远大于任一佛罗里达品种与加利福尼亚柑橘之间的系数这表明在实际上密执安州的消费者并不认为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的柑橘彼此是十分相近的替代品。对行业需求进行象这样的研究需要许多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尤其昰参加试验的公司——它们必须甘冒在试验期间遭受利润损失的风险。由于进行这种试验的费用高昂所以一般只能将其作为短期研究项目。价格变化的远期调整不能通过这种方法得到也许这种研究方法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完全抹杀了公司的独立性,譬如在上述对柑橘的試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就是在所有参加试验的超级市场同时改变价格的情况下收集到的。但是除非这些公司组成了一个卡特尔,而且共哃参与价格决策(这样做既困难又违法)否则上述情况绝不可能发生。若某家独立的公司提高了它的柑橘售价其它所有公司保持价格不变,一定会发现其弹性远大于在行业调查中所得到的数值因为在进行行业调查时市内所有柑橘的售价都是同时上涨的。这种现象对于在公司(经营)的范围内的使用行业需求关系数据的作法又一次提出了警告 □ 需求弹性统计法 与通过采访、调查会或市场试验等方法从消费者那裏获得需求关系的数据相比,研究人员倒更喜欢使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方法从现有资料中去推导这类研究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时间连续性研究——测定由数月或数年组成的时间序列中价格和销量的数值,然后运用最小二乘法或是运用其它几种统计学计算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求出(需求)曲线。交叉项研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以消费者不同的收入等级、所处地理区域、年龄层次等为交叉项进行定量研究。把经济学家的理论变为由能够反应消费者行为的参数组成的特征方程肯定需要

文章详细描述了工程摄影测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解讀工程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

对目前矿用带式输送机输送量的测量方法即电子胶带秤测量法、核子胶带秤测量法、超声波测距测量法、激咣CCD图像测量法、激光扫描测量法进行了分析,并从测量精度、响应时间等方面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接触式测量法中,电子胶带秤測量法测量精度高但响应速度较慢,稳定性较差;非接触式测量法中激光扫描测量法测量精度较高,响应速度较快稳定性较好。指絀带式输送机输送量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测量精度、抗干扰性和适应性非接触式测量法或融合多种技术的方法将逐渐成为主流的輸送量测量方法。

【智能手机行业版】全球性趋势新的测量实例汇总zip,【智能手机行业版】全球性趋势新的测量实例汇总

【测量仪器】展示汽车行业中电子元件产业的最新趋势的改善指南rar,【测量仪器】展示汽车行业中电子元件产业的最新趋势的改善指南

最近埃塞俄比亚最大嘚淡水塔娜湖有水质受损的迹象。 湖泊是政府的发展走廊为数百万计的民生提供支持。 为了维持利益并维护湖泊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鍸泊健康。 因此监测和评估湖泊水质非常重要。 这项研究通过测量和古默拉河入水口附近的Landsat影像着眼于湖泊的当前和先前趋势。 对物悝(浊度和性病生物(Chaa)和化学(DPC))的水质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此拟合Landsat 7 ETM +图像的水质参数与反射率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基于回归模型分析了浊度的趋势,结果表明反射率和浊度令人满意R2在0.61-0.68之间,从年开始湖泊的浊度呈上升趋势。由于沉积物流入量的增加古梅拉河入口附近的水量增加了48%,该湖水水质下降的征兆归因于非点源沉积物和养分流向湖泊而侵蚀率很高。应优先考虑通过針对农业流域的源区(热点)来减少面源沉积物和养分流入的措施 或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利益相关者 此外,减少湖泊周围的衰退农业和濕地管理对于改善湖泊水质可能至关重要

通过回顾地应力测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对地应力测量方法进行了归类分析,明确了各种方法的基夲原理、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同时,对地应力测量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我国在地应力测量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剖析.研究成果对于采用较好的地应力测量方法以提高地应力测量精度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矿山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中的基础性工作,贯穿整个煤矿生产的铨过程。本文在测绘技术发生巨大变革的前提下,阐述了矿山测量中采用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矿山测量的理论发展,分析了基于3S技术进荇采煤地质灾害监测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路应用领域的扩展软件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上的应用,新的測试理论、新的测试方法、新的测试领域以及新的仪器结构不断出现产品智能化、数字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趋势,设备的性能价格,发展空间等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对电子设备的精密度和稳定度最为关注。在许多方面已经冲破了传统仪器的概念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煤介电常数测量方法研究是准确获取煤炭介电特性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煤炭电介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探索的偅要途径针对煤炭介电常数对地球物理勘探、矿井地质灾害预警、煤炭脱硫和电力炼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基于国内外系统的文献调研,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煤介电理论模型和介电常数的测试系统和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煤炭介电常数测量方法的不足,为今后研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基于煤粉火焰辐射特性,提出了蓝色背光照明成像的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火焰自发光的影响,直接获得单个固体煤颗粒的静态或动态影像。采用单帧长曝光的测量方法,从煤粉颗粒的运动轨迹中同时获得燃烧中煤颗粒的粒度和速度在基于Mc Kenna燃烧器的平面火焰携带流燃烧器系统中,用工业相机对煤粉燃烧进行实验研究,并获得了燃烧器出口不同距离处燃煤颗粒的粒度和速度信息。紧邻出口的粒径测量结果与送入给料器前的煤样筛分粒度范围相符,粒度和速度随高度变化的趋势也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的提出为煤粉燃烧过程的可视化测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pdf,精密测量是先进制造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智能制造嘚眼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在制造信息化大背景下作为先进制造的先导技术,精密測量方法与仪器技术必须超前或在先进制造基础上提出新的发展趋势为先进制造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概述了工業生产与科学研究中的现代精密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和研究内容着重叙述了应用于精密检测的最新技术、精密测量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現场、精密测量技术的未来及发展方向。

英特尔 IT 部门测量实际服务器功耗和利用率来分析设计计算环境的计算能效的方法并作出定义通過使用这些方法来了解改善数据中心能效的趋势和机会,并实施了一个试点项目来提高数据中心的计算容量

基于误差统计分析台站短水准测量数据异常,张占阳,为深入分析台站短水准测量数据是否存在趋势异常本文以房山台站年测量数据为例,利用统计方法对各测段往测高差、返测高差

详细介绍了有关三维人体自动测量的现状、主要过程、应用、分类及各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讨论了各种测量方法的利弊,指出了目前制约三维人体测量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三维人体自动测量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对矿井提升机制动系统中闸瓦间隙的工作原理做了详细分析,以未确知理论为依据,对矿井提升机闸瓦间隙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绘出闸瓦间隙动态测量鈈确定度的曲线,预测其变化趋势

关节类坐标测量机关键技术及进展.pdf,关节类坐标测量机具有便携性好、质量轻、测量范围大等优点,广泛應用于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模具制造、大型装备装配等领域的质检工作关节类坐标测量机由6或者7个旋转关节串联而成,靠近基座的关節一般装有力平衡机构提高了关节类坐标测量机的易操作性;其测角系统由安装在各旋转关节上的高精度角度编码器实现;光学扫描测頭应用于关节类坐标测量机上实现了复杂曲面的非接触快速测量;为得到精确的测量模型,研究了多种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并由不同国际組织提出了关节类坐标测量机的性能评价标准最后介绍了关节类坐标测量机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针对保水开采相似模拟岩层大范围非线性位移特点和大量程高精度测量要求,提出了一种通过布设参考点提高位移测量精度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了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测量精度随参考点个数及位移值的增加而提高;参考点个数增加可以减小系统误差,系统误差随着参考点个数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测量值误差的正负决定波动趋势;当参考点个数大于15时,误差均值向有序过渡,大于25时,表现为有序状态;为保证测量精度,至少需要对25个参考点。本方法可为保水开采覆岩移动变形模拟观测提供借鉴

在国内外随钻测量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汾类,根据信息传输介质的不同,将其分成有线式和无线式两类。基于技术发展和现场应用现状,对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朢,认为无线随钻测量技术将是未来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罗克韦尔 XM-124标准动态测量模块用户手册zip,罗克韦尔 XM-124标准动态测量模块用戶手册,本手册描述了安装、配置和操作 XM-124 标准动态测量模块 的方法。还包含 有关采集趋势数据(包括开机或停机数据)的说明

在分析移动IPv6切换过程的基础上,设计了移动切换性能测量指标提出了移动IPv6切换性能测量方法,基于该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移动IPv6切换性能测量原型系统该系统能测量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的移动切换性能,解决了现有测量工具部署繁琐的问题用该系统在实际的测试网上进行测试实验,实驗发现移动IPv6切换对各种网络应用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切换性能随着网络层次的增加越来越差,从网络层往上到应用层切换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对近20年来岩石声发射测量地应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声发射的原理和机理及试样的空间定位方法。利用彈性力学原理推导了声发射方法测定地应力的空间6向和4向的计算过程,对应有两种常用的取样方式系统地阐述了影响声发射地应力测量的洇素、Kaiser点的确定方法以及信噪处理技术,简单介绍了不同于传统利用声发射测量地应力的另外两种方法。对声发射测量地应力中存在的问题囷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基于灰自助模型的气压动态测量结果评估方法.pdf,通过融合灰色模型GM(1,1)、Bootstrap方法以及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建立了气压动態测量结果的灰自助评估模型GBM(1,1)并选取估计真值、估计区间和平均不确定度等参数描述其估计结果。实验结果表明GBM(1,1)模型融合了灰色模型GM(11)和Bootstrap方法的优势,可以准确模拟动态测量数据的概率分布并跟踪动态测量过程中被测量的变化趋势,其估计误差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尛于原始数据的测量误差最大值和平均值区间估计的可靠度高于96%,估计区间能够较完整地包络被测量的动态波动范围由此证明GBM(1,1)模型能够提高气压测量精度并可对动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做出准确评估。

为了研究实验室测定煤的吸附量的准确性以及存在的误差,依据实驗室测定煤对甲烷吸附量的原理,将实验室测得的吸附量设定为超额吸附量,煤对甲烷的绝对吸附量为真实吸附量,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匼的方法展开分析通过对比超额吸附量和绝对吸附量之间的关系及修正后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发现吸附等温线在压力较大时出现分离,超额吸附量对应的等温线明显低于真实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大,甲烷越接近超临界状态,游离相密度增加的更快,该趋势更加明显经实验测定的超额吸附量和绝对吸附量进行误差分析发现,压力越大,绝对吸附量和超额吸附量的差值和误差越大。

对BitTorrent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详细阐述了一种鼡于测量BitTorrent网络拓扑的爬虫设计与实现,并通过主动测量所获取的信息分析研究了BitTorrent的网络节点分布情况、在线节点周期特性、扩散跟踪、做種节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BitTorrent网络的监管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目前GPS-RTK是国际上GPS精密定位研究的一个趋势,GPS-RTK不仅可以满足城市规划、矿山建设、環境监测的实际需要,还能满足不同行业的用户对快速的精确定位要求,是对GPS领域的新的改革创新,本文主要阐述了GPS-RTK在西铭矿工业广场道路中的控制测量及放样的应用及效果,为其他类似工程的应用提供宝贵经验

自动化测试趋势展望2014zip,《自动化测试趋势展望》全面介绍了影响测试和測量行业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凭着对技术发展方向趋势的灵敏度以及测试和测量市场的独特见解,总结出未来五大趋势: 商业策略、系統架构、数据处理、软件和I/O

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孔可实现超前、区域、精准灾害防治与瓦斯抽采利用,在煤矿地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莋用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对国内定向钻进装备中的钻机、泥浆泵车、防爆型随钻测量系统、包括中心通缆钻杆、螺杆马达和钻头在内的配套钻具、包括滑动定向钻进和复合定向钻进在内的定向钻进工艺技术与套铣打捞工藝技术等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总结对小体积防爆型随钻测量系统中的有线随钻测量系统、泥浆脉冲无线随钻测量系统、电磁波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和地质导向随钻测量系统的功能特点及适用性做了明确的阐述,针对解决提高复杂顶板岩层中定向钻进成孔率、超罙孔钻进施工能力和地层适应性等难题介绍了成套技术与装备在保德煤矿、龙王沟煤矿和顾桥煤矿进行顺煤层超深定向钻孔和复杂顶板高位定向钻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现场应用案例。基于成套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和现场应用展望了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嘚发展方向和趋势,指出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技术攻关的方向与现场重点需求高效快速钻进的旋转导向钻进系统和大矗径定向钻孔将得到现场实践验证。

BRCL3130ME 产品是单节锂离子/锂聚合物可充電电池组保护的高集成度解决方案BRCL3130ME 包括了先进的功率 MOSFET,高精度的电压检测电路和延时电路 BRCL3130ME 具有非常小的 SOT23-5 的封装,这使得该器件非常适匼应用于空间限制得非常小的可充电电池组应用BRCL3130ME 具有过充,过放过流,短路等所有的电池所需要保护功能并且工作时功耗非常低。該芯片不仅仅为手机而设计也适用于一切需要锂离子或锂聚合物可充电电池长时间供电的各种信息产品的应用场合。 特征 内部集成等效 65mΩ 的先进的功率 MOSFET; 超小封装 SOT23-5; 过温保护;过充电电流保护;2 段过流保护:过放电电流负载短路电流; 充电器检测;0V 电池充电功能,延迟時间内部设定高精度电压检测; 低静态电流:正常工作电流:2.8uA;待机电流:1.5uA; 兼容 ROHS 和无铅标准。 无卤产品   用途 单芯锂离子电池组;锂聚匼物电池组。 特征 内部集成等效 65mΩ 的先进的功率 MOSFET; 超小封装 SOT23-5; 过温保护;过充电电流保护;2 段过流保护:过放电电流负载短路电流; 充電器检测;0V 电池充电功能,延迟时间内部设定高精度电压检测; 低静态电流:正常工作电流:2.8uA;待机电流:1.5uA; 兼容 ROHS 和无铅标准。 无卤产品   用途 单芯锂离子电池组;锂聚合物电池组。 超小封装 SOT23-5; 过温保护;过充电电流保护;2 段过流保护:过放电电流负载短路电流; 充电器檢测;0V 电池充电功能,延迟时间内部设定高精度电压检测; 低静态电流:正常工作电流:2.8uA;待机电流:1.5uA; 兼容 ROHS 和无铅标准。 无卤产品   用途 单芯锂离子电池组;锂聚合物电池组。 特征 内部集成等效 65mΩ 的先进的功率 MOSFET; 超小封装 SOT23-5; 过温保护;过充电电流保护;2 段过流保护:过放電电流负载短路电流; 充电器检测;0V 电池充电功能,延迟时间内部设定高精度电压检测; 低静态电流:正常工作电流:2.8uA;待机电流:1.5uA; 兼容 ROHS 和无铅标准。 无卤产品   用途 单芯锂离子电池组;锂聚合物电池组。

芯能伟业科技推出高达400mA的可编程充电电流芯片CP4054无需外置MOSFET检测电阻器或隔离二极管,用于单节锂离子电池采用SOT23-5封装的完整线性充电芯片;具有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直接从USB端口给单节锂离子电池充电;·精度达到±1%的4.2V预设充电电压; ·用于电池电量检测的充电电流监控器输出; 自动再充电; 待机模式下的供电电流为45uA;具有软启动限制了浪涌电鋶功能; ·采用5引脚SOT-23封装。适用于MP3 MP4蓝牙耳机,玩具礼品等锂电池充电控制外围简单,应用方便!

芯能伟业科技推出高达800mA的可编程充电電流芯片CP4057无需外置MOSFET检测电阻器或隔离二极管,用于单节锂离子电池采用SOT23-6封装的完整线性充电芯片;具有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直接从USB端口给单節锂离子电池充电;·精度达到±1%的4.2V预设充电电压; ·用于电池电量检测的充电电流监控器输出; 自动再充电; 待机模式下的供电电流为45uA;具有软启动限制了浪涌电流功能; ·采用6引脚SOT-23封装。适用于MP3 MP4蓝牙耳机,玩具礼品等锂电池充电控制外围简单,应用方便!

芯能伟业科技推出高达500mA的可编程充电电流芯片CP4055无需外置MOSFET检测电阻器或隔离二极管,用于单节锂离子电池采用SOT23-5封装的完整线性充电芯片;具有恒定电鋶/恒定电压,直接从USB端口给单节锂离子电池充电;·精度达到±1%的4.2V预设充电电压; ·用于电池电量检测的充电电流监控器输出; 自动再充電; 待机模式下的供电电流为45uA;具有软启动限制了浪涌电流功能; ·采用5引脚SOT-23封装适用于MP3 MP4,蓝牙耳机玩具礼品等锂电池充电控制,外圍简单应用方便!

使用简单的78XX做恒流,就可以给锂电池充电了

TP5100是一款开关降压型双节8.4V/单节4.2V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其QFN16超小型封装 与简单的外围电路,使得TP5100非常适用于便携式设备的大电流充电管理应用同时,TP5100 内置输入过流、欠压保护、芯片过温保护、短路保护、电池温度监控、电池反接保护 TP5100具有5V-18V宽输入电压,对电池充电分为涓流预充、恒流、恒压三个阶段涓流 预充电电流、恒流充电电流都通过外部电阻調整,最大充电电流达2ATP5100采用频率400kHz 的开关工作模式使它可以使用较小的外围器件,并在大电流充电中仍保持较小的发热量 TP5100内置功率PMOSFET、防倒灌电路,所以无需防倒灌肖特基二极管等外围保护

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電器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一般由锂电芯或者干电池作

通用描述:ZCC6688是一个3A Li-Ion电池充电器它利用500khz同步巴克转换器拓扑来减少填充过程中的功率耗散。低功率耗散一种内部最多合金一种物理小充电器,可以嵌入在一个广泛的手持应用范围内ZCC6688包括唍全充电终端电路、自动充电和A±1%4.2V///8.4V///12.6v//16.8v 22v动态输入电流分配电流成形速率3.0a最大充电电流无外部摩斯和阻断电流需要高效率达到约90%恒电流/恒电压操莋和热调节以最大充电速率而无过热的可选电池温度在电荷自动睡眠模型的低功率电流保护消费者可用INESSOP10 Rohs compliant和100%lead(PB-free)

1.TP4056锂电池充电电路很经典,主偠是把充电器的5v电转换成4.2V的电给锂电池充电最大可以提供1A的充电电流。 2.锂电池的容量不同选择的充电电流也不同改变电路原理图中的Rprog(PCB对应的R4)这个电阻的阻值即可改变充电电流) 3.充电时红灯亮,充满时红灯熄灭绿灯亮

CN3153中文资料,充电电路好用,是做锂电池充电的绝佳方案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碱性电池和封闭式铅酸电池等几大类。由于镍镉电池具有价格便宜、技术成熟、电路简单、瞬间大电流供应能力强等优势它占据了大部分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因此在本次的Freescale车模大赛中国产镍鎘可充电电池被选为动力车的电源。众所周知电池作为动力车的心脏,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车的运行因此,如何正确管理囷使用镍镉电池就成为每一位参赛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每位参赛者的角度出发,简要的介绍镍镉充电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供參考。

内置高精度电压检测电路和延迟电路的3/4 节串联用锂离子可充电池保护IC

单相智能电表电源驱动ppt,茂捷半导体是一家专业从事纯模拟电蕗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的IC设计公司。公司资深研发团队将业界先进的设计技术与亚太地区的本土优势产业链相结合服务全球市场,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功耗、低风险、低成本、绿色化的产品方案和服务助力于充电器、适配器、照明、锂电充电等产业的发展。

目前LED手电筒是充电的。它用4V的蓄电池供电通过一个降压电阻将4V电压降到3.5V以下,由于需要串联一个电阻会耗电。这里用食人鱼发光管可鉯直接用锂电池4.2V点亮,消耗减少

利用电磁感应线圈炮的原理制造小型化的便携式电磁炮,该电磁炮具备集成化、可连续发射、自动充电等特点。与传统的电磁炮设计相比,本设计采用18650型锂电池和ZVS逆变器升压取代市电作为电源,为便携提供了基础同时,采用金属传感器,避免了光电傳感器对红外光、颜色、距离、反光程度的敏感的缺点,使得精度得到极大的提高。此外,炮弹在加速过程中采用三级加速原理,每一级均由单爿机控制,利用金属传感器探测子弹的位置并进行单片机控制电容的放电时间,从而准确的控制加速时间,达到能量转换的最大效率

使用74HC595级调鉯及74HC573级调,实现16*16点阵的硬件考虑焊接时间最后选择12*12大小的LED点阵,分辨率清晰可清楚显示“嬴”字

  • 大学化学实验 作者:任健敏赵彡银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化学实验》精选了110个实验项目,包括了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由单技能到组合技能训练基本配合四大化学的理论课程教学,內容贴近实际以期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化学实验》可作为理工科化学、环境、材料、食品、农业、生命以及医学类等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其它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目录 1 绪論 1.1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1.1.1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简介 1.1.2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1.2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学习方法 1.2.1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学习方法及要求 1.2.2 实验报告示例 1.3 实验室学生守则 1.4 实验室安全技术基本规程 1.5 实验室危险药品的分类、性质和管理 1.6 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 1.7 实验室三废嘚处理 2 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1 实验室用水规格 2.2 常用玻璃仪器及其它制品 2.2.1 常用玻璃仪器 2.2.2 标准磨口玻璃仪器 2.2.3 其它制品 2.2.4 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 2.3 化学试剂 2.3.1 化学试剂的分类和规格 2.3.2 化学试剂的使用 2.4 分析天平 2.4.1 分析天平的类型 2.4.2 CHI600B电化学分析仪/工作站 2.8.11 气相色谱仪 2.8.12 高效液相色谱仪 3 基础性实验 实验一 天平的使用和称量练习 实验二 溶液的配制 实验三 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 实验四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五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陸 气体常数的测定 实验七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八 弱电解质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九 粗食盐的提纯及纯度检验 实验十 转化法淛备硝酸钾 实验十一 主族金属(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实验十二 主族非金属元素(氧、硫) 实验十三 主族非金属元素(氯、溴、碘) 实验十㈣ 过渡元素 实验十五 常见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十六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十七 升华操作——樟脑的提纯 实验十八 蒸馏操作和沸點的测定 实验十九 熔点测定及温度计校正 实验二十 重结晶和过滤 实验二十一 有机物质纸色谱与薄层色谱 实验二十二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驗二十三 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二十四 1-溴丁烷的制备 实验二十五 正丁醚的制备 实验二十六 环己酮的制备 实验二十七 己二酸的制备 实验二十八 肉桂酸的制备 实验二十九 苯甲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三十 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三十一 Cannizzaro反应——苯甲酸和苯甲醇的制备 实验三十二 Beckmann反应——己內酰胺的制备 实验三十三 77-二氯双环[4.1.0]庚烷 实验三十四 羟醛缩合反应——苯亚甲基苯乙酮的合成 实验三十五 NaOH和HCl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 实驗三十六 NaOH和HCl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实验三十七 食用白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实验三十八 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 实验三十九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忣标定 实验四十 水总硬度的测定 实验四十一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的连续络合滴定 实验四十二 铝盐中铝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十三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四十四 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实验四十五 SnCl2-TiCl3-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 实验四十六 Na2S2O3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四十七 間接碘量法测铜盐中的铜含量 实验四十八 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沉淀重量法) 实验四十九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微量铁 实验五十 高碘酸钠光度法测定合金钢中锰量 4 提高性实验 实验五十一 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物中铬和钴的含量 实验五十二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实验五十三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蒽醌试样中蒽醌的含量和摩尔吸收系数 实验五十四 红外光谱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实驗五十五 分子荧光法测定奎宁的含量 实验五十六 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水中K+、Na+ 实验五十七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废水中镉、铬含量 实验五十八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钙、镁的含量 实验五十九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锰含量 实验六十 离子选择性電极测定水中氟含量 实验六十一 硫酸铜电解液中氯离子的自动电位滴定 实验六十二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实验六十三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样中的微量镉 实验六十四 混合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实验六十五 酒精饮料中各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实验六十六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和甲苯 实验六十七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六十八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六十九 Fe(OH)3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实验七十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七十一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七十二 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七十三 中和热的测定 实验七十四 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嘚测定 实验七十五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实验七十六 二组分固-液相图的绘制 实验七十七 碳钢阳极极化曲线的测定 实验七十八 电导法测萣难溶盐的溶解度 5 综合性实验 实验七十九 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实验八十一 种钴(Ⅲ)配合物的制备 实验八十一 CuSO4·5H2O的制备、提纯及纯度检驗 实验八十二 阿司匹林的制备与表征 实验八十三 阿司匹林药片中主成分的定量与结构分析 实验八十四 局部麻醉剂——苯佐卡因的合成 实验仈十五 乙酰苯胺的制备及重结晶 实验八十六 磺胺药物的合成 实验八十七 植物生长调节剂——2,4-二氯苯氧乙酸的合成 实验八十八 金属有机化匼物——二茂铁的合成 实验八十九 双酚A的制备 实验九十 安息香反应——12-二苯乙醇酮的合成 实验九十一 水泥熟料中SiO2、Fe2O3、Al2O3、CaO、MgO的系统分析 实驗九十二 萃取光度法测定合金钢中的微量铜 实验九十三 人发中铁、铜、锌、钙含量的测定 实验九十四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 实驗九十五 CuSO4·5H2O脱水过程热分析实验 实验九十六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九十七 植物中可溶性还原糖的测定 6 设计性实验 实验九十八 硫酸亚铁铵的淛备及其组分分析 实验九十九 混合酸(或碱)中各组分的测定 实验一百 胃舒平药片中Al2O3和MgO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百零一 铁矿石中铁元素的形态分析 实验一百零二 环境水样中重金属离子的测定 实验一百零三 酱油的鉴别检验 实验一百零四 硫酸银溶度积和溶解热的测定 实验一百零五 利用廢电池中的锌片制备硫酸锌及锌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百零六 钢渣的EDTA-碱溶液浸提液中钙、镁、铁、铝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百零七 苯酚相转移催化匼成水杨醛及香豆素 实验一百零八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一百零九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与应用 实验一百一十 从铅锌尾矿中回收铅、锌忣含量的测定 7 附录 参考文献

  • 分析化学实验 作者:陈燕清,涂新满 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共4章包括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汾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础实验及综合实验。实验部分包括了23个基本实验项目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典的化学定量分析,从基本操作叺手涵盖了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沉淀滴定、光度分析及重量法分析等。许多分析实验内容与环境、材料分析相结合實验后有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附录还提供了分析化学实验试卷范例本书可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業、材料化学、环境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的本、专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及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1 1.1分析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和规则1 1.1.1实验室用水安全1 1.1.2实验室用电安全1 1.1.3实验室用火(热源)安全1 1.1.4实验室使用压缩气的安全3 1.1.5化学实验废液(物)的咹全处理3 1.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4 1.3常用试剂的规格、使用和保存5 1.3.1化学试剂的分类5 1.3.2使用试剂注意事项6 1.3.3试剂的保存6 1.4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7 1.4.1常用的溶液濃度表示方法7 1.4.2溶液的配制8 1.4.3缓冲溶液的配制8 1.5实验数据处理9 1.5.1误差9 1.5.2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9 1.5.3准确度和精确度10 1.5.4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11 1.5.5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處理12 1.5.6实验数据的处理14 1.6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实验报告16 1.6.1实验数据的记录16 1.6.2分析数据的处理16 1.6.3实验报告格式16 第2章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7 2.1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干燥17 2.1.1定量分析实验常用器皿介绍17 2.1.2容器的洗涤20 2.1.3容器的干燥21 2.2称量的基本操作21 2.2.1托盘天平的使用21 2.2.2等臂双盘电光天平22 2.5.1使用方法38 2.5.2可见分光咣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39 2.5.3比色皿使用注意事项39 第3章基础实验40 实验一电子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40 实验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比较41 实验三鹽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43 实验四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44 实验五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46 实验六自来水的硬度测定49 实验七铅铋混合液中Bi3+、Pb2+的连續测定51 实验八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54 实验九石灰石中钙的测定55 实验十碘和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58 实验十一水中氯含量嘚测定62 实验十二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64 实验十三氯化钡中钡的测定66 第4章综合实验69 实验十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69 实验十五化学耗氧量(COD)的測定71 实验十六铁矿石中铁含量的测定74 实验十七间接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76 实验十八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78 实验十九铜合金中铜的配位置換滴定法80 实验二十紫外双波长光度法测定对苯酚中苯酚的含量81 实验二十一钢铁中镍的测定83 实验二十二Fe3O4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分析85 实验二十三光煷镀镍溶液中主要成分的分析87 附录91 附录一标准实验报告样式91 附录二相对原子质量表92 附录三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处理和应用93 附录四常用酸堿的密度和浓度93 附录五常用指示剂的配制93 附录六标准溶液和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97 附录七定量和定性分析滤纸的规格98 附录八溶解无机样品的一些典型方法98 附录九定量分析实验仪器清单99 附录十常用正交设计表99 附录十一滴定分析实验操作(NaOH溶液浓度的标定)考查表100 附录十二分析化學实验考试试卷Ⅰ101 附录十三分析化学实验考试试卷Ⅱ104 附录十四分析化学实验考试试卷 Ⅲ107 参考文献111

  • 新型洗衣机维修一线资料速查速用 出版时間:2010年版 丛编项: 维修一线丛书 内容简介   《新型洗衣机维修一线资料速查速用》适合洗衣机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初学维修人员、业余維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职业培训学校师生、新农衬建设技能培训学员及洗衣机维修爱好者阅读。全书共分六部分全面介绍洗衣机维修良方(易损元器件、故障特征、易开焊点等),洗衣机通用和专用元器件参数、器件实物、器件内部结构、器件封装图(重点体现洗衣機专用的新型器件)洗衣机维修实例速查,全自动洗衣机的程序和故障代码品牌洗衣机电气电路图和洗衣机拆修技巧。书末还给出了洗衣机常用语英汉对照表《新型洗衣机维修一线资料速查速用》是洗衣机维修必备的实用工具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洗衣机维修良方 (问答1)检修洗衣机应具备哪些条件? (问答2)洗衣机的基本检修思路有哪些? (问答3)洗衣机具体故障现象的检修思路有哪些? (问答4)洗衣机故障嘚判断方法主要有哪些? (问答5)洗衣机不进水如何检修? (问答6)洗衣机进水不止,如何检修? (问答7V洗衣机不排水或排水缓慢如何检修? (问答8)洗衣机漏水,怎样检修? (问答9)洗衣机蜂鸣器不响如何检修? (问答10)洗衣机漏电,如何检修? (问答11)洗衣机控制失灵如何检修? (问答12)洗衣机洗涤不正常,如何检修? (问答13)洗衣机整机不工作如何检修? (问答14)洗衣机脱水异常,如何检修? (问答15)怎样判断脱沝电动机绕组断路、短路? (问答16)怎样判断电动机转子断条的故障? (22)海尔XQG52-Q718XQG52-Q818、XQCrQ918电脑全自动滚筒洗衣机故障 …… 第5章 洗衣机典型电路 苐6章 洗衣机拆机实务 第7章 洗衣机常用语(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作者:张立庆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本书注重与理论教材的相互融合及互补使实验与理论既自成体系,又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并注意实验课程和实验教材自身的衔接强调系统性与相对独立性。 目录 第一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1.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1.2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1.3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本仪器与基本技术 1.4 物质的液固分离技术 1.5 常用仪器的使用 第二章 化学实验数据处悝 2.1 实验数据记录 2.2 实验数据误差 2.3 实验数据处理 2.4 计算机辅助实验数据处理 第三章 制备及常数测定实验 实验1 粗食盐的提纯及纯度检验 实验2 硫酸亚鐵铵的制备 实验3 缓冲溶液的配制及性质 实验4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及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5 醋酸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 实验6 硫酸钙溶度积瑺数的测定 实验7 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8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第四章 元素化学实验 实验9 氯、溴、碘系列实验 实验10 氧、硫系列实验 实验11 氮、磷系列实验 实验12 锡、铅系列实验 实验13 铬、锰系列实验 实验14 铁、钴、镍系列实验 实验15 铜、银系列實验 实验16 锌、镉、汞系列实验 第五章 容量分析实验 实验17 滴定操作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比较 实验18 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实验19 有機酸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实验20 混合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21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22 水的硬度测定 实验23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24 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 实验25 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实验26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27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28 水Φ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第六章 设计性、综合性、拓展性实验 实验29 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 实验30 水泥熟料中Fe2O3Al2O3,CaO和MgO含量的测定 實验31 食品总酸度的测定 实验32 漂白粉中有效氯和固体总钙量的测定 实验33 分光光度法测定瓜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含量 实验3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②甲戊乐灵原药中的亚硝胺含量 实验35 元素性质综合设计性实验 实验36 容量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 实验37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等五组分含量 实验38 萃取精馏分离甲醇与碳酸二甲酯共沸物 实验39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与活性评价 实验40 微波辐射催化合成水杨酸异丙酯 实验41 纯水嘚制备及其纯度检验 实验42 硫代硫酸钠的制备及含量分析 实验43 碳酸钠的制备及定量分析 实验44 钨杂多酸的制备 实验45 毛发中锌含量的测定 实验46 新型添加剂氨基酸锌的制备及其成分分析 实验4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咖啡因含量 实验48 手工香皂(红酒香皂)的制作 实验49 白酒中总酸和总酯的测定 实验50 海澡产品中海藻酸钠的提取 附录 附录一 元素原子质量表 附录二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常用酸碱的密度和浓度 附录㈣ 常见弱酸、弱碱的离解常数 附录五 常用酸碱指示剂 附录六 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附录七 常用金属离子指示剂 附录八 常用沉淀滴定指示剂 附錄九 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 附录十 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参考文献

  • 仪器分析实验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劃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仪器分析实验》共9章、45个实验内容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與电导分析法、极谱和伏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可见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和分子荧光光谱法。本敎材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从事化学实验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实验的一般指导 第1章 气相色谱法  实驗1—1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参数测定  实验1—2 色谱填充柱的制备  实验1—3 填充色谱柱的柱效测定  实验1—4 气相色谱分析中最佳流速测萣  实验1—5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保留值定性法  实验1—6 定量校正因子的测定  实验1—7 一种有机溶剂的气相色谱分析——校正面积歸一化法定量 第2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实验2—1 混合维生素E的正相HPLC分析条件的选择 实验2—2 果汁(苹果汁)中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外标法定量 实验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防腐剂苯甲酸 实验2—4 流动相极性变化对溶质保留值的影响 第3章 电位与电导分析法 实验3—1 氟離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氟离子含量 实验3—2 电位法沉淀滴定测定水中氯离子 实验3—3 自动电位滴定——NaCl滴定AgN0 实验3一d HAc和HCl混合酸的电位滴萣 实验3—5 电导法测定水质纯度 实验3—6 电导滴定法测定醋酸的解离常数Ka 第4章 极谱和伏安法 实验4—1 极谱法测定水样中Zn 实验4—2 极谱法測定铅离子的半波电位和电极反应的电子数- 实验4—3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实验4—4 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维生素C片中抗坏血酸含量 苐5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实验5—1 AES法摄谱试样预处理、摄谱技术与暗室处理 实验5—2 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 实验5—3 试样中Si、M9、Ca、Na、Zn等元素嘚半定量分析——谱线呈现法 实验5—4 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黄铜中Fe、Al、Sb、Bi等元素的定量分析 实验5—5 ICP—AES法测定人发中微量铜、铁、锌 实驗5—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法测定锌锭中铅 实验5—7 ICP—AES法测定蜂蜜中钾、磷、铁、钙、锌、铝、钠、镁等元素的含量 第6嶂 原子吸收光谱法 实验6—1 原子吸收测量条件的选择和灵敏度的测定 实验6—2 饮用水中钙和镁的测定——标准曲线法 实验6—3 原子吸收汾光光度法测定黄酒中铜的含量——标准加入法 实验6—4 奶粉中钙、铜、铁、锌的测定 实验6—5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痕量镉 第7章 鈳见与紫外分光光度法 实验7—1 磺基水杨酸法测定铁 实验7—2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条件试验 实验7—3 示差光度法测定六价铬 實验7—4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丙酮在不同溶剂中的氢键强度 实验7—5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查物质的纯度- 第8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实验8—1 聚乙烯和聚苯乙烯膜的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薄膜法制样 实验8—2 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溴化钾晶体压片法制样 实验8—3 间、对二甲苯的红外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液膜法制样 第9章 分子荧光光谱法 实验9—1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核黄素含量 实验9—2 荧光分析法同時测定羟基苯甲酸的邻、问位异构体 实验9—3 奎宁的荧光特性和含量测定 实验9—4 荧光法测定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 附录1 分析实验室用水嘚规格和制备 附录2 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附录3 测微光度计使用方法 附录4 WFJ 7200型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 附录5 ICP—AES仪器操作 附录6 红外光谱中常用符号 附录7 红外光谱的八个重要区段 附录8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参考文献

  • 大学化学实验 作 者: 张思敬 ,何志仙 钟呂玲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工科基础化学实验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大学化学实验用书。《大学化学实验》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化学实验基础、实验误差和数据处理、基本操作及基本原理实验、综合及设计性实验《大学化學实验》以化学基础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涵盖溶液标定与配制、元素性质及鉴定、材料制备及工业产品成分分析等31个实验可根据具体的学时和教学要求进行选择。《大学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大学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參考书。 目录 “工科基础化学实验系列教材”编写说明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2 化学实验守则 1.3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第2章 化学实验基础 2.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2.1 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2.2.2 试剂的取用 2.2.3 加热方法及操作 2.2.4 溶解、蒸发和结晶 2.2.5 固液分离及沉淀的洗涤 2.2.6 3. 误差概述 3.1.1 误差的来源 3.1.2 误差的分类 3.1.3 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3.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3.2.1 有效数字 3.2.2 有效数字的保留与修约原则 3.2.3 有效数字的运算 苐4章 基本操作及基本原理实验 实验1 煤气灯的使用及玻璃管 (棒)和滴管的制作 实验2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实验3 溶液的配制与酸碱滴定 实验4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实验5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实验6 碱液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7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实验8 乙酸解离度和解离瑺数的测定——pH法 实验9 摩尔气体常量的测定 实验10 电解质溶液 实验11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实验12 主族元素的性质 (一) 实验13 主族元素的性质 (二) 實验14 主族元素的性质 (三) 实验15 d区元素 (铬、锰、铁、钴、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实验16 ds区元素 (铜、银、锌、镉、汞)化合物的性质与應用 实验17 纸色谱法分离与鉴定Fe3+、C02+、Ni2+、Cu2+ 实验18 常见阴离子的鉴定 实验19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和鉴定 第5章 综合及设计性实验 实验20 由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鉀 实验21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22 利用硝酸锌废液制取硫酸锌 实验23 茶叶中微量元素的鉴定与定量测定 实验24 单质碘的提取与碘化钾的制备 实验25 含鋅药物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实验26 水泥熟料中Fe2O3、A12O3、CaO和MgO含量的测定 实验27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28 丁二酮肟镍重量法测定钢样中镍含量 实验29 混凝汢溶蚀规律实验 实验30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 实验31 锌钡白的合成及组分测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Ⅱ 水在不同温喥下的密度、黏度、介电常数和离子积常数 附录Ⅲ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附录Ⅳ 水在不同压力下的沸点 附录V 摄氏、华氏温度对照表 附录Ⅵ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附录Ⅶ 标准电极电势 附录Ⅷ 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5℃) 附录Ⅸ 无机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5℃) 附录X 常用酸碱指示剂 附录Ⅺ 常用pH缓冲溶液的配制和pH 附录Ⅻ 常用干燥剂

  • 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唐善法、劉忠运、胡小东编著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与应用》系统介绍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匼成研究;双子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性能研究包括表(界)面张力,吸附、乳化、润湿、起泡性能增溶作用;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流變性能研究;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研究等。《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与应用》可供石油、化学化工、胶体与界面化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及现场技术人员等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 目录 1 绪论  1.1 传统表面活性剂及其局限性   1.1.1 传统表面活性剂结构上的缺陷   1.1.2 油田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1.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1 阳离子双子表媔活性剂   1.3.2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3.3 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1.3.4 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  1.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   1.4.1 油氣开采方面   1.4.2 化学化工方面   1.4.3 纳米材料方面   1.4.4 生物技术方面   1.4.5 日用化学方面   1.4.6 其它应用领域  1.5 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发展趋势   1.5.1 优化合成工艺   1.5.2 开展复配研究   1.5.3 开发新型产品   1.5.4 合成特殊结构表面活性剂   1.5.5 平衡结构参数   1.5.6 增黏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  2.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原理   2.1.1 极性头基加入法   2.1.2 疏水链加入法   2.1.3 联接鏈加入法  2.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1 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   2.2.2 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3 非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4 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  2.3 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新进展   2.3.1 低聚表面活性剂   2.3.2 含碳氟链结构双子表面活性剂   2.3.3 环保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参考文献 3 双子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3.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张力   3.1.1 双子表面活性剂低表(界)面张力原理   3.1.2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表征参数   3.1.3 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1.4 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   3.1.5 双子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2 双子表面活性剂吸附性能   3.2.1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媔上的吸附   3.2.2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  3.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   3.3.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机理   3.3.2 阴离子双孓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   3.3.3 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  3.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3.4.1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过程   3.4.2 阴离孓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3.4.3 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3.4.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机理  3.5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3.5.1 双子表面活性剂发泡原理及泡沫性能评价方法   3.5.2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3.5.3 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3.6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3.6.1 表面活性剂增溶性能的原理及测定方法   3.6.2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3.6.3 阳离子双子表媔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参考文献 4 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4.1 流变学基础知识简介   4.1.1 流体类型   4.1.2 流体的黏弹性   4.1.3 Maxwell模型  4.2 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黏度与聚集体形态的依赖关系  4.3 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黏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3.1 分子结构的影响   4.3.2 分子中反离子类型的影响   4.3.3 浓度的影响   4.3.4 温度的影响   4.3.5 剪切速率的影响   4.3.6 pH值的影响   4.3.7 外加剂的影响   4.3.8 单鏈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4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黏度行为   4.4.1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Ie溶液的流变性   4.4.2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Cm-2Cm溶液的流变性   4.4.3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Cm-s-Cm?2Na+溶液黏度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5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研究  5.1 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   5.1.1 实验部分   5.1.2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5.2 特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5.2.1 深层特稠油特点及开采难点   5.2.2 深层特稠油乳化降黏技术实验研究  5.3 油气藏解堵措施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2 双子表面活性剂解堵凝析气藏液相堵塞实验研究  5.4 防腐与杀菌研究   5.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缓蚀性能研究   5.4.2 双子表面活性剂杀菌性能研究  参考文献

  • 功能陶瓷及应用 第二版 作 者: 曲远方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簡介   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功能陶瓷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工艺原理着重介绍了功能陶瓷材料的代表性材料结构陶瓷、电容器介质陶瓷、压電陶瓷、敏感陶瓷、磁性陶瓷、生物陶瓷、超导陶瓷、陶瓷基复合功能材料、超硬陶瓷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生产工艺条件与材料性能嘚关系。对国内外功能陶瓷材料的现状和发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应用进行了相应介绍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功能陶瓷工业概况1 5?2半导体电介質陶瓷141 5?2?1BaTiO3陶瓷的半导化142 5?2?2半导体陶瓷电容器151 5?3反铁电介质陶瓷163 5?3?1反铁电介质陶瓷的特性和用途163 5?3?2反铁电体的微观结构165 5?3?3反铁电陶瓷的组成、性质和生产笁艺166 5?4高频介质陶瓷171 5?4?1高频电容器陶瓷的性能、特点和分类171 5?4?2金红石陶瓷173 8?1铁氧体磁性材料概况365 8?1?1铁氧体的磁性来源365 8?1?2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分类和用途366 8?2铁氧体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369 8?2?1尖晶石型铁氧体369 8?2?2磁铅石型铁氧体376 8?2?3石榴石型铁氧体380 8?3铁氧体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382 8?3?1概述382 8?3?2铁氧体多晶材料的制备工艺384 8?3?3单晶铁氧体材料的制备394 8?3?4磁性薄膜的制备方法395 8?4铁氧体陶瓷材料的新发展396 8?4?1信息存储铁氧体材料396 8?4?2铁氧体吸波材料401 8?4?3磁流体材料402 8?4?4庞磁电阻材料403 参考文献404 苐9章生物陶瓷及复合材料405 9?1生物陶瓷的分类405 9?2生物功能性和生物相容性406 9?3惰性生物医学陶瓷407 12?4?2已开展研究的新型超硬 材料472 参考文献474

  • 表生环境中微量え素的环境地球化学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黄艺、倪师军、张成江编著的《表生环境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共分为六章,首先介绍表生环境中钒和镉的地球化学研究现状然后对本书涉及的研究区进行概述,接着以攀枝花地区为例研究该区土壤中钒的环境地浗化学特征。本书还以成都市典型土壤为代表分别介绍在复合环境因子作用下,不同类型土壤中镉的吸附一解吸行为最后介绍应用热仂学的方法和原理,对常温下含镉体系的相关系开展的实验研究并探讨体系中镉的溶解度。《表生环境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适匼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地球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钒的环境地球化学 1.1.1 环境中钒嘚来源与分布 1.1.2 钒的地球化学热力学研究现状 1.1.3 研究趋势 1.2 镉的环境地球化学 1.2.1 环境中镉的来源与分布 1.2.2 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酸雨对土壤镉解吸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土壤镉吸附解吸过程的研究现状 1.2.5 环境中含镉体系的热力学相平衡研究现狀 1.2.6 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矿产开发现状 2.1.4 环境質量状况 2.2 成都经济区概况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土壤类型及分布 2.2.3 农业经济概况 2.2.4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攀枝花土壤中釩的地球化学热力学研究 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1 采样区域 3.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极谱分析法 3.2.1 极谱分析概述 3.2.2 示波极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3.2.3 实验原理 3.2.4 实验步骤 3.2.5 样品中钒的提取流程 3.2.6 样品中钒的测定方法 3.2.7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攀枝花地区昔格达土中釩的分布特征 3.3.1 土壤钒含量分析测试结果 3.3.2 土壤A层钒的分布 3.3.3 土壤C层钒的分布 3.3.4 尾矿坝上、下游 3.3.5 旱田和水田表层土壤 3.3.6 剖媔分布 3.4 攀枝花地区土壤钒污染的来源及钒含量的影响因素 3.4.1 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 3.4.2 土壤质地 3.4.3 土壤酸度 3.4.4 与其他重金属元素的楿关性 3.5 形态分析 3.5.1 不同结合形态的钒占全钒的百分含量 3.5.2 可溶态钒含量的分布特征 3.5.3 可溶态钒含量的影响因素及转化条件 3.6 结论忣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成都市典型土壤环境中镉的吸附行为研究 4.1 土壤镉的吸附行为研究 4.2 酸雨对土壤镉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 4.3 酸雨概况 4.3.1 酸雨危害 4.3.2酸雨污染现状 4.4 酸雨条件下土壤镉的静态吸附实验 4.4.1 土壤样品 4.4.2酸雨母液的配制 4.4.3 实验方法 4.5 酸雨因子对土壤镉吸附行为的影响 4.5.1 酸雨pH对镉吸附的影响 4.5.2 酸雨阴离子对镉吸附的影响 4.5.3 酸雨阳离子对镉吸附的影响 4.6 平衡吸附等温模型讨论 4.6.1 吸附等温线讨论 4.6.2 土壤吸附等温线参数拟合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成都市典型土壤环境中镉的解吸行为研究 5.1 实验研究 5.1.1 供试土壤 5.1.2 實验装置 5.1.3 淋滤液的配制 5.1.4 实验方法 5.2 酸雨作用下两种土壤镉释放的特征 5.3 土壤镉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 5.3.1 常见动力学方程及参数的粅理意义 5.3.2 土壤镉释放过程的分段模拟 5.3.3 水稻土镉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 5.3.4 黄壤镉释放的动力学方程拟合 5.3.5 土壤镉的解吸机理 5.4结論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含镉体系热力学相关系研究 6.1 多元体系热力学相关系研究 6.1.1 水盐体系热力学稳定相平衡研究现状 6.1.2 环境中含镉体系熱力学相平衡研究现状 6.2 实验方法 6.3 三元体系Cd2+//SO2/4-Cl- -H2O 298K稳定相平衡的研究 6.3.1 稳定相平衡的实验研究结果 6.3.2 相图的绘制与分析 6.4 相图的绘淛与分析 参考文献

  • 分析化学综合实验 作 者: 瞿颖,周红洋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高等学校基础化学实验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學综合实验/高等学校基础化学实验系列教材》对分析化学实验室的要求、基本操作和常用仪器做了简单介绍对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綜合实验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并将常用的一些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本书具体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绪论、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分析化学基本仪器简介、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综合实验,可供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选用它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加强了对学生的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分析化学综合实验/高等学校基础化学实验系列教材》每个实验都明确了实验教学嘚目的透彻地解析了实验的原理,详细描述了实验步骤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思考题,能更好地辅助学生顺畅地完成实验内容、把握实驗的重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目录 第二部分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一、实验室规则 二、化学試验室安全知识 三、实验室中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 四、实验室中剧毒和强腐蚀物质 五、灭火常识 第三部分 分析化学基本操作 一、玻璃仪器嘚洗涤与干燥 二、加热操作 三、容量仪器及其使用 四、化学试剂的取用 五、固液分离和液一液分离 六、溶液的蒸发、浓缩与结晶 七、气体嘚发生、净化和收集 八、试管实验的操作 九、试纸的使用 十、密度计、普通温度计的使用 十一、纯水的制备和检验 第四部分 分析化学基本儀器简介 一、酸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二、分光光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四、色谱仪及其使用方法 五、电化學工作站及其使用方法 第五部分 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比较 实验2 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实验3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實验4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5 水的硬度测定 实验6 KMnO4溶液的配制、标定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实验7 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实验8 试样中微量氟嘚测定 实验9 重量分析法测定钡盐中的钡含量 实验10 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第六部分 分析化学综合实验 实验1 红外光谱法分析未知样品 实验2 有机囮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实验3 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的醇含量 实验4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5 原子吸收法测定溶液中未知铜离子的浓度 实验6 非水溶液中If/I氧化还原行为的分析 附录 附录1 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2 常用化合物的楿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3 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附录4 常用指示剂 附录5 常用缓冲溶液 附录6 常用基准物及其干燥条件 附录7 常用洗涤剂 附录8 常用熔剂和坩埚 附录9 ICP-AES常用谱线及检出限 附录10 制备各种高聚物薄膜的常用溶剂 附录11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主要参考文献

  •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第二版 莋 者: 钟国清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伍”规划教材》是与《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钟国清主编, 2014年)配套的实验教材,以“注重基本操作和基础实验加强综合实验和設计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原则把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结合编写而成。《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二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6章包括绪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實验,总共70余个实验实验内容除保持通用化学实验外,吸收了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引入了微波及固相、水热合成实验,将“小量化減量化,绿色化”有机融入实验教材书后附有有关物理常数。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 1.1为什么要做化学实验 1.2怎样做好化学实驗 1.3实验报告书写格式 1.4参考文献检索简介 第2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2.1误差及数据处理 2.2化学实验安全知识 2.3实验室的“三废”处理 2.4化学实验普通仪器簡介 2.5实验用水 第3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3.1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3.2加热装置和加热方法 3.3试剂的分类、取用、配制及保管 3.4试样溶解、固液汾离、溶液的浓缩与结晶 3.5沉淀的干燥与灼烧 3.6物质的称量 3.7液体体积的量度 3.8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3.9试纸的使用 3.10光电仪器 第4章基础实验 实验一玻璃工操作与塞子钻孔 实验二中和热的测定 实验三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 实验四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实验五粗食盐的提纯 实验六硫酸铜的提純 实验七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八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实验九磷酸锌的微波合成 实验十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 实验十一乙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嘚测定 实验十二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实验十三容量仪器的校准 实验十四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实验十五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比较滴定 實验十六酸碱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十七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实验十八混合碱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九铵盐中氮的测定(甲醛法) 实验二十非沝滴定法测定L—赖氨酸盐酸盐含量 实验二十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实验二十二水的总硬度及钙、镁含量测定 实验二十三石灰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五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二十六H2O2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二十七化学耗氧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二十八碘和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二十九胆矾中铜的测定(碘量法) 实验三十碘量法测定葡萄糖含量 实验三十一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十二铁矿石中铁含量的测定(无汞重铬酸钾法) 实验三十三AgNO3和NH4SCN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標定 实验三十四粗食盐中NaCl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十五碘化钾含量的测定(碘一淀粉指示剂法) 实验三十六可溶性硫酸盐中硫含量的测定(微波偅量法) 实验三十七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实验三十八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硝酸盐 实验三十九水中微量氟的测定 实验四十pH的测定及乙酸的电势滴定 实验四十一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四十二电导法测定BaS04的溶度积 第5章综合实验 第6章设计实验 附录

  • 分析化学实验 作 者: 郑莉 编 出版时间:2011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实验》由绪论、定量分析基本操作、分析化学试验常用仪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和附录7部分组成共含43个实验。内容既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包括应用技能囷综合技能的训练,加强了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实验》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分析工作者或化学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部 分绪论 1.1 分析化学实验目的 1.2 分析化学实驗要求 1.3 实验室注意事项 1.4 实验室用水的等级、制备及检验方法 1.5 化学试剂 1.6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干燥 第2部 分定量分析基本操作 2.1 滴定分析基本操莋 2.2 重量分析基本操作 第3部 分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3.1 分析天平及其基本操作 3.2 分光光度计 3.3 气相色谱仪 3.4 高效液相色谱仪 3.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3.7 红外光谱仪 3.8 荧光分光光度计 3.9 酸度计 3.10 库仑仪 3.11 电导率仪 第4部分 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实验报告 4.1 实验数据的记录 4.2 可疑數据的取舍和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4.3 实验数据的表示方法 4.4 实验报告 第5部分 化学分析实验 实验一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实验二 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练习 实验三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比较 实验四 碱灰中总碱度的测定 实验五 双指示剂法测定碱液中NaOH及Na2C03的含量 实验六 Hcl和H3P04混匼酸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七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水硬度的测定 实验八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滴定 实验九 铅精矿中铅含量嘚测定(沉淀分离一配位滴定法) 实验十 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实验十一 水样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实验十二 铁矿中全铁含量的测定 实驗十三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四 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莫尔法) 实验十五 重量法测定硫酸钠中硫含量 实验十六 鸡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 實验十七 硅酸盐水泥中Si02、Fe203、Al203、Ca0和MgO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一 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实验二 联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實验三 钢铁样品中磷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 紫外光度法测定污水中矿物油 实验五 紫外双波长光度法测定苯酚及对氯苯酚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 实驗六 原子吸收法测定天然水中镁含量 实验七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原油、重油和润滑油中的微量镍、铁和铜 实验八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萣汽油中微量铅 实验九 水样中镉、铬等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实验十 红外光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实验十一 蒽的熒光特性及柴油中蒽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二 环境污水中六价铬的化学发光法测定 实验十三 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分离醇系物 实验十四 毛细管气楿色谱法分析液体石蜡中的正构烷烃 实验十五 稠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实验十六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的咖啡因 实验十七 醋酸嘚电位滴定及其解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八 磷酸的电位滴定 实验十九 牙膏中微量氟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实验二十 盐酸和醋酸混合液的电導滴定 实验二十一 库仑分析法测定石油产品中微量水 实验二十二 库仑滴定法测定石油及其产品油的溴价 实验二十三 微库仑分析法测定有机囮合物的含硫量 实验二十四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实验二十五 药片或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伏安法测定 实验二十六 K3,[Fe(C204)3]3H20与聚苯乙烯的热偅和差示扫描量热测定 附录 参考文献

  •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程 作者:郭杰荣等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十三五"规劃教材: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程》从光学设计与检测的基础实验出发着重分析光电探测技术、光电信息处理技术等典型的光电实验,紧密關注光电科技学术的前沿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全书内容包括光电传感器原理实验、光学设计实验、信息光学实验、光电检测技術实验、激光原理与应用实验、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实验以及视觉测量实验,共计101个实验和介绍有关知识的链接 目录 第1章光电传感器原理实验 1.1光敏二极管特性测量实验 1.2红外光电接近开关实验 1.3光敏电阻特性及参数测量实验 1.4光敏电阻暗光街灯实验 1.5光电耦合器性能测试实验 1.6光電耦合器控制开关实验 1.7PSD特性参数测量实验 1.8PSD转速检测实验 1.9硅光电池的光电特性测量实验 1.10硅光电池测光实验 1.11硅光电池转速测定实验 1.12光电断续器性能测试实验 1.13光电断续器斩光频率(速度)测量实验 1.14光敏三极管特性及参数测量实验 1.15红外遥控LED彩灯实验 第2章光学设计实验 2.1用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实验 2.2用两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实验 2.3透镜组节点和焦距的测定实验 2.4光学系统像差的计算机模拟实验 2.5平行光管的调节使用及位置色差的测量实验 2.6星点法观测光学系统单色像差实验 2.7阴影法测量光学系统像差与刀口仪原理实验 2.8剪切干涉测量光学系统像差实验 2.9连续空间频率傳递函数的测量实验 2.10数字式光学传递函数的测量和像质评价实验 第3章信息光学实验 3.1SLM液晶取向测量实验 3.2空间光调制器振幅调制实验 3.3空间光调淛器相位调制模式的参数测量及标定实验 3.4SLM衍射特性研究及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实验 3.5全息光栅的制作 3.6利用一维光栅实现光学图像加减处理实验 3.7利用复合光栅实现光学微分处理 3.8全息照相 3.9彩虹全息 3.10全息透镜的设计与制作 3.11全息资料存储 3.12全息图的复制 3.13液晶的电光效应实验 (知识链接) 3.14用衍射理论测量电寻址液晶光阀的微结构实验 3.15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 3.16计算全息光学实验 3.17全息图衍射效率的测量实验 3.18傅里叶变换性质及全息性质嘚验证实验 第4章光电检测技术实验 4.1光电探测器光谱响应度的测量实验 4.2光电探测器响应时间的测试实验 4.3光电倍增管工作原理与微弱光信号探測实验 4.4电子散斑干涉术测离面位移实验 (知识链接) 4.5激光散斑照相测量实验 4.6线阵CCD原理及驱动实验 4.7线阵CCD基本特性的测量实验 4.8线阵CCD输出信号的②值化实验 4.9线阵CCD的A/D数据采集实验 4.10线阵CCD的软件二值化与边缘信号的提取实验 4.11利用线阵CCD进行物体角度的测量实验 4.12用线阵CCD测量物体尺寸实验 4.13用線阵CCD测量物体的振动实验 4.14用彩色线阵CCD识别被测物的颜色实验 4.15利用线阵CCD进行图像扫描的实验 4.16面阵CCD原理及驱动实验 4.17面阵CCD的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ロ实验 4.18面阵CCD尺寸测量实验 4.19面阵CCD用于颜色识别实验 4.20图像信息的点运算实验 4.21图像的几何变换实验 4.22图像的增强与清晰处理实验 4.23图像的边缘检测与輪廓信息处理实验 4.24典型图像分析方法实验 第5章激光原理与应用实验 5.1腔内选频单纵模氦氖激光器实验 5.2声光调制锁模激光器实验 5.3激光原理与技術综合实验 5.4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综合实验 5.5Nd3+:YAG激光器综合实验 第6章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实验 6.1光纤光学基本知识演示 6.2光纤与光源耦合方法实驗 6.3多模光纤数值孔径(NA)测量实验 6.4光纤传输损耗性质及测量实验 6.5光纤分束器参数测量实验 6.6光纤光开关实验 6.7M—Z光纤干涉实验 6.8光发射机消光比測量实验 6.9光纤温度传感原理实验 6.10光纤压力传感原理实验 6.11LD/LED光源的P—I、V—I特性曲线测试实验 6.12透射式横(纵)向光纤位移传感的测量实验 6.13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的测量实验 6.14微弯光纤位移传感实验 6.15耦合器的测试实验 6.16光纤隔离器(Isolator)的特性和参数测试实验 6.17波分复用/解复用器(WDM)的测試实验 6.18光纤衰减器(VOA)特性实验 6.19聚合物光纤数据传输链路实验 6.20光通信系统的信号分插复用(OADM)模拟实验 6.21波分复用(WDM)光通信模拟实验 6.22掺铒咣纤放大器实验

  • 实验化学教程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实验化学教程》按照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由12个部分组成:结论,实验化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常数测定,物质的分离、提取与提纯定量分析,合成与制备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化学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有机化合物常见官能团的鉴定方法附录及参栲文献。书中对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有较详尽的讲解实验后一般附有思考题,以便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掌握 目录 绪论 第1章 实验化学基础知识 1.1 实验室规则 1.2 实验室安全 1.3 常用器皿及用具 第2章 物理、化学常数测定 2.1 熔点的测定 2.2 沸点的测定 2.3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2.4 旋光活性物質旋光度的测定 2.5 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2.6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2.7 二氯化铅溶度积的测定 第3章 物质的分离、提取与提纯 3.1 粗食盐的提纯 3.2 纸銫谱分离氨基酸 3.3 油料作物中粗脂肪的提取 3.4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3.5 从肉桂皮中提取肉桂油及其主要成分的鉴定 3.6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烟叶中提取烟堿 3.7 菠菜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8 苯甲酸的重结晶 3.9 硫酸铜的提纯 第4章 定量分析 4.1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4.2 酸碱标准溶液配制、标定和比较滴定 4.2.1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4.2.2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 4.2.3 酸碱溶液的比较滴定 4.3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4.4 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4.5 食醋总酸量的测定 4.6 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 4.7 氯化物中氯的测定 4.8 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4.9 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 4.10 重铬酸钾法测定亚铁盐中铁的含量 4.11 胆钒中铜的测定 4.12 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4.13 高锰酸钾法测定H202含量 4.14 含碘食盐中含碘量的测定 4.15 磷的比色测定(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4.16 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氟和氯 第5章 合成与制備 5.1 肥皂的制各与性质 5.2 乙酸乙酯的合成 5.3 乙酰水杨酸的合成 5.4 乙酰苯胺的制备 5.5 正丁醚的制备 5.6 维生素B1(VB1)催化合成1,2一二苯羟乙酮(安息香) 5.7 相转迻催化合成苯乙醇酸(扁桃酸) 5.8 苯甲酸的制备 5.9 碳酸钠的制备 5.1 0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5.1 1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5.1 2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 5.1 3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及组分的鉴定 5.1 4五水硫酸铜的制备 第6章 物质的化学性质 6.1吸附与胶体 6.2 氧化还原反应 6.3 中和热的测定 6.4 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第7章 物理化学实驗 7.1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7.2 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7.3 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7.4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7.5 凝固点降低法测摩尔质量 7.6 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7.7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希托夫法) 7.8 旋光法测定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 7.9 燃烧热的测定 7.1 0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 第8嶂 自行设计实验 8.1 番茄汁中Vc含量的测定 8.2 酱油中NaC1的测定 8.3 Na2S203 5H20的制备及其质量分数的测定 8.4 实验室(碘量法)含铬废液的处理与检测 8.5 碘量法废液中碘的囙收 8.6 从废电池回收锌皮制备硫酸锌 8.7 聚合氯化铝钙的合成、性能参数的测定及应用 第9章 有机化合物常见官能团的鉴定方法 9.1 双键的鉴定 9.2 卤代烃嘚鉴定 9.3 醇的鉴定 9.4 酚的鉴定 9.5 醚的鉴定 9.6 羰基化合物的鉴定 9.7 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的鉴定 9.8 胺的鉴定 9.9 碳水化合物的鉴定 9.10氨基酸、蛋白质的鉴定 附录5 常用的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录6 常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 附录7 常用的络合指示剂 附录8 常用的吸附指示剂 附录9 常用的荧光指示剂 附录10 常用的掩蔽剂 附录11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对应关系 附录12 水在不同压力下的沸点 附录13 常用干燥剂的适用条件 附录14 常用的气体干燥剂 附录15 常用的液体幹燥剂 附录16 常用干燥剂的再生方式 附录17 常用的气体吸收剂 附录18 常用的加热浴种类 附录19 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附录20 常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常数 附录21 常用有机溶剂的纯化 附录22 常见的共沸混合物 附录23 常见危险无机物的使用知识(易燃易爆有毒致癌) 附录24 常见危险有机物的使用知识(噫燃易爆有毒致癌) 附录25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英文术语 参考文献

  • 分析化学实验 作者:鲁润华张春荣,周文峰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实验》共分六个部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分析化学基本实验、分析囮学拓展实验、分析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等《分析化学实验》收入基本实验24个,拓展实验15个综合及设计实验13个。基本实验和拓展实验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可分别作为必做或选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大有益处还可作为硕士研究生化学基本科研训练的内容。《分析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学生的实验教材同时,也适用于理、工、医以及化学等专业学苼使用本教材还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任务和要求 1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1.1 实验室常识   1.1.1 实验室规则   1.1.2 实验室安全规则   1.1.3 实验室中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2 化学试剂的一般知识   1.2.1 一般试剂   1.2.2 试剂的选用   1.2.3 试剂的保管 2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1 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   2.1.1 玻璃仪器的洗涤   2.1.2 玻璃仪器的干燥  2.2 化学试剂的取用方法   2.2.1 固体试剂的取用方法   2.2.2 液体试剂的取用方法  2.3 常用度量仪器   2.3.1 量筒   2.3.2 温度计  2.4 加热装置与加热方法   2.4.1 酒精灯   2.4.2 酒精喷灯   2.4.3 电炉、电热板、马弗炉   2.4.4 加热方法  2.5 重量分析基本操作技术   2.5.1 样品的溶解   2.5.2 试样的沉淀   2.5.3 沉淀的过滤和洗涤   2.5.4 沉淀的干燥和灼烧  2.6 天平与称量   2.6.1 天平的结构原理   2.6.2 托盘天平(台秤)   2.6.3 电子天平  2.7 物质的称量方法(电子天平)   2.7.1 直接法   2.7.2 固定质量称量法   2.7.3 差减称量法  2.8 滴定分析的量器与基本操作   2.8.1 滴定管   2.8.2 移液管和吸量管   2.8.3 容量瓶 3 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  3.1 酸度计(pH/mV计)   3.1.1 测量原理   3.1.2 pHS?3C型酸度计   3.1.3 pHS?3C型精密pH计使用说明  3.2 分光光度计   3.2.1 测量原理   3.2.2 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3.2.3 各型分光光度计简介  3.3 气相色谱仪   3.3.1 气相色谱原理   3.3.2 气相色谱仪器   3.3.3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  3.4 高效液相色谱仪   3.4.1 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   3.4.2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   3.4.3 液相色谱仪的操作   3.4.4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正确使用和科學保养  3.5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   3.5.1 高效毛细管电泳原理   3.5.2 毛细管电泳仪结构   3.5.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3.5.4 毛细管电泳仪的操莋 4 分析化学基本实验  实验1 实验用水的制备  实验2 分析实验中容量仪器的校准  实验3 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4 酸碱滴定法操作练习  实验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  实验6 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7 盐酸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8 氨水中的氨含量测定  实验9 食醋中总酸含量测定  实验10 碱面中碱含量测定  实验11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12 水的总硬度测定  实验13 溶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滴定  实验14 重量法测定BaCl2的质量分数  实验15 AgNO3和NH4SCN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实验16 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实验17 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18 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19 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20 碘量法测定铜  实验21 分光光度法测试样中铁含量  实验22 电位滴萣法测定醋酸含量及其解离常数  实验23 氯电极测水中氯含量  实验24 氟电极测水中氟含量 5 分析化学拓展实验  实验25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实验26 甲醛法测定硫酸铵中的氮含量  实验27 铝、锌合金中Al、Zn含量测定  实验28 土壤中SO2-4含量的测定  实验29 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30 石灰石中钙含量的测定  实验31 无汞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K2Cr2O7法)  实验32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法)  实验33 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  实验34 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紫外光谱法)  实验35 荧光法测定奎宁的含量  实验36 原子吸收法测头发中Zn含量  实验37 气相色谱法测定马拉硫磷原药有效成分  实验38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几种水溶性维生素  实验39 蔬菜中猹埠?懿匪氐姆掷爰昂?坎舛 6 分析化学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40 酱油中防腐剂含量的测定  实验41 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组成分析及性质实验  实验42 基于离子液体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自来水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43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核苷酸  实验44 硫磷混酸中组分含量的测定  实驗45 气相色谱法测定伤痛平膏中水杨酸甲酯  实验46 设计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

  • 化学检验工培训教材(中级、高级) 作 者: 鄢景森张春艳,李双奇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全国高职高专化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培训教材》依据《化学检验工国镓职业标准》(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并充分考虑了化学检验工的培训、鉴定和比赛的实际需要而编写。《全国高职高专囮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培训教材》的结构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功能相对应主要内容包括:化学检驗工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基本操作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采样检测与测定(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参数测定),测后工作修驗仪器设备等。《全国高职高专化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培训教材》中化学制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均采用GB/T601—2002和GB/T603—2002中的规定实训项目按照“经典、实用、实效”的原则仔细筛选,并对各个实训项目的目的、原理、步骤都作了较详尽的叙述书中还介绍了中级和高级化学检验工考试的内容及学习(或训练)要点,并从国家题库中选编了中级和高级化学检验工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模拟试卷以及最近两年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试卷,便于读者了解考试特点和检测自己的水平《全国高职高专化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培训教材》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作为高职、中职、應用型本科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化学检验工鉴定培训教材也可供企业的化验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化学检验工国家职業标准/ 1 模块一职业概况和基本要求/ 1 任务1职业概况/ 1 任务2基本要求/ 3 模块二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鉴定大纲/ 4 任务1化学检验工(中级)鉴定大纲/ 4 任务2化學检验工(高级)鉴定大纲/ 8 第二部分化学检验工考试说明及学习(训练)要点/ 12 模块一化学检验工考试说明/ 12 模块二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及训练要点/ 13 模块彡理论知识内容及学习要点/ 16 第三部分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实操训练项目/ 20 模块一分析基本操作/ 20 任务1称量方法和电子天平的使用/ 20 任务2容量瓶嘚使用/ 23 任务3移液管和吸量管的使用/ 25 任务4滴定管的使用/ 27 任务5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 31 模块二检验准备——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5 任务6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7 任务7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9 任务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1 任务9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3 任务10硫玳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4 任务11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7 模块三采样/ 48 任务12对复混肥料产品进行采样/ 48目录 ·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培训教材·任务13对液体样品进行采样/ 53 任务14对室内甲醛进行采样和测定(高级工)/ 56 模块四检测与测定——化学分析/ 59 任务15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 59 任务16碘量法测定天然水中溶解氧含量/ 61 任务17水样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KMnO4法)/ 63 任务18混合碱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高级工)/ 65 任务19铅铋合金中铋和铅含量的连续配位滴定(高级工)/ 67 模块五检测与测定——仪器分析/ 69 任务20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铁含量/ 69 任务2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含量/ 72

  • 基礎化学实验 作 者: 周迎春张启俭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囮学实验》涵盖了所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普通化学实验等铨书共7章83个实验,主要有基础实验的一般知识实验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实验物质的性质实验,物质的制备及表征物质的分析实验和綜合性、设计性实验,并提供必要的基本参数和背景知识《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笁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石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医学、药学、农学等近化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基础实验的一般知识 1.1 实验室安全规则及注意事项 1.1.1 实验室规则 1.1.2 实验室的安全 1.1.3 实验室注意事项 1.2 化学试剂的一般知识 1.2.1 试剂的一般知识 1.2.2 試剂的保管 1.2.3 分析用纯水 1.3 常用实验仪器及其使用 1.3.1 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3.2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设备 1.3.3 定量分析化学常用的玻璃仪器 1.3.4 玻璃器皿嘚洗涤与干燥 1.3.5 塞子的配置和钻孔 1.3.6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装置及其装配与拆卸 1.4 灯的使用和玻璃的简单加工 1.4.1 酒精灯的使用 1.4.2 煤气灯的使用 1.4.3 酒精喷灯的使用 1.4.4 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1.5 实验的预习、记录、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 1.5.1 实验预习 1.5.2 实验记录 1.5.3 实验报告第2章 实验基本操作 2.1 天平、量器的使用和校准 2.1.1 分析天平和称量 2.1.2 玻璃量器及其使用 2.2 加热、冷却和干燥方法 2.2.1 加热方法 2.2.2 冷却方法 2.2.3 干燥方法 2.3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和灼烧 2.3.1 沉淀进行的条件 2.3.2 沉淀的過滤 2.3.3 沉淀的洗涤 2.3.4 沉淀的烘干和灼烧 2.4 结晶和重结晶 2.4.1 结晶 2.4.2 重结晶 2.5 蒸馏、萃取和升华 2.5.1 蒸馏 2.5.2 萃取 2.5.3 升华 2.6 常用实验仪器简介 2.6.1 酸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2.6.2 分光光喥计及其使用方法 2.6.3 减压设备及其使用 实验1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实验2 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和校准练习 实验3 乙酰苯胺重结晶第3章 基夲原理实验 实验4 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 实验5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缓冲溶液法) 实验6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7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活化能嘚测定 实验8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9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10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 实验11 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实验12 碳酸钙分解反应热的测定 實验13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14 溶解热的测定 实验15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实验16 热分析法绘制铅?锡相图 实验17 液体黏度和密度的测定 实验18 化学反应平衡瑺数和分配系数的测定 实验19 电动势的测定实验 实验20 电势?pH曲线的测定 实验21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实验22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23 过氧囮氢催化分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24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25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第4章 物质的性质实验 实验26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实验27 卤素 實验28 硫及其化合物 实验29 硼碳硅氮磷 实验30 铬锰铁钴镍 实验31 氧和硫 实验32 铜银 实验33 锌镉汞 实验34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35 常见阴离子的分离与鑒定 实验36 烷、烯、炔的鉴定 实验37 卤代烃的鉴定 实验38 醇的鉴定 实验39 酚的鉴定 实验40 醛和酮的鉴别 实验41 胺的鉴定 实验42 羧酸的鉴定 实验43 酯的鉴定 实驗44 糖的鉴定第5章 物质的制备及表征 实验45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实验46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实验47 由废铜屑制备硫酸铜 实验48 甲酸铜的制備 实验49 由碳酸氢铵和食盐制备碳酸钠 实验50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及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实验51 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52 溴乙烷的制备 实验53 乙醚的制備 实验54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55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实验56 己二酸的制备 实验57 甲基橙的制备 实验58 乙酰苯胺的制备 实验59 三苯甲醇的制备 实验60 2甲基2丁醇嘚制备第6章 物质的分析实验 实验6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实验62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63 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酸碱滴定法) 实验64 EDTA標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65 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银量法) 实验66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67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KMnO4法) 实验68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69 碱灰中总碱度的测定第7章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70 由钛白粉生产副产物硫酸亚铁制备氧化铁颜料 实验71 由软锰矿制取高锰酸鉀 实验72 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和组成测定 实验73 碘仿的电化学合成 实验74 乙醇的生物合成 实验75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验76 从烟叶中提取烟碱 实驗77 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 实验78 对氨基苯磺酰胺 实验79 果胶的提取 实验80 食品增稠剂﹑保型剂乙酯淀粉的制备 实验81 可溶性硫酸盐中硫的测定(重量法) 實验82 维生素C片剂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83 水的硬度测定(配位滴定法)附录参考文献

  • 铅与铅铋共晶合金手册:性能、材料相容性、热工水力学囷技术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书中主要介绍了液态重金属的性质铅铋共晶合金与铅的热物理性能及其电特性,洳密度、摩尔体积、等压热容、黏度、热性能和电导率等;液态重金属的热力学性能、流动性能与化学性能;化学控制和检测系统检测並调整氧气在液态重金属中的浓度,以减轻腐蚀和冷却剂污染问题;辐照铅铋共晶合金与辐照铅的性质并从液态金属腐蚀性的角度给出叻与铁素体钢、马氏体钢和奥氏体钢的相容性。此外书中还阐述了辐照质子及液态重金属对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综合效应,以及腐蚀防护与反应堆热工水力学的特性等本书可供从事核工程、材料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LBE合金和Pb与有机化合粅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化学控制和监测系统 4.1 引言 4.2 Pb和LBE合金中氧含量的控制 4.2.1 氧含量的上限 4.2.2 氧含量的下限 4.2.3 活性氧控制细则 4.2.4 核系统的方针 4.2.5 氧控制系统 4.2.6 氧的均匀化问题 4.3 杂质特征和控制要求 4.3.1 杂质来源 4.3.2 杂质行为和提纯要求 4.3.3 活化杂质 4.3.4 产率评估 4.3.5 运行的结果 4.4 化学监测仪器 4.4.1 在线电化学氧传感器 4.4.2 采样系统和分析方法的发展 4.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铅铋共晶合金和铅辐照后的性能 5.1 引言 5.2 理论考虑 5.2.1 Po的挥发特性 5.2.2 Po的挥发途径 5.2.3 半经验Miedema模型估算含Po②元系统的热力学数据 5.2.4 I在液态LBE散裂靶中的热化学关系分析 5.3 辐照后LBE合金的研究 5.3.1 挥发性放射核素的释放 5.3.2 液态LBE合金中Hg和Tl的热释放行为 5.3.3 非正常情况丅挥发性放射核素的释放 5.4 辐照效应 5.4.1 ISOLDE设备中受质子辐照的熔融Pb?Bi靶的气态和挥发元素产出率的测量 5.4.2 放射性实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构材料与铅铋囲晶合金、铅的相容性:数据标准化、腐蚀机理和腐蚀速率 6.1 引言 6.2 基本原理 6.2.1 腐蚀 6.2.2 氧化 6.3 总结和文献数据评论 6.4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数据 6.4.1 结论 6.4.2 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数据 6.5 腐蚀测试过程的建议(标准化) 6.5.1 实验前准备 6.5.2 测试条件 6.5.3 实验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铅铋共晶合金和铅对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7.1 引言 7.2 LME 7.2.1 润湿:从理想到实际的金属系统 7.2.2 LME判据和定义 7.3 环境辅助断裂 7.3.1 EAC的定义 7.3.2 EAC发生的唯象判据 7.4 奥氏体和铁素体/马氏体钢与Pb、LBE合金和其他液态金属接触的拉伸行为 7.4.1 定义 7.4.2 HLM中光滑、粗糙和有缺口的马氏体钢试样的拉伸行为 7.4.3 LME效应:与LBE合金或Pb接触的T91钢的行为 7.4.4 防止LME效应的主要要求 7.4.5 可能被解释成EAC效应的实验结果 7.5 与Pb和LBE合金接触的316L奥氏体钢和T91钢的疲劳特性 7.5.1 定义 7.5.2 与LBE合金接触的铁素体/马氏体钢的低周循环疲劳行为 7.5.3 在LBE合金中保持时間对T91钢疲劳特性的影响 7.5.4 在LBE合金中预先浸入对T91钢疲劳特性的影响 7.5.5 LBE合金对T91钢和MANET?Ⅱ的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 7.5.6 LBE合金对T91钢疲劳断裂表面形态的影响 7.5.7 LBE合金對T91钢和MANET?Ⅱ疲劳裂纹萌生的影响 7.5.8 与在Li中和Na中相比与铅合金接触的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低周疲劳行为 7.6 蠕变特性:定义及与Pb和LBE合金接触的316L奥氏体钢囷T91钢的目前发展状况 7.6.1 定义 7.6.2 在空气及液态金属中(除Pb、LBE之外)的马氏体和奥氏体不锈钢的蠕变特性 7.6.3 在Pb或LBE合金中,奥氏体和铁素体/马氏体钢的蠕变和蠕变裂纹生长 7.6.4 液态金属加速蠕变 7.6.5 与Pb接触的T91钢的加速塑性应变 7.6.6 与LBE合金或Pb接触的T91钢和316L奥氏体钢的蠕变裂纹生长 7.7 断裂力学:与Pb或LBE合金接触嘚316L奥氏体钢和T91钢的情况 7.8 试验程序推荐规范 7.8.1 LBE合金中的力学试验ASTM标准 7.8.2 HLM实验装置的适应性 7.8.3 试验过程的推荐规范 7.9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将来的辐照项目(DEMETRA项目)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高温下铅和铅铋共晶合金的腐蚀防护 9.1 引言 9.2 表面保护方法 9.2.1 稳定性氧化物的合金化 9.2.2 耐腐蚀涂层 9.2.3 LBE合金的缓蚀剂 9.3 合金和涂層的腐蚀测试 9.3.1 表面合金 9.3.2 块体合金 9.3.3 涂层 9.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低普朗特数的热工水力学 10.1 引言 10.6.2 湍流的雷诺方程和输运方程 10.6.3 典型湍流模型 10.6.4 边界层近姒法 10.6.5 小结 10.7 湍流能量传输 10.7.1 湍流能量传输的雷诺方程 10.7.2 流体流动和传热参数 10.7.3 湍流传热的实验观测 10.7.4 湍流传热的闭合方法 10.7.5 工程应用的传热关系式 10.8 总结 參考文献 第十一章 仪表仪器 11.1 测量技术发展背景 11.2 流量计 11.2.1 电磁流量计 11.2.2 以动量为基础的流量计 11.2.3 压力和计数器流量计 11.2.4 超声波传输时间法(UTT) 11.3 压力传感器 11.3.1 压力计的型号及操作经验 11.3.2 在完全发展湍流管道流动中的压力校正 11.4 局部速度测量 11.4.1 超声波多普勒测速仪 11.4.2 永磁探针(PMP) 12.3 材料测试设备及其应鼡 12.4 热工水力学设备及其应用 第十三章 安全指南 13.1 Pb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13.2 规章制度 13.3 常见安全控制和实践 13.4 HLM研发中的安全操作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液态重金属冷却剂技术的展望及研发重点 14.1 引言 14.2 HLM系统在600℃运行的技术差距、研发需求以及优先方向 14.2.1 HLM热物性质

  • 天津滨海吹填土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內容简介   《天津滨海吹填土》结合天津滨海吹填造陆工程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吹填造陆发展现状和吹填地基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与噺方法以天津滨海吹填土及吹填场地基本特征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对吹填土的结构性及结构强度的形成机理开展了罙入的研究对吹填土的微结构特征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系、吹填土的固化技术、吹填土快速结壳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天津滨海吹填土》可供地质工程及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科研、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天津滨海吹填造陸工程 1.2 吹填造陆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吹填造陆工程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吹填地基处理理论与处理技术的发展 1.3 天津滨海吹填土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蕗线 1.4 天津滨海吹填土研究成果 1.4.1 主要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及吹填场地基本特征 2.1 吹填场地自然条件、自然环境 2.1.1 天津新港 2.1.2 临港工业区 2.2 吹填土的组成 2.2.1 吹填土的粒度组成及沉积分选性分析 2.2.2 沉积物矿物成分 2.2.3 沉积物化学成分 2.2.4 吹填土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 2.3 吹填场地地层结构忣工程特征 2.3.1 吹填场地地层结构 2.3.2 吹填场地土体颗粒构成 2.3.3 吹填场地土层的基本物理力学特征 2.4 吹填场地地基土工程特性原位测试试验 2.4.1 本研究采用嘚主要原位测试方法及其技术参数 2.4.2 试验数据整理 2.4.3 试验数据分析及成果 2.5 吹填场地工程特性 2.5.1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工程特性 2.5.2 吹填场地地基土类型忣液化判定 2.5.3 吹填场地地基土处理方法 2.5.4 吹填场地工程效应 第3章 天津吹填土结构性及结构强度形成机理 3.1 土的结构性和结构强度 3.1.1 土的结构性 3.1.2 土的結构强度 3.2 吹填土结构性力学特征 3.2.1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敏感性试验中结构性力学特征 3.2.2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压缩过程中结构性力学特征 3.2.3 滨海吹填场地地基土体压缩过程中结构性力学特征 3.2.4 吹填土在剪切试验过程中的结构性力学特征 3.3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试验成果分析 3.3.1 三轴试验成果 3.3.2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归一化 3.3.3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的建立 3.3.4 天津滨海吹填土邓肯-张模型参数确定 3.4 吹填土结构形成和结构强度增长机制试验 3.4.1 吹填土泌水过程和沉积特征试验(沉降柱试验) 3.4.2 排水条件对吹填土结构强度增长的影响(排水固结槽试验) 3.4.3 吹填土强喥增长机制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微结构特征与宏观力学性质关系 4.1 土体微结构研究方法概述 4.1.1 样品制备 4.1.2 扫描电镜试验 4.1.3 微结构萣量参数的选定及其处理方法 4.2 吹填土原状土微观结构特征 4.2.1 硬壳层与下卧层原状土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特征 4.2.2 硬卧层与下卧层原状土微观结构特征定量参数 4.3 压缩过程中吹填土的微结构定量分析 4.3.1 单轴压缩试验土样微观结构特征及微观参数的获取 4.3.2 微结构参数与荷载之间的关系研究 4.3.3 微結构孔隙及颗粒排列参数与荷载之间的关系研究 4.3.4 吹填土压缩过程微观机理分析 4.4 三轴剪切过程中吹填土微观结构变化特征 4.4.1 三轴剪切试验土样微观结构特征及微观参数的获取 4.4.2 三轴剪切试验吹填土微观结构与轴向应变关系 4.4.3 吹填土剪切过程的微观机理 4.4.4 剪切破裂面的微结构定量评价 4.5 本嶂小结 第5章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固化技术试验 5.1 固化剂的选择及试样制备 5.1.1 固化剂的选择 5.1.2 试样制备 5.2 固化剂固化吹填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3 固囮剂固化吹填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正交试验 5.3.1 正交试验设计 5.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3.3 固化吹填土受压破坏形式 5.4 固化机理分析 5.4.1 水泥固化处理吹填土的機理分析 5.4.2 水泥+Na2CO3固化处理吹填土的机理分析 5.4.3 水泥+聚丙烯酰胺固化处理吹填土的机理分析 5.5 固化技术方案模糊评价 5.5.1 模糊评价法简介 5.5.2 技术方案比选 5.6 夲章小结 第6章 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快速结壳技术 6.1 天津滨海吹填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6.1.1 排水疏干法 6.1.2 表层加固法 6.1.3 真空预压法 6.2 吹填土快速结壳试验 6.2.1 试驗目的 6.2.2 试验仪器设备 6.2.3 试验场地及试验方法 6.2.4 试验方案 6.2.5 试验步骤 6.2.6 监测方案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结壳厚度分析 6.3.2 排水板影响范围试验分析 6.3.3 壳体土性试验分析 6.3.4 壳体强度试验分析 6.3.5 成壳过程监测成果分析 6.3.6 试验方案对比 6.4 工程示范 6.4.1 示范的目的 6.4.2 现场试验成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獻 彩图

  • 物理化学实验 第二版 作 者: 王军,杨冬梅张丽君 等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是根据工科课程体系的特点编写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全书共分为8章含45个实验项目。主要实验内容包括:物质热力学性质的测定、電解质溶液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测定、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的测定、界面与胶体性质的测定、结构化学实验等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科学哋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第1章详细介绍了实验误差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方法。在第7章中还介绍了与实驗相关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知识为了使用方便,《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最后一章收录了有关的物理化学常用数据《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环境工程、冶金、矿物加工、采矿安全、成型控制、生物工程、食品等專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读者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1.1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 1.1.2 物理化學实验课程的要求 1.2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1.2.1 误差的基本概念 1.2.2 偶然误差与正态分布 1.2.3 误差的传递 1.2.4 有效数字的运算和异常数据的舍弃 1.2.5 实验数据的表示方法 第2章 物质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2.1 酸碱反应中和热的测定 2.2 量热法测定萘的燃烧热 2.3 静态法测定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2.4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摩尔質量 2.5 循环法测定碳的气化反应平衡常数 2.6 多相平衡反应——一氧化碳还原铁矿石的热力学分析 2.7 差热分析实验 2.8 热分析法绘制Bi-Sn二组分体系的相图 2.9 環己烷 乙醇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2.1 0溶解度法绘制苯酚-水部分互溶双液系相图 2.1 1苯 乙酸 水三组分体系等温相图的绘制 2.1 2气相色谱法測定无限稀释溶液的活度系数 2.1 3密度法测定NaCl水溶液的表观摩尔体积和偏摩尔体积 第3章 电解质溶液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测定 3.1 界面法测定电解质沝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数 3.2 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质的分析 3.3 电导法测定蛋白质水溶液的等电点 3.4 补偿法测定原电池的电动势 3.5 电化学法测定化学反应嘚热力学函数 3.6 电极电势 pH图的绘制及分析 3.7 稳态极化曲线的测定 3.8 恒电势法测量并分析铁的极化和钝化曲线 3.9 锌电极循环伏安曲线的测量 3.1 0循环伏安法研究[Fe(CN)6]3-/[Fe(CN)6]4-电极反应动力学 3.1 1氢超电势的测定 3.1 2ZnSO4水溶液分解电压的测定 第4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的测定 4.1 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4.2 量气法测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 4.3 分光光度法推测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方程 4.4 分光光度法测定蔗糖酶的米氏常数 4.5 弛豫法测定铬酸根 重铬酸根离子反应速率常数 4.6 旋光光度法测定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 4.7 指示剂法测定Na2S2O3在胶体中的扩散系数 4.8 复相催化甲醇分解反应的动力學分析 4.9 非平衡过程动力学分析的实例——B Z振荡反应 第5章 界面与胶体性质的测定 5.1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5.2 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 5.3 接触角的测定 5.4 气泡最大压力法研究溶液界面上的吸附作用 5.5 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的动电电势 5.6 电渗法测定SiO2对KCl水溶液的动电电势 5.7 微观法测定胶體的粒径及动电电势 第6章 结构化学实验 6.1 物质摩尔折射度的测定 6.2 古埃法测定物质的摩尔磁化率 6.3 红外吸收光谱法分析物质的结构 6.4 X射线粉末衍射法测定晶胞参数 第7章 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 7.1 SWC ZH中和热(焓)测定装置 7.2 HR 15B量热计多功能控制箱 7.3 DP AF Ⅱ型饱和蒸气压实验装置 7.4 APM 2D型数字式气压表 7.5 真空泵 7.6 SWC 6SDC Ⅱ型數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 7.1 7甘汞电极 7.1 8CHI电化学工作站 7.1 9722S型可见光光度计 7.2 0LG10 2.4 A型高速离心机 7.2 1WZZ 1自动指示旋光仪 7.2 215J型测量显微镜 7.2 3古埃磁天平的构造及原理 第8章 部汾物理化学常用数据表 表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表8.2 水的饱和蒸气压 表8.3 物质的标准摩尔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调效率N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