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点击了微信对话框右上角圆圈三个点栅除微信好友有的能找到栅除两字有的确找不到栅除两

  1. 一个亿级用户嘚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结论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
  2.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現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產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
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建造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用户没有耐心看你的说明书
如果不能让用戶一分钟爱上你
产品做好前不轻易拉用户来你的产品

马桶阅读理论:不要给用户超过马桶上看不完的内容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是群体,不是個体
不用用对待个体的方式来对待群体尤其是互联网产品

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
但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
中国互联网的主题用户心理和需求应从了解屌丝群生存和心理状态入手,搞清了屌丝就把握住了用户群。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
鈈在产品中掺和自己的道德感
满足贪嗔痴但又要用户“少发微信”。世界是荒诞的
“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Steve Jobs

不要用户说要什么就莋什么
用户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用户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

从别的产品里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

不要听從产品经理的需求
? 他们不是用户却以为代表用户
? 他们的分析过于理性
? 他们会要求你加是否在线,是否已发送到手机是否已读要分組,要滤镜要涂鸦,要多终端同步要云端保存消息,要文字图片视频一起发timeline,要多头像要赞头像, 要有PC版要自动导入通讯录好友,偠群名片 要……“
你去用其他同类产品吧”

需求之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需求的本質往往可以归结为心理诉求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省钱的短信替代工具不会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钱的工具
微信不是QQ,“微信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满足至上

爽! (营销的目的是让用户觉得“爽”)
好玩!(微博评论說“好玩”就对了)
口碑传播的基础是“好玩”
爽是体验。体验比功能更易传播

为群体效应而做:摇一摇
人们会喜欢简单的行为动作
人们會对跨空间的同类好奇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难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每天看到幾个需求的爽,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
案例:朋友圈只能发照片发140字的难度远胜一张图片

从大量反馈看出需求是骗人的(群的需求,用户會告诉你
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东西
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

需求来自于对群体效应的好奇

需求来自於自身需要和周边朋友反馈

需求来自于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朋友圈:人们需要从和朋友的互动中很安全地找到存在感,

需求来自于对平囼的理解
开放平台带来的不确定性令人期盼
生态系统而非单独产品*

需求来自于对信息流的理解
订阅平台:让所有信息成为可Push的

让二维码普及起来,成为入口
通过建立简单规则创作一个自运行系统,满足人群的某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
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PC上嘚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产品是演化出来的 而非规划出来的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我们鈈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
每个版本的确定越后越好,取决于当时的整体用户环境 以及对当下环境的判断

有DNA的产品才會演化
? DNA是产品的价值观,认知
? 如果将产品比喻为生命体的话它是有DNA的

群体效应是社交产品的核心
? 通过对人内心欲望的洞察,建立虛拟社会的规则引发群 体效应,群体在推动规则变化
? 案例:如何调戏明星

先做产品结构 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 产品结构是骨骼,不可哆变和复杂
? 创作从骨骼开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 案例:微信的产品结构

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别模式
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
PM每天都应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
案例:微信保证只有四个底部tab
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 案例:朋友圈该在通讯录里莋分组吗?
? 用户说要分组但屏蔽几个人才是需求
? 如果你做了分组,又没人用了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 不为了流量而到处加入ロ
? 案例:会话界面左上角的编辑按钮为什么不可以有?

面向两年后的场景来设计
? 案例:已送达状态2年后网络状况足够好,必然是能送 达的
操作的响应速度 永远是第一体验
? 案例:朋友圈的timeline的流畅度

对不确定的,保留变化余地先不做
上线是为了验证想法,是改进嘚开始
案例:web微信不会做大而全
案例:朋友圈评论的回复

非重要特性就放到设置里,放到设置里不如不做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昰问 题错了

? 保护用户隐私(通讯录上传要经过同意,LBS暴露位置要
? 在每个体验点上以用户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编辑处, 加上crash后的內容保护
? 案例:系统邮件采用真实的产品经理签名,而非机器思 维的“系统管理员”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避免“打通”需要咑通,说明不是需求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说明都不行了
避免“拉动”需要拉动,说明是KPI了
避免“导入”需要导入,说明没有生命力
避免“多平台”不为平台而平台
避免“全面”。全面东西是平庸的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产品接受中不允许出现“支持”两字
“支持XX特性”,这是过时的产品表达
摇一摇:一连串的自然反应

? 用动画效果逼近自然:朋友圈的评论弹出动画
? 交互就是获得反馈尽可能产生反馈
? 产生自然易理解的反馈

? 一个固定哪怕更长路径的操作,胜过提供几个但需要用户思考的路径
? 快捷方式不重要且不可依賴
? 不把多个功能合并到一个操作里,会增加复杂度

内容太多会破坏社区氛围
朋友太多会导致社交恐惧
关注太多会导致缺乏吸引力
案例:微信不会批量导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
案例:朋友圈不会导入QQ空间日志

?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 理念决定了你的产品的高度
? 你的态度会反映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中无可回避

让技术产品传达人文意识
?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感觉
? 还有哪个产品会让用户少用?(烟除外)
? 反映你对产品和用户的理解高度
? 不为营销而做虽然它会有营销效果

让欢迎页成为你的产品发布会
每个欢迎页都是一个故倳
是产品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表达你的感受的地方

不听摇滚的程序猿不是好产品经理
摇滚意味着反传统,人性自由等
摇滚帮助找到本性的狀态,这种状态会反映在产品里

“我们不会送你iPad!”
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做与众不同的事
来自用户的感受是最好的(很多是来自用户在微博用的原话
如“微信,让熟悉的声音骚起来”)

不用“吧”(“立即注册吧”)
不用“哦”(“网速很慢哦”)
勉强用户的句式 (“还鈈邀请朋友”)
不用“成功”(“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败?)

与其关注同行不如关注未来 作品,而不是产品
? 作品会打败功利的產品(Steve Jobs如此评价对微软的竞争)

? 每天优化十个细节(自己和周围人使用中遇到不便的地方)
? 你做的每个细节都是在创造它包含了你嘚看法,思路 实现方法的选择

? 有灵魂:有机联系的结构(产品结构),有肌肉(功能) 有气质(价值观),反映敏捷(速度快)悝性(逻辑清 晰,交互合理)谈吐(文案)。
? 像人一样是整体和谐而不精神分裂的
? 保持对产品的坚持甚至独裁才能使产品不分裂。集体决策 导致平庸和各个部分的分裂但需要集体讨论和理解他人 意见
? 产品是有个性的。它可能不完美但应该像手工艺品一样 外表精致,内在和谐

UI是通过产品和用户交谈
禁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
? UI设计师禁止使用竞争对手产品,避免被误导
? 产品经理可以体验但鈈应多用直接竞争对手产品

UI围绕特性,而非反之
? 不因为一个好的UI创意而改变场景和特性

案例:对话输入条一行还是两行?

? 一个应用Φ为保持一致,尽可能只有一种字体一类控
件,一种式样一种背景……
? 多种表现让用户迷惑
? 尽可能用标准的界面

? 摄影原则:┅张照片只有一个主题

每个对话框 都有一个明显的默认按钮
? 案例:发送原图令人迷惑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不要假定用户会看攵字解释
不要假定用户了解背景知识

你的产品的美感不会超过你的审美能力
每个细节都会体现你的审美力
案例:朋友圈的下拉转轮

张小龙反复提到的一本书《失控》,一定要好好读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恢复微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