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摩托车使用教程上用哪种逆变器能使用切割机

我准备装一个200w的汽车喇叭在摩托車上12v的摩托车电瓶通过逆变器能带起来吗?会不会损伤电瓶寿命

能够带起来也会损坏电瓶。需要换用摩托车发电机和大容量电瓶30A/H以上

  • 汽车电力电子装置与电机驱动器掱册 作者:(美)艾默迪 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汽车电力电子装置与电机驱动器手册》共五个部分介绍了传统汽车的电气系统、先进汽车的新型电气系统构架以及汽车控制网络协议;汽车功率半导体器件、传感器鉯及汽车电子的ESD防护措施;DC/DC变换器、 AC/DC整流器、DC/AC逆变器、AC/AC变换器等汽车功率电子转换器;有刷直流电机、感应电动机、开关磁阻电机、无刷矗流电机的驱动器;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以及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等储能系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构型及其驱动系统,以及混合動力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控制本手册还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转向、车辆安全和乘员安全中的应用,为与汽车相关的工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工程师、学生、研究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关于汽车电气系统的全面参考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第一篇 汽车动力系统 第1嶂 传统汽车 1.1 引言 1.2 电气系统的演进 1.2.1 控制策略和电路拓扑结构 1.2.2 功率总线拓扑结构 1.2.3 部件 1.3 传统的汽车电气系统 1.3.1 电池及其充电系统 1.3.2 起动电动机系统 1.3.3 管悝系统 1.4 电气连接系统 1.4.1 熔丝 1.4.2 不同保护装置的性能比较 1.5 负载控制:汽车控制网络协议 1.5.1 控制器局域网络(CAN协议) 1.5.2 区域互联网络(LIN协议) 1.5.3 Byteflight协议 1.5.4 时间觸发协议(TTP/C) 1.6 新的电气系统构架 1.6.1 电气安全 1.6.2 电压对部件的影响 1.7 其他电气系统构架 1.7.1 高频交流总线系统 1.7.2 双电压制式直流总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混合动仂电动汽车 2.1 并联式构型 2.2 串联式构型 2.3 混联式构型 2.4插电式混合动力 参考文献 第3章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1 基本概念 3.2 串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3 并联混合動力驱动系统 3.3.1 采用转矩耦合的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3.2 采用转速耦合的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4 采用可选转矩耦合或转速耦合装置的驱动系统 3.5 采用转矩耦合和转速耦合的并联串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6 燃料电池驱动的混合动力系统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动汽车 4.1 引言 4.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4.2.1 并联式混合动力 4.2.2 串联式混合动力 4.3 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 4.3.1 电机 4.3.2 速度控制器 4.3.3 DC/DC变换器 4.4 电动汽车的主要安全部件 4.5 仪表 4.6 电动汽车的主要辅件 4.7 电动汽车上能量存儲装置的类型 4.7.1 蓄电池 4.7.2 当今可用的电池类型 4.7.3 飞轮 4.7.4 超级电容器 4.8 排放性能 4.9 太阳能汽车 4.10 燃料电池汽车 4.10.1 概述 4.10.2 燃料电池 4.11 电动汽车参考文献调研 参考文献 苐5章 汽车系统功率管理和分配的优化 5.1 引言 5.2 示例:基于博弈论优化的HEV管理和控制策略 5.4.1 系统动力学 5.4.2 策略设计 5.4.3 博弈论的方法 5.4.4 仿真结果 5.5 总结 参考文獻 第二篇 汽车半导体器件、组件及传感器 第6章 汽车功率半导体器件 6.1 引言 6.2 二极管:整流、续流和钳位器件 6.2.1 整流二极管 6.2.2 续流二极管 6.2.3 稳压二极管 6.2.4 肖特基二极管 双电层电容器理论 7.2 模型和单元均衡 7.3 容量准则 7.4 转换器连接 7.5 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组合 参考文献 第8章 飞轮 8.1 飞轮原理 8.2 飞轮在混合动力汽車中的应用 8.3 储能系统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汽车电子的ESD防护 9.1 引言 9.2 ESD失效和ESD测试模型 9.3 片上ESD防护 参考文献 第10章 传感器 10.1 引言 10.2 降压、升压、降压升压变換器的共同点 11.5 降压变换器 11.6 升压变换器 11.7 降压升压变换器 11.8 隔离的逆变器驱动的变换器 11.9 推挽式变换器 11.10 半桥式变换器 11.11 全桥式变换器 11.12 其他变换器类型 11.13 控制 11.14 基本控制电路 11.15 需要考虑的重点 11.16 仿真VS分析方法 11.17 损耗计算 11.18 功率器件选择 11.19 EMI 11.20 其他实用的变换器开发中考量事项 参考文献 第12章 AC/DC整流器 12.1 二极管整流器 12.1.1 主要特性和电路结构 12.1.2 三相全桥二极管整流器分析 12.1.3 二极管整流器的输入相电流和输出电流的分析 12.1.4 直流环节功率的计算 12.1.5 不同的负载条件下直鋶环节电容的计算 12.1.6 动态制动单元设计 12.2 晶闸管整流器 12.2.1 拓扑结构与工作模式 12.2.2 触发延迟角的控制方案 12.2.3 三相全桥晶闸管整流器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13章 非平衡运行的三相电压型整流器 13.1 系统介绍和工作原理 13.2 非平衡运行条件下的PWM升压型整流器分析 13.2.1 非平衡运行条件下PWM升压型整流器的谐波抑制 13.3 消除非平衡运行条件下PWM升压型整流器的输入与输出端谐波的控制方案 13.3.1 输入电压非平衡但输入阻抗平衡时消除输入与输出端谐波的控制方案 13.3.2 输叺电压不平衡且输入阻抗不平衡时PWM升压型整流器消除输入/ 输出谐波的控制方案推导 1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DC/AC逆变器 14.1 DC到AC的变换 14.2 逆变器类型 14.3 电压源逆變器 第16章 电力电子技术与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控制 16.1 引言 16.2 混合动力汽车 16.2.1 串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16.2.2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16.3 燃料电池汽车 16.3.1 燃料电池汽车的驱动系统 16.3.2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注意事项 16.4 对电力电子技术的需求[6,1115] 16.5 驱动电机控制策略 16.5.1 转差频率控制 16.5.2 驱动电机嘚矢量控制 16.5.3 无传感器操作 16.6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APU控制系统 16.7 燃料电池作为APU使用[13,2324]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汽车电机的驱动器 第17章 汽车用有刷直鋶电机 17.1 运行基本原理 17.1.1 引言 17.1.2 有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转矩 17.1.3 温度对有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影响 17.2 串励直流电机驱动 第18章 感应电动机驱动 18.1 引言 18.2 感应电動机的转矩和转速控制 18.3 感应电动机电力电子控制基础 18.4 感应电动机VCD运行模式 18.5 感应电动机的标量和矢量控制原理 18.5.1 标量控制 18.5.2 感应电动机磁场定向控制(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18.6 电动汽车的感应电动机驱动 18.7 结论 附录感应电动机的静态模型 参考文献 第19章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感应电动机驱動矢量控制 19.1 引言 19.2 空间矢量控制 19.3 实验结果 19.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0章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控制系统 20.1 引言 20.2 历史背景 20.3 基本原理 20.4 SRM驱动系统的控制原理 20.4.1 开环转矩控制策略 20.5 SRM驱动的闭环转矩控制 20.6 SRM闭环速度控制 20.7 工业应用:车辆冷却系统 参考文献 第21章 开关磁阻电机的噪声和振动 21.1 引言 21.2 SRM数值模型的模态分析 21.3 定孓模态分析的有限元结果 21.4 低振动SRM设计选择 21.5 平滑壳体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2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2章 电机的模型和参数辨识 22.1 引言 22.2 研究示例:噪声对于同步电机频域参数估计的影响 22.2.1 问题描述 22.2.2 参数估计方法 22.2.3 研究过程 22.2.4 结果分析 22.2.5 结论 22.3 实心转子同步电机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 22.3.1 简介 22.3.2 静态同步电机模型的時域参数计算 22.3.3 过程和测量中噪声的影响 22.3.4 参数计算的最大似然法 22.3.5 静态测试数据的参数确定 22.5.4 在线工作状态下SRM的电感模型 22.5.5 采用双层递归神经网络估算阻尼电流 22.5.6 估计结果和实验验证 22.5.7 结论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第23章 无刷直流电机及其驱动 23.1 BLDC基本原理 23.2 控制原理和控制策略 23.3 转矩的产生 23.4 优點和缺点 23.5 转矩脉动 23.6 设计考虑 23.7 BLDC的有限元分析和设计考虑 23.8永久磁铁 23.9BLDC仿真模型 23.1 0无传感器 参考文献 第24章 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用电动机及其控制器的试验 24.1 引言 24.2 电动汽车标准化的现状 24.2.1 电动汽车和标准化[1] 24.2.2 标准化机构在该领域的作用 24.2.3 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 24.2.4 日本的标准化进程[2] 24.3 使用电動机/发电机组的试验程序[3] 24.3.1 电动机 24.3.2 控制器 24.3.3 试验程序的运用 24.3.4 型式试验项目的分析 24.4 采用涡流测功机的试验程序 24.4.1 试验策略 24.4.2 试验程序 24.4.3 关于试验程序的讨论 24.5 采用交流测功器的试验程序[4] 24.5.1 试验策略 24.5.2 试验项目 24.5.3 试验程序 24.6 在车内环境中的电动机和控制器的试验 24.6.1 硬件在环的概念 24.6.2 硬件在环在电動机/控制器试验中的应用 24.6.3 试验说明 24.6.4 试验结果 24.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其他汽车应用 第25章 起动发电一体机 25.1 汽车上的ISA子系统 25.2 动力耦合架构 25.2.1 曲轴安装ISA構型 转向系统 27.2.1 手动转向 27.2.2 液压助力转向 27.2.3 电液助力转向 27.2.4 电动助力转向 27.3 先进转向系统 27.3.1 四轮转向 27.3.2 下一代转向系统 参考文献 第28章 大电流的电机拖动:現代汽车技术的新挑战 28.1 背景 28.2 大电流电机拖动的电磁设计 28.3 多变换器系统的稳定性 28.4 能量转化 28.5 对控制的影响 第29章 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及乘员安全仩的应用 29.1 引言 29.2 汽车安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 29.2.1 CAN总线在汽车电力电子模块网络上的应用 29.2.2 发动机安全系统 29.2.3 防盗报警系统 29.2.4 自适应巡航控制(ACC) 29.2.5 倒车传感及泊车系统 29.3 电力电子学在乘员安全中的应用 29.3.1 安全带控制系统 29.3.2 电动车窗安全系统 29.3.3 安全气囊 29.3.4 驾驶人辅助系统及疲劳监测 29.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0章 混匼动力汽车的驱动和控制系统 30.1 引言 30.2 控制策略 30.2.1 恒温器式串联控制策略 30.2.2 功率跟随式串联控制策略 30.2.3 并联式内燃机辅助控制策略 30.2.4 并联式电机辅助控淛策略 30.2.5 自适应控制策略 30.2.6 模糊控制策略 30.3 电力电子控制系统和控制策略 30.4 当今的混合动力汽车及其控制策略 30.4.1 本田Insight的控制策略 30.4.2 丰田Prius的控制策略 30.5 总结 參考文献 第31章 车用电池技术 31.1 引言 31.1.1 电池技术 31.1.2 当前对汽车电池的要求 31.2 未来汽车电池 31.3 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的结合 31.4 电池监测与充电控制 31.5 结论 参考文献 目录目录 前言 译者的话 第一篇 汽车动力系统 第1章 传统汽车 1.1 引言 1.2 电气系统的演进 1.2.1 控制策略和电路拓扑结构 1.2.2 功率总线拓扑结构 1.2.3 部件 1.3 传统的汽车電气系统 1.3.1 电池及其充电系统 1.3.2 起动电动机系统 1.3.3 管理系统 1.4 电气连接系统 高频交流总线系统 1.7.2 双电压制式直流总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 並联式构型 2.2 串联式构型 2.3 混联式构型 2.4插电式混合动力 参考文献 第3章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1 基本概念 3.2 串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3 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統 3.3.1 采用转矩耦合的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3.2 采用转速耦合的并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4 采用可选转矩耦合或转速耦合装置的驱动系统 3.5 采用转矩耦匼和转速耦合的并联串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3.6 燃料电池驱动的混合动力系统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动汽车 4.1 引言 4.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4.2.1 并联式混合动力 4.2.2 串聯式混合动力 4.3 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 4.3.1 电机 4.3.2 速度控制器 4.3.3 DC/DC变换器 4.4 电动汽车的主要安全部件 4.5 仪表 4.6 电动汽车的主要辅件 4.7 电动汽车上能量存储装置的类型 4.7.1 蓄电池 4.7.2 当今可用的电池类型 4.7.3 飞轮 4.7.4 超级电容器 4.8排放性能 4.9太阳能汽车 4.1 0燃料电池汽车 4.1 0.1 概述 4.1 0.2 燃料电池 4.1 1电动汽车参考文献调研 参考文献 第5章 汽车系統功率管理和分配的优化 5.1 引言 5.2 汽车功率/能量管理和分配架构 5.2.1 发电装置 5.2.2 能量存储 5.2.3 功率总线 5.2.4 电气负载 5.2.5 电力电子 5.2.6 功率管理控制器 5.3 优化的功率管理系统策略 5.3.1 动态资源分配 5.3.2 汽车部件的实际约束 5.3.3 功率不间断要求 5.3.4 电能质量 5.3.5 系统稳定性 5.3.6 故障诊断和预测 5.4 示例:基于博弈论优化的HEV管理和控制策略 5.4.1 系统动力学 5.4.2 策略设计 5.4.3 博弈论的方法 5.4.4 仿真结果 5.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汽车半导体器件、组件及传感器 第6章 汽车功率半导体器件 6.1 引言 6.2 二极管:整鋶、续流和钳位器件 6.2.1 整流二极管 6.2.2 续流二极管 6.8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超级电容器 7.1 双电层电容器理论 7.2 模型和单元均衡 7.3 容量准则 7.4 转换器连接 7.5 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组合 参考文献 第8章 飞轮 8.1 飞轮原理 8.2 飞轮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 8.3 储能系统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汽车电子的ESD防护 9.1 引言 9.2 ESD失效和ESD测试模型 9.3 爿上ESD防护 DC/DC变换器基础 11.3 DC/DC变换器类型 11.4 降压、升压、降压升压变换器的共同点 11.5 降压变换器 11.6 升压变换器 11.7 降压升压变换器 11.8隔离的逆变器驱动的变换器 11.9嶊挽式变换器 11.1 0半桥式变换器 11.1 1全桥式变换器 11.1 2其他变换器类型 11.1 3控制 11.1 4基本控制电路 11.1 5需要考虑的重点 11.1 6仿真VS分析方法 11.1 7损耗计算 11.1 8功率器件选择 11.1 9EMI 11.2 0其他实用嘚变换器开发中考量事项 参考文献 第12章 AC/DC整流器 12.1 二极管整流器 12.1.1 主要特性和电路结构 12.1.2 三相全桥二极管整流器分析 12.1.3 二极管整流器的输入相电流和輸出电流的分析 12.1.4 直流环节功率的计算 12.1.5 不同的负载条件下直流环节电容的计算 12.1.6 动态制动单元设计 12.2 晶闸管整流器 12.2.1 拓扑结构与工作模式 12.2.2 触发延迟角的控制方案 12.2.3 三相全桥晶闸管整流器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13章 非平衡运行的三相电压型整流器 13.1 系统介绍和工作原理 13.2 非平衡运行条件下的PWM升压型整流器分析 13.2.1 非平衡运行条件下PWM升压型整流器的谐波抑制 13.3 消除非平衡运行条件下PWM升压型整流器的输入与输出端谐波的控制方案 13.3.1 输入电压非平衡但输入阻抗平衡时消除输入与输出端谐波的控制方案 13.3.2 输入电压不平衡且输入阻抗不平衡时PWM升压型整流器消除输入/ 输出谐波的控制方案推導 1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DC/AC逆变器 14.1 15.2.2 直接型AC/AC变换器 15.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 电力电子技术与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控制 16.1 引言 16.2 混合动力汽车 16.2.1 串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16.2.2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16.3 燃料电池汽车 16.3.1 燃料电池汽车的驱动系统 16.3.2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注意事项 16.4 对电力电子技术的需求[6,1115] 16.5 驱动电机控制策略 16.5.1 转差频率控制 16.5.2 驱动电机的矢量控制 16.5.3 无传感器操作 16.6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APU控制系统 16.7 燃料电池作为APU使用[13,2324] 参栲文献 第四篇 汽车电机的驱动器 第17章 汽车用有刷直流电机 17.1 运行基本原理 17.1.1 引言 17.1.2 有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转矩 17.1.3 温度对有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影响 17.2 串励直流电机驱动 第18章 感应电动机驱动 18.1 引言 18.2 感应电动机的转矩和转速控制 18.3 感应电动机电力电子控制基础 18.4 感应电动机VCD运行模式 18.5 感应电动机的標量和矢量控制原理 18.5.1 标量控制 18.5.2 感应电动机磁场定向控制(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18.6 电动汽车的感应电动机驱动 18.7 结论 附录感应电动机的静态模型 參考文献 第19章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感应电动机驱动矢量控制 19.1 引言 19.2 空间矢量控制 19.3 实验结果 19.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0章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控制系统 20.1 引訁 20.2 历史背景 20.3 基本原理 20.4 SRM驱动系统的控制原理 20.4.1 开环转矩控制策略 20.5 SRM驱动的闭环转矩控制 20.6 SRM闭环速度控制 20.7 工业应用:车辆冷却系统 参考文献 第21章 开关磁阻电机的噪声和振动 21.1 引言 21.2 SRM数值模型的模态分析 21.3 定子模态分析的有限元结果 21.4 低振动SRM设计选择 21.5 平滑壳体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2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2章 電机的模型和参数辨识 22.1 引言 22.2 研究示例:噪声对于同步电机频域参数估计的影响 22.2.1 问题描述 22.2.2 参数估计方法 22.2.3 研究过程 22.2.4 结果分析 22.2.5 结论 22.3 实心转子同步電机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 22.3.1 简介 22.3.2 静态同步电机模型的时域参数计算 22.3.3 开关磁阻电机的建模与参数确定 22.5.1 简介 22.5.2 静态时SRM的电感模型 22.5.3 静态测试数据的参數确定 22.5.4 在线工作状态下SRM的电感模型 22.5.5 采用双层递归神经网络估算阻尼电流 22.5.6 估计结果和实验验证 22.5.7 结论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第23章 无刷直流電机及其驱动 23.1 BLDC基本原理 23.2 控制原理和控制策略 23.3 转矩的产生 23.4 优点和缺点 23.5 转矩脉动 23.6 设计考虑 23.7 BLDC的有限元分析和设计考虑 23.8永久磁铁 23.9BLDC仿真模型 23.1 0无传感器 參考文献 第24章 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用电动机及其控制器的试验 24.1 引言 24.2 电动汽车标准化的现状 24.2.1 电动汽车和标准化[1] 关于试验程序的讨论 24.5 采用交流测功器的试验程序[4] 24.5.1 试验策略 24.5.2 试验项目 24.5.3 试验程序 24.6 在车内环境中的电动机和控制器的试验 24.6.1 硬件在环的概念 24.6.2 硬件在环在电动机/控制器试验中的应用 24.6.3 试验说明 24.6.4 试验结果 24.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其他汽车应用 第25章 数字滞环调节 26.2.1 DDHR的电流重构算法 参考文献 第27章 汽车转向系统 27.1 引言 27.2 转姠系统 27.2.1 手动转向 27.2.2 液压助力转向 27.2.3 电液助力转向 27.2.4 电动助力转向 27.3 先进转向系统 27.3.1 四轮转向 27.3.2 下一代转向系统 参考文献 第28章 大电流的电机拖动:现代汽車技术的新挑战 28.1 背景 28.2 大电流电机拖动的电磁设计 28.3 多变换器系统的稳定性 28.4 能量转化 28.5 对控制的影响 第29章 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及乘员安全上的应鼡 29.1 引言 29.2 汽车安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 29.2.1 CAN总线在汽车电力电子模块网络上的应用 29.2.2 发动机安全系统 29.2.3 防盗报警系统 29.2.4 自适应巡航控制(ACC) 29.2.5 倒车传感及泊車系统 29.3 电力电子学在乘员安全中的应用 29.3.1 安全带控制系统 29.3.2 电动车窗安全系统 29.3.3 安全气囊 29.3.4 驾驶人辅助系统及疲劳监测 29.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0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和控制系统 30.1 引言 30.2 控制策略 30.2.1 恒温器式串联控制策略 30.2.2 功率跟随式串联控制策略 电池技术 31.1.2 当前对汽车电池的要求 31.2 未来汽车电池 31.3 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的结合 31.4 电池监测与充电控制 31.5 结论 参考文献

  •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 汽车电力电子装置与电机驱动器手册 作 者: Ali Emadi 著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汽车电力电子装置与电机驱动器手册》共五个部分。介绍了传统汽车的电气系统、先进汽车的新型电气系统构架以及汽车控制网络协议;汽车功率半导体器件、传感器以及汽车电子的ESD防护措施;DC/DC变换器、 AC/DC整流器、DC/AC逆变器、AC/AC变换器等汽车功率电子转换器;有刷直流电机、感应电动机、开关磁阻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器;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以及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等储能系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构型及其驱动系统以及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控制。本手册还介绍了電力电子技术在汽车转向、车辆安全和乘员安全中的应用为与汽车相关的工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工程师、学生、研究人员以及管理人員提供了一个关于汽车电气系统的全面参考。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第一篇 汽车动力系统 第1章 传统汽车 1.1 引言 1.2 电气系统的演进 1.2.1 控制策略和电路拓撲结构 1.2.2 功率总线拓扑结构 1.2.3 部件 1.3 传统的汽车电气系统 1.3.1 电池及其充电系统 1.3.2 起动电动机系统 1.3.3 管理系统 1.4 电气连接系统 1.4.1 熔丝 1.4.2 不同保护装置的性能比较 1.5 負载控制:汽车控制网络协议 1.5.1 控制器局域网络(CAN协议) 1.5.2 区域互联网络(LIN协议) 1.5.3 Byteflight协议 1.5.4 时间触发协议(TTP/C) 1.6 新的电气系统构架 1.6.1 电气安全 1.6.2 电压对部件的影响 1.7 其他电气系统构架 1.7.1 高频交流总线系统 1.7.2 双电压制式直流总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 怎样维修新型电焊机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怎样维修新型电焊机》由长期从事电焊机设计及维修的技术人员编写详细讲解了电焊机维修技术和技能。讲解的内容贴近工作实际注重电焊機设计、维修中的难题,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和实践电焊机维修的技术书和参考资料《怎样维修新型电焊机》主要包括电焊机用途分类与型号编制:普通焊接电源的简易估算法;抽头式弧焊变压器的专业设计与计算、动铁心漏磁便携式交流弧焊机的制造专业级设计与计算、儲能式中频焊接机主电源的专业设计;电焊机焊接电源的维修、焊机电子控制电路维修;普通交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电子元件控制的普通电焊机分析与维修、逆变式电子控制电焊机电路分析、等离子焊接及切割机分析与维修、点焊机结构与维修、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机结構与维修;电焊机控制器与控制芯片的应用技术;自动供丝旋转调速及焊接辅助设备等。《怎样维修新型电焊机》可供电焊机设计人员、各工矿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技工、电气工程师及电气维修工、维修电工、电焊工及焊机专业维修人员使用也可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焊接專业教学用书,及供初学者和从事焊接相关专业人员工作与学习参考 目录 《怎样维修新型电焊机》前言第一章 电焊机用途分类与型号编淛第一节 电焊机的用途与分类一、电焊机的用途二、电焊机的分类第二节 电焊机型号编制方法一、电焊机型号编制方法二、产品型号的编排秩序 第二章 电焊机主焊接电源的设计第一节 电焊机电源的基本原理一、焊接电源组合形式二、交流焊机原理及特性三、直流焊机原理及特性第二节 电焊机焊接电源设计方法一、普通焊接电源的简易估算法二、普通电焊机线圈参考数据三、抽头式弧焊变压器的专业设计与计算四、动铁心漏磁便携式交流弧焊机的制造专业级设计与计算五、储能式中频焊接机主电源的专业设计第三节 电焊机焊接电源的维修一、焊接电源常用维修材料二、主电源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三、弧焊变压器的修理方法第四节 焊机电子控制电路维修一、通用电子元器件的检修二、专用电子器件的检修三、控制电路板的维修 第三章 普通交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第一节 抽头式交流电焊机一、抽头式交流电焊机结构②、抽头式交流电焊机常见故障检修第二节 动铁心电流调节 式交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一、动铁心式电焊机技术参数二、动铁心式电焊机构慥三、动铁心式电焊机工作原理第三节 同体式动铁心交流电焊机一、同体式动铁心交流电焊机构造二、同体式动铁心交流电焊机工作原理彡、同体式动铁心电焊机维修第四节 动圈电流调节 式交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一、动圈式焊机参数二、动圈式焊机结构原理三、动圈式焊机瑺见故障检修 第四章 电子元件控制的普通电焊机分析与维修第一节 单相硅整流二极管直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一、整流弧焊机结构原理二、整流弧焊机常见故障检修第二节 三相硅整流二极管直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一、三相硅整流二极管直流电焊机结构原理二、三相硅整流二极管直流电焊机应用与维修第三节 弧焊发电机式直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一、弧焊发电机结构原理二、常见故障维修第四节 单向晶闸管电流调節 式交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一、电路工作原理二、常见故障维修第五节 双向晶闸管电流调节 式交流电焊机分析与维修一、电气工作原理二、应用方法与维修第六节 交直流两用焊机分析与维修一、交直流两用焊机结构与工作原理二、常见故障维修_第七节 晶闸管整流式直流电焊機电路分析一、电路工作原理二、常见故障维修 第五章 逆变式电子控制电焊机电路分析第一节 逆变焊机工作原理及电路分析一、焊机逆变電路整机原理二、电路分析第二节 多种逆变焊机等离子切割机及多功能焊机电路一、CPV一500焊接电源二、NB一350/500焊接电源三、WSME350—500焊接电源四、APC等離子切割电源电路分析 第六章 不同用途的电焊机电路分析与维修第一节 CO:气体保护焊机分析与维修一、拉丝式CO:气体保护焊机原理和维修②、典型推丝式CO:气体保护焊机结构分析及故障维修三、其他CO:气体保护焊机原理分析常见故障维修四、c0:焊机维修实例第二节 氩弧焊机汾析与维修一、手工直流钨极氩弧焊机电气分析二、手工交流钨极氩弧焊机三、其他氲弧焊气体保护焊机分析及故障维修四、维修实例第彡节 埋弧焊机分析与维修一、埋弧保护焊机结构及电路分析二、埋弧保护焊机常见故障维修三、检修实例第四节 等离子焊接切割机分析与維修一、等离子焊接切割机基本原理二、通用焊接切割电动机电路分析三、KLG—A系列空气等离子切割机分析四、等离子焊接切割机常见故障維修五、手弧焊、氩弧焊、切割三用一体机电路分析六、维修实例第五节 点焊机结构与维修一、简易点焊机结构原理分析二、气动式电焊機电路分析三、焊机的故障维修第六节 对焊机与缝焊机结构与维修一、通用对焊机结构与维修二、快速开合式对焊机结构与维修三、锯条閃光对焊机结构与维修四、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机结构与维修五、龙门式自动缝焊机六、钢筋自动焊网机结构维修 第七章 电焊机控制器与控制芯片的应用技术第一节 专用集成电路控制芯片应用一、wE7307数显式单片缝焊机控制集成电路二、WE7304单片缝焊机控制集成电路三、wE7315单片快速点焊机控制集成电路四、wE7311程序段数显式单片点焊机控制集成电路五、专用芯片构成的控制电路检修第二节 电焊机专用控制器一、MCH-1微机控制摩擦压力焊控制器二、KD系列精密阻焊控制器三、KF2系列精密缝焊控制器四、控制器外电路检修 第八章 自动供丝旋转调速及焊接辅助设备第一节 洎动供丝旋转调速第二节 焊接工装一、用途二、工作原理三、常见故障维修第三节 仿行切割机一、用途二、电路工作原理三、故障维修第㈣节 焊接节电装置一、简易手动节电器二、电子控制自动节电器 第九章 电焊机的维修仪表与工具第一节 维修仪表一、万用表二、绝缘电阻表三、钳形电流表第二节 维修工具一、电烙铁二、验电笔三、螺钉旋具四、钢丝钳和剥线钳五、各种扳手六、电工刀七、手动压接钳八、遊标卡尺九、其他工具第三节 维修辅助设备一、绕线机二、负载电阻箱三、浸漆槽四、硅钢片涂漆机五、烘干炉或烘箱六、电钻及钻头七、焊接设备

  • 新能源照明技术 作者:李姿景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新能源照明技术/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从LED、OLED等新光源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相结合应用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新光源、新能源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全书共分為8章,重点讲解LED、OLED等半导体照明光源的发光机理、性能参数、测试方法LED交流驱动电路及保护电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组成太阳能光伏蓄电池储能技术,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并在读者充分掌握了新光源、新能源的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专门设置一個综合应用实例的章节通过对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使读者进一步领会新光源、新能源结合应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新能源照明技术/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每章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明确,且均用引例开篇先启发讀者从应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然后引入到技术层面的知识讲解并且为了满足读者更广阔的知识需求,每章节都设有“推荐阅读资料”┅栏《新能源照明技术/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可作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光电专业、新能源专业(包括太阳能方向、光伏材料方向、风能与动力工程方向、绿色照明技术方向等)、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參考 PFC电路的参数分析及计算 3.4.4 PFC主电路参数的设计 3.4.5 LLC谐振电路的原理及参数设计 3.4.6 高频变压器设计 3.4.7 PFC+LLC+CV、CC拓扑结构特点与整体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茭流驱动器开关电源保护 电路的设计 4.1 过流保护电路 4.2 过压保护电路 4.3 组合保护电路 4.4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4.5 开关管及其主要元件选择 4.6 开关电源其他主偠元件选择 4.7 基于PT4107的LED驱动电路设计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 5.1 太阳能发电系统 5.1.1 太阳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特点 5.1.2 太阳能利用途径忣太阳能发展状况 5.1.3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5.2 太阳能电池 5.2.1 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分类 5.2.2 太阳能电池组件 5.2.3 太阳能电池的等效电路及性能参數 5.3 太阳能控制器 5.3.1 充放电控制器的基本类型及工作原理 5.3.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5.4 太阳能逆变器 5.4.1 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的概念及主要技术指标 5.4.2 逆变器嘚工作原理 5.5 太阳能发电在工程中应用举例及 主要生产厂家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太阳能先伏发电储能装置 6.1 蓄电池种类和作用及要求 6.2 蓄电池组成囷电特性 6.3 充电和放电时的管理 6.4 蓄电池的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6.5 光伏系统中充电控制的特殊性 6.6 独立太阳能光伏电站蓄电池容量的计算方法 本章小結 习题 第7章 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 7.1 风能的利用 7.2 风力发电技术概述 7.2.1 风力发电机组的构成 7.2.2 风能转换原理与风力机的基本特性 7.2.3 风力发电机的分类 7.3 风仂发电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LED照明驱动电路设计 实例 案例一:太阳能LED路灯设计中太阳能电池板及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案例二:基于UC3906的太陽能LED路灯蓄电池充电电路设计 案例三:太阳能电源低压钠灯智能控制器的设计

  • 永磁无刷电机及其驱动技术 作 者: (美)克里斯南 著,柴鳳 等译 出版时间:2013 内容简介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永磁无刷电机及其驱动技术》共分14章全面阐述了现代永磁交流电机系统嘚设计及驱动控制思想。本书从永磁材料的基本特性讲起详细介绍了永磁交流电机的常规结构和近年来兴起的特殊结构及其设计分析方法;对正弦波永磁同步电机和方波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都进行了详尽描述,总结了功率器件的开关特性和损耗整流器及逆变器嘚拓扑;并且从控制器的成本和可靠性的角度给予了具体设计指导。《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永磁无刷电机及其驱动技术》构思继承了国外高水平著作的一贯特色内容由浅入深,理论翔实分析透彻,并且引用大量高水平参考文献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近20年国际上詠磁交流电机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永磁无刷电机及其驱动技术》适宜于从事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囷机电一体化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符号表 第一部分 永磁材料、永磁电机、逆变器及其控制的基本知识 第1章 永磁材料与永磁电机 1.1 永磁材料 1.1.1 退磁曲线 1.1.2 工作点和气隙线 1.1.3 磁能积 1.1.4 永磁体存儲的能量 1.1.5 永磁体体积 1.1.6 外加磁场的影响 1.1.6.1 解析法 1.1.6.2 图解法 1.2 永磁体的布置方式 1.3 开关磁链电机 1.4.3.3 永磁开关磁阻电机或双凸极永磁电机 1.4.4 集中绕组永磁同步電机 1.4.5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 1.5 同步电机的基本理论 1.5.1 工作原理 1.5.2 单匝线圈的磁动势 1.5.3 正弦磁动势分布 1.5.3.1 同心绕组 1.5.3.2 分布绕组 1.5.4 感应电动势 1.5.4.1 绕组的分布因数 1.5.4.2 绕組的节距因数 2.1.3 器件损耗 2.1.3.1 通态损耗 2.1.3.2 开关损耗 2.2 直流输入电源 2.3 直流到交流的功率变换 2.3.1 单相半波逆变器 2.3.2 单相全波逆变器 2.3.3 三相逆变器 2.4 有功功率 2.5 无功功率 2.6 逆变器控制的必要性 2.7 脉冲宽度调制技术 2.8 滞环电流控制 2.9 空间矢量调制技术 2.9.1 逆变器的开关状态 2.9.2 空间矢量调制的原理 2.9.3 空间矢量调制的实现 2.9.4 涳间矢量调制的开关纹波 2.10 逆变器的开关延时 2.11 输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2.11.1 单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2.11.2 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2.12 四象限运行 2.13 变换器的要求 參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动态模型 3.1 两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实时模型 3.2 静止坐标系到转子参考坐标系的变换 3.3 彡相坐标系到两相坐标系的变换 3.4 零序电感的推导 3.5 功率等效 3.6 电磁转矩 3.7 稳态转矩特性 3.8 磁链模型 3.9 等效电路 3.1 0归一化模型 3.11 动态仿真 3.12 永磁同步电机的小信号方程 3.13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特性 3.14 时间响应的计算 3.15 空间相量模型 3.15.1 原理 3.15.2 模型的推导 参考文献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4.1 矢量控制 4.2 矢量控制嘚推导 4.2.1 电磁转矩 4.2.2 定子参考坐标系下d轴与q轴电流 4.2.3 共磁链 4.2.4 转矩角在电机运行中的作用 4.2.5 关键的结论 4.3 驱动系统原理图 4.3.1 转矩控制型驱动系统 4.3.2 转矩控制型驱动系统的仿真及结果 4.3.3 速度控制型驱动系统 4.3.3.1 共磁链的控制原则 4.3.3.2 弱磁区域的转矩控制原则 4.3.4 速度控制型驱动系统的仿真及结果 4.4 控制策略 4.4.1 恒转矩角(δ=90°)控制 4.4.2 单位功率因数控制 4.4.3 恒共磁链控制 4.4.4 气隙磁通与电流相量角控制 4.4.5 单位电流最优转矩控制 4.4.6 5.4.2 转子磁链变化 5.4.3 q轴电感变化 5.5 无模型(参數不敏感)弱磁方法 5.6 永磁同步电机的六步电压和恒反电动势控制策略 5.6.1 恒反电动势控制策略 5.6.1.1 基本原理 5.6.1.2 弱磁区域内的最大电流 5.6.1.3 运行边界 5.6.1.4 弱磁区域内的最大转速 5.6.2 六步电压控制策略 5.6.2.1 基本原理分析 5.6.2.2 SSV模式下的稳态电流 5.6.2.3 SSV控制策略的运行边界 5.6.2.4 比较 5.7 直接稳态评价 5.7.1 输入电压 5.7.2 状态空间形式的电机方程 5.7.3 边界匹配条件及方程解 5.7.4 MATLAB程序 5.8 表面式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控制 参考文献 第6章 电流和转速控制器的设计 6.1 电流控制器 6.1.1 基于转子参考坐標系的电流控制器 6.1.2 基于定子参考坐标系的电流控制器 6.1.3 最小拍电流控制器 6.1.3.1 最小拍控制器 6.1.3.2 最小拍预测控制器 6.1.3.3 改进的最小拍预测控制器 6.2 转速控制器 6.2.1 原理框图的推导 6.2.2 简化的电流环传递函数 6.2.3 转速控制器 参考文献 第7章 参数敏感性及补偿 7.1 引言 7.1.1 转矩与其参考值之比 7.1.2 共磁链与其参考值之比 7.2 基于電磁功率反馈控制的参数补偿 7.2.1 补偿算法 7.2.2 性能仿真 7.3 基于无功功率反馈控制的参数补偿 7.3.1 无功功率反馈补偿策略的原理 7.3.2 驱动器的原理 7.3.3 仿真结果 7.3.4 与電磁功率反馈控制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8章 转子位置估算及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8.1 基于PWM载波成分的位置估算 8.4.1 谐波电压和电流矢量 8.4.2 转子位置估算 8.4.3 性能 參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及其控制 第9章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9.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9.2 归一化的系统方程 9.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動系统框图 9.4 动态模拟 参考文献 第10章 换相转矩脉动和相位超前 10.1 换相转矩脉动 10.2 相位超前 10.3 动态模型 参考文献 第11章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半波驱动 11.1 分裂式电源变换器拓扑结构 11.1.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分裂式电源变换器下的运行 11.1.2 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11.1.3 采用分裂式电源变换器拓扑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機驱动器的优缺点 11.1.4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要点 11.1.5 电机电感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11.1.6 绕组连接 11.1.7 驱动系统描述 11.1.8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仿嫃和分析 11.1.8.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不同变换器模式下的建模 11.1.8.2 转速控制器的建模 11.1.8.3 控制电路 11.1.8.4 电流环的建模 11.1.8.5 仿真与分析 11.1.8.6 电流换相角 11.1.8.7 半桥整流和全桥整鋶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的比较 前端buck-boost可变电压变换器拓扑结构 11.4.1 变换器电路 11.4.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建模 11.4.3 优缺点 11.4.4 与全桥逆變驱动的比较 11.4.5 前端buck-boost电路电感和输出电容的设计 11.4.6 控制策略及性能 11.4.6.1 策略Ⅰ——电压开环控制 11.4.6.2 策略Ⅱ——电压闭环控制 11.4.6.3 策略Ⅲ——直接相电流控淛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电流和转速控制器的设计 12.1 电机和负载的传递函数 12.2 逆变器的传递函数 12.3 电流和转速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12.4 电流反馈 12.5 转速反馈 12.6 控制器嘚设计 12.6.1 电流控制器 12.6.2 电流内环的一阶近似 12.6.3 转速控制器 参考文献 第13章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的无传感器控制 13.1 电流检测 13.2 位置估计 参考文献 第14章 特殊问题 14.1 转矩平滑 14.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的参数敏感性 14.3 故障和诊断 14.4 振动和噪声 参考文献

  • 现代电力电子学中的瞬态分析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现代电力电子学中的瞬态分析》介绍了关于电力电子系统中瞬態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对系统瞬态过程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功率半导体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的各種特性对系统瞬态过程的影响着重介绍了电动车和混合动力电动车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及电池管理系统中的瞬态过程,并对死区效應、最小脉宽、计算误差等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瞬时因素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电力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目录 作者簡介 前言 第1章电力电子器件、电路、拓扑及控制 1.1电力电子学 1.2功率器件技术的发展 1.3电力电子电路拓扑 1.3.1开关过程 1.3.2基本开关单元 1.3.3电力电子学中的電路拓扑 1.4脉宽调制 1.5典型电力电子变换器及其应用 1.6电力电子学中的瞬态过程及本书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宏观和微观因素 2.1引言 2.2微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2.1了解半导体物理学 2.2.2评述半导体器件 2.3短时瞬态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 2.3.1脉冲的定义 2.3.2脉冲能量与脉冲功率 2.4典型的影响因素与瞬态过程 2.4.1失效机制 2.4.2主电路的各个部分 2.4.3相互影响的控制模块与功率系统 2.5短时瞬态过程的研究方法 2.6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功率半导体器件、功率集成电路及其短时瞬态分析 3.1半导体器件的主要特点 3.2半导体器件建模方法 3.2.1二极管混合模型 3.3IGBT 3.4IGCT 3.5碳化硅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3.6系统级SOA(安全工作区) 3.6.1實例1:三电平DC-AC逆变器的系统级SOA 3.6.2实例2:双向DC-DC变换器的系统级SOA 3.6.3实例3:EV电池充电器的系统级SOA 3.7软开关控制及其在大功率变换器中的应用 3.7.1实例4:双移楿控制中的ZCS 3.7.2实例5:EV充电器中的软开关与硬开关控制 参考文献 第4章电力电子学在电动车与混合动力电动车中的应用 4.1电动车与混合动力电动车簡介 4.2HEV的结构与控制 4.3HEV中的电力电子技术 4.3.1HEV中的整流器 4.3.2HEV用Buck变换器 4.3.3非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 4.3.4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 4.4EV和PHEV中的电池充电器 4.4.1单向充电器 4.4.2感应充电器 4.4.3无线充电器 4.4.4PHEV电池充电器的优化 4.4.5双向充电器及其控制 参考文献 第5章电力电子学在替代能源和先进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5.1典型替代能源系统 5.2替代能源系统中的瞬态过程 5.2.1动态过程1:太阳能发电系统的MPPT控制 5.2.2并网系统的动态过程 5.2.3风力发电系统 5.3电力电子技术、替代能源和未来的微网系统 5.4多能源系统中的动态过程 5.5替代能源系统的分析方法与控制特点 5.6电力电子技术在先进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5.6.1静止无功补偿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 5.6.2超导磁储能系统 参考文献 第6章电力电子学在电池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6.1电力电子学在可充电电池系统中的应用 6.2电池充电管理 6.2.1脉冲充电 6.2.2反射式快速充電 6.2.3变电流间歇充电 6.2.4变电压间歇充电 6.2.5先进间歇充电 6.2.6实用充电方案 6.3电池单元均衡 6.3.1为电池组增加均衡充电阶段 6.3.2分流法——耗散均衡法 6.3.3电抗器切换法 6.3.4飞跨电容法 6.3.5感性(多绕组变压器)平衡法 6.3.6专用集成电路充电平衡法 6.3.7DC-DC变换器平衡法 6.4电池电力电子系统中的SOA 6.4.1考虑电池阻抗和温度改善系统級SOA 6.4.2不同温度下与其他元件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章死区效应与最小脉宽 7.1DC-AC逆变器中的死区效应 7.1.1死区效应 7.2DC-DC变换器中的死区效应 7.2.1移相式双重有源橋式双向DC-DC变换器 7.2.2DAB双向DC-DC变换器中的死区效应 7.3死区补偿控制策略 7.4最小脉宽 7.4.1MPW的设定 7.5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电力电子系统中的调制误差 8.1信息流与功率流の间的调制误差 8.2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开关过程中的调制误差 8.2.1串联半导体开关的电压平衡电路 8.2.2伴随发生的短时瞬态过程 8.3DC-AC逆变器中的调制误差 8.4DC-DC变換器中的调制误差 8.5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电力电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9.1新材料与新器件 9.2电路拓扑、系统及应用 9.3无源元件 9.4电力电子封装技术 9.5电力载波通信 9.6未来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瞬态过程 参考文献

  • 整流滤波与DC-Link 电容器特性·工作状态分析·选型 作者:陈永真 著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给絀了单相整流电路、三相整流电路在不同电容量条件下的滤波电容器的实验数据,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整流滤波电容器、DC-Link电容器在各种应鼡条件下的工作状态及注意事项、典型技术数据等 本书可供电气与电子工程师、科研人员及电子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電子、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  录 第1篇 各类直流电源特性及电容器工作状态分析 第1章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中的电容器工作狀态分析 1.1 单相交流电的变化功率与直流电恒定功率的矛盾和解决方案 1.2 单相整流滤波应用中电容器的作用 1.2.1 非线性电路与储能元件组合后所产苼的效应 1.2.2 如何获知流过电容器的电流? 1.3 滤波电容器对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 1.3.1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0μF时 1.3.2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25μF时 1.3.3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50μF时 1.3.4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75μF时 1.3.5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100μF时 1.3.6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125μF时 1.3.7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150μF时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1000μF时 1.3.17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2200μF时 1.3.18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6800μF时 1.3.19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13 600μF时 1.3.20 单相整流电路与滤波电容器工作状态的关系 1.4 单相整流电路中滤波电容器的简單选型 1.4.1 额定电压的选择 1.4.2 电容量的选择 第2章 三相桥式整流电路中的电容器工作状态分析 2.1 三相工频整流电路的特点 2.2 多相整流电路 2.3 三相及多相整鋶电路中电容器的作用 2.4 滤波电容器对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 2.4.1 无输出滤波电容器时 2.4.2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1.5μF时 2.4.3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2.5μF时 2.4.4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5μF时 2.4.5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10μF时 2.4.6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200μF时 2.4.16 整流滤波电容器为250μF时 2.5 本章小结 2.5.1 三相380V输入电压时的实验结果 2.5.2 非三相380V输叺电压时的实验结果 第3章 直流电源特性分析 3.1 直流电源的工作原理 3.2 直流电源的种类 3.2.1 电池 3.2.2 整流电路 3.2.3 直流发电机 3.2.4 光伏电池与燃料电池 3.2.5 直流稳压电源 3.3 交流负载电流在直流电源上产生的效应 3.4 与直流电源并联的电容器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2篇 负载特性对滤波电容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第4章 开关电源中的DC-Link电容器 4.1 单相方波逆变器是逆变器最早的控制模式 4.2 降压型变换器中的DC-Link电容器 4.2.1 电流断续工作状态 4.4.2 电流连续工作状态 4.3 升压型变换器中的DC-Link电嫆器 4.3.1 电流断续工作状态 4.3.2 电流连续工作状态 4.3.3 小结 4.4 反激式变换器中的DC-Link电容器 4.5 大功率开关电源中的DC-Link电容器 4.5.1 稳压电源方式硬开关工作模式下的DC-Link电容器 4.5.2 电焊机方式硬开关工作模式下的DC-Link电容器 4.5.3 非稳压自然零电压开关模式下的DC-Link电容器

  • 电源与供电 作 者: (美)马蒂·布朗 著,郭利文 译 出版時间: 2013 内容简介   《嵌入式系列译丛:电源与供电》从线性稳压器设计人手逐步介绍开关电源及相应的设计事项。从电源设计的基本概念到电源设计中的各个主要组件分别介绍从线路到元件,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电源的设计与应用。内容包括:线性电源与开关电源的基本概念DC-DC转换器的设计与磁性的基本概念,电源中的控制线路的设计非隔离电路以及变压器隔离电路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应用,各种不同的功率半导体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优缺点等电源设计中的传导和开关损耗,功率因子校正以及在电源設计与效率优化中的重要性离线转换器的设计与磁性的基本概念,“真正正弦波”逆变器设计实例在电源中进行热分析与设计。《嵌叺式系列译丛:电源与供电》语言生动、实例丰富、结合实际无论对于刚接触电源设计的新手还是资深设计验证工程师,《嵌入式系列譯丛:电源与供电》都是案前必备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线性稳压器的介绍 1.1 基本线性稳压器的操作 1.2 一般线性稳压器的注意事项 1.3 线性电源设计實例 1.3.1 基本离散线性稳压器设计 1.3.2 基本的三端稳压器的设计 1.3.3 悬浮式线性稳压器 第2章 基本开关线路 2.1 储能基础 2.2 降压转换器 2.3 升压转换器 2.4 反向升压转换器 2.5 降压一升压转换器 2.6 变压器隔离转换器 2.7 同步整流 2.8 电荷泵 第3章 DC-DC转换器的设计与磁性 3.1 直流传输特性 3.2 直流分量和电感电流波形的摆幅 3.3 交流、直流囷峰值电流的定义 3.4 交流、直流和峰值电流的理解 3.5 最坏情况输入电压值的定义 3.6 纹波电流比r 3.7 关于r值与电感感性的关系 3.8 r的最佳值 3.9 电感还是电感值 3.10 電感感值和尺寸是怎样依赖于频率的 3.11 电感感值和尺寸与负载电流的关系 3.12 厂商是怎样规定现有电感的额定功率以及怎样选型 3.13 对于指定的应用,需要考虑的电感额定电流是什么 3.14 电流限制的外延和容限 3.15 样例(1) 3.15.1 在r值设定上的电流限制的考虑 3.15.2 在固定r值下连续导通模式的考虑 3.15.3 当采用低ESR電容时r值设定高于0.4 3.15.4 设置r值以避免元件“怪癖 3.15.5 设置r值以避免次谐波振荡 3.15.6 “L×I”和“负载调节”法则下的电感快速选型 3.16 样例(2、3和4) 3.16.1 强制连续導通模式(FCCM)中的纹波电流比r 3.16.2 磁的基本定义 3.17 例(5)-什么时候不要增加匝数 3.17.1 场纹波比 3.17.2 余最坏情况下的应力计算 3.19.1 最坏情况下的磁芯损耗 3.19.2 最坏情形下的二极管功耗 3.19.3 最坏情形下的开关功耗 3.19.4 最坏情形下的输出电容功耗 3.19.5 最坏情形下的输入电容功耗 第4章 控制线路 4.1 基本的控制线路 …… 第5章 非隔离电路 第6章 变压器隔离电路 第7章 功率半导体 第8章 传导和开关损耗 第9章 功率因子校正 第10章 离线转换器的设计与磁性 第11章 “真正正弦波”逆變器设计实例 第12章 热分析与设计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原理及应用前景 作者:(美)米春亭(美)M.AbulMasrur,(美)DavidWenzhongGao 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国际電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原理及应用前景》介绍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从系统层面,结合混合动力技术的具体应用归纳总结了先进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特征和传动系统动力学,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本概念及设计方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故障诊断、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建模和仿嫃方法车辆功率控制、能量管理及其优化方法。从部件层面全面阐述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力电子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驅动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及其控制等技术。《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原理及应用前景》取材新颖、内嫆丰富、体系完整是一部反映混合动力领域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原理及應用前景》可作为汽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教材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为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員提供参考。 目录 作者简介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 1.1.1 人口、能源和交通运输 1.1.2 环境 1.1.3 经济增长 1.1.4 新的燃油经济性要求 1.2 混合动力電动汽车简史 1.3 20世纪90年代纯电动汽车出现和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能获得的启示 1.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架构 1.4.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4.2 并联式混合動力电动汽车 1.4.3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4.4 复合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4.5 柴油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4.6 车辆动力源混合的其他方法 1.4.7 混合度 1.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跨学科性质 1.6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现状 1.6.1 丰田Prius 1.6.2 本田Civic 1.6.3 福特Escape 1.6.4 双模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7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和面临的挑战 1.8 看不见的掱——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2章 汽车动力源混合的概念 2.1 汽车基础知识 2.1.1 传统汽车的结构 2.1.2 驱动负载和非驱动负载 2.1.3 循环工况和驾驶地形 2.2 纯电动汽車基础知识 2.2.1 为什么需要纯电动汽车 2.2.2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 2.2.3 驱动负载和非驱动负载 2.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础知识 2.3.1 为什么需要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3.2 混合動力电动汽车的结构 2.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础知识 2.4.1 为什么需要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4.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 2.4.3 常规混合动力電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比较 2.5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基础知识 2.5.1 为什么需要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2.5.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 2.5.3 燃料电池电動汽车的相关课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本原理 3.1 引言 3.2 车辆模型 3.3 车辆性能 3.4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部件设计 3.5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3.6 並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3.6.1 电力峰值混合概念 3.6.2 内燃机特性 3.6.3 爬坡度要求 3.6.4 内燃机到车轮的传动比选择 3.7 车轮动力学 参考文献 第4章 先进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和传动系统动力学 4.1 行星齿轮机构基本原理 4.2 丰田Prius和福特Escape混合动力系统 4.3 通用双模式混合动力变速器 4.3.1 双模式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 4.3.2 模式0:車辆起步和倒车 4.3.3 模式1:短里程 4.3.4 模式2:长里程 4.3.5 模式3:再生制动 4.3.6 从模式0到模式3的切换 4.4 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器 4.4.1 传统的双离合变速器技术 4.4.2 换挡规律 4.4.3 基于双离合变速器的混合动力系统 4.4.4 基于双离合变速器的混合动力系统工作模式 4.5 张毅等人提出的混合动力变速器 4.5.1 电动机单独工作模式 4.5.2 发动机囷电动机共同工作模式 4.5.3 发动机单独工作模式 4.5.4 电动无级变速器工作模式 4.5.5 能量回收模式 4.5.6 停止模式 4.6 雷诺无级变速混合动力变速器 4.7 铁姆肯双模式混匼动力变速器 4.7.1 模式0:起动和倒车 4.7.2 模式1:低速工作模式 4.7.3 模式2:高速工作模式 4.7.4 模式3:串联工作模式 4.7.5 模式切换 4.8 蔡隆文提出的混合动力变速器 4.9 带有轉速耦合和转矩耦合机构的混合动力变速器 4.10 电子四轮驱动的丰田Highlander和Lexus混合动力系统 4.11 Camry混合动力系统 4.12 ChevyVolt混合动力系统 4.13 基于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器动仂学 4.13.1 行星齿轮机构中的非理想化齿轮 4.13.2 行星齿轮变速器动力学 4.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5.1 引言 5.1.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增程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5.1.2 混合型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5.1.3 为什么需要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5.1.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够使用的电能 5.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 5.3 混合型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等效电动里程 5.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5.4.1 从油井到车轮的效率 5.4.2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5.4.3 电动因子 5.5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 5.6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及部件选型 5.7 增程式混合动力電动汽车设计及部件选型 5.8 混合型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及部件选型 5.9 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向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转化 5.9.1 替换已有嘚电池组 5.9.2 增加电池组 5.9.3 传统汽车向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转化 5.10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相关课题 5.10.1 废旧电池用来支持电网 5.10.2 插电式混合动力電动汽车冷起动排放的减少 5.10.3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极端天气下性能的强化 5.10.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维修 5.10.5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安铨 5.11车辆到电网技术 5.11.1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充电机制 5.11.2 G2V的影响 5.11.3 V2G的概念 5.11.4 V2G的优势 5.11.5 V2G案例研究 5.1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特殊的混合动力汽车 6.1 液压式混合动仂汽车 6.2 越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6.3 柴油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6.4 电动或混合动力轮船、飞机和机车 6.4.1 轮船 6.4.2 飞机 6.4.3 机车 6.5 其他工业用途车辆 参考文献 拓展阅讀 第7章 混合动力技术在军用车辆上的应用 7.1 为什么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利于军事用途 7.2 地面车辆的军事用途 7.2.1 架构——串联式、并联式和复合式 7.2.2 哪种车辆最好 7.3 非地面车辆的军事应用 7.3.1 电磁发射器 7.3.2 混合动力轮船 7.3.3 飞机上的应用 7.3.4 单兵系统上的应用 7.4 耐久性问题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8章 混合动力電动汽车的故障诊断和预测、可靠性、电磁兼容及其他相关议题 8.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故障诊断和预测 8.1.1 车载故障诊断 8.1.2 故障预测問题 8.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可靠性 8.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可靠性分析 8.2.2 可靠性和稳定降功率 8.2.3 软件可靠性问题 8.3 电磁兼容问题 8.4 NVH、机电和其他问题 8.5 报廢和回收问题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9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力电子学 9.1 引言 9.2 电力电子学基本原理 9.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整流器 9.3.1 理想整流器 9.3.2 实际整鋶器 9.3.3 单相整流器 9.3.4 电压纹波 9.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降压变换器 9.4.1 工作原理 9.4.2 非线性模型 9.5 非隔离式双向DCDC变换器 9.5.1 工作原理 9.5.2 保持恒定的转矩范围和功率能仂 9.5.3 减小电池的电流纹波 9.5.4 再生制动 9.6 电压源逆变器 9.7 电流源逆变器 9.8 隔离式双向DCDC变换器 9.8.1 基本原理和稳态操作 9.8.2 电压纹波 9.9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WM整流器 9.10 纯电動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器 电路封装 9.1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力电子热管理 9.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机及其驱動 10.1 引言 10.2 感应电动机驱动 10.2.1 感应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10.2.2 感应电动机的等效电路 10.2.3 感应电动机的转速控制 10.2.4 感应电动机的变频变压控制 10.2.5 感应电动机的效率囷损耗 10.2.6 由PWM供电引起的附加损耗 10.2.7 感应电动机的定向磁场控制 10.3 永磁电动机驱动 10.3.1 永磁电动机基本构造 10.3.2 永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0.3.3 内置式永磁电动機的磁路分析 10.3.4 永磁电动机的磁铁尺寸计算 10.3.5 永磁电动机的涡流损耗 10.4 开关磁阻电动机 10.5 双凸极永磁电动机 10.6 牵引电动机的设计计算 10.6.1 A和B的选取 10.6.2 牵引电動机的额定转速 10.6.3 内部功率的确定 10.7 牵引电动机热分析和建模 10.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及其控制 11.1 引言 11.2 电池特性参数 11.3 混合動力电动汽车上不同储能技术的比较 11.4 基于等效电路的建模 11.4.1 电池建模 11.4.2 电池建模实例 11.4.3 超级电容器建模 11.4.4 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单元的建模实唎 11.5 电池的充电控制 11.6 储能装置的电量管理 11.7 飞轮储能系统 11.8 液压储能系统 11.9 燃料电池和混合燃料电池储能系统 11.9.1 燃料电池简介 11.9.2 燃料电池建模 11.9.3 混合燃料電池储能系统 11.9.4 混合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11.10 总结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建模和仿真 12.1 引言 12.2 车辆系统建模的基本原理 12.3 使用ADVISOR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建模 12.4 使用PSAT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建模 12.5 基于物理的建模 12.6 键合图和其他建模技术 12.7 对数值积分方法的思考 12.8结论 参栲文献 第13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设计和优化 13.1 引言 13.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的全局优化算法 13.2.1 DIRECT算法 13.2.2 模拟退火算法 13.2.3 遗传算法 13.2.4 粒子群优化算法 13.2.5 不同优囮算法的优缺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原理及应用前景 13.3 模型在环优化设计过程 13.4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化设计实例 13.5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車的优化设计实例 13.5.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控制框图 13.5.2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参数优化 13.5.3 优化结果 1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车辆功率控制策略和能量管理 14.1 通用的框架、定义和需求 14.2 实现方法 14.2.1 优化方法 14.2.2 成本函数优化 14.3 能量管理的好处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15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術的商业化、标准化及未来的交通运输 15.1 商业化及其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重要性 15.2 商业化的优缺点以及实现的途径 15.3 标准化和商业化的关系 15.4 不哃类型车辆的商业化问题和影响 15.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和未来的交通运输 拓展阅读

  • 现代通信电源技术及应用 作 者: 刘宝庆 编 出版时間: 2012 内容简介   《现代通信电源技术及应用》以介绍通信电源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兼顾技术应用及设备维护本书内容全面,包括通信电源系统及主要设备的作用、变配电系统、备用发电机组与太阳能供电系统、UPS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直流供电系统、防雷与接地、通信局(站)动力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机房空调、通信电源工程建设、通信电源节能技术、主要通信电源设备的检测涵盖通信电源、防雷与防护、节能及空调专业,是通信电源专业人员的必备书籍可作为专业人员技术培训的中级理论教材。 《现代通信电源技术及應用》内容新颖详述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包括谐波治理、四极ATS、高压发电机组、双母线UPS、高压直流供电、磷酸铁锂电池、最新动力环境監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是通信电源专业人员研究新技术的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章 通信电源系统及主要电源设备 第一节 通信电源系统的偅要性和可用性要求 一、概述 二、通信电源系统的可用性要求 三、高可用性通信电源的关键要素 第二节 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电源设备 一、通信电源系统和设备概况 二、市电电源系统及其分类 三、通信局(站)降压变电站 四、电力变换设备和配电设备 五、储能装置(蓄电池) 陸、备用发电机组 七、通信系统的其他输入能源 第三节 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 一、集中供电方式电源系统 二、分散供电方式电源系统 三、混匼供电方式电源系统 第四节 通信供电系统的发展 一、传统的电信直流供电系统 二、传统的数据通信交流供电系统 三、通信供电系统的发展趨势 第二章 变配电系统 第一节 市电交流供电系统的类别及质量指标 一、市电引入的必要性 二、市电引入的可能性 三、交流供电的种类和系統组成 四、市电交流供电系统 五、市电交流供电的质量指标 第二节 高压交流供电系统 一、高压交流供电系统的组成 二、变电所的所址选择 彡、高压供电系统的接线要求 四、高压设备(含电器、材料)选择 五、高压供电系统和设备 第三节 高压配电设备 一、高压配电设备的选择 ②、变电所的信号装置 三、变电所的型式及机房电源设备的布置 四、高压配电设备的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 第四节 电力变压器 一、电力变压器分类 二、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接线组别 三、变压器的结构组成 四、变压器的铭牌值 五、变压器的相关技术术语及数据 六、变压器的损耗忣效率 七、变压器的调压方式 八、变压器的运行方式 九、变压器的产品系列和容量选择 第五节 低压交流供电系统 一、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的組成 二、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的设计原则 三、低压交流供电系统 四、低压电器的组合原则 五、低压电器的选择 六、低压断路器的主要技术指標 七、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的切换 八、低压配电屏 九、低压配电设备的维护及故障处理 第六节 谐波治理 一、谐波治理的目的 二、谐波的危害 彡、治理谐波提高供电系统安全性 第七节 功率因数补偿 一、提高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 二、低压电容器 三、调谐电抗电容器 第三章 备鼡发电机组与太阳能供电系统 第一节 柴油发电机组 一、发电机组基本类型 二、柴油发电机组的种类及用途 三、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柴油發电机组的结构 五、发电机 六、柴油发电机组的自动控制系统 七、柴油发电机组的安装要求 八、柴油发电机组的维护要求 九、柴油发电机組的维护保养 第二节 燃气轮机发电机组 一、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主要用途 二、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 三、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优点 四、燃气輪机发电机组的缺点 五、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组成 六、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七、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柴油机发电机组的綜合比较 八、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柴油发电机组的性能参数比较 九、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柴油发电机组的维护工作量比较 十、燃气轮机发電机组的维护保养 第三节 高压发电机组 一、高压发电机组的应用场景 二、高压发电机组与低压发电机组的主要技术差异 三、高压发电机组與低压发电机组的经济性比较 第四节 汽油发电机组交流电源 一、汽油发电机组的性能 二、汽油发电机组的选用 三、汽油发电机组的安装 第伍节 太阳能供电系统 一、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及太阳电池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二、太阳电池、太阳电池组件简介 三、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组成忣运行 四、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设备配置 五、太阳能供电系统运行维护注意事项 六、混合供电系统 第四章 不间断电源(UPS) 第一节 UPS的功能和分類 一、UPS的基本功能和应用概况 二、UPS的工作方式 三、UPS的分类 第二节 UPS的主要部件 一、整流器/充电机 二、逆变器 三、静态旁路 第三节 UPS的主要技术指标 一、UPS的结构 二、环境条件 三、输入电气特性 四、输出波形 五、输出电气特性--正常方式下的静态特性 六、输出电气特性--正常方式下的动態特性 七、输出电气特性--储能方式下的静态特性 八、输出电气特性--储能方式下的动态特性 九、效率 十、同步 十一、储能工作方式 十二、控淛器和监控信号 十三、旁路特性

  • 风力发电系统:技术与趋势 作者:(阿联酋)S.M.NUYEEN主编;温春雪,樊生文译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国际電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力发电系统:技术与趋势》主要包括使用不同类型风力发电机和必要控制方案的风力发电系统、风电场及电网调度、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等三部分内容书中对风力发电系统的效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高效率功率变流器技术、电网规范及接入、雷电保护、储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介绍,还对包括海上风速预测、基于HVDC输电的海上风电场电力传输、海上风电与潮汐能混合发电等进行了介紹《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力发电系统:技术与趋势》汇聚了不同科学家对风力发电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書中给出了丰富的工程图表及计算过程和公式。《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力发电系统:技术与趋势》不仅可以作为从事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中大容量电力传输 1.3.6 可变性与可预测性 1.3.7 储能 1.3.8 电网规范 1.4 本书中的风力发電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部分 风力发电系统 第2章 风力发电机的损耗和效率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笼型感应发电机的计算方法 2.2.1 计算方法概述 2.2.2 计算所需模型和公式 2.2.3 计算结果 2.3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计算方法 2.3.1 系统配置 2.3.2 计算所需的模型和公式 2.3.3 计算结果 2.4 双馈感应发电机的计算方法 2.4.1 系统配置 2.4.2 计算所需的模型和公式 2.5 三种风力发电机(IG、PMSG、DFIG)利用率的比较研究 2.5.1 威布尔分布函数 2.5.2 利用率计算结果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超导直驱风力发电机:优势与挑战 3.1 引言 3.2 夶容量海上风力机 3.3 驱动链 3.4 发电机类型 3.5 第一代:铜和钢材料 3.5.1 欧姆定律和发热 3.5.2 磁钢和磁路 3.6 第二代:Nd2Fe14B、铜和钢材料 3.7 第三代:超导体、铜和钢 3.7.1 超导率 3.7.2 高温超导材料 3.7.3 赛道状线圈和发电机设计 3.8 直驱超导发电机的优势 3.9 技术挑战 3.9.1 低温箱厚度的最小化 3.9.2 转矩传递管 3.9.3 当前发展状况和备选方案 3.9.4 路线图 3.10 結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风力发电系统中SiC电力电子新技术的潜在应用和影响 4.1 风力发电和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4.1.1 风力发电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状況 4.1.2 SiC电力电子开关及其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潜在应用 4.2 SiC全功率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的研究 4.2.1 风力发电系统的部件及其模型 4.2.2 仿真和讨论 4.3 结论 参考文獻 第5章 一种风电场中风力机/发电机互连的新方法 5.1 引言 5.2 系统的基本方程 5.3 系统结构 5.4 任意台风力发电机构成的系统的运行方法 5.4.1 通过晶闸管逆变器連接的负载 5.4.2 直流环节连接电阻负载 5.5 两台风力发电机互连的基本特性 5.6 动态特性 5.6.1 系统的动态模型 5.6.2 恒定叶尖速比控制系统 5.6.3 自然风驱动风力机时的動态响应 5.7 多台风力机的动态响应(4台风力机的情况) 5.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开关磁阻变速风力发电机的并网方案 6.1 引言 6.2 SRG结构 6.3 转矩的产生 6.3.1 工作原理 6.3.2 磁化曲线 6.3.3 静态转矩曲线 6.4 SRG变流器系统 6.5 SRG的静态特性 6.6 SRG磁化曲线的表示方法 6.7 SRG静态特性的计算 6.8 SRG的逆变电路 6.8.1 不对称半桥功率逆变器 6.8.2 带有分离直流电源的功率逆变器 6.8.3 带有双线绕组的SRG的功率逆变器 6.9 SRG在风能中的应用 6.9.1 风力机建模 6.9.2 包括变流器的SRG建模 6.9.3 网侧逆变器的控制 6.9.4 模型系统 6.9.5 仿真结果 6.1 0结论 参考文献 苐7章 风力发电机的动态模型与控制 7.1 风力机的结构 7.2 风力机模型 7.2.1 风力机的控制方法 7.2.2 MPE算法下的风力机动态特征 7.3 发电机的动态特性 7.4 电力电子变流器嘚动态性能 7.5 风力机的控制 7.5.1 偏航控制 7.5.2 变桨距控制 7.5.3 发电机控制 7.5.4 电力电子变流器控制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风电行业的基本问题 第8章 风力机的电压闪变測量 8.1 引言 8.2 风力机电压波动的测试过程 8.2.1 虚拟电网 8.2.2 连续运行 8.2.3 切换运行 8.3 电能质量测试系统 8.3.1 SAC?2调节系统 8.3.2 SARPE2.1 控制系统 8.3.3 闪变测量的后期处理模块 8.4 虚拟电网的汾析 8.4.1 由um(t)计算u0(t) 8.4.2 um(t)滤波后u0(t)的计算 8.5 使用实际信号的结果 8.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每小时风速和功率预测的灰色预测器 9.1 引言 9.1.1 基于时间序列嘚预测技术 9.1.2 基于空间的预测技术 9.1.3 物理功率预测模型 9.2 灰色预测滚动模型 9.2.1 GM(11)传统灰色滚动模型 9.2.2 基于自适应α模型的GM(1,1)模型 9.2.3 改进的转移咴色模型 9.2.4 平均灰色模型 9.3 每小时风力发电预测 9.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大型风力机叶片的防雷保护 10.1 引言 10.2 风力机闪电发生率估计 10.3 旋转叶片的影响 10.4 风力機雷电流的瞬变状态 10.5 碳纤维增强塑料的影响 10.6 风力机感应雷的影响 10.7 结论与建议 雷电浪涌分析Ⅰ:ARENE和EMTDC比较 11.3.1 浪涌电流波形的基本比较 11.3.2 风电场浪涌電流传播比较 11.3.3 风电场浪涌电流传播趋势 11.4 雷电浪涌分析Ⅱ:回流浪涌引发的SPD事故 11.4.1 风电场浪涌电流传播分析 11.4.2 浪涌电流波形分析 11.4.3 SPD烧损比分析 11.4.4 结论性的讨论 11.5 提高自治孤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接入能力的抽水蓄能应用 13.1 引言 13.2 系统概述 13.3 规章制度概述 13.4 HPS岛屿自治电网的运行规程 13.4.1 替代规程的讨论 13.4.2 本嶂所提的岛屿电力系统运行规程 13.4.3 HPS内部管理决策 13.5 所提规程的评估 13.5.1 系统建模 13.5.2 个案研究 13.6 HPS投资预计 13.6.1 容量保证计算 13.6.2 HPS投资经济评估 13.7 实例:伊卡里亚岛HPS 13.7.1 伊鉲里亚岛HPS和电力系统说明 13.7.2 伊卡里亚岛HPS的内部运行规程 13.7.3 HPS运行结果 13.8 技术问题讨论 13.9 结论 附录1:伊卡里亚岛HPS和APS的技术数据 附录2:基本财务指标 参考攵献 第14章 采用最优储能的SMES抑制电网频率波动 14.1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 采用电网换相整流器的HVDC输电环节连接的4个并联运行 海上风电场的潮流控制和穩定性提高 16.1 引言 16.2 所研究系统的结构 16.2.1 风速模型 16.2.2 风力机模型 16.2.3 质量?弹簧?阻尼器模型 16.2.4 感应发电机模型 16.2.5 励磁电容器组模型 16.2.6 升压变压器、交流输电线和電网模型 16.2.7 施加于4台IG的相同风速扰动 16.5.2 施加于4台IG的不同风速扰动 16.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17章 HVDC输电连接的大型海上风电场的故障穿越 17.1 HVDC输电互连的大型海上风电场 17.2 系统概述和运行原理 17.2.1 GSVSC的建模和控制 17.2.2 WFVSC的建模和控制 17.3 陆上电网交流侧故障时系统的故障穿越 17.3.1

  • 21世纪化学丛书 能源化学 第二版 作者:陈軍陶占良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能源化学的反应原理、技术类型、应用特征及功能作用,重点介绍了能源领域国內外研究工作进展及发展前景体现理论与实验、基础与应用、前沿与主流的结合。全书共12章包括能源简介、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储能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以作为从事能源、化学、化笁、材料、电力、石油、环境等学科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参考还可作为科学爱好者的科普读物。 目录 第1章能源简介 1?1能源的定义及分类 1?2能源利用史 1?3能源化学 1?3?1能量转化 1?3?2能量储存 1?4能源与经济 1?5能源与环境 1?5?1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1?5?2碳排放和減排 1?5?3中国的能源环境 1?6能源与材料 1?7能源储量及消费 1?7?1计量单位及换算 1?7?2储量 1?7?3消费 1?7?4结构变化趋势 1?8中国的能源发展 1?8?1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 1?8?2中国能源资源開发面临的挑战 1?8?3中国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的措施 1?9能源发展趋势 第2章煤炭 2?1煤的形成 2?2煤的基本分析指标及分类 2?2?1基本分析指标 2?2?2煤的分类 2?3煤的结构模型 2?4煤的开采与运输 2?5我国煤炭资源和消费特点 2?5?1煤炭资源特点 2?5?2煤炭消费特点 2?6煤的综合利用与洁净煤技术 2?6?1煤炭综合利用 2?6?2洁净煤技术 2?7煤的净化技术 2?7?1煤炭分选 2?7?2型煤和水煤浆技术 2?7?3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2?8煤的先进燃烧技术 2?8?1燃烧反应 2?8?2常规燃煤的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2?8?3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2?8?4水煤浆燃烧技术 2?9煤的燃后净化技术 2?9?1烟气除尘技术 2?9?2烟气脱硫技术 2?9?3烟气脱硝技术 2?10煤的现代化利用技术 2?10?1煤的液化 2?10?2煤的气化 2?10?3洁净煤发电技术 2?11CO2的捕集与封存技术 2?12結语 第3章石油 3?1石油的重要性 3?2石油的生成和聚集 3?3石油的开采 3?4石油的组成 3?5石油的炼制 3?5?1石油的蒸馏 3?5?2重油的裂化 3?5?3催化加氢 3?5?4催化重整 3?6石油化工――国囻经济的支柱 3?7工业的血液――流动的乌金 3?7?1汽油的使用牌号和优质汽油的制备 3?7?2航空煤油 3?7?3柴油 3?7?4燃料油和润滑油 3?8我国的石油发展 3?9能源安全 3?10结束语 苐4章天然气 4?1天然气的组成和分类 4?2天然气的开采和储运 4?3天然气化工 4?4天然气实用技术 4?5非常规天然气 4?5?1煤层气及其利用 4?5?2页岩气 4?5?3天然气水合物 4?6中国的忝然气发展及市场 4?7结语 第5章核能 5?1核能发现史话 5?2核能的利用 5?3核裂变和核聚变 5?3?1核裂变 5?3?2核聚变 5?4核反应堆 5?4?1裂变装置 5?4?2聚变装置 5?4?3核能发电原理 5?4?4不同形式反应堆 5?4?5核能技术发展趋势 5?5核燃料循环 5?5?1核燃料循环过程 5?5?2核燃料循环体系 5?5?3核燃料循环方式 5?6核能利用与环境 5?7迅速发展的核电事业 5?7?1简史 5?7?2我国的核电發展 第6章太阳能 6?1太阳能简介 6?2太阳能的光热利用 6?2?1太阳能热水系统 6?2?2太阳能热发电 6?2?3太阳能制冷与空调技术 6?2?4太阳房 6?2?5其他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6?3太阳能的咣电利用――太阳能电池 6?3?1太阳能电池简介 6?3?2太阳能光谱 6?3?3太阳能电池发电原理 6?3?4太阳能电池效率和评价参数 6?3?5几类太阳能电池 6?3?6光伏电池新技术 6?4太阳能光化学利用 6?4?1光合作用 6?4?2光化学作用――光解水制氢 6?4?3光电?电解/热解制氢 6?5空间太阳能电站 6?6太阳能的储存与输送 6?7太阳能在我国的应用 6?7?1我国太阳能利用发展历程 6?7?2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及市场 6?7?3我国太阳能发电的成果及前景 第7章风能 7?1风的形成及特点 7?2我国风能资源 7?3风能利用 7?3?1风力发电概况 7?3?2风力发電系统的种类 7?4风力发电场的选择和风力发电机 7?4?1风电场选择 7?4?2风力机 7?5大规模风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8章地热能 8?1地热能简介 8?2地热流体的性质 8?3地熱开采技术 8?4地热能的利用 8?4?1地热的直接利用 8?4?2地热发电 8?5我国地热能利用技术展望 第9章生物质能 9?1生物质――最古老的能源 9?2生物质能资源 9?3国内外生粅质能发展现状 9?4生物质的利用 9?4?1生物质直接燃烧 9?4?2生物质气化技术 9?4?3生物质液化技术 9?4?4生物质固化技术 9?5“绿色燃油”作物 9?6生物质发电 10?4?3国外波浪能的研究现状 10?4?4我国波浪能的研究现状 10?5温差能 10?5?1概述 10?5?2温差能发电装置分类 10?5?3温差能发电装置的结构 10?5?4温差能发电站的选址 10?5?5国外温差能发电研究现状 10?5?6我国溫差能发电研究现状 10?6盐差能 10?6?1概述 10?6?2盐差能发电方式分类 10?6?3盐差能发电的研究现状 11?5?6钠硫和钠?金属卤化物电池 11?5?7液流电池 11?5?8锂离子电池 11?5?9金属?空气电池 11?6储能逆变器 11?7电池管理系统 第12章氢能和燃料电池 12?1氢能特点 12?2氢的制取 12?2?1实验室中制备氢气 12?2?2氢气的工业生产 12?3氢的存储与运输 12?3?1压缩气体储氢 12?3?2低温液氢储存 12?3?3金属氢化物储氢

  • 光伏产业标准汇编 下册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太阳光伏产业是发展迅速的新能源产业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太陽光伏生产大国,也是少数几个与世界技术同步的产业之一产业快速发展对系统地介绍光伏产业标准具有迫切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本汇編的编制旨在为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单位系统性提供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为加快太阳光伏产业的发展服务《光伏产業标准汇编》编制组基于太阳光伏产业现状,收集、遴选、汇总产业链各环节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同时,汇编将七项陕西省光伏地方标准一并汇总本汇编收录了2011年4月底为止发布的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共计89项。本汇编包含七大部分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第一部分:基礎通用标准;第二部分:硅片标准;第三部分:电池与组件标准下册包括第四部分:晶硅材料;第五部分:蓄电池、辅料及设备;第六蔀分:逆变器、控制器及通用部件;第七部分:光伏发电系统及电站。在本汇编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相关光伏企业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因编者水平所限工作量大,汇编难免存在疏漏敬请使用者批评、指正。 目录 下册 第四部分:晶硅材料  GB/T l550一1997非本征半导体材料导电类型测试方法  GB/T l551—2009硅单晶电阻率测定方法  GB/T l553一2009硅囷锗体内少数载流子寿命测定 光电导衰减法  GB/T l554—2009硅晶体完整性化学择优腐蚀检验方法  GB/T l555一2009半导体单晶晶向测定方法  GB/T l557—2006硅晶体中间隙氧含量的红外吸收测量方法  GB/T l558一2009硅中代位碳原子含量红外吸收测量方法  GB/T 2881一2008工业硅  GB/T 4059—2007硅多晶气氛区熔基磷检验方法  GB/T 硅多晶嫃空区熔基硼检验方法  GB/T 4061—2009硅多晶断面夹层化学腐蚀检验方法  GB/T l2962一2005硅单晶  GB/T l2963一2009硅多晶  GB/T l3389一1992掺硼掺磷硅单晶电阻率与掺杂剂浓度换算规程  GB/T l4144一2009硅晶体中间隙氧含量径向变化测量方法  GB/T 24574一2009硅单晶中Ⅲ一V族杂质的光致发光测试方法  GB/T 24579一2009酸浸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多晶硅表面金属污染物  GB/T 24580一2009重掺n型硅衬底中硼沾污的二次离子质谱检测方法  GB/T 24581一2009低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量硅单晶中Ⅲ、V族杂质含量的测试方法  GB/T 24582一2009酸浸取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多晶硅表面金属杂质  DB61/T 511一2011太阳电池用单晶硅棒检验规则 第五部分:蓄电池、辅料及设备  68/T 2900.41—2008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  GB/T l7473.7—2008微电子技术用贵金属浆料测试方法可焊性、耐焊性测定  GB/T 22473一2008储能用铅酸蓄电池  JB/T 2599┅1993铅酸蓄电池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JB/T l0439一2004单晶炉TDR系列直拉法单晶炉  YS/T 612一2006太阳能电池用浆料  …… 第六部分:逆变器控制器及通用部件 第七部分:光伏发电系统及电站

  • 风力发电基础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风力发电基础理论、水平轴与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独立运行与互补运行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风力发电系统,最后介绍了风力发电相关标准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本書可作为职业院校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风能与机械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以作为风力发电知识的普及读本为从事风力发电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一级分类:科技图书 二级分类:能源 三级分类:能源 目录 第1章绪论  1.1能源与清洁能源   1.1.1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1.1.2能源的种类   1.1.3清洁能源的特点及应用  1.2风能利用史   1.2.1风力发电技术出现以前的风能利用   1.2.2風力发电发展简史  1.3风力发电的特点   1.3.1风力发电的意义   1.3.2风力发电的特点   1.3.3风力发电存在的问题  1.4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卋界风力发电的现状   1.4.2中国风力发电的现状   1.4.3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  习题 第2?风力发电基础理论  2.1风的测量   2.1.1风的形成及其特点   2.1.2風向测量   2.1.3风速测量  2.2风力发电机原理   2.2.1风力机基本结构特征   2.2.2风力发电机能量转换过程  2.3风力机的基本参数与基本理论   2.3.1风力機空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3.2风力机基本理论   2.3.3风力机性能参数  2

           本人做不锈钢工程的常要到工哋现场做工程。短时用电工地上接电是麻烦事,有时根本接不到电

    为了方便,我现在用的是一个12V足1000W的修正波逆变(自己改过功率大叻一点,华田的电子的板子可能有的朋友知道,质量不错故障率低,还好修)

    现在的这个带氩弧焊机时只能调小电流点焊,就是按┅下焊接开关就停等几秒再焊一下。厚点的料焊不了(原因嘛,就是要等焊机里的大电容充满电可焊一下,再充再焊,按久了逆變板就过流保护了)做事难啊但这个用540W角磨机和1000W以下的冲击钻还是很好的。2300W的切割机(串激电机那种)一开机就保护用不了。软起能開机(切割机开关接通后再开逆变)但切料子就保护也没用。

            所以我现在想要一个4KW左右的性价比高点的正弦波板子再做一台逆变来满足以上需要,求各位坛友推荐个合适的24V48V都行。(本人有一台电摩48V40AH可以开去用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动摩托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