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至清涧县货车能走吗?

字怀文,西魏文安(据著名历史学家王梦樵考证,其地在今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一说周惠达为河北文安县)人,少年志高,容貌俊美,知书达礼,处事得体。初为肖宝寅幕僚,颇得器重,后追随宇文泰。任秦州司马、大将军司马。中大通六年(534),东魏屡次西侵,文帝出征华州,留惠达悉理政务,遂倾心尽力,营造兵器,储屯粮草,济军国之务,擢升为安东将军,拜太子少傅(二品上)、中书令。大统四年(538)任西魏尚书右仆射(从一品中),旋任吏部尚书,复任尚书右仆射。西魏初,受命主持修改典章旧制,删繁就简,增添新规。惠达性谦逊,位显不居功,惟才是举,尤以举荐奇才苏绰传为美谈,古今称颂,遂授仪同三司(一品下)。薨于大同十年(544)。隋开皇年间,文帝追封其为肖国公。名入《中国名人大辞典》。多种版本的《延川县志》均有记载。
字之玄,延川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科状元及第。《前定录》载本科状元为李郃。清代徐松著《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载“大和元年,进士三十三人:李郃状元。知贡举(主持进士考试之大臣):礼部侍郎崔郾。”据《唐会要》《册府元龟》《唐摭言》《容斋续笔》等记述,李郃名列进士榜首后,于次年在诏举“贤良方正”时应举,被任为河南府参军。时参加诸科对策者百余人,有一位叫刘的考生,陈述宦官专横,将危宗社,其言词激烈考官不敢录取。李郃仗义执言,说:“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乃上疏争辩,并要把自己所受官职让于刘蕡。此事虽未成功却受到士林的称道。李郃本人仕途不顺,因得罪权势更大的官宦,无人敢重用他。后官至贺州刺史,余事不详。
    刘桢 延川县人,同进士出身。元至元十三年(1276)任岐山县令,劝农桑、修学校,卓有政绩。
    高怀敬 延川县人,明洪武年间任北平府照磨,不久升任湖广按察史副使,历官有廉能之名。建文年间()免职,永乐元年(1403)官复原职。不久奉旨进京,受到皇帝接见。帝怜其老,勒赐退职家居。遂告老还乡,迁返故里。他劝导乡民子弟行善积德,乡民受感化者众多。病故后,本县民众怀念他,入祀乡贤祠。
    李表 延川西川人,明正德年间贡生,后毕业太学。嘉靖五年(1526)任山东霑化县丞,转任山西岢岚州判官,二十年(1541)升任沙河知县。服官三任18年,仁以厚民,勤以制事,廉以持身,决以判案,勇以御寇。凡诸善政,有口皆碑。明清时被视为名宦,入祀本县乡贤祠。辞世后,万历四年(1576)九月,兵部左侍朗杨兆为李表撰写了碑文。
    贾桂 名龙岗,延川贾家坪村人。明嘉靖年间尚膳监理提督光禄寺太监。性狡猾、诡诈,对上司奴颜婢膝,唯命是从,主子让他坐,他说站惯了,对下则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京剧《法门寺》对其有生动而刻骨地鞭挞。贾家坪村西200米处,有贾桂墓,墓坐北向南,有墓碑一通。据碑记,其墓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九月初三日。碑文字迹脱落,残缺不全。
    石可久 延川县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科贡生,任四川纳谿县知县,升湖广荆州府同知。离任后,纳谿县民众思念他,视为名宦,敬之祀之。其父石璀因子而贵,封赠为文林郎。
    高绍光 延川县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科举人,任河南巩县知县,升任磁州知州,复升山东东昌府同知。颇有才干,服官有廉能之名。其父高栋以子而贵,封赠文林郎。
    王之翰 延川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科贡生,任江南松江府通判。服官勤政谨慎,文才出众,著作大雅。其父王国桂以子而贵,封赠承德郎。
    马良德 延川县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科贡生,任榆林卫训导,升任云南楚雄府通判,复升山西隰州知府。在山西、云南服官期间,颇有清廉名望。
    郝正芳 延川县人,明天启元年(1621)恩贡,任河南通判,升任山西大同府同知,复升四川马湖府知府。服官颇有才名,在家孝敬父母。其父郝悫以子而贵,封赠山西大同府同知。
延川县人,明末延川农民起义军首领,号混天王。崇祯元年(1628)陕北大饥荒,张应金同王自用(和尚)在延川揭竿而起。五年(1632)正月,混天王等部农民军,伪装为米商,攻破白水、宜君,接着东渡黄河,攻克蒲州(今山西永济西),流动作战,扫清寨堡,夺取物资。八年(1635)四月,高迎祥号召各路农民军首领在河南荥阳集会,共十三家七十二营,混天王为七十二营首领之一。其后阵亡。
    高钟岳 字生甫,延川县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科举人,四十八年(1709)科进士,曾任宁夏中卫教授。后人敬为乡贤。
字华亭,世居孝和里李家原村(今属马家河乡)。幼儒业,通医学。应童子试,适逢母丧,家道中落,遂“假馆县城”行医。凡遇病急患者,不分寒暑风雨,必亲往视之。治愈病患者,不求厚报,惟取药资糊口,数十年如一日。乾隆庚戌岁(1790)大饥荒,蕊时有四子一女,虽自顾不暇,仍尽力接济族人,免于死难者十余家。自憾读书未成,遂殷勤教子,不遗余力,长子步瀛为举人,长孙宗沆为进士。蕊为人忠厚质朴,谦和严谨,名闻乡里,以孙宗沆而贵,诰赠光禄大夫,享年83岁。
    曹玉树 字荫堂,延川县城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科举人。历任河州学正,安徽旌德县知县。为官廉洁,不苟取民一钱。一次县试有一生员欲以八百贿金求榜首,而玉树断然说:“吾所学所事,岂以区区者而负吾学乎!”其人遂羞惭而退。
    冯文炳 延川县人,贡生,清嘉庆十八年(1813)科试,钦赐举人,次年赴京参加会试,钦赐国子监学正。
字霭山,孝和里李家原村人。嘉庆十八年(1813)科举人,次年联捷进士。耆德李蕊之孙,举人步瀛之子。幼年勤奋读书,文思敏捷,聪慧过人。知县周元位,知府赵洵惜才资助,学业大进。20岁时登科入仕,历任湖南益阳县、善化县知县,武冈、剑州知州,湖南长沙府和四川成都府、重庆府知府,继迁广东道,先后任督粮道、兵备道、盐运使。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不肯违心屈从。道光五年(1825)钦派湖南统考官,钦加二品顶戴,同治十三年(1874)钦加头品顶戴。宗沆为官50年,奉职守法,持身清廉。他常在官署题写:“爱一分钱,神人共鉴;枉三尺法,衾影难安”。宗沆有六子(应燉、应枢、应畴、应霖、应莘、应圻)四女,幼女李娓娓是陕西罕见的女诗人。其家一门贤孝,累世绵延。宗沆享年80岁。
字云皋,号梦仙。文安里三台村(今南河乡瓦村河)人,出身书香之家。幼时虽家贫困苦,破衣粗饭,却勤奋好学。知县周元位爱才,见其聪明好学,遂让他在县立书院就学,学业大进。嘉庆二十一年(1816)副榜,道光十四年(1834)科举人,随即任西安府鄠(户)县教谕,他兴学育才,倍受称道。后辞官在延安和鸣书院主讲十余年,书院学风大变。受聘主讲榆阳书院,享有盛誉。绥德争聘,主讲雕阴书院30年。授修职郎,封赠中宪大夫。鹤龄秉性淡泊,不求仕进,勤于学问,笃于师道,以教府、县书院为终业。晚年家境渐裕,仍居茅舍,教子弟耕读,至老不息,享年70有余。
    杨台 文安里北原村(今属黑龙关乡)人。清道光八年(1828)科武举人,次年科武进士。出身武术世家,其父杨登魁为道光元年(1821)科武举人,其兄杨亭为道光八年(1828)科武举人。杨台尚义好勇,臂力超群。同治元年(1862)任孤山守备署波罗营参府,出征甘肃,力战阵亡。
    李应墩 字子纯,宗沆长子。道光五年(1825)拔贡、举人。曾任盐大使。性淡泊,不喜功名,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工诗能文,诸弟妹能诗文者,皆其所教。侨居西安多年,创立诗社。社中成员的诗作皆由其评审润色。同治、光绪年间,隐居不仕,以读书写诗终其身。
又名应均,宗沆次子。道光甲辰(1844)举人。历任钜野县、齐河县知县,后升任知州、知府。秉性豪爽,胆略过人。在齐河任职初,响马头郭绍唐专横跋扈,危害一方,历任知县慑其淫威,任其妄为。应枢下车访知,闻其劣迹,愤不能平,然其歹毒势大,不可轻举妄动。遂一面密访,一面禀告山东巡抚。巡抚遂密奏朝廷等候圣旨。不久应枢奉旨查办,巡抚遣兵助剿,智杀绍唐。齐河大治,百姓称道,应枢遂闻名鲁省。
    李应莘 诗人,字稼门,宗沆第五子。咸丰五年(1855)科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先后任内阁中书、河南候补知府,以军功赏戴花翎。幼时聪颖过人,十岁言出成文,且能赋诗。发科早而服官迟,后隐居不仕,习文赋诗。同治末至光绪初,主讲关中书院数年,培育弟子。著有《双相轩诗集》行世。 李钟英 字千之,柏树坬村(今属延水关镇)人,宗沆侄子。同治十二年(1873)科拔贡。七岁入学,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同治年间,兵乱病疫交加,避难于山西,十二年夏,战事平息归里。光绪三年(1877)受聘主讲县书院,时值饥荒,学徒无几,忍饥教读,一丝不苟。主持书院达20余年。钟英工诗善文,诗作清真雅正,温厚平和,文如其人。终年73岁。 李娓娓 字心兰,女诗人,约生于清道光年间。李宗沆幼女,成年后嫁于本县三台村(瓦村河)举人曹鹤龄之子曹震方。心兰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工于诗文,与兄弟姑嫂,时有唱和。其诗作清丽风雅,雄厚刚健,颇有唐诗风骨。夫君曹震方为廪生,亦有文才。夫妇感情甚笃,拈毫横笛,吟诗弄墨,家庭美满。结婚十余年后丈夫病故,二子皆幼,家境凄凉。同治六年(1867)战乱,心兰携子逃难于西安,以笔墨为生,备受艰辛。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总督、奉天将军赵尔巽前往新疆赴任,途经西安拜见姨母李娓娓,给予接济。后二子先她而逝,悲不自胜,抑郁而终,享年80余岁。遗有诗稿《咏月轩吟草》《幽香馆存稿》《绿窗词草》3辑。1986年,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整理编辑《李娓娓诗词专辑》铅印面世。
字峻臣,出生于清咸丰年间。应畴之子,宗沆之孙。幼年丧父,其叔应莘怜嫂孀侄孤,殚力教养。同治之乱时逃难在省城,遂入长安籍。光绪二年(1876)科举人,次年联捷进士,授内阁中书。历任山西忻州、霍州、蒲州知州,潞安府知府,广东廉州、潮州等府知府,加道台衔,在广东颇有名声。晚年归故里祭祖,周济族亲,旋返山东济南寓所。民国初年病逝,终年60岁。 王崇本 字子端,青平里王家沟(今属关庄乡)人。光绪年间岁贡。性沉静,寡言笑,谨言慎行,鲜有过失。家贫乏资,靠叔父培植,学品兼优。中年肄业于三原宏道书院,适逢改革,遂学习新文化,不遗余力,新旧兼通。先后执教于县高等小学和延安府中学堂。循循善诱,教授得法,争相聘请,培养弟子,多有作为。民国五年(1916)避乱清涧,城陷遇难。 李嘉谟() 幼名正安,字助成,中共延川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1903年12月19日生于延水关镇柏树坬村,李丹生之子。幼年随父就读,受其熏陶。1924年夏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品学兼优,积极投入大革命运动,深得校长李子洲赏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暑假奉绥德党组织指示回乡宣传党的统战主张,建立国民党延川县党部,负责宣传工作。7月,与共产党员刘兴汉在县立第一高小创建延川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延川县城支部干事会,为支部主要负责人之一。1927年1月21日,他代表国民党延川县党部,出席在西安召开的国民党陕西省代表大会。同年初,在文安驿创办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任教务主任。3月,中共延川特别支部在二高建立,任组织委员。10月奉调中央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同秘书处同志一起机智地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2日深夜,省委秘书处遭敌破坏,李嘉谟等9同志被捕入狱,惨遭酷刑,坚贞不屈。6月17日清晨,国民党当局下令将李嘉谟等9人活埋于西安北门外红庙坡。195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陕西省委和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为9名烈士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并将烈士遗骨安葬于南郊烈士陵园。
原名刘善人,字芝亭。1905年11月26日生,清涧县何家山村人。1924年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习。1926年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同年5月赴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后任冯玉祥部264团党代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武汉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0月回陕北,投身于反对军阀井岳秀的斗争。1928年10月,因叛徒告密,在绥德被捕,囚禁榆林第三监狱,次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1年1月,中共陕北特委派刘善忠来延川与高朗亭创建革命武装。1932年3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成立,县委任命刘善忠为队长。4月18日率队袭击永平镇民团,攻克国民党区公所。延川游击队随即更名为西北先锋队,刘善忠任司令员。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坚持斗争。5月20日夜,部队在延川县眼岔寺乡花家坬宿营时,被混入革命队伍的反革命分子暗杀。
字嵩山,贾家坪乡高家圪塔村人。1905年5月15日出生于贫农家庭。少时随父说书行医。1926年秋入伍,编入陕北国民军李象九部学兵连,后任班长。1927年春加入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了谢子长、李象九领导的清涧起义,任起义军前卫营排长,随军奔袭延长、宜川等地。在陕甘边豹子川战斗失利后,于1928年1月辗转回乡,一面行医,一面说书,进行革命宣传。1932年3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任军医。4月18日游击队改编为西北先锋队,中岳任经理处处长兼军医主任,随队一面行军打仗,料理军需,一面作宣传鼓动工作,享有盛誉。6月2日,游击队在延长二圪台村宿营时,遭延长驻敌和民团袭击,突围中负伤被俘,英勇就义,时年27岁。
原名李建堂,1911年10月10日出生于杨家圪台乡西沟村。1927年在县立第一高小加入共青团,任学生会会长。1928年春参与一高学潮被校长开除,不久复学。同年秋考入延安省立四中。1929年,陕北大饥荒,光明因家贫继续留在本县一高学习并任团支部书记。7月上旬,区委发动普丰川、青平川农民抗粮抗捐,他发动学生闹学潮配合斗争,被拘留并开除学籍。秋,一高校长易人,再次入校领导青年学生开展秘密斗争。1930年春,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1931年2月,延川县委派他入西北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学习。1932年初结业后,省委派他赴彬县任游击队长。光明率领游击队活动于西兰和咸榆公路沿线,与陕甘游击队配合,伺机打击敌人。是年夏季的一天,李光明率领游击队在彬县、乾县交界地段,选择有利地形,埋伏在公路两侧。他化装成阔佬,扮作候车的模样坐在路旁,身边放着一只手提皮箱,注视着来往车辆。这时,一辆汽车由西向东开来,汽车临近,李光明突然站起,大喊一声停车,随即挥手一枪,打爆一只轮胎,迫使汽车停下。与此同时,由东向西开来两辆货车恰巧相会,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游击队员立即冲出,包围了车辆。李光明和队员们从乘客中查出离任回乡的敌伪县长、团长和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等人。缴获自来得枪和手枪各一枝,没收了他们携带的银元、纸币和所有布匹等日用品。他们向乘客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卖国罪行,号召乘客们跟着共产党抗日救国。是年深秋,李光明根据中共彬县县委指示,接受购买弹药、医药任务,化装进了西安城,把所购物资秘密转运出西安。就在他即将离开西安之际,不料碰上了曾被他拦截过的汽车驾驶员,瞬间,十余名敌警冲进旅馆,跟在后边的敌驾驶员大喊:“就是他!”李光明拼命飞跑,军警紧紧追赶,他们边开枪,边呐喊:“红军进西安城了!”李光明跑近北门时,又被城门守敌挡住去路,于是他转身直奔秦北旅馆,越墙向西飞奔。他穿巷越街,连续跑了一个多小时,在一个小巷被一位买菜的大嫂掩护,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捕。李光明从西安脱险后,辗转来到照金革命根据地,红二团团长王世泰领他会见刘志丹。志丹说:“听说有位红军闯荡西安,原来就是你,真是孤胆英雄!”经王世泰举荐被任命为红二团骑兵连长。1933年4月27日,率领骑兵连在甘肃宁县武乐一带作战,不幸阵亡。当地党组织在建立政权后,为纪念他把“花掌乡”改名为“光明乡”。
字相辰,1900年3月26日生于马家河乡步上原村。1921年考入省立六中(榆林),和进步学生一起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后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榆中毕业后,致力于教育和革命宣传。先后在子洲周家硷小学、延川县立第一、二、三高级小学执教,一度曾任延川县旧政府教育局长,以合法身份进行地下活动。1932年,他设法为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购买了药品和油印机。1934年11~12月,多次为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使游击队及时转战,夺取胜利,免遭损失。1935年1月26日,掩护共产党员陈甫斌进城侦察敌情。他的行动引起敌人怀疑,敌人在他家搜出党的秘密文件。2月5日被捕入狱,敌人严刑逼供,玉吉坚强不屈。6月2日凌晨被枪杀于狱中,时年35岁。
字伯淳,1910年1月出生于杨家圪台村一个农民家庭。幼时聪明勤快,生性倔强。1927年春考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勤奋好学,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工于书法,被推选为学生会宣传委员。同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暑假,与同乡杨增爱回乡宣传革命,创建了村党支部和团支部,担任团支部书记。1928年出任共青团延安区委书记,参与领导了反对延安中学反动校长徐绍林的斗争。1929年冬毕业于延安四中,先后在延长县立一高、二高和甘泉高小执教,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活动。1935年4月参加红26军骑兵团。7月调入西北军委秘书处工作,不久升任西北军委副秘书长。9月,王明左倾路线推行者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错误肃反,他被扣上“反革命”、“国民党派来的AB团”等罪名,关押逼供。杨灏义正词严,予以反驳。10月的一个夜晚被活埋于甘泉下寺湾,时年25岁。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议对陕北错误肃反作了结论,冤案得以平反,杨灏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字建亭,1895年12月14日生于黑龙关乡北原村。少年时就随大人耕作,成年后农活样样精通,有“务农状元”之称。1925年从军,在国民二军骑兵团当战士。同年秋利用回陕北招兵之机,联络数十人,筹集100余枝枪,欲组建一支反抗军阀的队伍。返乡途中,在县南拓家川村遭陕北军阀井岳秀部伏击而失败。1926年在杨虎城部任排长,再次回陕北,建立了一支20余人的保镖武装,在晋陕之间的石楼、清涧一带打游击,消灭反动武装,壮大力量,坚持两年之久。阎锡山、井岳秀部企图歼灭这支队伍。在刘志丹影响下,他走向革命道路。1931年9月3日,阎红彦、吴岱峰、杨重远等领导的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来到陕北。中旬,杨琪、师储杰等陕北保镖武装与晋西游击队联合行动,共同反对军阀,经过改编先后在安定、保安同敌作战,歼敌100余人,缴获100余枝枪,队伍逐渐扩大。10月,晋西游击队到达南梁,与刘志丹部队汇合。1932年5月加入共产党,在此前后任陕甘游击队管理处处长兼骑兵队副队长。同月,随红26军南下终南山,遭敌重兵包围,部队被打散后,他化装成揽工汉,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回到照金根据地。1933年,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指挥部进军南梁,开辟苏区,出任第二路军游击队总指挥,为建立南梁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34年7月任红军42师3团参谋长。在井武家塌战斗中身先士卒,全歼敌人一个连。这次战斗中负伤,随后任陕北游击队指挥部巡视员。1935年1月任红27军84师师长。在南沟岔战斗中消灭国民党军一个连,在贺家湾等地战斗中接连获胜,歼敌两个连。他率领的红84师在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中起了重大作用。9月,在陕北错误“肃反”中,左倾路线的推行者,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押入监狱,他说:“我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多年,多次负伤,从不屈服,我对革命忠贞不渝。我深信党会纠正你们的错误做法!”10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及时纠正了错误肃反,获释出狱。1936年初任红28军3团团长,2月奉命率部挺进绥德,遭国民党军井岳秀部阻击。3月9日率红三团攻打岱王庙,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41岁。原葬于北原村,1989年迁入延川县烈士陵园。
1907年生于延水关镇北村。幼年丧母,随父种田。青年时为谋生从军两年,回乡后扛长工度日。1935年初,家乡“闹红”,参加延水游击队,旋编入陕北游击队十七支队,后任县保安队长,并加入共产党。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县保安队编入阎红彦领导的红30军,任一营一连连长,随部东渡黄河,在石楼、中阳一带开辟苏区。5月初,红军回师陕北,德胜所在团担任后卫掩护任务。该团顽强阻击敌军,完成掩护任务准备撤退时,被敌军大部队分割包围。他沉着指挥突围,率领19名战士退至黄河岸,夜伏永和关铁铧沟大石崖下,伺机渡河,被敌军发现包围。他和战友们顽强抗击,但所处地势险恶,伤亡惨重,遂命令战士们毁枪跳河,全部遇难。当地群众为纪念冯德胜及与其一起死难的烈士,把黄河西岸的这处石崖称为“红军崖”。
又名梁振民,1905年出生于禹居乡梁家沟村。1923年就读于县立第一高小,1926年考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与共产党员呼延震东、焦维炽交往甚密。1927年加入共产党。他和进步同学一起进行革命宣传,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当局控制四中和驱逐反动校长徐绍林的斗争。1929年夏毕业回乡,利用教员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任中共延川区委组织委员兼禹居党支部书记。是年陕北大饥荒,他参与领导延川农民运动,秘密组织农会,发动饥民抗粮抗捐、吃大户(土豪劣绅)。1930年夏,党组织派他前往瓦窑堡国民党驻军杨衮(旅长)部补充营当文书,秘密开展兵运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榆林中学师生为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举行游行示威活动,井岳秀派补充营镇压。毓珍密告榆中党组织,使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及时转移,免遭危难。1932年春,敌人已对毓珍生疑,他闻讯延川县红军游击队成立,遂巧妙脱身回到延川,担任中共延川区委军事委员。4月与刘善忠一起草拟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成立宣言》《告农民书》《简明军律》等文件。1934年冬,九支队在延川、安定、延安一带活动,他主动为九支队接通与陕北特委的关系。其后与游击队密切合作,斗争土豪劣绅,发动群众,建立贫农会、赤卫军组织。1936年春在李克农直接领导下做统战工作。1937年1月受党组织派遣去国民党西北军177师当连文书,开展兵运工作。他机智勇敢,成绩显著,多次受到李克农的表扬。1940年177师移驻河南洛阳。敌人发现了毓珍的革命活动,遭敌残杀,时年35岁。
字同公,贾家坪乡上田家川村人。1887年1月19日出生于小康农家。1911年在本村创办私塾学堂,聘请杨其敏先生执教。大革命时期,受杨先生影响,逐步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春,中共陕北特委、延川区委在田得雨家设立秘密联络站,田得雨任站长,其子沛霖、汝霖分任交通员。1932年春,秘密联络站发展到18个,农会达数十个。他们家成为陕北特委、延川县游击队的联络总站,田得雨为总站长,领导18个联络站,负责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掩护革命同志,筹措经费。他一腔热血,全力资助革命,为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和马匹。随着游击队的壮大,经费开支日趋加大,遂同村民合作办粉坊、染房,养猪牧羊、增加收入,用作联络站经费开支。5月20日,先锋队司令员刘善忠被杀害,不久战事失利,政委高朗亭身负重伤。在此紧急关头,田得雨及时向县委汇报,采取措施,稳定军心,使战士们坚定了革命到底的信心。7月26日,他带领联络站人员,协助先锋队设计处决了杀害刘善忠的首恶分子。1934年4月,由于投敌分子告密,延川和清涧民团头子勾结,率团丁100余人包围了上田家川村,田得雨被捕。敌人严刑拷打追问:“你家是不是红军窝子,游击队到哪里去了?”田得雨痛斥道:“你们到处乱抓乱打,残害百姓,我要到县政府控告!”敌人恼羞成怒,把他打得伤痕斑斑,将他捆绑关押,后经群众多方营救获释。其后田得雨家被匪徒洗劫一空。10月,国民党派军拟在上田家川祖师庙驻扎,以监视游击队的革命活动。田得雨闻讯,组织群众,烧毁庙宇,使敌入阴谋未逞。1935年,西北军委委任田得雨为军委供给部副部长。不久,回乡务农为业,长年累月,积劳成疾,于1943年11月10日病逝。
字世立。1903年出生于关庄乡杨家坪村。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祖籍山西省石楼县霍家村。清光绪三年(1877),其祖父逃荒来到延川县杨家坪村,被一杨姓夫妇收为养子,改霍姓为杨姓,在此成家立业。20年代初,世立考入安定(今子长)县立高小读书,毕业后入伍从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国民党陆军第17军84师251团上校团长。1943年9月奉命由河南渑池渡黄河赴山西垣曲一带打游击,袭扰日本侵略军据点,历时两个月。1944年4月10日,在垣曲县境的狭崾岩和数倍于己的日军遭遇,不幸腰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42岁。1947年12月31日,国民党追赠世立为陆军少将。其名载入《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一书。
延川县人,1935年入伍,后加入共产党,为陕北红26军战士,历任班长、排长、连长。1937年后在115师344旅687团任营长、副团长。1940年10月,陈发鸿奉命随五纵队南下华东地区,进行抗日及反伪顽斗争。后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任8旅22团副团长。1941年夏任24团副团长,1943年调任22团团长。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每次战斗都亲临前线指挥。他领导的22团战斗力强,在新四军三师中号称“虎团”。他指挥了佃湖战斗、二三截战斗和合德战斗。1944年10月,盐阜地区军民向日寇发起反攻,由8旅22、24团担任主攻。他带领部队进攻合德,亲临第一线指挥,不幸中弹负伤。战友们围着身负重伤的陈团长,心情都很沉重,他对大家说:“牺牲是革命军人的本分,这算不了什么。”在昏迷中还高呼:“同志们冲啊!”由于伤势过重而光荣牺牲,年仅29岁。陈发鸿同志牺牲后,黄克诚师长题写的挽联为:“痛一弹无情夺吾勇将,愿三军用命歼彼顽凶。”解放后,射阳县人民政府将合德镇北街命名为“发鸿街”。
陕北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名渥,字丹生。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八日(8月29日)生于延水关镇柏树坬村,早年移居关庄乡曹家河村。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世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科选贡生(拔贡),清末曾任本县教谕之职。民国元年(1912年)任延川县高等小学校长,九年(1920)任自治筹备处主任。十一年(1922)修陕西省志,任县采访局主任。1941年10月当选为县参议员、县政府候补委员,1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主席团成员、常驻议员。是年79岁,为边区最老的参议员。李丹生先生,为人刚直,不图升官发财。他兴学育才,先后在县内外兴办3处私塾,执教十载,桃李遍地。民国十七年(1928)受聘主编延川县志。他说:“此志不成,咎将安归”,遂与同仁通力合作悉心研究,辛勤征集资料,精心整理编写,终于大功告成。1941年在二届边区参议会议闭幕式上,毛泽东亲临致词,他代表全体议员致答词,虽两目昏花,但精神矍铄,答词恳挚动人。毛泽东、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站立身后,倾耳细听,听众肃然起敬,会场一片寂静。在任期间,敢于直言,积极参政议政,热忱传达民意,为边区建设献计献策。著有《法西斯必亡论》《告全国青年书》《上级政府必须深悉民情》等。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大礼堂序》《大礼堂颂》等文章。与林老、谢老为挚友,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吟诗唱和。朱德总司令称李丹生是“老成典型”,林伯渠称他“以吕尚之年,辅导建新基”,是边区、西北老人之榜样。1945年7月3日,在延安与世长辞,享年83岁。延安各界1000余人隆重举行追悼会,对李丹生爱国至诚,追求进步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1988年,刘伟华编辑出版了《耄耋公仆——李丹生先生纪念文选》一书。翌年清明节,县政府在曹家河为之立碑纪念。
1906年生于眼岔寺乡大冯家山村的一个雇农家庭。少年揽工,饱经人间辛酸。1934年,黄河沿岸一带“闹红”,被吸收为共产党员,任赤卫军队长。他率领赤卫军配合清涧二支队和绥德五支队,一举歼灭了本县高家圪台民团及高明春的大刀队,缴获长短枪12枝。1935年初春,被群众推举为延水县北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夏,升任延水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6年春支援红军东征,兼任延水县水手工会总指挥,精心筹划,组织水手,修造船只,亲临现场指挥。1937年派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翌年2月结业后任边区政府总务科副科长兼申庄农场场长。当年带领全场职工齐心协力,垦荒1200亩,粮食大丰收,受到上级奖励。1940年10月任边区政府建设厅生产科长。1943年春任南泥湾农场管理处主任。1944年5月任南泥湾垦区区长兼区委书记。期间,榆林、佳县等地难民来南泥湾安家落户,他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安置难民。是年春节,南泥湾难民向区政府赠送书写有“为民造福”的锦旗。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曾表扬杨正齐是忠诚实干的好党员,真正的工农干部。1946年10月,边区政府决定加强新开辟的三边地区工作,派出30多人组成的工作团,杨正齐任副团长。他带领一个工作组和一支游击队深入农村,斗地主、分田地、闹翻身。1947年3月21日,杨正齐和3名党员被潜伏在游击队中的叛徒枪杀,时年40岁。
原名杜福祥,乳名存福,文安驿镇人,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6年1月参加红军,随军东征,任某部司务长,后任红军15军团78师3团4连支部书记。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7团3营特派员,随军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任3旅1团2营教导员,随军转战晋东南,多次参加打击日军的战斗。1940年任抗大八分校教育长,翌年任鲁西军区四分区副参谋长。1943年任泰远军分区参谋长,率领两个连渡黄河入泰西地区,转战两个月,抵抗日军的猖狂进攻,为大部队进入泰西作战创造了条件。1945年5月亲自指挥解放了东阿县城。9月18日,率部解放了花平县城。其后任命为泰远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1月升任六分区司令员。1947年春积劳成疾,同年夏于山东阳谷县古柳村病逝。
1906年出生于关庄乡王家沟村,后移居关庄村。少年在县立高小读书,1924年入太原新民中学求学,1926年毕业。次年任县立高小校长,1928年任永平第三高小校长,三年后辞职,在太原、西安等地游荡,期间加入国民党。1937年国共合作后返回延川,任国民党县政府监察委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乡闲居。1947年3月29日,胡宗南军侵占延川后,他卖身求荣,被任命为保警大队长、指导员和国民党延川县办事处主任等职。他纠集了一支200余人的保警大队,搜掠民财,逼粮催款,迫害共产党人。革命干部白文礼、游击队员柴福民不幸被保警队捉住,身受严刑拷打,英勇不屈,残遭王锡厚之徒杀害。1947年10月1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延川后,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王锡厚被人民政府公审处决。
字蒲川,黑龙关乡北原村人,1880年8月生,清末庠生。1912年受聘上田家川执教,历时18年之久。1918年该校获全县统考榜首,遂命名为“县立国民小学”,其敏荣获模范教员称号,方圆数十里村庄慕名送子入学者甚多。1926年加入共产党。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辛勤育才,传播革命思想,为革命培育了高朗亭、王保民、焦维炽等一批优秀人才。1930年调任县国民女校校长,1933年回乡务农。1943年当选为县参议会常驻议员。1945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员。1953年3月逝世。早在1924年其弟子46人为他树立了德教碑,后被毁,1983年1月18日重立。
1895年6月出生于稍道河乡巨头村,幼时过继给文安驿曹志诚抚养。1927年3月在县立二高加入共产党,同年7月创建中共延川区委,任区委书记,1929年任中共延川特别区委书记。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初期,领导了延川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32年1月,创建中共延川县委,为首任县委书记。3月13日晚在上田家川村主持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其后积极领导和支持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35年春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率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1936年春,中共西北局办事处委任他为延长油矿管理局局长。因积劳成疾,难负重任,遂回乡养病。1953年4月13日逝世。
    张建德() 关庄乡岔口村人,1916年12月25日生。193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共产党。历任南郑县委书记,汉中专区公安处处长,汉中行署副专员,西北国棉五厂筹建处主任。1957年病故,安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纺织工业部为之立碑。
名嵩,字望之,禹居乡老庄河村人。省立第一中学(西安)毕业,执教于延川县立高级小学。民国十三年(1924)被地方推选为国民党统辖的陕西省参议会议员。十六至十九年间,先后任鄜县(今富县)和绥德县长。十九年八月,中共地下工作者刘澜涛、张德生在绥德被敌抓捕。在他俩身份未暴露的情况下,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杜斌丞把案子交给国民党绥德县长高望之亲自审理。望之思想开明,是杜斌丞的老部下和好友。望之为掩人耳目,虚意“教训”,将刘、张释放。二十至二十三年,随杜斌丞先生前往甘肃,先后任华亭和泾川县长。40年代由杜斌丞介绍加入民盟组织。年,任铜川协建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经理。1951年起任陕西省交通厅公路局监理科副科长。1958年5月逝世。
字彦若,土岗乡枣坬村人。前清拔贡,擅长书法。1906年毕业于西安武备学堂,任陆军小学校长。年任陕西新军见习官。1912年参加同盟会。彦若胆识过人,曾刺杀腐败官员未遂。年初,任旧军队排长、连长、北平第一师参谋、西安临时参议会议员。1921年任陆军第二师副官,三原靖国军第四路军司令部副官,陕西第一师骑兵旅参谋。1936年任国民党军陕西第一骑兵师团副、河南淇县代理县长。1941年任三原县长。1955年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1960年9月逝世,终年79岁。
名延煌,字敦泉,出身于官宦之家,开明绅士。1882年出生于黑龙关乡高家圪台村。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川县二、三届参议会常驻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第二、三届参议员,延川县1~3届人民委员会委员,1950年被精减回乡务农。在参议会任职期间,关心群众疾苦,积极参政议政,提案颇多,诸如加强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提倡节约度荒;加强治安,建立革命秩序;提倡民间调解,减少群众诉讼;限制买卖婚姻,实现婚姻自主;边区应设医学专业学校,培养医务人员等。1961年4月逝世。
黑龙关乡龙眼村人,1925年5月生。1942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本县青训班干事、盐业公司科长和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副部长。1946年先后荣获西北局宣传部延安记协和《解放日报》模范通讯个人甲等奖,后调任陕北区团委、共青团陕西省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团西北工委副秘书长。1954年10月,调青海省委工作,先后任省办公厅副主任,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社会主义教育办公室副主任。1969年逝世。
    曹鹏程() 南河乡曹家圪崂村人。1935年参加陕北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兰州军区财务部长等职。1958年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宁夏财政厅副厅长、交通局长、粮食厅长。1970年3月因公殉职。
土岗乡枣坬村人,1902年4月生。早年就读于北平大学法学院。年在绥德国民党军高桂滋部任秘书、法官。1937年随高部开赴抗日战场,1939年加入国民党。年初,先后任眉县裕民农场副经理、经理,甘肃固原、武威高桂滋部副官处长。年,历任宝鸡繁殖农场场长,陕西省交通厅街道树培养场场长。1961年起被聘请为陕西省文史馆馆员。1972年1月19日在西安逝世。
    刘志南() 稍道河乡枣卜滩村人,1902年出生于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延水县南区区委书记,中共西北局党校副校长,第二中级党校教育处长,陕西省委党校监委会书记等职。1972年10月17日于西安逝世。
永平镇李家沟村人,1910年2月生。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陕北苏区从事学运、兵运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绥德专署三科科长,绥德县委宣传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干部休养所所长,中央党校六部党支部书记,甘肃省庆阳、孟巴县委统战部长,陇西县人民政府县长。1951年8月任甘肃省委统战部处长,1953年4月起历任中共兰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和兰州市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是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4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杨家圪台乡槐树坪村人,1943年2月加入共产党。历任槐树坪行政村主任、自卫军连长、副乡长、乡指导员、区营长和交口公社组织监察委员等职。1962年退职回村,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革委会主任,曾兼任拓家川公社党委委员,中共延川县第九届委员。担任支书十多年如一日,一心为集体,带领社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副业,修建水浇田200余亩、建起100余亩的苹果园,成为当时地县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多次受到县、地、省的表彰。他为槐树坪村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74年冬病逝。
贾家坪乡马家圪崂村人,1908年10月8日出生于农民家庭。1926年在省立延安四中求学时加入共青团,1927年春转为共产党员,1928年毕业回乡。1931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络而脱党,1935年2月重新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地方赤卫军大队政治委员,秀延县东区苏维埃政府秘书、秀延县委秘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班主任,中共神府分区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组织部和西北局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科长,陕甘宁边区高等检察处检察长兼战备工作团长,绥德分区行署副专员兼清涧县委书记,绥德地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陕北区党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党校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审干办公室主任,中央财贸部干部处处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常委。1964年5月任中央财贸政治部副主任和国务院财贸办副主任。中共“八大”代表。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身心受到迫害。1973年8月回乡接受劳动锻炼,1974年春节前回京。1975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文安驿镇袁家沟村人,1922年12月生。193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5月加入共产党。历任本县禹居区四乡团支委、少先大队政治委员,少共中央局儿童局委员、陕甘团省委儿童部书记、关中分区青救会社会工作部长兼儿童部长、陕甘宁边区青年联合会儿童部长、绥中地委常委兼民运部长、归武县委书记、武东县委书记兼县长,甘肃省团省委书记、西北工委委员、中共兰州市委委员。1953年4月任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55年2月起,先后任宁夏灵武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农垦局副局长,自治区科技站站长等职。1976年7月26日逝世。
原名郭清泉,1911年3月出生于土岗乡伏义河村。193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产党。先后为小学教员,延水县南区区委宣传员,北区区委秘书,延水县委秘书,陕北东地特委秘书,延川县政府教育科长、贸易科长,吕梁工作团队长,大宁县政府科长,专署文教科长,洪洞县政府县长,晋南地委统战部长,山西省委统战部干部处处长,1956年升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76年逝世。
别名常德义,高家屯乡张家湾村人,1905年11月生。1934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月加入共产党。历任永平区王家屯乡赤卫军中队长、大队长,西区区委书记,年,先后任延川县委巡视员、县委书记、县长,1940年后,历任延安休养所党支部书记,榆横特委民运部长,绥德分区干训班总支书,县勤兵站第一办事处处长,陕北运输办事处长,西北后勤运输部办事处政委。1952年7月转地方工作,后因病休养。1976年逝世。 原名石如璋,贾家坪乡呼家老沟村人。1928年加入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川县永胜区大队指导员,秀延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秀延县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副主席,新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安塞县政府县长,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员,边区政府税务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宁夏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宁夏财政厅长。1954年12月赴新疆工作,先后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计划委员会主任和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0年复起用。1976年任新疆自治区计委顾问,1977年12月增选为政协新疆自治区常务委员。1978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 赵秀章() 冯家坪乡赵家河村人,1908年4月生。1937年入延安鲁迅师范学习,毕业后任贾家坪小学教员,业余习医,其后弃教从医,先后为县保健药社、县医院医生,1963年退休。在30余年行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整理出数百则验方,自命为“金不换”。医德好,医术精,求医者甚众。1960年数十名干部联名在赵家河村树立“赵秀章医德碑”。1979年9月9日逝世。 中医医师。原籍清涧县后张家河村,后迁居延川县城。早年在清涧城开药铺,并投师习医三年,30岁时出师。1935年7月入伍,在袁家沟红军医院从医。1936年3月,任红29军卫生所中医,1937年5月退役回清涧行医。1941年来延川创办保健药社并任主任,其后任城关卫生院中医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长于内科、妇科,救死扶伤,深受群众敬重。是延川县第二、三、五、六届人委会委员,陕西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呼思恭() 贾家坪乡呼家老沟村人,1916年7月生。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产党。历任延川县永胜区经济委员会主任,延水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延安县委副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甘泉、延安、延长县县长,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教导旅民运科长,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长,省林业厅长、农业厅长。1976年因病离休迁往西安,1981年6月逝世。 杨增衍() 杨家圪台乡杨家圪台村人。1927年在省立延安四中求学时加入共产党。同年7月与杨增爱创建杨家圪台支部,任组织委员。参加革命后,先在本县永远区、县法院工作,后历任山西永和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代县长,甘肃武都地区法院院长,省人民法院行政处长,省司法厅副厅长兼办公室主任,省委政法部副部长。反右斗争中被错误处理,下放任酒泉边湾农场书记,后任酒泉地区监委书记,天水地区民政局长。1981年逝世。 原名刘祗德,杨家圪台乡上大木村人。1926年在省立第四师范(绥德)上学期间加入共产党。1927年3月创办县立第三高级小学,随之前往执教,建立中共永平支部干事会,任支部书记。大革命失败后脱党,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重新加入共产党,任军委卫生部第一后方医院供给科长、第二兵站医院供给科长。年任军委供给部军需处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保障了军需供给。解放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后,历任辽北军区供给部长,嫩江军区供给部政委,东北军区军需部副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工程建筑部部长、营房部第一副部长等职。他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为部队后勤供应辛勤工作大半生。1964年9月因病离休。1981年12月31日在西安逝世。
原名麟燏,字趾麟。1905年8月29日生于南河乡曹家原村。幼年丧母,随叔父求学。1920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春受大革命运动影响,参加了刘天章、李子洲创办的旅京陕籍学生进步社团——共进社,为《共进》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同年夏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秋季加入共青团后转为共产党。先后担任上海大学团支部书记、闸北区委书记等职。期间曾带领进步学生在棉纱厂向工人讲演、散发传单,被日本巡捕拘捕,后被保释。192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区执行委员会,任命耿炳光为区委书记,同时,共青团中央派曹志麟随耿回陕组建共青团陕甘区委。3月13日,在共青团陕甘区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曹志麟当选为书记。1928年6月,团省委二次扩大会上继任书记。1929年1月底,中共陕西省委四次扩大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会后,由于团省委书记等人被捕后叛变革命,供出了省委、团省委领导成员。2月6日曹志麟被捕,在狱中失节,供出了党团组织一些情况,致使党团组织遭受更大损失,后被省委开除出党。1930年底获释出狱,返回延川疗养,期间代理县教育局长职务。1932年春,前往西安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政治密查员等职,曾为中共地下党提供过情报。1936年西安事变后,应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之邀,协助其接受省政府的工作。抗战初期,任陕西省政府驻汉口办事处主任,通过王炳南与各界民主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联络,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8月武汉沦陷前返回西安,随杜离开省政府。1939年初到湖北老河口第五战区经济委员会任秘书,抗战胜利后返回西安。1944年经杜斌丞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秋,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党政处秘书,曾与进步人士一起掩护爱国学生免遭迫害。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底,民盟派曹志麟等人联系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进步人士,建立以李锡九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委员会北京地下组织,在国民党军政机关进行分化瓦解活动,为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做了有意义的工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任中国民主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分部筹委会秘书、委员,后被推选为民革北京市分部常委兼组织组组长。为庆祝中共“七一”的生日,各界代表聚会于天安门城楼,他和李锡九代表民革向毛泽东主席敬献锦旗。同年夏当选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会副秘书长,后任政务院秘书厅秘书。1951年夏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第一批土改工作团,赴四川参加为时半年的土改工作。1953年因病回陕,先后任陕西省2~4届人民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委员会一届候补委员,2~6届委员,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常务秘书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曹志麟身心遭受严重迫害,下放泾阳劳动改造。1978年后,依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对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提出过许多积极建议。1983年12月29日,因煤气中毒身亡,终年78岁。
南河乡瓦村河人,1911年2月生。1935年5月参加陕北红军,11月加入共产党。历任班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58团政治部副主任、15团副政委,湖北省独立3师9团政委,省军分区干部疗养院政委,省公安总队干部部副部长,荆州军分区副司令员。1959年转业,先后任湖北省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地震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71年离休,1984年7月15日逝世。
    雷志高() 稍道河乡小阁连原村人。193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3月加入共产党。历任本县永远区助理员,延川市秘书、市长,清延区区长,禹居区委书记,县委秘书、宣传部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民运科长,韩城县民政科长,大荔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西北煤管局地质局处长、副局长,西北煤矿设计院党委副书记。1985年6月7日于西安逝世。
杨家圪台乡田家原村人,1909年9月生。1929年毕业于省立四中(延安)。1931年从事教学工作,1938年参加革命,首任县政府三科副科长、县卫生院院长。大半生投身于小学教育,长期任永平镇、交口镇等小学、中学校长。他以身作则,重教爱生,治校有方,深受师生爱戴。1958年8月,陕西省人委授予他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74年离休,1985年1月25日病逝。
原名张存德,稍道河乡佃山河村人。1933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3月加入共产党。早期任本县永远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区长,县民政科长,延安市民政科长,延属分区民教、民政科长,咸阳行署民政科长。1950年2月任兴平县长,他经常深入农村,工作雷厉风行,在群众中颇有威望。1952年大胆实施6万亩丰产计划,使兴平县粮食生产一跃而上,荣获陕西省小麦丰产县称号,他被誉为西北地区模范县长,其事迹在报刊广为宣传。1956年9月任大荔沙苑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带领职工大办农业,一年内使农场口粮、种子、饲料自足有余,受到大荔县委嘉奖。1979年任西安市闫良区人民政府顾问。1983年离休。1985年6月23日逝世。
关庄乡齐家坪村人,193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共产党。历任本县岔口村团支部组织委员,中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红军东北工作团组员,红军西征军15军团75师3团干事,金积县游击队政委,环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县人民政府县长,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后勤部财经队长、运输部政委、军政部政委。1956年1月转业,任甘肃省畜牧厅长、交通厅副厅长。1985年10月逝世。
字疆臣,杨家圪台乡拓家川村人。1897年6月5日生。少时刻苦读书,品学兼优。1922年毕业于北平政法大学政治经济系,年先后任国民党陕西省公署科员、靖边县知事、延长县禁烟委员。1928年曾冒险营救共产党员李会友、张光远、朱幼康、朱天民等人出狱脱险。1929年在延安省立四中任国文教员,传授新思想、新文化。年任国民党甘肃省民政厅秘书、视察员,陕西省禁烟局视察主任,省财政厅秘书。1938年在省财政厅集体加入国民党,因与杜斌丞先生往来密切,遭到反动派的监视与迫害。1939年当选为陕西省临时参议员,1945年任省参议员,1948年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1949年西安解放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法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并加入中国新法学会。1950年调西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工作。1951年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被聘为陕西省文史馆馆员。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疆臣为人正直,同情百姓,救困扶危,陕北乡亲称之为“李菩萨”。晚年赋诗著文,与海内外同事、亲友书信往来,热切盼望祖国统一。1985年10月28日在西安逝世。 曹致珊() 眼岔寺乡白家圪崂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北工农红军十七支队队员,延水县赤少部参谋,关中马栏分区司令部独立营营长,独立旅四团团长。参加过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先后负伤五次,为二等残废。榆林解放后随部队赴内蒙古剿匪,1950年春随志愿军赴朝作战。归国后任辽宁省民政厅副厅长,丹东荣军疗养院院长、党委书记,行政九级。 杨家圪台乡西沟村人。1912年12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3月在省立延安四中就读时加入共产党。1930年2月至1937年1月,受党的派遣到国民党军杨虎城部和西安军警督察处做地下工作,为改造旧军队和搜集敌特情报,出生入死,顽强机智。1937年2月至年底,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年,先后任山西兴县县委宣传部长,太原区中心县民运部长,太原区八地委民运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兼交城县委书记,晋绥边区分局党校教员,留守处党支部书记。年11月,任中央农业部人事处组织科长、机关党支部书记、人事组织教育处长、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纪检委书记。1956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顾问。1982年12月离休,1986年7月16日在北京逝世。 贾家坪乡樊家河村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加入共产党。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从事后勤财务工作,先后为会计、审计、调度、副科长,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多次出色完成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局财政部副处长,西北局文教委员会计划财务处副处长、计划财务司副司长,国家体委援外办公室主任,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建筑工艺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协会顾问,中国东方健身长寿中心顾问等职。在援建亚非国家的体育文化设施方面作出重要贡献,1986年国家体委授予他新中国体育开拓奖。1986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 杨家圪台乡花家山村人,1908年4月生。1927年8月加入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川南二区支部书记,县政府粮食科、经济科、土地科科长,陕甘宁边区国民经济部巡视员,晋绥一专署建设科长,怀仁县副县长、县长,青海省农牧厅兽医防治处处长,青海省典狱长,西北地质局供给处处长,河南省地质局驻陕办事处主任,陕西省地质局副局长,西藏地质局副局长,四川铁路局副局长,成都铁路局顾问,第一铁路工程局纪委副书记。1982年12月离休,1987年2月3日在西安逝世。 眼岔寺乡高家山村人,1934年4月参加革命,1937年4月加入共产党。历任延川列宁小学教员,县苏维埃政府教育部科员,东地特委文书,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文书、副科长,安塞县政府二科科长,陇东专署二科科长兼税务分局局长,边区税务总局二科科长,延安市、清涧县税务局长,三边税务分局兼盐业总局局长,西安市税务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宁夏省税务局长、财政厅副厅长,银川地委副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驻青铜峡办事处主任,自治区物价委员会主任、工商局长、商业局副局长,1977年任自治区财政厅厅长。1983年离休,1987年9月逝世。
原名马国栋,贾家坪乡马家河村人,1913年11月生。1927年3月加入共青团,参加革命宣传与组织农民协会工作。年2月任本村赤卫军分队长、区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1935年3月加入共产党,任延川西区赤卫军总指挥,6月任延长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延长、延川、延水三县赤卫军总指挥,10月任陕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巡视员。1936年3月任中央党校(延安)总务科长、会计科长,其后任陕北省委统战部巡视员,安塞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奉命随李井泉赴绥远省大青山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绥中地委组织部长、民运部长,归武县委书记,晋绥地区武装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绥蒙军区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绥远省军区武委会主任,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转业地方工作,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管局副局长,畜牧厅副厅长,国营农牧厅管理局副局长,民政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水利局副局长,山区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人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3年离休,1987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马亚夫于1951年冬在“三反”运动中蒙冤受到错误处理,家属也受株连,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87年12月,其冤案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30多年来,他胸怀坦荡,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
原名梁毓凤,化名吕保民,1905年生于禹居乡梁家沟村,1927年7月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参与组建赤卫军、游击队工作,历任指导员、延川县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县委宣传部长,黄龙分区干校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渭南地委宣传部长,渭南地委副书记兼渭南报社社长,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书记,省人民政府视察室专员,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88年1月24日在西安逝世。
禹居乡梁家沟村人,1908年8月23日生,1929年1月加入共产党。1934年12月在当地参加赤卫军,翌年3月任禹居党支部书记,4月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1936年9月之后,先后任甘谷驿特区财政部长,东地委财政部长,延水县财政部长,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驻三边专区财政特派员兼三边盐务局副局长、边区财政厅审计科长,陇东分区禁烟督察处处长、土产公司经理、贸易公司副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南行署贸易公司经理,西北百货公司经理、贸易公司经理,西北军政委员会外贸局长,畜产进口公司经理,中央采购畜产局长,全国合作总社畜产局长,陕西省服务厅长、物价委员会主任、商业厅长和党组书记、顾问。1982年7月离休,1988年8月12日在西安逝世。
名瓒武,字载功,佳县峪口镇人,1905年9月25日生,出身于书香之家。1924年毕业于榆林中学,随即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任佳县螅镇、店镇、马镇小学教员、校长。1947年在绥德专署扫盲委员会工作,1949年在绥德师范任教,1950年调绥德专区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先后任教员、教导主任、副校长,为培养工农干部作了大量工作。1956年初,绥德专署调他主持筹建延川中学,12月省人委任命他为延川中学校长,遂率领师生艰苦奋斗,建设校园,数年内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是延川中学的奠基人。“文化大革命”中,忍辱负重,仍然忧心教育。1972年因病退休,1980年改为离休。1988年10月9日逝世。
延水关镇南村人,1919年9月9日生。193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共产党。历任本县小学教员、乡文书、县民教馆干事,县游击大队参谋,教育科长,县委文化教育部部长。1956年11月升任副县长。他是中共延川县第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委,延川县1~3届人委委员,陕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底调往延安工作,先后任地区大修厂党委书记,地区卫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延安地区药材站书记兼副经理。1963年7月任延川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79年因病离休。他教学育人,为人师表,治校有方,享有盛誉。1988年11月19日逝世。
原名石国繁,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人,1907年10月生。1935年2月参加革命,10月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延川县政府巡视员、军事部副部长。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盐池县、曲子县、庆阳县裁判处裁判员,陕甘宁边区法院陇东分庭推事、副庭长,边区高等法院法庭推事,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刑事审判庭长。他是陕甘宁边区较早的司法工作者之一,是马锡五的主要助手,为创立马锡五审判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模范执行党的政策、国家法令,依法办事、执法如山,受到广大群众的颂扬。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1982年11月离休,1988年11月21日在西安逝世。
女,贺家湾乡庙沟村人。1935年2月参加陕北红军,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永平红军医院、三原红军野战医院洗衣队任班长、队长。1936年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协助照顾毛泽东主席夫人贺子珍的日常生活。1938年在八路军野战医院任看护员、卫生班长,1940年在太岳军区卫生部任调剂员,1946年任第四纵队野战医院司药,1949年任十三军留守处后勤医院医生,1953年任军委卫生部药材处药材库代理副股长,1966年经总后政治部批准按副师职在长春兽医大学离休,是吉林省五届人大代表。1988年定为正师职,同年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5月8日患脑溢血逝世。
禹居乡张家屯村人,1918年2月21日生。193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2月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历任本县禹居区游击队政治委员、团区委书记,陕北苏区红军连指导员、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边区第一河防区政治处代理主任,抗大总校四大队四中队政治指导员,延属分区独立营教导员,4军12师36团政治处主任,西北军区干校营团干部队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民党起义部队140师军事代表,西安兵工局人事处长,重庆市兵工局党委副书记兼296厂党委书记,中央二机部工程处长,建筑工程部西南第二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太原工程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华北大同建筑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大同市委书记处书记,大同石油厂党委书记,山西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总支部书记,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顾问。1984年5月离休,1989年6月3日逝世。
原名陈树德,杨家圪台乡陈家原村人,1911年10月27日生。1928年考入省立四中(延安)学习,是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29年8月转入榆林中学,时逢荒年,家贫失学。1930年在本村任教。1935年3月在南区榆卜湾村创办列宁小学。1938年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员,受到县政府奖励。1940年奉调筹建女子完全小学并任校长,为女校建设四处奔波,走村串户,动员女子入学,时有“大脚阿婆”之称。1942年7月任第一完全小学校长,1943年该校被边区教育厅授予模范学校称号。1944年8月,他被树立为全县模范教员,11月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被评为模范教育工作者,获乙等奖。1947年10月任县政府三科(教育科)科长兼一完小校长,带领师生恢复战争创伤,重建校园。1949年10月辞去科长职务任完小专职校长。1956年8月出席陕西省第一届先进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省人委奖励。1966年积劳成疾,离职休养。陈甫斌一生淡泊名利,数十年如一日,献身山区教育,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辛勤育人,桃李遍地,赢得全县人民的崇敬和爱戴。1985年3月10日,他的240名学生在城关小学隆重举行“庆祝陈甫斌教师执教50周年大会”,向他赠匾一块,上书“为人师表”。1989年12月逝世。 李维钧() 原名李国铨,1908年出生于贺家湾乡刘家河村。1927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历任陕北游击队副班长、中队长,山西游击营政治指导员,清涧二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延水县革命委员会教育部长,新安边县委组织部长,盐池县委书记,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长,甘肃省张掖和天水行署专员,新疆伊犁区委组织部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1990年7月29日在西安逝世。 原名杨津,后改名杨春阳,字笑萍,1910年12月生于黑龙关乡北原村。193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7月加入共产党,历任红26军宣传员,延川县政府政务秘书兼四科科长,延安民众教育馆馆长,子长中学教导主任。在解放战争中,历任西北军区后勤部秘书处处长、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兵站部副部长,西北、西南军区运输部部长。随军转战于巴山蜀水,秦岭南北,为夺取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康省交通厅长、党组书记,北京公路学院筹备处主任,大连海运学院院长,西北局交通局长,西安公路学院党委常委、革命会副主任、学院顾问。1990年10月16日在西安逝世。 当代著名作家,陕西韩城人,代表作有《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等。1939年1月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分派延川工作,先后任教于杨家圪台、白家圪崂、应驮等村,下半年调入县民众教育馆,除搞社会教育工作外,还负责编《老百姓报》,8月起共办20余期,多为手抄,张贴街头,很受群众欢迎。同年冬始写歌词、新民歌和小剧本,曾为县春节宣传队编写反映抗战的剧本《反击》等,在城乡演出。1940年调寺村乡任教兼乡文书。1941年上半年调入县城关完小任教员、教导主任,曾被评为县模范教员。8月奉调延安大学学习。杜鹏程在延川从事教育文化工作两年半,他非常怀念这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1986年10月专为延川撰写了《我在陕甘宁边区延川工作情况》。1991年新作《漫谈文艺的路》,忆叙在延川艰苦而又愉快的岁月。同年8月20日在病中写道:“谨以此短文,献给延川的山河土地,并向延川各个工作岗位的同志致敬,希望他们工作取得更大成就。”依依深情,溢于言表。70年代还曾托其夫人张文彬同志回延川探访。 贺家湾乡刘家河村人,1910年6月生。1927年5月在省立四中(延安)加入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参加了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秘书和教育部、内务部、财政部部长,陕北东地特委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省委和陕北边区党委秘书、巡视员。1939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绥德分区保安处治安科长,吴堡县保安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西北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团队长、组织科长、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监察委员会副处长,西北检察署人事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天津铁路沿线检察署检察长,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顾问,政协天津市第四届委员。1992年9月1日在天津逝世。
原名张志清,1912年出生于稍道河乡岭上村。1934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4月加入共产党,历任延水县南区赤卫军中队长,延川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部长,鄜县县长,延属分区行署副专员,西北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长,延属分区西工委书记,宝鸡分区行署专员,陕西省劳动厅长兼交通厅长、党组书记,甘肃省劳动局长、党组书记等职。曾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陕西省委一、二、三届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二届委员。1992年2月18日在西安逝世。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原名王维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清涧石嘴驿乡王家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过继给延川县郭家沟村其伯父抚养。1957年在郭家沟村上小学,1961年入城关小学,1963年考入延川中学就读。1966年初中毕业后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1968年9月任县革委会任副主任,1969年返乡劳动,同年11月加入共产党。曾任过一年半民办教师,后在县宣传队担任编创员。1973年9月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就读,1976年8月毕业后调入《陕西文艺》编辑部任小说、散文组编辑,后任《延河》小说组副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85年4月选任省作协副主席。7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起初在县文化馆油印小报《革命文化》发表习作说《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分别被译为英文、俄文、法文。1983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当代纪事》,1985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姐姐的爱情》《路遥小说选》。历时6年,呕心沥血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路遥文集》(五卷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荣获1983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亲自把《人生》改编为电影剧本,于1984年摄制上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影片荣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91年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多次获得党和政府的表彰奖励。1985年3月5日,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优秀文学创作表彰大会,对他表彰并奖励两级工资。1987年省政府授予他“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12月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同年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8月上旬,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延安,回西安救治,终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于1992年11月17日晨8点20分在西京医院逝世,年仅43岁。
又名焦世勋、焦昆山,1926年出生于永平镇圪塔则村。1937年2月加入共青团,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产党。历任本县小学教员,永平区一、二乡指导员、乡长,清延区委组织、宣传科长,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西北局秘书室主任,西北五公司、省建三公司党委宣传部长,陕西省重型机器厂工会主席,省统计局工业处处长,铜川市委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兼党史委员会主任、地方志编委会主任,咸阳市政协副主席兼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1993年3月12日在西安逝世。
女,1911年出生于贺家湾乡西沟河一个农民家庭,1934年加入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教育委员,中共陕甘省委妇女部长,陕甘宁边区妇联会组织部长,山东省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省民主青年联合会第一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监察室主任,继任哈尔滨卫生局第一副局长。回陕后任省政协委员。1993年于西安逝世。
    刘文政() 原名刘世明,关庄乡刘家河村人。1927年1月加入共产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延川东二区赤卫军大队长,陕北、陕甘肃反部副主任,延安中央后勤部助理员,西北局行政处指导员,西北工程干校党委书记,陕北运输公司经理,延安教育学院顾问。1987年离休,1993年10月在延安逝世。
禹居乡高家圪塔村人。1927年3月加入共产党。历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秘书、内务部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复员委员会招待站站长,西北铁路干线局西安办事处处长,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办公室主任、供应处长,第一铁路工程局总监察处办事处副总监察,新疆铁道学院副院长,第一铁路工程局兰州机械工程学校校长。1982年11月离休,1994年6月1日逝世。
文安驿镇上驿村人,1912年1月生。193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1月加入共产党。历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中央财政部(驻地保安,今志丹县)巡视员,陕甘宁边区财政部科员,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二科科长,陕甘工委财政部长,关中分区行署二科科长,三边分区行署二科科长兼税务局长,陕甘宁边区禁烟督查处一科科长,边区财政厅一科科长、被服局长,第一野战军后勤供给部科长、处长,兰州军区后勤部军需处副部长,总后勤集宁办事处副主任,陕西省粮食厅副厅长、代厅长、党组书记。1983年4月离休,1994年8月7日于西安逝世。
少将,原名高明镜,1913年3月生于贾家坪乡石窑村。1929年3月在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3月参加红军,10月加入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延川县游击队政委,西北先锋队政委、司令员,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支队长,一、二、九支队总指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情报科长兼红军医院院长等职。他是陕北第一支游击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参加了陕北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及永平、河口等战斗,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副主任、延安市长、甘肃省合水县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动员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长、129师385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绥德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绥德地委常委,榆横军分区政委,宝鸡军分区副政委、政委、党委副书记。参加了横山、镇川、榆林、沙家店、秦岭等战役。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北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司令部人武部部长,青海省军区司令员,北京高等军事院校战役战术教研室副主任。1973年6月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后任顾问。曾当选为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安徽省五届人大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早年随西北红军领袖刘志丹闹革命,出生入死,勇猛作战。歌谣曰:“天上乌云变红云,红军出了个高朗亭。山中老虎他不怕,军阀见他逃性命。”秉性豁达刚烈,不畏权势,曾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任延安市长期间,曾当面痛斥上司高岗生活作风问题,遭排斥打击,仍忍辱负重,忘我工作。他能文能武,著有陕北革命斗争回忆录《难忘的日子》等,曾主持《西北红军战史》的编撰工作,辛勤地搜集了大量史料。晚年离休后,长期担任安徽省军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领导职务,经常给部队和青少年讲革命传统,深受群众的尊敬与爱戴。1993年10月被评为南京军区先进离休干部。1994年7月8日在合肥逝世。
杨家圪台乡杨家圪台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历任乡支书、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永远区委书记,延川县政府政务秘书,延安保育小学党支部书记,延安中学党总支书记,三边中心县政府经济建设科长,定边县政府财政科长、副县长,西北石油管理局工会组织部长,延长石油矿区工会主席,新疆石油管理局检查室主任、局党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79年9月离休,1995年病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涧县石咀驿镇有哪些村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