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战争真相边境战争

&&当前所在位置:&&
印度看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反思中印边境战争
字体大小:[]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1&&&&&&
感受如何?
天下怪事,微信解密
信产部备案信息
Copyright &印度的反思: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东方网投票数:
印军士兵在NEFA前沿修建了战壕
印度人看来,当年印军装备不佳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这确实接近事实,与中国完成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武器相比,印度军队主要装备一战时的“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可见上下图对比)
印度当局错估中印边境局势
在惨败后不久,印度军方就指派亨德森·布鲁克斯中将(Henderson Brooks)和巴贾特陆军准将(P。S。Bhagat)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入调查,虽然布鲁克斯-巴贾特报告尚未解密,不过一位名叫麦克斯韦(Neville Maxwell)的英国记者可能从某高级官员那里获得了报告副本,他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这份报告的概要。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历史《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 1962)。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
守卫在边防的解放军士兵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表示,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
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 
[] [] [] [] []当前位置: &
1962年对中印边境战争:解放军伤亡两千四百余人(7)
16:49:22 &中国网 & &
&&&&4。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实施第二阶段的反击作战。
&&&&日,周恩来总理在印度当局于10月26日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拒绝中国政府的三项和平建议后,再次写信给尼赫鲁,希望对中国的建议作出积极响应。但是,这一天印度当局却宣布成立&国防会议&和&国防生产部&,扩大军火生产,拒绝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全面策划扩大中印边境的武装冲突。印度当局还在国外寻求军援,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扩充军队,调整兵力部署,向中印边界增调兵力。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共部署了1个军部、3个师部,14个旅以及大量炮兵、装甲兵等部队,总兵力达到5万余人,企图再次发动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11月12日,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了第二阶段反击印军的作战任务及战略目的,并对中印边界斗争形势的发展前途作了分析。印军集重兵于东段提斯普尔与西山口之间,沿公路纵深梯次配置,达旺方向是其主要进攻方向。军委指出,要力争干脆全部地歼敌3~4个旅(达旺方向2~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如能达此目的,不仅对印度反动派是一个更大的打击,对帝国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对作战部队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务必防止轻敌思想,要准备打硬仗、打恶仗。并针对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对战役、战术和技术的运用,均作了详细的指示,指出:山地作战,各部队要联络好,协同好,以便于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一块一块地歼灭敌人。每一个部队,每一个团、营、连、排、班、小组,甚至个人,都要准备独立作战,都要有孤胆精神。担任迂回包围的部队,务必按计划完成任务。中央军委还指示,为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行动,在东线以一部兵力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实施反击,在西线反击入侵西藏阿里班公洛地区(斯潘古尔湖以西)的印军。
&&&&作战部队进入战区后,立即组织战场勘察,开展敌情的调查与研究,拟制作战方案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紧张、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11月1日,西藏军区前指由麻麻移至达旺以北之邦岗共(达旺以北约5公里)。前指在对战场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大量准备工作之后,研究制定了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作战方案和各种保障措施,确定了打法,统一了作战思想,并将作战方案于11月8日2时上报总参谋部。15日,总参谋部转来刘伯承元帅对下一步的作战指示。刘伯承元帅指出:目前敌人的配置是铜头、锡尾、北紧、腹松。从西山口、申隔宗地区敌人的防御态势来看,其右翼是敌人的背脊骨,左翼是敌人肚子。我们攻击部队以主力从莫多、邦嘎江寺向西山口、申隔宗插下去,从敌人肚子上开刀,要比砍脊骨容易些,并明确指出,有三点要注意:一是道路,二是要确保各个部队在统一计划的时间内行动,三是各方向上的部队,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这几点搞好了,分进合击、打歼灭战就有了把握了。西藏军区前指将刘帅的指示及时传达给参战部队,要求在战役实施中把它变成指战员的具体行动。
&&&&中印边界的第二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从11月16日开始,到21日胜利结束。在东段,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主要集中在西山口--邦迪拉、瓦弄地区以及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在西段,主要集中在西藏阿里西北角的班公洛地区。战役中,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的部署和作战特点,采取集中兵力、迂回包围、打头切尾、击背剖腹、反复搜剿等有效战法,歼灭了印军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了第11、第48、第65、第67旅,逼近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大片领土。新疆边防部队不顾山高路险,印军工事坚固、火力猛烈。敢打硬仗、恶仗,在西段拔除了印军的入侵据点,驱逐了印军。
精彩高清图推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详情_百度知道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详情
好好的藏南地区真的回不来了吗 ?
中印领土纠纷----藏南地区 卫星地图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想不到吧?
这块面积巨大得相当于浙江省而又富饶的地域,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主权争议的地区。
目前印度非法占领我国的藏南地区,面积总计有6.7448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二个台湾大的面积!
见图永远失去的领土—藏南
在Google的卫星地图上,有一片9万平方公里的名叫藏南的土地已经划给了印度,国际公认的领土中,藏南似乎已经不属于中国了。在中印战争结束后,藏南由印度实际控制了五十多年,印度早已将藏南更名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又译阿鲁纳查尔邦),大量往该地区移民,目前人口几乎和整个西藏的人口一样多了。
维基百科全书关于“藏南”的条目是这样写的:
藏南属于西藏的一部分,并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求为西藏自治区的下属地区。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主体为印度控制,并且现在为阿鲁纳恰尔邦。
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谈,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藏南地区割与英国。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中方至今的观点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曾经夺回藏南,但由于种种原因而退回实际控制线。印度在1982年建立阿鲁纳恰尔邦,遭到中国的强烈抗议。但中国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以夺回该土地。
解放军作家金辉对藏南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
——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
——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那一片被中国收复又放弃的土地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方。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属亚热带生态环境。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够生长菠萝香蕉。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雅鲁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弯”,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如果横切大拐弯建一条40公里长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我们失去的这片土地,是西藏人民历代居住的土地,是西藏气候最好、物产最丰富的一片宝地,然而这片领土却在我们手中,被随随便便地丢掉了。
据说,国际上有以下规定:一国占据某地50年以上,国际上就承认该国对这一地区的合法拥有权。藏南,这片肥沃而富饶的土地,看来已经永远失去了,中国的面积已经不是960万平方公里了,因为已经有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永远不属于中国了。
参考文章:伤心藏南
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想不到吧?
这块面积巨大得相当于浙江省而又富饶的地域,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主权争议的地区。
在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有的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政府的代表、英国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员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主要讨论中国和(英属)印度的边界问题。由于(袁世凯)北京政府忙于征讨南方的革命力量(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见分歧,根本谈不成什么协议。其实,协议只不过是英国将攫取到手的权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况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么协议的束缚。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就是上图中青色的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上图红线,传统习惯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
正是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而英国人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没敢公开宣布这个“条约”,也没有在英国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在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将军队悉数撤回至实际控制线(青色线附近)后20公里,不啻于在事实上承认麦线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里,耕作建设,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万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无别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块土地,再收回,我看:难矣!一时的失策,竟做成了连麦克马洪也无法做到的事!
在当时的苏、中、美大三角大战略中,中印之矛盾是虽是次要矛盾,不值得与之扩大战端,但在当时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军威显赫,各族同仇(大量物资,如炮弹等是在牦牛也无法爬行的情况下,由我藏胞一发一发山那边背过来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当时印度东北一带风声鹤唳,已无可战之兵!是完全可以守住的。守住了,在谈判桌上就占主动:既有历史依据又有实力控制。而现在,既不战又不守,又不能把印度拉上谈判桌,这究竟算什么回事?!就算上了谈判桌,能希望印度会原原本本地把这块领土交还中国?代价是什么?有多大?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卷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准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中印边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62年中印战争真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